中华文化就是仁、义、礼、智、信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所以中华文化,用一个字,孔孟学说用一个字来概括,诸位学长,哪一个字?“孝”文化。“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眭,上下无怨。”讲“仁”字也是对的,所有圣贤的教诲,都是爱的教育。而我们文化当中又把这个爱的原点、源头活水找到了,就是孝道。包含在我们的文字当中都体现得非常深刻。
“孝”字啊,上边一个老,下面一个子,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一体不可分,生命共同体。所以“父子有亲”是爱的原点,是整个人与人关系的源头。所以我们的文化就是让父母子女这个亲爱终身保持。我们感受一下那六七十岁的人一进门去,“娘!”你看他幸不幸福?一生保有这种赤子之心,对父母的孺慕之情。
再把这一个亲爱推展到对兄弟、对家族、对邻里乡党、对社会大众,再推演到对国家民族。就像《弟子规》说的,“凡是人,皆须爱”,还有更高的,“凡是物,皆须爱”。所以中华文化里面强调“天人合一”,敬天、敬地、敬万物。那一份感恩的心延伸到对一切的万物。这个不简单啊,感谢山河大地对于我们的赐予。当初,佛经啊,这个佛门是教育啊,当时候的皇帝很珍惜,东汉明帝把这个经典从西域带回来,其中是白马驮回来的,后来这个马因为长途跋涉太辛苦了,后来就去世了,所以第一个佛寺叫白马寺。我们一听到这个名字很感佩我们的古人,连一匹马的恩德他都不敢忘记了,更何况是自己父母的恩德。所以“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众”那就包含动物、包含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所以在经典当中,春天的时候,万物生发,人应该要爱护这些万物。
所以这么一延伸开来,就从父子有亲,延伸到五伦关系了,人与人的关系。而在人与人的关系相处当中就强调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概括来讲,五常。怎么相处呢?“仁、义、礼、智、信”五常。这个五常再延伸就是四维、八德,但不离开这个五常关系。我们之前跟大家一起交流到了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以至于君臣、朋友关系。我们来感受一下,其实都是守着这个五常的关系。
仁者爱人,五伦关系里面都是去爱护对方。
义,我们说的合情、合理、合法,恩义、情意、道义。
礼,礼让、忍让、谦让,而且这个礼范围很广。“礼者,天地之序也”,包含生活的规律,这个都是守礼。一个人半夜不睡觉,大白天睡到中午十二点,这个叫无礼了,不守整个天地的秩序,老天爷就要来打屁股了,是吧?可能身体就要搞坏了,没规矩了,“天地之序”啊。“礼者,敬而已矣”,一个人睡觉睡到中午十二点,敬不敬?他尊敬他自己吗?他尊敬父母给他的生命吗?他尊敬时光吗?敬都没有了。“礼者,敬而已矣。”
我们看“智”。“知所先后”、“物有本末”,这个都是“智”涵摄的意义,包含“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有智慧的人考虑事情是非常深远的,高瞻远瞩。甚至是看得远也观察得细,叫防微杜渐。当然了,他还来自于清净心啊,他要有定慧就有智慧了,有定力。但定力要来自于守规矩,戒定才能生智慧。所以我们看到的看得远还要观察得很细微,防微杜渐。
包含在《中庸》里面讲到,“舜其大知也与”,舜很有智慧啊,“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其实懂得隐恶扬善就是考虑流弊的问题了,考虑人心的问题,这到底给人心好不好的影响。而且这个有智慧的人不过与不及,所以《中庸》里面讲,大舜是“择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过与不及,中道,这些都是智慧。
我们现在在谈的这些仁、义、礼、智、信里面包含的心境、德行,用在五伦关系,统统适用。我们待会来从每一个伦常我们去感受看看,是不是只要守住了这五常,没有不能和睦相处的关系了。
包含信,我们守的信用,守的信义。守信的人很实在,甚至这个信当中还包含着我们值不值得人家信任。第一个,我们相不相信自己?第二个,我们值得人家信任吗?一个人都做出自甘堕落的行为了,爱慕虚荣的行为了,那人家怎么信任我们?赢得人家的信任不是好慕虚荣,因为赢得了人家的信任我们才能够去尽本分,去利益他,没有信任想帮也帮不上,人家还嫌我们啰嗦,所以这个信很重要。
而我们看看《弟子规》里面的“信”,“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一个人假如听到人家谈是非了,哎哟哟,赶紧兴趣很浓,冲过去了,这样的人你要不要信任他?包含“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一个人真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个人的德行值得信任。假如一个人见人善即嫉妒,见人恶即批判,他就赢得不了人家的信任。
我们现在谈的,跟一个领导者用人选人有没有关系?有啊,你用这五常去观察就很明白了。包含《弟子规》后面又说的,“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其实人没有这种态度啊,这个人就不实在了,好慕虚荣了,他怎么会值得信任呢?他的价值观已经偏掉了。所以我们在选栋梁之材,也要从这里看,他是真正有使命感、实在的人,还是好慕虚荣的人?好慕虚荣就很容易贪婪了。包含《弟子规》又说道,“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一个人闻过就怒了,谁敢相信他?事情交给他,都不知道会出什么状况了。“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从这一些地方去体会“信”字,义理就更宽广了。但更重要的,每一个道理首先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做到多少?我们没做到,就不要再谈去帮人或者是去劝人,因为人家也不服,“你五十步还笑我百步”,你就劝不了了。
所以这个“智”啊,仁、义、理、智、信,这个“智”当中,刚刚还想到一点,就是人要“兼听则明”,方方面面了解状况,不可以只听片面之辞或者一个人的话而已,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都是我们在面对事情当中应有的理智。
提到这个智呢,智慧在哪里看到?在处世、待人、接物当中,我们看到他的正确的心态、正确的应对、正确的分寸,这个人就是有智慧了。比方我们刚刚跟大家讲到的,“随顺圣贤教诲,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有智慧的人。随顺烦恼习气,那就是变成习气的奴隶了,怎么会有智慧呢?包含“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这是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一发脾气了,事情更糟糕。他能时时看到真相,不看到幻相,他自始至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理智。我们还没学传统文化,“哎呀,他那个人就是怎样怎样了,他那个德行我太清楚啦”,讲起来好像很厉害,事实上都没看到人家的真正的本性,看到的是他虚妄、刹那变化的习气,这个叫“认假为真、认真为假”。你说,“他能好,太阳都打西边出来”。人家的真心都看不到了,认真为假了,就没有智慧了。包含先后,都是智慧。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对,这就是理智。“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我们所遇到的事情会让人家怨我们,那还是我们没智慧,没有正己化人,没有知所先后。所以这一些都是理智的态度,当我们有这些心境啊,面对五伦关系,都能处理得合情理、处理得有分寸、处理得不会意气用事。
♡ 喜欢 (0)下一篇:各行各业都能学好《弟子规》
热点推荐
-
蔡礼旭:命运是谁定的?
问:命运是谁定的? 答:自己。 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才能活得坦坦蕩蕩,活得自己...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