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藏传佛教

莲师所讲见解与行为的关系是特别关键的问题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对于因果的道理,我们要时刻生起定解、加以取舍,万万不能以“善恶无分别”、“万法唯心造”等禅宗或大圆满的高深法语,来轻视因果。 莲师也曾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 这个教言,大家一定要记住!法王如意宝也常引用《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的教证(《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云:“希奇萨霍堪布之行为,无比具德龙树之见二,钦定双融传承之教规,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说,作为一个修行人,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但如今很多人往往与此相反:见解上连小乘的人无我、四法印都不懂,基本的出离心、因果观都没有,行为上却远远超过密宗的行为,这完全是一种颠倒。 …… 因此,莲花生大士所讲的见解与行为之关系,是特别关键的问题,希望你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想成为一个佛教徒,即使造不了什么善业,也没必要以佛教的名义造下滔天大罪。正如莲花生大士所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所以,我们即使有再高的实相见解,不管是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还是禅宗、净土宗的殊胜见,取舍因果的行为也要细致入微,就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丝毫的恶法也不做,点滴的善法也要行持。 当然,因果之间的关系,只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诚如《大智度论》所言:“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因果虽是空性,但并非断灭;虽然相续不断,却也不是常有;众生所造的罪福,永远都不会失坏。这种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揭示,其中的甚深奥秘,凡夫人的粗大分别念无法抉择。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因果法门有甚深的认识。 有人曾问帕单巴仁波切:“如果一个人证悟了空性,然后又造了罪,这对他有没有害处呢?他会不会堕恶趣?” 帕单巴仁波切回答:“假如真正彻悟了空性,那就绝对不会造罪。为什么呢?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 所以,一个已经开悟的人,定会谨慎取舍因果,不可能杀害众生,肆无忌惮地造恶业。由此也可以推知,倘若一个人随随便便造业,对因果根本不重视,那他肯定没有证悟空性。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说开悟了,但平时造的业相当严重,由此,他的真实境界也可见一斑。 当然,对有些大成就者来说,为了利益众生,行为像济公和尚一样吃肉喝酒,这对他的境界不会有任何影响。如《正法念处经》云:“若知业果者,常见微细义,彼恶所不染,如空泥不污。”倘若真正了知因果,取舍方面会极其细微,即使造了罪业也不会染污相续,就像泥土无法玷污虚空一样。显宗《正法念处经》的这个教证,跟密宗的行为和见解颇有相似之处。不过我们作为普通人,假如渴望修持正法,就必须将取舍因果放在主导地位,见解和行为不能脱离或堕于一边。如果随着见解越来越高,行为也越来越如法,对众生的悲心越来越强烈,这说明你的修行没有误入歧途。(怎样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推断其境界,这在《十地经》中有很多方法。)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