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经译文

大乘起信论译文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大乘起信论译文

大乘起信论译文

我以生命皈依那穷尽十方的,

具有最殊胜意业的正遍知者;

其身业殊胜于色法自在无碍,

以最胜语业救世的大悲佛陀

我归依佛陀的法身实相妙体,

那无边无际的真如法性大海;

具足无量妙性功德之如来藏!

还有那些如实修行的贤圣僧!

为了利益有缘众生而造此论,

令其去除疑惑舍弃邪见执着;

并发起大乘佛法的真正信心,

佛陀正觉的种子将不断流传。

  总论:“有一个法门,能够帮助众生发起大乘正信之根。所以,应当讲说。”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

第一、因缘分

  首先讲说第一因缘分。

  问:“由于什么样的因缘,要造这部论呢?”

  回答说:“造这部论的因缘有八种,哪八种呢?第一、因缘总相。就是为了让有缘众生,能够远离一切苦,得到究竟的安乐。而不是为了追求人世间的名闻利养,以及恭敬的缘故。”

  “第二、是为了解释如来教法当中的根本教义,让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正确的理解,而不会发生错谬的缘故。”

  “第三、是为了让那些善根已经成熟的众生,在大乘教法当中能够成就菩萨初住以上位次,得到不退的真实信心的缘故。”

  “第四、是为了让那些善根微少的众生,通过学习发心和各种修行,逐渐成熟信心的缘故。”

  “第五、是为了那些恶业众生而开示方便法门,让他们通过礼佛忏悔等方法,而消除罪恶业障;从而保护他们的信心,使他们逐渐远离愚痴和我慢,出离邪见之网的缘故。”

  “第六、是为了开示修习止观法门,以便对治凡夫和二乘人心中过失的缘故。”

  “第七、是为了开示专心念佛求生净土的方便法门,以便那些怯弱众生,能够往生到净土当中见佛闻法,得到决定不退的真实信心的缘故。”

  “第八、是为了开示大乘教法的殊胜利益,劝导众生勤奋修行的缘故。”

  “有以上这些因缘,所以要造这部论。”

  问:“上述这些法义,在佛经当中都已经具备,何必要重新讲说呢?”

  回答说:“佛陀经教当中,虽然已经具有这些法义;但因为众生的根机和修行的力量,各自不同,接受和悟解法义的因缘也千差万别。比如,如来在世的时候,众生的根机猛利,如来作为说法之人,其身口意三业也极为殊胜。所以,世尊圆满的法音,一经演说,各类众生都能够平等地得到悟解。这种情况下,就不必造论了。”

  “在如来灭度以后,有的众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力量广学多闻,从而得到悟解;”

  “也有的众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力量,通过少量的听闻经教,就可以获得广大的悟解;”

  “或者有的众生,智慧的根器比较迟钝,需要借助于详细广博的论著,才能够获得悟解;”

  “还有一些众生,因为广大的经论,文字内容太多而烦恼,心中希望通过修持少量的文字,而包含多数法义,最终达成悟解。”

  “鉴于上述因缘,这一部论,就是为了从总体上,概括如来广大深妙教法当中无量无边法义的缘故而作。为了最后一类众生的缘故,应当讲说此论。”

第二、立义分

  前文讲说因缘分完毕,继续讲说立义分,树立大乘正义。

  “所谓大乘,从总体上来说,有两个方面。那两个方面呢?第一是法;第二是法义。”

  “这里所说的法,其实就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心。这个心已经包括了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依赖于这个心,才能够显示大乘的真正含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心的真如相,就显示了大乘之体;这个心的生灭因缘相,能够显示大乘本具的体、相、用三大的缘故。”

  “这里所说的法义,共有三种。哪三种呢?第一、体大,就是说一切万法平等具有真如本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差别的缘故。”

  “第二、相大,就是说如来藏当中,圆满具备无量无边自性功德的缘故。”

  “第三、用大,这个大乘心法,能够生起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善因果的缘故;它也是一切诸佛在本来因地,所乘坐之妙法的缘故;乃至于一切菩萨,都是乘坐这个大乘心法到达如来究竟圆满果地的缘故。”

第三、解释分

  前文讲说立义分完毕,继续讲说解释分,解释大乘法义。

  “解释大乘法义分为三个方面。那三个方面呢?第一、显示正义;第二、对治邪执;第三、分别发趣道相。”

  第一、显示正义

  “所谓的显示正义,在这一个大乘心法当中,可以分为两种法门。哪两种呢?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它们分别能够总括包容一切万法。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呢?因为这两个法门,没有办法相分离的缘故。”

  一、心真如门

  “所谓的心真如门,也就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就是说心性从来不曾产生,也永远不会灭亡。一切看似缤纷繁杂的各种事物,只是因为心中的妄想念头才显示出了差别;倘若能够离开妄想念头的话,就没有了一切境界的样子。因此,一切万法,从根本上来说,远离语言文字之相;远离虚假名字之相;远离心念分别之相。其本质究竟平等;其本性没有丝毫生灭变异;其本源没有办法被破坏。一切的一切,全都只是一心而已,所以叫做真如。”

  (问:“为什么一切法远离语言文字之相,远离名字之相呢?)

  答:“因为一切语言文字,以及名字,都没有任何真实的内容。”

  (问:“为什么一切法远离心念分别之相呢?)

  答:“因为一切法只是随着妄想念头而显现,其本性是了不可得的。”

  (问:“倘若语言名字相和心念分别相都远离的话,什么是真如相呢?)

  答:“这里所说的真如,没有任何相貌。”

  (问:“既然已经远离名字相,为什么还会有真如这个名字呢?”

  答:“这里所说的真如,乃是语言文字的极致。只是借用文字,来除去对于文字的执着罢了,它也没有什么确定的名字相。”

  (问:“既然远离了名字和语言之相,这个真如还可以远离吗?)

  答:“这个真如之体没有什么可远离的,因为一切法都是真如的缘故。”

  (问:“是不是一切虚假语言名字都远离了以后,只确立真如这一个法呢?)

  答:“真如也没有什么好确立的。因为一切法都和真如同体,没有任何差别。要知道,一切万法,超越了语言文字,也超越了心念分别,所以叫做真如。”

  问:“倘若像您所说,真如超越了语言文字和心念分别的话。一切修行的众生们,应当怎样随顺这样的法义,从而得以悟入真如呢?”

  答:“倘若修行的人,能够知道一切万法,虽然可以方便言说;而实际上,却根本没有什么能说的人,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法。虽然可以因为一切法而生起念头,实际上,却根本没有什么能念的我,也没有什么可念的法。这就叫做随顺的方法。像这样随顺修行,一旦行到心体离念,就叫做悟入真如。”

  “另外,这个一心真如当中,按照语言文字的分别表述,含有两个方面的法义。哪两个方面呢?(一)如实空。因为一切妄念染法如实空的缘故,所以能够显现出究竟实相。(二)如实不空。因为真如自体不生不灭,本来就圆满具备种种无漏解脱自性功德的缘故。”

  (一)如实空

  “所谓的如实空,是说从无始以来,真如一心与一切虚妄污染之法,从来就不相应的缘故。也就是说,真如一心从根本上远离一切法之间的差别之相,因为根本就没有虚妄心念的缘故。”

  “应当知道,这个真如自性,它既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既不是‘非有相,非无相’;也不是‘亦有相,亦无相’。它远离有无四句的执着。”

  “这个真如自性,与一切法之间,既不是‘一相’;也不是‘异相’;既不是‘非一相,非异相’;也不是‘亦一相,亦异相’。它也远离一异四句的执着。”

  “乃至于总说如实空的法义:就是因为一切众生有虚妄生灭心的缘故,在念念分别当中,与真如一心不相应,所以叫做如实空。倘若远离了虚妄生灭心以后,在究竟实相当中,就没有什么可以空的了。”

  (二)如实不空

  “所谓的如实不空,前文已经显发出了空而无妄的真如法体;这个真如法体,当体就是真如一心。这个真如一心,它不生不灭,恒常不变;而且,本有的清净妙法在其中圆满具足,所以叫做如实不空。但是,在这个不空当中,也没有什么有相的真实之法可以得到;因为心体离念的境界不可思议,只有亲自证得,才能与真如一心相应的缘故。”

  二、心生灭门

  “所谓的心生灭门,依赖于如来藏的缘故,所以有了生灭心念(譬如波涛依赖于海水而有)。虽然有了生灭心念,并不会破坏不生不灭的心体。这时,所谓的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相和合,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名字叫做阿赖耶识。”

  “这个阿赖耶识有两种含义,能够包容一切法,也能够生起一切法。哪两种含义呢?(一)觉义;(二)不觉义。”

  (一)觉义

  “所谓的觉义,就是指在念头平息之际,本来离念的心体得以显现。那个远离念头生灭相的本来心体,它平等于虚空法界,没有不周遍的地方。于是,整个法界显现为没有任何差别和对立的一味真心,这就是如来的平等法身。因为这个平等法身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觉悟,称之为本觉。”

  “为什么呢?这个本觉的名字和含义,是相对于始觉来说的。而这个始觉,所觉悟的就是本觉,实质是一样的。所谓的始觉,相对于心体离念的本觉来说,一切众生都在无明妄念当中,所以有了众生的不觉;从不觉当中修行,一旦心体离念,就叫做始觉。再进一步,把透彻心源的觉悟,叫做究竟觉;而尚未透彻心源的觉悟,叫做非究竟觉。”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比如普通凡夫,发觉自己的心在前面起了恶念,能够停止后面的恶念,让它不再继续生起来。这虽然也叫做觉,但其实还是不觉。”

  “对于声闻、缘觉的二乘修行人,以及初发心住以上的三贤位菩萨来说,他们能够觉察从分别念到执着念的变化;所以在他们的念头当中,没有了执着取舍的变异之相。因为已经舍离了较粗的分别执着心念的缘故,叫做相似觉。”

  “对于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们来说,他们能够觉知心念当中的分别和对立;所以,他们的念头已经没有了沾染境界的住着之相。因为已经远离了分别心,这种较粗心念的缘故,叫做随分觉。”

  “对于菩萨地的尽头,十地后心的菩萨来说,他们的三昧观行已经深入到了极点。最后一念观照,与无念心体相应,就会觉悟到心念的最初生起之相;于是,他们的心就不会再有最初的妄动。因为已经远离了心中最微细心念的缘故,他们完全照见了无念心性;一味真心现前,常住法界,如如不动;始觉与本觉合二为一,叫做究竟觉。”

  “因此,在佛经当中说过,倘若有众生能够观察无念之心的话,就是在趋向于佛陀的智慧了。”

  “另外,当心念生起来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最初的生起之相可以被知道。之所以说能够觉知念头最初的生起之相,所指的就是无念境界,无念之心就是究竟觉。因此,一切众生,都不能叫做觉悟。因为他们从无始以来,一直念念相续,从来也不曾离开生灭的念头,所以叫做无始无明。”

  “倘若能够得入无念境界的话,就会觉知心念当中的生、住、异、灭四相。因为无念真心平等不变异的缘故,所以根本就没有始觉和本觉的差异。因为生、住、异、灭四相,在无念真心当中同时而有;如果离开无念心体的话,这四相就都没有了独立的自体,所以它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同是真如一心的缘故。”

  “另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随着修行者的心逐渐转染还净,本觉向内熏习,就会生起两种功德相。这两种功德相都以本觉为体,所以与本觉不会分离。哪两种功德相呢?一是智净相;二是不思议业相。”

  “所谓的智净相,就是指依赖于真如由内而外的熏修之力,以及教法由外而内的熏修之力;依赖于这两种力量修行,一旦见到真如一心,就称为如实修行。此时,修行者证入初地。从初地继续修行真如三昧,到了第八地,证量已经非常精深,就会满足破除阿赖耶识当中根本无明的要求。于是,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相和合的阿赖耶识,就会被摧毁;同时,细微的心念相续生起之相,也会被消灭。这时,就会完全显现法身,本来的智慧觉性纯净现前。”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因为一切心识的生灭相续之相,都是无明。而无明当中的这些生灭念,都是依赖于真如一心而生起的,所以,无明心相,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本觉心性。究其本源来说,无明心相是不可破坏的;就其生灭念来说,无明心相并非不可破坏。这就如同大海里面的海水一样,海水因为风而有波动,水波之相与风动之相是无法分开的。然而,水的本性并不是波动,如果风停了,水的波动就会逐渐消灭。但是,水的湿润之性却不会被破坏。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因为无明风吹的缘故,才会有生灭念的动相。清净心和无明,都没有形相,它们也无法完全分开。然而,清净心的本性并不是生灭妄动,如果无明消灭了,生灭相续的念头就会消灭。但是,本来的智慧觉性却不会被破坏。”

  “所谓的不思议业相,因为依赖于前面所说的智净相,就能够显现出一切殊胜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是所说的诸佛无量功德之相,它常住于智慧觉性当中,没有穷尽的时候。随顺着一切众生根机的不同,而自然发生相应,显现出种种不思议的感应,使众生得到各种利益。”

  “另外,关于本觉的体相,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总体来说,本觉体相与无限包容的虚空平等无二;也好像一面没有边际的纯净的镜子那样,能够普遍显现一切。”

  “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呢?第一、如实空镜。就是说本觉体性,本来就远离一切生灭心念,以及生灭心念所显现的一切境界。只是真如一心,没有任何法可以显现。本来湛然寂灭,了无对待,不是任何觉照法义的缘故。”

  “第二、因熏习镜。就是说本觉体性如实不空。一切世间的种种境界,都在其中显现。本觉体性与所现的一切境界,没有内外和出入的差别。境界不现的时候,并没有失去什么;境界显现的时候,也不会破坏本觉体性。本觉与所现境界,都是常住一心;因为所谓的一切法,就是本觉真实体性的缘故。另外,一切生灭染污之法,都不能够污染本觉体性。本觉智慧之体如如不动,它圆满具备一切无漏功德,能够向内熏习众生,作为众生觉悟之因的缘故。”

  “第三、法出离镜。就是说这个如实不空的本觉体性,逐渐向内熏习,最终将使修行者,得以出离烦恼障(烦恼碍)和所知障(智碍);并且远离阿赖耶识当中,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的和合之相。于是,就会显现出本有的纯净和光明的缘故。”

  “第四、缘熏习镜。就是说一切圣者,依赖于前文的法出离镜的缘故,本觉体性自然能够遍照一切众生的心;让他们发起修行,增长善根,乃至于随念示现种种利益的缘故。”

  (二)不觉义

  (问:“本来觉性既然像前面所说的那样,遍布虚空,圆满觉照一切。为什么还会有不觉呢?”)

  答:“所谓的不觉义,是指一切众生,没有能够如实知道,所有的一切境界纯是真如一心的缘故,忽然心动,而生起了念头。实际上,念头并没有独立的自相,它无法离开本觉一心。就好像迷路的人,由于对方向的错认,才会迷路;倘若离开了方向的错认,就不会迷路了。众生也是这样,由于对觉性的认知,所以才会迷惑不觉;倘若离开了觉性的认知,就没有不觉了。”

  (问:“怎么知道不觉本来就是真觉呢?)

  答:“因为众生有不觉的妄想心的缘故,由于妄想分别而能够知名解义,所以,如来为众生讲说并指示本有的真觉之性。众生通过修行,如果离开了不觉的妄想心,一念回光返照,契入本来的真如一心。此时,不仅没有了不觉,也没有真觉的独立自相可以表述了。”

  “另外,因为不觉的缘故,就会生起三种心念细相,与那个不觉之心相应而无法分离。”

  “哪三种呢?第一、无明业相。因为不觉的缘故,所以会有心念发动,把它叫做业。而觉悟真如一心的时候,心是不动的。心念一旦发动,就会有各种苦,因为果和因是分不开的缘故。”

  “第二、能见相。因为依赖于心动的缘故,所以有了能见之心相。心如果不动,就不会有能见之心。”

  “第三、境界相。因为依赖于能见之心的缘故,所以显现出了虚妄的境界。如果离开能见之心,就没有境界相了。”

  “因为有了前面的境界相作为助缘的缘故,就会继续生起六种较粗的心念。那六种呢?第一、智相。依赖于所现的境界,心中起了分别念,所以,就会对境界产生爱或者不爱的缘故。”

  “第二、相续相。依赖于前面的智相,就会继续生起苦、乐感受的念头。这个觉知心不停地生起念头,因为它与境界之间的相应,而持续不断的缘故。”

  “第三、执取相。依赖于前面的相续相,以境界为助缘,继续生起攀缘念头。并且停留在苦、乐境界当中,心中生起了执着的缘故。”

  “第四、计名字相。依赖于前面虚妄的执取相,而进一步分别虚假的语言名字相的缘故。”

  “第五、起业相。依赖于前面的计名字相,对于名字产生了深深的执着。于是发动身业和口业,来维护这种执着,造下了种种业的缘故。”

  “第六、业系苦相。因为前面造了业,就会循着因果而受到业报。被业报所束缚,不得自在的缘故。”

  “应当知道,无明(也就是最初的不觉)能够生起一切生死轮回的染污之法。因为一切染污之法,都是不觉之相的缘故。”

  (三)觉与不觉相关义

  “另外,觉和不觉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相。那两种相呢?一是同相;二是异相。”

  “所谓的同相,就好比各种各样的陶器和瓦器,它们都有共同的微观组成(都是泥土烧制的)。同样,一切无漏清净法,与无明染污法,乃至于种种的幻化业力所显现的一切境界,都共同具有真如本性,都是真如一心的显相而已。”

  “因此,在佛经当中,依赖于这个共同具有真如本性的法义,而说一切众生本来就常住于法身当中,本来就已经进入了涅槃。诸佛的无上菩提妙法,没有什么可修行之相,也没有什么可成就之相。从根本上来说,终究无所得。”

  (问:“众生既然本来是佛,为什么见不到他们报身和化身的色相呢?)

  答:“众生是佛,是从真如法性来说的,真如法性当中终究没有色相可见。”

  (问:“既然真如法性没有色相可见,为什么已经成就的佛陀,却会有种种报身和化身的色相呢?)

  答:“诸佛之所以有色相可见,只是随着一切众生心中,无明染污的业力幻化而显现的。并不是说在本觉不空之性当中真实而有的,因为本觉智慧之相是没有相可见的缘故。”

  (四)心生灭因缘

  “另外,关于心的生灭因缘,就是说一切众生都依赖于心、意、意识而流转的缘故。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心)的缘故,所以说有无明,从不觉而有心动(无明业相),陆续生起能见(能见相)、能现(境界相)、能分别境界(智相),最终,分别念相续不断地生起(相续相),使生死轮回得以持续。所以把它叫做意。”

  “这个意,又由五种具体的名字组成。哪五种呢?第一、叫做业识。就是指由于无明的力量,而不觉真如一心,所以忽然心动的缘故(即前文三细当中的无明业识。说明从最初心的生相开始,都属于意)。”

  “第二、叫做转识。依赖于前面的动心,所以有了能见相的缘故(即前文三细当中的能见相。说明能够转真如智慧而成为虚妄见的,也是意)。”

  “第三、叫做现识。就是说随着前面转识当中的虚妄见,而能够现出一切境界,就如同明镜当中能够现出色尘形相一样。现识也是这样的,随顺着色、声、香、味、触五尘,一旦相对应,就会显现,没有任何前后差别。因为在任何时候,它都会随着尘缘而任运显现,总是在尘缘面前的缘故,所以叫做现识(即前文三细当中的境界相)。”

  “第四、叫做智识。就是说在前面现识的基础上,能够分别染污法和清净法的缘故,所以叫做智识(即前文六粗当中的智相)。”

  “第五、叫做相续识。因为前面智识的分别念,与境界相应,念念攀缘而不间断的缘故,所以叫做相续识(即前文六粗当中的相续相)。它能够在相续念当中,住持过去无量世代的善业和恶业,使业种不会失去的缘故。它还能够使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善恶因果,以及或者苦,或者乐的业报得以成熟,并且丝毫不差地显现出来的缘故。它还能够让现在已经发生的事情,在心中忽然生起念头去攀缘;让未来的事情,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生起虚妄的设想和考虑。因此,三界当中的一切生死轮回境界,都是虚假而不真实的,都只是心念造作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生灭心念的话,就没有了一切六尘境界。”

  (问:“既然生灭的是意,为什么又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呢?”)

  答:“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呢?因为一切万法都是从心现起的,都是依赖于生灭妄念而产生的。所谓的分别一切法,其实就是在分别自己的心。这个分别心,没有办法见到真如一心,因为真如一心没有任何相貌可见。应当知道,世间的一切境界,都是依赖于众生的无明妄心,也就是相续生灭念,而得以成立和持续的。因此,一切万法都如同镜子当中的影像一样(心的明了如镜,妄念境界如像),没有实体可得,只是众生的虚妄心念罢了。因为心念一旦产生,那么种种法就会产生;心念一旦消灭,而归于无念真心的话,那么种种法就会随之消灭的缘故。”

  “另外,所谓的意识,就是指前文意当中的相续识,依赖于一切凡夫,对于各种苦乐境界贪取和执着的逐渐加深,所以开始算计哪个是我,哪些是我所有的。以及种种虚妄的执着,使心念追随着事物境界而不断地攀缘,不断地分别六尘境界,叫做意识。由于意识需要依赖于五根分别贪取境界,所以也叫做分离识。又因为意识不断地分别内外种种事相,所以又叫做分别事识。这个意识会随着见、爱两种烦恼(即所知障和烦恼障),而不断增长分别执着,并且起惑造业的缘故。”

  “依赖于无明熏习真如一心,而生起的识心(阿赖耶识),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也不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的智慧所能觉悟的。是说依赖于菩萨,从初信位,即信心住位,开始发心观察;如果证得法身(初地)的时候,可以知道其中一部分。乃至于到了十地菩萨后心,也不能够完全知道阿赖耶识。只有究竟觉悟的佛陀能够全部明了。”

  (问:“这个阿赖耶识为什么只有佛陀能够明了呢?“)

  答:“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真如一心从无始以来,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而同时具有无明。因为被无明所染污的缘故,所以有了生灭染污之心(成为阿赖耶识)。虽然有了染污之心,而真如一心是常恒不变的(其中境界非常微细)。因此,其中的妙义只有佛陀能够知晓。”

  (问:“既然说有了染心,为什么又说常恒不变呢?”)

  答:“因为真如一心的心性,从来并且永远都是无念的(就是说心性不曾受到念头的影响),所以叫做不变。”

  (问:“既然说心本来清净,为什么又有了无明呢?”)

  答:“因为心不能够安住于真如一相(一法界)的缘故,心中自己与自己不相应,就会忽然心动而生起念头,叫做无明。”

  “生灭染污之心(染心)有六种,哪六种呢?第一、执相应染(即六粗当中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依赖于声闻、缘觉二乘圣者的解脱,以及十信位菩萨后心,入初住位时,能够远离的缘故。(相当于第六意识的见惑和思惑。)”

  “第二、不断相应染(即六粗当中的相续相)。依赖于十信位菩萨后心,入初住位时,开始修学;直到十回向位,逐渐能够远离。证入初地欢喜地(也叫净心地)时,能够究竟远离的缘故。”

  “第三、分别智相应染(即六粗当中的智相)。依赖于二地离垢地(也叫具戒地)的菩萨,能够逐渐远离;直到七地远行地(也叫无相方便地),能够究竟远离的缘故。”

  “第四、现色不相应染(即三细当中的境界相)。依赖于第八地不动地(也叫色自在地)的菩萨,能够远离的缘故。”

  “第五、能见心不相应染(即三细当中的能见相)。依赖于第九地善慧地(也叫心自在地)的菩萨,能够远离的缘故。”

  “第六、根本业不相应染(即三细当中的无明业相)。依赖于十地菩萨,入等觉位后心,证入如来果地时,能够完全远离的缘故。”

  “所谓的不明了一法界(即无明,也就是心不能够安于真如一相)的含义,就是从初发心住的菩萨,开始观察修学,逐渐断除。证入初地欢喜地(净心地)时,部分远离。乃至于直到如来圆满果地,能够究竟远离的缘故。(因此,从初住菩萨到妙觉佛陀,也称为四十二位法身大士。)”

  “前文所说的相应染,它的含义,指的是心王和心所已经分开,因此心法与心所念法已经不同了。但是,当它们所缘外境有染净差别的时候,心所法会随着心王一同攀缘染净境界,它们的相缘相是一致的。所以叫做相应染。”

  “前文所说的不相应染,它的含义,指的是心不觉一法界,但还没有生起觉知分别念头。因此心王和心所尚未分开,还没有心外的境界可以攀缘。在一心当中,没有分别变异。因为没有共同攀缘境界的相缘相的缘故,叫做不相应染。”

  “还有,所谓染心的含义,它也叫做烦恼障(烦恼碍),因为它能够障碍真如一心、空性平等智(根本智)的缘故。所谓无明的含义,它也叫做所知障(智碍),因为它能够障碍世间自然业智(妙有分别智,即后得智)的缘故。”

  (问:“无明细,染心粗;似乎应当无明障碍根本智,而染心障碍自然业智才对,为什么反过来了呢?”)

  答:“道理在哪里呢?因为依赖于上述六种染心的缘故,有了能见相和境界相,并且进一步生起了虚妄执著心,去贪取境界。这样就违背了真如平等本性的缘故,所以,障碍根本智。因为一切法常住于寂静本性当中,本来没有起灭的动相。正因为无明不觉的缘故,才有了心念妄动,从而违背了一切法的寂灭本性,所以不能够随顺对于世间一切境界种种了知的智慧。因此,障碍了自然业智。”

  (五)分别生灭相

  “另外,在前文的六种染心当中,可以进行两种分别生灭相。哪两种呢?第一、粗染(指三种粗染心: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和分别智相应染),都有外境与心相应的缘故。第二、细染(指三种细染心: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和根本业不相应染),心境尚未分离,还没有外境与心相应的缘故。”

  “还有,粗中之粗(指执相应染),是凡夫不觉的境界。粗中之细(指不断相应染和分别智相应染),以及细中之粗(指现色不相应染和能见心不相应染),是菩萨所觉悟的境界。细中之细(指根本业不相应染),是佛陀所觉悟的境界。”

  “粗染和细染,这两种生灭心,都是依赖于无明熏习而有的,就是说依因和依缘。所谓的依因,是指最初的不觉,而有无明妄动。所谓的依缘,是指对于虚妄境界的执着和攀缘。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如果不觉妄动之因灭了的话,虚妄境界之缘也就灭了。不觉妄动之因灭了的缘故,三种细染的不相应心就灭了;虚妄境界之缘灭了的缘故,三种粗染的相应心就灭了。”

  问:“如果相应心和不相应心全都灭了的话,心性智慧还能够相续不断吗?如果能够相续不断的话,为什么经中常说究竟寂灭呢?”

  答:“这里所说的灭,只是心念的生灭之相灭,并不是真如一心的心体灭。(心体不生不灭,所以说心性智慧相续不断;心体远离一切生灭念,所以说究竟寂灭。)”

  “比如空中的风,依赖于水而有了波动之相。假如水消灭了的话,那么风的形相就消失了,没有可以依赖而显相的东西了。因为水是不灭的,所以风通过水波现出形相而相续不断。只有风灭了以后,水波的动相才会随之消灭,但并不是水消灭了。众生的无明也是这样的,它依赖于真如心体而不觉动念。如果真如心体灭了的话,那么众生就断绝了,无明也没有可以依赖的地方了。正因为真如心体是不会消灭的,所以,随着无明妄动,众生心中的生灭念得以相续不断。只有无明痴惑消灭了以后,众生的生灭心念才会随之消灭,并不是心性智慧消灭了。”

  (六)法熏习义

  “另外,因为有四种法熏习义的缘故,所以染污法和清净法会相续生起,而不会断绝。那四种呢?第一、净法熏习,也叫做真如熏习;第二、一切染因熏习,也叫做无明熏习;第三、妄心熏习,也叫做业识熏习;第四、妄境界熏习,也就是六尘熏习。”

  “所谓的熏习义,就如同世间的衣服一样,本来没有香气;如果有人用香去熏染的缘故,就有了香气。在这里也是一样。真如净法当中,本来没有污染的生灭念;但因为无明熏习真如的缘故,就有了生灭染心和六尘染相。在无明染法当中,本来没有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但因为真如熏习无明染心的缘故,就有了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用。”

  “怎么样熏习,而使染法不断生起的呢?”

  “就是说依赖于真如净法的缘故,而有了无明(即前文所说:是心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因为有了无明,作为染法生起之因的缘故,无明就会熏习真如。因为这种熏习的缘故,就有了妄心(阿赖耶识)。因为有了阿赖耶识妄心的缘故,就会进一步熏习资养无明(生起无明业相)。由于不明了真如一心的缘故,就会不觉而生起念头(生起能见相),并显现出虚妄境界(生起境界相)。因为有了虚妄境界,作为染法进一步生起之助缘的缘故,此虚妄境界就会返熏业识妄心,使它产生分别念和虚妄执着(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陆续生起)。然后就会造作种种业行(起业相),并依业受报,承受各种各样的身心之苦(业系苦相)。”

  “前文所说的妄境界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增长念熏习(是指虚妄六尘境界,返熏业识妄心,使六粗当中的智相和相续相得以增长,属于第七识:意);第二、增长取熏习(是指虚妄六尘境界,返熏业识妄心,使六粗当中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得以增长,属于第六识:意识)。”

  “前文所说的妄心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业识根本熏习(是指业识妄心(第七识)资熏根本无明,使心不能够远离细微念,所以无法超越法执,而有变异生死之苦),能够容受阿罗汉、辟支佛和一切菩萨变异生灭之苦的缘故。第二、增长分别事识熏习(是指第六意识资熏无明,使见、爱两种习气增长,让心无法远离虚妄的六尘境界,而有分段生死之苦),能够容受一切凡夫业力生死之苦的缘故。”

  “前文所说的无明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根本熏习(是指无明熏习真如,就有了阿赖耶识妄心;继续资熏妄心,就有了业识),能够成就业识(第七识:意)的缘故。第二、所起见爱熏习(是指无明熏习真如,陆续生起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和相续识,并资熏出了见、爱习气;随着见、爱习气的增长,而成就了第六识:分别事识),能够成就分别事识的缘故。”

  “这个阿赖耶识当中,怎么样熏习,而使净法不断生起的呢?

  “就是说,因为本来有真如法的缘故,所以能够熏习无明。因为以真如熏习无明为因缘,而有力量的缘故,能够让阿赖耶识妄心厌离生死之苦,想要求得涅槃。因为这个阿赖耶识妄心有了厌离生死、求得涅槃之因缘的缘故,就会进一步资熏真如。”

  “于是,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真如净性(菩萨十信位);知道一切法都因心念妄动而显现,没有所对应的真实的六尘境界(菩萨十住位);所以,能够修行种种远离境界攀缘的法门(菩萨十行和十回向位);因为已经如实知道,所对应的一切境界虚妄不实的缘故(菩萨初地),能够发起种种方便法门(菩萨二地到九地);最终能够发起随顺法性的广大修行,而不执着于任何境界,不起任何虚妄念头,像这样修行,乃至于经过久远无量的劫数(菩萨十地)。真如熏习力充足的缘故,无明就会消灭。因为无明消灭了的缘故,心中就没有了相续生灭念(六粗消灭);因为没有生灭念的缘故,能见相和境界相也随之消灭了(三细消灭)。因为无明之因和境界之缘都消灭了的缘故,一切染心之相都灭尽无遗,叫做得到大般涅槃,自然成就了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圆满佛果)。”

  “在净熏当中,妄心熏习义(指真如熏无明,所发起的离苦求涅槃之向道妄心,进一步返熏真如)也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分别事识熏习(指真如熏无明,发起了第六意识当中的较粗之道心,再来返熏真如)。依赖于一切凡夫和声闻、缘觉二乘修行人等,所发道心属于第六意识,以分别心的缘故,厌离生死轮回之苦,心粗而力弱,所以逐渐趋向于无上正觉的缘故。第二、意熏习(指真如熏无明,发起了第七识意当中的相续微细之道心,再来返熏真如)。就是指菩萨们,所发道心属于第七识,相续而勇猛,因此能够迅速成就正觉涅槃的缘故。”

  “前文所说的真如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自体相熏习(是指一切众生,真如自性的熏习);第二、用熏习(是指已证真如法身的菩萨,以真如法身熏习众生的妙用)。”

  “第一、所谓的自体相熏习。是指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本来具有真如无漏妙法(真如自体);本来具备不思议业用,以及显现一切境界的法性(真如妙用)。依赖于这两种法义,真如自体就会经常熏习众生的无明妄心。因为真如本来具有这种力量的缘故,所以能够让众生厌离生死之苦(出离心),愿意求得涅槃妙果(菩提心)。并且相信自己的身心本来具有真如妙法,所以开始发心修行。”

  问:“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切众生都共同具有真如,就应当平等地受到真如的熏习。为什么会有相信和不相信,以及根机利钝、修行快慢等等,从前到后的无量差别呢?一切众生都应当同时知道,并且相信自己具有真如自性;同时开始勤奋修行各种方便法门,平等证入涅槃妙果才对呀?”

  答:“众生所具有的真如一心是平等无二的,但同时也具有无量无边的无明染心。因为从无量劫以来,一切众生心中的无明习性千差万别,所以无明熏习真如的程度,有厚薄不同的缘故(因此,就有了相信、不相信,根机利钝等差别)。另外,有超过恒河沙数量那样多的上品烦恼(所知障,细微而难断),因为众生心中无明熏习真如的程度不同,而千差万别;还有无量的我见、爱染等下品烦恼(烦恼障,粗而容易断),因为众生心中无明熏习真如的程度不同,而千差万别。就这样,一切烦恼,都依赖于无明熏习真如而生起。随着一切众生从前到后的修行过程,其中有无量的微细差别(所以修行成就的快慢也各自不同)。只有如来能够完全明了的缘故。”

  “还有,在佛法当中,既有因(正因佛性,即本有的真如一心),也有缘(缘因佛性,即善知识的助发之缘)。因和缘都具备了,才能够获得成就(开悟了因佛性)。就如同木头当中具备着火的特性,是燃烧起火的正因;如果没有人知道木头能够燃烧,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法,而火能够自己出来烧掉木头,是不可能的。”

  “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虽然具有正因佛性(真如)的熏习之力,如果不遇到诸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等,以他们的开导教化做为助缘,而能够自己断掉烦恼,自己证入涅槃妙果,是不可能的。如果虽然有善知识外缘的开导之力,而心内真如净法熏习力量还不够的话,也是不能够彻底厌离生死轮回之苦,愿意求得涅槃妙果的。”

  “如果因和缘都充分具备的话,就是说自己内心真如熏习无明有力量,又得到了诸佛菩萨等慈悲大愿所护念的缘故,就能够发起厌离生死苦海的出离心。同时相信有涅槃妙果,能够精进修行增长自己的善根。因为修行而使得善根成熟的缘故,就会遇到诸佛菩萨亲自开示教诲,得到利益而心生欢喜,于是能够真正趋向于涅槃正觉之道。”

  “第二、所谓的用熏习。就是指法身大士以不思议业用,来从外向内熏习众生,作为帮助众生修行的外缘力量。这个外缘具有无量千差万别的含义,简略地说,有两种。哪两种呢?第一、差别缘;第二、平等缘。”

  “第一、所谓的差别缘。是指某个众生,依赖于诸佛菩萨等善知识,从最初发心开始求道修行,直到最后成就佛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或者见到了菩萨而结缘,或者感念菩萨的恩德而得到利益。菩萨有时示现为众生的眷属,父母亲人等(以慈爱摄受);有时示现为奴婢佣人等(以恭敬承事摄受);有时做为知心朋友(以相知摄受);有时示现成为冤家(以仇怨摄受)。有时则发起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方便摄受众生。”

  “乃至于菩萨的一切所作所为,以种种无量的修行作为利益众生的外缘,都是菩萨内心真如所发起的大悲熏习力量的显现。所以能够帮助众生增长解脱善根,如果有缘见到菩萨或者听到菩萨的事迹,都能够得到利益的缘故。”

  “这个差别缘又可以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近缘,使众生迅速得度的缘故。第二、远缘,众生久远以后才能够得度的缘故。近缘和远缘这两种缘,又分别具有两种缘。哪两种呢?第一、增长行缘(不信的众生让他生起信心,已经相信的众生让他增长信心);第二、受道缘(帮助根机成熟的众生进入三贤十地等位次)。”

  “第二、所谓的平等缘。是指一切诸佛菩萨,都以本来菩提大愿的缘故,愿意度化一切众生得到解脱。所以,其真如法身自然能够经常熏习一切众生,而不会舍弃任何人。因为诸佛菩萨已经证得,与一切众生同体的真如智慧力量的缘故;所以,随应着众生见到佛菩萨,或者听到佛菩萨名号等因缘,就会显现出利益众生的作用。但是,众生则需要依赖于成就三昧正定,才能够平等地见到一切诸佛菩萨的缘故。”

  “在真如熏习当中,自体相熏习和用熏习,又各自有两种情况。哪两种呢?第一、未相应。指的是一切凡夫、二乘修行人和初发心的菩萨们,是通过意(六粗当中的智相和相续相,属于第七识意当中的粗分)和意识(六粗当中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属于第六意识)的熏习,依赖于信心的力量,所以能够修行。尚未证得无分别心(真如三昧),与真如自体还不能相应的缘故;尚未证得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与真如妙用还不能够相应的缘故。”

  “第二、已相应。指的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们,已经证得无分别心(真如三昧),与一切诸佛的真如智体和不思议妙用能够相应。因此,只是依赖于法性本来的力量自然修行,根本没有了造作。自然能够资熏真如,以真如之力,灭除无明的缘故。”

  “另外,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染法的熏习不曾间断,到了成佛以后,就会彻底断除。净法的熏习则不会有断除的时候,一直到无穷无尽的未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真如净法恒常熏习无明妄心的缘故,染法就会随着妄心的消灭而消灭。妄心消灭以后,真如法身就会显现。因为真如法身本来不生不灭的缘故,就会恒常起妙用熏习,所以净法不会有断除的时候。”

  (七)真如自体之体相用三大

  “还有,所谓的真如自体和自相,是指从一切凡夫,以及声闻、缘觉,直到菩萨、诸佛,都共同具有的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就是真如一心。它在圣位不会增加,在凡夫不会减少;不是过去所产生的,以后永远也不会消灭;是究竟恒常而不变异的。它从无始以来,在真如自性当中本来就圆满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说:

  真如自体具有广大无边的智慧光明(法身周遍,本有光明)的缘故;

  能够遍照法界(照一切义理,遍一切事物)的缘故;

  能够真实地认识明了一切(圆满觉心普照一切,远离虚妄的对待分别)的缘故;

  真如自性就是本来清净心(自性远离一切无明、迷惑、污染等等)的缘故;

  具有常(从过去到未来,没有变异)、乐(于一切境界得自在)、我(经历一切生死变动,而如如不动)、净(经历九法界一切境界,而不会污染)四德的缘故;

  具有清凉(永离烦恼燥热)、不变(念头虽然有生灭,而真如心体不会变化)、自在(一切业力无法束缚)等功德的缘故。

  因为真如自体,圆满具备这些超越恒河沙数量的,不会离开真如自体的,从未有过间断的,平等一味的,不可思议的佛法功德的缘故;乃至于圆满具备,没有任何欠缺的缘故;所以叫做如来藏,也叫做如来法身。”

  问:“前文曾经说过,真如之体究竟平等,远离一切相(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等等)。为什么又说真如自体有这样多的功德呢?”

  答:“真如自体虽然确实具有这样的种种功德,但其本质并没有体和相的差别。而是等同一味,只是唯一的真如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真如自体本来就没有分别,远离一切分别心和分别相,所以是平等无二的。”

  “那么,又因为什么道理,而可以说有这样多的功德差别相呢?因为依赖于无明业识所发起的生灭念当中,有无量染法差别的缘故;转染为净以后,方便对应地说,有无量的功德差别之相。”

  “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一切染法和净法本来就是一心而已。在真如自体当中,本来没有念头和境界,因为忽然不明了纯是真如一心,所以有了妄心。因为不觉一法界的缘故,心动而起念,显现出了种种境界,所以叫做无明。与此相反,心性本来如如不动,不曾起念,就是所谓的大智慧光明功德的缘故。如果心动而有了念头,生起了能见相,同时也就会有不见之相(不见真如平等之妙性)了;相反,心性本来远离能见所见,纯是一心明了,就是遍照法界之功德的缘故。如果心有了动念,虽然好像有了认识和明了,但已经不是真正的认识与明了了。能知和所知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所以是非常(有生有灭)、非乐(攀缘境界而不自在)、非我(随念变迁)、非净(处处沾染境界)的。总之,动念之心当中充满了烦恼燥热和无常变化,所以有种种的不自在,乃至于具有超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虚妄染污之法。相对于这些染污法来说,真如心性本来如如不动,就会有超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种种清净功德之相得以显现。”

  “如果心有动而起念的话,就有了能见相和境界相;再进一步,以为当前有真实的境界可以去分别和攀缘,就反而会有所缺少(因为无量境界难以穷尽的缘故)。反过来,如上所说清净法的无量功德之相,本来就是一心;而且没有能念所念的分别,因此不会有所缺少,而是圆满具足,所以叫做法身和如来藏。”

  “另外,所谓的真如之用,是说诸佛如来,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常常发起广大的慈悲心,勤修六度万行,摄受教化一切众生。树立广大的菩萨誓愿,要完全度化整个众生界,使其得到解脱,也不局限于世间和劫数,而是穷尽于未来。因为对待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缘故,同时又不执着于实有众生相。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菩萨已经如实知道,一切众生以及自己,本来就是平等的真如一心,本性没有差异的缘故。”

  “因为有这样如实知的大方便智的缘故,能够除灭无明,显现出本有的真如法身(初地以上)。自然会有不思议业相的种种妙用,与真如法身平等地遍一切处,而且没有妙用之相可以证得(因为真如离相,妙用同样离相的缘故)。”

  (问:“为什么真如有不思议业用,却没有用相呢?既然没有用相,如何能够利益众生呢?)

  答:“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就是法身智相之身(清净法身犹如虚空,没有形相,净智圆满)。纯是第一义谛(法性本然之妙义,也叫胜义谛,远离生灭念,超越对待和次第的缘故),本来没有世俗谛(随生灭念而显现的一切因缘法)的境界,远离有为造作。只是随顺着众生各自不同的因缘,令众生在生灭心当中或见或闻(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而得到利益,所以叫做真如之妙用。”

  “这个真如之用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依赖于分别事识,在凡夫和二乘人心中所显现的,叫做应身佛(即具备三十二相的应身如来)。因为凡夫和二乘,不知道一切境界相都是意当中的转识所变现的,就会见到应身佛在心的外面,并且会执着于应身佛的种种庄严色相,进行分别,反而不能够完全明了的缘故。”

  “第二、依赖于根本业识,在诸位菩萨从初发心住,直到十地后心的过程当中,于三昧心中所显现的,叫做报身佛。”

  “所现报身,其身具有无量的色法,每一色法当中具有无量的形相,每一形相当中具有无量的相好。佛身所住持的依报(外在环境和受用物)和果报(佛的身、口、意三业,也叫正报),也都具有无量的种种美好庄严,随应着菩萨三昧心而示现。本来没有边际,无法穷尽,远离分别生灭之相。随顺着应现的机缘,能够恒常住持(所以称为无量寿),不会被破坏,也不会缺失(因为法身不生不灭,所以圆满报身不毁不失,如影随形)。”

  “如上所说的一切功德,都因为菩萨广修六度等无漏妙行资熏真如,以及真如本觉的不思议内熏所成就的。因为圆满具备无量的自在功德之相,所以叫做报身佛。”

  “而凡夫在生灭心当中所见到的佛身,属于粗色法。随顺于六道众生不同的机缘,所见也各自不同(六道众生见佛,往往是自己的同类)。因为示现为种种不同种类众生相的缘故,受到身形所拘束,不是无量自在的受乐之相,所以叫做应身佛。”

  “另外,初发心住等三贤位的菩萨,所见到的报身佛,是因为深信真如一心法的缘故,在三昧当中见到报身佛的部分相好庄严。这些菩萨已经知道,报身佛的无量相好庄严,不属于生灭相,没有来去变动,超越于分别心念,只是依赖于心体而显现,无法离开真如性体。然而,三贤位的菩萨,仍然会在自己心中进行分别,因为尚未证入法身位的缘故。如果菩萨证得初地净心地(欢喜地),所见到的报身佛就会微妙无比,不思议业用显现,更加殊胜。乃至于到了等觉菩萨后心,证入佛位时,最终能够见到究竟圆满的报身佛(即是菩萨所证妙果)。

  “如果远离无明业识以后,就没有佛相可见了(真见法身)。因为诸佛法身就是真如一心妙体,远离生灭心念,所以没有彼此对待的色相境界和生灭相可见的缘故。”

  问:“如果诸佛法身远离于色相的话,为什么又能够显现色相呢?”

  答:“这个法身(真如一心)就是显色之体的缘故,因此能够随生灭念而现色。所以说从无始以来,色法与心法是无二无别的。因为色法的本性就是分别智的缘故,所以把色法体性本空(分别智不是实有的),无形无相,叫做智慧法身。因为分别智的本性就是色法(没有色法,就无从分别)的缘故,所以说法身遍满一切处。智慧法身与所现的色法,平等一体,不能分开。因此,法身随着心念就能够示现遍满十方的无量世界、无量菩萨、无量圆满报身,以及无量的种种庄严(都是色法而已),各个千差万别。这一切都与法身平等一体,不可分离,而又互相不会妨碍。这些不思议境界,不是识心分别能够了知的,因为是真如法身本有的自在妙用的缘故(离分别念,证入法身,才能够了知)。”

  (八)生灭门入真如门

  “另外,显示从生灭门当下回入真如门的法义。”

  “就是说通过思维观察色、受、想、行、识五阴当中,无论是色法还是心法,以及六尘境界,终究不是念头可以企及的。因为真如一心没有形相的缘故,所以即使向十方去寻找,也终究是找不到的。如同有人迷失了方向的缘故,把东当作了西,而方位其实不曾变化。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因为无明而迷失了的缘故,把念头当作了真心,而心体其实不曾有任何动相(真心离念)。如果能够仔细观察,而知道心体本来就没有念头的话,就能够随顺无念心体,而回入真如门的缘故。”

  第二、对治邪执

  “所谓的对治邪执,是说一切邪见执着,都依赖于我见的执着而有;如果离开了我见执着的话,就没有邪执了。这里所说的我见有两种,哪两种呢?一是人我见(此处特指教内初学大乘之人,执着于自己实有五蕴的主宰者);二是法我见(此处特指已经断除人我见的二乘人,仍然执着于五蕴等一切法实有体性)。”

  一、人我见

  “所谓的人我见,依赖于一切凡夫来说,共有五种。哪五种呢?”

  “一、听闻佛经当中这样说道:如来的法身,终究寂灭无形,就像虚空一样。因为不知道,这是为了破除凡夫菩萨执着(法身实有色相)的缘故,而方便说的;于是,以为虚空就是佛性。怎么样来对治呢?应当让他明白虚空相就是虚妄法,其体性是无所有,是不实在的。只是相对于色法来说,说有虚空,相对于色法的‘有’来说,就见到了虚空的‘无’,让修行者的心随之产生了分别色空的生灭心念。正因为一切色法,本来就是心,由生灭心念而显现,在心念以外,并没有真实存在的色法。如果心外连色法都没有了的话,也就没有了虚空之相。就是说一切境界,只是因为心妄动而起念才有的,如果心离开了无明妄动的话,一切境界就会自然消灭。一切的一切,只是真如一心而已,真心没有不周遍的地方。这就是一切如来广大法性智慧的究竟含义,并不是像虚空那样的。”

  “二、听闻佛经当中说道:世间的一切法,毕竟体性本空;乃至于一切涅槃真如之法,也是毕竟空;因为从无始以来自体本空,远离一切实有之相的缘故。因为不知道,这是为了破除凡夫,以为涅槃实有之执着的缘故,而方便说的;就以为真如涅槃的本性,只是断灭空而已。怎么样进行对治呢?应当明白,真如法身的自体不是空无所有的,而是圆满具备无量自性功德的缘故。”

  “三、听闻佛经当中说道:如来藏不会有任何增减,其中具备一切不思议业用等种种功德妙法。因为不理解的缘故,就以为如来藏当中,确实有色法和心法的种种自相和差别。怎么样进行对治呢?应当知道,如来藏没有增减,是依赖于真如自性的法义来说的;而具备一切功德妙法,则是对应于生灭念的种种示现,而说有种种功德差别的缘故。”

  “四、听闻佛经当中说道:一切世间的生死染污之法,都是依赖于如来藏而有的,乃至于一切万法,都离不开真如法身。因为不理解的缘故,认为如来藏自体当中,确实具有一切世间生死染污之法。怎么样进行对治呢?应当知道,因为如来藏,从无始以来,只是具有超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种种清净功德,这些清净功德与如来藏既不会分离,也不会断灭,都与真如自体无二无别的缘故。因为超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烦恼染污之法,只是如来藏随应着生灭心念而显现出的虚妄存在,其本性毫无真实可言。从无量劫以来,烦恼染法从来不曾与如来藏相应的缘故。如果如来藏自体当中确实有虚妄生死法的话,又能够使证入如来藏的修行人永远息灭妄想,根本是不能成立的。”

  “五、听闻佛经当中说道:依赖于如来藏的缘故,而有生死轮回;依赖于如来藏的缘故,而证得究竟涅槃。因为不理解的缘故,认为众生界有开始的时候;因为认定众生的生死轮回有开始的缘故,又认为如来所证得的涅槃,有结束的时候,如来还会再作众生。怎么样进行对治呢?应当知道,因为如来藏根本就没有开始的时候,所以无明生死等相也不曾有开始的时候(只是如来藏当中的虚妄显现而已)。如果说在三界以外(就是涅槃当中),还有众生的无明生死会开始的话,就是外道《大有经》所说的邪见,不是七佛所说的正法。而且如来藏根本不会有消失的时候,因为诸佛所证得的涅槃,只是与不生不灭的如来藏相应而已,所以涅槃也永远不会有结束的时候。”

  二、法我见

  “所谓的法我见,是说依赖于二乘人根机迟钝的缘故(不能直接承受大乘空妙之法),如来只是为他们讲说了人无我的法义。因为所说的法义不究竟,所以二乘人执着于实有五阴生灭之法,因此而畏惧生死轮回,误认为实有涅槃可以证得。怎么样进行对治呢?应当知道,因为五阴生灭之法(纯是虚妄假相),其自性(即是真如一心)从来不生,也不会灭,本来就是究竟涅槃的缘故。”

  “另外,所谓的究竟远离邪见执着。应当知道,一切染法和净法,都是因为心念对待分别而有的,没有真实的自相可以讲说。因此,一切法(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从根本上来说,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既不是智慧,也不是心识;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终究不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达的。而又要进行言语表达,应当知道,这是如来的善巧方便,只是假借言语表达,来引导众生罢了。其中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能够远离虚妄念头,而回归于真如一心。因为只要思念一切法,就会让心有了生灭,所以无法回入实相智慧的缘故。”

  第三、分别发趣道相

  “所谓的发趣道相,是指一切诸佛所证入的觉悟之道;以及一切菩萨发心修行,所趋向的不同成就。”

  “简略地说来,菩萨发心有三种。哪三种呢?一、信成就发心(指众生修学大乘,十信位圆满,入菩萨初住位);二、解行发心(指十行位圆满,入菩萨十回向位);三、证发心(指初地以上的菩萨)。”

  一、信成就发心

  “所谓的信成就发心,是指依赖于哪一类根机的人,修什么样的法门,而得到信心成就,能够发起真实的信心呢?是指依赖于所谓的不定聚众生(指信心不确定的凡夫)。”

  “这些众生因为具有真如和教法,两种善根熏习力量的缘故,相信生死业力和因缘果报,所以能够发起十善业的修行(人天善心),逐渐厌离生死轮回之苦(出离心),想要求证无上菩提的妙果(菩提心)。”

  “这些众生开始有了信心的缘故,当他们遇到诸佛出世的时候,就会前往亲近、奉事和供养。像这样逐渐修学增长信心,经过一万大劫左右,信心已经基本成熟的缘故,诸佛菩萨就会教导他们发起真实的大乘信心。有的人,因为具有大悲心的缘故,能够自己发起真实信心;有的人,因为佛陀正法将要消灭,由于拥护佛法的缘故,能够自己发起真实信心。像这样获得信心成就,得以发起真实信心的人,就会进入正定聚(心常与真如相应,即菩萨初住位),在成佛之路上获得究竟不退(位不退,不会退入凡夫位中)。叫做常住于如来种性当中(也叫做佛子),与正因佛性相应的缘故。”

  “如果有的众生自己善根微少,久远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比较深厚。虽然也遇到了佛陀出世,也能够进行供养,然而所发起的却是人天乘的信心种子,或者是二乘的信心种子。即使有发起大乘信心的,其信根则往往动摇不定,有时进步,有时退步。”

  “也有的众生已经供养诸佛,尚未满一万大劫,在中间遇到了某种因缘,也可能会发起信心。所谓的见到佛陀庄严色相,而发起信心;或者因为虔诚供养众僧,而发起信心;或者因为二乘修行者的教导,而发起信心;或者学习别人,而发起信心。像这些种种的发心,往往都不确定,一旦遇到逆境因缘,就可能退失,而退入二乘人的发心境界。”

  “另外,所谓的信成就发心,发的是什么心呢?简略地说,有三种。哪三种呢?第一、直心,就是常常正念真如一心之法的缘故。第二、深心,就是喜好修学一切种种善行的缘故。第三、大悲心,就是想要拔除一切众生无量众苦的缘故。”

  问:“前文说过,法界就是真如一心,诸佛法身没有二相。为什么不只是专念真如一心呢?何必还要修学一切善法呢?”

  答:“就好比一个大摩尼宝(如意宝,能够满足一切所求),它的体性光明而清净,同时也有一些矿物杂质。如果人们虽然常念它的清净本性,而不用各种方法进行打磨的话,终究也不会完全清净的。同样,众生本有的真如一心之法,它的体性本来空寂而清净,同时有无量的烦恼污染之法。如果修行人虽然常念真如自性,而不用种种方法进行熏修的话,也是不会真正证得清净本性的。因为烦恼习气的污垢遍布一切法的缘故,所以要修行一切善行来进行对治。如果有人能够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就会回归、顺应于真如清净法的缘故。”

  “在信成就发心当中,简略地说,修行方法有四种。那四种呢?第一、行根本方便(心中观行的根本方法)。就是说常观一切法的自性没有生灭,远离于妄想执着。这样就不会贪住生死轮回的假相。还要常观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显现,因业而感果,不会坏失,所以要发起大悲心,修行一切福德而摄受教化众生。这样就不会贪住涅槃的清净无为。因为随顺于真如法性本来无所住而修行的缘故。”

  “第二、能止方便(停止恶心恶行)。就是说经常能够有惭愧心,勇于悔改自己的过失。这样就能够停止一切恶法恶行,不让它们增长。因为随顺于真如法性本来远离种种过失而修行的缘故。”

  “第三、发起善根增长方便(信敬三宝,增长善根,求无上道)。就是说经常能够供养礼拜佛法僧三宝,赞叹并且随喜三宝的种种功德,劝请诸佛菩萨以及善知识常转妙法之轮。因为敬爱、尊重三宝,内心纯净仁厚的缘故,信心得到增长,于是能够发起真实大愿,求学诸佛无上正觉之道。又因为佛法僧三宝功德力所护佑的缘故,能够消除种种业力习气的障碍,成就不会退失的善根。因为随顺于真如法性本来远离愚痴障碍而修行的缘故。”

  “第四、大愿平等方便(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就是说要发起广大愿力,希望穷尽于未来,教化解脱一切众生。而没有任何众生被遗漏,都要帮助他们到达究竟解脱的无余涅槃。因为随顺于真如法性本来不会断绝的缘故,也因为随顺于法性广大无边,遍布一切众生,平等无二,没有彼此差别之念,究竟寂灭的缘故,而能够发起这样的平等大愿。”

  “菩萨发起这些深广愿心的缘故,就能够部分见到真如法身(入初住位)。因为见到法身的缘故,随应着菩萨的愿力,能够示现八相成道(示现成佛)来利益众生。就是所谓的一、从兜率天退(准备降生人间);二、入胎(入王宫,做王子);三、住胎;四、出胎(出生);五、出家;六、成道(成就正觉佛果);七、转*轮(运转妙法,利益众生);八、入涅槃。”

  “然而,这样的菩萨还不能够称为法身菩萨。因为他们过去无量生生世世以来,所积聚的有漏业力习气还没有彻底断除。随着这些菩萨示现在生死轮回当中,就会有少量的苦相伴随。但也不会被业力所束缚(不同于凡夫),因为具有广大悲愿自在之力(大愿与真如相应,所以具有自在之力)的缘故。”

  问:“既然这些菩萨已经不同于业力凡夫,为什么在经教当中说(在《本业经》当中,说七住位以前的菩萨,有可能会退失,甚至堕落于恶道当中),他们当中也有退失并且堕落到三恶道当中的呢?”

  答:“并不是真地会退失。这只是为了那些初学菩萨(初住位以上),尚未证入无为正位(初地,也有一种说法是指八地),却产生了懒惰懈怠而说的。让他们由于恐惧害怕,而勇猛精进修行的缘故。”

  “另外,这样的菩萨一旦发起真实信心以后,就会远离种种怯懦退缩之心。再也不会畏惧退失菩提心,而堕落到二乘境界。如果听说自己需要经历无量无边数不清的劫数,勤奋修行种种难行的苦行,才能够证得正觉涅槃,也不会产生怯懦退缩之心。因为初住位的菩萨,已经能够完全相信和明白,一切法从无始以来,本来就是涅槃的缘故。”

  二、解行发心

  “所谓的解行发心,应当知道,比信成就发心更加殊胜。”

  “因为这些菩萨自从初信位以来,第一个阿僧祇(无量数)劫的修行,即将圆满的缘故,在真如一心法当中,深达法性的慧解现前,对于所修行的一切境界,都能够远离执着之相。”

  “因为深知真如法性之体,本来就没有吝啬贪婪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布施波罗密(波罗密译为到彼岸,到达真如实相之彼岸);因为深知真如法性本来就清净无染,本来就远离五欲过失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持戒波罗密;因为深知真如法性当中,本来就没有逼迫束缚,本来就远离嗔恨烦恼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忍辱波罗密;因为深知真如法性当中,本来就没有身心自相,本来就远离懒惰懈怠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精进波罗密;因为深知真如法性本来就常在定中,法体本来没有散乱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禅波罗密;因为深知真如法性之体本来光明,本来就远离愚痴无明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般若(智慧)波罗密。”

  三、证发心

  “所谓的证发心,从菩萨初地净心地,直到等觉菩萨究竟之地,到底证得了什么境界呢?就是所谓的真如一心。因为相对于转识的缘故,把它叫做境界。而实际上,地上菩萨所证真如一心,没有任何境界,只是本来的真如性智而已,叫做法身。”

  “这些菩萨在一念之间,就能够到达遍布十方的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位佛陀,劝请诸佛运转妙法之轮。只是为了通过教化开导,而使众生得到利益,并不依赖于任何语言文字。”

  “有的菩萨会示现出顿超诸地,而迅速成就无上正觉,这是为了教化鼓励怯懦胆小众生的缘故;有的菩萨则宣说自己将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后成佛,这是为了教化懈怠我慢众生的缘故。菩萨能够像这样示现无量无数的方便法门,以及不可思议的境界。而实际上,一切法身菩萨的种(本有真如为种)、性(慈悲平等为性)、根(自他两利,同成正觉为根)都是平等无二的。所以菩萨的发心平等无二,所证真如法身平等无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超出的法了。因为一切菩萨都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圆满正觉佛果的缘故。只是随应着不同世界的不同众生因缘,随着众生见闻的不同和根机、愿望、习性等差别,所以菩萨示现的修行也就有了差别。”

  (问:“这些菩萨有这样了不起的功德,岂不就等同于佛了吗?”)

  答:“这些菩萨的发心当中,仍然有三种微细的心相,所以不同于诸佛。哪三种呢?一、真心,远离分别的缘故;二、方便心,自然会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三、业识心,仍有微细生灭的缘故。”

  “还有,这些菩萨的修证功德圆满以后,就会在色界最高处的色究竟天,示现一切世间当中最高大的微妙色身,成为圆满报身佛。所谓的以最后一念相应智慧回入真如一心,无始以来的无明当即灭尽,叫做一切种智。随着圆满报身佛的成就,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能显现于十方世界,应身无量(如释迦牟尼佛),利益众生。”

  问:“虚空没有边际的缘故,世界就没有边际;世界没有边际的缘故,众生就没有边际;众生没有边际的缘故,众生心念所行的不同境界就没有边际。像这样的无边境界,没有办法进行分别,难以知道,难以了解。如果无明彻底断除了的话,就没有了分别心念。又怎么能够明了一切众生的心念差别,而叫做一切种智呢?”

  答:“一切境界,本来就是真如一心而已,远离于分别念头(因为有分别念就不能到达真如一心,也无法真正明了一切境界)。因为一切众生心念妄动而见到了境界,所以对于境界生起了分别。又因为生起了虚妄分别念的缘故,与真如法性不能相应,所以反而不能够真正明了一切境界。由于诸佛如来已经远离于虚妄见和虚妄想,真如法身没有不周遍的地方,佛心真实不虚的缘故,此心就是一切法的真实法性。所以佛心自体自然能够显现并且明了一切虚妄境界,具有广大智慧的妙用,以及无量无边的种种方便。随应着一切众生不同的根机与慧解,都自然能够为他们开示种种法义,因此叫做一切种智。”

  又问:“如果诸佛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能够普现一切处,而利益众生的话。那么,一切众生,如果见到佛身,如果看到佛陀的神变,如果听到佛陀说法,都将会得到利益。为什么世间人往往没有办法见到呢?”

  答:“因为诸佛如来的法身平等无二,本来遍满一切处,而且没有任何造作念头的缘故,把它叫做自然业用。只是随应于众生心而显现。所谓的众生心,就好像镜子一样,如果镜子上面有了污垢,色法形象就无法显现了。同样,如果众生心中有了妄想污垢的话,佛陀法身就无法显现了。”

第四、修行信心分

  “已经讲说解释分完毕,接着讲说修行信心分。”

  “这是对应于尚未入正定聚的众生(也就是善根微少的不定聚众生),所以要讲说修行信心的方法(以便帮助他们进入信成就发心)。”

  “什么样的信心呢?怎么样修行呢?简略地说,有四种信心。哪四种呢?”

  “一、信根本(信真如)。就是说乐于观察和想念真如妙法的缘故。”

  “二、信佛有无量功德(信佛宝)。经常想着能够亲近、供养和恭敬佛陀,从而发起善根,发愿求学如来一切智的缘故。”

  “三、信法有大利益(信法宝)。经常想着要修行六度等波罗密妙法的缘故。”

  “四、信僧能正修行,能够自利利他(信僧宝)。经常乐于亲近菩萨乘的修行者,前往求学如实修行之法的缘故。”

  “怎么样修行呢?修行有五种法门,能够帮助众生成就前面四种信心。哪五种法门呢?第一、施门(布施法门);第二、戒门(持戒法门);第三、忍门(忍辱法门);第四、进门(精进法门);第五、止观门(止观双修法门)。”

  第一、施门

  “怎么样修行施门呢?如果见到一切前来乞讨、求助的人,应当把自己所有的钱财物品,随自己的力量而布施给乞求者。为了舍弃自己的吝啬贪婪,为了让他人欢喜的缘故。如果见到众生遇到了灾难,被恐惧危险所逼迫,就应当随着自己的能力,而进行无畏布施(尽量帮助众生脱离危险)。如果有众生前来求学佛法,就应当随着自己的理解能力(法义深广无边,只要随自己能力讲说就好,但不应当刻意保留),方便地为众生讲说。不应当为了贪求名利供养而说法,只应当想着自利利他,回向无上菩提的缘故。”

  第二、戒门

  “怎样修行戒门呢?就是说不杀害众生,不偷盗,不淫欲(这三种为身戒);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说脏话),不妄语(不说假话),不绮语(不花言巧语,这四种为语戒);远离贪婪、嫉妒、欺骗、诡诈、谄曲(心口不一)、嗔恚(忿恨)、邪见(这七种为意戒)。如果是出家人,为了降伏心中烦恼的缘故,还应当远离愦闹(杂乱吵闹),经常在寂静的地方居住。修习少欲、知足,以及头陀等苦行。乃至对于微小的过失和犯戒之罪,都应当生起畏惧之心,怀有惭愧而悔改,不可以轻视如来所制定的戒律。平时应当注重威仪举止,以免他人讥嫌,为了不让众生因虚妄分别而产生罪过的缘故。”

  第三、忍门

  “怎么样修行忍门呢?就是说应当忍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烦恼,心中没有报仇的想法。还应当安然忍受利(得到好处)、衰(遭受损失)、毁(遭遇诋毁)、誉(得到荣誉),称(得到称赞)、讥(讽刺挖苦)、苦(处于逆境)、乐(处于顺境)等境界的缘故。”

  第四、进门

  “怎样修行进门呢?就是说对于一切善行,心中不松懈、不退缩。树立坚强的志愿,远离一切怯懦、畏缩之心。应当思维观察,自从过去久远劫以来,因为虚妄心而白白地承受了各种身心的巨大痛苦,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应当勤奋修学各种功德之法,以便自利利他,能够迅速远离一切世间之苦。”

  “另外,如果人们虽然能够通过修行而增长信心,但由于从过去多生多世以来,有很多严重的罪行和恶业成为障碍的缘故,就会被一些邪魔鬼怪所扰乱;也有的人被世间的种种事物所牵挂纠缠;也有的人被各种病痛之苦所折磨。因为有这样多的各种障碍的缘故,所以应当勇猛精进,在白天黑夜当中,勤奋礼拜诸位佛陀。诚心忏悔自己的宿世业障,劝请佛陀常转妙法之轮,随喜诸佛菩萨的无量功德,并把一切善行都回向于成就无上菩提。像这样经常精进而不放弃的话,最终就会消除各种障碍,善根得以增长的缘故。”

  第五、止观门

  “怎么样修行止观门呢?所谓的止,就是说止息妄念,停止攀缘一切境界,为了随顺于奢摩他(心念寂静,类似于空观)法义的缘故。所谓的观,就是说分别明了一切因缘生灭的法相差别,为了随顺于毗钵舍那(如幻分别,就是假观)法义的缘故。怎么样随顺呢?运用这两种法义,结合在一起逐渐修习,而不要分开,最终得以双双显现的缘故。”

  “如果修行止法门的话,应当居住在寂静的地方。经常端身正坐,同时也要端正心念。让自己的心,既不依赖于气息的运行,也不依赖于色法形相;既不依赖于空无所有,也不依赖于地水火风四大;乃至不依赖于见闻觉知之心,让一切种种杂乱念头,随顺着正念而消除。同时,还要把消除念头的那个想法也放下才行。因为一切法,本来就超越念头,既不随着念头念念而生,也不随着念头念念而灭。”

  “另外,在修行当中,不可以先随着攀缘心去分别各种境界,然后再用一个心念来除去前面的分别念。如果发觉自己的心跑远了、散乱了,就应当马上把它收摄回来,继续安住在正念当中。这个所谓的正念,就是时时了知万法唯心,心外没有任何实有的境界(这个正念就是观,体现了止观双修)。即使是这个万法唯心之心,也没有真实的自体和相貌,在念念之中,其实没有一个能念的心。”

  “如果从静坐起身以后,在往来动静当中,就会有各种的生活行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当常起正念,而不依赖于外在境界,应当随顺着万法唯心而进行观察(这既是方便随缘修止,同时也是修观)。像这样坚持长久修习,正念就会纯熟,修行人的心就会得到安住。因为心安住的缘故,心中的无念(止)与明了(观)就会逐渐猛利,就能够随顺进入真如三昧。以三昧的力量而深深地伏住烦恼,真实信心得以迅速增长,很快就会证入菩萨初住位,得到位不退。只是除了那些疑惑心重的人;或者不信大乘法义的人;甚至诽谤佛法的人;以及有宿世重罪业障的人;我慢(自以为是,轻视圣贤)的人;懒惰懈怠的人。像这些人,就不能够证入真如三昧。”

  “还有,依赖于真如三昧的缘故,就会知道法界一相(十法界唯一真如平等相)。也就是明了一切诸佛的法身,与一切众生的色身是平等无二的,这就叫做一行三昧。应当知道,真如一心以及真如三昧,是一切三昧的根本。如果有人能够勤奋修行真如三昧的话,渐渐地,就会产生无量百千三昧。”

  “如果有的众生缺少宿世善根之力的话,在修习止观当中,就会被各种魔(五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等)和外道鬼神(宿世也修习禅定,因邪见恶习而落入鬼道当中)所迷惑与扰乱。在静坐当中,有的鬼神现出令人恐怖的形相;有的鬼神现出相貌端正的男女之相,等等。修行人应当提起正念,观照万法唯心所现,境界自然就会消灭,就不会被鬼神所影响。”

  “有的时候会现出护法诸天的形像和各种菩萨的形像;有时也会变化作如来的形像,具备各种相好;有时会讲说一些秘密咒语;有时会讲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密;有时会讲说平等如空、无相、无愿三三昧;有时会讲说无怨无亲,无因无果,一切法毕竟空寂,是真正的涅槃;有时会让人得到一些宿命通,而知道过去世的一些事情,也知道未来的一些事情;有时让人得到他心通;有时让人得到辩才无碍,等等。这些都属于习气魔,最终能够让修行人转而贪求世间的各种名利之事。”

  “又有可能会使人喜怒无常,性情不定。有的时候让人充满了过多的慈爱;有的时候让人贪睡不醒,或者让人常常生病,而产生懒惰懈怠之心;有的时候会让人突然精进起来,过一段时间又放弃了,而且变得不信正法,多疑多虑;有的时候会让人舍弃原来的正修行,转而修习一些杂乱之法;有的时候会让人贪着于世间事物的种种牵挂和纠缠,却也能够得到各种相似的三昧,只是部分相似而已。所有这些都是烦恼魔的显现,都是外道鬼神加持所得到的着相境界,不是真正的三昧。”

  “有的时候,可能会让人一天、两天,或者三天,乃至于整整七天安住在禅定当中,而且自然会得到香美可口的饮食。于是会让人身心感到舒适快乐,不饿也不渴,使人对于这个禅定产生了贪爱和执着。有的时候,会让人吃东西食量不定,突然很多,突然很少。甚至让人的脸色也会出现变化,忽然红润,忽然憔悴,等等。这些属于欲魔显现的境界。因为会有这些情况的缘故,修行人应当常常用智慧来进行观察,不要让自己的心堕落于邪见境界。应当勤奋发起正念,常念诸法唯心所现,毫无真实可言。所以应当不贪取、不执着,这样就能够彻底远离以上种种魔障。”

  “应当知道,外道修行的所有三昧,都没有离开见、爱两种烦恼,以及我慢之心,仍然会贪爱执着世间各种名利供养的缘故。而真如三昧则不同,修行真如三昧的人,既不会住着于有境界可见,也不会住着有三昧境界可以证得。乃至于在出定以后,也不会产生懈怠散乱,所有的习气烦恼,都会逐渐变得微薄。如果一切凡夫,不修习真如三昧法门,却能够得以进入如来种性(真如为如来种,慈悲平等为如来性。此处指入菩萨初住位,成为佛子)的话,是不可能的。因为修行世间的各种禅定和三昧,往往会产生贪着三昧定境的心。而且是依赖于我见而入定的(世间凡夫执着于我能修行,我能进入禅定),所以仍然归属于三界生死的范畴。世间禅定与外道所修行的禅定相同,如果没有了善知识的指导护念,就会生起和外道一样的种种偏见的缘故。”

  “另外,能够精进勤奋,专心修学真如三昧的人,在这一世当中,就将会得到十种利益(好处)。哪十种呢?”

  “第一、常常得到十方世界诸佛菩萨无形当中的护念(保护修行人常起正念,与真如相应的缘故);”

  “第二、不会因为各种魔和凶恶鬼神而感到恐怖;”

  “第三、不会被九十五种外道鬼神所迷惑与扰乱;”

  “第四、自然会远离那些诽谤最深妙法(大乘实相之法)的行为,过去的各种重罪和业障,也会逐渐变得微少轻薄;”

  “第五、自然会消灭一切怀疑心等各种恶习所显现的觉受与观照;”

  “第六、对于如来不可思议境界的信心得以增长;”

  “第七、自然会远离忧愁懊悔之心,对于在生死轮回当中利益众生,勇猛而不会胆怯;”

  “第八、修行人的心会变得柔和自在,舍弃狂妄和我慢,不再会被别人所烦恼;”

  “第九、虽然还没有得到禅定,也会在一切时间、一切境界当中,逐渐减少烦恼;”

  “第十、如果已经得到三昧,在禅定当中,不会被外在的一切声音所惊吓与扰动。”

  “另外,如果修行人只是修习止法门,就有可能心境消沉,忘失本有的妙用。或者生起懒惰懈怠之心(不能自利),不乐于修行一切善法,远离大慈大悲(不能利他),所以应当修习观法门。”

  “修习观法门的人,首先应当观察一切世间的有为法,没有能够长久存在的,很快就会变化毁坏了(观无常)。”

  “一切众生心中所行的境界,无非是念念生灭而已,因此是苦(观苦)。”

  “应当观察自己过去所想念的一切诸法,恍惚之间已经消逝,犹如一场梦;应当观察自己现在所想念的一切诸法,犹如闪电一样,转瞬即逝;应当观察自己未来将要想念的一切诸法,犹如天空飘来的云一样,忽然就来了(观无我)。”

  “还应当观察世间一切众生的色身,都是不清净的,里面充满了各种污秽,没有任何值得贪爱的地方(观不净)。”

  “应当像这样观察,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都是因为无明熏习真如的缘故,才让心有了生灭念头,所以显现出了虚妄的生死轮回。众生已经遭受了一切身心的巨大痛苦;现在仍然有数不清的逼迫之苦;未来将要承受的苦,同样多得无法分别。如此多的苦,与一切众生难舍难分,而众生自己却丝毫也不觉察。一切众生都是如此,真是非常可怜(观大悲)。”

  “这样观察以后,就应当勇猛地树立广大誓愿:愿我的心远离分别的缘故,能够遍布于十方世界,修行一切种种善法功德;穷尽于未来,用无量的方便法门,救拔一切苦恼众生,最终让他们得到涅槃第一义的自在妙乐(观大愿)。”

  “因为发起了这样广大誓愿的缘故,就应当在一切时间,一切地方,对于一切善法,随着自己的能力,永不放弃地进行修学,心中没有懒惰懈怠(观精进)。”

  “只是除了禅坐当中,应当专心正念修习止法门。其余一切时候,对于一切事物,都应当观察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在行、住、坐、卧当中,都应当同时修行止观法门。就是说既要常常观察一切法的自性本来没有生灭,又要观察因缘和合而有了善业和恶业,以及苦报和乐报等等,这些世间法同样不失不坏。既要观察一切因缘、善恶业报不失不坏,又要同时观察一切法,从本性来说终究不是实有的。”

  “如果修习止法门的话,可以对治凡夫住着于世间的习气;也能够让二乘人舍弃怯懦畏缩的知见。如果修习观法门的话,可以对治二乘人不肯发起大慈大悲的,狭隘低劣心当中的过失;也能够帮助凡夫远离,不肯修习增长各种善根的过失。因为这些法义的缘故,应当知道,止、观这两种法门需要相辅相成,而不能够分开。如果修行人不具备止观法门,就不能够证入无上菩提的正觉之路。”

  第六、开示念佛求生净土

  “另外,有些众生刚刚开始修学大乘法,想求得真正信心,但心中却充满了怯懦和畏缩。因为住在这个娑婆世界,害怕自己不能够常常遇到诸佛,不能够亲自承事供养,所以顾虑信心难以成就,于是就想退失道心的人。应当知道,如来有一个殊胜的方便法门,能够帮助这些人保护他们的信心。就是说通过专心念佛的因缘,而随着自己的愿力,能够往生到他方的佛土(净土)。然后常常能够见佛闻法,永远离开了三恶道。就像佛经当中说的那样,如果有人专心称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名号,把所修行的一切善根功德,都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临终就可以往生。因为常常能够见到阿弥陀佛的缘故,终究不会有退转的时候。如果能够观想阿弥陀佛的真如法身,经常勤奋修习的话,终究会得以往生。而且花开见佛(登初住),就能够安住于正定的缘故。”

第五、劝修利益分

  “已经讲说修行信心分完毕,继续讲说劝修利益分。

  这些大乘妙法,就是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的秘密宝藏,我在前文当中,已经从总体上概括讲说。”

  “如果有众生,想要对于如来甚深不思议的境界,生起真正的信心,远离各种诽谤行为,从而进入大乘正道的话,就应当受持这部论。依赖于这部论,进行思维观察和修习,终究能够到达无上正觉之道。”

  “如果有人在听闻这些教法以后,不会产生怯懦畏缩之心;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必定会继承佛陀种性,必将得到诸佛的授记(被授记将成佛)(闻法功德)。

  “假使有人,能够教化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的所有众生,让他们都奉行十善法;不如有人,能够用一顿饭的时间来正心思维这部大乘法。后面人获得的功德,远远超过前面的人,无法形容(思维功德)。”

  “还有,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这部论,进行观察修行,即使只有一天一夜的话,他所获得的功德,也会无量无边,没有办法说完。假使请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分别在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当中,赞叹他的功德,也没有办法穷尽。为什么呢?因为法性本来的功德没有穷尽的缘故,这个人的功德也同样如此,没有边际(修法功德)。”

  “如果有的众生,对于这部论当中的内容,进行诋毁诽谤,没有丝毫的信心。那么,他所获得的罪业和未来的业报,将是在无量劫当中,承受巨大的痛苦烦恼。所以,一切众生只是应该敬仰和相信这部论,而不应该进行诋毁诽谤。以免深深地伤害自己,同时也会伤害别人,而且会断绝一切佛法僧三宝的种子。因为一切如来,都是由于这个法门(大乘起信法门)而证得涅槃的缘故;一切菩萨,都是因为修行这个法门,而得以深入佛陀无边智慧的缘故。”

  “应当知道,过去的菩萨们,已经因为这个法门,而成就了清净信心;现在的菩萨们,正在因为这个法门成就清净信心;未来的菩萨们,将会因为这个法门成就清净信心。因此,一切众生都应当勤奋修学大乘起信法门。”

  “诸位佛陀甚深广大的法义,

  我已随分随力总持而讲说;

  愿回向此功德如无边法性,

  普遍利益一切芸芸众生界。”

  《大乘起信论》白话 终

  附:《大乘起信论》原文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 观无量寿经译文 观无量寿经白话文

    观无量寿经译文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

  • 法句经译文

    无常品第一 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惟道是真。 译文: 无常品大意是讲,欲...

  •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 这些是我(阿难)听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智慧的...

  • 观无量寿经译文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

  • 占察善恶业报经译文

    这些是我(阿难)听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智慧的觉者,在王舍城的耆阇...

精华推荐

  • 观无量寿经译文 观无量寿经白话文

    观无量寿经译文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

  • 法句经译文

    无常品第一 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惟道是真。 译文: 无常品大意是讲,欲...

  • 占察善恶业报经译文

    这些是我(阿难)听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智慧的觉者,在王舍城的耆阇...

  •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 这些是我(阿难)听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智慧的...

  • 观无量寿经译文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