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对于生命中四种基本现象——生、老、病、死,佛教称之为“四苦”。其中老、病、死被视为苦比较易理解,但如果说“生”也是一种苦,大多数人可能就很难理解了。
几乎每个人对于刚出生时的情形,都已不复记忆,婴儿出生时究竟觉得苦还是乐,谁也不晓得。但是我们可以推想,婴儿的皮肤非常细嫩光滑,第一次离开母体,乍然接触外界的空气时,感觉一定很不舒服、很难过。环境骤然的改变,让婴儿出生时号啕大哭,可是却又非得来到这个世界不可。
对母亲而言,生产恐怕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很多妇女对于生产时受的痛苦,即使用“痛不欲生”四个字,都还不足以形容,所以古人才会把生日称为“母难日”。但是小孩出生后,痛苦解除了,母亲又会觉得很安慰、很快乐,就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爬上山峰,再也不需要往上爬时,就会觉得欣喜若狂。其实这只是苦难、压迫感解除后所产生的快乐感受,是苦之后的结果,并不是另外有新的快乐产生。可见“生”是一件苦事,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出生是苦,在人的一生当中,真正的快乐也没多少。一般人感受到的快乐,都是因为满足了“五欲”——眼、耳、鼻、舌、身——而得来的欲乐,例如:眼睛看到美景,耳朵听到悦音,鼻子闻到香味,嘴巴尝到美食,身体有柔软细滑的触感。还有,和别人谈话谈得很投机,或是获得一项新的成果、发现一桩新的事实,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等等,这些属于心理层面的赏心乐事,也都属于“欲乐”。
欲乐的“乐”都包含著“苦”在其中,是“乐中带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对这样的事实毫无所知。例如一个稀世罕见、美若天仙的美人出现在你眼前,因为很难得见到,所以你会很欣赏她,一见到她就觉得很快乐。但是,如果天天让你见到美丽的东西,或是让美女、帅哥天天在你面前出现,让你看个够,就没有什么稀奇了。短暂的接触虽然令人觉得目眩神迷,接触次数多了以后,快乐便荡然无存。
凡是欲乐,都是暂时、无常的,很快就会过去,感觉上很真实,其实很虚幻,而虚幻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苦。因此,五欲之乐仍在痛苦之中,说穿了,这种快乐只是一种和“苦”相对的感受。
这样看来,生而为人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事,其实也不尽然。因为还有一种乐叫做“定乐”,也就是禅定的快乐,比欲乐更胜一筹,快乐的感受也更强烈一些。因为在禅定中已经摆脱了身心限制,特别是身体的负担和病痛都会消失不见,不再有沉重的感觉,这时候心里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且这种“无事一身轻”的感受是非常快乐的。只是出定以后,因为身体还在,所以因身体而有的种种负担依然存在。因此,定乐也不可能长久维持。
最究竟的快乐是“解脱之乐”,透过修行得到解脱之后,不再有任何困扰及烦恼,心理上不再有任何负担,这时候,才是真正、绝对的快乐,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快乐。
追求快乐是起点,不是目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等,总称为“八苦”。苦是人生的事实,不过正因为有苦,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乐,因此有位著名的喇嘛曾说:“生命的目的是追寻快乐。”他采取与释迦牟尼佛相对的角度来说,佛陀讲“离苦”,他则讲“得乐”,但呈现的都是人生的实相。
虽然说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但必须先厘清: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什么?
其实人类从出生开始,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乐,而是满足欲望,例如对食物、生活安全等欲望的满足,一旦欲望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因此,“快乐”和“欲望”两者间有绝对的关系。
在物质上追求快乐、满足,应该是现代人共同的倾向,否则物质文明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可是,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不禁令人怀疑,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不是可靠?能不能维持长久?
适可而止的欲望,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合理、无止尽地追求欲望,就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痛苦。所以,人们表面上在追寻快乐,事实上却也在追寻痛苦,因为所追求的快乐,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而且快乐不会是永久的真实,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说穿了不过是一种幻影。
而且,享受快乐之后,又会回到痛苦的原点。所以,人生不过是从苦到乐、从乐到苦,一个永不间断的循环而已。只是人们自我安慰,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乐,结果却永远陷于痛苦之中。
佛教的密宗虽然特别重视“大乐思想”,但这是指修行过程中,在精神上产生的喜乐。例如修习禅定时有所谓的“禅悦”,只要能够修到身心统一,就会有一种没有捆绑、束缚的舒畅感,也就是“轻安”的快乐;又例如中国净土宗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终极目的,也是以“极乐”来形容修行到最后的境界,可见修行的确可以得到快乐的结果。可是,修行的目的并不单只为了自己追求快乐,而是为了帮助别人远离痛苦、得到快乐。
如果仅以追求快乐作为人生的目标,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享乐主义者而有所偏差,更有可能适得其反地带来痛苦。之所以说“生命的目的是追寻快乐”,是站在众生的立场,迎合现代人趋乐避苦的心理,我们千万不要误解其真正的意思。
因此,追求快乐只能说是一个起点,是人类共同的希望,不能误以为追求快乐就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否则,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快乐,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痛苦。而且以佛教的立场而言,应该要有“不为一已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当一切众生都得到平安与快乐时,你才会真正地离苦得乐。
自找苦吃的人生
没有一个人喜欢受苦,总是希望快乐,所以会趋吉避凶、趋乐避苦、追求快乐。但是现实生活中,痛苦却如影随形、难以摆脱,而且追求快乐到最后,往往又都变成是苦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追求快乐一定要付出代价和成本,否则这种快乐就变成一种“负债”,苦就会接踵而至。就像一个人身上没有钱却想看电影,只有想办法偷偷溜进电影院,起先一两次可能还不会发生问题,但是总有被抓到的一天,被抓之后,就有苦头吃了。
不愿意付出代价所得到的快乐,终究会尝到苦果,就算为了快乐而愿意付出代价,也要历经种种辛苦。例如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快乐,就必须先努力工作赚钱,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拥有快乐的享受。但仔细想想,这样的快乐岂不就是辛苦、甚至痛苦后的结果?所谓的“犒赏”、“奖赏”,就是辛苦工作之后得来的报酬。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就算只是吃一餐饭,也都是我们辛苦工作所得的成果,也是来自于老天的奖赏。古人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要以为盘里的食物得来容易,其实每一粒米都是农夫辛苦耕种得来的。一棵稻子播种之后,要好几个月才能收成,这期间非常辛劳,只是大家吃饭的时候,很少会想到过程的艰辛。
人的一生之中,从呱呱落地到死亡为止,都在忙碌中度过,真正快乐的时候其实很少。因为只要有了生命、有了这个身体,要过生活就必须付出代价,这就是辛苦。一般人以为夫妻结了婚、生了孩子大概是快乐的,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孩子虽然很可爱,可以为你带来很多安慰、快乐,但有时也会增加很多意想不到的负担、困扰和麻烦。
为了化解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现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娱乐设施以及消遣休憩的环境,例如PUB、KTV等。表面上提供人们很多欢乐,其实这种快乐都只是瞬间的麻醉,短时间内能放松头脑,让身体、五官受一点刺激,接受不同的讯息,得到暂时的调剂,但不等于真正的快乐。
这就像眼睛发痒时用手去抓,抓的时候觉得很快乐、很满足,结果却是更红、更痒、更不舒服。又像患香港脚的人,用热开水泡、用手抓痒时,当下会觉得很舒服,但如果不小心抓破了皮,反而会更痛、更不舒服。所以,快乐不但是苦的结果,也是另一个苦的开始。
由此可知,人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我们的一生汲汲于追求消灭痛苦的方法,这都只是治标而已,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可能还会造成更大的痛苦。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痛苦的发生,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
♡ 喜欢 (0)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