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河南寺院

河南宝丰普门禅寺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宝丰普门禅寺 

  宝丰普门禅寺

  香山普门禅寺,俗称香山寺。汉化观音的源头,菩萨应化证道之所,又称观音祖庭。居中原腹地,伏牛余脉,平顶山市郊大香山之上。源起于妙善公主俗称三皇姑舍身医父,建寺于东汉。据北宋蒋之琦润文蔡京书丹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载。“昔道宣律师居终南山灵感寺行道,律师宿植德本净修梵行,感致天神给侍左右。师一日问天神曰:吾闻观音大士于此土有缘,不审灵踪显发,何地最胜?天神曰:菩萨示现无方,而肉身降迹惟香山因缘最为胜妙。师曰:香山今在何所?天神曰:嵩岳之南二百余里,有三山并列,其中为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南宋祖琇在《隆兴佛教编年通论》中亦有相同记载。香山寺依据香山山峰圆润的天然地理形势,一直保持着以塔为中心、四面配以殿堂的曼荼罗式布局形式。整体分布上横跨三座山峰,呈现出以香山为中心,以东西龙山为两翼,前出山脚,包括西院和南院的格局。

  据文献记载考证,宋、金、元、明时期香山寺的规模不断扩大,明代时达到鼎盛。宋绍圣四年(1097),朝廷颁旨明确了香山寺四至,总面积大50多平方公里。历代朝廷赏赐的田地累计2万多亩,山林1万多亩。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金世宗次女唐国公主与驸马都尉、上护军广平郡开国侯乌林答天赐,捐资重建香山寺,规模“有倍于初”。唐国公主被观音菩萨的大慈所感,次年大定二十六年(1186)请求其父世宗皇帝在北京西山建香山寺。据金代古碑记载:“自宋元符以来,住持相因修葺,轮换美孚。”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根据玉峰妙鉴禅师奏请,皇帝颁旨,刻立了《香山寺地界公据》碑,进一步确定了四至范围,香山寺改称“香山十方大普门禅寺”。明天顺二年(1458),英宗敕赐“香山大普门禅寺”匾额,山与寺日盛。此时香山寺有下院16处,分布在宝丰、鲁山、郏县、方城、密县,是名符其实的豫西南地区的佛教中心。清末以后香山寺渐趋衰落。经历民国及文革香山寺所有建筑除大士塔及少量碑刻残留,其余全部被毁。改革开放以来,香山寺逐步得到恢复。1986年,香山寺观音大士塔及宋代蔡京碑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寺中有三大镇寺之宝,历时千百年而保存至今,弥足珍贵。它们分别是唐代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宋代观音大士塔及香山大悲菩萨传碑。

宝丰普门禅寺

宝丰普门禅寺

  观音大士塔,塔内供奉妙善公主舍利,中唐之前为土塔,中唐之后改作砖塔。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皇帝敕建重修,该塔塔高十丈,塔身九级,八角楼阁式密檐砖塔,第一层中央供由唐代画家、雕塑家范琼所塑的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像一尊,此像是现存唐代雕塑艺术中的精品。拱门嵌宋代散文家蒋之奇润色著名书法家蔡京书丹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第二层供玉佛一尊,北壁嵌隋代重建香山寺碑一通,第三、四层有壁龛数百,其余各层为素面青砖平砌而成,每层高度递减,塔顶覆盆形,上置铁刹。整塔造型古朴大方、巍峨雄浑。香山寺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均对观音大士塔进行过重修扩建。

  历史上香山寺高僧辈出,法道倡隆。宋、金两代曹洞宗高僧法成、善初、慈照、正觉先后被皇帝赐以紫衣、法号。历代众多高僧在此驻锡弘法、圆寂安葬,清末香山寺塔林面积尚有200余亩,其中有印度等西域高僧灵塔49座,中国高僧灵塔230余座,经幢20余座,清末民国以来多数被毁,灵塔仅剩80余座,经历文革香山寺所有建筑除大士塔及少量碑刻残留,其余全部被毁。改革开放后观音大士塔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政府拔专款对大士塔进行修缮加固并又修建了殿堂僧舍,千年古刹,观音祖庭菩萨圣地又得以恢复。1992年4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老居士,欣然为香山寺题写“香山普门禅寺”寺额。2003年由平顶山市政府礼请、河南省佛教协会委派时任开封大相国寺监院的宏法法师来香山寺任住持,恢复重建观音祖庭千年古刹香山寺。法师任职后不畏艰难困苦,多方协调,首先解决寺院的吃水用电和道路问题,又修建三门前一百二十级台阶与寺院地面硬化,法师做事严谨认真,事必身先。为做好寺院的规划设计,法师深入史籍查阅资料,遍访乡里咨询老者,南下北上调研求证,多方比较力求完美,历时3年于2006年完成寺院规划设计并获得批准,2007年9月香山寺恢复重建工程正式开工,2008年围墙和牌坊完工。2009年7月台湾星云法师为香山寺题写“观音祖庭”“大香山”。同年传印长老为香山寺题写“观音之乡”。2009年山门完工和院内绿化完成。2011年底大悲殿、天王殿、方丈院先后完工,现在寮房、上客堂正在紧张施工。2012年元月国内最大的香樟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和三十二应身像已请回寺院。钟鼓楼等其它工程即将开工…。欣逢盛缘,古刹祖庭今又重辉。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