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胡小林

胡小林:《大乘起信论》浅释第二集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本集所讲经文:

  论曰。为欲发起大乘净信。断诸众生疑暗邪执。令佛种性相续不断故造此论。

  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一作因。二立义。三解释。四修信。五利益。

  此中作因有八。一总相。为令众生离苦得乐。不为贪求利养等故。 (《大乘起信论》)

  大家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大乘起信论》。

  第一讲我们把开经的偈子给大家讲完了,这个偈完了以后,我们后边叫长文,就是叙述性的,就用来补充这个偈子当中说的意思。我们注意看偈子的最后一句话,「为欲令众生。除疑去邪执。起信绍佛种。故我造此论」,就把为什么要写《起信论》这个目的给讲出来了,是为了让众生除疑去邪执。疑就是怀疑,邪执就是执着。这个执着,一般讲的是对人的执着跟法的执着。疑去除掉了,生起了信心;执着放掉了,才能够生起正确的信心。信心一生起,信就成就了。信一成就,我们就叫作阿鞞跋致,就是不退位了。这个不退位就是住佛种性,那时候他的种子就是佛的种性了,永远不会退转,他一定能够延续佛的种子。因为他已经是佛的种子了,他一定以后能成佛。所以我造此论,「故我造此论」。

  大家注意,这个偈子最后一句话,是他站在一个什么角度呢?他已经成就了。那我为什么要造这个论呢?我就希望还没有成就的这些众生,「为欲令众生。除疑去邪执。起信绍佛种。故我造此论」,所以我要造这个论。那显然是他已经是成就的人,就马鸣菩萨他已经是成就了,所以他这么说。

  那么这个「论曰」,论就是长文,就不是偈子。偈子很押韵,像诗歌一样令人便于记忆。这个论就像我们的叙述文一样、陈述文一样,不是诗歌体裁的。就要说什么呢?你看,「论曰。为欲发起大乘净信。断诸众生疑暗邪执。令佛种性相续不断故造此论」。

  那么从偈子角度来看,好像是一个成就的人写了这篇东西,然后让那些没有成就的、还没有生起信心的、还有疑的(怀疑的)、还有邪执的人要去除掉,是这么个意思。这个论,大家看,「为欲发起大乘净信。断诸众生疑暗邪执。令佛种性相续不断故造此论」。它这个顺序就是说,偈子是一个成就的人讲我要写这个的目的,但是在论的时候就没有说我是成就的。

  「为欲令众生」,是为了希望──「为欲发起大乘净信」,那说明这个人大乘净信发起来了没有?未必。「为欲发起大乘净信」,就是说我可能大乘净信也没有发起来。「为欲发起大乘净信」,对象是谁?没说。「为欲发起大乘净信」,希望发起大乘的净信。「断诸众生疑暗邪执」,那肯定是众生,要让众生发起大乘净信,断诸疑暗邪执,「令佛种性」,目的是让佛的种性「相续不断」,「故造此论」。

  好像在这段当中,蕅益大师的《裂网疏》当中,强调了这一点。说的意思就是说,在「论曰」当中,好像没有一个已

  经成就的人写了《起信论》,让那些没有成就的人来成就,而是一种平等的口气。这个不必深究。这个长文实际上是把偈子最后这四句话又重复了一遍。这个《起信论》的作用和这些祖师大德马鸣菩萨写《起信论》的这个目的,就阐释清楚了。

  我们的偈子前八句话是让我们归命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后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写《起信论》,就是望大家能够成佛、续佛慧命、绍佛种性。怎么才能够续佛慧命呢?一定要生起净信。怎么才能生起净信呢?那一定要把执着放下,邪执──错误的执着放下,一定要把怀疑打掉。所以它这是连带的。让谁?让那些众生。为什么你叫众生?就是因为你现在怀疑,就是因为你现在有执着──邪执,所以你叫众生。你要叫了众生的话,那你就没有信,你就不能绍佛种。你怎么才能起信呢?起了信才能绍佛种,所以它逻辑性很强,生起信心才能绍佛种。怎么才能生起信心呢?疑要除,执要破,「除疑去邪执」。所以这个「论曰」就是再次强调。

  具体为什么这个「论」要把最后一段话要替代掉,用我们的陈述句来写?这里面有很多具体情况。咱就不太清楚当年马鸣菩萨在写《起信论》的时候,在讲《起信论》的时候,或者……这个大家可以上网查一查《起信论》的历史。也可能刚来一拨人,他讲完这个偈子之后可能又来一拨人。又来一拨人,他要再从头回头讲又浪费时间,所以他就把重要的再讲一遍。重要的再讲一遍,他可能就没再说偈子了,他就用一种白话文的形式:「你们刚来的,坐坐坐,我们今天讲《起信论》就是让你们发起大乘净信,怎么才能发起大乘净信呢?你们这个疑要除,邪执要破掉。所以说,佛的种性才能具备。佛的种性具备了,你们才能成佛。这就是我们造这个论的目的。行,刚才新来的这些同学,我再强调一遍。」有些时候有这个味道在里边,所以他会重复。

  所以我们在佛经当中,具体在读佛经的时候,经常有一段长文完了以后,他会用偈子来总结,偈颂。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讲长文的过程当中,可能陆陆续续又有一些人来了,有些人没听到,没听到没关系,我这一段讲完了我再用个偈子总结一下。你只要听了这个偈子,前面讲的内容你就知道了。这是佛菩萨特别慈悲的一种表示,简单明了、提纲挈领。

  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想成佛,那我们一定得具备佛种。佛种就是净信。你只要信了,这个信可不能夹杂,是净信,信心要成就。信心成就,这个信心就是佛种,这个信心要成就,一定得注意,执着要放下,一定要注意,要把怀疑放下。这个怀疑是一种思想行为。我们说佛叫正觉,正觉的反面叫不正觉,不正觉当中最不正觉的叫恶觉,就是不信。这个信,蕅益大师在《裂网疏》当中,大家可以看,这个信(信心)「如水清珠」,水清(清洁的「清」)珠子。这个水清珠放在浑浊的水里边,它就能把浑浊的水给清了,自清清他。你这个水清珠,你上面附着很多很多的泥,然后你再把这水清珠放在浑浊的水里边,它立刻就发生两个作用:第一个,附在水清珠上这些泥立刻清掉;第二个,它能使这个浑浊的水里的这个浑浊的水变成清水。所以这个信特别特别地重要。黄念老老居士说:这一个人的行持再不好没关系,但是只要具备信心,这叫正觉,这个人就叫正知正见,这就不得了,那剩下的问题都不大。所以不信叫恶觉。

  这个恶觉当中有很多种,贪瞋痴慢也是恶觉,自私自利……这个恶觉太多了。众生的恶觉特别多,但是当中最恶的就是不信。因为这个不信,自浊浊他。你看因为你信了,自清清他:自己清了,同时还能把周围的这些浑浊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各种各样的习气、各种各样的执着全部能清掉,只要你有一个信。自己本身很清洁,这个信,同时还能把这恶觉观当中的其他恶觉全部清理干净。就这一个「信」字,而且是最根本的。「道元功德母」,大家都知道,挂在嘴边,耳熟能详。

  谈起这个「信」字,谈何容易!信是真难,但是真重要!你看我们净土法门第一步就是信,你没有信你就发不了愿,没有愿你就不会践行、落实在佛号上,没有践行你就不能证你的信、你就不能满你的愿。所以信是出发点又是立足点,既是起点又是最后的结束点。所以这个信是非常非常重要。为什么我们选《大乘起信论》来讲呢?只要你信了佛,树立了正信,什么事都不用谈了,自清清他。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方便的、非常巧妙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如果选择了《起信论》,我们真的把邪执、我们真的把怀疑去掉了,树立了正确的信心,这一生绝对成就。万善相随,你只要有了信,什么好的东西都跟着你来。

  你看我们成佛,说佛跟众生,为什么管他叫佛呢?为什么管众生……?首先你是个活物,你必须得是个动物,你在地狱里边你也是个动物,你在畜生更是动物,你在鬼道也是人物,是活物。那么佛菩萨也是个活物。十法界都有众生,众生叫好听的,众缘和合而生。为什么叫众生?为什么管你叫众生,为什么不管这石头叫众生?因为你有心!石头没心,对吧?石头没心,你有心。谁啊?就是你啊,就是这众生。

  你今天这些特征是你的因为造业所得到的苦报,明白吗?因迷惑而造业,因业受得苦报,这个苦报就落实在我这个身上了,这就是苦报的表现,你们看到我就看到一个苦报。他在这会得病,会有生老病死,他在这会有贪瞋痴慢,他会起心动念,甚至恶者,会杀人放火,这都是你因为造业所落得的这个苦报。哪几种苦?三苦、八苦,简单地说三苦,展开了说八苦,全落在我身上。这可不是心的样子,这是你因为造业所得到的苦报。

  我这个苦报落实在我这,我有眼耳鼻舌身,我有这个身,我有六个器官,我跟外界有联系,那我这眼耳鼻舌身干吗用的呢?还有这个意(思想)干吗用的呢?干执着这件事,不干分别。这一定要弄清楚。眼耳鼻舌身意是干吗用来的?完成执着的任务。末那识,也就是我们《起信论》里边说的意识这个「意」而不是「识」,「意」能发挥作用产生意识。如果这个「意」后边加上这个「识」字,那就是为了这个「意」去完成执着,才叫意识。意识是第六识,用这个意识涵盖前五识。大家听明白了吧?所以意它会对外界发生主观的能动作用,这个主观的能动作用它凭借的工具是六种识,眼耳鼻舌身意。

  这个六种识发挥作用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把意建立成我。因为有我,我就希望有我所。因为有我,我就希望有我的家、有我的车子、有我的孩子、有我的钱,明白吗?这六识是为了构造这种关系,我和我所的关系。我和我所,那你执着这个录音机是你的,是不是执着?是执着。你执着这间房子是你的,是不是执着?是执着。这个执着谁来完成?六识,我们给它一个意思叫意识。

  这个意它一旦树立起来以后,它迷得再深,就产生我了。意本身它并没有我的意思,是因为它老见到东西。我老看到这个录音机;我老看到这个录音机,我就喜欢它了。我见到这个录音机是见,并不一定喜欢,但是我看见了,这东西摆在我眼前了。这个意有这个作用。摆到眼前之后它立马它就往下走:「哎哟,这东西好。」这就产生了爱,就是我们说的见思。见到了就想,见不到就算了。

  有了见思之后,见思叫什么无明?不是根本无明,叫作枝末无明。根本无明是不知道这世界是一。这还算轻。不知道一没关系,这一下就产生了末那,产生了意。这个意一旦产生,它就产生了见思。这个意能见,这个意能思。这一产生了见思,我们管这种无明叫作枝末无明。是无明,但不是根本无明。因为根本无明是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一法,我上次讲了。因为不知道是一法,产生了意;因为产生了意,它又产生了另外一个小无明或者叫作末端无明——见思。

  这个见思这一产生,行了。那怎么着?见爱。思当中最大的思就是爱,所以我们一般叫见爱。这个见爱立刻就把这六识构建起来了。你爱你怎么着啊,下边,咱们说说?那我就要得到,我不爱我就要放弃。谁啊,谁想得到它,谁想放弃它?那必须得有我。要么主体是谁啊?所以这个见思烦恼是末那产生的。根本无明无始,谁产生的?没有道理。所以,末那产生了见思烦恼(叫见爱烦恼)之后,立刻构建了六识。这个六识就形成了执着,它的任务就是要拿到或者放弃。

  所以我们学了《起信论》之后,要把这一定要弄清楚,无明、分别、执着。这个末那确确实实完成分别,你爱、不爱不就是分别吗?下边就采取行动了,我爱我怎么办?我要拿到,我要执着它。所谓执着就是要拿到或者不要它,这都叫执着。所以大家原来学这么多年佛法,不知道什么叫妄想、分别、执着。执着就是什么?我要它还是不要它。一定要注意,「我要它还是我不要它」,这一下子就有两个行为出现:一个有我,第二要还是不要,这叫执着。如果执着放下了,六道跟你没关系了。

  什么人把执着放下?除疑破邪执这些人。这些人把邪执放下了,执着放下了,执着放下了就是信心成就。《起信论》就起到这个作用,首先你得把执着放下。执着一旦放下,对不起,六道跟你没关系了。你还有分别,你还有爱和不爱。我爱不碍事,我没有要得到它,对不对?怕的是你爱完了再往下沉,你就得到它,这就麻烦了。那你有生爱非爱心,爱和不爱不就是分别吗?这个没大事。你只要把执着放下,把我、把人我放下,你住佛种性,你信心成就,你了生死三界,就这么厉害。但是你还有分别。

  把执着放下,这是什么心?你看我又有无明、我又有分别、我又有执着,这叫三心,三种心。这三种心带来三种境界。执着心当中一定含有分别,你不分别你怎么执着?分别一定含有无明、妄想。所以一个执着,后必包前,就把分别跟妄想全包括了。那是迷得最深的。

  所以执着一放下,就没有我了,这末那识就孤单了。有末那识,但是就没有人我了。没有人我了,他还有末那识,我们说叫意(意大利的「意」),他还有这个意,这个意它能分别。你再把分别放下了呢?什么叫把分别放下?大家注意,把分别放下一定是见而不见,无相行。分别要放下,他从把执着放下之后到了分别放下,还要经过几个位次。分别一放下,这个时候我们管这菩萨叫什么?无相行。大家体会体会这三个字:他正在行,他成天在看,起心动念,在做事;无相,这不得了啊,他没有相了!我们现在不行,我们现在这是夏天,这就是个相;我们进到会议室,这就是个相。我们老有这个相在概念里边。今天是早晨,现在是晚上,这都是相。到了分别没有的菩萨,无相了。

  大家说,从无相的菩萨——他见而不见,这家伙厉害啊——从无相的菩萨再往上走,叫作什么?色自在菩萨。色自在菩萨再往上走,叫心自在菩萨。心自在菩萨再往上走叫什么?就是破最后一品无明了,等觉菩萨,菩萨究竟地,就完了,从此以后就没有这人再叫菩萨了。

  那大家想一想,他这个人成了无相菩萨之后,他还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还会有生活在色的世界里边,他还会生活在精神的世界里边,他还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边和精神世界里边。物质是一定要现相的;精神是一定要现相的,叫心相。境界相跟心相,心境一如。大家知道,有心就有境界,有境界一定有心。但是境界有境界的相,心有心的相,就是样子。那么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些物质,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你有心,往根本上说,是因为精神产生了物质。物质叫色,精神叫心。

  那你说这个无相的菩萨他见这个物质,他看不到这物质的相,你说这是什么境界?不是见不到相,「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说不出来了,太好了!拿什么说啊?咱这说这是金属,这是灰颜色;到人家那个无相行的菩萨再往上,「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无量你说得出来吗?那就无相了,一样的。

  当你证得法身菩萨的时候,你说你有多大能力?那咱们今天,你说我还有多大能力?你要是变成了法身大士,你说你有多少能力?无量功德。所以,无相行菩萨他还有三大烦恼:第一,他生活在物质里边;第二,他的物质是他的心产生的;第三,他还有业、起动,这一起动,这个业一动就带来精神,就出现物质。三个要不然不来,要来全来:动、主观、客观。主观就是精神,客观就是物质,就是我们说的色法。但是这时候的菩萨可了不得了,他生活在物质、生活在精神里边,生活在起心里边──起心有,动念没了,那个时候。你看他,他是这么个境界。

  所以,我们说《大乘起信论》要完成的任务:生起信心。完成信心的标准,你说我信心成就了:放下邪执,邪执一旦放下,你一定信位成就。所以不能自私自利,不能有我。所以,造此论的目的,大家一定要清楚。

  意跟意识这两个东西,前面我们说了,意识是构造执着,执着就是人我。意识没了,人我破除了,还有法我,认为事

  物是真的,生爱非爱心嘛。「分别染净诸差别法」,染的是坏的,净的是好的,他还有分别。分别是意的作用,执着是意识的作用。这个意它一共有五个功能,第一个就是动,第二个就是能见、能看。怎么叫能见?眼耳鼻舌身有了,这能见。

  你说能见什么?「五境对至」,你把五境摆在他眼前,他立刻就能看见。这是不是叫我们说的眼耳鼻舌身,眼识、鼻识、耳识、身识、舌(嘴)识?眼耳鼻舌身,舌识。这个舌头一旦出来,就有能尝的舌头和所尝的东西,对不对?那能尝的是舌头,叫作能见;所尝的味道,叫所见。所以这个意一旦产生,就是产生第一是动,第二,能见。这个能见,他就用了一个眼睛来代替它们五个作用,其实能尝、能闻、能听、能感觉,眼耳鼻舌身。

  大家记住,我们一旦有了无明,第一个现象就是起心,动起来了,这个心。动心一旦起来,立刻、同时就出现了能,能什么?能听、能闻、能尝、能碰、能看。这么多能,选一个最重要的吧──能见,就是眼睛。只要一出现能,就出现所,就出现境界相,这个境界相就出现了。你既然眼睛能看,那我一定给你颜色;既然你耳朵能听,我一定给你声音;既然你舌头能尝,我一定给你味道;既然你身体能触,我一定给你触觉的对象,是软还是硬、是冷还是热。

  这个时候有分别吗?没有。只是一种现象发生了:动,有个能、有个所,主观、客观出现了。这个主观我们说叫作心,这个客观我们说叫色。色就是所见。见,见什么?见颜色。我就一个色来代替什么呢?味道,来代替声音,来代替触觉,明白吗?所以能见和所见。叫色,所见的是色。用一个色代替了什么呢?耳朵听的声音、眼睛看的颜色、鼻子闻的香、舌头尝的味、身体的触,用这一个色代表这五个被动的对方。大家明白啊?所以能见能现,现色。

  我这能看,能看这颜色,突然颜色就出现了。那这颜色的存在是因为我能看,对不对?是的。我要不看呢?你要不看就没这颜色。哇,太厉害了!是的。这个功德多大作用啊,大家想想?我们能看,山就出来,我们不看,这山就不在。那我这个看就这么大的作用?是的。业力能敌须弥,你这能看就是业力,它有这么大的作用,立刻就能把物质给凝聚成,放在你面前让你看,看这东西颜色。你千万不要认为你今天看到的这些物质现象是外来的,「见从外来」是错误的。你这个见是从外边产生的,不对,是因为你的见产生了它的对象。

  所以我们老说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产生的,不理解。你一个人的愿怎么能产生这么大的世界呢,这么庄严的世界?真的是。大家一定要对这个自性,我们通过学《起信论》,要知道它的power(它的力量)之大,能障佛法、能敌须弥。须弥山也是它产生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它产生的。所以就这么厉害。我能见立刻能现;我这个见没了,现就没了。

  那为什么我们今天想见的见不着,现出来的都不是好相呢?你叫物质不自在,精神不自在。自在什么意思?我想怎么着我怎么着。释迦牟尼佛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我想让西方极乐世界出来我就能给调出来给你们看看,而且我还知道你们什么频率能看到这个相。我专门把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图像变成103.9,让你们这些六道众生看到。多大本事!

  你记得吧,那时候咱看《无量寿经》最后一段,阿难尊者向西方跪着磕头,突然一抬头一看,乖乖,阿弥陀佛在那讲经说法,是不是?色自在,物质出来了,展现在你的面前。而且他就知道你,我什么频率、我什么样的你能见着,太好的你也见不着,我调出来也没用,你看释迦牟尼佛色自在啊。然后,咱们还注意听,是不是咱们《无量寿经》上说在那讲经说法吧?他还能把阿弥陀佛那个声音让你的耳朵听到,色吧?你有耳朵吧?有耳朵。有耳朵,我就让你听见声音。你有眼睛吗?有眼睛,我就让你见着颜色。身体能有触觉吧?我立刻让阿弥陀佛那光进来照着你,让你能感觉到。这释迦牟尼佛就到了色自在这个境地了。

  我们怎么色不自在啊?这是我们的苦恼,这是我们的烦恼,我们生活在一个色不自在的世界里边,我们生活在一个心不自在。我不想生气,我真的不想生气,我真的想控制我自己,你能控制得了吗?咱别说控制生气,还容易一点儿,不生就完了呗,就这个念头你控制得了吗?念头就控制不了,你真做不了你念头的主。这念头就是心理活动,就心不自在。

  所以到了无相行地之后,分别没了。没有相了,你还分别什么?你分别就是相,这是男的这是女的,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干净的这是脏的,没有这些相了。没有这些相,物质还存在。物质存在叫色不自在,我还得生活在我不想待的这个世界里边。我尽管在这世界里边没有执着,对色,我对这个色也没有分别,但是我必须待在这里边,我改变不了我现在的物质环境,这叫色不自在。这个一除掉叫色自在。这就是多少位的菩萨?八地菩萨,色自在了。

  色自在什么意思?就是你穿墙一下就过去了,物质不是个问题了。一过那河,没桥,「哗」桥出来了。我只要心想,色自在,我想让物质变成什么样就变成什么样。你说我这有气功,我拿这个我一说「弯」,「哗」这东西就弯下来了,就是色自在。你看那些气功们、那些大师,咱们看到,看那勺子,勺子看看看……一会勺子弯了,你说你把那勺子变成水,这不行,你还没自在到那种程度。你说有些时候看着看着纸,「哗」那纸就着了。火啊,也是色法啊,纸也是色法,他能在色之间转换,不简单。那你说着的火,你再给我变成纸,对不起,这不行,你找那能的吧。佛菩萨行,把那火一下就能给你变成纸,色自在。

  比色自在再高一级叫心自在。所有的色法都是心变的,我心自在以后,我想让这物质产生这物质就产生了,我不想让这物质产生物就不能产生。

  那阿弥陀佛打造了这西方极乐世界,您说说他老人家,他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那个物质环境特别好,是不是?那肯定他得色自在啊。不色自在,凭什么那黄金就铺在地上了呢?不色自在,凭什么这个楼台观舍就变成了玉石做的了呢?你变一个试试。你不是不行吗?那心自在呢?你说这鸟怎么就知道你想听《金刚经》?你说你想让水从头上浇下来,它就「哗」从头上浇下来了。你怎么一想,你的心怎么那么大的劲啊?明明这水是水池子里边的水,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一想:哎哟,水池子里边老泡着多不好,冲冲吧。「哗」水就上来了,它一旦上来,下边水就没了,干了。那叫什么冲啊,底下泡着,上边冲着?那不叫淋浴。心自在。

  所以你读完《起信论》你就知道,根本就不是迷信,他们那些人他就有这个本事。阿弥陀佛五劫修行,成了佛了,四十八愿就是四十八种打造西方极乐世界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标准,生产标准。

  你说我让去给我买个录象机,你得说什么标准:你要多大功率的?你要多少钱的?您这电是接二百二十伏的还是三百八十伏的?您要录六个小时还是八个小时?这都是要买这个录象机的愿。那就照着四十八条买录象机的标准去给我选择一个录象机,交给我了。所以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愿是什么意思?在没有成佛之前他有愿,成了佛还有愿吗?没愿了。为什么?任运。

  你说春雨下到地球上,它有愿望吗,说我一定让种子发芽?没有。圆满吗?圆满,有种子就发芽。我还给你说了,你还甭跟我说大烟种子还是有毒品的种子,还是对人有利的小麦种子还是棉花种子,我不管了,我就下来了。这叫什么?这个雨下的叫作没有世谛作用,我们叫世谛。我凭什么要对你好?因为您对我好,这就是世谛。我为什么要来?因为您让我来。春雨没有这概念,没有你们这些起心动念,我就来了。我没有来之前我想着:这树可对我不错,我一定得让它发芽;你看这麦子快干死了,我一定得让麦子救活。这叫世谛,起心动念,这雨没有。

  我们回过头来说,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愿,就是他要用他的成佛以后的心自在、色自在,如何打造一个物质生活环境非常好的一个世界,同时精神环境非常好的世界。这四十八条标准。他就按照四十八条标准来练,练着练着练成了。就和按照要求去买录象机,跑着跑着在西单找到了,拿回来了。一点儿都不是迷信。你看我们可以按照色和心来看这四十八愿,哪些是物质的,哪些是精神的。

  临命终时,乃至十念,我一定现在这个人身前,接引他来。这是一愿吧?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怎么样?这一愿,物质是什么?色自在是什么?他来了,你能见到他,他有光、他有手、他有莲花,这都是物质,诸位。心呢?他怎么知道你念他?他心自在,他想深入到你心里边,他就能深入到你心里边,他就知道你想什么。心自在,他跟心的沟通没问题了。你只要有心,我一定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我这还有物质呢,物质谁负责?我能给你负责,我色自在。我能让你的眼睛见到我的光,我能让你的手握着我的手,我能把你拽到我的莲花台上来,我能扽着你走,你信吧?物质处理一点儿问题没有,你心里想什么我也很清楚,我救不了你,谁救得了你啊?所以他能够救化众生不是吹牛,真能啊,诸位,真能!

  你读完《起信论》你就知道这些人的这个本事。所以给他们磕头,你念他,你吃什么亏?什么亏都不吃。他色自在,他心自在,你还有什么担心的?你说我这个身体现在在医院住着,现在这边还看得挺紧,说我这一往生,二十分钟就给我送到太平间了,这,阿弥陀佛来得及吗?您放心,他就能把那太平间那个冷冻室给你变成念佛堂。你信不信?他色自在,他处理物质上一点儿问题没有。您别怕它这四十多度,那是你造的,我能让它的电停了,我能起死回生,等等这些不可思议的……

  哎哟,阿弥陀佛能干这个──接我走,药师佛能给我开药,观音菩萨能给我孩子,大势至菩萨能给我智慧,这都是哪来的?他们互相之间这些东西,是不是只有药师佛能开药?是不是只有阿弥陀佛能接我走?是不是只有观音菩萨才能让我上学?是不是只有大势至菩萨才能给我智慧?不是,都是一个东西里边所具备的功能。所有的这些武器、所有的这些工具、所有的这些作用在一个池子里边放着。哟,那这东西得多大啊?十方诸佛菩萨无量无边,每个人各怀绝技。而且一个人的这些作用、功能就大的那么多,而且都在这一个池子里头,阿弥陀佛挑这八件走了,去度化众生了,释迦牟尼佛挑这二十件走了,观音菩萨挑了这三十六变走了。每个菩萨,大家要记住,都在这一里边挑。

  这么多法都在这一里边?是。起个名字吧,法身。谁的身?所有佛菩萨,只要敢称自己是佛的,只要敢把自己叫成如来的,这个一、这个法身就是他的。那阿弥陀佛是这一,是这个法身里边的,释迦牟尼佛也是这,药师佛也是这,毘卢遮那佛也是这一。

  哎哟,这一个一里边这一堆东西,所有的佛的东西、法都在这里边?是。一样吗?不一样。有区别吗?没区别,就是这一。「非一非异。」非一,不一样,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毘卢遮那佛是毘卢遮那佛。有没有不一样?就从这一这取的。管这一起个名字吧。一出来了,发挥作用了,没有烦恼了,叫法身。所有的佛一法身,就这一个一。所以你千万不要认为阿弥陀佛不是药师佛,你千万不用认为阿弥陀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你可千万别认为阿弥陀佛不是毘卢遮那佛。只不过他今天的工作岗位不一样,我在西方极乐世界我就叫阿弥陀佛,我在华藏世界我就叫毘卢遮那佛,我在东方我就叫作药师佛。药师佛跟阿弥陀佛有区别吗?没有。一样吗?不一样。非一非异,所以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就等于念了所有的佛。

  这个一,佛有这个一,我们管它叫法身。就这一个东西产生了这么多的佛的作用,每一个佛都是神通广大、佛法无边,全是从这一取出来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啊?佛说你也有这东西。真的吗?真的。我怎么就没找着?藏起来了,如来藏。藏在哪了?藏在您的烦恼当中了。

  客尘,客人的「客」,尘土的「尘」。谁把它藏起来了?什么东西在藏着我这如来?尘,尘就是烦恼。客尘,不是本质,可以去掉的。这个客尘当中这个尘,第一就是烦恼障,第二叫所知障。烦恼障是什么?有我、我所,能取、所取。所知障,就是刚才我们说的有分别,生爱非爱心,有法执。烦恼障有我执,有人我执;分别叫法我执。这两个东西都去掉,人我执没有了,法我执没有了,藏着这如来的东西都扒拉掉了,客尘。大家一定要记住,烦恼障、所知障是客人,它在这待不久,你想让他走他就必须得走。不走,打110就得给他请走。他不是咱们家的人,咱们家人没他。客尘很厉害,它藏着这个如来藏。如来藏被烦恼埋住,叫如来藏。客尘去除掉呢?法,叫法身。

  所以如来藏跟法身是一个东西的两个不同状态:一个是在被烦恼藏着的状态,另外一个是烦恼离开以后的状态。而烦恼当中,我说了,两种烦恼,一个所知障——不能说「两种烦恼」,应该两个障:一个叫所知障,一个叫烦恼障。烦恼障就是有我,所知障就是有分别。烦恼障,它的根本在于有我,人我;所知障,根本在于认为法是真实的,法真实你才能分别。简单地说,就是五蕴法,色受想行识;展开了说,百法;再展开了说,百界千如,那法太多了。

  所以,我们学习《起信论》,最后我们要把这个落脚点要落在这。现在咱们大家在一起坐,你说佛菩萨万德万能,你说佛菩萨无量功德,你说佛菩萨能够大慈大悲,能够救化一切险厄众生,你说佛菩萨能够这、能够那,为什么啊,诸位?就是因为这个。你不把这点儿东西弄清楚,你能叫信他吗?你不叫信,那都是人云亦云,人家这么说的,黄念祖老居士这么说的,印光大师这么说的,你信吗?反正你说不信也不应该;你要说信吧,真没感觉。就是理没弄清楚。

  学习《起信论》就是要树立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心。这本书不是法门,但是是所有法门的基础。你说《起信论》是什么法门?净土法门,五经一论;你说是华严宗,它有多少;法华宗有多少。这个不是。这就和你吃饭似的,人都得用筷子,你说这筷子是管川菜的,还是管广东菜的?没有,是筷子谁都得用。所以《起信论》是基础的基础。它是佛灭度后六百年,佛教的第十二代祖师马鸣菩萨写的。而且佛在世的时候说过,六百年之后有个叫马鸣菩萨的人,那个时候正法衰了、信众少了、邪门歪道全出来了,那个时候有一个菩萨出世,叫马鸣,他会讲一个,叫《起信论》。这是佛授记的,这是有印证的。这是佛的金口授记,说六百年后有一个叫马鸣的人,写这么一本《起信论》。因为这部《起信论》,最后佛教的现状得到大大的改观。这是说讲佛法。

  「论曰。为欲发起大乘净信。断诸众生」,「断」,断就不是藕断丝连,断就是彻底地。你说打折了,折了它不一定断,断是一定折,对吗?断,这《起信论》能彻底地把这个问题解决。「断诸众生」,「诸」就是多的意思、各种,那就不是一类众生。「疑暗邪执」,「疑」就是怀疑,「邪执」就是执着。「断诸众生」,这些众生包括哪些?没有信成就之前的众生。信位分十位,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十信。九信都不行,都没有信到圆满。从九信往下,六道轮回的众生,再加上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一直到九信的这些众生,「断诸众生疑暗邪执」。

  「令佛」,目的是什么?作用是把所有这些众生的疑暗、邪执,两类,疑暗、邪执去掉。目的是什么?起信绍佛种,就是说「令佛种性相续不断」,让佛的种相续不断。你要想成佛,你先得是佛种;你要是佛种,你先得除疑去执;你要想除疑去执,你必须得有净信。这个净信就是刚才我说的,祖师大德说像水清珠,能够自清清他。自己清了,自己清了是什么?除疑去执,你还能帮助别人生起信心。

  再往下看。那您说了半天,您写这本《起信论》是为了大家发起大乘净信。这里边就出现个「大乘」,对谁的信?对大乘的信。是谁要生起信心?众生要生起。多少类众生?很多众生。他为什么没信?因为有疑暗,因为有邪执。那疑暗邪执有了又怎么样呢?当不了佛,绍不了佛种。噢,明白了。所以我要造这个论。

  论一定是要讲法的,我这个论的目的是要干这件事,那你的内容呢?你通过什么让大家达到这个目的,发起大乘净信、断诸众生疑暗邪执、令佛种性相续不断?他说你别着急,真有这东西。论不就是论法嘛,得讲法啊。有这个法吗?有这么一个说法吗,能让大家达到这种作用,生起大乘净信、破除疑暗邪执、令佛种性相续不断?您这是不是美好理想啊?你这是不是空中楼阁?下边一说,「有法能生大乘信根」。你以为我跟你白话呢?你以为我忽悠你呢?「有法能生大乘信根」,真有这个法能生起大乘信根的,所以我才造这个论。我这个论的目的就是要把这法给你们讲清楚。你看它下边。

  所以《起信论》一万两千字,没有一个字是废的。他没有说,所以我要造此论,但是大家放心,像我这么给大家讲,我不是忽悠你们,真有这个法能生起大乘净信。所以咱们读经论读时间长了,就能看到人家没有明说的这种逻辑关系,在《起信论》当中从头到尾全是,美妙极了,一环扣着一环。您说的这个太好了。「发起大乘净信。断诸众生疑暗邪执。令佛种性相续不断故造此论」,所以我要找你们来跟你们谈谈,我要跟你们说说。有得说吗,您?你是光给我喊口号,还是说这底下真有内容啊?真有内容。「有法能生大乘信根」,真有这个方法能生起大乘信根,真有这种理论和实践能让大乘信根生起来。

  「是故应说」,所以我才说。我给你前边念了一堆偈子,我给你说了一堆长文,我又让你们成佛,我又让你们除疑去邪执,起信绍佛种,能成吗?有方法吗?靠谱吗,您说这事?有路径吗?「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所以,「是故应说」,所以,因为这个原因,「是」就是这,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才应该说。

  大家注意这个「应」,「是故应说」,这个「应」当什么讲?应该吗?是故,所以应说。这个「应」有两个,一个是主动的,我应该说,不说对不起你们,这就是菩萨。佛讲法是你求,是吧?佛讲经说法,除了净土法门难信之法,实在是你们这些人没感,我真的没应,没应那我就自己说吧。机缘成熟了,你们没人求我。这个娑婆世界这么苦,根本修不成,我都给你们讲了修行有多难,十千劫才能把信心成就,这么难,你得说一句啊:「世尊,有没有更方便的法门,能够让我们别修十千劫就能够成就呢?」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没有一个人提这么一个问题——有没有更方便的、更巧妙的?

  师父说从这上楼吧,三十二层。就没有一个人问:有没有电梯呢,师父?没人问。好好好,三十二层,上吧,我这上十八了,我这上十九了。当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没人问,所以「佛说」。其实那个「说」字是悦,喜悦的「悦」。他看到这些众生真好,真想成佛,非常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力法门在这要成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经过十千劫修信,三大阿僧祇劫去修佛,实在是不忍心了,你们不说,不说我也得说了。「应说」,我应该说。

  还一个「应说」什么?感应。所以马鸣菩萨说这《起信论》,是故应说这个「应」字两个意思:一个是应该说,一个是感应我说。你们是不是想除疑去邪执?你们是不是想起信绍佛种?是。有感应,有感,我应你们,我应说。「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所以我应你们,我说。明白吗?「是故应说」。

  到此为止,把这个论的目的、作用以及它扎扎实实的这个法的基础全交待清楚了。真有这个东西,我要给你们讲,讲了以后,你们就能发起大乘净信。然后你问:为什么?因为你们的疑去除掉了,因为你们的执着没有了。发起大乘信心又怎么样?「令佛种性相续不断」,你们就成佛了。有这么一个法,能把这件事办了,所以我应该说。我应你们,我应你们的感,我说;或者说,我应该说。

  为什么众生要感呢?为什么众生感了以后,他应了你说呢?众生有什么不合适的,你感了人家让人说这个法呢?太苦了,这个六道轮回太苦了。就是我们这个苦感,为了应这个苦感,为了应广大众生、六道众生想脱离六道这个苦的这个感,我应了你们,我来这给你讲,真有这东西能解决这个苦,不说实在是不对。既然你们今天都苦到这分上,而且都想出离这个苦,所以我应你们,我来说。

  那在座的诸位跟《起信论》相应不相应?第一点,你是不是想出离六道?如果你没有想出离六道这个感,马鸣菩萨这个应跟你就没关系了。那你说我没有觉得六道苦,我觉得挺乐的,但是你讲讲我听听。他说,虽然你现在觉得初中挣的钱挺多,但是确实有大学,我也应该给你讲讲,大学那学得更好更多、挣钱挣得更多。你虽然觉得你现在一万块钱人民币够了,但是还真的有那上了学以后能挣两万人民币的,我应该给你说。它这「应」还有这个意思。尽管你今天没这个要求,你没有想出离六道,你没有这个感,但是我也应该给你说还有一个更好的地方,供你选择,你可以去也可以不去,尽管你今天不想去。

  所以,「有法能生大乘信根」,为什么管它叫根呢?根,为什么叫「信根」呢?大家琢磨琢磨这个「根」字。有法能生大乘信心不就完了吗?根能长东西。佛种是信根,所以「起信绍佛种」这个佛种子就是我们的信。那这种子能长东西吧,所以信根就是佛种,佛种就是信根。你一旦有了信心你一定成佛,根有啊,怕什么,就是没破土而已,没长成佛果而已,根有了。你看我们到花卉市场去买花,到冬天去买花,买点儿月季花,都是卖给你根,给你点儿土,拿草一包:行了,回去明年开春的时候,清明节前后种上吧。信根。

  所以大家就知道这信根多厉害。信根就是佛种,它能长出佛来。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多长时间?三大阿僧祇劫。十千劫,对不起,打个折,不算了,修信成就。打信位以后,我要成佛多长时间?三大阿僧祇劫。乖乖,这么长时间啊?是。无量劫,「三」也当无的意思,无量劫。这么长时间才能成佛?对的。你不是傲慢吗?你不是觉得你能吗?我就跟你说三大阿僧祇劫。

  我不傲慢,我特窝囊,我真不行,我自己确确实实是蚂蚁拴豆腐──提不起来。行了,你乖了,知道自己不行了吧,给你个方便法门——去西方,十二劫。所以说,「谦受益,满招损」。对那满的人,佛说三大阿僧祇劫。就像我们娑婆世界可怜众生,又碰不到佛菩萨,生活环境又那么恶劣,疾病缠身、业障深重、世务纠缠,这种人你还跟他说三大阿僧祇劫,他一听,那就一点儿指望都没了。「阿弥陀佛」四个字,就念十句,人都有走的时候,把你接走。

  怎么着?把底牌都给你了。你现在要能活着走,那当然更好。实在走不了,我真的现在活着走不了,我还有孩子,我还有爸妈,我还一堆的习气要照顾,我哪走得了?那你有咽气那天吧?有,咽气那天念十句吧。这怎么样?这不能再少了吧?这萝卜总也得值几个钱吧,我从通州给您拉到这来?您说三文钱您没有,一分钱您不能没有吧?一分钱我有。一分钱我有,你就行,这萝卜就卖给你。这净土法门就到了这种程度,专门照顾六道娑婆世界的可怜众生。

  魔邪所恼、世务所缠、病缘之所逼迫,娑婆世界就这三类众生。你说我这没什么事了,在家歇了,病来了。你说我没什么事也没什么病,魔邪,「魔」就是你的贪瞋痴慢,「邪」就是你的邪知邪见。你说这好好的,没什么事,退休了,身体也挺健康,一天还能走好几万步,好好学习吧。不行,魔邪来了。所以这个世界魔邪所恼、世务所缠、病缘之所逼迫,这三件事就障碍着你。你想去什么?到寺院修学?世务所缠,真去不了。你说我想拜佛,膝盖得关节炎,拜不了;你想我好好念佛,这魔邪来了。

  不劝你念「阿弥陀佛」的、不给你指明方向去西方的,全是邪知邪见,什么算命的、什么看风水的。那我们看到这寺院也有干这个的,那是接引众生的善巧方便。作为您来讲,你可不能津津乐道于此,不能以这个作为依止,说我依靠这个,不行。

  所以,大乘净信是我们的寻求目标。《起信论》通篇就讲你如何获得大乘净信。讲完之后,在第七部分之前,没有一个人说充满了信心。乖乖,是,有法能修成这个信心,十千劫啊。我们八十年就算长寿了,下一轮再来、到哪去,真的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把这信心修成啊?您不是吊我胃口吗?是有方法,信解行证,靠我自己的力量把这个一轮走完。按照《起信论》,通途(通常的、正常的修行途径)能把这个修好。修得了吗?你有那么大的福报吗,生生世世都在修?不可能。

  所以,为什么说导归极乐?《起信论》非常严肃地告诉你,信心得经过什么样的步骤才能修成,你拿它作为标准来衡量你能不能修成。而且我告诉你修成以后的结果、你得到的利益、你修行的途径、你需要的时间、你需要的方法、你需要谁来帮助你、你在这修行过程当中你要注意哪些问题,它全给你交待清楚了,绝对是一本修信的实用手册。但是你真的没法儿按着它做,你没那条件。

  你不是就想信心成就吗,是不是?你不就想去西单吗?您不是就想上三十二层吗,是这意思吧?你走一层、走二层、走十层、走八层,你是不是就为了上三十二层这顶层?你说是。那这边有电梯,上去吧。你不是就想去西单吗?直达吗?这有地铁,五棵松一上,这就到了。它先把这个修信有多难,一点儿都不忽悠你,一点儿都不吓你,然后它最后一部分叙述娑婆世界的众生要想按着这套方法来修,没门儿。但是虽然没门儿,前面这一段叙述告诉你如何修信、信有多重要和它讲信的理论基础,确确实实生起你的信心。真相信哪,真有佛啊,真有佛菩萨他们。这个是有了。

  信心、成就,这是两个概念。我信,我信佛菩萨、我信六度、我信正行僧、我信真如法。你信。信得形成根才管用,你光有信不行。你光有毛巾不行,毛巾得干了才行。咱们现在是什么?连湿毛巾都没有,你更不要说等着毛巾干了。咱们今天学《起信论》,我觉得起码我们有湿毛巾了。干,按着《起信论》讲,十千劫这个信心才成就,别琢磨了,不可能你这一生成就。怎么办呢?去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马鸣菩萨说十二个字,前面讲了一万多字,后边就十二个字:「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剎中」,在这死了以后一定到他那去,「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这十二个字得好好地学。没有一个人的信心成就是不靠佛菩萨的。

  什么时候你能见到佛菩萨?在这十千劫当中的某一个信位。初信,虽然你还在六道,生死边那边的事了。你在六道,就像我们说的阿罗汉、不还果,七个来回就出去了,就是这个。阿罗汉相当于七信位。

  大家要记住,《起信论》告诉我们,信心成就的人除了你的修行之外,几大方便——忏悔法门、修善法门、方便法门,除此之外,你还得有一个条件。还得有一个什么条件?得有佛、菩萨。在佛菩萨旁边什么呢?奉侍。跟佛菩萨在一起,干吗呢?学习、照顾他,照顾他的起居、照顾他的生活,跟他在一起生活。这太难了。换句话说,那我们这地方连佛菩萨根本见不着,你别说佛见不着,菩萨你也见不着,那我们信心怎么成就?所以我们大家记住,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我们能成为阿鞞跋致?是因为我们信心成就。信心一旦成就,就成了佛的种子,就再也退转不了了。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信心成就,成为阿鞞跋致,原因是什么呢?见佛菩萨,才能信心成就,信心成就才能永离恶趣,这是有逻辑关系的。

  所以,念佛法门,大家记得吗?「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楞严经》上讲的。见佛怎么了,见佛?为什么我要见他?你见他,你信心就成就。所以当你念佛到成熟的时候,临终那一念把阿弥陀佛念来,你看他多慈悲,你就十念我就让你见我。我见您干吗,我这快死的人?见我你就信心成就,见我你就永离恶趣。所以见佛菩萨就没有堕恶道的,诸位。「永离恶趣」,你只要见到他,恶趣跟您就没关系了。什么叫恶趣?六道就是恶趣,那叫生死世间,阶段生死。这都是有逻辑关系的:见了佛菩萨,信心成就;信心成就,永离恶趣。咱就现身得这种利益。你不是娑婆世界苦,苦在恶趣吗?只要见到我,信心就成就。信心成就,当前能见到的利益──永离恶趣。完了以后,信心成就是什么?佛种,你一定续佛慧命,「起信绍佛种」,你一定能成佛。

  怎么我才能做到这点,这么大的利益?很难得到吗?不。「忆佛念佛。现前当来」,「现前」就是现在就有可能,「当来」,当什么时候?当你走的时候,「必定见佛」。鼓励你到头了,鼓励你念佛,就没有比这再鼓励,一定见佛,你看你念不念吧。

  所以一定要记住,我们要见佛菩萨。我们见佛菩萨:第一,永离恶趣;第二,信心成就;第三,信心成就一定当佛。

  刚才我们说了,信心成就是把邪执放下。邪执就是有人我的概念,我在执着嘛。如果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理,如果我们信心成就──永离恶趣不说了,这是肯定的。如果说信心成就的标准是破疑去邪执,起码我执着没有了,执着没有了就是人我的概念没有了。人我的概念没有了,谁在用三大阿僧祇劫修佛呢?我在用三大阿僧祇劫修佛。如果我没有了,谁在感受这三大阿僧祇劫呢?你有能感受的人,你才有所感受的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没有了邪执,你没有了人我,三大阿僧祇劫,你三十大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咱别说跟我有什么关系,跟我去西方那个状态有什么关系啊?没关系了。

  刚才我说这一,我们叫真如,我们说叫如来,我们说叫自性,我们说叫一心,都可以。你没有投入到这一心之前,您说我这是茶水,您说我这是矿泉水──这一个大湖,很大的一个湖,您说我这是山西来的、您说我这是美国来的、您说我这是法国阿尔卑斯山的依云矿泉水,没关系,您爱说什么说什么,你说我这八毛钱一斤、你说我这十块钱一斤,你说我这是纯净水,您只要往这湖里一倒,您就是湖水。那个时候您所说的八毛也罢、阿尔卑斯山也罢,还有吗?没了。到那去以后,你什么地域也别说了,什么价钱也别谈了,什么干净、污染也都没有了,就这一湖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别再谈了。你说我这刚刚来,不是得三大阿僧祇劫吗?怎么到这来就没这么一说了?没这么一说是因为没我了。所以到那就成佛。

  我怎么能到那就能成佛呢?我这不是刚念就去那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什么意思?怎么他加持我我就能成佛?你比如说这一湖的水,我刚把红药水倒进去,那湖水太大了,红颜色立刻就没了。这是你的作用吗?你是红药水,怎么到这就不成红的了呢?稀释了。那是你自己稀释的吗?不是,是这湖水帮你稀释。是不是这湖水太大,它的威德加持你,让你变成了白水?哟,你要这么说,真是。因为我没倒进去之前我就是红的,我倒那以后我就不是红的了。你靠什么呢?靠你吗?不行,靠你可不行,靠的是这湖水。

  我在这是在瓶子里头。您要拿我上飞机,那您就把我放包里头;您要拿我去上山,那您就给我放在旅行袋里头;你放在这一湖水里头,「哗」,随着管子就到千家万户了。这是你的作用吗?这是这湖水的作用,卷带着你去东边浇地、去南边灭火、去西边洗衣服,这全都是这湖水的威德加持。谁用你红药水洗衣服啊?谁用你红药水浇地啊?是这道理。

  「有法能生大乘信根」,很坚决。第一「有」,有这个法;第二「能」;第三「大乘」。干吗?「信根」。「是故」,所以,应该说。「说有五分」,分成五部分,说有五分。

  我这「说」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因」,我为什么要作这个《起信论》。第二部分叫「立义」,我要说的这个道理是什么,立义。立义就是我说的这个法的目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叫立义?孝敬父母是第一德,这就是我立义了。下边我得解释为什么孝敬父母是第一德,我先得把这个主旨立出来。所以他第二部分就立义。你说的这个宗旨是什么,你说的这道理是什么,要先树立起来。第一作因,第二立义,你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吧?我要说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叫立义。为什么?下边,三「解释」,解释你这个意义。第四,解释完了,大家看,你立了义,你

  再把它解释清楚,就是我对你说的这事信了,第四部分「修信」。

  我先把这个道理给你讲了,并且我给你解释了为什么道理是正确的,这叫看破,这叫解,「解释」嘛。立义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下边你相信不相信呢?我要给你解释。第四部分「修信」,那你就得找共产党。你光相信没有共产党……你要想找到新中国,你必须得找到共产党,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道理清楚了,叫看破,道理明白了。修信就是放下,就是我们说的实践。这个意思立清楚了,你也说明白了,这个义是对的,我下边要做的工作就是要修信。我得真得修,解行啊。「修」不就是修行嘛,「解释」不就是解嘛。立义完了以后,他先说什么呢?解释,先给你讲道理。讲完道理,他让你修信。最后,第五部分「利益」,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所以「说有五分」:第一叫「作因」;第二叫「立义」;第三叫「解释」;第四叫「修信」;第五叫「利益」,利益你,对我有什么好处,就这意思。所以整个《起信论》是由这五部分构成的,它最后展开也是通过这五部分展开的。

  我们说,我们现在有个逻辑学,这个《起信论》也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学著作。逻辑学在中国古代叫因明学,因为的「因」,明白的「明」。这逻辑它的目的就是要把原因给你讲清楚,把结果给你说清楚,逻辑关系,因和果的逻辑关系给你讲清楚。那么《起信论》的「作因」就是因,果就是「立义」「解释」「修信」「利益」。它把这个关系给你讲清楚。就是说我有创造《起信论》的动力,我有原因要创造它,我创造它是有目的的,我创造它是有原因的。那我通过什么来把这个原因实现呢,来把这个目的实现呢?我要立义、我要解释、我要修信,最后我还有利益,这四部分,把它给解释清楚。所以它是非常严整,它有因有为,因为,是非常严谨的一部逻辑学著作,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此中作因有八」。几个原因啊,我要作这《大乘起信论》?八个原因。他先讲第一部分,你不是「作因」吗?作因有八个原因。第一叫「总相」,总原因。第一,「此中作因有八。一总相」,就是我们说的概论。你为什么要写《起信论》?总的原因、总的目标、总的目的,叫宗旨,总相。

  「为令众生离苦得乐。」我作这个《起信论》第一个、就是总的原因,别的都不说,最主要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叫总相。「为令众生」,我们是众生吧?十法界都是众生。「为令众生离苦得乐」,让我们这些众生离苦得乐。众生苦吗?众生苦。为什么众生苦?你学完《起信论》你就知道了。

  说这个大海没有风吹的时候特别平静,没有浪,突然有风一吹就起了波浪了。这个波浪就起起伏伏,我们看到浪花。我们现在众生就是浪花。这个浪花有本质吗?没有本质。你在世界上能见到一个浪吗?离开水的浪有吗?没有。它都是因为水而产生的,因为水有风吹在水面上,产生了浪。所以这个浪没有本质、没有自体,它是靠水而存在的。这个浪有风它就产生,没风它就灭掉,所以它是生灭。生灭就苦。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世界上,我们大家都是一心自性当中产生的浪花,我们大家都在生生灭灭的这个过程当中生活着。我们在这个生生灭灭的过程当中,第一个特点,无我。因为那是水,浪花没有我,没水就没它。我们今天也这样,没有我们。

  那我们是什么?一法都不成立,为什么?你说你是什么吧?咱们分大类,叫五蕴法,色受想行识。色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精神活动。你是由这五个东西蕴积而成的,叫众生。五不就是众吗,一不就是单吗?五个东西合成一个今天的你。那么这五个东西咱们就慢慢分析。

  先说这物质,这物质你就切割吧。要谈到物质必须得有三个指标:长、高、宽。你只要有体积,我就能切割;只要我切割,你原来那体积就不存在。你说我有个一厘米的我,没问题,你只要敢说你一厘米,我就能给你切成半厘米。我只要给你切成半厘米,你刚才那一厘米的我是不是就不存在?那是,切成两个半厘米的我。你要敢说你两个半厘米,我还可以切;四个四分之一厘米,是,我还可以切;八个八分之一的,一直这么切切切下去。所以你执着那原来一厘米的我是不存在的。最后是什么?切到最后、切到最后,就是你的妄念的幻相。这个物质是不存在的。

  那物质所表现的形式——色声香味触,这叫色法。这个色法你用这种切割的方法来验证它,没有一个东西是存在的。色,你说红颜色,一平方厘米的红颜色,剪了它,再剪再剪再剪,这红的就不存在了。声音,大家都学过物理,声波。声波是什么?是粒子吧?是粒子。只要你能称之为粒子,我就能切割它。所有物质现象都不外乎如此,切到它最后不存在。永远物质是不存在的。

  精神呢?色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精神活动,五蕴的其他四个蕴。受想行识存在吗?佛说,受想行识是怎么构成的?我一个小时的痛苦,你只要敢说你有一个小时的痛苦,我告诉你,这东西就不存在。为什么?一个小时可以变成半个小时,两个半个小时。再切再切,切之剎那,剎那比秒还小。你只要有长度,你这个痛苦我就能给你切割,你刚才说那痛苦是不存在的。而且这个感受,佛他证得这种境界,是什么呢?这种感受是四个阶段:第一个,还没起;第二个,出现了;第三个,维持一段时间;第四个,灭掉。四个阶段。任何的感受,包括高兴、痛苦,都是这种相别。它的相,你说我痛苦这个相,我特别痛苦。「推求余蕴」,就是你推求这个痛苦,推求它,一段段切切切。「渐至剎那」,慢慢慢慢到了剎那这么短的时间。剎那多短?就没法儿再短了,你说多短就多短。「渐至剎那」,慢慢到了剎那的这种感受、精神活动。渐至剎那,「相别非一」,就这一剎那这个痛苦,它又分成四个阶段:未起、起、维持、灭。剎那生灭。

  所以堆积成你这个身体这五蕴,就这么个分析方法,到最后什么都落不下。所以我们说「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上),就是这种方法,无限分割。「照」就是明白了,「见」就是知道、看见了,五蕴全是空的。五蕴全是空的,那您这身体哪还有啊?正是你因为有这个五蕴,这个五蕴又蕴积成为你的身体,所以你才会产生苦。离苦得乐,那我就应该离开这五蕴,我应该摆脱这个五蕴之身。「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上说。「照见」这两个字就是说你明白,你清楚地知道。照,是说我看到了;见,是我看明白了。照不是见,你只有照了才能见。照是动作,见是明白。

  「照见五蕴皆空」,真的你是看见五蕴皆空,明白五蕴皆空,并且真实地感受到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我怎么才能真实地感受?我觉得我这五蕴特别实在,我怎么没觉得这五蕴皆空啊?我怎么才能照见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指望说我就给你讲一遍,你就明白了、就照见了,那不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这个《起信论》到了最后的时候,它就会给你讲为什么说这五蕴是空的。就刚才我给大家讲的这个方法,慢慢慢慢你就清楚了,五蕴全是空的,那我五蕴组成这个身体能存在吗?那五蕴身体不存在,人我执就没了。而五蕴是我们的法的总和,五种大法,这五种大法都是空的,法还存在吗?所以人也不存在,法也不存在,那就这样,就没有一件东西是存在的。那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是什么?都是我们说水上所产生的波浪。这个波浪没有自性,因为它是水,而且它生灭。

  「为令众生离苦得乐」是《起信论》的总原因。所以我们学了《起信论》,什么意思?如果说我学了《起信论》十年,我还没有离苦得乐……这就是标准:你学《起信论》相应不相应?你学了《起信论》,你离苦得乐没有?如果你离苦得乐了,那说明你学对了。你说我愈学愈烦恼,我愈学愈痛苦,你没学好。

  所以经文,一个是告诉我们修行方法,再一个告诉我们检验自己修学的这个标准达到没有。所以学《起信论》最重要的就是要达到离苦得乐。真正做到离苦得乐,《起信论》学对了。如果说学习《起信论》没有达到离苦得乐这个目的,或者说在学习过程当中苦是愈来愈少,乐是愈来愈多,年年有变化,月月有境界、有提高,你《起信论》学对了。所以这是标准,既是它的目的又是勘验你学习《起信论》的标准,离苦得乐。所以在这点,我要特别强调。大家学了《起信论》之后,你说是十天半个月就离苦得乐——不太可能,那起码半年之后,我们的苦要减少,我们的乐要增加。

  所以为什么我要给大家讲《起信论》,我自己就有一个离苦得乐的过程,愈学习《起信论》愈乐,愈学习《起信论》苦愈少,我真的是有这个体会,所以应该跟大家分享。这不是一个解闷的书,也不是一个消磨时间的书,是一个真正地能够把苦去掉、能够把乐找回来的书。我觉得天底下只有佛经跟各个宗教的经典、跟祖师大德、跟我们儒释道这些东西能够达到这个作用。

  所以这个总因、总相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它们这些东西,就是说佛法的经律论、所有全世界各个正派的宗教,它们的目的不是用来学的,也不是用来搞名闻利养的,它们的目的就是让你离苦得乐。所以为什么称之为宝书呢?天底下、世间没有任何一类书能让你离苦得乐,是让你苦上作苦,愈来愈苦。只有这些东西,只有佛经、只有这些祖师大德的论疏能让你离苦得乐。所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树立明确的认识,就是说《起信论》不是干别的,是让你离苦得乐的。你除非说我不想离苦得乐,我没觉得我苦,我觉得我现在就挺乐的,那换句话说,你也就别学了。学它也没用,就把它当成知识、当成概念来这么研究。那它能离苦得乐,那你得如饥似渴地学。所以一定要记住,《起信论》是帮助我们离苦得乐的。

  为众生,我写这《起信论》是为了帮助你们离苦得乐。我自己有什么目的吗?「不为」,我写《起信论》,作为我来讲,作为马鸣菩萨来讲,「不为贪求」,并不是为了贪求,什么呢?「利养等故」。我写《起信论》可不是为了贪求利养。「等」,除了利养之外还有什么?好多。「利养」就是我们说名闻利养。「不为贪求利养」,「利」就是物质上的利,对我有利。「等」,等名闻。这个经教当中每一个字都不能错过。「不为贪求利养等故」,并不是因为贪求利养等等诸多东西。除了利养,等呢?等名闻,名闻利养。这是非常负面的,对不对?名闻利养。

  还有什么呢?世间果报。我写《起信论》可不是为了我求在这个世间得个大福报,明白吗?我写了《起信论》让众生离苦得乐,我种了善因最后我得善报,我寿命很长、我智慧很大、我物质生活很富裕。这都是对的,因为你修了善一定得善果,但是我不为了这个。所以名闻利养是负面的,是零以下的、负的,那就完全是不正确的了,对不对?

  那你说我到寺院来,我当个义工,我弄点儿钱,我捐点儿钱做点儿功德、印点儿经书,我就想我的儿子好点儿、我的身体好点儿、我的爸爸妈妈活的时间长点儿,对吧?这世间果报啊。世间的果报,世间的果报是什么呀?不就是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吗?名闻利养是不对的,为了名、为了利不对,但是我说我做了好事,我希望得点儿好报,这总不能为过吧?很多人都这样。不对,不是为了这个,不为了世间果报。

  除了世间果报,这「等」还等什么?名闻利养、世间果报,再往上叫了生死。我们学佛一般容易堕在名闻利养。比它强点儿的,世间果报。再有一点儿的,比这个世间果报再强的是什么意思?世间太苦了,「厌生死苦求涅盘乐」。讨厌、厌离生死,想求涅盘乐,他认为涅盘还乐。那苦乐就有了,是不是?你有分别,你认为这六道轮回是苦,你认为出了六道轮回是乐,而且在生死这边还有涅盘等着你,就是「厌生死苦求涅盘乐」,还有厌和求。求就是执着,厌也是执着。「厌生死苦」就想放弃嘛,就是一种执着;「求涅盘乐」就是执着。

  最高境界就要求无上觉。你看名闻利养、世间果报、厌生死苦求涅盘乐,不为这个,就为了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无上觉。他马鸣菩萨写《起信论》,就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名闻利养是苦、世间果报是苦,厌生死苦求涅盘乐,有这种执着还是苦。只有无上觉,求无上觉才是究竟、彻底、圆满的乐。我是为了这一桩事情来写这《起信论》,而不是为了「贪求利养等故」我写这个《起信论》。这是第一个,总相,就是让大家离苦得乐,不为自己。

  他写《起信论》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学《起信论》呢?我们学,我们跟着老师学,我们要跟老师相应,我们要是老师的私淑弟子啊。老师人家没有说你们应该不求名闻利养,学《起信论》不是为了名闻利养等,不是为了世间果报等,对吧?老师不用说。老师写《起信论》不为贪求利养等故,你学《起信论》是为求这个吗?你也不能。你为什么呢?我为离苦得乐,「为令众生离苦得乐」。你学《起信论》,你是众生,你要离苦得乐;你学《起信论》还有很多众生在苦恼当中,你要为了他们离苦得乐。所以这个「为了众生离苦得乐」可不是光为自己离苦得乐,还要为了别人离苦得乐,所以你要学《起信论》。

  「不为贪求利养等故」,我自己不能贪求利养。老师写这本《起信论》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我学习这本《起信论》,我自己要离苦得乐,我要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老师说他写这本《起信论》不求名闻利养,我学习《起信论》为名闻利养吗?也不能为名闻利养。人家马鸣菩萨没要求咱们,人家要求自己。人家把自己的初衷,我们今天经常提「不忘初心」,人家这个初心是什么?为了众生离苦得乐。人家不为名闻利养,你可别为了到最后离苦得乐你没达到,你最后为上名闻利养了。

  为什么我们一学佛就要提醒,在总相当中提醒你一定不要贪求名闻利养,知道吗?你看《起信论》就明白了。你一旦学了佛,一旦你想成就离苦得乐,名闻利养、世间果报、厌生死苦求无上觉,各种各样的魔、各种各样的邪魔外道就开始障碍你。他把丑话说头了,学《起信论》真好,真能离苦得乐,但是我给你们提个醒,随之而来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起信论》从头到尾通篇都在告诫我们,你要想从六道出去,离开波旬魔王的魔掌、魔网太难太难了,太难太难了!咱们往后学就知道了。多少人障碍你,自身的、环境的、邪知邪见、贪瞋痴慢、习气,太难太难。

  什么意思?这是个铺垫,你只有依靠这四个字,简单、方便、安全、稳妥、效果殊胜的「阿弥陀佛」这个佛号,你才能克服这些东西。除此之外,你根本没法儿应对。靠自己的力量,你不要说去西方你靠自己的力量去不了,了生死靠自己的力量,您就是靠自己的力量能战胜这些邪魔,就是我说的魔邪所恼、世务所缠、病缘之所逼迫,就这三件事,您还别说您成佛了生死,您还别说您去被阿弥陀佛接走,咱不谈这段,咱就说你世间这三件事,你除了「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之外能战胜他们,没有一个办法能在今天末法时期解决这三桩事情。

  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高、提起来念佛的这种紧迫感、念佛的这种意识、念佛的这种严肃性,这不是闹着玩的事。你不读《起信论》,你不明白念佛法门有多么殊胜。祖师大德、诸佛菩萨,十方三世,慈悲到了极处,他们真是心自在、色自在到了极处,他们才能提出这个净土法门。他们要不是过来人、他们要不是通达明了、他们要不是出神入化的人,他怎么能够给你提出这么好的方法,解决你这么大的麻烦。

  所以我们学习《起信论》一定要知道,其实这哪是《起信论》的总相,这是整个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总相,就是离苦得乐。人家不是为了名闻利养,希望我们能够得到离苦得乐的利益,同时不要堕在名闻利养这个泥坑里。所以我们一定得记住这个总相。我们在这工作,自己要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自己不能堕在名闻利养里边,也不能让别人堕在名闻利养里边。这就是马鸣菩萨造这《起信论》的总相,其实在告诫我们,人家成什么人了,人还堕名闻利养?人家就说,你离苦得乐以后你别堕在……因为乐嘛,有世间的乐、有出世间的乐。当然谁不愿意乐呢,乐多好,但是你乐着乐着,你别堕到名闻利养里边去,你别走向乐的反面。

  孟子怎么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的时候好说,离苦容易;真得了乐了,就乐而忘返了,就贪世间果报了,就贪名闻利养了,明白吗?就不愿意再有出离心了,就求世间乐。第一求名闻利养,第二求世间果报,第三,不错的是了生死出三界。这都是「等」,不为贪求这些东西,一定要求无上觉。他告诫我们,学《起信论》会有这么几个阶段:名闻利养、世间果报、厌生死苦求涅盘乐,然后求无上觉。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目标定在无上觉上。

  「作因」一共有八,我们今天大概介绍了第一个原因,就是马鸣菩萨写《起信论》的第一个原因。就讲到这。

  今天时间到了,下次再跟大家一起座谈。谢谢大家!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