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著 广超法师重新编排)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无著菩萨著
广超法师重新编排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又名“ 集论” , 由唯识宗的创始者--- 无著菩萨所造。他所著的“显扬圣教论”及“摄大乘论”,是以入识来说明大乘唯识学的妙理,重点在辨证阿赖耶之殊胜,而集论并不如此。本论是集大乘的阿毗达磨之精萃,分别大乘法相。所以显扬圣教论及大乘论是唯识宗之论藏,集论是一部大乘法相的要义,不属于何宗派的论典。
大乘佛法传到中国,随着经典传译时期不同,兴起各家各宗的学说,他们只能依据当时手上有的某经某论来开宗立说,有如瞎子摸象,难免产生误解及疏漏。要学大乘,了解大乘法相,不可先学天台、华严等论述,最好先看集论,因为它是大乘法相的基础,不是个人的思想学说。
本书原文来自“藏要”中的集论,重新分段,加标点及使用简化字,若有错误处,希望大家指正。多谢几位法师的协助,及一群居士们发心打字,校对及排版,还有林长澔居士助印,使本书的初版终于得于面世。希望本书能助各位读者,对大乘法相有更正确了解,更全面的认识佛法的精要所在。
目录
集论加标点序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二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三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四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五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六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七.
集论加标点序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又名“集论”, 由唯识宗的创始者---无著菩萨所造。他所著的“显扬圣教论”及“摄大乘论”,是以入识来说明大乘唯识学的妙理,重点在辨证阿赖耶之殊胜,而集论并不如此。本论是集大乘的阿毗达磨之精萃,分别大乘法相。所以显扬圣教论及大乘论是唯识宗之论藏,集论是一部大乘法相的要义,不属于何宗派的论典。
大乘佛法传到中国,随着经典传译时期不同,兴起各家各宗的学说,他们只能依据当时手上有的某经某论来开宗立说,有如瞎子摸象,难免产生误解及疏漏。要学大乘,了解大乘法相,不可先学天台、华严等论述,最好先看集论,因为它是大乘法相的基础,不是个人的思想学说。
本书原文来自“藏要”中的集论,重新分段,加标点及使用简化字,若有错误处,希望大家指正。多谢几位法师的协助,及一群居士们发心打字,校对及排版,还有林长澔居士助印,使本书的初版终于得于面世。希望本书能助各位读者,对大乘法相有更正确了解,更全面的认识佛法的精要所在。
广超法师于成都,文殊院
1993年七月十五日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本事与决择 是各有四种 三法摄应成 谛法得论议 几何因取相 建立与次第 义喻广分别 集总颂应知
蕴界处 各有几?
蕴有五,谓∶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界有十八,谓∶
眼界、色界、眼识界。
耳界、声界、耳识界。
鼻界、香界、鼻识界。
舌界、味界、舌识界。
身界、触界、身识界。
意界、法界、意识界。
处有十二,谓∶
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
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何因蕴唯有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
身具我事。
受用我事。
言说我事。
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
彼所依止我自体事。
何因界唯十八?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
何因处唯十二?唯由身具能与未来六行受用为生长门故。
何故名取蕴?以取合故名为取蕴。何等为取?谓诸蕴中所有欲贪。何故欲贪说名为取?谓于未来现在诸蕴能引不舍故,希求未来染着现在欲贪名取。
何故界处名有取法?应如蕴说。
色蕴何相?变现相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
云何名为触对变坏?谓由手、足、块石、刀杖、寒热、饥渴、蚊、虻、蛇蝎,所触对时即便变坏。
云何名为方所示现?谓由方所可相,示现如此如此色、如是如是色,或由定心、或由不定
寻思相应种种构画。
受蕴何相?领纳相是受相,谓由受故,领纳种种净不净业诸果异熟。
想蕴何相?构了相是想相,谓由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
行蕴何相?造作相是行相,谓由行故,令心造作,于善、不善、无记品中驱役心故。
识蕴何相?了别相是识相,谓由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境界。
眼界何相?谓眼曾现见色,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界相。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尔。
色界何相?谓色眼曾现见,及眼界于此增上,是色界相。如色界相,声、香、味、触、法界相亦尔。
眼识界何相?谓依眼缘色似色了别,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识界相。如眼识界相、耳、鼻、舌、身、意识界相亦尔。
处何相?如界应知随其所应。
云何建立色蕴?谓诸所有色,若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
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何等地界?谓∶坚鞕性。
何等水界?谓∶流湿性。
何等火界。谓∶温热性。
何等风界。谓轻等动性。
云何所造色。谓∶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所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
何等眼根?
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耳根?
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鼻根?
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舌根?
谓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身根
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为色?
谓四大种所造, 眼根所行义。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烟、尘、雾、逈色、表色、空、一显色。
此复三种,谓∶妙、不妙、俱相违色。
何等为声?
谓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违、或执受大种为因、或不执受大种为因、或俱大种为因、或世所极成、或成所引、或遍计所起、或圣言所摄、或非圣言所摄。
何等为香?
谓四大种所造,鼻根所取义。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
何等为味。
谓四大种所造,舌根所取义。谓∶苦、酢、甘、辛、醎、淡、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违、或俱生、或和合、或变异。
何等所触一分?
谓四大种所造,身根所取义。谓∶滑性、涩性、轻性、重性、软性、缓、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黏、病、老、死、疲、息、勇。
何等法处所摄色?有五种应知,
谓∶极略色。极逈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
云何建立受蕴?谓∶
六受身∶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
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
如是六受身。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复有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
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
复有乐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乐有味受、
乐无味受、苦无味受、不苦不乐无味受。
复有乐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乐依耽嗜受、
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
何等身受?谓五识相应受。
何等心受?谓意识相应受。
何等有味受?谓自体爱相应受。
何等无味受?谓此爱不相应受。
何等依耽嗜受?谓妙五欲爱相应受。
何等依出离受。谓此爱不相应受。
云何建立想蕴?谓∶
六想身∶眼触所生想、耳触所生想、鼻触所生想、舌触所生想、身触所生想、
意触所生想。
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无相、或了小、或了大、或了无量、或了无少所有无所有处。
何等有相想?谓除不善言说、无想界定及有顶定想,所余诸想。
何等无相想?谓所余想。
何等小想?谓能了欲界想。
何等大想?谓能了色界想。
何等无量想?谓能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想。
何等无少所有无所有处想、谓能了无所有处想。
云何建立行蕴?谓∶
六思身∶眼触所生思、耳触所生思、鼻触所生思、舌触所生思、身触所生思、
意触所生思。
由此思故,思作诸善,思作杂染,思作分位差别。又即此思,除受及想与余心所法、心不
相应行,总名行蕴。
何等名为余心所法?
谓∶作意、触、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安、 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疑、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不正知、散乱、睡眠、恶作、寻、伺。
何等为思?
谓于心造作意业为体,于善、不善、无记品中役心为业。
何等作意?
谓发动心为体,于所缘境持心为业。
何等为触?
谓依三和合诸根变异分别为体,受所依为业。
何等为欲?
谓于所乐事彼彼引发所作希望为体,正勤所依为业。
何等胜解?
谓于决定事随所决定印持为体,不可引转为业。
何等为念?
谓于串习事令心明记不忘为体,不散乱为业。
何等三摩地?
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为体,智所依止为业。
何等为慧?
谓于所观事择法为体。断疑为业。
何等为信?
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体, 乐欲所依为业。
何等为惭?
谓于诸过恶自羞为体, 恶行止息所依为业。
何等为愧?
谓于诸过恶羞他为体, 业如惭说。
何等无贪?
谓于有有具无著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无嗔?
谓于诸有情苦及苦具无恚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无痴?
谓由报教证智决择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为勤?
谓心勇悍为体,或被甲或加行、或无下或无退或无足差别,成满善品为业。
何等为安?
谓止息身心粗重身心调畅为体,除遣一切障碍为业。
何等不放逸?
谓依止正勤、无贪、无嗔、无痴修诸善法,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
何等为舍?
谓依止正勤、无贪、无嗔、无痴,与杂染住相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
何等不害?
谓无嗔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不损恼为业。 何等为贪?。
谓三界爱为体,生众苦为业。
何等为嗔?
谓于有情苦及苦具心恚为体。不安隐住恶行所依为业。
何等为慢?
谓依止萨迦耶见心高举为体,不敬苦生所依为业。
何等无明?
谓三界无知为体,于诸法中邪决定疑杂生起所依为业。
何等为疑?
谓于谛犹豫为体,善品不生所依为业。
何等萨迦耶见?
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我及我所,诸忍欲觉观见为体,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何等边执见?
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或断或常,诸忍欲觉观见为体,障处中行出离为业。
何等见取?
谓于诸见及见所依五取蕴等,随观执为最为胜为上为妙,诸忍欲觉观见为体,执不正见所依为业。
何等戒禁取?
谓于诸戒禁及戒禁所依五取蕴等,随观执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诸忍欲觉观见为体,劳而无果所依为业。
何等邪见?
谓谤因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实事,或邪分别,诸忍欲觉观见为体。断善根为业,及不善根坚固所依为业,不善生起为业,善不生起为业。
如是五见,几增益见?几损减见?四是增益见,谓于所知境增益自性及差别故。于诸见中增 益第一及清净故。一多分是损减见,计前后际所有诸见。彼于此五,几见所摄?
谓或二,或一切。于不可记事所有诸见∶彼于此五几见。
所摄?谓或二或一切。
薄伽梵观何过失故,于蕴界处以五种相,非毁执我?由观彼摄受萨迦耶见者,有五种过失故。谓∶
异相过失、
无常过失、
不自在过失、
无身过失、
不由功用解脱过失。
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谓计∶
色是我、
我有诸色、
色属于我、
我在色中。
如是计∶
受想行识是我、
我有识等识、
等属我、
我在识等中。
于此诸见,几是我见?几是我所见?谓∶
五是我见。十五是我所见。
何因十五是我所见?由相应我所故,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
萨迦耶见当言于事了不了耶?当言于事不得决了,如于绳上妄起蛇解。
何等为忿?
谓于现前不饶益相,嗔之一分,心怒为体,执杖愤发所依为业。
何等为恨?
谓自此已后即嗔一分怀怨不舍为体。不忍所依为业。
何等为覆?
谓于所作罪他正举时。痴之一分隐藏为体。悔不安住所依为业。
何等为恼?
忿恨居先,嗔之一分,心戾为体,高暴粗言所依为业,生起非福为业,不安隐住为业。
何等为嫉?
谓耽着利养,不耐他荣,嗔之一分,心妒为体,令心忧戚不安隐住为业。
何等为悭?
谓耽着利养,于资生具,贪之一分,心吝为体,不舍所依为业。
何等为诳?
谓耽着利养,贪痴一分,诈现不实功德为体,邪命所依为业。
何等为谄?
谓耽着利养,贪痴一分,矫设方便,隐实过恶为体,障正教授为业。
何等为憍?
谓或依少年、无病、长寿之相,或得随一有漏荣利之事,贪之一分,令心悦豫为体,一切烦 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
何等为害?
谓嗔之一分,无哀、无悲、无愍为体,损恼有情为业。
何等无惭?
谓贪嗔痴分,于诸过恶,不自羞为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何等无愧?
谓贪嗔痴分,于诸过恶,不羞他为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何等惛沈?
谓愚痴分,心无堪任为体,障毗钵舍那为业。
何等掉举?
谓贪欲分,随念净相,心不寂静为体,障奢摩他为业。
何等不信?
谓愚痴分,于诸善法,心不忍可、心不清净、心不希望为体,懈怠所依为业。
何等懈怠?
谓愚痴分,依着睡眠倚卧为乐,心不策励为体,障修方便善品为业。
何等放逸?
谓依懈怠及贪嗔痴,不修善法,于有漏法,心不防护为体,憎恶、损善所依为业。
何等忘念?
谓诸烦恼相应念为体,散乱所依为业。
何等不正知?
谓诸烦恼相应慧为体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毁所依为业。
何等散乱?
谓贪嗔痴分,心流散为体。此复六种,谓∶自性散乱、外散乱、内散乱、相散乱、粗重散乱、作意散乱。
云何自性散乱?谓五识身。
云何外散乱?谓正修善时,于五妙欲其心驰散。
云何内散乱?谓正修善时,沉掉味着。
云何相散乱?谓为他归信矫示修善。
云何粗重散乱?
谓依我、我所执及我慢品粗重力故,修善法时,于已生起所有诸受,起我、我所及与我 慢执受间杂取相。
云何作意散乱?谓依余乘、余定,若依若入,所有流散能障离欲为业。
何等睡眠?
谓依睡眠因缘,是愚痴分,心略为体,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时、或非时、或应尔、或不应尔,遗失可作所依为业。
何等恶作?
谓依乐作、不乐作、应作、不应作,是愚痴分,心追悔为体,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时、或非时、或应尔、或不应尔,能障心住为业。
何等为寻?
谓或依思或依慧, 寻求意言令心粗转为体。
何等为伺?
谓或依思或依慧,伺察意言令心细转为体。如是二种,安不安住所依为业。 复次
诸善心所断自所治为业,烦恼随烦恼障自能治为业。
何等名为心不相应行?
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等。
何等为得?
谓于善、不善、无记法,若增若减假立获得成就。
何等无想定?
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出离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定。
何等灭尽定?
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息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诸心心所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假立灭尽定。
何等无想异熟?
谓已生无想有情天中,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异熟。
何等命根?
谓于众同分先业所引,住时决定,假立命根。
何等众同分?
谓如是如是有情,于种种类自体相似,假立众同分。
何等为生?
谓于众同分,诸行本无今有,假立为生。
何等为老?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异,假立为老。
何等为住?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不变坏,假立为住。
何等无常?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坏,假立无常。
何等名身?
谓于诸法,自性增言,假立名身。
何等句身?
谓于诸法,差别增言,假立句身。
何等文身?
谓于彼二所依诸字,假立文身。此言文者能彰彼二故,此又名显,能显彼义故,此复名字,无异转故。
何等异生性?
谓于圣法不得假立异生性。
何等流转?
谓于因果相续不断,假立流转。
何等定异?
谓于因果种种差别,假立定异。
何等相应?
谓于因果相称,假立相应。
何等势速?
谓于因果迅疾流转,假立势速。
何等次第?
谓于因果一一流转,假立次第。
何等为时?
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
何等为方?
谓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假立为方。
何等为数?
谓于诸行一一差别,假立为数。
何等和合?
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
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
何等为心?
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
何等为意?
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与四烦恼恒相应,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
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
又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
何等为识?谓六识身∶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何等眼识?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
何等耳识?谓依耳缘声了别为性。
何等鼻识?谓依鼻缘香了别为性。
何等舌识?谓依舌缘味了别为性。
何等身识?谓依身缘触了别为性。
何等意识?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
云何建立界。谓∶
色蕴即十界,眼界、色界、耳界、声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触界。及法界一分。
受蕴想蕴行蕴即法界一分。
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 何等界法?蕴不摄耶?谓法界中诸无为法。此无为法复有八种。
谓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虚空、非择灭、择灭、不动及想受灭。
何等善法真如?
谓无我性,亦名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
何故真如说名真如? 谓彼自性无变异故。
何故真如名无我性?离二我故。
何故真如名为空性?一切杂染所不行故。
何故真如名为无相?以一切相皆寂静故。
何故真如名为实际?以无颠倒所缘性故。
何故真如名为胜义?最胜圣智所行处故。
何故真如名为法界。一切声闻独觉诸佛妙法所依相故。
如善法真如,当知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亦尔。
何等虚空? 谓无色性容受一切所作业故。
何等非择灭?谓是灭非离系。
何等择灭? 谓是灭是离系。
何等不动? 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苦乐灭。
何等想受灭?
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息想。作意为先故,诸不恒行心心所灭,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
又若五种色,若受想行蕴及此所说八无为法。如是十六总名法界。
云何建立处?谓∶十色界即十色处,
七识界即意处,
法界即法处。
由此道理诸蕴界处三法所摄,谓∶
色蕴、法界、意处。
如说眼及眼界,若有眼亦眼界耶?设有眼界亦眼耶?
或有眼非眼界,谓阿罗汉最后眼。
或有眼界非眼,谓处卵[谷-禾+卵]羯逻蓝时,頞部昙时,闭尸时,在母腹中若不得眼,设得已失,若生无色异生所有眼因。
或有眼亦眼界,谓所余位。
如眼与眼界。如是耳鼻舌身与耳等界。随其所应尽当知。
若有意亦意界耶?设有意界亦意耶?
或有意非意界,谓阿罗汉最后意。
或有意界非意,谓处灭定者所有意因。
或有意亦意界。谓所余位。
或有无意无意界。谓已入无余依涅槃界。
若生长彼地。即用彼地眼还见彼地色耶?
或有即用彼地眼还见彼地色。
或复余地。谓生长欲界用色廛眼见欲廛色,或用色廛上地眼见下地色。
如以眼对色,如是以耳对声。如生长欲界,如是生长色界。
若生长欲界,即以欲廛鼻舌身。还嗅尝觉欲廛香味触。若生长色界。即以色廛身。还觉自地 触;彼界自性定无香味,离段食贪故,由此道理亦无鼻舌两识。
若生长欲界,即以欲廛意知三界法及无漏法。如生长欲界。如是生长色界。
若生长无色界。以无色廛意,知无色廛自地法及无漏法。若以无漏意知三界法及无漏法。
何故诸蕴如是次第?
由识住故,谓四识住及识。
又前为后依故,如其色相而领受故,如所领受而了知故,如所了知而思作故,如所思作随 彼彼处而了别故。
又由染污清净故,谓若于是处而起染净,若由领受取相造作故。
染污清净。若所染污及所清净。
由此理故说蕴次第
何故诸界如是次第?由随世事差别转故。云何世事差别而转?谓诸世间最初相见,既相见已更相问讯,既问讯已即受沐浴涂香花鬘,次受种种上妙饮食,次受种种卧具侍女,然后意界处处分别。以内界次第故建立外界,随此次第建立识界,如界次第,处亦如是。
蕴义云何?
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彼一切略说一色蕴,积聚义故,如财货蕴,如是乃至识蕴。又苦相广大故名为蕴,如大材蕴。如契经言,如是纯大苦蕴集故。又荷杂染担故名为蕴,如肩荷担。
界义云何?
一切法种子义,又能持自相义,又能持因果性义,又摄持一切法差别义。
处义云何?识生长门义是处义。如佛所说∶
色如聚沫。
受如浮泡。
想如阳焰。
行如芭蕉。
识如幻化。
以何义故色如聚沫乃至识如幻化?以无我故,离净故,少味故,不坚故,不实故。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二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二 复次蕴界处广分别云何?嗢柁南曰∶ 实有性等所知等, 色等漏等已生等; 过去世等诸缘等, 云何几种为何义?
蕴界处中云何实有?几是实有?为何义故观实有耶?
谓不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实有义。
一切皆是实有。
为舍执着实有我故,观察实有。
云何假有?几是假有?为何义故观假有耶?
谓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假有义。
一切皆是假有。
为舍执着实有我故,观察假有。
云何世俗有?几是世俗有?为何义故观世俗有耶?
谓杂染所缘是世俗有义。
一切皆是世俗有。
为舍执着杂染相我故,观察世俗有。
云何胜义有? 几是胜义有?为何义故观胜义有耶?
谓清净所缘。是胜义有义。
一切皆是胜义有。
为舍执着清净相我故,观察胜义有。
云何所知?几是所知?为何义故观所知耶?
谓所知有五种∶一色
二心
三心所有法
四心不相应行
五无为。
若于是处杂染清净,若所杂染及所清净,若能杂染及能清净,
若于此分位,若此清净性,由依此故一切皆是所知。
此中∶
色谓色蕴、十色界、十色处。及法界法处所摄诸色。
心谓识蕴、七识界及意处。
心所有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
心不相应行谓不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
无为谓法界法处一分。
又所知法者谓∶胜解智所行故、道理智所行故、不散智所行故、内证智所行故、他性智所行故、下智所行故、上智所行故、厌患智所行故、不起智所行故、无生智所行故、智智所行故、究竟智所行故、大义智所行故,是所知义。
一切皆是所知。
为舍执着知者、见者、我故,观察所知。 云何所识?几是所识?为何义故观所识耶?
谓无分别故、有分别故、因故转故相故、相所生故、能治所治故、微细差别故是所识义。一切皆是所识。
为舍执着能见者等我故,观察所识。
云何所通达?几是所通达?为何义故观所通达耶?
谓转变故、随闻故、入行故、来故、往故、出离故,是所通达义。
一切皆是所通达。
为舍执著有威德我故,观察所通达。
云何有色?几是有色?为何义故观有色耶?
谓色自性故、依大种故、憙集故、有方所故、处遍满故、方所可说故、方处所行故、二同所行故、相属故、随逐故。显了故、变坏故、显示故、积集建立故、外门故、内门故、长远故、分限故、暂时故、示现故。是有色义。
一切皆是有色。
或随所应,为舍执著有色我故,观察有色。
云何无色?几是无色?为何义故观无色耶?
谓有色相违是无色义。
一切皆是无色。
或随所应, 为舍执着无色我故, 观察无色。
云何有见?几是有见?为何义故观有见耶?
谓眼所行境是有见义,余差别如有色说。
一切皆是有见。
或随所应。为舍执着眼境我故。观察有见
云何无见?几是无见?为何义故观无见耶?
谓有见相违是无见义。
一切皆是无见。
或随所应,为舍执着非眼境我故,观察无见。
云何有对?几是有对?为何义故观有对耶?
谓诸有见者皆是有对,又三因故说名有对,谓种类故、积集故、不修治故。
种类者,谓诸色法互为能碍互为所碍。
积集者,谓极微已上。
不修治者,谓非三摩地自在转色。
又损害依处是有对义。
一切皆是有对。
或随所应,为舍执著不遍行我故,观察有对。 云何无对?几是无对?为何义故观无对耶?
谓有对相违是无对义。
一切皆是无对。
或随所应,为舍执著遍行我故,观察无对。
云何有漏?几是有漏?为何义故观有漏耶?
谓漏自性故、漏相属故、漏所缚故、漏所随故、漏随顺故、漏种类故,是有漏义。
五取蕴、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少分,是有漏。
为舍执着漏合我故,观察有漏。
云何无漏?几是无漏?为何义故观无漏耶?
谓有漏相违是无漏义。
五无取蕴全及三界二处少分,是无漏
为舍执着离漏我故,观察无漏。
云何有诤?几是有诤?为何义故观有诤耶?
谓依如是贪嗔痴故,执持刀杖发起一切斗讼违诤,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所随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有诤义、
乃至有漏有尔所量,有诤亦尔。
为舍执着诤合我故,观察有诤。
云何无诤?几是无诤?为何义故观无诤耶?
谓有诤相违是无诤义。
乃至无漏有尔所量,无诤亦尔。
为舍执着离诤我故,观察无诤。
云何有染?几是有染?为何义故观有染耶?
谓衣如是贪嗔痴故,染着后有自身,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随逐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有染义。
乃至有诤有尔所量,有染亦尔。
为舍执着染合我故,观察有染。
云何无染?几是无染?为何义故观无染耶?
谓有染相违是无染义。
乃至无诤有尔所量,无染亦尔。
为舍执着离染我故,观察无染。
云何依耽嗜?几是依耽嗜?为何义故观依耽嗜耶?
谓依如是贪嗔痴故染着五欲,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随逐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依耽嗜义。
乃至有染有尔所量,依耽嗜亦尔。
为舍执着耽嗜合我故,观察依耽嗜。
云何依出离?几是依出离?为何义故观依出离耶?
谓依耽嗜相违是依出离义。
乃至无染有尔所量。出离亦尔。
为舍执着离耽嗜我故,观察出离。
云何有为?几是有为?为何义故观有为耶?
谓若法有生灭住异,可知是有为义。
一切皆是有为,唯除法界法处一分。
为舍执着无常我故,观察有为。
云何无为?几是无为?为何义故观无为耶?
谓有为相违是无为义。
法界法处一分是无为。
为舍执着常住我故,观察无为。
无取五蕴当言有为?当言无为?
彼不应言有为无为,何以故?诸业烦恼所不为故,不应言有为;随欲现前不现前故,不应言无为。如世尊说∶法有二种。谓有为、无为;云何今说此法非有为非无为。
若由此义说名有为,不以此义说名无为。
若由此义说名无为,不以此义说名有为。
依此道理唯说二种。
云何世间?几是世间?为何义故观世间耶?
谓三界所摄及出世智后所得,似彼显现,是世间义。
诸蕴一分、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一分是世间。
为舍执着世依我故,观察世间。
云何出世?几是出世?为何义故观出世耶?
谓能对治三界、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故,是无分别出世间义。又出世后所得亦名出世,依止出世故是出世义。
诸蕴一分及三界二处一分是出世。
为舍执着独存我故,观察出世。
云何已生?几是已生?为何义故观已生耶?
谓过去、现在是已生义。
一切一分是已生。
为舍执着非常我故,观察已生。
又有二十四种已生,谓最初已生、相续已生、长养已生、依止已生、转变已生、成熟已生、退堕已生、胜进已生、清净已生、不清净已生、运转已生、有种已生、无种已生、影像自在示现已生、展转已生、刹那坏已生、离会已生、异位已生、生死已生、成坏已生、先时已生、死时已生、中时已生,续时已生。
云何非已生?几是非已生?为何义故观非已生耶?
谓未来及无为法是非已生义。
一切一分是非已生。
为舍执着常住我故,观察非已生。
又已生相违是非已生义。
云何能取?几是能取?为何义故观能取耶?
谓诸色根及心心所是能取义。三蕴、全色、行蕴一分、十二界、六处全及法界法处一分是能取。
为舍执着能受用我故,观察能取。
又能取有四种,谓∶不至能取、至能取、自相现在各别境界能取、自相共相一切时一切境界能取。
又由和合识等生故,假立能取。
云何所取?几是所取?为何义故观所取耶?
谓诸能取亦是所取,或有所取非能取,谓唯是取所行义。
一切皆是所取。
为舍执着境界我故,观察所取。
云何外门?几是外门?为何义故观外门耶?
谓欲界所系法是外门义。
除依佛教所生闻、思、慧及彼随法行所摄心心所等,四界、二处全及余一分。欲界所摄是外门。为舍执着不离欲我故。观察外门。
云何内门?几是内门?为何义故观内门耶?
谓外门相违是内门义。除四界二处全及余一分是内门。为舍执着离欲我故。观察内门 云何染污?几是染污为何义故观染污耶?
谓不善及有覆无记法是染污义。
有覆无记者,谓遍行意相应烦恼等及色、无色界系诸烦恼等,诸蕴、十界、四处一分是染污。
为舍执着烦恼合我故,观察染污。 云何不染污?几是不染污?为何义故观不染污耶?
谓善及无覆无记法是不染污义。
八界、八处全、诸蕴及余界处一分是不染污。
为舍执着离烦恼我故,观察不染污。
云何过去?几是过去?为何义故观过去耶?
谓自相已生已灭故、因果已受用故、染净功用已谢故、摄因已坏故、果及自相有非有故、忆念分别相故、恋为杂染相故、舍为清净相故,是过去义。
一切一分是过去。
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过去。
云何未来?几是未来?为何义故观未来耶?
谓有因非已生故、未得自相故、因果未受用故、杂染清净性未现前故、因及自相有非有故、希为杂染相故、不希为清净相故、是未来义。
一切一分是未来。
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未来。
云何现在?几是现在?为何义故观现在耶?
谓自相已生未灭故、因果受用未受用故、杂染清净正现前故、能显过去未来相故、作用现前故,是现在义。
一切一分是现在。
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现在。 何故过去未来现在?
说名言事,非涅槃等,内自所证不可说故,唯曾当现是言说所依故。
云何善?几是善?为何义故观善耶?
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胜义故、生得故、加行故、现前供养故、饶益故、引摄故、对治故、寂静故、等流故,是善义。
五蕴、十界、四处一分是善。
为舍执着法合我故,观察善。
何等自性善?
谓信等十一心所有法。
何等相属善?
谓彼相应法。
何等随逐善。
谓即彼诸法习气。
何等发起善?
谓彼所发身业语业。
何等胜义善?
谓真如。
何等生得善?
谓即彼诸善法,由先串习故感得如是报,由此自性即于是处不由思惟任运乐住。
何等加行善?
谓依止亲近善丈夫故,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修习净善法随法行。
何等现前供养善?
谓想对如来,建立灵庙图写尊容,或想对正法,书治法藏兴供养业。
何等饶益善?
谓以四摄事饶益一切有情。
何等引摄善。
谓施性福业事及戒性福业事故,引摄生天乐;异熟引摄生富贵家,引摄随顺清净法。
何等对治善。
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伏对治、离系对治、烦恼障对治、所知障对治。
何等寂静善?
谓永断贪欲、永断嗔恚、永断愚痴、永断一切烦恼、若想受灭、若有余依涅槃界、若无余依涅槃界、若无所住涅槃界。
何等等流善?
谓已得寂静者,由此增上力故,发起胜品神通等世出世共不共功德。
云何不善?几是不善?为何义故观不善耶?
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胜义故、生得故、加行故、现前供养故、损害故、引摄故、所治故、障碍故,是不善义。
五蕴十界四处一分是不善。
为舍执着非法合我故,观察不善。
何等自性不善?
谓除染、污意、相应及色、无色界烦恼等,所余能发恶行烦恼、随烦恼。
何等相属不善?
谓即此烦恼随烦恼、相应法。
何等随逐不善?
谓即彼习气。
何等发起不善?
谓彼所起身业语业,
何等胜义不善?
谓一切流转。
何等生得不善?
谓由串习不善故,感得如是异熟,由此自性即于不善任运乐住。
何等加行不善。
谓依止亲近不善丈夫故,听闻不正法,不如理作意行,身、语、意恶行。
何等现前供养不善?
谓想对归依随一天众已、或杀害意为先、或邪恶意为先、建立祠庙广兴供养业,令无量众广树非福
何等损害不善?
谓于一切处,起身语意种种邪行。
何等引摄不善?
谓行身、语、意诸恶行已,于恶趣、善趣引摄不爱果异熟,或引或满。
何等所治不善?
谓诸对治所对治法。
何等障碍不善?
谓能障碍诸善品法
云何无记?几是无记?为何义故观无记耶?
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胜义故、生得故、加行故、现前供养故、饶益故、受用故、引摄故、对治故、寂静故、等流故、是无记义。
八界、八处全及余蕴界处一分是无记。
为舍执着离法、非法我故,观察无记。
何等自性无记?
谓八色界、处、意相应品、命根、众同分、名句文身等。
何等相属无记?
谓怀非秽非净心者,所有由名句文身所摄受心心所法。
何等随逐无记?
谓即彼戏论习气。
何等发起无记?
谓彼所摄受诸心心所法,所发身业语业。
何等胜义无记?
谓虚空非择灭。
何等生得无记?
谓诸不善有漏善法异熟。
何等加行无记?
谓非染非善心者,所有威仪路工巧处法。
何等现前供养无记?
谓如有一想,对归依随一天众,远离杀害意邪恶见。建立祠庙兴供养业,令无量众于如是处不生长福非福。
何等饶益无记?
谓如有一于自仆使妻子等所,以非秽非净心而行惠施。
何等受用无记?
谓如有一以无简择无染污心受用资具。
何等引摄无记?
谓如有一于工巧处串习故,于当来世复引摄如是相身,由此身故,习工巧处速疾究竟。
何等对治无记?
谓如有一为治疾病得安乐故。以简择心好服医药。
何等寂静无记?
谓色无色界诸烦恼等,由奢摩他所藏伏故。
何等等流无记?
谓变化心俱生品。 复有示现善不善无记法,此复云何?
谓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萨摩诃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有所示现,当知此中无有一法真实可得。
云何欲界系?几是欲界系?为何义故观欲界系耶?
谓未离欲者所有善、不善、无记法,是欲界系义。
四界、二处全及余蕴界处一分,是欲界系。
为舍执着未离欲界欲我故,观察欲界系。
云何色界系?几是色界系?为何义故观色界系耶?
谓已离欲界欲,未离色界欲者,所有善无记法,是色界系义。
除前所说四界、二处、余蕴界处一分,是色界系。
为舍执着离欲界欲我故,观察色界系。
云何无色界系?几是无色界系?为何义故观无色界系耶?
谓已离色界欲,未离无色界欲者,所有善无记法,是无色界系义。
三界、二处、四蕴一分,是无色界系。
为舍执着离色界欲我故,观察无色界系。 复次有一分离欲、具分离欲、通达离欲、损伏离欲、永害离欲。
复有十种离欲,谓∶有自性离欲、损害离欲、任持离欲、增上离欲、愚痴离欲、对治离欲、遍知离欲、永断离欲、有上离欲、无上离欲。
何等自性离欲?
谓于苦受及顺苦受处法生厌背性。何等损害离欲。谓习欲者畅热恼已生厌背性。何等任持离欲。谓饱食已于诸美膳生厌背性。何等增上离欲。谓得胜处已于下劣处生厌背性。何等愚痴离欲。谓诸愚夫于涅槃界生厌背性。何等对治离欲。谓由世间出世间道断诸烦恼。何等遍知离欲。谓已得见道者。于三界法生厌背性。何等永断离欲。谓永断地地诸烦恼已生厌背性。何等有上离欲。谓世间声闻独觉所有离欲。何等无上离欲。谓佛菩萨所有离欲。为欲利乐诸有情故
云何有学?几是有学?为何义故观有学耶?
谓求解脱者所有善法,是有学义,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有学。
为舍执着求解脱我故,观察有学。
云何无学?几是无学?为何义故观无学耶?
谓于诸学处已得究竟者所有善法,是无学义。
为舍执着已脱我故,观察无学。
云何非学非无学?几是非学非无学?为何义故观非学非无学耶?
谓诸异生所有善、不善、无记法。及诸学者染污无记法,诸无学者无记法并无为法,是非学非无学义。八界、八处全及余蕴界处一分,是非学非无学。
为舍执着不解脱我故,观察非学非无学。
云何见所断?几是见所断?为何义故观见所断耶?
谓分别所起染污见、疑、见处、疑处及于见等所起邪行烦恼、随烦恼、及由见等所发身语意业,并一切恶趣等蕴界处,是见所断义。一切一分是见所断。
为舍执着见圆满我故,观察见所断。
云何修所断?几是修所断?为何义故观修所断耶?
谓得见道后,见所断相违诸有漏法,是修所断义。
一切一分是修所断。
为舍执着修圆满我故,观察修所断。
云何非所断?几是非所断?为何义故观非所断耶?
谓诸无漏法除顺决择分,是非所断。
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非所断。
为舍执着成满我故,观察非所断。
云何缘生?几是缘生?为何义故观缘生耶?
谓相故、分别支故、略摄支故、建立支缘故、建立支业故、支杂染摄故、义故甚深故、差别故、顺逆故,是缘生义。
一切皆是缘生,唯除法界法处一分诸无为法。
为舍执着无因、不平等因、我法故、观察缘生。
何等相故?
谓无作缘生故。无常缘生故。势用缘生故。是缘生相 何等分别支故?
谓分别缘生为十二分,何等十二?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
何等略摄支故?
谓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能引支者∶谓无明、行、识。
所引支者∶谓名色、六处、触、受。
能生支者∶谓爱、取、有。
所生支者∶谓生、老死。
何等建立支缘故?
谓习气故、引发故、思惟故、俱有故、建立支缘,随其所应。
何等建立支业故?
谓无明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有愚痴。
二与行作缘。
行有二种业∶ 一令诸有情于诸趣中种种差别。
二与识作缘,由熏习故。
识有二种业∶ 一持诸有情所有业缚。
二与名色作缘。
名色有二种业∶ 一摄诸有情自体。
二与六处作缘。
六处有二种业∶ 一摄诸有情自体圆满。
二与触作缘。
触有二种业∶ 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境界流转。
二与受作缘。
受有二种业∶ 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转。
二与爱作缘。
爱有二种业∶ 一引诸有情流转生死。
二与取作缘。
取有二种业∶ 一为取后有,令诸有情发有取识。
二与有作缘。
有有二种业∶ 一令诸有情后有现前。
二与生作缘。
生有二种业∶ 一令诸有情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起。
二与老死作缘。
老死有二种业∶ 一数令有情时分变异。
二数令有情寿命变异。
何等支杂染摄故?
谓若无明、若爱、若取、是烦恼杂染所摄。
若行、若识、若有,是业杂染所摄。
余是生杂染所摄。 何等义故?
谓无作者义、有因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作用义、无常义、有刹那义、因果相续不断义、因果相似摄受义、因果差别义、因果决定义、是缘起义。
何等甚深故?
谓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是甚深义。
又诸缘起法虽刹那灭而住可得,虽无作用缘而有功能缘可得,虽离有情而有情可得,虽无作者而诸业果不坏可得,是故甚深。
又诸缘起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是故甚深。
何等差别故?
谓识生差别故、内死生差别故、外谷等生差别故、成坏差别故、食持差别故、爱非爱趣分别差别故、清净差别故、威德差别故,是差别义。
何等顺逆故?
谓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是说缘起顺逆义。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二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三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三 云何缘? 几是缘? 为何义故观缘耶?
谓因故、等无间故、所缘故、增上故、是缘义,一切是缘。
为舍执着我为因法故,观察缘。
何等因缘?
谓阿赖耶识及善习气、又自性故、差别故、助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碍故、摄受故,是因缘义。
自性者∶谓能作因。
自性差别者∶谓能作因差别。
略有二十种∶
一 生能作,谓识和合望识。
二 住能作,谓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
三 持能作,谓大地望有情。
四 照能作,谓灯等望诸色。
五 变坏能作,谓火望薪。
六 分离能作,谓镰等望所断。
七 转变能作,谓工巧智等望金银等物。
八 信解能作,谓烟望火。
九 显了能作,谓宗因喻望所成义。
十 等至能作,谓圣道望涅槃。
十一 随说能作,谓名想见。
十二 观待能作,谓观待此故于彼求欲生,如待饥渴追求饮食。
十三 牵引能作,谓悬远缘,如无明望老死。
十四 生起能作,谓邻近缘,如无明望行。
十五 摄受能作,谓所余缘,如田水粪等望谷生等。
十六 引发能作,谓随顺缘,如正事王令王悦豫。
十七 定别能作,谓差别缘,如五趣缘望五趣果。
十八 同事能作,谓和合缘,如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识。
十九 相违能作,谓障碍缘。如雹望谷。
二十 不相违能作,谓无障碍缘,如谷无障。
助伴者∶
谓诸法共有而生,必无缺减,如四大种及所造色随其所应。
等行者∶谓诸法共有等行所缘必无缺减,如心心所。
增益者∶谓前际修善不善无记法故,能令后际善等诸法展转增胜后后生起。
障碍者∶谓随所数习诸烦恼故,随所有惑皆得相续增长坚固,乃令相续远避涅槃。
摄受者∶谓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摄受自体故。
何等等无间缘?
谓中无间隔,等无间故。同分、异分心心所生,等无间故,是等无间缘义。
何等所缘缘?
谓有分齐境所缘故、无分齐境所缘故、无异行相境所缘故、有异行相境所缘故、有事境所缘
故、无事境所缘故、事所缘故、分别所缘故、有颠倒所缘故、无颠倒所缘故、有碍所缘故、无碍所缘故、是所缘缘义。
何等增上缘?
谓任持增上故、引发增上故、俱有增上故、境界增上故、产生增上故、住持增上故、受用果增上故、世间清净离欲增上故、出世清净离欲增上故,是增上缘义。
云何同分彼同分?几是同分彼同分?为何义故观同分彼同分耶?
谓不离识彼相似根于境相续生故,离识自相似相续生故,是同分彼同分义。
色蕴一分,眼等五有色界,处一分,是同分彼同分。
为舍执着与识相应不相应我故,观察同分彼同分。
云何执受?几是执受?为何义故观执受耶?
谓受生、所依色故,是执受义。
色蕴一分,五有色界,处全及四一分,是执受。
为舍执着身自在转我故,观察执受。
云何根?几是根?为何义故观根耶?
谓取境增上故、种族不断增上故、众同分住增上故、受用净不净业果增上故、世间离欲增上故、出世离欲增上故,是根义。
受、识蕴全,色、行蕴一分,十二界、六处全,法界、法处一分,是根。
为舍执着增上我故,观察根。
云何苦苦性?几是苦苦性?为何义故观苦苦性耶?
谓苦受自相故、随顺苦受法自相故、是苦苦性义。
一切一分是苦苦性。
为舍执著有苦我故,观察苦苦性。
云何坏苦性?几是坏苦性?为何义故观坏苦性耶?
谓乐受变坏自相故、随顺乐受法变坏自相故、于彼爱心变坏故,是坏苦性义。一切一分是坏苦性。
为舍执著有乐我故,观察坏苦性。
云何行苦性?几是行苦性?为何义故观行苦性耶?
谓不苦不乐受自相故、随顺不苦不乐受法自相故、彼二粗重所摄受故、不离二无常所随不安隐故、是行苦性义、除三界二处诸蕴一分,一切是行苦性。
为舍执著有不苦不乐我故,观察行苦性。
云何有异熟?几是有异熟?为何义故观有异熟耶?
谓不善及善有漏,是有异熟。
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有异熟。
为舍执着能舍、能续诸蕴我故,观察有异熟。
又异熟者,唯阿赖耶识及相应法,余但异熟生,非异熟。
云何食? 几是食? 为何义故观食耶?
谓变坏故、有变坏者境界故、有境界者希望故、有希望者取故、有取者,是食义。
三蕴、十一界、五处一分是食,
为舍执着由食住我故,观察食。
又此食差别建立略有四种∶
一 不净依止住食。
二 净不净依止住食。
三 清净依止住食。
四 示现住食。
云何有上?几是有上?为何义故观有上耶?
谓一切有为故,无为一分故,是有上义。
除法界、法处一分,一切是有上。
为舍执着下劣事我故,观察有上。
云何无?。几是无上?为何义故观无上耶?
谓无为一分故,是无上义。
法界法处一分,是无上。
为舍执着最胜事我故,观察无上。
由此所说差别道理,余无量门可类观察。
复次蕴界处差别略有三种,谓遍计所执相差别、所分别相差别、法性相差别。
何等遍计所执相差别?
谓于蕴界处中,遍计所执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数取趣者、意生者、摩纳婆等。
何等所分别相差别?
谓即蕴界处法。
何等法性相差别?
谓即于蕴界处中,我等无性,无我有性。复有四种差别∶
谓相差别、分别差别、依止差别、相续差别。
何等相差别?
谓蕴界处一一自相差别。
何等分别差别?
谓即于蕴界处中,实有、假有,世俗有、胜义有、有色无色,有见、无见,如是等无量差别,分别如前说。
何等依止差别?
谓乃至有情依止差别有尔所,当知蕴界处亦尔。
何等相续差别?
谓一一刹那蕴界处转。
于相差别善巧为何所了知?
谓了知我执过患。
于分别差别善巧为何所了知?
谓了知聚想过患。
于依止差别善巧为何所了知?
谓了知不作而得,虽作而失想过患。
于相续差别善巧为何所了知?
谓了知安住想过患 又蕴界处有六种差别,谓外门差别、内门差别、长时差别、分限差别、暂时差别、显示差别。
何等外门差别?
谓多分欲界差别。
何等内门差别?
谓一切定地。
何等长时差别?
谓诸异生。
何等分限差别?
谓诸有学。及除最后刹那蕴界处。所余无学。
何等暂时差别?
谓诸无学最后刹那蕴界处。
何等显示差别?
谓诸佛及已得究竟菩萨摩诃萨所示现诸蕴界处。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本事分中摄品第二
云何摄?。
略说摄有十一种,谓相摄、界摄、种类摄、分位摄、伴摄、方摄、时摄、一分 摄、具分摄、更互摄、胜义摄。 何等相摄?
谓蕴界处一一自相,即体自摄。
何等界摄?
谓蕴界处,所有种子阿赖耶识能摄彼界。 何等种类摄?
谓蕴界处其相虽异,蕴义、界义、处义等故展转相摄。 何等分位摄?
谓乐位蕴界处即自相摄,苦位、不苦不乐位亦尔,分位等故。 何等伴摄?
谓色蕴与余蕴互为伴故,即摄助伴,余蕴界处亦尔。 何等方摄?
谓依东方诸蕴界处还自相摄,余方蕴界处亦尔。 何等时摄?
谓过去世诸蕴界处还自相摄,未来现在诸蕴界处亦尔。 何等一分摄?
谓所有法蕴界处所摄,但摄一分非余,应知一分摄。 何等具分摄?
谓所有法蕴界处所摄,能摄全分,应知具分摄。 何等更互摄?
谓色蕴摄几界几处?十全一少分。
受蕴摄几界几处?一少分。
如受,蕴想、行蕴亦尔。
识蕴摄几界几处?七界一处。
眼界摄几蕴几处?色蕴少分一处全。
如眼界、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界亦尔。
意界摄几蕴几处?一蕴一处。
法界摄几蕴几处?三蕴全、色蕴少分、一处全。
眼识界摄几蕴几处?识蕴、意处少分。
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界亦尔。
眼处摄几蕴几界?色蕴少分、一界全。
如眼处,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处亦尔。
意处摄几蕴几界?一蕴、七界。
法处摄几蕴几界?三蕴全、一少分,一界全。
如是诸余法,以蕴界处名说及余非蕴界处名说。
如实有、假有,世俗有,胜义有、所知、所识、所达、有色、无色、有见、无见,如是等如前所显,随其所应与蕴界处更互相摄,尽当知。
何等胜义摄?谓蕴界处真如所摄。于摄善巧得何胜利。得于所缘略集胜利。随彼彼境略聚其心,如是如是善根增胜。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本事分中相应品第三
云何相应?
略说相应有六种∶
谓不相离相应、和合相应、聚集相应、俱有相应、作事相应、同行相应。
何等不相离相应?
谓一切有方分色与极微处互不相离。 何等和合相应?
谓极微已上,一切有方分色更互和合。 何等聚集相应?
谓方分聚色展转集会 何等俱有相应?
谓一身中诸蕴界处,俱时流转同生住灭。 何等作事相应?
谓于一所作事展转相摄,如二比丘随一所作更互相应。 何等同行相应?
谓心心所于一所缘展转同行。
此同行相应复有多义,谓他性相应非己性、不相违相应非相违、同时相应非异时、同分界地相应非异分界地。
复有一切遍行同行相应,谓受、想、思、触、作意、识。
复有染污遍行同行相应,谓于染污意四种烦恼。
复有非一切时同行相应,谓依止心,或时起信等善法,或时起贪等烦恼随烦恼法。
复有分位同行相应。谓与乐受诸相应法。与苦受不苦不乐受诸相应法。
复有无间同行相应。谓在有心位。
复有有间同行相应。谓无心定所间。
复有外门同行相应。谓多分欲界系心心所。
复有内门同行相应。谓诸定地所有心心所。
复有曾习同行相应。谓诸异生所有心心所。及有学者一分心心所。
复有未曾习同行相应。谓出世间诸心心所。及初后时出世后所得诸心心所。
于相应善巧得何胜利。
能善了悟唯依止心,有受想等染净诸法相应不相应义。
由此了悟,即能舍离计我、能受、能想、能思、能念,染净执着∶又能善巧速入无我。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本事分中成就品第四
云何成就?
谓成就相如前所说,此差别有三种,谓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行成就。 何等种子成就?
谓若生欲界,欲、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
若生色界。
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
若生无色界。
欲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
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
若已得三界对治道,随如是如是品类对治已生,如此如此品类由种子成就得不成就。随如是如是品类对治未生,如此如此品类由种子成就故成就。 何等自在成就?
谓诸加行善法,若世出世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等功德,及一分无记法,由自在成就故成就。
何等现行成就?
谓诸蕴界处法,随所现前若善,若不善,若无记,彼由现行成就故成就。
若已断善者,所有善法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
若非涅槃法,一阐底迦,究竟成就杂染诸法,由阙解脱因亦名阿颠底迦。以彼解脱得因必竟不成就故。
于成就善巧得何胜利?
能善了知诸法增减,知增减故,于世兴衰离决定想,乃至能断若爱若恚。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一 云何决择?
略说决择有四种∶
谓谛决择,法决择,得决择,论议决择。
云何谛决择?
谓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云何苦谛?
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 何等有情生?
即有情世间。谓诸有情生在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趣中。
人谓东毗提诃,西瞿陀尼,南赡部洲,北俱卢洲。
天谓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
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有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无边空处天、无边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何等生所依处?
即器世间,谓水轮依风轮,地轮依水轮。
依此地轮有苏迷卢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内海、外海。
苏迷卢山四外层级,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所居处别,外轮围山虚空宫殿。
若夜摩天、睹史多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天所居处别。
诸阿素洛所居处别,及诸那落迦所居处别。
谓热那落迦、寒那落迦、孤独那落迦及一分傍生、饿鬼所居处别。
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
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苏迷卢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乐变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总名小千世界。
千小千界总名第二中千世界。
千中千界总名第三大千世界。
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有大轮围山周匝围绕。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坏同成,譬如天雨滴如车轴,无间无断从空下注。
如是东方无间无断无量世界,或有将坏、或有将成、或有正坏、或坏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于东方乃至一切十方亦尔。
若有情世间,若器世间,业烦恼力所生故,业烦恼增上所起故,总名苦谛。
复有清净世界,非苦谛摄。非业烦恼力所生故,非业烦恼增上所起故,然由大愿清净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处不可思议,唯佛所觉。尚非得静虑者静虑境界,况寻思者。
复次苦相差别有八。谓∶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摄一切五取蕴苦。
生何因苦?众苦所逼故,余苦所依故。
老何因苦?时分变坏苦故。
病何因苦?大种变异苦故。
死何因苦?受命变坏苦故。
怨憎会何因苦?合会生苦故。
爱别离何因苦?别离生苦故。
求不得何因苦?所悕不果生苦故。
略摄一切。五取蕴何因苦?粗重苦故。
如是八种,略摄为六,谓逼迫苦、转变苦、合会苦、别离苦、所悕不果苦、粗重苦。
如是六种广开为八,若六若八平等平等。
如说三苦。此中八苦。为三摄八?八摄三耶?展转相摄。
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能显苦苦。
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能显坏苦。
略摄一切五取蕴苦,能显行苦。
如说二苦,谓世俗谛苦,胜义谛苦。
何者世俗谛苦?何者胜义谛苦?
谓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
略摄一切五取蕴苦,是胜义谛苦?
云何苦谛共相?
谓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
何等无常相?
略有十二,谓非有相、坏灭相、变异相、别离相、现前相、法尔相、刹那相、相续相、病等相、种种心行转相、资产兴衰相、器世成坏相。
何等非有相?
谓蕴界处于一切时,我、我所性常非有故。 何等坏灭相?
谓诸行生已即灭,暂有还无故。
何等变异相?
谓诸行异生,由不相似相续转故。 何等别离相?
谓于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摄执为己有。
何等现前相?
谓正处无常,由因随逐,今受无常故。 何等法尔相?
谓当来无常,由因随逐,定当受故。 何等刹那相?
谓诸行刹那,后必不住故。
何等相续相?
谓无始时来诸行,生灭相续不断故。 何等病等相?
谓四大时分,受命变异故。
何等种种心行转相?
谓于一时起有贪心,或于一时起离贪心,如是有嗔离嗔,有痴离痴,若合若散若下若举,若掉离掉,若不寂静,若寂静,若定不定,如是等心行流转故。
何等资产兴衰相?
谓诸兴善终归衰变故。
何等器世成坏相?
谓火水风三种成坏
有三灾顶,谓第二、第三、第四静虑。
第四静虑外宫殿等,虽无外灾成坏,然彼诸天与宫殿等俱生俱灭,说有成坏。
复有三种中劫,所谓∶饥馑、疫病、刀兵;
此小三灾,劫究竟位方乃出现。
谓世界成已。
一中劫初唯减
一中劫后唯增
十八中劫亦增亦减
二十中劫世界正坏
二十中劫世界坏已住
二十中劫世界正成。
二十中劫世界成已住。合此八十中劫为一大劫。
由此劫数,显色无色界诸天寿量,如说以寿尽故、福尽故业尽故、彼彼有情从彼彼处没。
云何寿尽?
谓时死。
云何福尽?
谓非时死,即非福死,以彼有情贪着定味,福力减尽因此命终。
云何业尽?
谓顺生受业顺后受业俱尽故死 何等苦相?
谓或三苦、或八苦、或六苦,广说如前,是名苦相。
何故经说若无常者即是苦耶?
由二分无常为缘,苦相可了知故。
谓生分无常为缘,苦苦性可了知故。
灭分无常为缘,坏苦性可了知故。
俱分无常为缘,行苦性可了知故。
即依此义薄伽梵说∶[诸行无常,诸行变坏。]
又依此义言∶诸所有受,我说皆苦。]
又于生灭二法,所随诸行中,有生等八苦性可了知;故佛说言∶若无常者即是苦。
又于无常诸行中,有生等苦可了知者,如来依此密意说言∶由无常故苦,非一切行。
何等空相?
谓若于是处此非有,由此理正观为空,若于是处余是有。
由此理如实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如实知者不颠倒义。
于何处谁非有?于蕴界处常恒凝住,不变坏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
于何处谁余有?即此处无我性、此我无性无我有性,是谓空性。故薄伽梵密意说言∶[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
复有三种空性,谓自性空性。如性空性。真性空性。
初依遍计所执自性观。
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观
第三依圆成实自性观
何等无我相?谓如我论者所立我相,蕴界处非此相。由蕴界处我相无故,名无我相。故薄伽梵密意说言∶[一切法皆无我。]如世尊说∶[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处,此非我我。]
于如是义,应以正慧如实观察。此言何义?
谓于外事密意说此一切非我所。
于内事密意说此非我处,此非我我。
所以者何?以于外事唯计我所相,是故但遣我所。
于内事通计我、我所相。是故双遣我、我所。
前说无常皆刹那相,此云何知?如心、心所是刹那相,当知色等亦刹那相,由心执受故、等心安危故、随心转变故、是心所依故、心增上生故、心自在转故、又于最后位变坏可得故、生已不待缘自然灭坏故、当观色等亦念念灭。
如世尊说∶[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种,若四大种所造。]
此依何意说?依容有意说,同在一处,依此而有是造义。
若于此聚此大种可得,当知此聚唯有此大种非余。或有聚唯一大种。或有二大种。或有乃至一切大种。所造色亦尔。若于此聚此所造色可得。当知此聚唯此非余。或有聚唯一所造色、或二所造色、或有乃至多所造色,随其所应。
又说粗聚色极微集所成者,当知此中极微无体,但由觉慧渐渐分析,细分损减乃至可析边际,即约此际建立极微。
为遣一合想故。又为悟入诸所有色非真实故。
复次苦法略有八种差别,谓有广大不寂静苦、有寂静苦、有寂静不寂静苦、有中不寂静苦、有微薄不寂静苦、有微薄寂静苦、有极微薄寂静苦、有非苦似苦住大寂静。
云何广大不寂静苦?谓生欲界未曾积集诸善根者。
云何寂静苦?谓即此已生顺解脱分善根者。
云何寂静不寂静苦?谓即此为世间道离欲已种善根者。
云何中不寂静苦?谓生色界远离顺解脱分者。
云何微薄不寂静苦?谓生无色界远离顺解脱分者。
云何微薄寂静苦?谓诸有学。
云何极微薄寂静苦?谓诸无学,命根住缘六处。
云何非苦似苦住大寂静?已得究竟菩萨摩诃萨等,乘大悲愿力故,生诸有中。
复次前说死苦,死有三种∶谓或善心死,或不善心死,或无记心死。
善心死者,谓于明利心现行位,或由自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摄故,发起善心趣命终位。
不善心死者,谓亦于明利心现行位,或由自不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摄故,起不善心趣命终位。
无记心死者,谓若于明利心现行位,若于不明利心现行位,或由阙二缘故、或由加行无功能故,起无记心趣命终位。
修净行者临命终位,于身下分先起冷触。
不净行者临命终位,于身上分先起冷触。
不净行者中有生时,其相显现如黑羊羔光,或如阴暗夜分。
修净行者中有生时,其相显现如白练光,或如晴夜分。
又此中有,在欲色界正受生位,亦从无色界命终后位,亦名意生健达缚等。极住七日或中夭。或时移转住中有中。
亦能集诸业,先串习力所引善等,思现行故。
又能睹见同类有情,又中有形似当生处。
又此中有所趣无碍,如具神通往来迅,仍于生处有所拘碍。
又此中有于所生处,如秤两头低昂道理,终没、结生时分亦尔。
住中有中,于所生处发起贪爱,亦用余烦恼为缘助。
此中有身与贪俱灭,羯逻蓝身与识俱生,此唯是异熟。
自此已后根渐生长,如缘起中说。于四生类或受卵生、或受胎生、或受湿生、或受化生。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三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四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二 云何集谛?
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然薄伽梵随最胜说,若爱,若后有爱、若喜贪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是名集谛。
言最胜者是遍行义,由爱具有六遍行义,是故最胜。何等为六?一事遍行、二位遍行、三世遍行、四界遍行、五求遍行、六种遍行。
云何烦恼?
谓由数故、相故、缘起故、境界故、相应故、差别故、邪行故、界故、众故、断故,观诸烦恼。
何等数故?
谓或六或十六,谓贪、嗔、慢、无明、疑、见,十谓前五。
见又分五,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何等相故?
谓若法生时,相不寂静,由此生故身心相续不寂静转,是烦恼相。
何等缘起故?
谓烦恼随眠未永断故,顺烦恼法现在前故、不正思惟现前起故、如是烦恼方乃得生,是名缘起。
何等境界故?
谓一切烦恼,还用一切烦恼为所缘境,及缘诸烦恼事。
又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余不能缘上地为境。
上地诸烦恼,不能缘下地为境,已离彼地欲故。
又缘灭道谛诸烦恼,不能亲缘灭道为境,唯由依彼妄起分别说为所缘。
又烦恼有二种∶谓缘无事及缘有事。
缘无事者,谓见及见相应法,
所余烦恼名缘有事。 何等相应故?
谓贪不与嗔相应,如嗔,疑亦尔;余皆得相应。
如贪,嗔亦尔,谓嗔不与贪、慢、见相应。
慢不与嗔、疑相应。
无明有二种∶
一一切烦恼相应无明
二不共无明。
不共无明者,谓于谛无智。
见不与嗔、疑相应。
疑不与贪、慢、见相应。
忿等随烦恼更互不相应。
无惭、无愧,于一切不善品中恒共相应。
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于一切染污品中恒共相应。
何等差别故?
谓诸烦恼,依种种义,立种种门差别,所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轭、取、系、盖、株杌、垢烧、害、箭、所有、恶行、漏、匮、热、恼、诤、炽然、稠林、拘碍等。 结有几种?云何结?何处结耶?结有九种∶
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
爱结者∶谓三界贪。
爱结所系故,不厌三界。
由不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恚结者∶谓于有情苦及顺苦法,心有损害。
恚结所系故,于恚境相心不弃舍,不弃舍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慢结者∶即七慢,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
慢者∶谓于下劣计己为胜,或于不相似计己相似心举为性。
过慢者∶谓于相似计己为胜,或复于胜计己相似,心举为性。
慢过慢者∶谓于胜己计己为胜,心举为性。
我慢者∶谓于五取蕴观我、我所,心举为性。
增上慢者∶
谓于未得上胜证法,计己已得上胜证法,心举为性。
下劣慢者∶谓于多分胜计己少分劣,心举为性。
邪慢者∶
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举为性。慢结所系故;于我我所不能了,知不了知故执我我所,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无明结者∶
谓三界无智、无明结所系故,于苦法、集法、不能解了,不解了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见结者∶即三见,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
见结所系故,于邪出离妄计、追求、妄兴执着,于邪出离妄执着已,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 苦,与苦相应。
取结者∶
谓见取、戒禁取。
取结所系故,于邪出离方便妄计执着,以妄执着邪出离方便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疑结者∶
谓于谛犹豫,疑结所系故,于佛、法、僧宝妄生疑惑,以疑惑故于三宝所不修正行,以于三宝所不修正行 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嫉结者∶
谓耽着利养,不耐他荣,发起心妒。嫉结所系故,爱重利养,不尊敬法,重利养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悭结者∶
谓耽着利养,于资生具其心吝惜。
悭结所系故,爱重畜积不尊远离。重畜积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缚有三种。谓贪缚、嗔缚、痴缚。
由贪缚故缚诸有情令处坏苦。
由嗔缚故缚诸有情令处苦苦。
由痴缚故缚诸有情令处行苦。
又依贪嗔痴故,于善加行不得自在,故名为缚。
随眠有七∶
谓欲爱随眠、嗔恚随眠、有爱随眠、慢随眠、无明随眠、见随眠、疑随眠。
欲爱随眠者∶谓欲贪品粗重。
嗔恚随眠者∶谓嗔恚品粗重。
有爱随眠者∶谓色无色贪品粗重。
慢随眠者∶谓慢品粗重。
无明随眠者∶谓无明品粗重。
见随眠者∶谓见品粗重。
疑随眠者∶谓疑品粗重。
若未离欲求者,由欲爱、嗔恚随眠之所随增。
未离有求者,由有爱随眠之所随增。
未离邪梵行求者,由慢、无明、见、疑随眠之所随增。
由彼众生得少对治,便生憍慢;愚于圣谛,虚妄计度,外、邪解脱解脱方便。
于佛圣教、正法、毗柰耶中,犹豫疑惑。
随烦恼者∶
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
有随烦恼非烦恼,谓除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一切心所法。此复云何?谓除贪等六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忿等诸心所法。
又贪、嗔、痴名随烦恼,心所法由此随烦恼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
如世尊说∶[汝等长夜为贪、嗔、痴随所恼乱,心恒染污。]
缠有八种∶
谓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嫉悭、无惭、无愧。
数数增盛,缠绕于心,故名为缠。谓随修习止举舍相及彼所依梵行等所摄净尸罗时,缠绕于心。
暴流有四∶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
随流漂鼓是暴流义,随顺杂染故。
初是习欲求者。
第二是习有求者。
后二是习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应道理故。
轭有四种∶谓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
障碍离系是轭义,违背清净故,此亦随其次第,习三求者相应现行。
取有四种∶
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执取诤根,执取后有,是取义,所以者何?
由贪着欲、系缚、耽染为因,诸在家者更相斗诤,此诤根本是第一取。
由贪着见、系缚、耽染为因,诸出家者更相斗诤,此诤根本是后三取。
六十二见趣,是见取。
各别禁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
彼所依止萨迦耶见,是我语取。
由见取、戒禁取,诸外道辈更相诤论。
由我语取,诸外道辈互无诤论,与正法者互有诤论。
如是执着诤论根本,复能引取,后有苦异熟,故名为取。
系有四种∶
谓贪欲身系、嗔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
以能障碍定意性身故名为系,所以者何?能为四种心乱因故,谓由贪爱财物等因令心散乱、于斗诤事不正行为因令心散乱、于难行戒禁苦恼为因令心散乱、不如正理推求境界为因令心散乱。
盖有五种∶
谓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 令善品不得显了, 是盖义。问于何等位,障诸善法?
谓于乐出家位、觉邪行位、止举舍位。
株杌有三∶
谓贪株杌嗔株杌痴株杌。由依止贪嗔痴。先所串习为方便故。成贪等行心不调顺。无所堪能难可解脱。令诸有情难断此行。故名株杌。
垢有三种。
谓贪垢、嗔垢、痴垢。由依止贪嗔痴故,毁犯如是尸罗学处,由此有智同梵行者,或于聚落或闲静处,见已作如是言;此长老作如是事,行如是行,为聚落刺点染不净,说名为垢。
烧害有三∶
谓贪烧害、嗔烧害、痴烧害。
由依止贪嗔痴故,长时数受生死烧恼,故名烧害。
箭有三种∶
谓贪箭、嗔箭、痴箭。
由依止贪嗔痴故,于有、有具深起追求相续不绝,于佛法僧、苦集灭道常生疑惑,故名为箭。
所有有三∶
谓贪所有嗔所有痴所有。由依止贪嗔痴故。积畜财物有怖有怨多住散乱。故名所有
恶行有三∶
谓贪恶行、嗔恶行、痴恶行。由依止贪嗔痴故。恒行身语意恶行,故名恶行。又即依此贪嗔痴门,广生无量恶不善行故,建立三不善根,所以者何?以诸有情爱味世间所有为因,
行诸恶行。分别世间怨相为因,行诸恶行。执着世间邪法为因,行诸恶行。是故此贪嗔痴,亦名恶行,亦名不善根。
漏有三种∶
谓欲漏、有漏、无明漏。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此复云何?依外门流注故立欲漏,依内门流注故立有漏,依彼二所依门流注故立无明漏。
匮有三种∶
谓贪匮、嗔匮、痴匮。由依止贪嗔痴故,于有及资生具恒起追,求无有厌足。常为贫乏,众苦所恼,是故名匮。
热有三种∶
谓贪热、嗔热、痴热。由依止贪嗔痴故,不如正理执着诸相,执着随好;由执着相及随好故,烧恼身心,故名为热。
恼有三种∶
谓贪恼、嗔恼、痴恼。由依止贪嗔痴故,随彼彼处爱乐耽着,彼若变坏便增愁叹,种种忧苦热恼所触,故名为恼。
诤有三种∶
谓贪诤、嗔诤、痴诤。由依止贪嗔痴故,执持刀杖,兴诸战诤,种种斗讼,是故贪等说名为诤。
炽然有三∶
谓贪炽然、嗔炽然、痴炽然。由依止贪嗔痴故。为非法贪大火所烧、不平等贪大火所烧及为邪法大火所烧,故名炽然。
稠林有三∶
谓贪稠林、嗔稠林、痴稠林。由依止贪嗔痴故,于诸生死根本行中,广兴染着,令诸有情感种种身,流转五趣,是故贪等说名稠林。
拘碍有三∶
谓贪拘碍、嗔拘碍、痴拘碍。由依止贪嗔痴故,顾恋身财无所觉了,乐处愦闹,得少善法便生厌足;由此不能修诸善法,故名拘碍。
诸如是等烦恼,义门差别无量。
何等邪行故∶
谓贪、嗔二烦恼。
迷境界及见,起邪行慢。
迷有情及见,起邪行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
迷所知境,起邪行见取、戒禁取。
迷诸见,起邪行疑。
迷对治,起邪行无明。
迷一切,起邪行。又十烦恼皆迷苦集起诸邪行,是彼因缘所依处故,又十烦恼皆迷灭道起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
何等界故∶
谓除嗔,余一切通三界系,嗔唯欲界系又贪于欲界与乐喜舍相应。如于欲界,于初、二静虑亦尔。
于第三静虑与乐舍相应。已上唯与舍相应。
嗔∶与苦、忧、舍相应;
慢∶于欲界与喜、舍相应;于初、二静虑与乐、喜、舍相应;于第三静虑与乐、舍、相应;已上唯舍相应。
如慢,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亦尔。
邪见∶于欲界与忧、喜、舍相应;于色、无色界,随所有受皆与相应。
疑∶于欲界与忧、舍相应;于色、无色界随所有受皆与相应。
无明有二种,谓相应、不共。
相应无明∶一切烦恼相应故,若于是处,随所有受皆得相应。
不共无明∶于欲界与忧、舍相应,于上界随所有受皆得相应。
何故诸烦恼皆与舍相应?以一切烦恼,堕中庸位方息没故,又贪于欲界,在六识身。
如贪,嗔、无明亦尔。
贪于色界在四识身,于无色界在意识身。如贪,无明亦尔。
慢、见、疑、于一切处在意识身。
又贪、嗔、慢、于欲界缘一分事转;如于欲界,于色、无色界亦尔。
所余烦恼,于一切处遍缘一切事转。
何等众故?
谓二众烦恼,一见所断众,二修所断众。
见所断众,复有四种∶一见苦所断众、二见集所断众、三见灭所断众、四见道所断众。
欲界见苦所断,具十烦恼;如见苦所断,见集、灭、道所断亦尔。
色界见苦等四种所断,各九烦恼,除嗔。如色界,无色界亦尔。
如是见所断烦恼众,总有一百一十二烦恼。
欲界修所断,有六烦恼∶谓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及贪、嗔、慢、无明。色界修所断,有五烦恼,除嗔。如色界,无色界亦尔。
如是修所断烦恼众,总有十六烦恼。
何等断故。
谓如此差别断、由此作意断、从此而得断。
如此差别断者∶
谓遍智故、远离故、得对治故。
遍智者∶谓彼因缘,事遍智、自体遍智、过患遍智。
远离者。虽彼暂生而不坚执。
得对治者。谓未生者令不生故,已生者令断故,得对治道。
由此作意断者∶何等作意能断耶?总缘作意观一切法皆无我性,能断烦恼、无常等行,但为修治无我行故。
从此而得断者。从何而得断耶?不从过去,已灭故;不从未来,未生故;不从现在,道不俱故。然从诸烦恼粗重而得断为断。
如是如是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对治,若此品对治生,即此品粗重灭,平等平等,犹如世间明生暗灭,由此品离系故,令未来烦恼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
云何烦恼增上所生诸业?
谓若思业、若思已业,总名业相。
又有五种业∶一取受业、二作用业、三加行业、四转变业、五证得业。今此义中意,多分别
加行业。 何等思业?谓福业、非福业、不动业。 何等思已业。谓身业、语业、意业。又此身语意三业,或善或不善。
不善者即十不善业道。
谓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嗔恚、邪见。
善者即十善业道∶
谓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无贪、无嗔、正见。 又杀生等应以五门分别其相∶
谓事故、意乐故、方便故、烦恼故、究竟故。 如契经言∶故思造业?
云何名为故思造业?
谓他所教敕故思造业、他所劝请故思造业、无所了知故思造业、根本执着故思造业、颠倒分别故思造业。
此中根本执着故思造业、颠倒分别故思造业,若作若增长,非不受异熟。
作者∶谓起造诸业令其现行。
增长者∶谓令习气增益。
如契经言∶决定受业。
云何名为决定受业?
谓作业决定、受异熟决定、分位决定。 十不善业道
异熟果者∶于三恶趣中随下中上品。受傍生饿鬼那落迦异熟。
等流果者∶各随其相于人趣中感得自身众具衰损
增上果者∶各随其相感得所有外事衰损。广说如经,
十善业道。
异熟果者∶于人天趣中,受人天异熟。
等流果者∶即于彼处,各随其相,感得自身众具兴盛。
增上果者∶即于彼处,各随其相,感得所有外事兴盛。善不善业于善趣、恶趣中感生异熟时。有招引业、圆 满业。
招引业者。谓由此业能感异熟果。
圆满业者。谓由此业生已,领受爱不爱果。
或有业由一业力牵得一身,或有业由一业力牵得多身,或有业由多业力牵得一身,或有业由多业力牵得多身。
若一有情成就多业,云何次第受异熟果?
于彼身中,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所数习者;或最初所行者,彼异熟先熟。 如契经言∶[有三种业,谓福业、非福业、不动业、
何等福业?
谓欲界系善业。
何等非福业?
谓不善业。
何等不动业?
谓色、无色界系善业。
如契经说∶[无明缘行,若福、非福及与不动。]
云何福及不动行缘无明生?有二种愚∶
一 异熟果愚∶
二 真实义愚。
由异熟果愚故,发非福行。由真实义愚故,发福及不动行。
杀生业道∶贪、嗔、痴为方便,由嗔究竟。
如杀生,粗恶语、嗔恚业道亦尔。
不与取业道,贪、嗔、痴为方便。由贪究竟。
如不与取,欲邪行贪欲业道亦尔。
虚诳语业道,贪嗔痴为方便,于三种中随由一究竟。
如虚诳语,离间语、杂秽语业道亦尔。
邪见业道∶贪嗔痴为方便,由痴究竟。
如契经言∶有共业、有不共业;有强力业、有劣力业。
云何共业∶若业能令诸器世间种种差别。
云何不共业∶若业能令有情世间种种差别。
或复有业,令诸有情展转增上,由此业力,说诸有情更互相望为增上缘,以彼互有增上力故。亦名共业。
是故经言∶如是有情与余有情互相见等,而不受用不易可得。
云何强力业。
谓对治力强补特伽罗故,思所造诸不善业,由对治力所摄伏故,令当受那落迦业转成现法受,应现法受业转令不受。所以此业名强力者,由能对治业力强故。又故思所造一切善业皆名强力。依此业故,薄伽梵说∶
我圣弟子能以无量、广大之业,善熏其心,诸所造作有量之业,不能牵引不能留住,亦不能令堕在彼数。
又对治力劣补特伽罗故,思所造诸不善业,望诸善业皆名强力。又故思造业,异熟决定,不断不知,名强力业。此中意说,一切善不善业异熟决定。
圣道力不断者,皆名强力业。
又欲界系诸不善业性,皆是强力。
又先所串习,名强力业。
又依强位,名强力业。
又不可治者,所造诸业,名强力业,无涅槃法故。
又由田故,发强力业。
又由心加行故,发强力业。
又由九种因,发强力业。谓由田故、事故、自体故、所依故、作意故、意乐故、助伴故、多修习故、与多众生共所行故与此相违是劣力业。
如世尊说∶
[若有说言。彼彼丈夫补特伽罗,随如是如是业,若作若增长,还受如是如是异熟。若有是事,便不应修清净梵行,亦不可知,正尽诸苦,作苦边际,
若有说言∶彼彼丈夫补特伽罗,随如是如是顺所受业,若作若增长,还受如是如是顺所受异熟,若有是事,便应修习清净梵行。又亦可知,正尽诸苦,作苦边际。]
如是经言有何密意? 此中佛意为欲遮止如是邪说,谓∶
乐俱行业,还能感得乐俱行异熟;
苦俱行业。还能感得苦俱行异熟。
不苦不乐俱行业,还能感得不苦不乐俱行异熟;故作是说。
又为开许如是正说,
谓乐俱行业∶
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
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
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
苦俱行业∶
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
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
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
不苦不乐俱行业∶
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
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
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
如是名为此经密意。
又业差别有三种∶
谓律仪业、不律仪业;非律仪、非不律仪业。
云何律仪业?
谓别解脱律仪所摄业、静虑律仪所摄业、无漏律仪所摄业。
别解脱律仪所摄业者∶即是七众所受律仪,谓苾刍律仪、苾刍尼律仪、式叉摩那律仪、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邬波索迦律仪、邬波斯迦律仪、及近住律仪。
依止何等补特伽罗,建立出家律仪?依能修行远离恶行,远离欲行补特伽罗。
依止何等补特伽罗,建立邬波索迦律仪、邬波斯迦律仪?
依能尽受远离恶行,不远离欲行补特伽罗。
依止何等补特伽罗,建立近住律仪?
依止不能远离恶行,及不能远离欲行补特伽罗。
若唯修学邬波索迦一分学处为说成就。邬波索迦律仪为说不成就。应说成就而名犯戒。
扇搋半择迦等,为遮彼受邬波索迦律仪不邪?不遮彼受邬波索迦律仪,然遮彼邬波索迦性,不堪亲近承事比丘、 比丘尼等二出家众故。
又半择迦有五种∶
谓生便半择迦、嫉妒半择迦、半月半择迦
灌洒半择迦、除去半择迦。
静虑律仪所摄业者,谓能损、伏、发起犯戒烦恼种子。
离欲界欲者所有远离、离初静虑欲者所有远离、离第二静虑欲者所有远离、离第三静虑欲者所有远离、是名静虑律仪所摄身语业。
无漏律仪所摄业者,谓∶以见谛者,由无漏作意力,所得无漏远离戒性,是名无漏律仪所摄业。
云何不律仪业?
谓诸不律仪者,或由生彼种姓中故、或由受持彼事业故、所期现行彼业决定。
何等名为不律仪者? 所谓屠羊、养鸡、养猪、捕鸟、捕鱼、猎鹿、罝兔、劫贼、魁脍、控牛、缚象、立坛咒龙、守狱、谗构、好为损等。
云何非律仪非不律仪业?
谓住非律仪非不律仪者,所有善不善业。 又业差别有三种,谓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
顺乐受业者∶谓从欲界,乃至第三静虑,所有善业。
顺苦受业者∶谓不善业。
顺不苦不乐受业者∶谓第三静虑已上所有善业。
又业差别有三种,
谓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
顺现法受业者。若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谓从慈定起已,于彼造作,若损若益,必得现异熟。
如从慈定起,从无诤定起、从灭定起、从预流果起、从阿罗汉果起亦尔。
又于佛为上首,僧中造善恶业,必得现异熟。
又有余猛利意乐方便,所行善不善业亦得现异熟。
顺生受业者∶
若业于无间生中,异熟成熟,谓五无间业。
复有所余善不善业,于无间生,异熟熟者,一切皆名顺生受业。
顺后受业者。 若业于无间生,后异熟成熟,是名顺后受业。
又业差别有四种,谓∶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
黑黑异熟业者∶
谓不善业。
白白异熟业者∶
谓三界善业。
黑白黑白异熟业者∶
谓欲界系杂业。
或有业,意乐故,黑方便故白。
或有业,方便故,黑意乐故白。
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者。谓∶于加行无间道中,诸无漏业。 总约一切无漏业,所有障碍随顺体性,如其次第建立,曲秽浊等诸染污业,净牟尼等诸清净业。 复有施等诸清净业。云何施业?
谓因缘故、等起故、处所故、自体故,分别施业。因缘者∶谓无贪、无嗔、无痴善根。
等起者∶谓彼俱行思处所者,谓所施物自体者,谓正行施时身语意业。
云何施圆满?
谓数数施故、无偏党施故、随其所欲圆满施故、施得圆满。又无所依施故、广清净施故、极欢喜施故、数数施故、田器施故、善分布新旧施故、施得圆满。
云何应知施物圆满?∶
谓所施财物,非诳诈得故;所施财物,非侵他得故;
所施财物,非秽离垢故;所施财物,清净故;所施财物,如法所引故,如是应知施物圆满。
如契经说∶[成就尸罗,善能防护别解脱律仪,轨则所行皆悉圆满。见微细罪,生大怖畏;于诸学处,善能受学。]
云何成就尸罗?
能受能护净尸罗故。
云何善能防护别解脱律仪?
能善护持出离尸罗故。
云何轨则所行皆悉圆满?
具净尸罗难为毁责故。
云何见微细罪生大怖畏?
勇猛恭敬所学尸罗故。
云何于诸学处,善能受学圆满?
受学所学尸罗故,从是已后依止尸罗。
释佛经中护身等义∶
云何名为防护身语?由彼正解所摄持故。
云何身语具足圆满?终不毁犯所毁犯故。
云何身语清净现行?由无悔等渐次修行,乃至得定为依止故。
云何身语极善现行?染污寻思所不杂故。
云何身语无罪现行?远离邪愿修梵行故。
云何身语无害现行?不轻陵他易共住故。
云何身语随顺现行?由能随顺涅槃得故。
云何身语随隐显现行?隐善显恶故。
云何身语亲善现行?同梵行者摄受尸罗故。
云何身语应仪现行?于尊尊位离憍慢故。
云何身语敬顺现行?于尊教诲敬顺受故。
云何身语无热现行?远离苦行热恼下劣欲解故。
云何身语不恼现行?弃舍财业无悔恼故。
云何身语无悔现行?虽得少分不以为喜而无悔恨故。
如世尊说∶[如是有情皆由自业。业所乖诤。从业所生
依业出离,业能分别一切有情高下、胜劣。]
云何有情皆由自业?
由自造业而受异熟故。 云何业所乖诤?
于受自业,所得异熟时,善不善业互违诤故。
云何从业所生?
是诸有情,远离无因、恶因,唯从业所生故。
云何依业出离?
依对治业,解业缚故。
云何由业有情高下∶ 谓犹业故于善恶趣得自体差别。
云何胜劣?
谓诸有情成就功德过失差别。
如世尊说∶[有情业异熟不可思议。]
云何业异熟可思议?云何业异熟不可思议?
谓诸善业于人天趣得可爱异熟,是可思议?
诸不善业,堕三恶趣得不爱异熟,是可思议。
即由此业,感诸有情自身异熟等种种差别,不可思议。
又即善不善业,处差别、事差别、因差别、异熟差别、品类差别等,皆不可思议。
复有种种外事差别,能感业用不可思议,又末尼珠、药草、咒术,相应业用,不可思议。
又诸观行者,威德业用,不可思议。
又诸菩萨自在业用,不可思议。所谓命自在故、心自在故、财自在故、业自在故、生自在故、胜解自在故、愿自在故、神通自在故、智自在故、法自在故。诸大菩萨由如是等自在力故,所作业用,不可思议。
又一切佛所作,诸佛应所作事业用,不可思议。
如是集谛总有四种行相差别∶
谓因相、集相、生相、缘相。
云何因相?
谓能引发复有习气因,是名因相。
云何集相?
谓彼彼有情所集习气。于彼彼有情类为等起因,是名集相。
云何生相?
谓各别内身无量品类差别生因。是名生相。
云何缘相?
谓诸有情别别得舍因,是名缘相。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四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五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三
云何灭谛?
谓相故、甚深故、世俗故、胜义故、不圆满故、圆满故、无庄严故、有庄严故、有余故、无余故、最胜故、差别故、分别灭谛。
何等相故?
谓真如圣道,烦恼不生,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是灭谛相。
如世尊说∶。眼耳及与鼻舌身及与意,于此处名色究竟灭无余。
又说∶是故汝今当观是处,所谓此处眼究竟灭,远离色想;乃至意究竟灭,远离法想。由此道理。显示∶
所缘真如境上,有漏法灭,是灭谛相。
何等甚深故?谓彼诸行究竟寂灭。
如是寂灭望彼诸行,不可说异,不可说不异,不可说亦异亦不异,不可说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无戏论故,于此义中若生戏论,非正思议,非道非如,亦非善巧方便思故。
如世尊说∶此六触处尽、离欲、灭、寂静、没等,若谓有异、若谓无异、若谓亦有异亦无异、若谓非有异非无异者,于无戏论便生戏论;乃至有六处可有诸戏论,六处既灭绝诸戏论,即是涅槃。
何等世俗故?
谓以世间道,摧伏种子所得灭,是故世尊别名说为彼分涅槃。 何等胜义故?
谓以圣慧永拔种子所得灭。
何等不圆满故?
谓诸有学。或预流果摄。或一来果摄。或不还果摄等所有灭 何等圆满故?
谓诸无学阿罗汉果摄等所有灭 何等无庄严故
谓慧解脱阿罗汉所有灭。
何等有庄严故?
谓俱分解脱三明六通阿罗汉等所有灭 何等有余故?
谓有余依灭 何等无余故?
谓无余依灭 何等最胜故。
谓佛菩萨无住涅槃摄所有灭,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乐事故。 何等差别故。
谓无余永断、永出、永吐、尽、离欲、灭、寂静、没等。
何故名无余永断?由余句故。
何故名永出?永出诸缠故。
何故名永吐?永吐随眠故。
何故名尽?见道对治得离系故。
何故名离欲?修道对治得离系故。
何故名灭?当来彼果苦不生故。
何故名寂静?于现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何故名没?余所有事永灭没故。
何故此灭,复名无为?离三相故。
何故此灭,复名难见?超过肉眼天眼境故。
何故此灭,复名不转?永离诸趣差别转故。
何故此灭,名不卑屈?离三爱故。
何故此灭,复名甘露?离蕴魔故。
何故此灭,复名无漏?永离一切烦恼魔故。
何故此灭,复名舍宅?无罪喜乐所依事故。
何故此灭,复名洲渚?三界隔绝故。
何故此灭,复名弘济?能遮一切大苦灾横故。
何故此灭,复名归依?无有虚妄意乐方便所依处故。
何故此灭,名胜归趣?能为归趣一切最胜圣性所依处故。
何故此灭,复名不死?永离生故。
何故此灭,名无热恼?永离一切烦恼热故,永离一切求不得苦大热恼故。
何故此灭,名无炽然?永离一切愁叹忧苦诸恼乱故。
何故此灭,复名安隐?离怖畏住所依处故。
何故此灭,复名清凉?诸利益事所依处故。
何故此灭,复名乐事?第一义乐事故。
何故此灭,名趣吉祥?为证得彼易修方便所依处故。
何故此灭,复名无病?永离一切障碍病故。
何故此灭,复名不动?永离一切散动故。
何故此灭,复名涅槃?无相寂灭大安乐住所依处故。
何故此灭,复名无生?离续生故。
何故此灭,复名无起?永离此后渐生起故。
何故此灭,复名无造?永离前际诸业烦恼势力所引故。
何故此灭,复名无作?不作现在诸业烦恼所依处故。
何故此灭,复名不生?永离未来相续生故
如是灭谛,总有四种行相差别,谓灭相、静相、妙相、离相。
云何灭相?烦恼离系故。
云何静相?苦离系故。
云何妙相?乐静事故。
云何离相?常利益事故。
云何道谛?
谓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
道有五种。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
何等资粮道?
谓诸异生所有尸罗,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观,正知而住。
复有所余进习诸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修习此故,得成现观,解脱所依器性。
何等加行道?
谓有资粮道皆是加行道,或有加行道非资粮道。谓已积集资粮道者,所有顺决择分善根,谓暖法顶法顺谛忍法世第一法。
云何暖法?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明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
云何顶法?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明增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
云何顺谛忍法?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一分已入随顺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
云何世第一法?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无间心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
何等见道?
若总说∶谓世第一法无间无所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又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
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缘法智为相。
若别说见道差别,谓世第一法无间苦法智忍、苦法智、, 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如是十六智忍,是见道差别相。
云何苦?
谓苦谛。
云何苦法?
谓苦谛增上所起教法。
云何法智?
谓于加行道中,观察谛增上法智。
云何智忍?
谓先观察增上力故,于各别苦谛中,起现证无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是故名为苦法智忍。
云何苦法智?
谓忍无间,由此智故,于前所说烦恼,解脱而得作证,是名苦法智。
云何苦类智忍。
谓苦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别内证,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是故名为苦类智忍。
云何苦类智?
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是名苦类智。
如是于余谛中,随其所应,诸忍、诸智尽当知;于此位中,
由法忍、法智觉悟所取,由类忍、类智觉悟能取。
又此一切忍智位中,说名安住无相观者。
如是十六心刹那,说名见道;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刹那。 一切道谛,由四种相应随觉了,谓安立故、思惟故、证受故、圆满故。
云何安立故?
谓声闻等,随自所证,已得究竟,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后得智,以无量种名、句、文身,安立道谛。
云何思惟故?
谓正修习,现观方便;以世间智,如所安立,思惟数习。
云何证受故?
谓如是数习已,自内证受,最初见道,正出世间,无戏论位。
云何圆满故。
谓此位后,圆满转依,乃至证得究竟;彼既证得究竟位已,复由后得智以名、句、文身安立道谛
如契经言∶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见道说,诸法忍;能远尘;诸法智,能离垢,遍知故,永断故,道得清净。
如契经言∶见法、得法、极通达法、究竟坚法、越度一切悕望、疑惑、不假他缘、于大师教、余不能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此亦依见道说。
见法者∶谓诸法忍。
得法者∶谓诸法智。
极通达法者∶谓诸类忍。
究竟坚法者∶谓诸类智。
越度一切悕望者∶由诸忍智,于自所证,无有悕虑。
越度一切疑惑者∶于此位中,于他所证,无有犹豫。
不假他缘者∶于所修道中,无他引道,自然善巧。
于大师教余不能引者∶于佛圣教,不为邪道所化引故。
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者∶于依所证问记法中,诸怯劣心,永无有故。
何等修道?
谓见道上,所有世间道、出世间道、软道、中道、上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等,皆名修道。
云何世间道?
谓世间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如是静虑无色,由四种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
何等杂染故?谓四无记根。
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
由有爱故,味上静虑杂染所染。
由有见故,见上静虑杂染所染。
由有慢故,慢上静虑杂染所染。
由无明故,疑上静虑杂染所染。
如是烦恼恒染其心,令色、无色界、烦恼、随烦恼相续流转。
何等清白故?
谓净静虑无色,由性善故,说名清白。 何等建立故?
有四种建立,谓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类建立、名想建立。
云何支分建立。谓∶
初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
一 寻
二 伺
三 喜
四 乐
五 心一境性。
第二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
一 内等净
二 喜
三 乐
四 心一境性。
第三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
一 舍
二 念
三 正知
四 乐
五 心一境性。
第四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
一 舍清净
二 念清净
三 不苦不乐受
四 心一境性。
对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支故;
诸无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云何等至建立?
谓由七种作意,证入初静虑,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何等名为七种作意?
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
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云何品类建立?
谓初静虑具软、中、上三品熏修。
如初静虑,余静虑及无色三品熏修亦尔。
由软、中、上品熏修初静虑故,于初静虑中还生三异熟。如初静虑,于余静虑中,若熏修、若生果,各三品亦尔。
于无色界中,无别处所故,不立生果处所差别;然由三品熏修无色定故,彼异熟生时,有高、有下、有劣、有胜。
云何名想建立?
谓于初静虑所摄定中,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萨摩诃萨所入三摩地。彼三摩地,一切声闻及独觉等尚不了其名,岂能知数,况复证入。
如于初静虑所摄定中,于余静虑、无色所摄定中亦尔,如是所说皆依静虑波罗蜜多。
何等清净?
谓初静虑中边际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边际定,是名清净。
云何出世间道?
谓于修道中,法智、类智品,所摄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彼相应三摩地等,或未至定所摄或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所摄,非想非非想处;唯是世间,不明了想恒现行故,由此
道理,故名无想。
如世尊言∶[乃至有想三摩钵底,方能如实照了通达。]
灭定亦是出世间摄,由圣道后所证得故。要于人趣方能引发,或于人趣,或于色界能现在前。生无色界多不现起,由住寂静解脱异熟者,于此灭定多不发起,勤方便故。
云何软道?
谓软软、软中、软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烦恼。
云何中道?
谓中软、中中、中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软三品烦恼。
云何上道?
谓上软上中上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软上软中软软三品烦恼 云何加行道?
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是名修道中加行道 云何无间道?
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所余 云何解脱道?
谓由此道证断烦恼所得解脱。
云何胜进道?
谓为断余品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道,是名胜进道。
又复弃舍断烦恼加行,或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方便安住诸法,或进修余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
又为引发胜品功德,或复安住诸所有道,名胜进道。
复云何修如是诸道?
谓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
得修者∶谓未生善法,修习令生。
习修者∶谓已生善法,修令坚住不忘,倍复增广。
除去修者∶谓已生恶不善法,修令永断。
对治修者∶谓未生恶不善法,修令不生。
又道生时,能安立自习气,是名得修。
即此道现前修习,是名习修。
即此道现在前时,能舍自障,名除去修。
即此道既舍自障,令彼未。来住不生法,名对治修。
复有四种对治名对治修。谓∶
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
云何厌坏对治?
谓于有漏诸行,见多过患。
云何断对治?
谓加行道,及无间道。
云何持对治?
谓解脱道。
云何远分对治?
谓此后诸道。
又道差别有十一种?
谓观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现观方便道、亲近现观道、现观道、清净出离道、依根差别道、净修三学道、发诸功德道、遍摄诸道道。
如是诸道,随其次第,谓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种正行、四种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三无漏根。
此中一切菩提分法。皆由五门而得建立,谓∶
所缘故、自体故、助伴故、修习故、修果故。
四念住所缘者∶谓身、受、心、法。
复有四事,谓我所依事、我受用事、我自体事、我染净事。
自体者∶谓慧及念。
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
修习者∶谓于内身等修循身等观;如于内、于外于内外亦尔。
内身者∶谓于此身中所有内色处。
外身者∶谓外所有外色处。
内外身者∶谓内处相应,所有外处,根所依止。又他身中所有内色处。
云何于身修循身观,谓以分别影像,身与本质身平等。循观(受)
内受者∶谓因内身所生受。
外受者∶谓因外身所生受。
内外受者∶谓因内外身所生受。
如受、心、法亦尔,如于身修循身观。
如是于受等修循受等观,如其所应。
又修习者∶谓欲、勤、策、励、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
修习差别故∶
欲修习者∶谓为对治不作意随烦恼。
勤修习者∶谓为对治懈怠随烦恼。
策修习者∶谓为对治惛沉、掉举随烦恼。
励修习者∶谓为对治心下劣性随烦恼。
勇猛修习者∶谓为对治疏漏、疲倦随烦恼。
不息修习者∶谓为对治得少善法、生知足喜随烦恼。
正念修习者∶谓为对治忘失尊教随烦恼。
正知修习者∶谓为对治毁犯、追悔随烦恼。
不放逸修习者∶谓为对治舍诸善,轭随烦恼。
修果者∶谓断四颠倒,趣入四谛,身等离系
四正断所缘者∶谓已生、未生、所治、能治法。
自体者∶谓精进。
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
修习者∶如契经说,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
此中诸句显修正勤及所依止。
所依止者∶谓欲。
正勤者∶谓策励等;于止,举舍相作意中,为欲损减惛沉、掉举、发起正勤故,次说言策心、持心。
修果者∶谓尽弃舍一切所治,于能对治,若得若增,是名修果。
四神足所缘者∶谓已成满,定所作事。
自体者∶谓三摩地。
助伴者∶谓欲、勤、心、观,及彼相应心心所等。
云何欲三摩地∶谓由殷重方便,触心一境性。
云何勤三摩地∶谓由无间方便,触心一境性。
云何心三摩地∶谓由先修三摩地力,触心一境性。
云何观三摩地∶谓由闻他教法内自简择,触心一境性。
又欲三摩地者∶谓由生欲,触心一境性。
勤三摩地者∶谓由策励发起正勤,触心一境性。
心三摩地者∶谓由持心,触心一境性。
观三摩地者∶谓由策心触心一境性。
修习者∶谓数修习八种断行。何等为八?
谓欲、精进、信、安、正念、正知、思、舍,如是八种略摄为四,谓加行摄受继属对治。
又欲、勤、心、观、修有二种,谓∶
并因缘聚散远离修。
不劣不散彼二所依随顺修。
修果者∶
谓已善修治三摩地故,随所欲证,所通达法,即能随心通达变现;又于别别处所法中,证得堪能自在作用;如所愿乐能,办种种神通等事;又能引发胜品功德。
五根所缘者∶谓四圣谛。
自体者∶谓信、精进、念、定、慧。
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
修习者∶谓信根于诸谛起忍可行。
修习精进∶根于诸谛生忍可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
修习念根∶于诸谛发精进已,系念起不忘失行。
修习定根∶于诸谛既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
修习慧根∶于诸谛,心既得定,起简择行修习。
修果者∶谓能速发谛现,观及能修治暖、顶、引发忍,世第一法。
如五根,五力亦尔;差别者,由此能损减所对治障,不可屈伏故名为力。
七觉支所缘者。谓四圣谛如实性。
自体者∶谓念、择法、精进、喜、安、定、舍。
念是所依支,
择法是自体支,
精进是出离支,
喜是利益支。
安、定、舍是不染污支;
由此不染污故,依止不染污故,体是不染污故。
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
修习者∶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念觉支。
如念觉支乃至舍觉支亦尔。
如是四句次第显示,缘四谛境修习觉支。
修果者∶谓见所断烦恼,永断。
八圣道支所缘者∶谓即此后时,四圣谛如实性。
自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是分别支。
正思惟∶是诲示他支。
正语、正业、正命∶是令他信支,见戒命清净性故。
正精进∶是净烦恼障支。
正念∶是净随烦恼障支。
正定∶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
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
修习者∶如觉支说。
修果者∶谓分别诲示他,令他信,烦恼障净,随烦恼障净,最胜功德障净故。
四种正行者,谓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
初谓钝根未得根本静虑。
第二谓利根未得根本静虑。
第三谓钝根已得根本静虑。
第四谓利根已得根本静虑。
四种法迹者。谓无贪无嗔正念正定。
无贪、无嗔、能令增上戒学清净。
正念能令增上心学清净。
正定能令增上慧学清净。
奢摩他者。谓于内摄心,令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平等摄持。
毗钵舍那者。谓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普遍寻思,周审观察,为欲对治粗重相结故,为欲制伏诸颠倒故,令无倒心善安住故。 又依奢摩他、毗钵舍那,立四种道∶
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非毗钵舍那;此类依奢摩他,进修毗钵舍那。
或有一类,已得毗钵舍那,非奢摩他;此类依毗钵舍那,进修奢摩他。
或有一类,不得奢摩他,亦非毗钵舍那;此类专心制伏惛沉、掉举双修二道。 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此类奢摩他毗钵舍那二道和合平等双转。
三根者。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云何末知当知根?
谓于加行道,及于见道十五心刹那中所有诸根。
云何已知根?
谓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已上,于一切有学道中所有诸根。
云何具知根?
谓于无学道,所有诸根; 依初静虑地现修道时,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
如依初静虑地修欲界善根,如是依一切上地现修道时,皆能修习下界下地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
何等究竟道?
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法等。何等为十?
谓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如是等法名究竟道
云何名为一切粗重?
略说有二十四种。
谓一切遍行戏论粗重、领受粗重、烦恼粗重、业粗重、异熟粗重、烦恼障粗重、业障粗重、异熟障粗重、盖粗重、寻思粗重、饮食粗重、交会粗重、梦粗重、病粗重、老粗重、死粗重、劳倦粗重、坚固粗重、粗粗重、中粗重、细粗重、烦恼障粗重、定障粗重、所知障粗重。
云何系得?
谓于粗重积集,假立系得性。
云何离系得?
谓于粗重离散,假立离系得性。 云何金刚喻定?
谓居修道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或加行道摄,或无间道摄。
加行道摄者∶谓从此已去,非一切障所碍,能破一切障。
无间道摄者∶谓从此无间,尽智、无生智生。
又此三摩地,无间坚固,一味遍满∶为显此义薄伽梵说∶如大石山,无缺、无隙、无穴一段,极善圆满,十方猛风所不动转。
云何名为无间转依?
谓已证得无学道者,三种转依。
何等为三?
谓心转依、道转依、粗重转依。
云何尽智?谓由因尽所得智,或缘尽为境。
云何无生智?谓由果断所得智,或缘果不生为境。
十无学法,当知依止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说。
如是道谛总有四种行相差别∶谓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云何道相?因此寻求真实义故。
云何如相?以能对治诸烦恼故。
云何行相?善能成办心令不颠倒故。
云何出相?趣真常迹故。
于诸谛中十六行相,皆通世间及出世间;世间出世间有何差别,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别故;有障、无障性差别故,有分别、无分别性差别故。
所以者何?于诸谛中,无常苦等十六世间行相,不善通达真如性故,烦恼所随眠故,依名言门起戏论故。
出世行相与此相违,出世行相现在前时,虽复现证见无常义,然不依名言戏论门。见此是无常义。
如无常行相于无常义,余行相于余义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五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六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决择分中法品第二 云何法决择?
法者∶谓十二分圣教。何者十二?
一 契经
二 应颂
三 记莂
四 讽颂
五 自说
六 缘起
七 譬喻
八 本事
九 本生
十 方广
十一 希法
十二 论议
何等契经?
谓以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如来观察十种胜利,缉缀长行,略说诸法,谓易可建立,易可宣说,易可受持,恭敬法故,菩提资粮速得圆满,速能通达诸法实性,于诸佛所得证净信,于法僧所得证净信,触证第一现法乐住;谈论决择,悦智者心,得预聪明,英睿者数。
何等应颂?
即诸经,或中或后以颂重颂;又不了义经,应更颂释,故名应颂。 何等记别?
谓于是处圣弟子等谢往过去,记别得失生处差别,又了义经说明记莂,记别开示深密意故。
何等讽颂?
谓诸经中,以句宣说,或以二句、或三、或四、或五、或六。 何等自说?
谓诸经中,或时如来悦意自说。
何等缘起?
谓因请而说,又有因缘,制立学处,亦名缘起。 何等譬喻?
谓诸经中,有比况说。
何等本事?
谓宣说圣弟子等前世相应事。 何等本生?
谓宣说菩萨本行藏相应事 何等方广?
谓菩萨藏相应言说,如名方广,亦名广破,亦名无比。
为何义故名为方广?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广大甚深法。故为何义故名为广破?以能广破一切障故。为何义故名为无比?无有诸法能比类故。
何等希法?
若于是处宣说声闻。诸大菩萨及如来等。最极希有甚奇特法 何等论议?
若于是处无有颠倒。解释一切深隐法相
如是契经等,十二分圣教,三藏所摄。
何等为三。 一素怛缆藏
二毗柰耶藏
三阿毗达磨藏
此复有二。 一声闻藏
二菩萨藏
契经、应颂、记莂、讽颂、自说此五∶声闻藏中,素怛缆藏摄。
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此四∶二藏中毗柰耶藏并眷属摄。
方广、希法此二∶菩萨藏中素怛缆藏摄。
论议一种∶声闻、菩萨二藏中阿毗达磨藏摄。
何故如来建立三藏?
为欲对治疑随烦恼故, 建立素怛缆藏。
为欲对治受用二边随烦恼故,建立毗柰耶藏。
为欲对治自见取执随烦恼故,建立阿毗达磨藏。
复次为欲开示三种学故,建立素怛缆藏。
为欲成立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故,建立毗柰耶藏。
为欲成立增上慧学故,建立阿毗达磨藏。
复次为欲开示正法义故,建立素怛缆藏。
为显法义作证安足处故,建立毗柰耶藏。
为令智者论议决择,受用法乐住故,建立阿毗达磨藏。
如是三藏所摄诸法,为谁所行?
是闻所成、思所成、修所成,心心所法所行。
如契经说∶诸心、心所法,有所缘、有行相、有所依及相应。
彼于此法。
为何所缘?谓契经等。
作何行相?谓蕴等相应义。
为何所依?谓他表了忆念习气。
何等相应?谓互为助伴,于所缘行相平等解了。
云何于法?所缘差别?
若略说有四种,谓∶
遍满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遍满所缘复有四种,谓∶
有分别影像所缘。
无分别影像所缘。
事边际所缘。
所作成就所缘。
有分别影像所缘者,
谓由胜解作意,所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界。
无分别影像所缘者,
谓由真实作意,所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界。
事边际所缘者,
谓一切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
尽所有性,者谓蕴界处。
如所有性者,谓四圣谛十六行相真如,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空、无愿、无相。
所作成就所缘者,
谓转依,如是转依不可思议。
十六行相中∶
空摄几行相?谓二。
无愿摄几行相?谓六。
无相摄几行相?谓八。 净行所缘复有五种。谓∶
多贪行者,缘不净境。
多嗔行者,缘修慈境。
多痴行者,缘众缘性诸缘起境。
憍慢行者,缘界差别境。
寻思行者,缘入出息念境。
善巧所缘亦有五种。谓∶
蕴善巧
界善巧
处善巧
缘起善巧
处非处善巧。
处非处善巧应云何观?
应如缘起善巧观。
处非处善巧,缘起善巧有何差别?
若以诸法流润诸法。令离无因,不平等因生故。是缘起善巧因果相称,摄受生故,是处非处善巧。
净惑所缘者。谓∶
下地粗性上地静性,真如及四圣谛,是名净惑所缘, 若欲于法,勤审观察,由几道理能正观察?
由四道理。谓∶
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
云何观待道理?
谓诸行生时,要待众缘。
云何作用道理?
谓异相诸法,各别作用。
云何证成道理?
谓为证成所应成义。宣说诸量,不相违语。
云何法尔道理?
谓无始时来于,自相、共相所住法中,所有成就法性法尔; 于诸法中,正勤观察。
云何于法,而起寻思?
谓起四种寻思?
一 名寻思。
二 事寻思。
三 自体假立寻思。
四 差别假立寻思。
云何名寻思?
谓推求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实。
云何事寻思?
谓推求诸法,蕴、界、处相,皆不成实。
云何自体假立寻思?
谓于诸法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自体。唯是假立名言因性。
云何差别假立寻思?
谓于诸法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差别。唯是假立名言因性 于法正勤修寻思已,云何于法起如实智?
谓起四种如实智。
一 名寻思所引如实智。
二 事寻思所引如实智。
三 自体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四 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云何名寻思所引如实智?
谓如实知名不可得智。
云何事寻思所引如实智?
谓如实知事相亦不可得智。
云何自体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谓如实知实有自性不可得智。
云何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谓如实知实有差别不可得智。
依法勤修三摩地者、瑜伽地云何?当知有五种∶
一 持
二 作
三 镜
四 明
五 依。
云何持?
谓已积集菩提资粮,于暖等位,于诸圣谛所有多闻。
云何作?
谓缘此境如理作意。
云何镜?
谓缘境有相三摩地。
云何明?
谓能取所取无所得智。
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说∶
菩萨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 义想既灭除 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 云何依?
谓转依,舍离诸粗重,得清净转依故。
于诸法中
云何法善巧?
谓多闻故。
云何义善巧?
谓于阿毗达磨、毗奈耶中,善知其相故。 云何文善巧?
谓善知训释文词故。
云何词善巧。
谓能善知我、我所等世俗言词,不深执著,随顺说故。
云何前际后际,密意善巧?
谓能善知,于前际领受于后际,出离故。
于诸法中云何住法?
若不得修慧,唯勤方便修习闻、思,不名住法。
若不得闻、思,唯勤方便修习修慧,亦不名住法。
若俱得二种方便安住,乃名住法。
若唯于法,受持、读诵、为他演说、思惟其义,是名闻思。
若修三摩地方便不知足,是名修慧。
三摩地方便者,谓无间殷重方便,及无倒方便。
不知足者,谓不生味著,修上奢摩他方便。 何因缘故,唯方广一分名为菩萨波罗蜜多藏?
由此分中,广说一切波罗蜜多,数故、相故、次第故、释词故、修故、差别故、摄故、所治故、功德故、更互决择故
何缘方广分,名广大甚深?由一切种智性广大甚深故。 何因缘故,一分众生于方广分,广大甚深,不生胜解,反怀怖畏?由远离法性故,未种善根 故,恶友所摄故 何因缘故,一分众生于方广分,广大甚深,虽生胜解而不出离?
由深安住自见取故,常坚执着如言义故∶依此密意薄伽梵于大法镜经中说如是言∶
若诸菩萨随言取义,不如正理思择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见。
何等名为二十八不正见?
谓相见、损减施设见、损减分别见、损减真实见、摄受见、转变见、无罪见、出离见、轻毁见、愤发见、颠倒见、出生见、不立宗见、矫乱见、敬事见、坚固愚痴见、根本见、于
见无见见、舍方便见、不出离见、障增益见、生非福见、无功果见、受辱见、诽谤见、不可与言见、广大见、增上慢见。
如方广分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依何密意说?谓∶
无自然性故、无自体性故、无住自体故、无如愚夫所取相性故。
复次于遍计所执自性、由相无性故。
于依他起自性,由生无性故。
于圆成实自性,由胜义无性故。 又于彼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依何密意说?如无自性,无生亦尔;如无生,无灭亦尔;如无生无灭,本来寂静亦尔;如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亦尔。
复次有四种意趣,由此意趣故,方广分中,一切如来所有意趣应随决了,何等为四?
一 平等意趣
二 别时意趣
三 别义意趣
四 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复次有四种秘密,由此秘密故,于方广分中,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应随决了,何等为四?
一 令入秘密
二 相秘密
三 对治秘密
四 转变秘密
复次方广分中,于法三摩地善巧菩萨相,云何可知?
谓由五种因故∶
一 刹那刹那消,除一切粗重所依。
二 出离种种想,得乐法乐。
三 了知无量无分别相。
四 顺清净分无分别相,恒现在前。
五 能摄受转上转胜,圆满成就佛法身因。
声闻藏法、菩萨藏法等,从如来法身所流∶何因缘故,以香鬘等供养恭敬菩萨藏法,便生广大无边福聚,非声闻藏法?
以菩萨藏法是一切众生利益安乐所依处故,能建大义故,无上
无量大功德聚所生处故。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决择分中得品第三之一
云何得决择?略说有二种∶
一 建立补特伽罗故。
二 建立现观故
云何建立补特伽罗?略有七种,
谓∶病行差别故
出离差别故
任持差别故
方便差别故
果差别故
界差别故
修行差别故
应知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病行差别?此有七种,
谓∶贪行
嗔行
痴行
慢行
寻思行
等分别
薄尘行。
补特伽罗差别故 云何出离差别?此有三种,
谓∶声闻乘
独觉乘
大乘
补特伽罗差别故 云何任持差别?此有三种,
谓∶未具资粮
已具未具资粮
已具资粮
补特伽罗差别故 云何方便差别?此有二种,
谓∶随信行
随法行
补特伽罗差别故
云何果差别?此有二十七种,谓∶
信、胜解、见、至身证。
慧解脱、俱分解脱。
预流向、预流果。
一来向、一来果。
不还向、不还果。
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极七返有、家家一间。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
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住不动阿罗汉、堪达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
补特伽罗差别故。
云何界差别?
谓欲界∶异生、有学、无学。
如欲界有三,色、无色界亦尔。
又有欲、色界菩萨。
又有欲界独觉,及不可思议如来。
补特伽罗差别故
云何修行差别?略有五种。
一胜解行菩萨。
二增上意乐行菩萨
三有相行菩萨
四无相行菩萨
五无功用行菩萨
补特伽罗差别故 何等贪行补特伽罗?
谓有猛利长时贪欲。
如是嗔行痴行慢行,及寻思行补特伽罗,皆有猛利长时差别。
何等等分行补特伽罗?
谓住自性位烦恼。
何等薄尘行补特伽罗?
谓住自性位微薄烦恼。 何等声闻乘补特伽罗?
谓住声闻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钝根。
自求解脱,发弘正愿,修厌离贪,解脱意乐。
以声闻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得尽苦际。
何等独觉乘补特伽罗?
谓住独觉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中根。
自求解脱,发弘正愿,修厌离贪,解脱意乐。及修独证菩提意乐。
即声闻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或先未起顺决择分,或先已起顺决择分;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无佛世,唯内思惟,圣道现前。或如麟角独住,或复独胜部行,得尽苦际。
何等大乘补特伽罗?
谓住菩萨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利根。
为求解脱一切有情,发弘正愿,修无住处涅槃意乐。
以菩萨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成熟众生,修净佛土,得受大记,证成无上正等菩提。
何等未具资粮补特伽罗?
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软品清信胜解,成就软品顺解脱分,未定生时。
何等已具未具资粮补特伽罗?
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中品清信胜解,成就中品顺解脱分,已定生时。
何等已具资粮补特伽罗?
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上品清信胜解,成就上品顺解脱分,即此生时。 又未具资粮者,谓∶
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下品谛察法忍,成就下品顺决择分,未定生时。
已具未具资粮者,谓∶
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中品谛察法忍,成就中品顺决择分,已定生时。
已具资粮者。谓∶
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上品谛察法忍,成就上品顺决择分,即此生时
此中三品顺决择分者,谓除世第一法。
由此世第一法,性唯一刹那,必不相续,即此生时,定入现观,非前位故。
从下中品顺解脱分,顺决择分有可退义;此唯退现行,非退习气,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复新发起故。
何等随信行补特伽罗?
谓资粮已具性是钝根。随顺他教修谛现观。
何等随法行补特伽罗?
谓资粮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随顺谛增上法修谛现观 何等信胜解补特伽罗?。
谓随信行已至果位 何等见至补特伽罗?
谓随法行已至果位 何等身证补特伽罗?
谓诸有学,已具证得八解脱定。
何等慧解脱补特伽罗?
谓已尽诸漏,而未具证八解脱定。
何等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谓已尽诸漏,及具证得八解脱定。 何等预流向补特伽罗?
谓住顺决择分位。及住见道十五心刹那位。
何等预流果补特伽罗?
谓住见道第十六心刹那位,即此见道,亦名趣入正性决定,亦名于法现观。
若于欲界未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预流果。
若于欲界倍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一来果。
若已离欲界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不还果。
若已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得预流果。
何故但言永断三结得预流果?
最胜摄故。
何故最胜?以于解脱是不发趣因故,虽已发趣复为邪出离因故,及为不正出离因故。
又此三结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见因故,迷对治因故。
何等一来向补特伽罗?
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五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一来果补特伽罗?
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不还向补特伽罗?
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七第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不还果补特伽罗?
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九品烦恼安住彼道。
若已永断一切见道所断烦恼,及已永断欲界修道所断一切烦恼。
得不还果,何故但言,永断五顺下分结得不还果。
最胜摄故。
何故最胜。能为下趣下界胜因故。
何等阿罗汉向补特伽罗?
谓已永断有顶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阿罗汉果补特伽罗?
谓已永断有顶第九品烦恼安住彼究竟道。
若阿罗汉永断三界一切烦恼,何故但言,永断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果?
最胜摄故。
何故最胜?是取上分因,及不舍上分因故。
何等极七返有补特伽罗?
谓即预流果。于人天生往来杂受。极至七返得尽苦际。
何等家家补特伽罗?
谓即预流果,或于天上,或于人中,从家至家,得尽苦际。
何等一间补特伽罗?
谓即一来果,或于天上,唯受一有,得尽苦际。
何等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谓生结已断,起结未断。
或中有才起,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或中有起已,为趣生有,才起思惟,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或思惟已,发趣生有,未到生有,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何等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谓二结俱未断,才生色界已,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何等无行般涅槃?
谓生彼已,不由加行,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何等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谓生彼已,由加行力,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何等上流补特伽罗?
谓于色界地地中,皆受生已,乃至最后入色究竟,于彼无漏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复有乃至往到有顶,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又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差别∶
一 下品修。
二 中品修。
三 上品修。
四 上胜品修。
五 上极品修。
由此五品杂修第四静虑故,如其次第生五净居。 何等退法阿罗汉?
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现法乐住。
何等思法阿罗汉?
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现法乐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
何等护法阿罗汉?
谓钝根性,若游散,便可退失现法乐住;若不游散,即能不退。
何等住不动阿罗汉?
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亦不能练根。
何等堪达阿罗汉?
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然堪能练根。
何等不动法阿罗汉?
谓利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
何等欲界异生补特伽罗?
谓于欲界,若生若长,不得圣法。
何等欲界有学补特伽罗?
谓于欲界,若生若长。已得圣法,犹有余结。
何等欲界无学补特伽罗?
谓于欲界,若生若长,已得圣法,无有余结。
如欲界有三,色、无色亦尔。
何等欲、色界,菩萨补特伽罗?
谓与灭离无色界生静虑相,应住静虑乐,而生欲界,或生色界。
何等欲界独觉补特伽罗?
谓无佛出世时生于欲界,自然证得独觉菩提。 何等不可思议如来补特伽罗?
谓且于欲界,始从示现,安住睹史多天妙宝宫殿,乃至示现大般涅槃,示现一切诸佛菩萨所行大行。
何等胜解行菩萨补特伽罗?
谓住胜解行地中成就菩萨下中上忍。
何等增上意乐行菩萨补特伽罗?
谓十地中所有菩萨。
何等有相行菩萨补特伽罗?
谓住极喜、离垢、发光、焰慧、极难、胜现、前地中所有菩萨。
何等无相行菩萨补特伽罗?
谓住远行地中所有菩萨。
何等无功用行菩萨补特伽罗?
谓住不动、善慧,法云地中所有菩萨。
复次如说预流果补特伽罗,此有二种∶
一渐出离。
二顿出离。
渐出离者,如前广说。
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如是补特伽罗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辨圣旨。设不能辨,由愿力故,即以愿力还生欲界,出无佛世成独胜果。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六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七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决择分中得品第三之二
云何建立现观?
略有十种,谓法现观、义现观、真现观、后现观、宝现观、不行现观、究竟现观、声闻现观、独觉现观、菩萨现观。
何等法现观?
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净信胜解,随信而行。
何等义现观?
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谛察法忍,此忍居顺决择分位;此由三种如理作意所显发故,复成三品,谓上软、上中、上上。
何等真现观?
谓已得见道十六心刹那位,所有圣道;又见道中,得现观边安立谛,世俗智不现在前;于修道位,此世俗智方可现前。
何等后现观?
谓一切修道。 何等宝现观?
谓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
何等不行现观?
谓已证得无作律仪,虽居学位,而谓我今已尽那落迦、已尽傍生、已尽饿鬼、已尽颠坠恶趣、我不复造恶趣业,感恶趣异熟。
何等究竟现观?
如道谛中究竟道说。
何等声闻现观?
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从闻他音而证得故,名声闻现观。 何等独觉现观?
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不由他音而证得故,名独觉现观。
何等菩萨现观?
谓诸菩萨于前所说七现观中,起修习忍而不作证,然于菩萨极喜地中,入诸菩萨正性决定,是名菩萨现观。
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
略说有十一种,谓境界差别、任持差别、通达差别、誓愿差别、出离差别、摄受差别、建立差别、眷属差别、胜生差别、生差别、果差别。
其果差别复有十种,
谓转依差别、功德圆满差别、五相差别、三身差别、涅槃差别、证得和合智用差别、障清净差别、和合作业差别、方便示现成等正觉入般涅槃差别,五种拔济差别。
诸无量等最胜功德,何现观摄?
后现观、究竟现观摄。
彼复云何?
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相、随好、清净力、无畏、念住、不护、无忘失法、永断习气、大悲、不共佛法、一切种妙智;如是等功德,诸契经中处处宣说。
无量者。谓四无量。
云何慈?
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与乐相应,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云何悲?
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离苦,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喜?
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不离,乐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舍?
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利益,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解脱者,谓八解脱。
云何有色观诸色?
谓依止静虑,于内未伏见者色想,或现安立见者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乃至为解脱变化障。
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
谓依止静虑,于已伏见者色想,或现安立见者无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谓依止静虑,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故,于彼已得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乃至为解脱净不净,变化烦恼生起障。
云何无边空处解脱?
谓于随顺解脱无边空处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如无边空处解脱,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亦尔,乃至为解脱,寂静解脱无滞碍障。
云何想受灭解脱?
谓依止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超过诸余寂静解脱,住于似真解脱,住具足中心、心所灭,为解脱想受灭障。
胜处者?
谓八胜处,前四胜处由二解脱所建立,后四胜处由一解脱所建立。此中解脱是意解所缘,胜处是胜伏所缘,自在转故。依有情数、非有情数说色少多,依净、不净说色好恶,依人与天说色劣胜,余如解脱中说。
胜伏所缘故名胜处。
遍处者?
谓十遍处所缘,遍满故名遍处。于其遍满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心、心所法,是名遍处。
何故于遍处建立地等?
由此遍处,观所依能依色,皆遍满故,余随所应如解脱说,如是遍处能成满解脱无诤者∶
谓依止静虑,于防护他所应起烦恼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愿智者?
谓依止静虑,于为了所知愿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无碍解者。谓四无碍解。
云何法无碍解?
谓依止静虑,于一切法,名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义无碍解?
谓依止静虑,于诸相及意趣,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训词无碍解?
谓依止静虑,于诸方言音及训释诸法言词,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辩才无碍解?
谓依止静虑,于诸法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神通者,谓六神通∶
云何神境通?
谓依止静虑,于种种神变,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云何天耳通?
谓依止静虑,于随闻种种音声,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心差别通?
谓依止静虑,于入他有情心行,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宿住随念通?
谓依止静虑于随念前际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死生通?
谓依止静虑,于观有情死生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漏尽通?
谓依止静虑,于漏尽智,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相随好者?
谓依止静虑,于相随好庄严所依,示现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并彼所起异熟。
清净者,谓四清净∶
云何依止清净?
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依止,取、住、舍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云何境界清净?
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境界变化,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心清净?
谓依止静虑,于如所欲三摩地门,自在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智清净?
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陀罗尼门,任持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力者。谓如来十力∶
云何处非处智力?
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云何自业智力?
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自业,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余力随应,当知亦尔。
无畏者,谓四无畏∶
云何正等觉无畏?
谓依止静虑,由自利门,于一切种,所知境界正等觉,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云何漏尽无畏?
谓依止静虑,由自利门,于一切种漏尽,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障法无畏?
谓依止静虑,由利他门,于一切种,说障碍法,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云何出苦道无畏?
谓依止静虑,由利他门。于一切种,说出苦道法,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念住者。即三念住∶
谓御大众时,于一切种,杂染不现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不护者。即三不护∶
谓御大众时,于随所欲教授教,诫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无忘失法者,
谓于一切种,随其所作所说,明记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永断习气者。
谓一切智者,于非一切智所作,不现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大悲者,
谓于缘无间苦境,大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不共佛法者。即十八种不共佛法。
谓于不共身、语、意业、清净具足中;
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
于不共业,现行具足中;
于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一切种妙智者,
谓于蕴界处一切种,妙智性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云何引发如是等功德?
谓依止清净四静虑,若外道、若声闻、若菩萨等,引发四无量、五神通,多分依止边际第四静虑。
若声闻、若菩萨、若如来等,引发所余功德。
何因引发如是功德?
谓依止静虑,数数思惟,随所建立法故。
如是等功德,略有二种∶ 一现前发起自所作用。
二安住自性。
若现发起自所作用,以出世后,所得世俗智为体。
若安住自性,用出世智为体。 无量作何业?
谓舍所治障哀愍住故,
能速圆满福德资粮,成熟有情,心无厌倦。
解脱作何业?
谓引发变化事,于净不净变化无有艰难;于寂静解脱,无有滞碍,能住第一寂静圣住,由胜解思惟故。
胜处作何业?
谓能令前三解脱所缘境界自在而转。由胜伏所缘故 遍处作何业?
谓善能成办解脱所缘。遍满流布故 无诤作何业?
谓所发语言闻皆信伏。
爱护他心最为胜故,如其所应发语言故。 愿智作何业?
谓能善记别三世等事,一切世间咸所恭敬。由达一切众,众所归仰故。 无碍解作何业?
谓善说法要悦众生心,能绝一切所疑网故。 神通作何业?
谓以身业语业记心,化导有情令入圣教,善知有情一切心行及过未已。如应教授,令永出离。
相及随好作何业?
谓能令暂见,谓大丈夫,心生净信。
清净作何业?
谓由此势力故,取生有,随其乐欲;或住一劫,或复劫余,或舍寿行;或于诸法,自在而转;或于诸定,自在而转;或复任持诸佛正法。
力作何业?
谓为除舍无因、恶因论、不作而得论,无倒宣说,增上生道;悟入一切有情心行。
正说法品,意乐、随眠、境界、资粮、当能出离,随其所应宣说决定胜道,降伏诸魔,善能记别一切问论。
无畏作何业?
谓处大众中,自正建立,我为大师,摧伏一切邪难外道。
念住作何业?
谓能不染污摄御大众。
不护作何业?
谓能无间断教授教,诫所化徒众。 无忘失法作何业。
谓能不舍离,一切佛事。
永断习气作何业?
谓离诸烦恼,亦不显现;似诸烦恼所作事业。
大悲作何业?
谓日夜六时,遍观世间。
不共佛法作何业?
谓由身、语、意业清净已得不退,若行、若住,映蔽一切听闻独觉。 一切种妙智作何业?
谓能绝一切有情一切疑网,令正法眼长时得住。由此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于上所说现观位中∶
证得后后胜品道时,舍前所得下劣品道。
又即此时集断作证,于无余依涅槃界位,声闻、独觉一切圣道,无不皆由顿舍所舍,非诸菩萨。
是故唯说诸菩萨等为无尽善根者,无尽功德者。
何故建立诸无记事?
由彼所问不如理故。何故所问不如理耶?远离因果染净所应思处故 何缘菩萨已入菩萨超升离生位,而非预流耶?由得不住道,一向预流行不成就故。
何缘亦非一来耶?
故受诸有,无量生故。
何缘亦非不还耶?
安住静虑,还生欲界故。 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
于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对治道,非烦恼障对治道;
若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此诸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
又诸菩萨于所知境应修善巧,于诸方便应修善巧,于虚妄分别应修善巧,于无分别应修善巧,于时时中应修练根。
云何所知境?
谓略有六种∶ 一 迷乱
二 迷乱所依
三 不迷乱所依
四 迷乱不迷乱
五 不迷乱
六 不迷乱等流 云何方便善巧?谓略有四种∶
一 成熟有情方便善巧
二 圆满佛法方便善巧
三 速证通慧方便善巧
四 道无断绝方便善巧 云何虚妄分别?
谓略有十种。一 根本分别
二 相分别
三 相显现分别
四 相变异分别
五 相显现变异分别
六 他引分别
七 不如理分别
八 如理分别
九 执着分别
十 散乱分别
此复十种∶ 一 无性分别
二 有性分别
三 增益分别
四 损减分别
五 一性分别
六 异性分别
七 自性分别
八 差别分别
九 随名义分别
十 随义名分别
云何无分别?
谓略有三种∶ 一. 知足无分别
二. 无颠倒无分别
三. 无戏论无分别
如此三种, 异生声闻菩萨, 如其次第应知。其相无戏论无分别,
复离五相∶ 一. 非无作意故
二. 非超过作意故
三. 非寂静故
四. 非自性故
五. 非于所缘作加行故
谓于所缘不起加行。
若诸菩萨性是利根,云何复令修练根行?
谓令依利软根,引发利中根,复依利中根,引发利利根故。 决择分中论议品第四
云何论议决择? 略说有七种∶
谓义决择,释决择,分别显示决择,等论决择,摄决择,论轨决择,秘密决择。
何等义决择?
谓依六义而起决择,何等六义?
谓自性义、因义、果义、业义、相应义、转义。
自性义者,谓三自性。
因义者
谓三因∶ 一生因
二转因
三成因
果义者
谓五果∶一异熟果
二等流果
三增上果
四事用果
五离系果
业义者。
谓五业∶一取受业
二作用业
三加行业
四转变业
五证得业
相应义者。
谓五相应∶一. 聚结相应
二. 随逐相应
三. 连缀相应
四. 分位相应
五. 转变相应
转义者。
谓五转∶ ∶一. 相转
二. 安住转
三. 颠倒转
四. 不颠倒转
五. 差别转
何等释决择?
谓能解释诸经宗要。此复云何。
略有六种;一. 所遍知事。
二. 所遍知义
三. 遍知因缘
四. 遍知自性
五. 遍知果
六. 彼证受。
又十四门辩释决择,何等十四?
谓摄释门、摄事门、总别分门、后后开引门、遮止门、转变字门、坏不坏门、安立补特伽罗门、安立差别门、理趣门、遍知等门、力无力门、别别引门、引发门。
何等分别显示决择?
谓于如所说, 蕴等诸法中,随其所应,作一行, 顺前句、顺后句、二句、三句、四句、述可句、遮止句等。
何等等论决择。
谓依八,何八?若之词问答,决择一切真伪。
复有四种等论决择道理∶
一. 能破
二. 能立
三. 能断
四. 能觉
何等摄决择? 谓由十处摄诸决择。何等十处?
一. 成所作决择处
二. 趣入决择处
三. 胜解决择处
四. 道理决择处
五. 论决择处
六. 通达决择处
七. 清净决择处
八. 引发决择处
九. 句差别决择处
十. 不由功用暂作意时一切义成决择处 何等论轨决择?
略有七种。
一. 论体
二. 论处
三. 论依
四. 论庄严
五. 论负
六. 论出离
七. 论多所作法
第一论体复有六种∶
一. 言论
二. 尚论
三. 诤论
四. 毁论
五. 顺论
六. 教论
言论者。谓一切世间语言。
尚论者。谓诸世间所随闻论。世智所尚故。
诤论者。谓互相违返所立言论。
毁论者。谓更相愤怒发粗恶言。
顺论者。谓随顺清净智见所有决择言论。
教论者。谓教导有情, 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所有言论。
第二论处∶
谓或于王家。或于执理家。或对淳质堪为量者。或对善伴。或对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等而起论端。
第三论依∶
谓依此立论略有二种∶
一. 所成立
二. 能成立
所成立有二种∶一. 自性
二. 差别
能成立有八种∶一. 立宗
二. 立因
三. 立喻
四. 合
五. 结
六. 现量
七. 比量
八. 圣教量。
所成立自性者∶
谓我自性或法自性。
差别者∶
谓我差别或法差别。
立宗者∶
谓以所应成自所许义,宣示于他令彼解了。
立因者∶
谓即于所成未显了义,正说现量,可得不可得等信解之相。
立喻者∶
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会正说。
合者∶
为引所余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
结者∶
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
现量者∶
谓自正明了无迷乱义。
比量者∶
谓现余信解。
圣教量者∶
谓不违二量之教。
第四论庄严∶
谓依论正理而发论端,深为善美,名论庄严,此复六种∶
一. 善自他宗
二. 言音圆满
三. 无畏
四. 辩才
五. 敦肃
六. 应供
第五论负∶
谓舍言、言屈、言过,
舍言者∶
谓自发言称己论失称他论德。
言屈者∶
谓假托余事方便而退,或说外事而舍本宗。或现忿怒、憍慢、覆藏等∶如经广说。
言过者∶
略有九种∶一. 杂乱。
二. 粗犷。
三. 不辩了
四. 无限量
五. 非义相应
六. 不应时
七. 不决定
八. 不显了
九. 不相续
第六论出离∶
谓观察德失,令论出离,或复不作。
若知敌论,非正法器时,众无德,自无善巧,不应兴论。
若知敌论,是正法器时,众有德,自有善巧,方可兴论。
第七论多所作法∶
略有三种∶ 一. 善达自他宗,由此堪能遍兴谈论。
二. 无畏,由此堪能处一切众而兴论端。
三. 辩才,由此堪能于诸问难,皆善辩答。 复次若欲自求利益安乐, 于诸论轨,应善通达,不应与他而兴诤论∶如薄伽梵,于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说如是言∶
[若诸菩萨欲勤精进,修诸善品。欲行真实法随法行。
欲善摄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正观察十二处法, 不应与他共兴诤论。]
何等十二∶
一者. 宣说证无上义微妙法时,其信解者,甚为难得。
二者. 作受教心而请问者,甚为难得。
三者. 时众贤善观察德失,甚为难得。
四者. 凡所兴论能离六失,甚为难得。
何等为六?
谓执着邪宗失、矫乱语失、所作语言不应时失、言退屈失、粗恶语失、心恚怒失。
五者. 凡兴论时,不怀犷毒,甚为难得。
六者. 凡兴论时,善护他心,甚为难得。
七者. 凡兴论时,善护定心,甚为难得。
八者. 凡兴论时,欲令己劣,他得胜心,甚为难得。
九者. 己劣他胜,心不烦恼,甚为难得。
十者. 心已烦恼,得安隐住,甚为难得。
十一者. 既不安住, 常修善法,甚为难得。
十二者. 于诸善法, 既不恒修,心未得定,能速得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脱,甚为难得。
何等秘密决择?
谓说余义、名、句、文身,隐密转变更显余义。
如契经言∶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闻 诛国及随行 是人说清净 又契经言∶ 不信不知恩 断蜜无容处 恒食人所吐 是最上丈夫 又契经言∶ 觉不坚为坚 善住于颠倒 极烦恼所恼 得最上菩提 又契经言∶ 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
施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何等为五?
一者. 增益悭吝法性
二者. 于施有倦
三者. 憎恶乞求
四者. 无暂少施
五者. 远离于施 又契经言∶ 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名梵行者,
成就第一清净梵行。
何等为五?
一者. 常求以欲离欲
二者. 舍断欲法
三者. 欲贪已生即便坚执。
四者. 怖治欲法
五者. 三二数贪
何故此论名为大乘阿毗达磨集?
略有三义∶
谓等所集故、遍所集故、正所集故。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七
♡ 喜欢 (0)上一篇:佛法与科学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