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宋智明

禅修与养道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禅修与养道

问: 养道有哪几个含义?

师: 养道在体性来讲要保持你心的自然安住,要保持你的不执着状态,平常的状态,一直处于灵知透明的定当中,这是第一点,这是体上的养。

在事上身体上不疲倦、不要染污,吃的东西, 睡觉各方面要调排的好,不能产生障碍这是第二点。关于自身的问题。

第三点关于缘起的问题,你不能落在缘上,一落缘起上你道就没有,就养不住。不落缘起,任何好事坏事你不能进去,你在缘起之外,你一进去就有事了,这个道就没有, 又偏了。无论电视上放什么, 别人讲什么, 发生什么事,你的心一直在空灵当中,觉照当中,你不能进去的。

这方面菩萨戒就讲到了,持菩萨戒时,有人来谈论这个世界发生什么是非人我菩萨不能进去的, 不能追问, 不能对谈,菩萨戒就有这条戒,如好奇的事可问一下是什么事? 心不能动,问过就忘了,不能落进去,一落进去他的性会受到复盖,菩萨戒破了。菩萨戒全部是本性的功夫。你再去看看菩萨戒什么叫持, 什么叫犯,全部是本性的功夫,是菩萨见到本性以后所做的功夫。因此菩萨戒是以摄心为戒。而比丘戒是身体上的戒,不犯就是持戒,菩萨心一动就破戒了,一般瑜伽菩萨戒比较好修,梵网菩萨戒较难受持. 我以前也是学瑜伽菩萨戒,讲这个戒的。这个戒明白本性知道怎么去养道了, 怎么去保护自己了。他这里面处处讲怎么保护本心的清净意乐,不着相、不颠倒、不染污自性, 不损恼众生,种种因缘怎么做都在里面,非常殊胜,看了就知道了。 有的不该做的事不能做的, 有的该去做的不去又犯戒了,这里有非常好的律行方便。

问; 平时遇到麻烦事我记住不落圈套,不听它的,安住自己的本性,记住了要空,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啊呀这话不对呀,叫自已不能再想,想了又落进去了,总觉得有一个自我心, 被动的,就是说我的心还没有空,修持还没到家,是不是这样?

师: 对,这个分几个方面,就是说,你对你所想的问题你解决了没有?如果你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想法就难以避免。如某个事情需要你去解决的,或者这个事情的本质的问题,你从来没有想通,没有想透,那么你对于这个事情你就会放在心上。比如说别人打架或者家里人吵架,如果你没有想通,对于吵架问题的态度看法,,那么对于吵架你总会动心,为什么? 谁对谁错? 如果你体悟到这个吵架没有对错,都是人的执着分别,我的心里没有这个吵架不吵架的问题,那么他怎么吵架你的心都不会动,不会去管这个事情。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就是你已经体悟到了这个世界的一切事情, 一切的问题都是缘起,都是不可得的, 不可执着的,但有时候还要动心的,那么是你的定力不够,跟它跑了。

第三个层次就是说你修到相当的时候,虽然你可以在心里面不管,但是你需要做的事情,讲话买菜什么的,这些事当中你都不要去分别,去把它做好,那么你在这个事上,就是说你要透过这个事,在做当中做到没有做,在问题当中要达到没有问题,在种种的对立面中,这时你不要夹杂在中间受对立面的影响,你是一体的。这个第三个层次要体会到。

第一个层次没有体会到,你修行就没有办法修。为什么呢? 人世间有很多问题: 家庭、身体、子女等等一切的问题没有解开, 放下,你修行中全是妄想, 全会想这些,会放不大,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入定。只有你把这些东西想通了,想透了都放下了,无论天翻地复,人世间发生什么事情,自已怎么样都不会动心,都知道不可得,那么你才能安心用功。在安心用功中定力慢慢地深入,外部发生的境界就是对你的影响逐渐逐渐减少,一步步来的,你没有想通时,你心会动,想通是一种智慧

为什么说学佛不仅仅是修行,不仅仅是打座,还有智慧观照,要把这个问题想通了, 解开放下。这样的放下是真放不,没有解开的放下是勉强的,就象房间打座好象没事,一出来什么都是事情,什么都是烦恼都来了,这就是智慧不够,没有想通想透。要想通的,要理解这些,为什么这样? 为什么烦恼? 为什么有痛苦执着? 为什么放不下? 要想得通,很重要的.

插问: 事和理上的要结合起来的?

师: 对!要结合,不然的话 一般修行人有很多障碍在里面,他自已不知道.

问; 那是不是用智慧觉照呢?

师: 这个觉照是有漏的。开始时是这样,到后来在本性中开发,他的觉照是无漏的。有漏的意思是说有相对的, 一种正确的想法正确的认识,来把不正确的想法执着破掉,这是我们学佛的非常重要的一关。这关过不去,有的老修行几十年还是白修了,为什么? 事情一来, 一着急就出事了,还是执着, 老是烦恼,一天天的念佛,老是唠叨这个, 唠叨那个,很多的事情。他几十年修行只是种下善根,没有根本相应,没有真正把身心世界转化掉和阿弥陀佛相应。他还是老路子,这个没有改变,你功德怎么积累? 所有修行的功德福报都漏掉,烦恼心一起都没有了,这不叫修行。

我们对任何发生的事情,都要在本性上观照显现。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禅与打坐

下一篇:如何参究本性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