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梁乃崇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圆觉经》讲座 六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圆觉经》讲座(六)20100911   时间:2010年09月11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我们今天看到《圆觉经》第六品〈清净慧品第六〉。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就从座位站起来,走到佛前,在佛的足前顶礼。顶礼以后「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单膝跪地,右手握拳置左胸前,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称释迦牟尼佛,「为我等辈」为我们这些菩萨以及众生,「广说如是不思议事」就是指前面的五品经文,说了很多祂们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本所不见,本所不闻」这些事情,我们本来看不到、也没有听过,都是未见、未听的事情,「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我们今天得到佛的教导,身心都泰然了,得到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希望大悲世尊,能为这一次来听法的众生、菩萨,重新再宣说。所谓「法王」就是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重宣法王圆满觉性」请祂再解说这一个圆满的觉性。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这个就是清净慧菩萨要问的主题了。一切众生以及诸菩萨、佛,祂们「所证所得,云何差别?」祂们的所证所得有什么不同?「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使得末法时期,就是当时还没有来的末世众生,听到这一个圣教,能够随顺开悟。每一位众生都会有他自己的因缘,这是个别的,随顺他自己的因缘,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开悟,这就是随顺开悟。不是勉强的,好像我们特别给他做了一件什么特殊的、强迫性的动作,然后才开悟。不是,他随顺他的因缘,自然而然开悟,这个就是随顺开悟的意思。   讲这个所证所得的差别,一切众生、诸菩萨、佛的所证所得,有什么样不同的差别,让末世的众生能够随顺开悟,「渐次能入」有阶梯的、一步一步进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清净慧菩萨说:很好,很好,「善哉!善哉!善男子!」称呼清净慧菩萨,「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你们能够为末世的众生,请问如来修行的渐次,以及差别在哪里。这一些渐次和差别,把它讲出来,对末世的众生来讲,就是他修行的阶梯,就有阶梯可循了。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时候,清净慧菩萨就很高兴要听讲,大众也就静静的听。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就开始讲了。「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世尊说:「善男子」称呼清净慧菩萨,「圆觉自性」这个圆觉的自性,也就是圆觉性,「非性性有」是无性而有性。祂是无性的,祂在无性中而有性,也就是祂没有自性而有自性。这一句话就已经呈现《金刚经》的是名状态了。所以圆觉的自性,不是有性也不是无性,祂是在一个是名状态。   「循诸性起」,这个「诸性」是无性的话,当然不能循了。所以是有性的部分,也就是圆觉自性中,那个有特性、有祂的性质的部分,循着这个有性的部分,就生出相来了。「起」就是会生出有相的,会出现这一个现象。你会发现「无取无证」,祂没有取什么,没有要拿什么,也没有要得什么。虽然生出了相,但是没有要拿什么,也没有证。「无取无证」那个取,就是被知;证,那是能知;没有被知、没有能知。一开始就能所双超,一开始就是无取无证的。「循诸性起」循着祂那个有特性的性质,就生出相来了。生出的这些相,都是没有取、也没有证。就是没有被知,也没有能知;就是没有能所,无能无所。这里讲的,是「循诸性起」生出来的现象,这里本身就没有能所。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在实相里面是没有众生、也没有菩萨的,根本就没有。有菩萨、有众生,那都是相,都是循诸性而生出来的相。但是在实相中是没有的,实相指的是什么呢?实相指的就是圆觉自性,就是这句话一开始的「善男子!圆觉自性」,这个圆觉自性祂本身是没有相的,是没有众生和菩萨这样子的相的。   「何以故?」为什么会是这样?「菩萨众生皆是幻化,」菩萨和众生都是幻化的,全都是幻化的相。「幻化灭故,无取证者。」你把那个幻化消除了、去除了,就没有取,也没有证,无取无证,这是一个说明。祂知道这样说明大家还是不会懂,所以下面就有譬喻。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就像我们的眼睛,能够看东西,看那些被我们看的东西,但是眼睛看不见自己。眼睛以外的东西它都能看,可是它不自见眼,它看不见自己。「性自平等」这样的性质就自然产生平等,而且没有出现一个主张平等的平等者说:「啊!应该要平等!」那个平等者本身也不存在,没有所谓的平等者这件事情。   这个例子举得非常清楚,过去我强调的「能知不可被知」,也就是这个「不自见眼」。能知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是能知,它不可被知,「譬如眼根,不自见眼」用我过去的话来讲,他自己没有办法看到自己,就是「能知不可被知」。这个能知,只要一被你知道了,就不是真的,就是这句话。我讲的那个话比较不能够让大家亲身感受,比较是文字理论的,这里的譬喻是「譬如眼根,不自见眼」,你马上自己可以感受,可以去做,耶,是这样!   循着这个特质,祂就是平等的。所谓平等的,就是没有分别。你的眼根、我的眼根,大家都是自己看不到的,有分别吗?没有分别啦!这个性质就导出平等无分别,就「性自平等」。同时也导出了「无平等者」。我们一讲到平等,好像还要有人来主张公平正义;这里没有,没有一个主持平等的人说:「大家要平等」,这一个平等者不存在。祂举的这一个例子,你如果能够体会的话,你自己立刻就可以实践。不自见眼,你马上就做到了。所以佛经讲的东西,都不是停留在文字上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你立刻可以做的。   但是「众生迷倒」,众生对前面这个譬喻,不自见眼这个譬喻,是弄颠倒的,是弄错了、是迷的。他以为他可以看见他的眼,虽然跟他讲不自见眼,他也这么做了,但是他还是认为,我们有眼睛就可以看得到,他还可以指得出来啊!他认为你的眼睛、我的眼睛都不一样,是不平等的。不一样就是不平等,有的人眼睛大、有的人眼睛小,但那都是别人的眼啊!每一个人看自己的眼,全部都不知道你的眼睛是什么眼。你根本就不知道!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眼。   众生就是迷倒,「未能灭除一切幻化」。因为颠倒,所以就错啦!他就从错的里面生出很多东西来;生出来那个东西,他没有办法把它消除,未能除灭一切幻化,没有办法。「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要灭还没有灭的这个时候,你要灭它又没有灭成功的当中,就在这个妄中用功。「妄功用中」你就把它变成「妄中用功」,就在这个灭与不灭,都还是妄嘛,就在这个妄的、幻化的、虚幻的,这个里面下功夫。在那里下功夫的时候,便显出差别来了;也就是显出渐次、差别来了。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如果你得到了如来的寂灭随顺,什么是如来的寂灭随顺?就是随顺如来的因缘而寂灭。你能够得到如来的因缘,来达到寂灭的话,就没有寂灭与寂灭者。寂灭就是被知的,寂灭者是那个能寂灭的,所以这个正好又是一个能知和被知。在最后达到寂灭的时候,就出现这个被寂灭;寂灭是被你弄成的,那就是被寂灭了。寂灭者,就是能寂灭的。在这个时候,也没有能寂灭,也没有被寂灭,都没有,这里又是能所双超了。所以,你如果能够得到如来寂灭随顺的话,就根本没有寂灭与寂灭者。这样的话也不会有什么差别,差别也不见了。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 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接下来就是在介绍一级一级的差别。也就是在「于灭未灭」的这一个虚妄当中,从最浅的开始,一级一级的差别来介绍。祂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的,从那个源头都找不到的开始以来,都一直是「由妄想我及爱我者」,妄想有一个我,以及一个爱我的那个爱。我们是不是这样?我们都觉得有一个我,这个我,大家都有啊。这个我,是妄想出来的,但是他自己不会知道,只不过佛在这里说而已。对众生而言,就是有我啊;不但有我,还有一个爱我的爱在那里。这都是妄想,都是妄想出来的。   「曾不自知念念生灭」他不晓得他的念头、他的心,是在那里生生死死,念念生灭。他的念一下子生出来、一下子就消失没有了,然后再生出来。不断的、很快的在那里生灭、生灭、生灭。他不晓得自己的念头在那里生灭,他以为那个念头是持续不断的。譬如这个我,他以为这个我是很稳定的在那里,那个爱也很稳定的在那里;他并不知道,这些都是由那个妄想生出来的。   妄想本身就是生生灭灭,生出来的那个我,当然也是生生灭灭啦。不是稳定的在那里,不是稳定的存在啊!但是「曾不自知念念生灭」,他根本不晓得他的念头一直在那里生灭,生了又死了,不断的在那里生生死死。「故起憎爱」所以他的心就会生出憎恨心、以及爱心,严重一点,就是爱恨交织;轻微一点,就是喜欢和讨厌。好讨厌,那就是轻一点的憎恨;喜欢,那个就是轻一点的爱。「耽着五欲」因为起了憎爱,就沈湎在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就浸在这五欲里了。这里为什么不讲六欲呢?还有一个意根?因为那个意根就是你的妄想,已经在里面。   众生就是在这样子的状况。你审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在这样子的状况?如果你是在这样子的状况,你就是众生。这样的众生,「若遇善友」遇到一个善知识,「教令开悟净圆觉性」教你开悟净圆觉性,净圆觉性是什么?就是你的本来面目,那就是你的自性、你的佛性。用我的另外的话来说,就是你纯粹的能知,那个不可被知的能知。从十二因缘来看的话,就是本明。   「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就是教你怎么悟本来面目,怎么悟自性。我曾经教过的那个「摄心内证」,就是教你开悟圆觉净性,就是这个悟。「发明起灭」你如果悟了本来面目,就能够发明起灭了。何谓发明起灭?有人把它解释成:「啊!就可以看到那个识心的生灭了,念念生灭就会被我看到了。」这边的发明起灭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是知道你的本来面目:「啊,现在上面的灰尘擦掉了,有的时候又被覆盖了。」是这个起灭,是觉性的起灭。   就是你的净圆觉性,本身是被无明、污垢、尘埃盖住的呢?还是把它揭开了?你才知道啊!如果你从来没有悟过本来面目,你就不知道「我现在是在悟的当中?还是又迷了?」只有教你悟了以后,你才晓得「啊!我现在是打开了,过去是被覆盖的。」可能过一下,又会被覆盖了;这个时候你才会知道「啊,我现在又被覆盖了。」清楚这件事情,叫发明起灭。   所以这个地方,不是在看识心的生灭,是清楚自己现在是开悟中,还是开悟已经消失了;啊,过一会儿又开悟了,清楚这个事情。当你清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即知此生」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你这一生「性自劳虑」,唉,根本就自己在那里自找麻烦,自己在自找辛苦、自找苦吃、自找麻烦啦!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有人就能「啊,不要这么辛苦啦,不要这么自找麻烦啦,去跟那个识心,跟那个妄想境…」,所谓劳虑,就是在那个妄想境当中,有我以及爱我者,在那里起憎爱心,沈湎在那个五欲当中。这个时候才会知道,唉呀,那个根本自找麻烦啦,自己在那里自找辛苦吃,自找苦头吃。那些都是虚妄的,又不是真实的,搞那些东西干什么?那个我也是假的,也不是真我,真我在哪里?真我就在圆觉净性这里。圆觉净性这里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不好好过日子,跑到那边去混,在那个假我那边,去自讨苦吃干什么?   这个时候你才会知道「性自劳虑」。没有开悟、没有发明起灭,你根本不会知道啊,你还以为在那里很快乐。只有悟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才知道,才能够辨别出来。「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当你能够这样子辨别了,赶快就把这个劳虑不要犯啦,就不要啦,把它断掉。「得法界净」这个时候就得到法界净。得法界净的意思,就是得到法身清净。因为那些劳虑都消除了嘛!把它消除了以后,当然就轻松啦,这个就是法界净,也就是得到法身清净了。   这时候,他得到法界净的这个解,把劳虑解掉啦;但是这个净解呢,就变成他的障碍。「即彼净解为自障碍,」他得到了这个解,但是这一个解、他的解脱、或者他的了解,会成为他的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圆觉本性就被那个解卡到了,就不是很顺、就不自在了。所谓不自在,就是被卡到了。这个就叫做「凡夫随顺觉性」。这个名称怎么解呢?就是随顺凡夫的因缘而觉悟,随顺凡夫的因缘而达到觉性,所以就叫做凡夫随顺觉性。因为他的位阶、他的层次就是在这里。第一个这个「凡夫随顺觉性」就讲到这儿。   我们再看经文:「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接下来就讲再进一步的,「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这个地方就不是凡夫了,到这个地方是菩萨级的。一切菩萨,祂会看见这个解本身就是一个障碍,「得法界净」这一个解就是祂的障碍。祂知道这个是障碍,就把这个障碍消除,把这个解碍消除。但是「虽断解碍」,虽然把这个解碍消除了,「犹住见觉」,祂又会住在祂有觉,这个觉是什么呢?就是我经常讲的feeling。你会有觉,这个觉已经不是理解那样子的层次了,而是不思议的。   我跟大家说过,feeling是没有经过思惟的,但是你就是觉得,你有所觉啊!菩萨把解碍消除了,可是祂又会住在「见觉」,祂会看见、祂会知道。这个见,就是祂会知道这个觉。就像我们知道有feeling,这个feeling就是啊。好,这个觉又变成障碍了。「觉碍为碍」觉知这个觉碍,这个觉碍又变成障碍了。因为有这个觉碍,也就是你的feeling还是会让你不自在,还是会把你卡到。这就是「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还没有入地的菩萨们的随顺觉性。   不错啦,总是从凡夫级升到未入地菩萨级了。大家会想:是不是一地菩萨就算入地?不是。在我的《圆觉经现代直解》,我把它定义在八地菩萨才算入地,八地以下就未入地。现在要更正,十一地,包含十一地都是未入地;进入十二地才是入地。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很高了。所以我以前教大家要有feeling,一下子就把你们提升到十一地以下这么高了。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巳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有照,就是能观照;觉,就是我们讲的feeling,这个都是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祂在觉中,但是祂不住于任何相,不住于任何被知。祂就会知道,有feeling、有观照,那都是障碍。所以祂怎么做?祂就保住觉性,不是feeling,不住于觉,也不住于照。   「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被观照的与能观照的,同时没有。你在观照的话,就是在看嘛,观察、观照,当然有被观照的、也有能观照者。同时没有,这又是《金刚经》了,这又是能所双亡。这个是怎么做的?祂就譬喻给你听,「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这个够清楚吧!有一个人自己把头 cut,一砍给砍掉了,头断了,还有一个能断头的人吗?没有啦!头已断了,那一个能断头者也不存在了,同时灭了。这个同时寂灭,就是这样寂灭的。这个例子举的够真实、够明确吧!   「则以碍心」现在我们就以有照、有觉,那样子的障碍、那个碍心,「自灭诸碍」自己把那个障碍统统砍掉。「碍已断灭」碍已经断灭了,「无灭碍者」能够断那个碍、能够灭那个障碍者也没有了,同时都消灭了。这个跟「自断其首,无断首者」一样啊!就这样断的,就消灭啦。   「修多罗教」就是佛教,也是般若之教、智慧之教。「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佛教教你的东西,都是标月的手指,指着月亮。大家看的时候,如果以为手指是月亮,那就错了。佛法讲的东西都是标月指。意思是什么?那不是真的,真的月亮在那一边。「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如果你看见了天空上的月亮,你就会知道这个标月指不是月;如果你没有看到那个月亮,你会把这个手指当作是月亮。看到月了,才知道这个手指不是月,如果你没有看到月,就不会知道这个手指不是月。   这个譬喻、这种说法,整个经文、整段经都是标月指,不是月亮。「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如来所做的开示,教导这些菩萨们,也是这样子的,都是标月指。你自己要看到月;祂真正要你看到的是月,而不是标月指。祂的开示是标月指,真正要你懂的是那个月。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当然就是能所双亡,完全没有了,很深的、非常深的能所双亡。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到这个地方就是入地者的随顺觉性。这个入地者是什么呢?就是十二地,就入了十二地的水准。当然,入了十二地就是入了解脱门,就进到解脱门里面了。解脱门那个地方,我们有时候也称它为寂灭,当然是寂灭啊,什么都灭光光了。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这个就是如来级,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十三地的随顺觉性。这一段没什么好讲了,要看比较详细的这个状态,这样子的程度,你就读《华严经》比较后段像〈离世间品〉,讲的就是这种境界,就讲的比较详细。这里我们很简略的说一下。祂说「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一切的障碍就是最究竟的觉性。这个其实又来一次《金刚经》,到这个程度的《金刚经》是最后面了。也不能说最后面,因为这个《金刚经》可以一次、二次、三次一直用下去,愈用愈深,那也是没有底的;所以也不能说是最后,不过是很后面了。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你有念也好、没有念也好,都是解脱。那我到底要不要解脱?到底什么是解脱?这个也不用,因为祂真正说的是《金刚经》的是名状态。「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你成就功德、与毁坏功德都是涅槃,到这个地方不是用思惟。前面未入地时,连觉、连照都没有了,都不用了,这个地方你还用识心啊?祂也不是啊!所以这个层次,要真能懂的话,至少你要先入地,要先达到入地者的随顺觉性。所以我现在就随便念念、随便解解,反正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也无所谓。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这是什么意思啊?不懂。大家如果觉得不懂,不要勉强,不要勉强去懂。这里已经不是懂不懂的问题了,不在这个层次。还有呢,「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我们不是一定要修佛法吗,怎么可以去听外道的?现在祂告诉你,菩萨、外道所成就的法「同是菩提」,都是菩提。「无明、真如」真如就是本明,「无异境界」。祂说什么事呢?无明是不好的啊,要到本明这里才好、才成呀,祂居然说没有差别。   下面更让你吃惊了,「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都在修行。哇!众生在那里贪、瞋、痴、慢、妒也是在修行,也是梵行。到了如来级的随顺觉性就是这样。不但如此,「众生、国土,同一法性」众生是人耶,国土是土地呀,这两个怎么是一样的呢?怎么是同一法性呢?为什么是一样的呢?是一样的,到了如来级的随顺觉性,就是一样的。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唉呀!我们不是要升天才快乐、才幸福吗?到地狱是痛苦万分的;都是净土喔?「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我们说,你要有觉性了才能够成佛,像那些石头,它没有觉性,它是无情;有情才能够成,无情就不行的。这里不是,有情、无情、有性、无性,齐成佛道,都会成佛。「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所有的烦恼,最后都会解脱的。「法界海慧,照了诸相」以能够照遍法界的智慧,看待一切的相,「犹如虚空」都像虚空一样。我们看虚空的话才是虚空,看这么多东西怎么会虚空呢?那么实实在在的在这里。祂不是啊,这些相被祂看到的,全部都像虚空一样,就是虚空。   这个境界比较像《无染觉性》里面提到的,娑婆与涅槃不二,娑婆苦海与涅槃极乐是一样的。这个就是「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如来级的随顺觉性,就是随顺如来的因缘而得到的觉性。所以有各种的差别,总共我们已经讲了四种差别渐次,有这四种差别渐次。现在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这一段就是把前面几个随顺觉性的特质,综合起来,给大家,不管你的程度在哪里,都可以用的、可以实践的随顺觉性。这个随顺觉性,对于大家来讲,是最重要的、可用的,不管你的程度在哪里,最浅的也可以用,最深的也可以用;对于一般的末世众生更适用。这一个随顺觉性是第五个,祂是统摄整体而又可实践的。   祂说「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在他生命中的任何时刻、任何时候「不起妄念」,不要生出妄念来,这是第一点。「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如果妄心还是生出来了,生出来怎么办呢?不去消灭它,并不去把妄心消灭。你看到你的妄心又起来了,对于这个妄念、妄心,你也不必要把它息掉。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在妄想境,不加了知。何谓妄想境?只要有相的部分。我们都是生活在有相的境界当中,不管他是什么相,是菩萨相也好、众生相也好、外道的相也好、善知识的相也好;不管你是什么相,慈悲喜舍的相也好、贪瞋痴慢妒的相也好,所有一切的相,你一定是住在这样的相中。在这些相中,就是妄想境。   你住在这些妄想境,也就是这些相中,做什么事呢?「不加了知」对于这些妄想境,不要去了解。祂这里教你的方法,不去了解。我们住在这个相中,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要了解这些相,要分辨。到底这个是菩萨还是魔呢?到底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到底他是骗我的还是说真的呢?要了知嘛,对不对。这里告诉你,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对于这些东西不去了知,也就是无知,对无知,不去分辨它的真假。   很多人不行呀,就是要辨真实啊,你怎么可以不知道这东西它到底是真是假呢?要辨别它的真假啊。但是这里告诉你,不辨真实、不辨真假,「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我想大部分的人听到这样子的教法,这样子的法门;反应应该是不信、不解、不受、不持、又惊又畏。如果是信解受持,不生惊畏的话呢,那就是「随顺觉性」,你就是得到了这个法门了。   当然我们只是读这个文字,这样子不会觉得有什么好惊畏的。如果你有一件真实的事情,给它连起来的时候,你就看见大家在那里惊畏的状况,那些惊畏就暴露无遗。如果说在这个时候,那个反应就是不信、不解、不受、不持、又惊又畏,那就是得不到、做不到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能够达到这个随顺觉性,能够接受这个法门的,这个众生,他一定是曾经供养了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种了非常多的功德,才会有这个结果的。如果没有种这么多善根、功德,是没办法接受的。所以「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做到的人,佛现在就给你授记了,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这边的这个「遍随顺」,指的就是第五个那个随顺觉性。「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我想这里已经不需要再解释了,这个偈就只是让大家知道,那个「名为遍随顺」指的就是最后那一个,第五个随顺觉性。能够做到这样子的,你自己就可以知道;你自己做到了,佛已经给你授记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现场问答】   问:请问上师,经文中释尊开示「随顺觉性」时,教导菩萨及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个修法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识心当机、停止作用吗?   师:可以这么说。这个就算问的第一个问题好了。 这一个做起来也不难,我们原有的那些习惯,都把它停掉就是了。我们一般都觉得,如果这个东西不懂是奇耻大辱,什么东西都要弄懂,不懂的话就好像没有用功,没有学好。这里告诉你,什么都不要懂,不要懂那些妄想境。这些妄想境的那些相,你不需要去弄懂。   什么是妄想境?佛法本身也是妄想境,所有的相都是妄想境,佛也是妄想境、魔也是妄想境、贪瞋痴慢妒是妄想境、慈悲喜舍也是妄想境。你对妄想境的相不需要那么下功夫,去把它了解,不需要。你需要做的,是要赶快随顺觉性。也就是你要去进入你的圆觉净性,这个才是重要的,先要做这一步。   我们说,不加了知以后呢?我们常常会对于那个不了知,在那里辨真、辨假;这个辨真辨假也不需要做的。譬如说,我们最近就有一个辨真辨假的问题,到底你沟通的华藏祖师是真的呢?还是假的?这个就是在辨真辨假。我的回答就是,我不辨它真假,真的也好、假的也好,不辨。我这个不去辨真假,是早在十几年前就这样子做。就是不辨真假。   可是大家对这个地方,就会产生「哇!这个真的才可以,假的怎么可以呢?你会不会被骗呢?」这些问题。我完全不担心这个问题。如果祂教我的东西,我觉得很受用,我觉得被启发了,让我进步了,祂是假的我也接受。我并不是因为真的我才接受呀,假的我也会接受。如果祂教我的东西没有办法启发我,没有办法开我的智慧,没有办法让我更加了解、进步,祂是真的我也不接受呀!   所以这个跟真假一点关系都没有。回想起来,在我师父还没有圆寂的时候,我就问过这种问题了。当时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问我自己:「如果师父所说的东西是假的,不是真正的正法,我还要不要跟他学?」因为他当时有做好多预言,有很多人是因为他做了那个预言,大家认为他预言会准,以后会应验的,所以大家就相信他。   我就问自己,如果那个预言后来是不应验的,那么他教我的佛法,我还要不要继续跟他学?我自己问了以后,就知道:那个预言准不准,跟我要不要跟他学没有关系。我现在会跟他学,是因为我觉得他能教我,我能学到东西,因为这样我才跟他学的。跟那个预言有没有应验,没有关系。没有应验又怎么样?我不是因为应验了才跟他学,没有应验我就不跟他学了。所以当我自己厘清楚了这个答案,我就去考问其他的同修,把他们考得哇哇叫。     问:能所双亡是否就是法身境界? 师:有的是,有的不是。因为能所双亡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   问:佛教的法身,和印度教的梵我合一,有何不同? 师:这个,也可以说没有不同。但是你要说不同,也可以找得出不同来。有没有什么不同,我只能说,它们是相似。相似比这个不同、或者相同,要比较好一点。它是相似。     问:没有得失心的做,连自己有没有随顺觉性也不能有得失,才是真的随顺觉性?   师:对啊!对啊!那个随顺觉性不是嘴巴讲的。如果还有得失心,那就不算了。所以我们照这个随顺觉性做的时候,你的作法只不过就是信解受持,不惊不畏,只是这样子而已。   信就是相信,解──了解,受──接受,持──修持。就是信解受持,这个部分就是执行。这样一执行,就顺了你的觉性,你的觉性就达到了。接下来就有另外的作法。达到了以后,对这些相就要了知。我现在是对所有的相,我都再去了知。那么这个阶段就又不同了,各个阶段是不一样的。   我这个阶段,就是要做到如来随顺觉性;祂就是要有办法,把觉性和世间的相贯通。如果你对世间的那些相不了解的话,是没有办法去贯通的,没有办法让觉性和世间的相贯通的。   做到这个阶段的话,就有另外要做的功课,那个功课是不同的。当你还没有随顺觉性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随顺觉性。当你随顺觉性成功了以后,那是有另外一个阶段的修行要做,你对妄想境就是要了知。这样子的话,能不能融合在这个随顺觉性呢?可以的,还是可以的。祂那个不加了知,是要达到「是名」不加了知,而不是只是不加了知。如果你把它达到了「是名」不加了知,「是名」不辨真实;把它做这样层次的解读的时候,即使我说我现在要去了知所有的一切相,都是OK的。都在这个法里面,全部都含摄在里面。所以这个就是你要分辨它的阶段是有不同的。那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