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梁乃崇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开悟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开悟

梁乃崇教授

有那一点开悟的经验,对修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样的亲身体验是我们修行
──把整个无明壳打掉──的第一步。

在一般佛教圈子裹,对开悟看得非常崇高,认为一开悟以后,就是佛了,就是祖师了,就是圣者了,就样样通了。这样的看法是错的。今年初,我指出精舍裹有几位已经开悟了,也请他们把开悟的经验告诉大家。这几位人物出现以后,大家就对他们品头论足,甚至觉得「这些人很多地方不如我嘛!」因此心中对开悟产生了疑虑。我想这些疑虑是需要澄清的,我也澄清许多次了,我今天要再澄清一次,因为积弊太深了。

开悟的定义

首先我要定义「开悟」是什么?开悟是某一问题彻底地解决贯通了,其深度达到本来面目。而且对这个问题,他可以重复再做到通达本来面目,虽然并非持续做到,只要他想做,就可以做到,也就可以了。如果只是曾经做到,但是现在要再做,就做不到了,这样还不算开悟。我会对这个人测试几次,他都能做到,我才说这个人是开悟了。

用比喻来说,这个情况像什么呢?像一个人的心灵是被无明壳包住的,无明壳外面就是本来面目。开悟的状况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无明壳打了一个小洞,小洞代表他的问题化空了,因此可以跟本来面目相通。一个人在无明壳上打了一个小洞,是什么状况呢?就是:在这个小洞范围内的问题,他彻底地解决了。一离开这个小洞的范围,他跟平常人是一样的没有解决。也就是在那个小洞的范围内的问题是解决的,小洞范围之外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那么,那个小洞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可以小到跟针孔一样细小。这样算把我相打破了吗?没有,只在我相的无明范围裹面,开一个小洞而已。因为他只是彻底地解决了自己的一个问题,其他部分跟常人一样,所以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地方他也有错,甚至不如你。

※开悟是很重要的

开悟只是在无明壳上打了一个小洞,在这个小洞的范围内,他是正确的、彻底的解决了问题。一离开这个小洞,其他部份跟平常人是一样的。这样子的话,开悟似乎变得一文不值了吗?不是!开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虽然是个小洞,但有打开和没有打开相比,是「零」与「一」的关系啊!是「有」和「没有」的关系啊!开悟的人就是「有」,虽然很小,只有一点点,但是是「有」;没开悟的人是「没有」,连那一点点都没有。

有那一点经验,对修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亲身体验是我们修行---把整个无明壳打掉---的第一步。如果连一个小洞都没有打开,而说要把无明壳全部打掉,那不是痴人说梦吗?如果你没有成功的经验,修行的时候,其实是在乱撞、在摸索;如果你有成功的经验,当你做下一步时,你就知道要怎么做才正确,你就不是在摸索。做第一个是最花时间的,有了成功的经验、知道正确的方法以后,就会越做越快,越做越顺。以我自己为例,第一个做的是检讨「时间」,花了我一、两年;第二个是「空间」,花了数个月;第三个是「我相」,花了一、两个月。而且当时都是只要一有空就做,不是偶而做做,是非常精进、努力地在做。但是从第四个做成之后,任何东西,只要一做,就回到本来面目了。

所以做第一个,等于是在摸索方法,做成了就表示已经能掌握方法。而方法是无法讲的,只是听别人讲,没有自己做,是没有办法真懂方法的。我讲「摄心内证的方向」都讲破嘴了,你们有些人也听了很多、听了很久了,不过不懂的还是不懂。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懂方法,所以开悟是非常珍贵的。

已经开悟的人,要不断扩大那个小洞,使小洞变成一个中等的洞;再继续扩大,使中等的洞变成大的洞;再继续下去,最后把整个无明壳打掉。这是一个努力的过程。如果只能打一个小洞,无法扩大,当然是没有进步。我们修行不能打一个小洞就满意了,我们是需要继续努力的。

对于还没有开悟的人而言,要去看看已开悟的人是如何打洞。他在无明壳上打一个小洞的经验,是值得你去学习的。而不是去看他只有这么个小洞,其他99.9%都跟我一样,就否定他的努力,甚至怀疑开悟的价值。这就弄错了!

那么,古代流传下来那些令人钦佩的开悟故事,是不是真的呢?是真的。一个人如果把所有的无明壳都打掉了,就是那样令人钦佩;或者是把洞扩大一点,也都会让人向往。所以不要认为修行成道不过尔尔,不是的,把所有的无明壳都打掉,就是佛陀成道的故事。所以,我们仍然可以对开悟和修行成道保持高度的理想性。同时这也表示修行成道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经过许多努力的结果。

佛教界也常流传:一顿就成道了。没错,确实有一瞬间就成道的人。大部份人的一顿就只是一个小洞!并非这一顿,就把所有的无明壳都修完了,要修的部分还多得很。大家不要以为无明壳是个凝固的物体,事实上,无明壳像胶一样,很粘、很稠,是流动的东西。打开一个洞以后,并非固定是个洞,而是会封起来的。所以打开以后,如果不好好维持,一下就会被封起来。洞不能维持是开的,我就不认为他是开悟的。如果打开了,又封了,自己再努力做做,又可以打开,这样才是开悟;如果再做就做不出来,那就是没有开悟。

问:请问老师,打一个小洞是否表示他的修行方法是正确的?

答:对了。他如果能把其他事情,也仿照他正确的方法,继续做下去,那么他就能扩大他那个洞。

问:换句话说,打破无明壳这个正确修行方法,应该是可以扩大,运用在生活上每一个层面?

答:对了!应该是这样子。

问:当他能够把正确的修行方法,普遍地运用在各个生活层面上的时候,他就可以打破无明壳,也就是他达到一切种智的时候?

答:对了!可以这样讲。所以你第一次成功的打出一个小洞,对你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等于是你已经掌握到正确的方法了。

问:为什么他已经找到正确方法,却很难把它用在其他方面?是他努力不够吗?他的阻力在哪裹?

答:啊!阻力多得很!这个裹面还是很困难的,不是那么简单。因为面对不同的无明壳,也就是不同的事情,要运用起来,不是那么顺利。是需要经过磨练的!但是打的经验越多,就会越顺,就越知道怎么掌握。从完全没有洞,到打一个洞,是最困难的;已经有一个洞,再打第二个,就容易多了,但还是很困难的;打得越多,就越能掌握这个方法,就越会用。这是不简单的事情,这个工程,我看比登陆月球还难。

※开悟的方法

开悟的方法主要是「一真三昧」,「三昧」是正定,代表方法。就是体悟自性的方法,也就是悟本来面目的方法。这也是过去所讲的「摄心内证」和「回头」。这个方法在《六祖坛经》裹已经有了,但是没有给这个名称,给了这个名称有什么好处呢?让大家更好运用。

我们来尝试运用「一真三昧」找一下「真我」。真我就是自性,所以找真我,等于是体悟自性。找的方法是什么?先问:我的房子、我的汽车,是不是真正的我?我们知道我们的汽车、我们的房子是被我们所拥有的,它并不是真正的我。它是被拥有的,所以它是被知的,被知的就不是真正的我。这个大家都不会有困难的。如果有人有困难,他认为:我的房子、我的汽车就是真我。那我就要问他:你的汽车、你的房子卖掉以后,你是不是也被卖掉?如果没有被卖掉,就表示那不是真的我,对不对?所以我的房子、我的汽车,不是真正的我,那是假的。如果把它们当作是我的话,你就误认了一个假的我,没有找到真我。

接着我要问:我穿的衣服是不是真正的我呢?也不是,这是被我所穿的、被我所拥有的衣服,所以仍然不是真正的我。

我们可以再问:我的姓名是不是真正的我?比如说,当我是小学生的时候,老师点名叫:「梁乃崇。」我说:「有。」这样子表示我的名字「梁乃崇」就是我吗?不,名字仍然是假我,不是真我。所以如果有人骂「梁乃崇是混蛋」,我不用生气,那是假的。我相信各位这个都没有问题。

现在再问:身体是不是真的我呢?(听众:不是。)对,不是。有没有人认为是呢?(一些人举手。)好,身体就比较困难了,但是如果我们顺着刚才那样子的讲法,你就会知道:身体仍然是被你知道的,对不对?身体仍然是被你知道的、被你拥有的,跟汽车、房子、衣服、名字完完全全是一样的情况。它既然是被你知道,就有一个「能知」在那裹知道,那个「能知」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每个人的肉体都不是真我。如果你体会到这裹,身体坏了、生病了、要死了,就不会担心,因为身体是假的我,真正的自己是那个能知,它没有坏啊!它还在那裹好好的啊!有什么好伤心的呢?

《六祖坛经》裹有这么一段故事。六祖预知自己数个月后即将圆寂,就告诉他的弟子这件事,并且说:「你们不可以哭,哭的人不是我的徒弟。」因为哭就表示学了那么久,还没学懂。学懂什么?学懂真正的自己是不会死的、不会坏的。六祖只不过是「假我」要坏掉了、死了,他的「真我」不会改变。任何人换一部新车,都是欢欢喜喜的,不会哭哭啼啼的。那我们换一个新的身体,要哭吗?当你一体会到自性是不会坏的,这件事就摆平了。

为什么自性不会坏呢?因为它不能被摸,摸都不能被摸,怎么能被损坏?它没有办法被损坏,所以它是「不灭」的。此外,当你体悟到自性以后,你会发觉自性早就在那裹,不是你创造出来的。你不能把它创造出来,所以它是「不生」的。因此自性有一个性质就是「不生不灭」,既不生,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死;会生灭就是会生死。所以当体悟到自性以后,就了脱生死。对很多人来说,生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修一真三昧,就可以体悟自性,就可以了生脱死。

有些人问到了身体这裹时,他觉得还是没有把问题解决,所以就会问:「我们的想法和主张,是不是我的真心呢?是不是自性呢?」想法和主张仍然不是真心,主张、想法都是被主张的、被想的,那个能想的、能提出主张的才是真心。我们的真心是思议所不及的,这就是《金刚经》讲到最后说「自性是思议所不及」,想是没有办法想到的,因为「想」不是自性。

还有,有些人在定中看见佛、菩萨来了,或者有些什么感应,那些是真的吗?或者也是被知的?那些还是被知的,不是真正的自己。想法、主张、感应就比较深了,比较抽象了,比身体还要抽象。

我在槟城也讲这个题目,有一位小学女老师听了以后,第二天就打电话给我,讲她的状况,我听了以后说:「你悟本来面目了。」一个晚上喔!她怎么做的?那个晚上她一直在检讨:「我的想法是谁在想?想不是我,那么我是谁?」检讨了一个晚上就弄通了。她那个晚上等于是在修一真三昧,所以一真三昧修起来是很快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快,至少证明有人这么快。

这个方法还有一个简便的修法。我刚才那样讲,一层一层越讲越抽象,是一个方法。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你去审查一下:「凡是被知的都不是;只有能知,才是自性。」只要把这两句话好好记住,时时刻刻检讨。检讨到后来,有些人用得更简单:「被知的都不是。」下面那句:「只有能知,才是自性。」都不讲了,这样用起来更简便。

不过,我要补充一点,「被知的都不是」,这个办法是很猛的,也是很粗糙的。很多年前我教大家这个办法,是因为大家的心不够细,如果我讲细的步骤,大家听了以后会没有感觉,所以要讲这么猛的、剧烈的方法让大家去试。一试之后,做对了会有所体验。这样做到了以后,够不够呢?不够的。因为做到以后,会有个状况产生。因为是很猛的,忽然间做成的,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一下子掉进成功了。以后又会莫名其妙掉出来,也是突然间掉出来,怎么掉出来也不知道。蹦一下子掉进去,蹦一下子又掉出来,还是莫名其妙。

有了体验之后,接下来要做细致的工作,很细腻的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很清楚的体悟自性。那时你就要把你的心分解得非常细。这个方法,一则是前面所讲的找寻真我的方法:汽车不是我、房子不是我、衣服不是我、身体不是我,我的想法、主张不是我、我的立场不是我、我的感应不是我,然后到feeling,feeling也不是我,一层层这样深进去。虽然一直是在被知的状态下,但是它是一层层的,愈来愈靠近真我。另一个方法则是十二因缘。讲十二因缘给大家听,就是教大家如何从一个个环节、层次中,想办法深入进去,然后破无明。这些做法就是细腻的回头、细腻的摄心内证,不是那么猛烈的。

我自己做的时候是怎么样呢?细的和猛的同时都有。但是我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发现,会做猛的人不会做细的,会做细的人不会做猛的。我说不行啊,这两个是同一个东西啊,但是没办法,他们已分成两个,如果是两个那就练习两个吧!我做是两个同时都有,讲出来是好像变成两个,但我做的时候就是一个而已。

那么我的做法是像什么呢?很细腻的部份是在思维,不过,是一个反省式的思维,一个检讨式的思维。这样的思维和一般大家习惯的思维不一样。一般大家习惯的思维是:有一个假设,根据这个假设,就导出定律一,然后就依定律一导出定律二,由定律二又导出定律三,就这样一直导下去,一直到定律N,这是一般人的思维。而我现在的思维不是这样的,我是回溯的,和前述一般人的思考正好反向。我是找到了定律N这样的问题,定律N可能是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灾难,或者是一件事;那我就会去找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一找之下,就发现它是从定律(N-1)来的,然后又再找定律(N-1)从那裹来的?原来是从定律(N-2)来的,就这样一个个很细的找过来。所以你的问题如果是定律3,你就去找定律3的问题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呢?是定律2。当定律2找到后,它又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呢?从定律1产生的。定律1又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原来是从假设产生的。就这样回头找,找到假设了,假设就是无明,然后找这假设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本明来的!就这么很细的找回去。实际是比这个更细,光是假设就有很多层。你可以仔细的剥,把它剥清楚,一直找到最后一个假设。就从最后一个假设才能找到本明,它是从本明来的。

如果我们体悟自性是这样一层一层很细腻的回溯回去,中间的过程都清楚了,那么出来时也会很细腻的出来,这时候你的自性才能起用,否则起用的能力不够,你仍然不会起用。这就说到了禅宗不足的地方,禅宗虽然有很猛的顿法,但是它进去的时候不够细,所以它出不来,以致于入世的能力不太够。所以大家已经会顿悟的、体悟到的人,还要再修细腻的体悟。这时候你对心性才会明白,对识心和妄心的环环相扣,也都会很清楚,这个时候,你才能够来去自由。这还是属于自性的部份,还没有到法性,不过和法性已经有一点关系了。再做得更彻底的话,才能够体悟法性。

一真三昧是时时刻刻在生活中都可以用的。大家最好每天有半小时以上的静坐,检讨这个问题;此外并且随时在日常生活中用。这样用下去就可以让我们体悟自性。

※挑最切身、使得上力的问题练习

问:请问如何挑一件事情来打第一个洞?是挑简单的?复杂的?还是切身的?

答:挑最切身的,也就是挑你最在乎,对你最重要的问题,但对别人可能不重要。此外,还要是能够使得上力的问题。有些问题,虽然觉得很重要,但是使不上力,这样的问题,还是不要选。要选一个对你重要,而且又使得上力的问题。就像《楞严经》裹的二十五圆通,其中就有一个人,连咒都不会念,念一个字忘一个字,念下一个字,前一个字就忘掉。释迦牟尼佛就教他数息,他就观察自己的呼吸,从这个地方他成功了。也就是呼吸这个问题,他把它彻底地解掉了。这是一个很小的洞啊!他为什么要选这个?不只是呼吸对他是特别重要,而是这个问题他使得上力,他从他使得上力的事情来做,对他当然容易成功。他有了这个成功的经验,就可以再选择另外一个问题去这样做,一个一个做,这就是修行。

此外,也有人先做把心静下来。怎么样把心静下来?方法就很多哪!有要静坐、要持咒、要注意自己的心念。也有人探讨「看」是什么?你是眼科医生,也许这个对你来讲也满重要的。我以前第一个解的问题是「时间」是什么?有的人可能重视的是感情的问题啦!财富的问题啦!或者是子女的问题啦!健康的问题啦!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要选择自己重视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选择使得上力的问题,以这两个标准来选。

※根器的大小和心量有关系

问:开悟一定要针对某件事情的解决才算吗?

答:也不尽然!要做大的开悟,也就是说一打就把无明壳打一个大洞这样子的开悟,不是不行,也有人能够做到,但是,目前大部份的人做不到。连一个小洞都做不成,还想一开就开一个大洞,这不切实际。因为现实的状况,小根器的人多,所以要做的话呢,开一个小洞,比较有成功的机会。譬如:如果自己的钻头是大钻头(大根器),是可以一开就开一个大洞;如果是小钻头,想要一开就开一个大洞,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会变成这裹戳一戳,那裹戳一戳,戳来戳去都不会开。不如,就针对一个小地方(小问题),因为你是小钻头嘛,锲而不舍地钻,「嘎」!一直下去,会给你开成功的。我为什么现在都是讲那么小的,因为找一个小事情,才能集中火力。我们要把无明壳打一个洞,最忌讳的就是拿着一个钻头,这裹戳一戳,那裹戳一戳,没有一个地方给你戳穿。想要把它戳穿,就针对一个地方,一直戳下去,就会给你戳穿。如果大家是大根器的人,就不须要讲现在这个方法了。其实对大根器的人来说,我讲现在这样的方法,也一样很好用,并不会产生妨碍。你们不要幻想自己是大根器的,担心这些小根器的办法,是不是会误了自己大根器,你如果真是大根器,我这个方法也不会误了你,一样是有帮助的。

根器的大小,是跟心量有关系的。心量小,能够考虑的问题就比较小,也比较少,问题大了、多了,就昏了。大根器的人,心量广大无边,什么问题来,都没有关系,再多都放得下。汉高祖刘邦曾经问韩信:「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说:「你可以带兵十万。」也就是刘邦带兵的capacity是十万人,多了,他就乱了。刘邦反问他:「你可以带多少?」韩信:「我多多益善!」也就是韩信带兵的capacity比较大。不过,我觉得对带兵来说,刘邦可能是capacity比较小,但是,他不是带兵的人,他是带将的人,所以像韩信这样的人,就是被他用的,刘邦是另外一个境界的人。再譬如科学裹,任何学门都要分类,例如医学,就分成眼科、肠胃科、外科......;物理裹面也分成好多类别。分类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因为一般人心量不够大,分类以后,范围就变小了,一般人的心量才可以装得进来。

像我这种人就是心量太大了,宗教跟哲学融在一起不会乱,很清楚,工商、企业、文化跟物理的东西都搅在一起,结果统统装得进来啊!可以弄得百家争鸣,不会有问题。但是,心量不够的话,看我这样子搅,就觉得匪夷所思:「你怎么能够这样子?跨行跨得那么远?」能够这样子跨,就是心量大。

你可以注意自己心量有多大,如果比较复杂的大问题,一放在你心裹面,你就受不了,你就知道你的心量还装不了这个问题。你可以再试,看看问题的大小到什么程度,你去考虑的时候,觉得悠游自在,能够考量得很周详,这个大小就是你的心量。

心量可以透过修行变大。如果修得够好的话,心量是会越来越大。我自己觉得我本来也算是比较大,但是没有现在这么大,我现在会变得这么大,也是经过努力而改变的。我一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比一般人要大很多,这是跟别人比,如果跟我自己比,譬如说二十年前跟现在比,现在比以前大太多了。这是经过努力而变成这样。所以,各位也是一样,你经过努力,也会变大。心量小跟心量大,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心量大的人,会觉得他海阔天空,挥洒自如;心量小的人,他讲话时,旁人听起来就觉得是小鼻子、小眼睛。

注:本文由下列资料整理而成

梁乃崇教授。民国88年6月6日上午。录音带。新竹。

梁乃崇教授。民国88年8月1日上午。录音带。新竹。

梁乃崇教授。如何恢复真如本体。民国88年8月。录音带。新加坡。

梁乃崇教授。圆觉宗新义。民国88年11月7日。圆觉通讯90期。

整理者:张民文、胡祖樱、左美玲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