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幸福人生

幸福人生的原理(7)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七、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种行为

     1、不杀生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这段经文讲的是不杀生。 

   在讲到不杀生的利益之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杀生。很多人对杀生的含义不能正确地理解。在社会上,对杀生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说,这些动物如牛马猪羊,天生该就是给人吃的,人就应该吃这些东西;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你们学佛的人既然吃素,不杀生,蔬菜也是有生命的,你们吃蔬菜不也是杀生吗?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牛马猪羊和人一样,都是六道众生,只是生命的层次比人低一些。一个人如果在现世不好好修行,来生也会堕落到畜生道的,怎能说牛马猪羊天生就是给人吃的呢? 

   那么,佛教对杀生的标准是什么呢?在佛教里,把动物叫作有情。有情意谓有感觉、有思惟、有感觉的动物。人有思维、有感情、有记忆力,属于高级动物。那些有记忆、有神经、有感觉的动物,它能感觉到冷热、疼痛,如蚂蚁之类的,属于低级动物。无论是高级动物还是低级动物,都是我们不能杀生的范围。再像蔬菜之类的植物,既没有感觉,也不知疼痛。属于无情生命的范围。《荀子·非相篇》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而且有义,最为天下贵也。”所以,吃素属于不杀生范围。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学佛的人是否一定要吃素呢?有的人觉得学佛吃素难以做到?这是在家居士会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当然,吃素是不杀生的最好表现,吃素也体现了学佛者平等慈悲的胸怀。因为一个人吃素了,自然也就不会涉及到杀生。但是作为在家居士来说,有的人如果没有条件吃素,吃荤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吃三净肉。佛教所说的三净肉,是不见为你杀,不闻为你杀,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是为你杀,在这种情况下,吃这种肉也不算是杀生。 

   在日常生活中,学佛的人还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杀生,家里要不要搞卫生?厨房里有很多蟑螂、蚂蚁,如果搞卫生伤害了小虫怎么办呢?因为搞卫生,肯定会伤害到微小的生命。佛陀在世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比丘们就请示佛陀,佛陀回答说:“卫生当然要搞,但在搞卫生的时候,要尽量地小心,不要伤害到这些生命。”你们搞居室清洁卫生的时候,不要用“必扑”之类的灭虫剂往虫的身上喷,如果往虫的身上喷,那就是杀生了。假若不是故意的,无意中害死一两只虫也不算犯杀生戒。当你发现在搞卫生时误杀了虫,就要马上生起一种忏悔的心,生起一种自责的心,并要为它念佛,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给它,祝它早日解脱恶道之苦。只要你本着这样一种心情,误杀也是没有关系的。 

   也许有人还会问:如果不杀生,那街道上让我们除四害怎么办呢?象蟑螂、蚊子、苍蝇、老鼠这些生命能不能杀呢?因为它们是害虫,有的人认为就应该杀。其实,这种观点也不对,所谓的害虫与不害虫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它们确实是害虫;反过来,相对它们而言,人岂非具有更大的危害?假如从它们的角度来看,一定也会觉得人类是害虫。所以,我们要有慈悲心,避免杀生。也就是说,应该以预防为主,少造杀生之业。对一切众生要有爱护之心,要有慈悲心,我们持不杀生戒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慈悲心。我们爱护一切生命,是在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操和良好的心态,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现在再来看看杀生的定义。杀生,是用恶心断除有情的生命。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就构成杀业:1、故意杀生。故意地去杀害众生,而不是误杀。2、杀他有情。你在杀其它的有情,而不是杀你自己。3、明知故犯。你也知道这是蚂蚁、蟑螂、老鼠等,他们也像人一样,有自我保护意识,贪生怕死。我们不顾及怜悯它们,反而有意地去伤害它们。4、制造杀生用具。有意识地做杀生工具,如杀生用的笼子、猎枪、捕鱼网、钓鱼钩之类的工具。又如事先挖好陷井,暗算杀害动物;或有预谋起心杀害一个人而准备谋杀的工具。现在这里讲的是永离上述杀生的种种行为。假若能够不杀生的话,我们就能够成就十种离开烦恼而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结果。 
 

   “何等为十?”到底有哪十种呢?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喜欢杀生的人,无论是人或动物都害怕他。试想如果碰上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你们害怕不害怕?肯定会害怕的。同样,因为人对动物有伤害心,动物见了人才害怕。因此,当你在路上碰到一只鸟,它会赶紧飞走,看到其他的动物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人太坏了,总是杀害它们的同胞,因而给他们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人都是他们的敌人。有些地方,像我去过的澳洲、欧洲等地,公民普遍有保护动物的意识。在街道上、广场上,鸽子、海鸥成群结队的自由飞翔,悠闲的散步,与游人嬉戏。有时会飞落在我们游客的头上、肩膀上,人与动物相处,亲密无间,其乐融融。 

   不杀生是无畏施,能给人或动物安全、不害怕的感觉。佛教认为持五戒是五大施。因为持不杀生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你伤害他;持不偷盗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他的东西被你偷走;持不邪淫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他的妻子被你强暴,或丈夫爱上你了;持不妄语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会被你欺骗;持不饮酒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交了一位不讲信誉的酒肉朋友。所以,持戒不仅是消极的止恶,同时也是积极地布施,是一种无畏的布施。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杀生的人缺乏慈悲心,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他人或动物,竟然忍心杀死他(它),可以想见他的残酷。尤其人或动物死前的那种惨状,令人目不忍睹。稍微具有同情心或怜悯心的人,一定无法下手。奇怪的是,这世界有些人以杀人或杀动物为快乐,像书中记载的酷吃、日本鬼子在南京的大屠杀等,这些人都充满着嗔恨心、恼害心。反之,不杀生的人,天性中一定很善良,他们即使看到人或动物自然死亡,都会伤心落泪,更何况亲手去杀伤众生呢?这种人看到人或动物身上发生任何不幸的事,都会生起慈悲同情之心。 

   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人性中具有的各种习惯性格,并非天生就有,其实都是后天养成的。就如爱杀生的人,嗔恨心特别重,对众生缺乏同情心、包容心、忍耐心,一旦有人惹到他,就想报复,终日生活在愤恨恼害当中,对什么都不满。这样就会使得他嗔恨心越来越大。这种嗔恨心一旦发展到极至,这个人来生就会转生为蛇蝎,不仅心上有毒,身上也会产生毒液。所以动物的毒性,便是嗔恨心的结晶。一个嗔恚心重的人,他的相貌也会变得很凶恶难看。我看那些捕蛇打猎的人,他们的相貌十有九个,都长得很凶。反之,不杀生的人,慈悲心不断增强,嗔恨心自然越来越少,乃至彻底地断除嗔恨心。 

   四、身常无病。杀生的人,将来招感的果报是多病。原因是杀生的行为,使动物痛苦不堪。相应地种下这种因的人,在未来的生命中,除了招感短命果报,还有体弱多病的余报。相反,不杀生的人,将来的果报自然是健康,因为他让别人或动物健康地活着。 

   五、寿命长远。杀生的人断众生的命根,使他人或动物不能活到天年,就命丧黄泉,短命而死。与此相应,杀生的人将来也要招感短命的果报。反之,不杀生的人,慈悲一切众生,爱护生命,自然获得长寿。中国有一句话说:仁者寿,就是这个道理。 

   在譬喻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五人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修行,有位证得宿命通的老和尚,以神通观察他的小沙弥,寿命只剩下七天了。他心想,如果小沙弥死在寺院里,其父母怪罪下来,以为我照顾不周,还是让他死在家里。于是老和尚就对小沙弥说:你的双亲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看望他们。小沙弥高兴地辞别师父,蹦蹦跳跳的回家去。小沙弥走在路上,看到小溪涧中有一大堆蚂蚁被困在大水中,善良的小沙弥就捡了一根小木棒架在上面,把蚂蚁从水中引渡出来,使千万只蚂蚁得以安全脱险。小沙弥回家过了一个星期,第八天回到寺院,师父见到小沙弥能够活着回来,感到很奇怪,就入定观察,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蚂蚁而延长了寿命。这是护生长寿的一个典型例子。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非人,指天龙八部。在宇宙中,除了人类肉眼所见到的动物之外,冥冥之中还生活着许多高级的生灵。如天龙八部,他们就如世间的侠客一样,时常喜欢干一些赏善罚恶的事,对世间上道德高尚、广行善事的人,他们会在暗中保护着。《长阿含经》卷二十说:“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杀生的人时常都会担惊受怕,你看那些杀人的凶手,白天心惊胆战,夜晚恶梦缠绕,一天到晚内心处在不安宁中。与此相反,不杀生的人心里没有负担,问心无愧,活得坦然,晚上睡得好,白天吃得香。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杀生是在结怨,无论被你杀的人或动物,必然都会和你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在人类社会中,有些国家或民族,世世代代不断地发生战争,是因为怨怨相报,没完没了。杀动物也是一样,被杀的那些牛羊不会温顺地伸长脖子等死,总是强烈反抗,拼命挣扎,在极度的嗔恨心中死去,那么这些众生与杀生者必然结下仇恨。所以,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有“一见钟情”之外,还有“仇敌相见,格外眼红”。如果不杀生就不会结下怨仇,不但现世不能结怨,而且还能化解宿世结下的怨仇。 

   九、无恶道怖。杀生的人将来要堕三恶道,遭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反之,不杀生的人,就不会有堕落三恶道的恐怖。 

   十、命终生天。 死了之后,能生到欲界天的天堂去享福。不杀生的人,不论是对自身的修养,还是从现身的处境,以及未来生命的发展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如果我们把修十善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那成佛时所招感的果报是“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就是想活多长时间,就能够活多长时间。 

 

2、不偷盗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这段经文讲不偷盗的十种利益。偷盗,又叫不与取,指凡是人家没有给的东西,我们把它占为己有了,都是属于偷盗的行为。凡以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坑、蒙、拐、骗等各种手段占有他人的财物,都是偷盗的行为。 

   造成偷盗的业力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故意起盗心,有心要盗,而不是无心。2、属于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东西,假如是自己的东西,就谈不上偷盗了。3、知道是别人的东西。有时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放在一起,时间一长,结果忘了,误以为是自己的,这样即使拿了别人的东西也不算偷。我们现在所说的偷盗,必须知道这个东西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也不是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来想,然后再去拿,这是自欺欺人的伎俩。4、预先有盗窃的动机和准备,比如作案计划,行动纲领。5、不是误取。具备了以上五条,偷盗的罪名就成立了,偷盗的业力也就形成了。一个人如果不偷盗,就能够得到“十种可保信法”,什么叫可保信法呢?就是可靠的人生结果。 

   “何等为十?”到底有哪十种呢?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世界上拥有财富的人很多,然而拥有财富要能够保有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看有许多穷人,他们曾经富甲天下,后来才穷困潦倒,甚至沦为乞丐。原因是什么呢?当你占有财富时,财富并非就是属于你所有的,佛经上说财富属五家所有:一是国王。像古代的国王,依仗政府势力能把一个人的财富没收掉。二是盗贼。贼,那些大盗小偷,黑社会性质的团伙,都属于贼的范畴。这些家伙一旦看上你的财富,那可就麻烦了,轻则给你放放血,让你损失一定的财富,重则你的身家性命,都要赔上。三是水灾。四是火灾。水灾和火灾会把一个人辛辛苦苦攒下来的财富,在眨眼之间化为乌有。五是不肖子孙。有的人费尽心机,用不正当的手段,积累了很多财富,结果子孙后代,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吃喝嫖赌,很快得把祖辈们留下的财产花得精光。所以,现在美国许多富豪,都不愿意给子孙留下太多的财富,认为那样会害了他们。反之不偷盗的人,未来生命中会拥有很多的财富,在你一生中都能安全享有它,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的变故。 

   二、多人爱念。一个人之所以被人喜欢,那是因为亲情或爱情的关系,而要让社会大众都喜欢你,这就需要你拥有比较好的人品。尤其对于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更是如此,试问有谁愿意和小偷做朋友呢?有谁喜欢当小偷的人呢?除非是菩萨出于慈悲心,要摄受他。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没有什么人愿意这样做的。相反,不偷盗的人,为人诚实,大家自然都会喜欢他。 

   三、人不欺负。偷盗的人,名声不好,大家都轻视他,舍弃他,不会被社会所容纳。一个有偷盗历史的人,想找一份工作显得非常困难,因为没有人会信任他,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接纳他。不偷盗的人,则受人尊敬,不会被人轻视。 

   四、十方赞美。现在的社会虽然不正之风盛行,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类的良知,并没有彻底丧失,人类心中还存有一种无形的道德准则,以此去评判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偷盗的人,人们都瞧不起他,臭名昭著,谁也不会说他的好话。不偷盗的人诚实可靠,人人都会赞美他。 

   五、不忧损害。一个人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赚钱,他就不必担忧害怕,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的财富,正所谓:“不干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反之,靠坑蒙拐骗发家的人,他会受到良心的遣责,他要担心他的不正当行为被人发现,而被追回财物;他害怕别人报复他,他还有坐牢的恐惧。 

   六、善名流布。名,虽然是不真实的东西,但一个人名声的好坏却直接关系到他的人生幸福。一个人有良好的名声,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恭敬爱戴;名,同时也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利益。偷盗的人恶名流布,不偷盗的人则美名远播。 

   七、处众无畏。偷盗的人做贼心虚,无论走到哪,总是内心有愧,害怕被别人发现,心情常常处于忐忑不安的状态之中。反之,不偷盗的人,因为没有做过亏心事,任何情况下都能活得坦然,心安理得。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财,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延续、身体的健康、生活环境的优越以及辩才诸方面的问题。财,是财富,人在世间上的生存,应有一定的财富。命,生命。人有了财富,才能保证生命的延续。色力,身体健康状况,由财富的资养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安乐,也是建立在财富上,有一定的财富,才有安乐的生活可言。辩才,雄辩滔滔,这也离不开财富所提供的营养。当我们损坏他人财富时,我们也就损坏他人这一切了。所以,偷盗的人,将来的果报是财富、生命、健康、安乐、辩才都要受到影响。反之,不偷盗的人,他的财富、生命、健康、安乐、辩才能得到保障。 

   九、常怀施意。人格中的每一种特征都是长期修养成的。人的行为自有他的一贯性。偷盗的人,不偷别人的财物就算不错了,怎么还会去布施人家财物呢!反之,不偷盗的人多数还会有布施的行为,久而久之,就培养出慈悲心,形成布施的习惯,只要有机会,随时都会把钱财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 

   十、命终生天。修布施持戒的功德,死后会往生到欲界天享受天人的福报。 

   不偷盗的人会得到以上十种现生和来世的利益。“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如果把不偷盗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也就是说,发菩提心,持不偷盗行,将来成佛的时候,就能证得清净大菩提智。 
 

3、不邪行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这段经文讲离邪行。邪行就是邪淫,不为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是属于邪行的范畴。邪淫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犯戒行为:1、指非境。指除了自已法定的妻子之外的行淫,都是属于邪淫。2、指非道。行淫有行淫的处所,假若不在正道行淫,既使是自已的妻子,如果是在她的口中及其他地方行淫也是属于邪淫的。3、指非时。在妻子怀孕、婴儿吃奶的时候,或受持八关斋戒的时候行淫,也是邪淫。4,指非处。如果和自己的妻子在佛教的寺庙里、佛塔边这些圣洁的地方行淫,也是属于邪淫的。如果远离邪淫,就能够得到四种有智慧人称赞的利益。 

   “何等为四”,到底是哪四种呢? 

   一、诸根调顺。诸根,指六根。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个人如果放荡不羁,邪淫过度,就可能导致诸根不调。像许多古代帝王寿命都很短,有些三十几岁就死去了,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淫欲过度。现代社会,性行为比较开放,很多人乱搞男女关系,结果染上了性病。像不治之症的艾滋病,就是通过邪淫来传播的。所以邪淫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好处,就生理而言,会染上种种病,造成许多身体上的病苦;就心理而言,一个好色之徒,一天到晚坐卧不安,为找妓女而不能静下心来。与此相反,不邪淫的人诸根调顺,身心健康,活得自在。 

   二、远离喧掉。喧掉,是心理上的扰乱和不安宁。邪淫人有了外遇之后,他的心必然会系在他(她)情人的身上,心很难安静下来,时时想着见面,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些人,一旦掉入感情之网,往往不能自拨,干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心总是静不下来,遐想连篇。不邪淫的人,他的内心则平静、自在。 

   三、世所称叹。中国传统道德很重视贞节观念,男人寻花问柳,女人卖淫,为社会所不齿。像社会上有些卖淫女,把接客赚来的钱拿回家,气得父母死去活来,三下两下把钱撕得粉碎。有良知的父母对自己的骨肉都不肯原谅,为她感到羞耻、害燥。更何况是外人呢?反之,不邪淫的人,大家觉得他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大家都称赞他。 

   四、妻莫能侵。邪淫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今天的社会因为男女两性关系太开放,引起家庭的破裂,使得许多无辜的小孩从小就失去母爱,深受其害,因而走向犯罪的道路,造成社会的危害。邪淫的人,当他侵犯别人的妻子时,也许他的妻子正在与别的男人寻欢作乐。反之,没有种下邪淫因的人,他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妻子会有外遇,或被人侵犯。 

   不邪淫的人就能得到以上四种好处。“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如果一个人能发菩提心,遵守不邪淫,将来成佛的时候,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中的马阴藏相,就是男根和一般人的不一样,藏在里边。 
 

4、不妄语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这段经文讲不妄语。妄语,是一种虚狂的、不真实的语言。妄语的方式有很多:有自己妄语,自己对别人说假话;有叫别人妄语,假借别人的口说假话;有书面妄语,通过写信来欺骗别人;有默许妄语,通过默认、暗示、点头等方式,来欺骗对方。总之,不管通过什么渠道,只要达到欺骗对方的目的,都是属于妄语。 

   妄语业道的成立要具备四个条件:1.用违背事实的语言去欺骗别人。譬如看见了说没有看见,没有看见的说看见了。2.对方能理解你的意思。假若对方不理解,你想欺骗还欺骗不成,这也不能算是妄语。3.存有欺骗的心理。就像平时开开玩笑,没有存在欺骗的心理,这也构不成妄语的业道。4.对方如实地接受。你欺骗对方的话,对方说一不二地接受了,并且以为真实不虚,这就构成妄语的业道。具备了上述四个条件,妄语罪名就成立了。不妄语的人,能够成就“八种天所赞法”,这八种法不但受到世人的称赞,就是天上的人看到了也会称赞你,认为你真了不起。 
 

   “何等为八”?到底哪八种法呢? 

   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口,是嘴巴,嘴巴里很清净,并且经常散发出一股像优钵花(青莲花)一样的清香。说假话的人就不是这样,将来招感的果报是口臭。一张口说话,就发出一种臭气味,使听话的人赶紧捏住鼻子,站得远远的不敢走近。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不妄语的人,社会上都能够推崇他、信任他,这很正常。试想一个经常打妄语、说假话的人,能够取信于他人吗?这是不可能的。儒家也很重视信,孔老夫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只有那些不妄语,说话诚实可靠的人,人家才会信任他、恭敬他。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不妄语的人说话算数,能受到天人、世人的尊重、爱戴。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就是对一件大家决断不了的事,这时候,就要请一位说话有份量的长者来裁判,由他来定夺是非。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说假话,在群众中很有威信,不会凭着个人情绪,颠倒黑白。所以,说话才有这样的威力。反之,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的人,不要说一句成证,就是说一百句也没人会相信。不妄语的人,世人、天人都喜欢他。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爱语,具有爱心说出的语言,包括真实的语言、有利于他人的语言。这与别有用心的花言巧语、拍马屁、阿谀奉承语言是不一样的。不妄语的人,时常用真实的语言去安慰众生。而那些打妄语的人,往往就不是这样,专门说一些花言巧语、拍马屁的语言、奉承的语言去欺骗、讨好别人,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五、得胜意乐。意是意识,乐是喜好。意乐就是思惟和爱好。打妄语的人,是在种虚妄的因,说假话的人,将会使他的思惟越来越虚妄,从而离真实就会更遥远。反之,不打妄语,直心,爱说真话的人,讨厌虚假,喜欢真实,其思惟就会接近于真实,乃至成就证得真实的智慧。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说假话的人,一句假话说出来之后,漏洞百出,需要编造一大堆假话,去为他打辩护。假话说得多的人,时间长了,思惟就会混乱,一开口说话,很容易出差错。像有些人表达问题时,说了半天,人家听不清楚他到底想要说些什么,东拉西扯,语无伦次。反之,不打妄语的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言简意赅。听话的人容易领会,心生欢喜。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经常打妄语的人,肯定被人瞧不起,即使他有时说的是真话,但是一定不会有人把它当成一回事,因为熟悉他的人,都不会相信他说的话。反之,不打妄语的人,受人尊重,他说的话人们都愿意接受,并按他所说的那样去做。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不打妄语的人,种真实之因,从而使他生命中的虚妄成份越来越少,乃至成就智慧,辩才无碍,制伏各种邪说。反之,经常打妄语的人,说什么人家都不会相信,怎么可能制伏他人。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如果发菩提心,持不妄语行,将此功德回向到佛果上,所成就的是如来真实语。正如《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5、不两舌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这段经文讲不两舌。两舌是离间语,用挑拨离间的语言,搬弄是非,去破坏他人的密切友好的关系。如向甲说乙,向乙说甲,挑起双方的是非,制造矛盾,让双方彼此猜疑,进而争吵打架,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两舌罪名的成立必须有四个条件:1、挑拨离间折散他人的关系。2、制造矛盾的语言。3、对方理解你所说的内容。4、如实地接受。有了以上四个条件,就能构成两舌的罪名。显然,两舌的特点是破坏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事业的成就。而不两舌就是成全人家的好事。不两舌能够得到五种不可坏法,你所做的一切不会遭到别人的破坏。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不两舌的人,能感得不坏的身体。不坏身,不是永远不死的意思,而是不两舌的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不管是此生、来生,乃至尽未来际,在他人生命中绝不会出现被人谋害的事件。因为他没有用两舌去伤害过别人,所以能得不坏身的结果。反之,种下两舌因的人,将来有可能招感被人暗算谋杀的结果。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眷属,是六亲眷属,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亲戚关系等。在现实生活中,要处理好这些关系非常不易。何况社会本身就很复杂,有的夫妻关系因第三者插足而破裂,而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亲戚朋友关系,也会被人挑拨离间,引起相互争斗仇视,结果闹矛盾。这与他过去生种下两舌业有关系。假如不两舌的话,将来我们的眷属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儿女关系都很和睦,别人想破坏也破坏不了,因为他没有用两舌去破坏过别人的关系,所以六亲眷属关系和睦。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有些人在信仰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逆缘或恶知识的破坏。比如生在一个毁佛的时代,或生在一个异教徒的家庭。像“文革”时期,多少僧尼被迫返俗回家,想吃素,想独身,想诵经、拜佛,都是不可以的。在现代的社会中,国家已经允许信仰自由,但有些人想学佛出家,仍会遭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压力,使得他不能如愿以偿。也有一些人本来选择了一种良好的信仰,在信仰尚未坚固树立之前,就遭到异端邪说的引诱,结果放弃了原本究竟的信仰,而改信邪说,真是可惜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过去生种下的两舌因是有关系的。反之,没有种过两舌因的人,在他未来的信仰中,决不会碰上这种问题。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修行是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像不两舌的人,修行的因缘特别殊胜,一旦遇到善知识引导,生活在良好的佛教氛围中,选择一个法门,认真修行之后,不会出现任何障缘的干扰的破坏,直到有所成就。反之,种下两舌因的人,在修行的过程中,破坏的因缘就特别多,使得他没法认真地修下去,以至半途而废。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善知识非常重要。善知识就是好的老师。因为好的老师才能正确的引导你,并且能永远地关照你,提醒你,只有这样,你在修学上才能有所成就。可是有人虽然遇上善知识,却被别人挑拨离间,使得善知识疏远他,这是因为曾经种下两舌因的结果。反之,不两舌的人,就不必担心自己和善知识的关系遭人破坏。 

   “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如果能把修不两舌的行为回向到佛果上,就能得正眷属,就像佛陀出世的时候,在他的座下有很多弟子,常随的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还有很多大菩萨跟随身边。魔王想破坏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也是办不到的。 
 

6、不恶口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这段经文讲不恶口。恶口,又叫粗恶语,像诽谤、攻击、讽刺、挖苦、尖酸刻薄等能够伤害他人的语言都是恶口的范围。不讲这类的语言。就叫不恶口。 

   恶口业道的成立要具备四个条件:1。有心去伤害他人。朋友之间由于很熟悉,见面也会说一些恶语,但对方不介意,这种粗恶语就不算恶口。而有的人,话虽说得很好听,但那是在讽刺嘲笑人家,或挖苦人家,这样的语言就属于粗恶语的范畴。2。发出非爱语。非爱语就是缺乏爱心,伤害他人的语言。3。对方理解。4。如实接受。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构成了恶口。如果一个人离开了恶口的语言,就能得到八种清净的行为。 

   “何等为八”。到底是哪八种呢? 

   一、言不乖度。指说话有把握分寸,讲究说话的艺术,这一点非常地重要。很多人做不到,尤其是那些平时讲惯了粗恶语的人,总是带着嗔恨心跟对方讲话,这就很难做到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反之,不恶口的人,内心非常地冷静,非常地理智,不会出口伤人,言语文明,口气温和亲切,跟人说话很有礼貌,尊重他人,体量对方,善解人意,不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说话总是与人商量的口气,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像这样的人,他说出的话一定恰如其分,跟这种人讲话,你会觉得很开心。 

   二、言皆利益。用恶口说话的人,是从嗔恨心中发出的,必然会伤害别人。佛经里讲“士之生也,斧在口中”,人的嘴就像斧头一样,用语言伤害别人甚至比用刀砍的伤害还要大。反之,不恶口的人,一定富有慈悲心,言语柔和,凡有所说,必能利益他人。 

   三、言必契理。恶口是因为人有嗔恨心。人在嗔恨心的状态下,是极不理智的,一旦说出了言不由衷的话,往往都是不合情理的。有时甚至会语无伦次,毫无逻辑可言。因此当人们冷静下来之后,往往会对愤怒时说的话,不当成一回事。反之,不恶口的人,肯定是心平气和地和别人讲话,他的话一定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那么,他讲的话就能比较客观、合情合理。 

   四、言词美妙。恶口,是属于脏话、粗话、以及一切能构成对他人伤害的语言,像这样的一些话,谁听了都不会觉得美妙。反之,在爱心、慈悲心的状态下,所发出的声音一定很柔和,对方听了顺耳。 

   五、言可承领。用不恶口讲出来的话,容易被对方接受、领会。假若你是用恶口讲出来的,即使你讲得很有道理,对方也不愿意接受。所以批评一个人,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用爱语去说,而不是用恶口去说。 

   六、言则信用。恶口的人,从嗔恨心中说出的话,往往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理智,他自己把握不了自己,过后他肯定是要后悔的。反之,不恶口的人,在冷静的情况下,说话自然容易算数。 

   七、言无可讥。讥,是漏洞。一个人如果在不恶口的情况下讲话,就会比较严谨,不太容易找到毛病;而在恶口的情况下,由于失去了理智,讲出的话就会漏洞百出。 

   八、言尽爱乐。不恶口的人讲话,大家都会乐意听,听的人觉得舒服、欢喜。恶口的人讲话,谁都不高兴听。因为听了他的话,让人难过、痛苦、烦恼。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如果我们能够把修的不恶口的行为,回向到佛果上,那将来成佛的时候,就能具足如来梵音声相。“梵音声相”是特别好听的、柔和的音声,而不像我们凡人的语言那么粗糙。 

 

7、不绮语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这段经文讲不绮语。绮语,也叫杂秽语,属于染污的语言;或叫无义语,指没有什么意义的语言。这种语言不能使人生得到改善,对我们人生的修养也没有什么利益,甚至还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增长我们的烦恼。 

   绮语由以下两个条件构成:1。有染污心。当一个人讲绮语的时候,往往是带着一种染污的心理,像贪心、嗔恨心等充满着个人的情绪,也就是带着这些不良的情绪讲出的语言。2。无意义的语言。这种话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就像色情、武侠、情歌、艳词方面的语言,或者是天南地北地瞎吹牛、不正见的邪论都是属于绮语的范畴。一个人如果在修行中离开绮语,就能成就“三种决定”。 

   “何等为三”,究竟是哪三种决定呢? 

   一、定为智人所爱。不绮语的人,一定会被有智慧的人所喜欢。当然,一个人说绮语,也会博得很多人的欢心。因为这个世界上,无聊的人毕竟太多了,他们一天到晚无所用心,就喜欢听些色情、男女方面的戏论,以此来消磨时间。这些话也很有市场,但有智慧的人却会不屑一顾,看到讲这些话的人直摇头,觉得这些人不可理喻,简直无聊透顶了。不讲绮语的人,他说的每一句话不是对自己的修行有帮助,就是对别人的生命改善有好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话,他是不会去说的。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不讲绮语的人,对别人提出的问题,都能用智慧做如实地回答。但如果是一个整天说话不正经的人,由于他本身没有真实的智慧,自然不能确切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也不能为他人解决人生的困惑,因而只好胡说一通了。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说绮语的人,因为不真实、不健康的语言说多了,走到啊里都缺乏威信,不受人欢迎、尊重。不讲绮语的人,无论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他都有很高的威信,受人尊重爱戴。 

   “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如果我们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修不绮语,将来成佛的时候,由于不绮语的功德,才有资格为众生授记成佛的时间。读过《法华经》的人都知道,佛陀给舍利弗、须菩提、迦叶、目犍连等很多人一一授记,他们在什么时候会成佛。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也是由燃灯佛授记之后而成佛的。三世诸佛都要给他们的弟子授记,告诉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成佛。这种授记将来都会实现的,为什么呢?因为三世诸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都远离了绮语。 

 

8、不贪欲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这段经文讲的是离贪欲。什么叫贪欲呢?先讲贪。贪,是三毒之一。在有情的生命中有三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有情终日都生活在贪、嗔、痴中。一切烦恼都是由这三种烦恼引起,或者是这三种烦恼的表现形式,所以叫根本烦恼。又叫三不善根,是三种生起不善法的因。又叫三毒,因为它能毒害我们的生命。烦是扰,恼是乱。烦恼是扰乱我们内心宁静的因素。我们的内心本来很宁静,有了烦恼就不得安宁,就会坐立不安了。 

   贪,是占有和染著的心理。凡人的特点,首先就是有强烈的占有欲,占有的心态,如占有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等。贪著最严重的还是自己的身体。人的一生,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几乎每天都在为这个身体的吃穿住而忙碌,最后身体还是要离我们而去。贪的表现形式很多,有时表现为悭。悭是吝啬、小气,爱惜自己的财物,舍不得布施。有时表现为慢。慢是骄慢,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那些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或者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的人,我慢心都特别厉害,原因就是他们有一技之长。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修养的人就会好一些。这就是说,对自我成就的贪著,表现出来就是慢。贪有时表现为谄,有的人贪得无厌,不但执着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而且还贪著他人的财产、地位、名誉。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和强烈的占有心,就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地去博得他人的好感。贪心使人做出杀、盗、淫、妄的事,做出许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出来。贪心使社会不得安宁。 

   有情所贪著的范围非常广泛。也就是说,在我们凡夫的心里,不是贪就是嗔,不是喜欢的,就是讨厌的。而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所喜欢的一切东西,都会产生占有或执着的心理。所不同的是,这种占有欲在程度上有深浅的差别。 

   欲,就是需求的意思。说到欲,就会想到欲望,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叫做欲界。欲界的众生,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强烈的欲望之中。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上的需求,二是心理上的需求。人对这两方面的需求当然是很多的,佛教归纳为五欲,即:财欲,对财富的需求;色欲,男女色相的需求,也就是性欲;名欲,对名誉的需求;食欲,对饮食的需求;睡欲,对睡眠的需求。在这五欲里有两种欲望是最根本的,就是饮食男女,这是“人之所大欲存焉”,这是两种最为强烈的欲望,其中饮食欲又是根本的根本。 

   五欲,佛教中又以色、声、香、味、触为五欲。色欲,是眼睛所希望看到的,像优美的风景,心目中想念的人;声欲,是耳朵希望听到的,像人家的恭维话,人家的赞美语,悦耳的音乐等;香欲,是鼻子希望嗅到的气味;味欲,是舌头希望尝到的可口的饭菜,山珍美味之类;触欲,是身体希望感觉到的,像舒适的生活环境之类。多数的人一生,都是在追求欲望中度过。人生一世,必须要有吃的,穿的,住的,这些是基本欲望。但是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当我们吃穿住都有了之后,就希望吃得再好一点,穿得再好一点,住得更舒适一点。吃穿住已经得到保障,还要跟别人去攀比,讲排场。 

   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是无法填平的欲壑。像滚雪球一样,人的欲望会越来越大。不过,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欲望也不是一样的,还是有所偏重的。像有的人偏重于色欲,喜欢酒色;有的人偏重于食欲,觉得吃好的是最开心的;有的人偏重于睡欲,觉得睡觉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而有的人偏重于名誉,认为名声才是世界上头等重要的事情。所以,欲望是因人而异的。 

   人的欲望的差异,是不是天生的呢?不是的。每一个人的欲望偏重面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偏重于那一方面的追求,那一方面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大。如果不去培养它,它就会渐渐地小了。显然,欲望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通常人生的幸福,是以欲望为基础的。当一个人欲望满足了,就觉得幸福,就觉得快乐;相反,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觉得痛苦了。为了使人生幸福,佛陀告诫我们不贪欲。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贪欲的话,就能成就五种自在。 
 

   “何等为五”,到底是哪五种呢?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三业,指身业、口业、意业。三业自在的原因,就是诸根具足。诸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个不贪欲的人,就会有完整的身心,清净的身心,这样他的三业自然也就自在了。没有贪欲,则身心清净;身心清净,又导致了三业自在。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有贪欲的人,都很吝啬,吝啬就不会布施;不修布施的人,必然要招感贫穷的果报。而只有那些不贪欲的人,才会乐意修布施,乐意种福田。这样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生命里招感很多的财物,他就能做到“财物自在”。而且“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一切怨家债主都不能夺走他的财物,他的财物也不会毁于大水、大火、盗贼、不孝子孙、国王五种天灾人祸。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不贪欲的人,勤于施舍,乐意种福田,自然也就得到“福德自在”。福报,它包括很多方面,像中国古书──《尚书·洪范》里就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些都属于福德的范畴。“随心所欲,物皆备故”,一个人如果福德自在的话,他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不贪欲的人,乐意修布施,将来有可能招感当国王的果报。他本国的诸侯、地方官员、周边国家的国王都会把“珍奇妙物”敬献给他。因此,不贪欲的人做国王与一般国王有所不同。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不贪欲的人,他的未来人生用“心想事成”四个字还不足以形容,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总比原来希望的要好。比如他想赚一元钱,结果是赚了一百元、一千元。所以,一个人要想使他的生活过得更幸福、更快乐、更自在,他就得拥有福报。那么,福报从哪里来呢?要靠自己去培植,要种福田,只有耕种了福田之后,将来才有福报的收获。 

   一个人只有现在种福田,在未来的生命里才会拥有福报。所以说,“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我们有很多修行人,也非常重视修行,但不愿修福,一点利他的事都不肯做,一天到晚只管自己念佛,打坐,这一生假如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没有关系。如果功夫不到,往生不了,那未来的修行条件也就相应的困难了,没有人来成就你的修行。佛教里有句话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璎珞。”说的是过去有两个师兄弟在一起修行,一个偏重于修慧,一个偏重于修福。修慧的这位在来世继续修行,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没有人供养,经常托着一只空钵,挨饿受冻。而修福的这位,在来世堕落到畜生道里边去了。由于他在因地修了很多福报,结果就当了国王骑的大象,浑身上下挂满了珍珠、玛瑙、宝石,显得很神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要福慧双修,不可偏重于修慧一个方面。尤其我们现在学的是大乘佛教,更要在利他中完善自己,直接从无我下手,破除自我,发菩提心,发大悲心。这样就会替别人着想,替众生着想,远离贪欲,将来就会“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如果一个人把不贪欲的德行回向到佛果上,将来成佛时就是“三界特尊”,受到三界众生的特别尊重。 
 

9、不嗔恚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争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这段经文讲不嗔恚。嗔恚,是一种憎恨、排斥他人的心理。嗔恚的作用跟贪欲恰恰相反。贪欲是占为己有,而嗔恚则是排斥讨厌的心理。它的表现形式很多,像愤怒就是一种嗔恚的心理。当两个人吵架时,吵着吵着,首先是脸红,接着脖子粗,然后就是声音越来越大了,血压越升越高了,怒目圆睁,这种形象就是愤怒。愤怒之后,是恨的心态,因为俩个人吵完架,并不意味着吵完之后就完了,没有这么简单,恨接着是恼。恨,使人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恨的实质是伤害自己,而不是伤害别人,因此恨的结果,使心处在苦恼之中。恼进一步发展是害。害,是一种报仇的心理,企图想方设法伤害别人。 

   有时俩个人之间没有吵过架,由于嗔恚心的作用,也会对别人生起排斥的心理,这就是嫉妒。有一种人,看到人家的事业取得成就,心里总不是滋味。其实,人家的成就、地位、利益、荣誉对他根本没有损害,但他的心里却感到难受,这是嫉妒的表现之一。嫉妒这种心理,在我们的生命里力量很大,为了对治这种烦恼,佛教提倡随喜功德,就是看到别人做好事,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给予舆论上的支持。佛教认为随喜功德与别人做好事的功德是一样的,因为做好事要量力而行,人家拿一千元钱助残,这个你自身的条件也许不具备,但你对人家说句“你真是位好人”的话,是不用吹灰之力的。怕就怕在你连这句不损你一根毫毛的话都不肯说,而冒出一句十分苛薄的“你的钱多得没处花了”这句话来。所以随喜功德是一种既廉价而成本低、效益高的投资方式。但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愿意去做。而我们学佛的人呢,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会随喜功德。由于嗔恚心不但伤害了别人,而且也严重地伤害了自己,所以我们要远离嗔恚心,使身心安宁而平稳,并得到八种喜悦法。 
 

   “何等为八”,究竟有哪八种呢? 

   一、无损恼心。嗔恚心重的人,一天到晚有损恼心,要伤害别人,人家随便说他一句或者骂他一句,只要有损于他的利益,就恨不得马上咬他一口,这就是一种嗔恚心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远离了嗔心,他就不会有这种损恼心。 

   二、无嗔恚心。有嗔恚心的人,面对各种逆境,随时随地都会产生嗔恨心,久而久之对什么他都看不习惯,嗔恨心越来越大。而远离嗔恚心的人,在逆境面前,具足忍辱心、慈悲心,这样嗔恨心渐渐地就会消失了。 

   三、无诤论心。嗔恨心重的人他的报复心、记恨心特别强,一天到晚总想找机会跟人家吵架、打架。而一个远离了嗔恚心的人,就是有人骂他说他,由于他有忍辱的功夫,根本就不在乎。其实,不在乎,在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像人家骂你,你要是在乎了,你才会被人家伤害,假如你根本不在乎,随他骂你猪、狗、王八,无论对方如何骂,根本伤害不了你。与此相反,你一旦在乎,对方骂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学佛的人要学会不在乎,认识到骂人的语言都是虚假的,根本就不应该在乎。 

   四,柔和质直心。嗔恚心重的人,他的心态一天到晚都很粗暴,烦燥不安,时常处在又气又恼的状态中。而一个有忍辱涵养的人,他的内心里充满着安祥、慈悲,说出来的话一定很柔和,人们听了觉得舒服。 

   五、得圣者慈心。不嗔恚的人,会慢慢地培养出圣人的慈悲心态。一旦我们拥有圣人的心态,拥有佛菩萨的心态,那我们也就接近于佛菩萨了;与此相反,如果我们拥有畜生的心态,贪嗔痴特别强烈,一天到晚总想着伤害别人,那我们就跟畜生没什么区别。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远离了嗔恚心的人,由于他对众生具有慈悲心,总想着如何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嗔恚心重的人,他的相貌是不可能端庄的,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观察到。一个爱发火、发脾气的人,即使他长得很好看,当他发脾气的时候,他那端庄的五官也会被他的心态所扭曲,久而久之,他的相貌就会从端庄变得丑陋。因为他发一次火,就会使他端庄的相貌扭曲一下,等心情平静之后,才会恢复原状。如果经常发火,那他的面部肌肉就不能恢复原状了。就象那些捕蛇的人,打猎的人,他们的心态每时每刻都想杀害众生,从而使他们的面部肌肉变形,相貌变得越来越凶狠、难看。象是凶神恶煞似的。所以相貌的美丑跟一个人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古代有一个画家,他是画罗刹相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画。由于画得时间太久了,几十年过去后,他的相貌竞然成了罗刹相。人们一看到他都很害怕,畏而远之,他感到很苦恼。怎么办呢?他去请教一位高僧。高僧叫他不要再画罗刹相,改画佛菩萨相。于是,这位画家就日复一日地潜心画佛菩萨相。又十几年过去了,由于他时时刻刻想着佛菩萨的功德、智慧、慈悲,后来人们发现他的相貌竟然变得跟佛菩萨一样了。这则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拥有一种慈祥心态的话,就能使今生本来难看的长相变得越来越端庄,人们见了他都会觉得愉快。这种柔和而安祥的心态或暴躁而嗔恚的心态,就是一种气质,你想拥有什么样的气质,就要培养什么样的心态。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没有嗔恚心的人,具有忍辱、柔和、慈悲这样的德行,这正好是大梵天的威德。所以远离嗔恚的人,将来能生到大梵天去。印度人所说的大梵天,跟基督教的上帝很相似,都具有博爱、慈悲的德行。因此,你们如果现在修不嗔恚的德行,将来你们就是上帝了!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如果一个修行的人能把不嗔恚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将来成佛的时候就能得到无碍心,心没有障碍。因为有嗔恨心的人,在心理上有很大的障碍。所谓的“得无碍心”,就是拥有慈悲的心态。“观者无厌”,指拥有慈悲心态的人,人们看他的时候,越看越顺眼。 

 

10、不邪见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舍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辗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什么叫邪见呢?邪见是相对正见而言的,它是无明的产物。无明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邪见。见,是认识。邪见,是对宇宙人生的错误认识。什么叫错误认识呢?这种认识跟宇宙人生的真实是相违背的,和我们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是相违背的,和我们的修行解脱是相违背的。这种认识、思想、观念,属于邪见。反之,一个人的认识跟真理相应,跟修行趋向解脱相应,跟我们的完善人格相应,那就是正见。 

   在我们生存的世间,邪知邪见特别的多。像有的人不相信因果,认为人死如灯灭,觉得人世间没有什么因果,这就是邪见。因为他没有看到三世因果,他没有看到生命的过去、未来,只看到了现在这一生,所以他不相信三世因果。又像基督教,基督徒只讲生命的现在和未来,而认为生命没有过去,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死后不是升天堂便是下地狱。这在佛教徒看来,也是邪见。 

   有些人否定圣贤,他们不相信这个世间有圣人和贤人,他们认为人都是一样的。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一切生命都是从海洋里产生出来的,是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级到高级进化而来的,在世间上根本就不存在圣贤。一切动物(包括人类)都是一样的,差不了多少,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圣贤和凡夫的区别。不管他一生做了多大的事业,做了多大的努力,做了多少好事还是坏事,最终还是一样的,死了什么都没有了。 

   中国古代的杨朱就认为,尧和舜虽然是有名的贤君,但他们死了以后又怎么样呢?还不是枯骨一堆;桀、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暴君固然不好,但死了以后也是枯骨一堆,结果都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一世,不管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在社会效益方面虽然不一样,但从他们的自身结局来看,都不过一死了之,没有什么不同,反正都是枯骨一堆。就这堆枯骨而言,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又有什么区别呢!佛法认为,这种观点是属于邪知邪见的范畴。 

   又像有些人认为:人生苦短,应及时享乐,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诸如此类的邪知邪见,都是由于不了解人生的因果而产生的。因此,我们要想修行解脱,首先就是要树立正见,用正见去打破无明,用正见去打破邪见。 

   修学佛法的次第从闻、思、修入门,许多人往往忽略了修学佛法的这个常道。一旦学佛之后,接触到什么法门,就糊里糊涂地去盲修瞎炼,或者念佛,或者参禅,或者修密,修着修着,就不知道修到哪里去了,连自己也搞不清楚了,这是很危险的。天台宗的《教观纲宗》里有这样两句话:“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这是说修行,但不懂得修行是怎么回事,也不懂得修到哪里去,碰到的一些境界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修行当然很危险,何况真正的修行是对我们整个生命进行改造,是对我们思想观念的改造,是对我们行为的改造,是对我们语言的改造。佛是人格上达到完善的人,而我们要想达到人格上的完善,就要从身、口、意三业上进行彻底地改造,这样才能取得修行的效果。所以修行成佛是一件非常大的事业,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改造工程。如果没有相当的理论基础,没有相当的智慧,就没有办法完成这样重大的使命。要想完成这个重大的使命,就要从闻、思、修下手。首先要闻,闻了之后再思。通过听闻,学习很多的经教,进行思维,考察人生,把佛法的观念变成我们自己的观念,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再用这样的智慧去观照人生,这样的修行才会有效果。所以修学佛法的关键是树立正见,远离邪见。如果能远离邪见,树立正见,就能成就十种功德,获得十种好处。 
 

   何等为十,到底是哪十种好处呢?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真善意乐,是跟真理、道德相应的思惟、爱乐。因为有正见的基础,我们的认识才能跟真理相应,跟道德相应。“真善等侣”,是能够得到很多的善知识作为朋友或师长。反之,邪知邪见的人,贪嗔痴不断增长,离真理、道德、善知识会越来越远。 

   二,深信因果,宁舍身命终不作恶。具足正见的人,必然深信因果,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深信呢?要达到“宁舍身命,终不作恶”,我宁愿死了,有感于因果报应的可怕,也不去做恶。反之,邪见的人,往往无恶不作。 

   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具足正见的人,认为只有佛法僧三宝,才是真正的皈依处,才能使人彻底地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反之,邪见的人,是非不分,他会去归依那些天、鬼、钞票、地位、感情,以为这些是世间上最可靠的。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具足正见的人,能够正见人生一切。正见人生,对于人生的吉凶祸福,都能够明了它的因果,不会有什么怀疑。我今天之所以能得到什么好处,那是我应该得到的,是我过去种下的善因招感的果报;而我今天遭殃,碰上了不愉快的事情,那我也应该心安理得地去承受,因为是我过去种下的恶因招感的果报。所以一个真正深信因果的人,他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不求进取,而是会努力进取,懂得如何去开创自己生命的未来。 

   五,常生人天,不堕恶道。具足正见的人,深信因果之理,明了善恶果报。他一定不会去造恶业。不种恶因,自然不会堕到三恶道;由于修习五戒十善,将来继续生而为人,或往生到天上。 

   六,无量福慧,辗转增胜。具足正见的人,以正见指导自己的人生,这样在他的未来生命中,他的福德智慧就会不断地增长,一天比一天多,乃至一直到成佛,福德、智慧最终达到圆满。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具足正见的人,永远离开邪道,依八正道,致力于八正道的修行。其实,一切修行法门,都是以八正道为根本,不管是修净土宗也好,修密宗也好,禅宗也好,都离不开八正道这个核心。如果离开八正道去修行,那是一种偏执,都不太容易修得相应。 

   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身见,是我见。具足正见的人,明了因果、缘起、无常、无我的道理,就能逐渐地破除我执,乃至舍诸恶行。 

   九,住无碍见。具足正见的人,依照止观的修行,久而久之,就能引发般若智慧,如实地通达宇宙人生真实,在认识上不再有困惑,对人生不再迷茫。 

   十、不堕诸难。具足正见的人,不会堕落到诸难之中去。诸难,是三途八难,又叫八无暇。就是说,堕入三途八难中的众生,无暇听闻佛法。三途八难是: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拘卢洲。生在北拘卢洲的人,只有享乐,而没有苦难,所以不修习佛法;五、长寿天,就是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的地方,生在长寿天的人,由于福报很大,再加寿命很长,也不知道修学佛法;六、聋盲喑哑;七、世智辨聪,颇具世间聪明的人,对佛法不容易生信,就是信仰佛法,也容易产生偏执,钻牛角尖;八、佛前佛后,就是生在二佛中间,无佛住世教化的时代,就像我们所处的时代,释迦牟尼佛已圆寂2500多年,弥勒佛还没有出世,全世界虽有五六十亿人口,但能听闻佛法的又能有几人呢!我到过欧洲,看到很多人一天到晚忙于工作,看电视,喝酒,到大自然里去玩,我问他们信仰什么,他们回答我说:信仰大自然、信仰酒、信仰女人啊!虽然基督教统治着欧洲,但真正信仰上帝的人没有几个,这是很可怜的! 

   三途八难中的众生,不能听闻到佛法。一个人如果听闻不到佛法,他的生命就没有前景,没有光明。跟那些处于三途八难、无缘闻到佛法的人相比,我们算是很幸运的。尤其是能够生活在苏州这个地方,无论是社会道德,还是人的心态,都比较柔和,再加上这里有三座如法的寺院,经常有法师讲经说法,这是很难得的。 

   “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一个人如果把修不邪见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将来在成佛的时候,就能速证一切佛法。“一切佛法”指的是佛法的内涵,佛法的真谛。这里所说的佛法,就是专指佛所证的法,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我们之所以不能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原因是有见惑。在我们的修行中有两种惑:一是见惑,二是修惑。首先是认识上的错误--这就是一种见惑。见惑,影响了我们对真理地证得,影响了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们只有通过学习佛法,远离邪见,树立人生的正见,将来就很容易证得一切佛法。 

   “成就自在神通”是指远离了邪见,不仅能证得一切佛法,而且还能证得一切自在神通,获得自由,获得解脱。世人现在不是追求自由吗?自由当然是最可贵的,但是世人能真正追求到自由吗?一个人假如他内心里还有烦恼,就谈不上真正的自由。 

   佛法讲的自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指心解脱,心灵上没有任何的烦恼,获得自由;另一指慧解脱,能够正确地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是认识上的自由。佛陀就获得了这两方面的彻底自由,得大自在。 

   到这里就把十善业道的内容,修十善业道的利益讲完了。我们从这一节的内容可以看出,通过修十善业道,的确能得到人生的种种利益,种种的幸福。一个人如果能修十善业道,不仅能使现在的人生得到幸福,同时也能使未来的人生得到无穷无尽的幸福。那么,一个人如果修十不善业道,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在佛教经典里也有一部叫《佛说十不善业道经》,跟我们现在讲的《佛说十善业道经》的内容截然相反。这个十不善业,就是造成人生种种痛苦的根源。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