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农禅寺 - 台北县 - 台湾寺院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初建於1975年,由中华佛教文化馆的开山东初老和尚初建,圣严法师扩建。文化馆於1985年重建,便将各项的弘化活动,移到下院的农禅寺。
农禅寺原来祗有一栋建筑面积五十坪的两层楼农舍,曾经借给美国佛教会驻台译经院,之後又成立了三学研修院。渐渐地由於出家众的增加便扩建了近千坪的房屋,做各种修行活动的场所。目前在寺中出家修行暨从事於弘法、护法等活动的人员已近百位。
农禅寺除了寺内常住众的修学之外,其对外活动则有:
(一)禅七、禅训班、禅坐会:每年有两次禅七。每周有星期三、六、日的禅训班,已有学生三万多人。每星期日下午有禅坐会,会员人数已达四千多人。
(二)佛七、念佛会、大悲忏:每年有清明及弥陀佛诞的两次佛七,每星期六晚上有念佛会,基本会员人数有四千多人。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及晚上礼诵大悲忏,近来每场次已达一千多人。
(三)讲经、开示、皈依:每星期日的上午,有讲经法会。听众从最初的一百多人到现今的一千多人。每周日下午禅坐会中有关於禅修的开示。每星期日在讲经之後,举行皈依仪式。在该寺皈依三宝的人数已达三万多人。另有念佛一天、两天,坐禅一天、两天、三天的活动。
东初老人自1949年开始创办《人生月刊》。又於1965年到1974年之间发行《佛教文化》季刊。1955年,中华佛教文化馆影印大藏经,同时陆续出版佛教的文物及著作。到1980年,以圣严法师的著作为主,同时也出版发行学术性及实用性的佛教书籍。已出版的书籍共有七十多种。同时亦发行“有声书”及有声出版品,内容为法师之演讲集及各种开示法语。1982年,《人生月刊》以小型报纸形式复刊。1991年5月起,恢复为杂志型,1989年创刊《法鼓》杂志,迄今发行量超过四万份。另有大量印赠小册子型式的佛学小丛刊十一种。
自从1989年起,农禅寺有了朝拜法鼓山的活动,以分区分团的方式进行。
圣严法师及其出家弟子,每年接受各单位各团体的邀请,主持各种形式的演讲。地区包括台湾各县市,每场听众从数百人到四、五千人。
中华佛教文化馆是农禅寺的上院,其负责人也是圣严法师,每年举办冬令救济,同时也以整笔的款项与其他部门合作,举办各项社教活动。另设有慈善护生会,观音消灾会。
农历新年有千佛忏三天。农历三月有地藏法会三天。从1988年开始,为了筹措中华佛学研究所的经费,每年举办法华忏、梁皇忏各一次,每次为期七天。
由於北投关渡平原的重划开发,农禅寺面临拆迁,故已於台北县金山乡觅得山坡地,正在建设法鼓山。
法鼓山建设的领导者圣严法师,民国十九年(1930)出生於江苏省的农家,俗姓张氏,十三岁在南通县狼山的广教禅寺出家。
为了兴办教育,造就更多的弘法人才,他以三十九岁的年龄,毅然赴日本东京的立正大学深造。於六年之间,完成了文学硕士及文学博士的学位。
1975年,法师完成最高的学位之後,应邀赴美弘化,先後担任美国佛教会董事、副会长、纽约大觉寺住持、驻台译经院院长。1977年,继任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馆长。1978年,应聘为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及佛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在美国创立禅中心。
法师经常在中、美、加、英等地,各著名大学及佛教的社团宣扬佛法。同时又曾担任东吴大学及辅仁大学的教授。
1985年,重建中华佛教文化馆,创为中华佛学研究所。该所现有之专兼任老师暨研究人员是:圣严法师、捷克的性空法师、慧严法师、惠敏法师、恒清法师、逵和法师、明性法师、李志夫、冉云华、杨郁文、曹仕幫、、陈英善、蓝吉富、邓克铭、印度的穆克纪、西藏的觉嵋桑度堪布、德国的高明道、杨惠南、叶阿月、陈又新、蓝碧珠、郑振煌、曾德明、材煌洲等,其中十一位具有博士学位。另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至本所担任密集讲座、演讲,同时亦约聘国内外通讯研究员及《中华佛学学报》编審、撰稿,有佛学学者三十多位,他们都是在国内外获得高级学位及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
法师实学实修,他除了以禅修的观念和禅修的方法经验,指导东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亚、美、欧洲等地,主持禅七、佛七,法师更以学术性或通俗性的文字,弘扬佛法,迄1992年止,已出版中、英、日文著作共约四十馀册。法师所创办的中华佛学研究所到1992年止,已招收了十二届学生,所以他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法师是国际佛教学术界知名的学者,经常出席各项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并自1980年1月起,每二至三年,召开一次佛学会议,集合世界各国杰出的佛学学者,讨论如何将传统的佛教,落实於现代社会。
由於中华佛学研究所及农禅寺的各项教育事业及弘法事业,推展迅速,场地已不敷使用,所以在1989年,找到了台北县金山乡一块环境幽美的山坡地,命名为法鼓山。计划兴建一座世界性的修学中心。它将包括:佛教的教育研突、修持、弘化、修养等各种设施,预定在五年内完成。
圣严法师的心愿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地址:台北县金山乡三界村七邻半岭145号
电话:0224987171#1350、1352
资料来源:法鼓山网站http://www.ddm.org.tw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