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云寺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广东广州海云寺全景
地理位置
广东海云寺,为广东四大名寺之一,位于广东番禺南村镇员岗村与陈边村之间的秀丽清幽的雷峰山上。
寺院简介
该寺在南汉期间(917-971)建成,原为海商捐建的佛教道场,曾名隆兴寺、雷峰寺。清初,一代高僧天然法师驻锡该寺,重修扩建,命名为海云寺。清末民初,海云寺香火鼎盛,被誉为“粤中四大丛林之一”。抗战爆发后,番禺沦陷,寺院被毁。从2008年开始,广东省规划重建海云寺。
寺院历史
据有关史料记载,南汉年间,该寺由贾胡(外国来华经商的胡人)马罗年,为酬谢神恩捐资兴建。相传,马罗年是往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洋人。有一天,他的船舶行到扶胥(今员岗一带)江面,突然狂风大作,恶浪滔天,危在旦夕。贾胡马某祈求佛祖庇佑,如能渡过难关,他日定当酬谢神恩,兴建庙宇。果然瞬息之间,风平浪静,佛光普照,远望雷峰山上发出一道灵光光彩夺目。后来,马罗年就选定雷峰山上兴建寺庙。清末民初,海云寺香火鼎盛,被誉为“粤中四大丛林之一”。
抗战爆发后,1940年番禺沦陷,一些无赖将胁迫住持交出田契后将住持杀害,强令僧人解散,寺宇亦被拆毁,部分材料被“市桥皇帝”李辅群运去建“群园”(现为番禺区老干部活动中心)。
广东广州海云寺
禅院斋堂则最后毁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村民将寺庙的石头、砖瓦拿去建了水闸、猪圈和鸡舍,一代名刹被夷为平地。
由于“海云寺”遗迹的价值十分珍贵,从2008年开始,广东省规划重建海云寺,希望能让荒废的古迹重现光明,绽放盛世珍占的光芒。
雷峰海云寺是广州对外贸易的历史见证地,又是岭南传统文化的胜地,为清初岭南佛教中兴的名地。当时天然和尚与他的传弟子都是著名诗僧。其俗家弟子“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还有陈子壮、黎遂球、梁朝钟、苏曼珠、王邦畿、张穆等都是岭南的著名诗人,都有诗集传世,产生了“海云诗派”和“海云书派”,有些还是岭南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
海云寺在岭南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相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岭南时,曾路过广州到市郊石榴岗(现海珠区新滘),远望有清幽古寺,因而请人摆渡前往,登上雷峰山海云寺(时称隆兴寺)。他目睹清幽古道,即兴为古道题名为“金瓯古道”。因此,海云寺又称为“金瓯寺”。从此,雷峰山海云寺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幽探胜之地。开山第一人天然和尚是禅宗五叶之一曹洞宗第三十四世传人。由天然和尚及其弟子开创或扩建的名刹有海云寺、海幢寺、无著庵、芥庵、别传寺、华首台寺、栖贤寺、归宗寺等。天然和尚与他的本师道独,师弟函可,及其弟子三代僧人的经解、语录,都入藏浙江“嘉兴藏”,体现了曹洞宗天然一系在岭南佛门的地位。据说日本现有数间寺院均属曹洞宗门系,由此可见海云寺影响的深远。
清初学者潘梅元描写海云寺诗道:“巍然壮丽远临江,夕照天花满石幢。岭外洞宗推第一,区中佛法此无双,山回云寺三峰列,水到雷门万派降,才过溪桥心便息,不消高枕月横窗”。这是对当年的海云寺壮丽景象的写照。
天然和尚
一代商僧天然和尚学识渊博、道风高邈、忠义爱国,不畏权势,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士人之中威信极高。清军南下,明朝覆没,许多抗清或不愿为清顺民的士人遗老纷纷遁入空门,形成“十年王谢半为僧”的局面。天然和尚实际上成为明朝遗民的庇护者、引导者、精神领袖,海云寺成为明遗民安身立命之地,也是明亡后抵抗清兵入侵的神圣堡垒。雷峰山上的海云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见证,留下不少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是凭吊古迹的胜地。
2008年,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番禺余荫山房将进行扩建,而被毁弃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的千古名刹海云寺将在余荫山房的预留用地进行异地重建。
按规划,余荫山房近几年将重点进行二、三期扩建工程,一旦工程全面完成,景区面积将从现有的1500多平方米扩大到110000平方米左右。《规划》将余荫山房划成三大区域:其一是旧园区,这是景区的核心保护区域。古园区面积很小,只有2亩地,1000多平方米,再加上两个古迹,即一个祠堂、一个瑜园。二期工程有望今年内动工,争取在明年底前完成。
三期是《规划》的“重头戏”,即将在余荫山房的东边,申请征地210多亩,用于开展景区第三期扩建工程。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番禺氏族纪念馆、岭南画派纪念馆、贲南书院、番禺民间工艺馆和千古名刹海云寺重建。按《规划》,被毁弃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的海云寺,将余荫山房的预留用地进行异地重建,规模宏大,是改扩建工程的最大亮点。据了解,番禺政府有关方面曾经多次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并到海云寺遗址附近村庄寻找很多当年曾经到过海云寺的当地老人,请他们回忆印象中海云寺的格局、布置情况。
《规划》2005年就经区政府审核通过,现已递交到广州市,建设面积等还有待于规划部门的批准。但相关工作已被提到重要议程,正加快推进。区里各相关部门正合力解决开发建设中的问题,拟在2010年亚运会前完善好配套好,争取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见成效。
♡ 喜欢 (0)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