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寺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地理位置
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庐山西北麓,南面正对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地势雄伟。寺前明堂开阔,香炉峰呈趋拜之势,千年紫烟不断,虎溪具眷恋之情,万载常流。唐大书法家柳公权曾写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赞此寺之妙。原寺内建筑恢弘,兼之布局合理,避阴抱阳,松竹密植,石径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气爽,心旷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之神韵。
寺院简介
这里是中国净土宗的发祥地,是净土宗初祖祖庭之所在。寺当庐山之阴,南面香炉峰,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山之外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古木葱茏,梵音缭绕,人间净境,秀挹庐山。
寺院历史
东林寺建成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自建造以来,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建寺者为名僧慧远(334~416年),俗姓贾,山西雁门 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他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 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筹建东林寺。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 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晚年南游荆州, 历住江陵五层寺、琵琶寺。
自此之后东林寺成为了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历史上,与东林寺结缘的名流高士不乏其人,如佛陀跋陀罗尊者、智者大师、鉴真大师、李世民、刘遗民、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公权、王安石、苏东坡、李白、陆游、杜甫、杜牧、杜荀鹤、刘长卿、王昌龄、李邕、王阳明、黄庭坚、周敦颐、岳飞、范成大、朱熹、康有为等等。寺内文物甚多,从东晋远公与西域经师译经驻锡的译经台,到清末康有为题刻的《柳公权残碑记》,时间跨度千余年,每一处古迹都寄寓着一段历史典故,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寺院格局
一般寺院的主殿称为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 的尊称。佛有大力能伏“四魔”。但东林寺的主殿称“神运宝殿” 这是什么缘故?相传慧远初到庐山西麓时,选择结庐之处,认为 东林寺址在丛林之中,无法结庐。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结庐。夜梦 神告:“此处幽静,足以栖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风拔树。翌日该地化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为建寺之材。“神运”之名, 由此而来。
寺前有“聪明之泉”。聪明泉原称古龙泉。相传慧远初到庐山,拟择地建寺。但不知何处为好。于是慧远在此以杖叩地,井冈道:“若可居,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泉果然涌出。后遇大旱之年,慧远在泉边诵念《龙华经》,以祈甘霖降世,见神蛇腾泉而出,大雨即倾盆而下,此即古龙泉泉名之由来。江州刺史殷仲堪来寺,与慧远谈论《易经》于泉旁。殷仲堪博学善辩, 口若悬河。慧远非常钦佩他的口才,于是说:“君之辩如此泉涌”, 从此古龙泉改称聪明泉。今游人对聪明泉倍感兴趣,往往投币许愿,成为一处人文景观。
寺院景观
在东林寺,俗客可与僧众共进素斋,尝尝做和尚的滋味。游客步入斋堂,男先女后,男居右,女居左,齐齐而坐,不能紊乱,不能出声。食前由众僧膜拜诵经,主持立于佛祖像前,其余僧众右排列,又是叩首,又是鼓乐,充满了美妙庄严独特的佛国气氛。斋饭均为素品,但制作精细,别有滋味。食时不可有声,不可剩余,添饭时以筷子示意,在碗内划圈,自有专司添饭的和尚为你添饭。膳毕,碗筷摆放整齐,由侍立的憎人取去,僧众又在主持的带领下再膜拜诵经一番,之后向“俗客”道一番祝词,然后退出斋堂。
寺院传说
唐代鉴真东渡扶桑的故事,恐怕尽人皆知,但了解鉴真到过东林寺的事未必都知。唐天宝元年(742年),鉴真在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日本僧荣睿和普照祈请东渡传戒。鉴真接受邀请,六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取得成功。鉴真第五次东渡时在唐代天宝七年(748年)春,从扬州出发,经过无数险阻,竟被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东行经万安州(今万宁),渡海至雷州。经广西藤州、梧州至桂州(今桂林市)。是时双目失明。天宝九年,经大庾至江西虔州、吉州,北行至江州(今九江市)。途经东林寺,在东林寺停留,与东林寺僧人智恩志同道合,最后一次东渡时智恩共行,将东林寺教义传入日本。因此,东林寺在中国思想文化交流史上,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故事一:东林典故白莲结社
慧远于402年7月在庐山般若台之阿弥陀佛像前,与刘遗民等123人,立了西方往生之誓愿,行持念佛三昧。这年,他67岁左右,这个结社之被称为白莲社是由于在山之东边和西边的池塘种了白莲。参加结社的僧侣里,除了慧远以外,还有意永、慧持、道生、佛陀耶舍(罽宾国婆罗门种)、佛陀跋陀罗、慧睿、道恒(347--418),道敬(369-420),昙顺(347-425),道昞(365-435)、昙诜(361-440),而且也有俗人身份的刘遗民(354-410)、张野(350-418)、周续之(377-423)、张诠(359-423)、宗炳(374-442)、雷次宗(386-448)等人。
慧远在阿弥陀佛像前聚集着包括这18位名士和其他门徒共123人,祈祷在西方极乐世界再生,慧远是净土宗之创始者,也是初祖,但他兼备禅净两宗的修为。
对于他们修行的念佛三昧,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文里规定,“三昧是,把念头集中到一处而变为寂静的行为。”而且,“有很多种类的三昧,那个名称也很多,其中具有很高的功德而容易实行的是念佛(三昧)第一”,慧远是般舟三昧,他说“功德高,容易修行的是念佛第一”。这样的念佛三昧是根据支娄迦谶翻译的《般舟三昧经》来的。
形成兜率往生的思想,进而形成西方往生之思想,他翻译《无量寿经》六次,在《般舟三昧经》等的序言中推崇阿弥陀佛。此外,由于其师道安作净土论鼓吹弥陀之思想,很赞赏净土信仰,这一师承到了慧远,成为纯然的信仰中心的结社,但在慧远以前可以代表实践佛教的净土教的中心的阿弥陀佛信仰,到了这个时代只是维持那个传统而已。
像这样白莲社是值得注目的弥陀信仰运动,它基本上根据《般舟三昧经》之教说,他们用严格的持戒和卓越的冥想在心里念了阿弥陀佛,实际上或者在梦里见到阿弥陀佛,终归愿意离开因果轮回的世界而居住到西方净土。 而且慧远在《念佛三昧诗序》中说:整个三昧,那个名字非常重要,功高、容易向前去的是念佛。为了得到这个念佛三昧,他在般若台每天念佛六个小时而向西方净土礼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慧远多么恳切至诚地修行念佛。
他们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千遍,做了48拜,每天礼佛,白天3回,晚上3回,精勤而不懈怠,发愿坚固。
这样的白莲结社渗透到了一般庶民男女之间,在佛教寺院每年从8月1日到7日举行称为白莲会的盛大的法要式,中国社会普遍受到了慧远净土思想的影响。到了元、明时代,作为全社会的信仰流传下来,开了中国净土教的先河。这个净土教之团体从一个方面可以说是佛教教团发展的一个形体,到了近代也常常有慧远之遗风,称为庐山流的念佛,把念佛和禅的一致当做宗旨,和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等倡导的净土教有点儿不一样,但是作为中国净土教之创始者,慧远对后世净土教徒的影响很大。
故事二:虎溪三笑
东晋时,著名的禅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修行,三十馀年间,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从不越过虎溪。一日,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虽不时传来老虎的鸣号声,但因为谈得太热烈,竟完全没发觉。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笑声传递了他们难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声了。 “虎溪三笑”的故事虽经史学家证实为后人编造,但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为历代名士所欣赏。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至今东林寺内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都源出这则传说。
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为题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乍看如同一人,细看实为一孺、一僧、一道三人合抱相视而笑,构图精巧。
寺院文物
东林寺胜迹如林,著名的有出木池、三笑堂、虎溪桥、聪明泉、上方塔(据说供奉着佛驮跋陀罗带来的五粒佛舍利)、下方塔(又称雁门塔,即慧远墓塔)等。
东林寺古树参天,著名的有1600年罗汉松(也称“六朝松”,相传为慧远亲手所植)、1500年千年樟、佛手樟、宋代柳、元代古檀树等。
寺院住持
释传印,字月川,1927年生,俗姓吕,原籍辽宁省庄河县,幼年因家教,信仰佛教。1947年皈依本县青堆子镇普化寺崇仁法师,研习佛学,嗣即依之剃度出家。1954年恭诣江西永修县云居山真如寺,次年冬依虚云老和尚受具足戒。1956年起亲侍虚老左右,笔录其开示,蒙授与沩仰宗法脉,赐法名宣传,为第九世。
1955年依虚云老和尚受具足戒,1965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1981年往日本京都净土寺佛教大学进修,1983年回国。现任庐山东林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著有《俱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表》、《大乘义章》、《净土义表记》、《天台四教颂略释》等多部著作。
寺院高僧大德
虚云法师
寺院交通指南
位于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 50公里。
♡ 喜欢 (0)上一篇:江西省德兴市报德禅寺
下一篇:南昌佑民寺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