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南怀瑾

学佛要从科学角度出发

浏览: 次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学佛要从科学角度出发

  南怀瑾语录:做人做事就是一个恭敬的敬,就是儒家所讲的敬。一个人能够敬己,然后才可以敬人;敬别人,恭敬别人,也就是可以敬自己。一念的诚敬,当下就可以证到佛的境界,所以这一段的道理,是叫我们正信。
  《金刚经》是如此神奇,经在佛在,连天人、阿修罗都要对他顶礼膜拜。好比皇帝拿出一把"尚方宝剑",交给某位钦差大臣,"如朕亲临,准便宜行事",谁都得对它下跪磕头。把《金刚经》视同于佛,会不会导致迷信呢?会不会使自己的眼睛变得更不明亮呢?
  讲到这里,又有一个疑问:史载佛祖"述而不作",所有经文都是弟子后来结集而成。佛祖在生时,《金刚经》尚未形成文字,他又怎么会说"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呢?当然,笔者提出这个疑问,并无考证之意。只要《金刚经》讲得对,就当佛祖这样说过好了。
  那么佛祖讲得对不对呢?从表面看,好像是在提倡盲目崇拜,实际上是在强调虔敬心。因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敬佛就是敬自心。所以,对《金刚经》虔敬,可以理解忠实于自己的心。只有如此,才不会被误导。
  如果要学佛,当从敬佛开始,要绝对相信佛法是拯救心灵的良方。学科学也是如此,当从敬科学开始,要绝对相信科学是改善人类未来的正道。如果半信半疑,就不必学。学也学不好,只能是个半吊子水。一开始信,后来怀疑,就不如改行。比如,鲁迅先生起初坚信医学是改造"东亚病夫"的良方,后来怀疑了,认为首先应该改造中国人的精神,而是转而学文。由于信念坚定,就成了大器。
  这并不是迷信,而是一个精神驱动力的问题。信念越强烈,精神驱动力越强大,越是勇猛精进,越是可能学有所成。
  佛家其实是反对迷信的,它提出了学佛的四个原则:
  第一,依法不依人。也就是说,依从正法,而不依从讲法的人。桃水禅师曾是大寺庙的方丈,后来看见僧众学佛都流于形式,离正法越来越远,便遣散僧众,改修"乞丐禅",天天跟一群乞丐混在一起,这样过了很多年。听他说法时,假如他讲的是正法,就不能因为他是一个乞丐而觉得他讲得不对。《水浒传》里的崔道成,是来江洋大盗,霸占寺庙,当了方丈。听他说法时,假如他讲的是正法,当然也可以听,如果胡说八道,就不能因为他是方丈就觉得他讲的一定对。
  在生活中,很多底层人士也能讲得出正理,很多权威人士也会胡说八道,我们就不能被他们的身份迷惑,只能"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经不依论。传世经典往往千锤百炼,其价值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经论尚未经过时间的考验,价值就令人怀疑。既然有疑,就不能盲信。如果经与论相冲突,在无条件验证谁对谁错时,要依经不依论。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南怀瑾大师认为,佛经有些是了义经,有些是不了义经。了义是彻头彻尾的通达圆满,譬如"楞严经"、"圆觉经"、"华严经"、"法华经",这些是了义经。有些是不了义,乃是佛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对宇宙生命问题的方便说法,虽末直截点出佛法的究竟,但若能将这些道理参照对比、融会贯通,还是有个趋向了义理趣的脉络可寻。"什么是"了义"和"不了义"?大致是通达真理或未通达真理的意思。一般的说法是能够帮助你成佛的就是了义;只能帮助你证得阿罗汉、菩萨果位的,就是不了义。但也有人认为,只要能帮助自己提升境界的就是了义,不能帮助自己提升境界甚至会使境界降低的就是不了义。打个比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大概可以算是了义。"无毒不丈夫"这句话,大概只能算是不了义。
  第四,依智不依识。南怀瑾大师说:"佛法是智慧之学,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呆板的功夫,真正智慧不是根据我们的意识妄想去推测。"那么真正的智慧是什么呢?要用心灵去感悟。
  一般来说,学佛也好,学科学也好,还是学习别的技能,如果能依照以上四个原则,就不会被歪理邪说所迷惑了,印堂上那只慧眼也会越来越亮了。
  一日一心得
  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着佛经的正确。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当我们不偏向佛教和现代科学,而是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真正地去闻思修行的时候,便会有很多真切的感受,最后也会确确实实地亲证到佛陀所说的许多不可思议境界。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