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修功德 常行普敬
浏览: 次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真修功德 常行普敬
【经文】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真正要“修功德”、见法身,心就不能够轻视任何东西。普贤十大愿王前面两个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礼敬诸佛”,不只是礼敬已经成佛的佛,还包括礼敬一切具备佛性的众生,普敬而没有差别。
“心常轻人”,一个人心里常常轻忽他人,轻忽外在的一切,以为我有福报,以为我有财产,以为我有地位、权力,就可以随便乱用,轻视他人,这是不对的。
“吾我不断”,这就是对自我的执取。《金刚经》里面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中的“我相”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自己把自性给染污了,因为没有体会到谦卑礼节,没有体验到自性能生万法又无染无滞,所以产生的是狂妄自大、常轻一切。常轻一切的结果就是:我以什么对待外在的缘,外在的缘就必然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我。这就好比我们做人,我对人轻估、瞧不起,尽管表面上礼节周全,人家也会一样瞧不起你。实际上众生的心都是全知全能的,所谓的差异在哪里呢?“法则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或迟或疾,悟出来都是一样的。如果轻慢人,结果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自己“吾我自大”、骄傲自大,以为别人不知道,实际上别人是完全清楚的。“吾我自大,常轻一切”,就离开了真实的功德。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念念无间”,这就是用功的具体的方法,不可以有一念的闪失。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念觉,众生是佛。“念念无间”,“心行平直”。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不是向外去修,不是拿根尺子量别人有多高,不是拿杆秤去称别人有多重,不是拿着佛教的这些清规戒律去称量别人。如果人人都是“自修性”、“自修身”,那么宗派上哪个法高哪个法低的争论就不会有了。我们会真正明白一切法都是缘起之法,本自性空,没有高下之别,没有好坏之分,这样就不可能产生骄慢,就会真正懂得谦下、谦卑,并外形于礼。 ♡ 喜欢 (0)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真正要“修功德”、见法身,心就不能够轻视任何东西。普贤十大愿王前面两个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礼敬诸佛”,不只是礼敬已经成佛的佛,还包括礼敬一切具备佛性的众生,普敬而没有差别。
“心常轻人”,一个人心里常常轻忽他人,轻忽外在的一切,以为我有福报,以为我有财产,以为我有地位、权力,就可以随便乱用,轻视他人,这是不对的。
“吾我不断”,这就是对自我的执取。《金刚经》里面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中的“我相”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自己把自性给染污了,因为没有体会到谦卑礼节,没有体验到自性能生万法又无染无滞,所以产生的是狂妄自大、常轻一切。常轻一切的结果就是:我以什么对待外在的缘,外在的缘就必然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我。这就好比我们做人,我对人轻估、瞧不起,尽管表面上礼节周全,人家也会一样瞧不起你。实际上众生的心都是全知全能的,所谓的差异在哪里呢?“法则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或迟或疾,悟出来都是一样的。如果轻慢人,结果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自己“吾我自大”、骄傲自大,以为别人不知道,实际上别人是完全清楚的。“吾我自大,常轻一切”,就离开了真实的功德。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念念无间”,这就是用功的具体的方法,不可以有一念的闪失。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念觉,众生是佛。“念念无间”,“心行平直”。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不是向外去修,不是拿根尺子量别人有多高,不是拿杆秤去称别人有多重,不是拿着佛教的这些清规戒律去称量别人。如果人人都是“自修性”、“自修身”,那么宗派上哪个法高哪个法低的争论就不会有了。我们会真正明白一切法都是缘起之法,本自性空,没有高下之别,没有好坏之分,这样就不可能产生骄慢,就会真正懂得谦下、谦卑,并外形于礼。 ♡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