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一行禅师

与生命相约 与生命相约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生命相约

[法]一行禅师著

明洁明尧译

与生命相约

生命的富足来自独处。

独处并不意味着拒绝世界和社会。佛陀讲,独处意味着生活在当下,深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假如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将不会被卷进过去,或者被对未来的思虑所吞没。佛陀讲,如果我们不能安住在当下,即便我们生活在僻远的莽林中,我们仍算不上是真正的独处。他说,假如我们完全安住在当下,即便我们生活在拥挤的市区,我们仍然可以说是独处。

回归当下就是与生命相接触。生命只能从当下发现,因为"过去事已灭","未来尚未到"。佛性解脱觉悟、安宁、快乐和幸福只能在当下发现。我们与生命的约会就在当下。我们约会的地点就是在此地。

《上座比丘经》与《胜妙独处经》

汉文《上座比丘经》(《增一阿含》第1071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曰上座,独住一处,亦常赞叹独一住者,独行乞食,食已独还,独坐禅思。时有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尊者名曰上座,乐一独处,亦常赞叹独一住者,独入聚落乞食,独出聚落还至住处,独坐禅思。"尔时世尊语一比丘:"汝往诣彼上座比丘所,语上座比丘言,大师告汝。"比丘受教,诣上座比丘所,白言:"尊者,大师告汝。"时上座比丘即时奉命,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尔时世尊告上座比丘:"汝实独一静处,赞叹独处者,独行乞食,独出聚落,独坐禅思耶?"上座比丘白佛言:"实尔,世尊。"佛告上座比丘:"汝云何独一处,赞叹独住者,独行乞食,独还住处,独坐禅思?"上座比丘白佛:"我唯独一静处,赞叹独住者,独行乞食,独出聚落,独坐禅思。"佛告上座比丘:"汝是一住者,我不言非一住,然更有胜妙一住。何等为胜妙一住?谓比丘,前者枯干,后者灭尽,中无贪喜,是婆罗门,心不犹豫,已舍忧悔,离诸有爱,群聚使断,是名一住。无有胜住过于此者。"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悉映于一切悉知诸世间不著一切法悉离一切爱如是乐住者我说为一住"佛说此经已,尊者上座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巴利文《胜妙独处经》(又名《跋地罗帝偈经》,此经内容与汉文《中阿含》165、166、167经主题内容相似,其中跋地罗谛偈之语句略有出入,今依作者文本译出,并把汉文跋地罗谛偈附在旁边,供读者参考译者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召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应诺。世尊言:"吾示汝胜妙独处法门。吾先略说此教,后广而说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汉文跋地罗谛偈:"慎莫念过去,"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未来复未至。当下于此时,现在所有法,如实行谛观。彼亦当为思。

行者住于斯,念无有坚强,安稳无障碍。慧者觉如是。今日当精进,若作圣人行,勿待明日迟。孰知愁于死。死亡不可期,我要不会彼,吾当如何置。大苦灾患终。若有如是人,如是行精进,安住于正念,昼夜无懈怠。昼夜无间断。是故当常说,圣者遂称彼,跋地罗谛偈。")了知圣独处。"

"诸比丘,云何念过去耶?有人如是思惟,此色过去如是,此受过去如是,此想过去如是,此行过去如是,此识过去如是,若思惟是事,心执著于是,不肯放舍,是事属过去,当下不复在,若如是行者,是人念过去。""诸比丘,云何不念过去?有人如是思惟,此色过去如是,此受过去如是,此想过去如是,此行过去如是,此识过去如是,若思惟是事,心不乐于是,亦不住于是,是事属过去,当下不复在,若如是行者,是不念过去。""诸比丘,云何愿未来耶?有人如是思惟,此色未来如何,此受未来如何,此想未来如何,此行未来如何,此识未来如何,若思惟是事,心中不放舍,白日梦想之,是事属未来,未来尚未至,若如是行者,是人愿未来。""诸比丘,云何不愿未来?有人如是思惟,此色未来如何,此受未来如何,此想未来如何,此行未来如何,此识未来如何,若思惟是事,心不住于是,亦不作妄想,是事属未来,未来尚未至,若如是行者,是不愿未来。"

"诸比丘,云何受现在耶?有人于佛、于法、于僧不闻亦不学,于圣者及圣教法,了无所知,亦不修习思惟圣教,而作是思惟,'此色是我,我是此色。此受是我,我是此受。此想是我,我是此想。此行是我,我是此行。此识是我,我是此识。'若如是行,如是思惟,是谓受现在。"

"诸比丘,云何不受现在?有人于佛、于法、于僧听闻修学,于圣者及圣教法,亲近了知,修习圣教法,而不作如是思惟:'此色是我,我是此色。此受是我,我是此受。此想是我,我是此想。此行是我,我是此行。此识是我,我是此识。'是谓不受现在。""诸比丘,我已略说、广说此胜妙独处法门。"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