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雷迪西亚多大师

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第六章 五力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第六章 五力(balani)

「力」的定义是:「对治障碍,所以称为『力』。」(译者按:参见雷迪大师:《第一义谛手册》)

    巴利圣典上说:「无论何时遇见障碍,都会有一种无畏的稳定,因此,称为『力』。」(译者按:见《增支部》Ekaka Nipatatthakatha, 18,  Apara accharasanghata-vagga-vannana)

    如同「根」的情形一样,「力」有五种,分别是:

1. 信力。2. 精进力。3. 念力。4. 定力。5. 慧力。

   为了摧毁「身见」的王国,他们是五位将军或指挥官。对于佛法中的比丘与凡夫而言,他们是五种可以依赖的力量。

   如同「信根」的情形一样,「信力」有两种,分别是:

1. 自然信。2. 定信。

  「自然信」是指没有经过特别的修持与开发,而是依照环境与贪欲而生起的,因此,只能产生布施持戒等「自然善业」。「自然信」没有力量克服「贪欲」,相反的,「贪欲」掌握住「自然信」。

    这是说明「贪欲」如何以强力掌握住「自然信」,巴利圣典中提到四种圣人的传统修法(圣种法ariya-vamsa-dhamma。译者按:参见《增支部》Catukka-nipata, Pathama-pannasaka, 8,  ariyavamsa- sutta),就如同太阳、月亮清澈地存在于天空中。这四种修法是:

1. 在食物上很容易满足。(乞食)

2. 在衣服上很容易满足。(粪扫衣)

3. 在居住上很容易满足。(树下坐)

4. 在修习中发现喜乐。(身心寂静)

    这四种修法形成了「信」。在现代,「信」这位伟大的国王还是很隐匿、很沉沦。今天,众生都是在物质的生活上享乐,在世间的职务、尊严与荣耀上享乐,在满足快乐的生活、世间的财富与权势上的享乐。因此,「贪欲」这位巨大的国王就像大海包围岛屿一样明显。这说明了「自然信」在这世界上的脆弱。

    「定信」则是在诸如吸入、呼出的「身念住」中,修习有所成就,并消除了心灵的不安与骚动之后才生起的,这种「定信」可以驱除在财、食、味上享乐的「贪欲」。这种「定信」可以将比丘、凡夫从沉溺在三种「贪欲」的汪洋中拯救出来,让他们到达由「圣种法」所构成的「信」的王国当中。在「三十七道品」中,就是需要这种「信」。

    在「精进」的两种型态中,「自然精进」是指,没有经过修持的开发,随机缘而懈怠,并产生布施、持戒、研读圣典等「自然善业」。这种「自然精进」并不能驱逐懈怠,反而屈服于懈怠,顺从懈怠。这说明了懈怠是如何征服自然精进。

    当众生遇见佛法,就会认识到,在过去无止尽的轮回中,他们一直是「身见」、「恶行」与「苦界」的眷属。巴利圣典很清楚地指出,「圣种法」是可以驱除懈怠,全心全意投入修习,并且在这种修习中获得解脱

    驱除懈怠行为可以这样描述:具备了「诸学」(译者按:佛法的训练),并且在戒坛上受戒成为比丘,依「诸学」而行,就是:

「以树根为出入的住所,因此,今生就修持树下住支的苦行。」(译者按:参见《律藏》‧大犍度‧第四品)

  为了遵循「诸学」,如果一位修行人以森林中的树木为住所,「只依乞食维生,不依赖别人,坚定地遵守头陀苦行。」而且小心谨慎地修持「身念住」,这些精进的行为就可以驱除由懈怠而生起的恶业。他们都是属于精进领域当中的行为。

    在现代的世界中,这种「精进」的领域非常模糊。时至今日,比丘虽然已经警觉到他们处于「身见」、「恶行」,并且在「苦界」中再生的众生阶层当中,他们还是居住在由布施者所建立的村落中,并且从接受大量的供养与利益中享乐。他们没有能力拋弃这个社会的其它人士,如「懈怠」领域中的一切行为,而这种「懈怠」的领域,就像大海淹没岛屿一样的明显。这说明了「自然精进」的脆弱。

    只有「修习精进」,才能让修行人安于极少的睡眠,经常保持机警、主动、无惧、大胆、踏实地独居,内心相当坚定,这样才可以驱除懈怠。在三十七道品中,需要这种「修习精进」。

    在以下简要的解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念力」、「定力」、「慧力」的详细意义。在此,我只是提供一种精简的说明。

    「念」的反面是称为「失念」(译者按:或「忘念」)的恶业。「失念」是指,没有能力在「禅定」(如:身念住)或「直观」中投入,不能够专心一致,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心灵,而随意飘荡在其它的思想对象上,而不是在修行所专注的对象上。「自然念」是与生俱来的,可是没有能力驱除失念,只有「修习念」才能驱除。

    「禅定」的反面是「散乱」的不善法,包括了在「修习作意」上,心灵没有能力专一、不安与散乱。在诸多对象上生起杂念,而不是制心一处,没有能力控制住心灵,专注在一个对象上。「自然定」没有能力驱除散乱的不善法,只有「修习定」才有能力。

    「慧」的反面是「迷惑」的不善法,包括了无知、欠缺明晰、模糊以及缺少心灵的光明。黑暗环伺着心灵。这种迷惑不可能由「自然慧」来驱除,也不可能由饱读三藏经典知识的「教法智」(pariyatti-pabba)来驱除。只有安立在「身念住」上的「修习智慧」才有能力逐步驱除这种「迷惑」。

    在此说明了与「五力」各自相对立的五种不善法的意义。

    这五种相对立的不善法:一、贪欲。二、懈怠,或无力承受痛,或在对治的工作上欠缺无畏的力量。三、失念。四、散乱。五、迷惑。可以对治、驱除这些恶业的五种法,称为「力」。如果「五力」当中有任何一力是脆弱的,就如同「未了行者」在「禅定」与「直观」上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因此,有些人可以从贪欲的领域中脱离出来,这是因为他们的「信力」强而有力的缘故。他们摆脱了对于财、食、色与世间尊严荣耀的执着。可是,因为他们在其余的四种力上有所欠缺,所以还是不能达到圆满具足的境界。

有些人可以从贪欲、懈怠的领域中脱离出来,这是因为他们的「信力」与「精进力」强而有力的缘故。他们持续不断地遵守善法-树下住支以及修持头陀行。可是因为他们在其余的三种力上有所欠缺,就没有能力修习「身念住」,或者修持「禅定」与「直观」。

    有些人在前三种力上非常强烈,因此,能够在「身念住」上安立,他们可以在观吸入、呼出上或身体的骸骨上达到专注。可是因为在其余的两种力上有所欠缺,就不能在「禅定」与「直观」上有所安立。

    有些人可以入禅定,这是因为他们前四种力非常强烈,可是,因为他们在「慧力」上是很脆弱,就没有能力在「直观」上有所安立。

    有些人在慧力上强而有力,精通三藏,明了第一义谛,可是因为在其余的四种力上有所欠缺,他们不能从贪欲、懈怠、失念、散乱中摆脱出来,就生活在这些恶业当中,而且在这些恶业当中死亡。如此,一位修行人一旦在这些「力」中欠缺任何一种,就不可能从这些各别相对的恶法中摆脱出来。

    在「五力」中,精进力与慧力也是「如意足」。因此,如果这二力够强大、相辅相成的话,就不会发生因其它三力过弱而无法在「直观」上安立的情形。以佛陀住世的舍卫城为例,共有五千零五十万位的修行人从世间的罪恶中证得解脱。

    不了解「如意足」、「根」、「力」等功能的修行人,不会知道为何他们的「欲望」是脆弱的,以及用什么对治他们。他们不知道要安立什么法,甚至连想要安立的欲望从未生起过。因此,「圣种法」直到现代还是处于消失的边缘。

    例如,有一种公牛,叫做「牛王」(usabha译者按: 牡牛),这只牛王的价值远超过千万头普通的公牛。如果这只牛王明显的特征被认出来了,它会被妥适的饲养、培育,它的四肢会发达,体能会增强。然后,牛王会保护上百的家畜,以防止狮、豹的侵入。只要是有牛王在的牧场,就可以避免大部份的疾病与传染病。一般人的居家环境,要是周遭安插木桩,每七间房子成一列,朝同一方向。就可以避免大部份的疾病与传染病。就好象那迪‧毗萨拉公牛可以同时拉动五百辆的二轮货车一样(译者按:参见《小部》《本生经》Ekaka Nipata, Kuruvga-vagga, 28, Nandi Visala Jataka)。(编按:文中说:「居家环境,要是周遭安插木桩」,可能基于标明地界,以免被侵犯。「每七间房子成一列,朝同一方向」,可能是某时某地的民情。若顺应民情,个个相安。至于如此作法对「避免大部份的疾病与传染病」,应无关联。此事也无记载在《本生经》中)。

    如果这只牛王的主人对于这些情形,一无所知,因此没有加以适当的饲养、培育,只像一般公牛一样去照料。如果这位主人将这只公牛跟其它公牛一样对待,一同去耕种,一同去拉二轮货车,那么这只牛王明显的特征与四肢就不会发育,它的体能还是潜伏的。这只牛王会像其它公牛一样的生长、死亡。

    不过,一位内行的主人就会将这只牛王与其它公牛隔离开来,将它安置在一间特别建造的牛舍当中。这位主人会铺上干净的细沙,屋顶上加盖天花板,清除这间牛舍里排泄物,并以适合人类食用的米、豆饲养。这位主人会替它洗净,然后再抹上香料。在这种情形下,这只牛王的明显特征与四肢会发育成长,并且培育出巨大的体能。

    在当今的佛法时期里,未了的修行人就像公牛的主人,这些未了修行人的五力就像牛王,论藏中的《正念分别论》、《正勤分别论》、《如意足分别论》、《根分别论》、《觉支分别论》、《道支分别论》,经藏中的《大念住经》、《念住相应》、《正勤相应》、《根相应》、《力相应》、《觉支相应》,就像世间上的说明书,可以指出牛王明显的特征,以及如何加以适当的饲养、培育,使牛王的体魄强壮。

    这些未了的修行人,由于无知的缘故,无法经由禅修的工夫来开发五力,因而满足于佛法中初阶的成就,例如布施、持戒、研究经教等,就像不认识牛王的主人,不会给予适当的养育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世间的事业。这些事业可以经由财富的力量来完成,有些事业则可以经由知识的力量来完成。甚至在土地的耕作上,也需要几种力量来完成。有时候,首先需要储蓄财富的力量,其余才是知识的力量。先前的教育与研究凝成了知识的力量。

    同样的,在佛法中,为了修习「禅定」、「直观」,以及证得圣道、果与涅槃,就需要「五力」。当这些「力」先累积了,上述的巨大工作才有可能发展。连五力之力都没有具足的人,就不可能激起去进行这些巨大任务的欲望,这些巨大的工作就不会在今生中完成。他们过得很不用心,也缺少决定的力量。如果向他们说,可以完成这些任务,他们也不想听。他们不知道这些障碍的思想之所以降临到他们,是因为他们在「力」上面全然荒芜。他们在「波罗蜜」或「二因」或现世的门前感到羞愧。(译者按:有些人相信除非「波罗蜜」成熟了,否则是不会证得圣道与圣果;有些人相信现在是「二因」时代,因此,在今生是没有办法证得圣道与圣果。)

    不过,如果这些人在「正念」当中的一项功课安立起来,例如「出入息念」,如果他们因而建立「信力」、「精进力」、「念力」,这种顽强的思想一定会消失,而善业思想必然会生起。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开发了强势的力量。

    这就是如何开发这种力量的方式。虽然这种修行人还不能证入「名」与「色」;可是,经由对于「财、食、味欲望」、「世间财欲望」的控制,还是可以开发出微弱的「信」;经由「懈怠」的控制,还是可能开发出微弱的「精进」;经由「散乱」与「迷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禅定」与「智慧」。当开发这些「力」的时候,他的内心必然会发生变化。

    例如,一位饱受痲疯病折磨的人,他对于一般事物与世间的事业会失去兴趣。但是如果用适当的药物治疗,这种大病就会逐渐痊愈,脱离冷漠感,重新振奋起来。这是不可避免的。「欲望」、「懈怠」、「失念」、「散乱」、「迷惑」这种恶业,就像五种大病;佛法中的「禅定」、「直观」就像世间的庶务与事业;例如,四念住的「出入息念」,就像用药物去治疗。其余的模拟就很容易了解了。

    因此,佛陀会如是说:

「修习信力!修习精进力!修习念力!修习定力!修习慧力!」(译者按:见经藏‧《相应部》‧大品‧力相应第六,Gavga-peyyala-vagga, Baladi-sutta第一经至第十二经)

在这个世界上,建筑师的力量是依靠完善的工具,例如锥子、凿子、斧、刀、锯子等等。只有当这位建筑师拥有这种力量,他才有可能着手去建立寺庙、房舍等等。在木匠、铁匠、金匠、木雕师等人的工作上,他们也分别有各自的力量,他们的力量包括了完善的工具与配备,只有这样子,他们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

    同样的,在佛法中,为了证得「道智」(四向)、「果智」(四果),修习「禅定」与「直观」的工具包括了「修习信」、「修习精进」、「修习念」、「修习定」、「修习慧」,并且是经由「四念住」中的「出入息念」来开发的。「五力」就是瑜伽行者的力量(译者按:yogavacara是指修习「禅定」,或修习「直观」,或两者兼修的人)。因此,在佛法中,想要在修习禅定、直观有所成就,必须开发五力。这就是上面所引述的偈颂中「修习」(bhaveti)的意义。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