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震华法师的佛学思想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试论震华法师的佛学思想
震华法师是近代杰出的佛教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史地学家。曾任镇江竹林寺方丈、竹林佛学院院长,上海佛教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今年是他圆寂四十周年、诞辰七十九周年。现在,缅怀他的业绩,发扬他的思想,对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追随震华法师多年,亲蒙记莉,接受法脉,对他的佛学思想和事业牢记不忘。现将震师的佛学思想向四众弟子予以介绍,旨在发扬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
一、生平概述
震华(一九〇九年—一九四七年)生於江苏省兴化县翟唐庄,俗姓唐。幼失怙恃,不堪兄嫂虐待,於一九一九年於兴化县城南圆通庵,依怀莲上人披薙,法名乘实,字震华。莲公示以沙弥三慎,勉令遵守。 一口慎不妄发言,二手慎不妄取财,三足慎不妄行动。如能凛遵勿忘,则可入道。震师铭记於心,时时不忘,作为行动的指南。莲公见其善根萌发,实是可造之才,遂送到私塾就学,以其天资颖悟,记忆过人,学业猛进,每试必列前茅。课余兼习兰竹,为同校师生瞩目。
一九二六年春,师之师祖霜亭上人,主持金山江天寺,见其颖悟过人,召至镇江,从超岸寺玉山佛学社守培法师学习经教。守老於台、贤、性、相,无不通达。辞流三峡,笔阵横扫,见解独到,孤发妙义,堪称一代巨匠。师在守老座下,亲炙三载,获益良深。一九二九年於句容实华山受具足戒。戒期圆满,入夹山竹林寺,从霭亭上入学。 一九三零年,霭老见其行解相应,才识遇人,聘为竹林佛学院主讲。师锐意改革学制,分班授课,成绩卓然,一时竹林佛学院,在全国佛学院中享有盛譬。 一九三二年,接霭亭,厚宽两位上人法席,任竹林寺监院,但其主要精力仍在办学。授课之余,检阅《续藏》,锐研佛史。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师认为僧人应该奋起救国,乃博采群籍,撰《僧伽护国史》 一书,唤起僧众爱国报国的热忱,使佛教界为之振奋。一九三三年,师从商务印书舘购买《中国人名大辞典》一书,检其内容,对佛教人物,略其所不应略,详其所非赏详。有些重要人物,如伽佛陀,金地藏、德山、法海、蔼益等,皆漏而末刊。有些人名被搞错,如少康误作山康,真可误作可真,智仙误作智山等等。遂立志编写《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师四处查阅资料,终夜伏案走笔,抄写剪贴,皆无旁贷,其刻苦洽学精神,令人敬佩。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师发动镇江各大寺庙,组织佛教僧侣救护队,带领队员出入怆林弹雨之中,救护伤员。镇江失陷,竹林寺毁於兵火,房屋损失大半。一九三八年,师主持竹林法席,维持残局,整顿颓纲,大见成效。一九四〇年二月东渡日本考察佛教,历长崎,京都、东京,条良,镰仓、名古屋,大阪等地,月余回国,著有《东渡弘法高僧传》、《入华求法高僧传》。一九四二年四月,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後,创办上海佛学院,发行《妙*轮》月刊,增清《大正藏》、《续藏》,成立弘一法师纪念会,创办佛教图书舘。师几年来独擘筹划,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见者闻者,莫不叹服。
抗战胜利後,师志在完成《佛教入名大辞典》,辞去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闭关於夹山之八公洞,潜心写作。时中国佛教会就焦山设会务人员训练班,聘师授课。师白天授课,夜裹写作,积劳成疾,至沪就医,竟於一九四七年三月十日逝世上海玉佛寺退居寮。遗著有:
《僧伽护国史》 《比丘尼表彰集》
《续比丘尼传》六卷 《比丘尼轶事丛考移》
《夹山弈叶集》三卷 《夹山志》
《兴化方外诗征》 《回龙山考》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 《玉佛寺志》
《清代佛教年鉴》 《圆通庵志》
《清代佛教纲要》 《佛塔考略》
《泰县佛教通志》 《异类法缘记》
《比丘尼创著集》 《护生原理》
《东渡弘化高僧传》 《入华求法高僧传》
《碧岩吟稿》 《碧岩文选》
《兴化佛教通志》 《夹山宗谱》
《佛教女众丛书》
二十八种。
余忝列师之门下,一九四二年随师到沪玉佛寺,协助创办上海佛学院。一九四四年接师法嗣,任竹林寺监院,负责竹林佛学院工作。一九四七年任竹林寺方丈,兼任竹林佛学院院长。现在继承师之法脉,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静安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慨师遗著《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尚未完成,我当继续编纂,使其尽快出版问世,用报师恩,使师含笑於兜率天宫。
二、佛学思想
一、如何修道?震师认为修持法门很多,门门都可入道,选择一门,认真作去,总有到家的一日。修持法门,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持戒:依大小乘戒律修持。
(二)参禅:祖师所提的公案,久久参究提撕,自然有所悟入。
(三)念佛:念诸—佛和菩萨的圣号。
(四)诵经:让诵或为人解说诸部经典。
(五)持咒:诵持诸呪,三密相应。
(六)礼佛:称礼诸佛和菩萨圣号,默默作观。
但是不论选修那一法门,都要使法门为我所有,变成我的法门,可以活泼运用。比如参禅,不一定坐在蒲团上,盘着腿子才是禅,放下腿子运水搬柴也是禅。看经,不一定面对黑字白纸才是经,离开本子,大干微尘也是经。能我与法门,法门与我,融为一体,才是真会参禅,真会看经。最後才能达到我空,法空的境界。如果彼此都是过来人,相视一笑,这般境界,何等风光!否则,我与法门分了家,就会产生“荤口念佛,素口骂人”行为上的矛盾。因此,修道者;定要把“道”字,贯彻到行、住、坐、卧的威仪上,表现在寻常日用的生活上,令人一望便知是一位道高望重的人,道貌古朴,和霭可亲。不论什么俗尘烦恼,遇着这位道人,随时就会风吹云散。这样的道人,谁看了都会肃然起敬,受到感化。身敦重于言教,“威仪是无言之教”。道人一日威仪具足,胜过讲十日大经,说明了身教的重要。由此看来,震师的修道,是着重于净化思想粕语言行为上下功夫,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无一不合乎道。反对蒲团上与蒲团下行为脱节的矛盾,如果一个道人做不到这点,断不可接受信众的供养。还是一面种田,或经营副业,一面用功为好。·自力更生比仰面求别人强得多。震师对那些无功受禄的人劝告说:
叹彼名利徒, 檀资虚消受。
忘却因果报, 枉负道人名。
韶华易瞬逝, 何苦贪眼前。
卓哉古高流, 兀自耕田亩。
二、于五明处上求佛道
震师于抗战胜利後,著《佛教经济十二门论》,号召僧人:“出家学菩萨,快把工巧习”。大声疾呼,在今天科学昌明知识发达的社会里,老皇历看不得了,非革新不可。如果再装蒙瞳,等于自趋灭亡。赶紧变无为为有为,化消极为积极,从事生产活动。并举出:“一行黄道仪,庐山莲花刻”“睦州编蒲鞋,惠能坠腰石”等历史人物,说明古代祖师中,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劳动者。唯有从事发明和劳动才是佛教的真正家风·明确指出今後寺庙经济来源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一)技能养活论:每个僧人都应学会一种以上的技能,自己养活自己。
巨然山水画, 怀素大草字,
精妙称绝伦, 片纸如珠翠。
耆域单道开, 医理深造诣,
活人且化人, 胜於演妙谛。
这里举出了在书画和医学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四位高僧。特别是医学,既能活人性命,又能软化人们信佛,这比那些空说教条的所谓宣演妙谛的法师们,不知要超过几许,因此他又对不学技能,赖佛吃饭的人们,予以辛辣的讽刺:
假使光了头, 无才又无智。
见人嘴吧吧, 不伦又不类,
真正可怜虫,法门一累赘。
混进僧人队伍中无才无智的人,就其个人来说,是一个被别人看不起的可怜虫。对佛门来说,是累赘。佛门中多一个这样的人,就多一个累赘。这样的累赘多了,佛教也就成了社会的累赘,将被社会所抛弃。
(二)农禅自给论:那些无才无智的人,要想不当佛门的累赘也可以,就请他到农村去种田,办理自己的道粮。震师对这种人,还是称赞不已的。他说:
有个百丈老, 弘道远市尘,
不作即不食, 领众在巅峰。
万古留公案, 至今众口传,
谁说务农贱, 高僧例在前。
在这里还批评了一些看不起务农的人,殊不知唐以後许多祖师的开悟,不是在禅堂里,而是在农田里、磨坊里。唯有将禅与劳动实际相结合,这个禅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是有源的活水。
(三)经商生产论:和尚是否可以经商,颇有争议。震师从禅宗公案中得到启示,认为不仅可以经商,商情还能通达禅理。
洞山三斤麻, 趟州七斤袄。
若以禅法会, 西来意了了,
若以世法会, 经商两佼佼。
分两这般精, 秤杆当然晓。
莫参死的禅, 要判活的教;
教理通商情, 商情达禅要。
主要是看经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常住,为了公共事业,法法皆是佛道。因此,震师主张,一个丛林,可以在街市上设店经商。监院、副司应是经商的经济人才。也可以利用寺庙的空闲房屋,作产品加工,或原料加工,或生产新产品等。产品可以自产自销,也可以批给其他寺庙代销。盈利,除了保证常住开支,扩大再生产外,还要大办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如果能做到这些,谁人敢讥诮和尚经商。总之,佛法赖僧扶,僧要靠自力。要有勇气改正过去吃香火的错误。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不要趴在地上长吁短叹,怨天尤人!
(四)做工劳作论:僧众中有一部分人,因受剥削阶级思想影响,认为劳动是一件难为情的事,震师苦口婆心奉劝这些人说:
恳请诸同胞, 莫要怕羞涩,
打开工艺表, 从头细选择。
各行各业,各种工种,总会有一门自己所适应的工作。天地是广阔的,不仅寺庙里可以开厂开店,广大僧众也可以在社会上的工厂和商店里工作,如果在工作中能团结群众,遵守纪律,埋头苦干,帮助别人,以佛教的净化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去影响他人,这就是无言说教,弘法利生,广作佛事的菩萨行愿。师最後总结劳动的好处说:
既不违佛旨, 又能获实益,
坐得船头稳, 任他浪不息。
如果每个僧人都是一位产业的劳动者,扎根于群众之中,广行六度四摄法,任何地方都是佛教鉄打的江山。
三、学佛即是为政。震师认为爱国不分界限,出家学佛必须爱国;为政不必居官,出家学佛亦可为政。晋慧远法师说:释迦之化无所不可,达道固是道源,济俗亦为要务。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成,则十人淳谨:子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宇,编户一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此明诏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隋文帝誉灵藏律师说: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是道人天子。律师度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雄有异,意则不殊。综观古来大德, 一肩云水,鯈然物外,深入民间,洞察群众疾苦,以慈悲喜舍之力,解除困苦。论其所为,皆是急待解决之事项。如·
(一)兴修水利,开山造林,僧传中多得不胜枚举。
(二)修桥筑路,多为僧人发起,或直接参加劳动。在闽粤云贵等省,僧人作此功德甚多
(三)周济行旅,寺庙在三叉路口,造凉亭为往来行人歇脚,施茶水为行人解渴,消除疲劳。
(四)辅助教育,历史上许多大政治家,文学家,出身微寒,无力读书,往往寄身僧寺,甚至连食宿皆由寺僧供给,使其成就学问,—如唐之王播,宋之吕蒙正、富弼、范仲淹,明之李春芳、史可法,清之王文治等人。未遇时运,皆读书于佛寺。
(五)施舍医药,救济灾荒。历代高僧精通医道者甚多,他们到处施行方便,治疗疾病,救济灾难。
近代有那么几位居士,如欧阳渐等,认为僧人只能关在山门之内,每日晨钟暮鼓,不能越雷池半步,竭力反;对僧人参与政治活动。震师针对这些人的思想,引证历史上高僧参与政治活动的实例,予以驳斥。如後魏沙门统法果,官居辅国宜城子忠信侯。梁慧超为寿光殴学士,唐中宗神龙二年造圣善寺成,慧范,慧珍·法藏、大行、会寂,之璧、仁方,崇光,进国九人,加五品并朝散大夫县公。南朝宋文帝时沙门慧琳,诏与颜延之同议朝政,时号黑衣宰相。为什么历史上高僧可以做的事,到了现代反而成为禁区,岂非咄咄怪事。
僧人从政如能做到:一不废道业,公务之余,恒作功课。二不废戒体,不毁戒条。三不依仗手中的权力,鱼肉人民,不营私舞弊。虽身居参政高位,仍复卑以自牧,僧人从政有什么可以非让的。
四、整理僧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佛教要不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必将受到天然淘汰,而归于灭亡。整理僧制,应先除三滥:一、滥收徒众,二、滥传戒法,三、滥挂海单。使僧众提高质量,减少数量。具体作法,震师推荐太虚大师的整理僧伽制度三论,即一九一五年发表的《整理僧伽制度论》、一九二七年发表的《僧制今论》、一九三〇年发表的《建僧大纲》。这三本书的要旨,都是阐发如何提高僧人的学识、德行、办事能力。法赖僧传,僧人的素质提高了,佛教前途才有希望。最後震师意味深长地说:“凡属畦衣之志,不必空怀警惕,应从速各各负起责任,共纾患难。勿希望破坏者之赔偿损失,勿依赖一,两位大德之努力撑持,勿坐待龙天鬼神之拥护默佑,唯有急起直追,发愤图强,打破旧有因循观念,结成真正和合僧团,大精进,大勇猛,不受任何恶劣环境所支配,如有高才卓识,不妨贡献於公,倘片善微长,亦当揭橥於众,能如是做去,庶能挽救危亡於万一矣”(见《碧岩文选》二三页)。
三、杰出的佛教史地学者
震师佛教史学的成就,举世瞩目,著有《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续比丘尼传》、《僧伽护国史》、《东渡弘法高僧传》、《入华求法高僧传》、《清代佛教年鉴》、《清代佛教纲要》等专著。值得注意的是震师摹街研究的特点,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如《僧伽护国史》是为唤起僧众抗日救国而写著。僧伽为国民一分子,既受国家保护,就有爱护国家的义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以释迦车尼佛为例,他就是一位爱国模范。他出生在种姓制度发达的时代,贵族对奴隶实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他成道後提出众生乎等的主张,沉重地打击了种姓制度。当他的祖国迦昆罗街受到侨萨罗国阿阁世王的侵略时,曾两次等在行军的路上,说服阿阁世停止进攻。吾人既受国家保护,在国家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安能坐视不顾!所以不论为僧为俗,皆有爱护国家的必要。震师针对重男轻女之社会陋习,化了三年的时间撰写《续比丘尼传》六卷。他说:“爱道虽有传人,难登竹帛;高僧独多长史,尽著简编。辛赖宝唱一呼,仅存六十五传,何竟步尘无继,寥落千百余年!夏树芳为众名公立言,彭展木为善女人著录。彼皆各擅其美,光曜不磨,此何独付缺如,机缘有待,华才实愧於赞宁,志窃希於司马。感潜德之不彰,悲斯文之若丧。於是振襟而起,宁计学殖之疏;奋笔直书,浑忘言词之拙。”(见《碧岩文选》)指出从印度到中国对待比丘尼是不公正的,连优婆塞、优婆夷都有专传,为什么比丘尼千百余年无人著传?於是他“振襟而起”,“奋笔直书”,编修高尼传问世。此外,还编写《比丘尼创著集》、《比丘尼表彰集》、《比丘尼轶事丛考》等专著,将高尼的风范,发扬光大。又针对国民党政府及日寇对我佛教寺庙的破坏,编写兴化,泰县等佛教志,予以揭露和诛伐。“入民国後,人事日繁,各社会团体,皆有机关组织,房屋不敷应用,往往利用庙宇,初则口头商借,继则久借不归。从此山门不能镇静,僧居日益以促。加之袈裟之下,时产稗贩,物腐虫生,咎由自取,抱道之士,实不胜其浩叹!”(《兴化佛教通志》卷一)这是对国民党贪官污吏勾结恶僧,霸占寺庙的真实写照。至于日寇每到一地,以扫荡为名,焚毁寺庙的事例,就不计其数。以兴化县佛教寺庙而言,一九三六年以前,大小寺庙共有六百零九昕。七七事变以後,或遭焚荡,或被折毁。寺破僧残,相形日纰。其庙貌能保持完好者,十不及三四。广大僧人目睹国破庙亡,不禁怆然涕下。
震师批评佛教著作家“多详於史传,而略於地志”的倾向时指出:“史传地志,一则重於时间,约竖而言;一则重拎空间,约横而言。其实相为表襄,不可偏废。溯夫法流初润,导源西北,曼衍东南。次後绝河渡江,穿山越岭,迤逦达於全国。盛矣南朝,佛寺四百八十;懿欤隋帝,浮图三十余州。清凉、峨嵋显赫赫之灵踪;九华、普陀彰昭昭之圣绩。天台立教於佛陇,临济开宗於滹沱。永嘉、趟州普以地著,青原、南岳同以山传。乃至标刹竿於烟村水国,吼梵响於城市山林,谚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者,事实诫不可掩。”(见《兴化佛教通志》)众所周知,地理学对佛教史的研究,至关重要。法显、玄奘之印度游记,为当今世界研究西域交通史要籍。而国内名蓝巨刹,棋布星罗,竟无一专著问世,岂非憾事。震师为了填补这个空白,曾计划编写《中国佛教地名大辞典》,《中国佛教通志》,等,为此化了多年心血,广收散夫,征集资料,颇为可观。不幸日寇入侵,积稿损失殆尽。唯有集中精力编纂《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兴化佛教通志》二书, 付梓流通。希望震师的《兴化佛教通志》的流通,能引起同仁对志书的编写的重视。如各县都能各自为书,由县而省,由省而国,散文考献,愈臻完备。
震师的一生,虽是短暂,然其对佛教教育,文化上的贡献宝是不朽,他的功绩可以与僧肇齐肩,我作为他的法嗣,誓愿在有生之年, 继承震师的事业,为发扬人间佛教思想和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做出不懈努力。
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写于上海玉佛寺般若丈室 ♡ 喜欢 (0)
震华法师是近代杰出的佛教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史地学家。曾任镇江竹林寺方丈、竹林佛学院院长,上海佛教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今年是他圆寂四十周年、诞辰七十九周年。现在,缅怀他的业绩,发扬他的思想,对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追随震华法师多年,亲蒙记莉,接受法脉,对他的佛学思想和事业牢记不忘。现将震师的佛学思想向四众弟子予以介绍,旨在发扬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
一、生平概述
震华(一九〇九年—一九四七年)生於江苏省兴化县翟唐庄,俗姓唐。幼失怙恃,不堪兄嫂虐待,於一九一九年於兴化县城南圆通庵,依怀莲上人披薙,法名乘实,字震华。莲公示以沙弥三慎,勉令遵守。 一口慎不妄发言,二手慎不妄取财,三足慎不妄行动。如能凛遵勿忘,则可入道。震师铭记於心,时时不忘,作为行动的指南。莲公见其善根萌发,实是可造之才,遂送到私塾就学,以其天资颖悟,记忆过人,学业猛进,每试必列前茅。课余兼习兰竹,为同校师生瞩目。
一九二六年春,师之师祖霜亭上人,主持金山江天寺,见其颖悟过人,召至镇江,从超岸寺玉山佛学社守培法师学习经教。守老於台、贤、性、相,无不通达。辞流三峡,笔阵横扫,见解独到,孤发妙义,堪称一代巨匠。师在守老座下,亲炙三载,获益良深。一九二九年於句容实华山受具足戒。戒期圆满,入夹山竹林寺,从霭亭上入学。 一九三零年,霭老见其行解相应,才识遇人,聘为竹林佛学院主讲。师锐意改革学制,分班授课,成绩卓然,一时竹林佛学院,在全国佛学院中享有盛譬。 一九三二年,接霭亭,厚宽两位上人法席,任竹林寺监院,但其主要精力仍在办学。授课之余,检阅《续藏》,锐研佛史。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师认为僧人应该奋起救国,乃博采群籍,撰《僧伽护国史》 一书,唤起僧众爱国报国的热忱,使佛教界为之振奋。一九三三年,师从商务印书舘购买《中国人名大辞典》一书,检其内容,对佛教人物,略其所不应略,详其所非赏详。有些重要人物,如伽佛陀,金地藏、德山、法海、蔼益等,皆漏而末刊。有些人名被搞错,如少康误作山康,真可误作可真,智仙误作智山等等。遂立志编写《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师四处查阅资料,终夜伏案走笔,抄写剪贴,皆无旁贷,其刻苦洽学精神,令人敬佩。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师发动镇江各大寺庙,组织佛教僧侣救护队,带领队员出入怆林弹雨之中,救护伤员。镇江失陷,竹林寺毁於兵火,房屋损失大半。一九三八年,师主持竹林法席,维持残局,整顿颓纲,大见成效。一九四〇年二月东渡日本考察佛教,历长崎,京都、东京,条良,镰仓、名古屋,大阪等地,月余回国,著有《东渡弘法高僧传》、《入华求法高僧传》。一九四二年四月,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後,创办上海佛学院,发行《妙*轮》月刊,增清《大正藏》、《续藏》,成立弘一法师纪念会,创办佛教图书舘。师几年来独擘筹划,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见者闻者,莫不叹服。
抗战胜利後,师志在完成《佛教入名大辞典》,辞去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闭关於夹山之八公洞,潜心写作。时中国佛教会就焦山设会务人员训练班,聘师授课。师白天授课,夜裹写作,积劳成疾,至沪就医,竟於一九四七年三月十日逝世上海玉佛寺退居寮。遗著有:
《僧伽护国史》 《比丘尼表彰集》
《续比丘尼传》六卷 《比丘尼轶事丛考移》
《夹山弈叶集》三卷 《夹山志》
《兴化方外诗征》 《回龙山考》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 《玉佛寺志》
《清代佛教年鉴》 《圆通庵志》
《清代佛教纲要》 《佛塔考略》
《泰县佛教通志》 《异类法缘记》
《比丘尼创著集》 《护生原理》
《东渡弘化高僧传》 《入华求法高僧传》
《碧岩吟稿》 《碧岩文选》
《兴化佛教通志》 《夹山宗谱》
《佛教女众丛书》
二十八种。
余忝列师之门下,一九四二年随师到沪玉佛寺,协助创办上海佛学院。一九四四年接师法嗣,任竹林寺监院,负责竹林佛学院工作。一九四七年任竹林寺方丈,兼任竹林佛学院院长。现在继承师之法脉,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静安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慨师遗著《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尚未完成,我当继续编纂,使其尽快出版问世,用报师恩,使师含笑於兜率天宫。
二、佛学思想
一、如何修道?震师认为修持法门很多,门门都可入道,选择一门,认真作去,总有到家的一日。修持法门,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持戒:依大小乘戒律修持。
(二)参禅:祖师所提的公案,久久参究提撕,自然有所悟入。
(三)念佛:念诸—佛和菩萨的圣号。
(四)诵经:让诵或为人解说诸部经典。
(五)持咒:诵持诸呪,三密相应。
(六)礼佛:称礼诸佛和菩萨圣号,默默作观。
但是不论选修那一法门,都要使法门为我所有,变成我的法门,可以活泼运用。比如参禅,不一定坐在蒲团上,盘着腿子才是禅,放下腿子运水搬柴也是禅。看经,不一定面对黑字白纸才是经,离开本子,大干微尘也是经。能我与法门,法门与我,融为一体,才是真会参禅,真会看经。最後才能达到我空,法空的境界。如果彼此都是过来人,相视一笑,这般境界,何等风光!否则,我与法门分了家,就会产生“荤口念佛,素口骂人”行为上的矛盾。因此,修道者;定要把“道”字,贯彻到行、住、坐、卧的威仪上,表现在寻常日用的生活上,令人一望便知是一位道高望重的人,道貌古朴,和霭可亲。不论什么俗尘烦恼,遇着这位道人,随时就会风吹云散。这样的道人,谁看了都会肃然起敬,受到感化。身敦重于言教,“威仪是无言之教”。道人一日威仪具足,胜过讲十日大经,说明了身教的重要。由此看来,震师的修道,是着重于净化思想粕语言行为上下功夫,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无一不合乎道。反对蒲团上与蒲团下行为脱节的矛盾,如果一个道人做不到这点,断不可接受信众的供养。还是一面种田,或经营副业,一面用功为好。·自力更生比仰面求别人强得多。震师对那些无功受禄的人劝告说:
叹彼名利徒, 檀资虚消受。
忘却因果报, 枉负道人名。
韶华易瞬逝, 何苦贪眼前。
卓哉古高流, 兀自耕田亩。
二、于五明处上求佛道
震师于抗战胜利後,著《佛教经济十二门论》,号召僧人:“出家学菩萨,快把工巧习”。大声疾呼,在今天科学昌明知识发达的社会里,老皇历看不得了,非革新不可。如果再装蒙瞳,等于自趋灭亡。赶紧变无为为有为,化消极为积极,从事生产活动。并举出:“一行黄道仪,庐山莲花刻”“睦州编蒲鞋,惠能坠腰石”等历史人物,说明古代祖师中,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劳动者。唯有从事发明和劳动才是佛教的真正家风·明确指出今後寺庙经济来源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一)技能养活论:每个僧人都应学会一种以上的技能,自己养活自己。
巨然山水画, 怀素大草字,
精妙称绝伦, 片纸如珠翠。
耆域单道开, 医理深造诣,
活人且化人, 胜於演妙谛。
这里举出了在书画和医学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四位高僧。特别是医学,既能活人性命,又能软化人们信佛,这比那些空说教条的所谓宣演妙谛的法师们,不知要超过几许,因此他又对不学技能,赖佛吃饭的人们,予以辛辣的讽刺:
假使光了头, 无才又无智。
见人嘴吧吧, 不伦又不类,
真正可怜虫,法门一累赘。
混进僧人队伍中无才无智的人,就其个人来说,是一个被别人看不起的可怜虫。对佛门来说,是累赘。佛门中多一个这样的人,就多一个累赘。这样的累赘多了,佛教也就成了社会的累赘,将被社会所抛弃。
(二)农禅自给论:那些无才无智的人,要想不当佛门的累赘也可以,就请他到农村去种田,办理自己的道粮。震师对这种人,还是称赞不已的。他说:
有个百丈老, 弘道远市尘,
不作即不食, 领众在巅峰。
万古留公案, 至今众口传,
谁说务农贱, 高僧例在前。
在这里还批评了一些看不起务农的人,殊不知唐以後许多祖师的开悟,不是在禅堂里,而是在农田里、磨坊里。唯有将禅与劳动实际相结合,这个禅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是有源的活水。
(三)经商生产论:和尚是否可以经商,颇有争议。震师从禅宗公案中得到启示,认为不仅可以经商,商情还能通达禅理。
洞山三斤麻, 趟州七斤袄。
若以禅法会, 西来意了了,
若以世法会, 经商两佼佼。
分两这般精, 秤杆当然晓。
莫参死的禅, 要判活的教;
教理通商情, 商情达禅要。
主要是看经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常住,为了公共事业,法法皆是佛道。因此,震师主张,一个丛林,可以在街市上设店经商。监院、副司应是经商的经济人才。也可以利用寺庙的空闲房屋,作产品加工,或原料加工,或生产新产品等。产品可以自产自销,也可以批给其他寺庙代销。盈利,除了保证常住开支,扩大再生产外,还要大办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如果能做到这些,谁人敢讥诮和尚经商。总之,佛法赖僧扶,僧要靠自力。要有勇气改正过去吃香火的错误。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不要趴在地上长吁短叹,怨天尤人!
(四)做工劳作论:僧众中有一部分人,因受剥削阶级思想影响,认为劳动是一件难为情的事,震师苦口婆心奉劝这些人说:
恳请诸同胞, 莫要怕羞涩,
打开工艺表, 从头细选择。
各行各业,各种工种,总会有一门自己所适应的工作。天地是广阔的,不仅寺庙里可以开厂开店,广大僧众也可以在社会上的工厂和商店里工作,如果在工作中能团结群众,遵守纪律,埋头苦干,帮助别人,以佛教的净化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去影响他人,这就是无言说教,弘法利生,广作佛事的菩萨行愿。师最後总结劳动的好处说:
既不违佛旨, 又能获实益,
坐得船头稳, 任他浪不息。
如果每个僧人都是一位产业的劳动者,扎根于群众之中,广行六度四摄法,任何地方都是佛教鉄打的江山。
三、学佛即是为政。震师认为爱国不分界限,出家学佛必须爱国;为政不必居官,出家学佛亦可为政。晋慧远法师说:释迦之化无所不可,达道固是道源,济俗亦为要务。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成,则十人淳谨:子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宇,编户一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此明诏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隋文帝誉灵藏律师说: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是道人天子。律师度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雄有异,意则不殊。综观古来大德, 一肩云水,鯈然物外,深入民间,洞察群众疾苦,以慈悲喜舍之力,解除困苦。论其所为,皆是急待解决之事项。如·
(一)兴修水利,开山造林,僧传中多得不胜枚举。
(二)修桥筑路,多为僧人发起,或直接参加劳动。在闽粤云贵等省,僧人作此功德甚多
(三)周济行旅,寺庙在三叉路口,造凉亭为往来行人歇脚,施茶水为行人解渴,消除疲劳。
(四)辅助教育,历史上许多大政治家,文学家,出身微寒,无力读书,往往寄身僧寺,甚至连食宿皆由寺僧供给,使其成就学问,—如唐之王播,宋之吕蒙正、富弼、范仲淹,明之李春芳、史可法,清之王文治等人。未遇时运,皆读书于佛寺。
(五)施舍医药,救济灾荒。历代高僧精通医道者甚多,他们到处施行方便,治疗疾病,救济灾难。
近代有那么几位居士,如欧阳渐等,认为僧人只能关在山门之内,每日晨钟暮鼓,不能越雷池半步,竭力反;对僧人参与政治活动。震师针对这些人的思想,引证历史上高僧参与政治活动的实例,予以驳斥。如後魏沙门统法果,官居辅国宜城子忠信侯。梁慧超为寿光殴学士,唐中宗神龙二年造圣善寺成,慧范,慧珍·法藏、大行、会寂,之璧、仁方,崇光,进国九人,加五品并朝散大夫县公。南朝宋文帝时沙门慧琳,诏与颜延之同议朝政,时号黑衣宰相。为什么历史上高僧可以做的事,到了现代反而成为禁区,岂非咄咄怪事。
僧人从政如能做到:一不废道业,公务之余,恒作功课。二不废戒体,不毁戒条。三不依仗手中的权力,鱼肉人民,不营私舞弊。虽身居参政高位,仍复卑以自牧,僧人从政有什么可以非让的。
四、整理僧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佛教要不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必将受到天然淘汰,而归于灭亡。整理僧制,应先除三滥:一、滥收徒众,二、滥传戒法,三、滥挂海单。使僧众提高质量,减少数量。具体作法,震师推荐太虚大师的整理僧伽制度三论,即一九一五年发表的《整理僧伽制度论》、一九二七年发表的《僧制今论》、一九三〇年发表的《建僧大纲》。这三本书的要旨,都是阐发如何提高僧人的学识、德行、办事能力。法赖僧传,僧人的素质提高了,佛教前途才有希望。最後震师意味深长地说:“凡属畦衣之志,不必空怀警惕,应从速各各负起责任,共纾患难。勿希望破坏者之赔偿损失,勿依赖一,两位大德之努力撑持,勿坐待龙天鬼神之拥护默佑,唯有急起直追,发愤图强,打破旧有因循观念,结成真正和合僧团,大精进,大勇猛,不受任何恶劣环境所支配,如有高才卓识,不妨贡献於公,倘片善微长,亦当揭橥於众,能如是做去,庶能挽救危亡於万一矣”(见《碧岩文选》二三页)。
三、杰出的佛教史地学者
震师佛教史学的成就,举世瞩目,著有《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续比丘尼传》、《僧伽护国史》、《东渡弘法高僧传》、《入华求法高僧传》、《清代佛教年鉴》、《清代佛教纲要》等专著。值得注意的是震师摹街研究的特点,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如《僧伽护国史》是为唤起僧众抗日救国而写著。僧伽为国民一分子,既受国家保护,就有爱护国家的义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以释迦车尼佛为例,他就是一位爱国模范。他出生在种姓制度发达的时代,贵族对奴隶实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他成道後提出众生乎等的主张,沉重地打击了种姓制度。当他的祖国迦昆罗街受到侨萨罗国阿阁世王的侵略时,曾两次等在行军的路上,说服阿阁世停止进攻。吾人既受国家保护,在国家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安能坐视不顾!所以不论为僧为俗,皆有爱护国家的必要。震师针对重男轻女之社会陋习,化了三年的时间撰写《续比丘尼传》六卷。他说:“爱道虽有传人,难登竹帛;高僧独多长史,尽著简编。辛赖宝唱一呼,仅存六十五传,何竟步尘无继,寥落千百余年!夏树芳为众名公立言,彭展木为善女人著录。彼皆各擅其美,光曜不磨,此何独付缺如,机缘有待,华才实愧於赞宁,志窃希於司马。感潜德之不彰,悲斯文之若丧。於是振襟而起,宁计学殖之疏;奋笔直书,浑忘言词之拙。”(见《碧岩文选》)指出从印度到中国对待比丘尼是不公正的,连优婆塞、优婆夷都有专传,为什么比丘尼千百余年无人著传?於是他“振襟而起”,“奋笔直书”,编修高尼传问世。此外,还编写《比丘尼创著集》、《比丘尼表彰集》、《比丘尼轶事丛考》等专著,将高尼的风范,发扬光大。又针对国民党政府及日寇对我佛教寺庙的破坏,编写兴化,泰县等佛教志,予以揭露和诛伐。“入民国後,人事日繁,各社会团体,皆有机关组织,房屋不敷应用,往往利用庙宇,初则口头商借,继则久借不归。从此山门不能镇静,僧居日益以促。加之袈裟之下,时产稗贩,物腐虫生,咎由自取,抱道之士,实不胜其浩叹!”(《兴化佛教通志》卷一)这是对国民党贪官污吏勾结恶僧,霸占寺庙的真实写照。至于日寇每到一地,以扫荡为名,焚毁寺庙的事例,就不计其数。以兴化县佛教寺庙而言,一九三六年以前,大小寺庙共有六百零九昕。七七事变以後,或遭焚荡,或被折毁。寺破僧残,相形日纰。其庙貌能保持完好者,十不及三四。广大僧人目睹国破庙亡,不禁怆然涕下。
震师批评佛教著作家“多详於史传,而略於地志”的倾向时指出:“史传地志,一则重於时间,约竖而言;一则重拎空间,约横而言。其实相为表襄,不可偏废。溯夫法流初润,导源西北,曼衍东南。次後绝河渡江,穿山越岭,迤逦达於全国。盛矣南朝,佛寺四百八十;懿欤隋帝,浮图三十余州。清凉、峨嵋显赫赫之灵踪;九华、普陀彰昭昭之圣绩。天台立教於佛陇,临济开宗於滹沱。永嘉、趟州普以地著,青原、南岳同以山传。乃至标刹竿於烟村水国,吼梵响於城市山林,谚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者,事实诫不可掩。”(见《兴化佛教通志》)众所周知,地理学对佛教史的研究,至关重要。法显、玄奘之印度游记,为当今世界研究西域交通史要籍。而国内名蓝巨刹,棋布星罗,竟无一专著问世,岂非憾事。震师为了填补这个空白,曾计划编写《中国佛教地名大辞典》,《中国佛教通志》,等,为此化了多年心血,广收散夫,征集资料,颇为可观。不幸日寇入侵,积稿损失殆尽。唯有集中精力编纂《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兴化佛教通志》二书, 付梓流通。希望震师的《兴化佛教通志》的流通,能引起同仁对志书的编写的重视。如各县都能各自为书,由县而省,由省而国,散文考献,愈臻完备。
震师的一生,虽是短暂,然其对佛教教育,文化上的贡献宝是不朽,他的功绩可以与僧肇齐肩,我作为他的法嗣,誓愿在有生之年, 继承震师的事业,为发扬人间佛教思想和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做出不懈努力。
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写于上海玉佛寺般若丈室 ♡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试论水陆法会不可思议功德
下一篇:谈谈禅宗——讲於上海佛教居士林
热点推荐
-
真禅法师与上海龙柱事件传说
导语:真禅法师与上海龙柱事件有着诸多联系,即使真禅法师已经圆寂多年,但是当年...
-
真禅法师简介
真禅法师(1916~1995年)江苏东台人。字妙悟,别号昌悟。六岁从净修法师出家,十五...
精华推荐
-
真禅法师与上海龙柱事件传说
导语:真禅法师与上海龙柱事件有着诸多联系,即使真禅法师已经圆寂多年,但是当年...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