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人生 第十二个故事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第十二个故事)
南朝建元初年,叛将徐明率部经过乌镇,纵兵劫掠,滥杀无辜,百姓陷入灾难。性空禅师说:“我不能不救!”于是,独自一人前往贼营,贼首大喝:“你是什么人?要到哪里去?”
性空:“我是出家人,就到你们贼窝来!”贼首大怒,喝令斩首。
性空:“要头就砍了去,不必发怒。不过,我还没有吃饭,总不能让我做饿鬼吧!给我一顿饭,就作为送终饭吧。”
贼首叫人送来饭菜,他如过堂,先念供养咒,一切如法如仪。吃完说:“今天我死,谁为我写祭文呢?请给我纸笔,我就自己写吧。”
拿来纸笔,他写了一篇祭文,还朗读一遍。然后又对贼首口说一偈:
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请便一刀两断。
说完大呼:“来吧,斩,斩,斩!”
贼人们见他毫不畏死,个个惊骇动容,不仅放了他,反而向他谢罪,送他回寺,乌镇一地,也因此得免杀戮。远近百姓都回来向他拜谢。
佛法的般若智慧,放在义理的解释、知识的说明上,很容易,但体现在慈悲喜舍上就不那么容易了。性空禅师的救度众生、无我无畏、快活烈汉、视死如归的人格力量,正是来自于他的大慈大悲、大勇喜舍的般若智慧,折贼刀剑,威震贼胆,真让我们敬佩不已。所以,慈悲喜舍,是智慧的品格,品格的智慧。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凡是学佛、信佛和皈依三宝的人,都知道“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中的头一条就是广度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地藏王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种感人至深的菩萨精神,正是佛教的本质——众生关怀,关怀众生。关怀众生的生命、关怀众生的疾苦、关怀众生的解脱、关怀众生的离苦得乐,皆成正觉。阿弥陀佛在他为法藏菩萨时,立下四十八种大愿。其中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西方净土或称西方极乐世界),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不取正觉。”这一终极关怀,成了一部《无量寿经》的最核心的宗旨。为了关怀众生,救度众生,不住涅槃,不舍世间,立己立人,所以有人把这称之为大乘佛教的终极承诺和终极献身。
这种关怀众生的精神,在佛教,又称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什么叫做“慈”?慈是与乐。给予别人快乐,给予一切众生快乐。慈有多少?慈无量。
什么叫做“悲”?悲是拔苦。减除别人的痛苦,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悲有多少?悲无量。
什么叫做“喜”?喜是欢喜心。随喜功德,恒顺众生。喜有多少?喜无量。
什么叫做“舍”?舍是平等心。冤亲平等,自他平等,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成就众生。舍有多少?舍无量。
为什么叫“无量心”?众生无量,众生的苦也无量;你关怀众生的心愿无量,你的慈悲喜舍的情怀也无量。有这样的无量心,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才是真正的佛子,真正的学佛者,真正的佛教徒。
“出家人慈悲为本”。说得好,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岂止是出家人,佛教四众都以慈悲为自己学佛、成佛的根本。
♡ 喜欢 (0)
上一篇:彻悟人生 第十一个故事
下一篇:彻悟人生 第十三个故事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