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剃度前的考查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略说剃度前的考查
一般发心出家的人,在剃度前都会在寺院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查培养,以观察其信仰、品行、性格等各个方面,是否适合做一个出家人。大多数寺院规定的考查期为一年,具体到个人则有或长或短的不同。
这是一段特殊的日子。一方面这些发心出家者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家庭,远离了世俗的生活,另一方面他还没有被他所向往的僧团正式接纳,而是处在被观察的边缘。正处在后路已绝,而前途未明的境地,不用说这对多数人的心理是一个考验。他们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语言行事格外地小心谨慎,声音自然不敢抬高,就是眼睛头颅也要比以前低垂许多呢。因为心常惺惺,一旦习犯重演,也容易即时查觉而悔改。寺院大众,不论出家在家,会自然而然地拿‘未来出家人’的标准来衡量他,所以他的一举一动自然就在众人的眼光之下了;主要的执事更是时时留心,明察暗访,纠偏举错。已经出家的大众,是他心目中崇仰的对象,固然是光辉在上;就是与他共事的居士,也都成了他的老师,因为‘就你这样子,还想成一个出家师父吗?’是众人心口上一句明摆着的话。这是一段难熬的时间,但也是最有利于人生成长进步的时间。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对世俗种种甚深习染来一番洗心革面,最终以干干净净的身心,虔诚面向佛祖,完成剃度的心愿。
一个人从在家走向出家,由俗汉变成僧宝,可说是生命本质上的脱胎换骨,并非几根头发一理,一件大衫一套就算了事,必须是先从心灵上发生根本转变,然后才表现为形相上的自然转变。剃度前的考查培养,正是帮助他完成这个转变,所以是绝对重要而必不可少的。
如同美丽的蝴蝶,总是在茧中完成了化育,才能一朝破茧而出,翩翔于空中;又如金蝉脱壳,必然是从里面长出结实的新躯,才能顺利蜕化,再鸣清风。如果不经过这一番过程,就提前将蛹从茧中强行提出,逼令飞舞;扒去蝉的外衣,让它高歌。不仅不能飞舞高歌,连命也不能保。
同样地,如果不经过剃度前的严格考查培养,狠下一番功夫,改造俗染的心灵,就草率剃度,一剃之后很容易成为非僧非俗之怪客。其结局不是剃一个死一个,而是剃一个死一双了。何以故?身现出家,弃行孝养父母、报效国家等种种人伦义务,是俗之死;心犹在俗,不能养成僧德以光大法门、利济众生,是僧之死。是剃一光头,即戕二性命,社会增一游民,佛门结一死胎,可不慎乎!
有人说,人生成长不限时年,出家修行贯穿一生,末法发心出家者本来就少,只要发心真诚,即属难能可贵,与其经时年月,热情消冷,乃至不乏半途而退者,不如趁热打铁,尽早剃度,既木已成舟,生米成饭,再加培养,促其进步,不是很好吗?
这话虽也有几分道理,但总不是常规。比如婴儿在母亲子宫里的成长,是任何环境下也不能替代的。提前一个月早产,可能花十年的时间也补不回来。若提前太多,要么胎未成形,要么产下早矢。一个人初发心出家,来到道场,也等于佛门的婴儿一样,在他还没有获得剃度之前,他的心自然会比较虔敬、谦下,因而极利于自我成长,而道场大众也对他有格外关心、关注,这种整体的氛围正如子在母胎一般的温暖适宜。一旦剃度,现出僧相,便如婴儿呱呱堕地,他个人的心便放松了要求,大家对他也就不再那么的关注要求了。在新的空间,他便有了新的进步要求,要弥补剃度前的成长不足,可说是万难了。
自然界事物的发育成长,只要是足了时间,便会有自然的结果。但发心出家并非如此千篇一律,鉴于每个人的善根因缘不一样,有的人初来不久便蒙获许可剃度,有的人则住寺甚长还须继续延迟,有的人则劝止,有的人则请离;看上去生杀予夺的大权掌握在剃度和尚手上,其实还是由个人的善根因缘所决定。
♡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