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四集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大方广圆觉经 (第四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04
请掀开经 本第七页:
讲义【三、为示修行渐次故。】
『示』就是指示、开示。修行的渐次,我们今天讲的程序,由浅入深,由小入大,讲这个层次,所以说这部经 。
讲义【佛告普眼: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即是修行,渐次深入,佛为示修行渐次,故说此经 。】
这是从修行总纲领上来说,与《楞严经 》里面讲的「六结三空」是同样的义趣。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那就是你要想修清净心,『净圆觉心』就是清净心,如来净圆觉心的「如来」是讲自己不是讲别人。我们常常讲自性清净心,「如来」就是自性的意思,求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净土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这是佛心,成佛之心。先把修行的目标确定,就是求理一心不乱,求自性清净心,它的方法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正觉,是一样的意思。由此可知,如果违背这个原理原则,你在菩提路上就走错路,换句话说,你想得自性清净心就得不到,念佛人求一心不乱是决定不可能的,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个。
什么叫「正念」?这是修行人很大很大的问题。正念拣别邪念,不正则邪;你要是认识邪念,那就是正念。凡是邪都不真实,《金刚经 》里面所说的「如梦幻泡影」,这个地方讲的『远离诸幻』,就是《金刚经 》所讲的「一切有为法」你要远离。一切有为法都不真实,换句话说,你要是执著在一切有为法里面,那都不是正念。所以正念无念,无什么念?无妄念,凡是执著一切有为法的,这个执著、分别都是妄念。在一切有为法里面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就是「正念」。不是没有有为法,有为法有的,只是你不可以执著,「远离诸幻」。这一句是总说。
下面举几个例子,这几条非常重要。『幻身灭故,幻心亦灭』,这个地方讲「幻身灭故」不是说你把这个身体不要了,把这个身体烧成灰了那也不行。你把身体烧成灰,你幻身灭了,你幻心不灭,那有什么用?此地不注重在幻身灭,注重在「幻心亦灭」。如何能从灭幻身到灭幻心,这就是小乘圣者破我执的功夫。身没有障碍,身是有为,你不执著这个身,不执著身是我,这就叫「幻身灭故」。怕的是你有执著,执著是病,佛法无非就是破执著之法。我们就见思烦恼来讲,「幻身灭故」就是见惑里面破身见,「幻心灭故」就是思惑里面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惑断了,这是幻心,这是我们从最粗浅的地方来讲,你把这个执著打破了。
下面再更进一步,『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六尘是阿赖耶的相分,执尘为实有,那是法执,你也不执著,也不去分别,为什么?知道这一切相分当体即空,如梦幻泡影。诸位要晓得,不但七转识、心所的相分是虚妄的,阿赖耶的相分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实的,这样才能破法执。下面这几句全都是属於法执里面的,愈来愈微细,跟《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三细六粗相一样。从幻尘以下都是属於细相。《楞严》里面的六结,最粗的是动,动、静、根、觉、空、灭,这是六个阶段,六根每一根都有六结,解六结越三空,这个讲修行次第。《圆觉经 》这个地方也不例外,也是这个说法,到『幻灭灭故』,这就是《楞严经 》里面最后的一个结,也离开了,也舍掉了,这个时候真如本性现前,『非幻不灭』,「非幻」就是本性,这个时候你见性了。
诸位同修对《楞严》都有一点基础,《楞严经 》的经 文长,无论说理说事当然比较清楚明白。《楞严》里面,佛给我们就自己身体上指出我们的真如本性,说明我们现在的身体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之物。不生灭的那一分是真的,就是「非幻不灭」,有灭的那一分不是真的,那是幻的。从《楞严》上大家能够晓得,我们肉身是幻的,它是生灭法。前六识是生灭法,第六意识是生灭法,第七识是生灭法,道道地地的生灭法,梦幻泡影,阿赖耶识一半是真的,一半是虚幻的,半真半假。什么叫半真半假?阿赖耶的无明三细相,以及与阿赖耶相应的五遍行心所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阿赖耶的体性是真的不是妄的,真妄和合。现在教你离,远离,远离诸幻,远离心意识,以及与心意识相应的心所,相应的心所都离了,不相应的心所当然也要离,因为不相应的心所完全是抽象的,这就是脱根。一切的相分也是虚妄的,包括阿赖耶的相分(本质相分)也是虚妄的,也要把它舍离,那是脱尘。禅家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根尘一离开,「非幻不灭」,非幻是灵光,你本性里面般若智慧光明透出来了,这就显示非幻不灭。
楞严会上波斯匿王开悟了,听到佛讲的时候,他开悟了,他虽然悟了,只悟到一个没有生死,只悟到这个,而不能把功夫更往上提升一层,这是我们为他惋惜的事情。所以大经 的意思诸位真正明白之后,我们自己、一切众生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你要是有生死,那是你迷惑,是你迷。你要是悟了,没有生死。迷的时候心随境界转,悟的时候境界随心转,完全不相同。心为境界转,不自由,那真是苦海无边;境界随心转,得大自在,解脱了。这个关键就是在迷悟,而迷悟的根源就要你放下诸幻,晓得我们现前所用的身心统统是幻,幻身幻心,外面境界是幻境,尘是境界,都不是真实的。
讲到修行次第,所谓顿超,绝顶聪明人一晓得这个道理,一放全放下了,根身境界一下放下了,这是顿超;一样一样放下,一点一点放下,这叫渐修。如果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参禅,还是持咒,也不管你怎么样用功,你对於根尘识、身心世界,要是一丝毫都放不下,你所念的所修的全都变成有漏的福报,与你净圆觉心,与你了生死出三界,都不相干,那只是修福而已,修人天有漏福报。这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本常识,不可以不晓得。
我们今天的修行是落在哪一边?我们是不是修的自性清净心?是不是真正修的西方净土?还是修的人天小福?再给诸位说,果然得到人天小福,那都算不错的,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修的三恶道的福报。三恶道除了地狱道之外,地狱道没福都是受罪,饿鬼道里面有享福的,做鬼王去了,做阎罗王,做城隍,做山神,做土地公,这都是有福的鬼,鬼道里享福去了。畜生道里面享福的更多,有很多畜生做了鬼神,做了神,它不是鬼,它是畜生。我们读《安世高传》,安世高的同学就是畜生身,蛇身,他在神道里面,我们俗话讲龙王,他是水神,是龙王,但是他的身是蛇身,畜生身,像这一类的情形太多了。
在大陆上,在本省,还有不少人家里供狐仙,称为大仙,狐狸畜生,它能够修成神,畜生里面的神,也被人家祭祀供养,福报修到恶道里面去享受,这是我们不可不知的。为什么会修这个福到恶道里去?这里头的理由(因缘)要搞得清清楚楚,你统统都搞清楚了,我们自己将来到哪一道不要去问人,自己清楚明白。而且来生的生活状况你现前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个明白人,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过去现在未来的状况,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我跟大家讲人天小果的福报,这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此地所讲的这个叫做大修行人,人家心大志高,他是要修自性清净心,就是此地所讲的「如来净圆觉心」,那当然不一样了。
现在难在哪里?难在一个正念,一个离幻,太难了。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从哪里下手?这桩事情我们在讲席里面也是时时提醒同学们,可是你得要真正发心去做,真正想修行,想在我们一生当中成就,不要再等到来生,这一生就把它修好。一个正念,一个离幻,我们怎么修法?实在讲就是破我执、破法执,首先要修一桩事情,就是我们不起心动念则已,一起心动念决不能想自己。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利害得失,这是增长邪见,增长无明,增长我执,增长法执,那你是起颠倒心,这一生决定不会有成就。怎么办?反其道而行之,我起心动念都想到别人,念念都为别人的利益著想,常常这样想,把自己就忘掉了,我执虽没破,没有自己了,比小乘高明得太多。小乘硬是在我执上要把它断除,所以证得须陀洹之后,还得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实在是麻烦,才能把我执破掉。大乘的方法太巧妙,一切都是为众生,如果能这样修法,有个三年、五年,我执就淡了,有个十年、八年,你的境界就可以等於阿罗汉,烦恼障就破除,见思烦恼断了。然后更进一步,破法执,所谓破法执是什么?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不著众生相,所谓三轮体空,三轮体空破法执。《金刚经 》里面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法执破了,这就是离幻,这就是正念。正念就是离幻,离幻就是正念。
这部经 文字不长,世尊在这部经 里面,就是普眼菩萨这一章,第三章,要告诉我们修行的原理原则。前面两章是对上上根人说的,普眼菩萨以下那是对大乘人说的。所以这部经 确实是了义经 典,是大乘了义经 典。
讲义【四、为示穷尽深疑故。】
疑是很大的障碍,必须要破除。疑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分别执著来的。离开分别执著,你的疑问自然没有了。我们学佛的人疑问很多就是分别执著太坚固,不但对世间一切法我们深深的执著它,就是对佛所讲的一切经 也是深深的执著,这是很麻烦的事情,为什么?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你看批评佛法的人有多少,批评经 典的人有多少,我听到有很多,都是佛教徒,而且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佛法,佛法也是从低级的宗教慢慢的形成高级,释迦牟尼佛提倡,历代这些学者集大成,才成为今天这样的辉煌巨著,我们听起来好像也满有道理,其实完全错了。为什么?佛在大乘经 讲得很清楚,佛没有说法,你执著个什么?佛无法可说。《金刚经 》里面说得很清楚,哪个人要是说佛说法,叫谤佛,看你还有什么执著?佛没有说法,历代的菩萨祖师也没有说法,你们要不信,你打开《六祖坛经 》,你看看六祖说法了没有?你执著他有说法,所有的毛病都产生了;你晓得他无法可说,你的心清净了。所以我们要懂得佛说法的义趣,佛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所以我常常也劝大家,你在此地听经 应当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能契入。你要是有听,你在里面分别名相,执著名相,死在音声句下,不会开悟的。换句话说,你愈研究,你的疑问愈多,不悟!善学的人,会学的人,愈学疑问愈少,开悟了,这才真正有受用。
这一章著重在破疑,第四会金刚藏菩萨。『深疑』就是根本的疑问,《楞严》上也有,这一会里有三个疑问,这三个疑问是根本疑问。
讲义【金刚藏闻前章。】
『金刚藏』,这是菩萨的名字。『闻前章』,就是听前面所讲的。
讲义【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
这是佛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佛只在圆觉会上讲过、《华严经 》里面讲过,其余的会里、经 里没有这个话,只有这两部经 上有,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疑问就来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第一个问题:
讲义【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无明从哪里来的?本来佛,但是现在众生有无明,佛有无明了,这个无明什么理由?几时生的?什么理由有无明的?几时起无明的?大问题!凡是学佛的人几乎都有这个问题。第二个:
讲义【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如果有无明,决定是众生,不是佛;如果是佛,决定没有无明。假如无明是本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第三个问题:
讲义【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这是假设的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成佛以后起了无明。现在问题来了,「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现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你们什么时候再起无明?这个问题跟楞严会上(在第四卷)富楼那尊者所提的问题完全相同,这是根本的疑惑。实在讲,学佛的人提出这种疑惑是正确的,应该的,这是根本疑。佛陀在世的时候,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代表小乘阿罗汉提出这个问题,小乘人情有可原,没什么智慧。《圆觉经 》里面是金刚藏菩萨提出来,这不简单,金刚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最高的智慧是金刚智慧,金刚藏菩萨提出来的。由此可知,这个大问题不但初学的人有,阿罗汉有,阿罗汉既然有了,辟支佛也包括在内,菩萨也有,所以这是根本的疑惑。佛在本经 里面给我们解答这个问题,为了解答这个根本疑惑,说这部经 。
讲义【然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
我们晓得有这种疑问的人很多,有这种分别执著的人很多,我们碰到了怎么办?这一点一定要晓得,遇到了不能跟他争论,你自己一定要能观机,对方机缘成熟了,可以给他说,一说他就开悟。对方根机没有成熟,那就六祖所说的合掌令欢喜,不诤,叫你欢欢喜喜;你有你的见解,你有你的看法。根机没有成熟的人不与他争论,也不给他说法。他怎么说,高谈阔论,我们听就是了,不要去跟他辩论,为什么?愈跟他辩论,他迷得愈深,他的分别执著愈走极端。你不跟他分别,不跟他争论,有的时候他会觉悟的。他在修学过程当中所体验的与事实相违背了,他就会慢慢回头,到机缘成熟的时候才可以说。底下,佛是解答金刚藏,也是就纲领上来讲:
讲义【佛善说譬喻,答以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若明此义,诸疑自释。】
佛在这一章有理论、有比喻,此地是就比喻来说,比喻前面还有很长的经 文是从理论上讲的,目的是叫我们断疑生信,生什么信?大乘正信。大乘正信是以后求解的基础,正确的理解是修行的基础,正行是将来你证果的基础,由此可知,大乘正信乃是基础之基础。
讲义【佛为示穷尽深疑,故说此经 。】
这是别因缘里面第四条。第五条因缘:
讲义【五、为示离障顺觉故。一切众生,依事理二障,而现浅深,遂有五性差别。】
这是弥勒菩萨一会。事障是烦恼障,理障是所知障,这二障有密切的关系。有人讲烦恼只障事不障理,所知障只障理不障事,这个说法不究竟,不是事实。我们要晓得,烦恼障事也障理,所知障障理也障事。这个障确实有这两种性质,都有障碍,必须断除。因为每个人这两种障浅深不相同,所以才有根性上的差别,这是讲『五性差别』,有凡夫性、外道性、二乘性、不定性、菩萨性,这就是众生的种性,我们讲的根性,或者讲根器,不相同。这个不相同从哪里来的?是两种障里头来的。去除二障,大家都相同,没有不相同,换句话说,不相同就是不平等,不平等是从二障来的。所以佛在这一会当中告诉弥勒菩萨:
讲义【欲泛如来大圆觉海。】
这跟前面讲的,你要想修证自性清净心,是一样的意思,此地用的名词不一样,实际上所指的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为什么不用一个名词?不用一样的字样?这里头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教我们不要执著,只要是这个事情,你怎么说都行,破你对於文字相、言说相的执著,所以佛是一桩事情往往说了几十个、几百个名词。因为本来没有名词,「名可名,非常名」,随人建立,只要你懂得这个意思就行了,不要执著在名相上。第二种意思,文学上的艺术,如果都用一样的名词会叫人看到厌烦,换句话说,度化众生不容易契机。众生的心是喜欢变化的,不喜欢千篇一律的,千篇一律大家讨厌,他喜欢多彩多姿。所以文章是艺术,讲求的是变化,佛经 是一等的文学,所以它不是平铺直述,它讲求文字的美,讲求格局的高,这个意思我们也要懂得。所以这个地方名词变了,『如来大圆觉海』。
讲义【先当发愿,勤断二障。】
你看前面讲的离幻,这个地方讲的断障,事情实在讲还是一样,在文字技巧上就不相同了。由此可知,你想修行证果,你要是不断二障,怎么能办得到?
讲义【若能离障,随顺圆觉,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这句话希望大家注意。五乘根性不在乎,我们自己是某一种根性不重要,重要在哪里?你要『随顺圆觉』。怎样随顺圆觉?离二障就是随顺圆觉。由此可知,修行人最怕的是二障增长,一般修行人的通病,这个病病得很重,不是轻的。勤苦精进研究经 典的人,不是破障,而是增长所知障。自己觉得程度太差,头脑记忆力不好,研究经 觉得没分,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增长烦恼障,增长无明。你看看这个修行,不是增长所知障就是增长烦恼障,就跟清凉大师所讲的,一个是增长无明,一个增长邪见,增长邪见就是增长烦恼障。经 典是邪见?是的,你一执著,经 典都是邪见,为什么?经 典是破执著的,你执著它了。你自己的见解是邪知邪见,好,拿释迦牟尼佛的见解做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正不正确?还是不正确,还是邪知邪见。举个例子,譬如我们执著这个身心是有,佛讲你见解错了,这个知见是邪知邪见,佛说什么?这个身心没有,无,你不晓得佛说法的意思,你认为「无就是正知正见,有是邪知邪见,好,我执著这个身心无」,我是不是正知正见?还是邪知邪见。你不晓得佛说法的意思,佛没说,佛说「无」是破你有的,我有,错了,「有」舍弃了,「无」也不执著,这才是正知正见。你要是执著经 典里面的见解,那怎么不叫邪知邪见?清凉讲,增长邪见。
大乘了义经 典给你谈究竟了义,初级、中级的不跟你谈,为什么?程度不到,愈谈愈迷惑,愈谈愈颠倒,没法子说,只能教你什么?你的执著去不掉,离开坏的执著,取好的来执著,就是孔老夫子说的择善固执,这对初学人讲的,对功夫不到家的人讲的。向上一著,善也要离开,完全没有执著,这才能见性,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要记住,本来无一物,这里头什么执著都没有。如果你还执著「本来无一物」,你想想看,你的清净心里头有没有执著?有一个「本来无一物」,还是病。「本来无一物」也没有!佛祖无可奈何,他无法可说,没有说法,你怎么能说他有说法?所有这些对经 典批评的,对经 典考证的,统统都没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世间的学问可以做考证,可以做比较,可以拿来研究,佛法没有这一套,为什么?因为佛根本没有法可说。
佛所说的法,无非是破执而已。你不相信,看《六祖坛经 》志彻禅师那一段,那就很有趣味。志彻禅师看《涅槃经 》,对《涅槃经 》所讲的常与无常的意思搞不清楚,他就请教六祖,六祖就叫他把那个经 哪个地方有疑问念给他听,他就念了一遍,「佛性是常,烦恼是无常」。我们此地也这样讲,是幻可以离,会灭,非幻不灭,不灭就是常,灭的就是无常,给你讲这些。六祖大师给他说什么?「佛性无常,烦恼是常」。他弄得莫名奇妙,「这个我不懂了,祖师,你所说的话大大的违背佛经 ,违背经 典」。六祖说:自从无尽藏比丘尼念《大涅槃经 》,我给她讲过一遍,字字都合乎佛的旨意,从来没有违背过。他说:那我实在不懂,莫测高深!六祖给他解释说:佛说佛性是常,烦恼是无常,因为众生执著佛性无常,所以佛说常,众生执著烦恼是常,佛说无常。志彻念《涅槃经 》又执著《涅槃经 》,执著佛的话,佛性是常,烦恼是无常,所以六祖说佛性无常,破你执著常;六祖说烦恼是常,破你执著佛说的无常,「我说的跟佛一个意思,佛是破众生的执著,我破你的执著,怎么不是一个意思?」六祖说:我说的常就是佛说的无常,一样的意思,我说的无常就是佛说的常。你们想想看,佛有没有法可说?没法可说,一句没说,六祖有没有法好说?六祖一句话没说。
诸位要是懂这个意思,你才能读大乘经 典,否则的话,你念大乘经 典,死在字里行间,你怎么会开悟?你怎么不增长邪见?不读经 你增长无明,读经 你增长邪见,苦!没开悟的希望,你的心怎么能得到清净?你要是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你不但看佛经 里头趣味无穷,你看到的时候连饮食都不想了,你看世间一切事,无有一法不圆融,这真是妙极了。法法圆融,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你才真得大自在。经 在哪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是经 典,所以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 卷」,就是这个道理,这都一点不假的。
换句话说,佛法无非教我们离障而已。所以你读经 ,不能为经 所转!法达禅师念《法华经 》三千部,为《法华》所转,死在《法华经 》字里行间,他不开悟,被六祖点醒之后,大彻大悟,说:从前被《法华》转,从今天起我可以转《法华》了。诸位要是通达这个道理,这才谈得上学佛,才有资格看经 。所以今天这些研究佛经 的人,被经 典所转的,套一句《永嘉证道歌》的话,「入海算沙徒自困」,被佛经 所转,溺於文字。佛经 白纸黑字,色尘,你听经 被我音声所转,音声是声尘,你为六尘所转,这是凡夫,这是迷惑颠倒,这就是违背圆觉,不是随顺圆觉。不为境界转,不为六尘转,这就是随顺圆觉,所以说『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这当然,纵然是小根性的人也变成大根性,大根性更不必说了。由此可知,二障一定要断,可是断二障真的不容易,没有真正善知识来帮你的忙,在重要关头把你点醒,的确很难。
讲义【清净慧章,亦是随顺觉性,觉与未觉,渐次差别,故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这几句话是清净慧章所讲的。觉性与不觉,《起信论》的确很认真的在讨论这个问题。能把觉与不觉分得清清楚楚,你就有入手之处,你就晓得应该从哪里下手。觉与不觉的界线划不清楚,用不得力,没有得力之处,这是修行人非常苦恼的一桩事情。这个问题是属於解门,不是属於行门,就是要把理论、事实境界搞清楚,然后才谈得上修行用功夫。所谓精进,我们是随顺圆觉精进,还是随顺无明精进,还是随顺邪见精进?都是精进,你随顺谁精进?这个东西要搞清楚。某人修行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他了不起,他很精进,如果他精进的目标在名闻利养,他就不是随顺圆觉精进,他是随顺烦恼精进,为什么?为了要得到名闻利养,所以装出这个样子来骗人。像这些事情古来就有,不只现在。别人怎么做法我们不管,要问我们自己是向著哪一方面去精进,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虽有多方便』,多方便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随顺圆觉,所以法门无有高下。目标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手段尽管不同,譬如参禅目标是明心见性,念佛目标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一心不乱,名词是两个,境界是一个,一桩事情,这是我们必须明了的。
讲义【六、为示修必依观故。大凡行人,欲奋真修,须假禅观。】
『大凡行人』,这是讲修行人。『欲奋真修』,「欲」是希望,「奋」是奋发,希望真正的勇猛精进,真正的修行。佛在此地告诉我们『须假禅观』,《般若经 》里面所说的观照般若,这就是禅观。诸位在此地看到这个禅字,不要被它迷了,要看清楚,这个禅不是禅定,不是六度里面禅定波罗蜜,而是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中国的禅宗,达摩祖师所传的这一派,这是中国禅宗的主流,它不是修禅定,这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它修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它所修的不是盘腿面壁打坐,盘腿面壁打坐那是六度里头的禅定波罗蜜。《六祖坛经 》打开看看「教授坐禅」那一章,他教你怎么坐禅?他教你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叫坐禅,所以他不讲求形式,他讲求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眼见色不为色所动,耳闻声不为声所动,这叫禅定。所以中国禅宗是修般若波罗蜜,就是「禅观」。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依境界起观照证实相,一样的,文字是色尘,一切色尘都是境界,依色尘可以起观照,依声尘也可以起观照,依味尘也可以起观照,依法尘也可以起观照,六根依六尘境界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是《般若经 》里面给我们讲的修行要领,这个要领运用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般若,门门都是禅观。
讲义【修不依观,未免错入歧途。】
这一句很要紧,为什么?依观是觉,是随顺圆觉,不依观就迷了,不是堕在无明就是堕在邪见里面。
讲义【故答威德所问。】
这是答威德菩萨所问。
讲义【皆以悟净圆觉,依悟起修。】
『悟』就是观慧,就是观照。诸位要晓得,「悟」不要把它看得很神奇,什么叫做悟?不迷就是悟,不执著就是悟,不分别就是悟,你在境界里起分别执著就迷了,再往深处讲,你在境界里起心动念就迷了。如果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悟,所以境界是了了分明,自己心里如如不动,这就是悟。如果对於境界不能了了分明,只有如如不动,诸位想想,你的功夫无论做得怎么深,我想没有石头定功深,你们在山上看到大石头几千年如如不动,你能比得了它吗?比不了。那种定是死定没有用处的。如果只有了了分明没有如如不动,那你是凡夫,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外面境界了了分明,心里一天到晚乱动。佛菩萨高明在什么?外头跟我们一样,比我们还要分明,耳目比我们还聪明,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都看到了,他心不动;人家不取於相,他也不离开相,这叫真修行,这就是觉,就是悟。所以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所接触的境界全是悟,一天到晚都在那里开悟,见色,色上开悟;闻声,声上开悟;吃饭,吃上开悟,没有烦恼,就像六祖见五祖时所讲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常生智慧。我们一天到晚怎么样?常生烦恼。为什么他常生智慧?悟。为什么你常生烦恼?迷,不悟。
讲义【虽有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分别,无非随顺觉性而修。佛为示修必依观,故说此经 。】
本经 所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跟《楞严经 》所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一样的。这三个名词可以通用,也可以各个分别,留到经 文的时候再给诸位说。通用都是修禅观;分别,禅观里头有所偏重,有的偏在止,有的偏在观,有的是止观平等。这些修行方法不是一个死呆板的,不是一定的,随著自己境界。我烦恼重,止的方法能破烦恼,我就多加一点止,观的方法能破烦恼,我就多用一点观,随时自己在那里调节才能成功。你要是把方法变成死呆板的一成不变,那就糟了,那药又变成病了,本来就病了,现在再加上病,病就更重。所以佛法修学,你们想想看,这些理论方法你要不是很正确的把它搞清楚,真是举止都有过失,都是自找麻烦,古德常说的,盲修瞎练,说了你还不服气,确实是盲修瞎练,你还不服气,还要人家奉承你。我们自己要清楚,真正干的人一定要搞清楚,千万不可以自己欺骗自己,不明了的,有疑惑的,一定要问,要多多的读诵大乘经 典。今天就讲到这里。
♡ 喜欢 (0)
请掀开经 本第七页:
讲义【三、为示修行渐次故。】
『示』就是指示、开示。修行的渐次,我们今天讲的程序,由浅入深,由小入大,讲这个层次,所以说这部经 。
讲义【佛告普眼: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即是修行,渐次深入,佛为示修行渐次,故说此经 。】
这是从修行总纲领上来说,与《楞严经 》里面讲的「六结三空」是同样的义趣。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那就是你要想修清净心,『净圆觉心』就是清净心,如来净圆觉心的「如来」是讲自己不是讲别人。我们常常讲自性清净心,「如来」就是自性的意思,求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净土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这是佛心,成佛之心。先把修行的目标确定,就是求理一心不乱,求自性清净心,它的方法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正觉,是一样的意思。由此可知,如果违背这个原理原则,你在菩提路上就走错路,换句话说,你想得自性清净心就得不到,念佛人求一心不乱是决定不可能的,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个。
什么叫「正念」?这是修行人很大很大的问题。正念拣别邪念,不正则邪;你要是认识邪念,那就是正念。凡是邪都不真实,《金刚经 》里面所说的「如梦幻泡影」,这个地方讲的『远离诸幻』,就是《金刚经 》所讲的「一切有为法」你要远离。一切有为法都不真实,换句话说,你要是执著在一切有为法里面,那都不是正念。所以正念无念,无什么念?无妄念,凡是执著一切有为法的,这个执著、分别都是妄念。在一切有为法里面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就是「正念」。不是没有有为法,有为法有的,只是你不可以执著,「远离诸幻」。这一句是总说。
下面举几个例子,这几条非常重要。『幻身灭故,幻心亦灭』,这个地方讲「幻身灭故」不是说你把这个身体不要了,把这个身体烧成灰了那也不行。你把身体烧成灰,你幻身灭了,你幻心不灭,那有什么用?此地不注重在幻身灭,注重在「幻心亦灭」。如何能从灭幻身到灭幻心,这就是小乘圣者破我执的功夫。身没有障碍,身是有为,你不执著这个身,不执著身是我,这就叫「幻身灭故」。怕的是你有执著,执著是病,佛法无非就是破执著之法。我们就见思烦恼来讲,「幻身灭故」就是见惑里面破身见,「幻心灭故」就是思惑里面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惑断了,这是幻心,这是我们从最粗浅的地方来讲,你把这个执著打破了。
下面再更进一步,『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六尘是阿赖耶的相分,执尘为实有,那是法执,你也不执著,也不去分别,为什么?知道这一切相分当体即空,如梦幻泡影。诸位要晓得,不但七转识、心所的相分是虚妄的,阿赖耶的相分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实的,这样才能破法执。下面这几句全都是属於法执里面的,愈来愈微细,跟《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三细六粗相一样。从幻尘以下都是属於细相。《楞严》里面的六结,最粗的是动,动、静、根、觉、空、灭,这是六个阶段,六根每一根都有六结,解六结越三空,这个讲修行次第。《圆觉经 》这个地方也不例外,也是这个说法,到『幻灭灭故』,这就是《楞严经 》里面最后的一个结,也离开了,也舍掉了,这个时候真如本性现前,『非幻不灭』,「非幻」就是本性,这个时候你见性了。
诸位同修对《楞严》都有一点基础,《楞严经 》的经 文长,无论说理说事当然比较清楚明白。《楞严》里面,佛给我们就自己身体上指出我们的真如本性,说明我们现在的身体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之物。不生灭的那一分是真的,就是「非幻不灭」,有灭的那一分不是真的,那是幻的。从《楞严》上大家能够晓得,我们肉身是幻的,它是生灭法。前六识是生灭法,第六意识是生灭法,第七识是生灭法,道道地地的生灭法,梦幻泡影,阿赖耶识一半是真的,一半是虚幻的,半真半假。什么叫半真半假?阿赖耶的无明三细相,以及与阿赖耶相应的五遍行心所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阿赖耶的体性是真的不是妄的,真妄和合。现在教你离,远离,远离诸幻,远离心意识,以及与心意识相应的心所,相应的心所都离了,不相应的心所当然也要离,因为不相应的心所完全是抽象的,这就是脱根。一切的相分也是虚妄的,包括阿赖耶的相分(本质相分)也是虚妄的,也要把它舍离,那是脱尘。禅家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根尘一离开,「非幻不灭」,非幻是灵光,你本性里面般若智慧光明透出来了,这就显示非幻不灭。
楞严会上波斯匿王开悟了,听到佛讲的时候,他开悟了,他虽然悟了,只悟到一个没有生死,只悟到这个,而不能把功夫更往上提升一层,这是我们为他惋惜的事情。所以大经 的意思诸位真正明白之后,我们自己、一切众生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你要是有生死,那是你迷惑,是你迷。你要是悟了,没有生死。迷的时候心随境界转,悟的时候境界随心转,完全不相同。心为境界转,不自由,那真是苦海无边;境界随心转,得大自在,解脱了。这个关键就是在迷悟,而迷悟的根源就要你放下诸幻,晓得我们现前所用的身心统统是幻,幻身幻心,外面境界是幻境,尘是境界,都不是真实的。
讲到修行次第,所谓顿超,绝顶聪明人一晓得这个道理,一放全放下了,根身境界一下放下了,这是顿超;一样一样放下,一点一点放下,这叫渐修。如果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参禅,还是持咒,也不管你怎么样用功,你对於根尘识、身心世界,要是一丝毫都放不下,你所念的所修的全都变成有漏的福报,与你净圆觉心,与你了生死出三界,都不相干,那只是修福而已,修人天有漏福报。这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本常识,不可以不晓得。
我们今天的修行是落在哪一边?我们是不是修的自性清净心?是不是真正修的西方净土?还是修的人天小福?再给诸位说,果然得到人天小福,那都算不错的,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修的三恶道的福报。三恶道除了地狱道之外,地狱道没福都是受罪,饿鬼道里面有享福的,做鬼王去了,做阎罗王,做城隍,做山神,做土地公,这都是有福的鬼,鬼道里享福去了。畜生道里面享福的更多,有很多畜生做了鬼神,做了神,它不是鬼,它是畜生。我们读《安世高传》,安世高的同学就是畜生身,蛇身,他在神道里面,我们俗话讲龙王,他是水神,是龙王,但是他的身是蛇身,畜生身,像这一类的情形太多了。
在大陆上,在本省,还有不少人家里供狐仙,称为大仙,狐狸畜生,它能够修成神,畜生里面的神,也被人家祭祀供养,福报修到恶道里面去享受,这是我们不可不知的。为什么会修这个福到恶道里去?这里头的理由(因缘)要搞得清清楚楚,你统统都搞清楚了,我们自己将来到哪一道不要去问人,自己清楚明白。而且来生的生活状况你现前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个明白人,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过去现在未来的状况,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我跟大家讲人天小果的福报,这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此地所讲的这个叫做大修行人,人家心大志高,他是要修自性清净心,就是此地所讲的「如来净圆觉心」,那当然不一样了。
现在难在哪里?难在一个正念,一个离幻,太难了。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从哪里下手?这桩事情我们在讲席里面也是时时提醒同学们,可是你得要真正发心去做,真正想修行,想在我们一生当中成就,不要再等到来生,这一生就把它修好。一个正念,一个离幻,我们怎么修法?实在讲就是破我执、破法执,首先要修一桩事情,就是我们不起心动念则已,一起心动念决不能想自己。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利害得失,这是增长邪见,增长无明,增长我执,增长法执,那你是起颠倒心,这一生决定不会有成就。怎么办?反其道而行之,我起心动念都想到别人,念念都为别人的利益著想,常常这样想,把自己就忘掉了,我执虽没破,没有自己了,比小乘高明得太多。小乘硬是在我执上要把它断除,所以证得须陀洹之后,还得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实在是麻烦,才能把我执破掉。大乘的方法太巧妙,一切都是为众生,如果能这样修法,有个三年、五年,我执就淡了,有个十年、八年,你的境界就可以等於阿罗汉,烦恼障就破除,见思烦恼断了。然后更进一步,破法执,所谓破法执是什么?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不著众生相,所谓三轮体空,三轮体空破法执。《金刚经 》里面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法执破了,这就是离幻,这就是正念。正念就是离幻,离幻就是正念。
这部经 文字不长,世尊在这部经 里面,就是普眼菩萨这一章,第三章,要告诉我们修行的原理原则。前面两章是对上上根人说的,普眼菩萨以下那是对大乘人说的。所以这部经 确实是了义经 典,是大乘了义经 典。
讲义【四、为示穷尽深疑故。】
疑是很大的障碍,必须要破除。疑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分别执著来的。离开分别执著,你的疑问自然没有了。我们学佛的人疑问很多就是分别执著太坚固,不但对世间一切法我们深深的执著它,就是对佛所讲的一切经 也是深深的执著,这是很麻烦的事情,为什么?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你看批评佛法的人有多少,批评经 典的人有多少,我听到有很多,都是佛教徒,而且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佛法,佛法也是从低级的宗教慢慢的形成高级,释迦牟尼佛提倡,历代这些学者集大成,才成为今天这样的辉煌巨著,我们听起来好像也满有道理,其实完全错了。为什么?佛在大乘经 讲得很清楚,佛没有说法,你执著个什么?佛无法可说。《金刚经 》里面说得很清楚,哪个人要是说佛说法,叫谤佛,看你还有什么执著?佛没有说法,历代的菩萨祖师也没有说法,你们要不信,你打开《六祖坛经 》,你看看六祖说法了没有?你执著他有说法,所有的毛病都产生了;你晓得他无法可说,你的心清净了。所以我们要懂得佛说法的义趣,佛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所以我常常也劝大家,你在此地听经 应当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能契入。你要是有听,你在里面分别名相,执著名相,死在音声句下,不会开悟的。换句话说,你愈研究,你的疑问愈多,不悟!善学的人,会学的人,愈学疑问愈少,开悟了,这才真正有受用。
这一章著重在破疑,第四会金刚藏菩萨。『深疑』就是根本的疑问,《楞严》上也有,这一会里有三个疑问,这三个疑问是根本疑问。
讲义【金刚藏闻前章。】
『金刚藏』,这是菩萨的名字。『闻前章』,就是听前面所讲的。
讲义【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
这是佛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佛只在圆觉会上讲过、《华严经 》里面讲过,其余的会里、经 里没有这个话,只有这两部经 上有,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疑问就来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第一个问题:
讲义【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无明从哪里来的?本来佛,但是现在众生有无明,佛有无明了,这个无明什么理由?几时生的?什么理由有无明的?几时起无明的?大问题!凡是学佛的人几乎都有这个问题。第二个:
讲义【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如果有无明,决定是众生,不是佛;如果是佛,决定没有无明。假如无明是本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第三个问题:
讲义【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这是假设的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成佛以后起了无明。现在问题来了,「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现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你们什么时候再起无明?这个问题跟楞严会上(在第四卷)富楼那尊者所提的问题完全相同,这是根本的疑惑。实在讲,学佛的人提出这种疑惑是正确的,应该的,这是根本疑。佛陀在世的时候,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代表小乘阿罗汉提出这个问题,小乘人情有可原,没什么智慧。《圆觉经 》里面是金刚藏菩萨提出来,这不简单,金刚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最高的智慧是金刚智慧,金刚藏菩萨提出来的。由此可知,这个大问题不但初学的人有,阿罗汉有,阿罗汉既然有了,辟支佛也包括在内,菩萨也有,所以这是根本的疑惑。佛在本经 里面给我们解答这个问题,为了解答这个根本疑惑,说这部经 。
讲义【然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
我们晓得有这种疑问的人很多,有这种分别执著的人很多,我们碰到了怎么办?这一点一定要晓得,遇到了不能跟他争论,你自己一定要能观机,对方机缘成熟了,可以给他说,一说他就开悟。对方根机没有成熟,那就六祖所说的合掌令欢喜,不诤,叫你欢欢喜喜;你有你的见解,你有你的看法。根机没有成熟的人不与他争论,也不给他说法。他怎么说,高谈阔论,我们听就是了,不要去跟他辩论,为什么?愈跟他辩论,他迷得愈深,他的分别执著愈走极端。你不跟他分别,不跟他争论,有的时候他会觉悟的。他在修学过程当中所体验的与事实相违背了,他就会慢慢回头,到机缘成熟的时候才可以说。底下,佛是解答金刚藏,也是就纲领上来讲:
讲义【佛善说譬喻,答以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若明此义,诸疑自释。】
佛在这一章有理论、有比喻,此地是就比喻来说,比喻前面还有很长的经 文是从理论上讲的,目的是叫我们断疑生信,生什么信?大乘正信。大乘正信是以后求解的基础,正确的理解是修行的基础,正行是将来你证果的基础,由此可知,大乘正信乃是基础之基础。
讲义【佛为示穷尽深疑,故说此经 。】
这是别因缘里面第四条。第五条因缘:
讲义【五、为示离障顺觉故。一切众生,依事理二障,而现浅深,遂有五性差别。】
这是弥勒菩萨一会。事障是烦恼障,理障是所知障,这二障有密切的关系。有人讲烦恼只障事不障理,所知障只障理不障事,这个说法不究竟,不是事实。我们要晓得,烦恼障事也障理,所知障障理也障事。这个障确实有这两种性质,都有障碍,必须断除。因为每个人这两种障浅深不相同,所以才有根性上的差别,这是讲『五性差别』,有凡夫性、外道性、二乘性、不定性、菩萨性,这就是众生的种性,我们讲的根性,或者讲根器,不相同。这个不相同从哪里来的?是两种障里头来的。去除二障,大家都相同,没有不相同,换句话说,不相同就是不平等,不平等是从二障来的。所以佛在这一会当中告诉弥勒菩萨:
讲义【欲泛如来大圆觉海。】
这跟前面讲的,你要想修证自性清净心,是一样的意思,此地用的名词不一样,实际上所指的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为什么不用一个名词?不用一样的字样?这里头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教我们不要执著,只要是这个事情,你怎么说都行,破你对於文字相、言说相的执著,所以佛是一桩事情往往说了几十个、几百个名词。因为本来没有名词,「名可名,非常名」,随人建立,只要你懂得这个意思就行了,不要执著在名相上。第二种意思,文学上的艺术,如果都用一样的名词会叫人看到厌烦,换句话说,度化众生不容易契机。众生的心是喜欢变化的,不喜欢千篇一律的,千篇一律大家讨厌,他喜欢多彩多姿。所以文章是艺术,讲求的是变化,佛经 是一等的文学,所以它不是平铺直述,它讲求文字的美,讲求格局的高,这个意思我们也要懂得。所以这个地方名词变了,『如来大圆觉海』。
讲义【先当发愿,勤断二障。】
你看前面讲的离幻,这个地方讲的断障,事情实在讲还是一样,在文字技巧上就不相同了。由此可知,你想修行证果,你要是不断二障,怎么能办得到?
讲义【若能离障,随顺圆觉,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这句话希望大家注意。五乘根性不在乎,我们自己是某一种根性不重要,重要在哪里?你要『随顺圆觉』。怎样随顺圆觉?离二障就是随顺圆觉。由此可知,修行人最怕的是二障增长,一般修行人的通病,这个病病得很重,不是轻的。勤苦精进研究经 典的人,不是破障,而是增长所知障。自己觉得程度太差,头脑记忆力不好,研究经 觉得没分,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增长烦恼障,增长无明。你看看这个修行,不是增长所知障就是增长烦恼障,就跟清凉大师所讲的,一个是增长无明,一个增长邪见,增长邪见就是增长烦恼障。经 典是邪见?是的,你一执著,经 典都是邪见,为什么?经 典是破执著的,你执著它了。你自己的见解是邪知邪见,好,拿释迦牟尼佛的见解做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正不正确?还是不正确,还是邪知邪见。举个例子,譬如我们执著这个身心是有,佛讲你见解错了,这个知见是邪知邪见,佛说什么?这个身心没有,无,你不晓得佛说法的意思,你认为「无就是正知正见,有是邪知邪见,好,我执著这个身心无」,我是不是正知正见?还是邪知邪见。你不晓得佛说法的意思,佛没说,佛说「无」是破你有的,我有,错了,「有」舍弃了,「无」也不执著,这才是正知正见。你要是执著经 典里面的见解,那怎么不叫邪知邪见?清凉讲,增长邪见。
大乘了义经 典给你谈究竟了义,初级、中级的不跟你谈,为什么?程度不到,愈谈愈迷惑,愈谈愈颠倒,没法子说,只能教你什么?你的执著去不掉,离开坏的执著,取好的来执著,就是孔老夫子说的择善固执,这对初学人讲的,对功夫不到家的人讲的。向上一著,善也要离开,完全没有执著,这才能见性,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要记住,本来无一物,这里头什么执著都没有。如果你还执著「本来无一物」,你想想看,你的清净心里头有没有执著?有一个「本来无一物」,还是病。「本来无一物」也没有!佛祖无可奈何,他无法可说,没有说法,你怎么能说他有说法?所有这些对经 典批评的,对经 典考证的,统统都没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世间的学问可以做考证,可以做比较,可以拿来研究,佛法没有这一套,为什么?因为佛根本没有法可说。
佛所说的法,无非是破执而已。你不相信,看《六祖坛经 》志彻禅师那一段,那就很有趣味。志彻禅师看《涅槃经 》,对《涅槃经 》所讲的常与无常的意思搞不清楚,他就请教六祖,六祖就叫他把那个经 哪个地方有疑问念给他听,他就念了一遍,「佛性是常,烦恼是无常」。我们此地也这样讲,是幻可以离,会灭,非幻不灭,不灭就是常,灭的就是无常,给你讲这些。六祖大师给他说什么?「佛性无常,烦恼是常」。他弄得莫名奇妙,「这个我不懂了,祖师,你所说的话大大的违背佛经 ,违背经 典」。六祖说:自从无尽藏比丘尼念《大涅槃经 》,我给她讲过一遍,字字都合乎佛的旨意,从来没有违背过。他说:那我实在不懂,莫测高深!六祖给他解释说:佛说佛性是常,烦恼是无常,因为众生执著佛性无常,所以佛说常,众生执著烦恼是常,佛说无常。志彻念《涅槃经 》又执著《涅槃经 》,执著佛的话,佛性是常,烦恼是无常,所以六祖说佛性无常,破你执著常;六祖说烦恼是常,破你执著佛说的无常,「我说的跟佛一个意思,佛是破众生的执著,我破你的执著,怎么不是一个意思?」六祖说:我说的常就是佛说的无常,一样的意思,我说的无常就是佛说的常。你们想想看,佛有没有法可说?没法可说,一句没说,六祖有没有法好说?六祖一句话没说。
诸位要是懂这个意思,你才能读大乘经 典,否则的话,你念大乘经 典,死在字里行间,你怎么会开悟?你怎么不增长邪见?不读经 你增长无明,读经 你增长邪见,苦!没开悟的希望,你的心怎么能得到清净?你要是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你不但看佛经 里头趣味无穷,你看到的时候连饮食都不想了,你看世间一切事,无有一法不圆融,这真是妙极了。法法圆融,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你才真得大自在。经 在哪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是经 典,所以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 卷」,就是这个道理,这都一点不假的。
换句话说,佛法无非教我们离障而已。所以你读经 ,不能为经 所转!法达禅师念《法华经 》三千部,为《法华》所转,死在《法华经 》字里行间,他不开悟,被六祖点醒之后,大彻大悟,说:从前被《法华》转,从今天起我可以转《法华》了。诸位要是通达这个道理,这才谈得上学佛,才有资格看经 。所以今天这些研究佛经 的人,被经 典所转的,套一句《永嘉证道歌》的话,「入海算沙徒自困」,被佛经 所转,溺於文字。佛经 白纸黑字,色尘,你听经 被我音声所转,音声是声尘,你为六尘所转,这是凡夫,这是迷惑颠倒,这就是违背圆觉,不是随顺圆觉。不为境界转,不为六尘转,这就是随顺圆觉,所以说『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这当然,纵然是小根性的人也变成大根性,大根性更不必说了。由此可知,二障一定要断,可是断二障真的不容易,没有真正善知识来帮你的忙,在重要关头把你点醒,的确很难。
讲义【清净慧章,亦是随顺觉性,觉与未觉,渐次差别,故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这几句话是清净慧章所讲的。觉性与不觉,《起信论》的确很认真的在讨论这个问题。能把觉与不觉分得清清楚楚,你就有入手之处,你就晓得应该从哪里下手。觉与不觉的界线划不清楚,用不得力,没有得力之处,这是修行人非常苦恼的一桩事情。这个问题是属於解门,不是属於行门,就是要把理论、事实境界搞清楚,然后才谈得上修行用功夫。所谓精进,我们是随顺圆觉精进,还是随顺无明精进,还是随顺邪见精进?都是精进,你随顺谁精进?这个东西要搞清楚。某人修行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他了不起,他很精进,如果他精进的目标在名闻利养,他就不是随顺圆觉精进,他是随顺烦恼精进,为什么?为了要得到名闻利养,所以装出这个样子来骗人。像这些事情古来就有,不只现在。别人怎么做法我们不管,要问我们自己是向著哪一方面去精进,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虽有多方便』,多方便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随顺圆觉,所以法门无有高下。目标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手段尽管不同,譬如参禅目标是明心见性,念佛目标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一心不乱,名词是两个,境界是一个,一桩事情,这是我们必须明了的。
讲义【六、为示修必依观故。大凡行人,欲奋真修,须假禅观。】
『大凡行人』,这是讲修行人。『欲奋真修』,「欲」是希望,「奋」是奋发,希望真正的勇猛精进,真正的修行。佛在此地告诉我们『须假禅观』,《般若经 》里面所说的观照般若,这就是禅观。诸位在此地看到这个禅字,不要被它迷了,要看清楚,这个禅不是禅定,不是六度里面禅定波罗蜜,而是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中国的禅宗,达摩祖师所传的这一派,这是中国禅宗的主流,它不是修禅定,这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它修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它所修的不是盘腿面壁打坐,盘腿面壁打坐那是六度里头的禅定波罗蜜。《六祖坛经 》打开看看「教授坐禅」那一章,他教你怎么坐禅?他教你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叫坐禅,所以他不讲求形式,他讲求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眼见色不为色所动,耳闻声不为声所动,这叫禅定。所以中国禅宗是修般若波罗蜜,就是「禅观」。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依境界起观照证实相,一样的,文字是色尘,一切色尘都是境界,依色尘可以起观照,依声尘也可以起观照,依味尘也可以起观照,依法尘也可以起观照,六根依六尘境界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是《般若经 》里面给我们讲的修行要领,这个要领运用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般若,门门都是禅观。
讲义【修不依观,未免错入歧途。】
这一句很要紧,为什么?依观是觉,是随顺圆觉,不依观就迷了,不是堕在无明就是堕在邪见里面。
讲义【故答威德所问。】
这是答威德菩萨所问。
讲义【皆以悟净圆觉,依悟起修。】
『悟』就是观慧,就是观照。诸位要晓得,「悟」不要把它看得很神奇,什么叫做悟?不迷就是悟,不执著就是悟,不分别就是悟,你在境界里起分别执著就迷了,再往深处讲,你在境界里起心动念就迷了。如果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悟,所以境界是了了分明,自己心里如如不动,这就是悟。如果对於境界不能了了分明,只有如如不动,诸位想想,你的功夫无论做得怎么深,我想没有石头定功深,你们在山上看到大石头几千年如如不动,你能比得了它吗?比不了。那种定是死定没有用处的。如果只有了了分明没有如如不动,那你是凡夫,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外面境界了了分明,心里一天到晚乱动。佛菩萨高明在什么?外头跟我们一样,比我们还要分明,耳目比我们还聪明,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都看到了,他心不动;人家不取於相,他也不离开相,这叫真修行,这就是觉,就是悟。所以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所接触的境界全是悟,一天到晚都在那里开悟,见色,色上开悟;闻声,声上开悟;吃饭,吃上开悟,没有烦恼,就像六祖见五祖时所讲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常生智慧。我们一天到晚怎么样?常生烦恼。为什么他常生智慧?悟。为什么你常生烦恼?迷,不悟。
讲义【虽有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分别,无非随顺觉性而修。佛为示修必依观,故说此经 。】
本经 所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跟《楞严经 》所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一样的。这三个名词可以通用,也可以各个分别,留到经 文的时候再给诸位说。通用都是修禅观;分别,禅观里头有所偏重,有的偏在止,有的偏在观,有的是止观平等。这些修行方法不是一个死呆板的,不是一定的,随著自己境界。我烦恼重,止的方法能破烦恼,我就多加一点止,观的方法能破烦恼,我就多用一点观,随时自己在那里调节才能成功。你要是把方法变成死呆板的一成不变,那就糟了,那药又变成病了,本来就病了,现在再加上病,病就更重。所以佛法修学,你们想想看,这些理论方法你要不是很正确的把它搞清楚,真是举止都有过失,都是自找麻烦,古德常说的,盲修瞎练,说了你还不服气,确实是盲修瞎练,你还不服气,还要人家奉承你。我们自己要清楚,真正干的人一定要搞清楚,千万不可以自己欺骗自己,不明了的,有疑惑的,一定要问,要多多的读诵大乘经 典。今天就讲到这里。
♡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大方广圆觉经 第五集
下一篇:大方广圆觉经 第三集
热点推荐
-
净空法师简介【1927年-】
净空法师简介 净空法师多年在台湾、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各国专弘净土法门。他是继...
-
净空法师:瘟疫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还
现在我们又遇到一个劫难了,现在大家常常在谈的,身心都不安,禽流感(瘟疫)从飞...
-
净空法师:太上感应篇(大意)
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各位同修们介绍,太上感应篇,这一部书,实在说是一篇不太长的...
-
有人问我,青菜也是有生命的,吃它算
问:下面十三个问题,佛说万物皆平等,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吃肉等同于杀生。但同...
-
净空法师:真正拯救社会的核心 是因
淨空法師 :真正拯救社会,核心的教育是因果教育。南无阿弥陀佛! 真正拯救社会,...
精华推荐
-
有人问我,青菜也是有生命的,吃它算
问:下面十三个问题,佛说万物皆平等,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吃肉等同于杀生。但同...
-
净空法师简介【1927年-】
净空法师简介 净空法师多年在台湾、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各国专弘净土法门。他是继...
-
净空法师:太上感应篇(大意)
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各位同修们介绍,太上感应篇,这一部书,实在说是一篇不太长的...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