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长老心经讲记

心经讲记 二

浏览: 次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叁)释正文

一、总纲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总纲

此段总摄观世音菩萨在因位上的成就。“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心经》的总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即是离一切相,“度一切苦厄”即是修一切善。

何谓观自在

“观世音菩萨”是《普门品》中的称号,这是根据菩萨大慈大悲的殊胜功德而称颂的;而“观自在菩萨”是就他的大智慧来称颂的。这要加以区别。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为体,观自在菩萨是以大智为体。

在《普门品》的重颂中有言: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这几个“观”字把“观自在”解释清楚了,说明观世音菩萨有广大的智慧。观世音菩萨就是“寻声救苦度群迷,千处有苦千处应”,即观照世间的音声而救度,体现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

根据佛经记载菩萨早已成佛,只是为救度众生才现菩萨身应机说法。据《千手千眼大悲经》载,观世音菩萨有不可思议的威力,在无量劫以前已成了佛,名“正法明如来”。成佛后以大悲愿救度众生而现菩萨身。

据《大乘悲华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在宝藏佛时,是转轮圣王的第一太子,发心供养三宝,修设供养了三个月。在广修供养的过程中,菩萨于佛前发愿:愿世界所有苦恼众生在受苦时,若能称他的名号,他即以天眼遥观、天耳遥闻,进行救度,若不救度,即不成佛。当时,宝藏佛就赞叹他:你一定成佛!并称他为“观世音菩萨”。另据《大佛顶首楞严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在因位修行过程中,以耳根反观闻性,因修此观照方法而悟道,悟此闻性即众生本来的心性。

“观自在菩萨”一称,是从菩萨大智的殊胜功德方面来讲的,是第八不动地菩萨的境界。为什么称做“观自在菩萨”呢?“观”是观察、观照,即能观一切法的空性,如实了解缘起性空之理,能做到这一步就必须靠一切智。

以三智修三观

以天台宗讲, “智”有三种:

第一是“一切智”,即能认识“空”的道理,有一切智才能空除人我执、法我执,才能认识“真空”之理。故又称之为“真观”。

第二是“道种智”,即能观察世间法、出世间法的因果现象,不否定因缘生法,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认识到妙有。菩萨具备“道种智”,能以出世的精神而入世,在世间为众生多做善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处污泥而不染,达到三业清净。故又称“清净观”。

第三是“一切种智”,即广大智慧观照力。既能观真空,又能观妙有,于真空中见妙有,于妙有中见真空,亦即“中道观”。“中道观”才是广大的智慧观。

要具足此三智就须修此三观,观行功夫深了,进一步修“悲观”及“慈观”。悲能拔苦,慈能与乐,运用在行动上对众生就能修“无缘慈,同体悲”,以慈眼视众生、以悲心度众生,广修六度万行。故据此“观”字就能概括整个佛教教义,其内容很深奥。有了这个“观”,具足了观照般若,也就无挂无碍、无烦恼无颠倒,即可得自在。

真正的自在

众生境界岂有自在可言?众生身有痛苦、心有烦恼,有牵累就不会有自在。有人说,钱多了就自在,地位高了就自在,孰不知这还是不自在。钱多了怕盗贼偷、土匪抢,弄得心神不安,故不自在;地位高了怕遭刺杀,如现在有的总统国王被刺杀,为了名利你杀我、我杀你,哪个自在了?几千年来都如此。又有人说吃得好、穿得好就自在。这似乎自在,其实不自在,一时的感觉过去就完,丝毫不能停驻,且为追求过度享受就会逐步造业,而失去这种享受时又会倍感痛苦,所以都不自在。

真正的自在必须具足佛的智慧,能正观一切法皆是真空妙有的道理。所谓“真空”者,即能破除“我见”;“妙有”者即能明因识果,相信一切因缘生法的道理,不起无明和颠倒妄想,做到离挂碍相、烦恼相、颠倒相,即不受一切牵累,那就真自在了。菩萨在因位中入了第八“不动地”就得到此境界,达到无功用行的境界,即凭观照般若修无相观,住于无相观,不为外境所动摇;长住于定中,无能取相、所取相、爱憎相、得失相、取舍相。以这种“观”行,就真正能够不为“八风”所动。苏东坡曾作偈赞叹佛: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此“风”不是指自然界吹倒房子、吹走人的风,而是比这更厉害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之八风。具体讲,就是无论受了称赞讥讽、遭受痛苦享受快乐、得到利益或是地位降低、财产增了失了、受人敬仰或鄙视等等,都不为之所动,这就要保持相当的定力才行啊!

何谓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汉译为“觉有情”,并含有“勇力”之义。即学菩萨之人不但要自觉,还要使一切众生都要觉悟,并且勇猛精进,这才叫菩萨。有些人把城隍、土地等都称作“菩萨”,其实不然,他们在神道,也是佛菩萨度化的对象。真正的菩萨要发大悲愿、修六度万行、具无上菩提心。

三种般若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开显三种般若:其一,“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属观照般若;其二,“五蕴皆空”属实相般若;其三,“度一切苦厄”属方便般若。这三种般若又是密不可分的。

“行深”,即观照功夫在此时已达到微妙甚深的境界。“深”有二义:第一,就“行深”讲,到了此时内心忘记了能取相和所取相,达到了无相的境界,去掉了主客观上的虚妄分别,就是佛教讲的无我相、法相。第二,就“境深”讲,境界高了就不受时空的限制,时空都是有限的,都是凡夫虚妄心所建立的。一个人活七十、八十甚至一百多岁,总要死,是有限的。在空间认识上也仅限于家庭、国家、社会乃至国际、自然、宇宙,受时空的限制境界不会高深。有些人不懂此道理,以世间学问来衡量佛菩萨的境界,认为这很神秘,是迷信。实非如此!这是一种实证境界,不是语言文字能表达的,是思想所不能想到的,所以不可思议。观世音菩萨修此智慧,功行与境界到了微妙甚深的时候,故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具足一切种智

“照见”,“照”即朗照,照得明明白白的。“见”就是看见、观见,但不是肉眼见,佛教讲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指一般凡夫的眼,有眼珠、眼球、视网膜等,看东西有限度,患青光眼或有翳病的眼睛根本看不见,近视眼看不见远处的东西,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东西。一般凡夫的肉眼只看得到眼前的花花世界,看到有权有势的人就羡慕,你说因果轮回,种善得乐、种恶得苦,他不相信,因他眼睛看不远,只看到眼前,看不到过去和未来,不相信因果,不知培修功德,所以称“肉眼”。

能明因识果,明白修五戒十善,叫有“天眼”。

“慧眼”能进一步了解因果的道理,知道苦海滔滔,回头是岸,知道修厌离心、修解脱行,如声闻、缘觉之眼就叫“慧眼”。

“法眼”就能进一步洞彻“真空妙有”之理,能发大悲愿,能修菩萨行,是菩萨具备的眼,称“法眼”。

“佛眼”圆证了一切智,具足了佛的“三身四智”,就如佛的十种名号之一“正遍知”,这就叫“佛眼”。

这里的“照见”,具足一切种智,包括慧眼、法眼、佛眼,以慧眼观“一切法自性本空”之理,以法眼观“一切妙有”之理,以佛眼观“真空妙有”之理。这就不是一般的眼睛所能看得到的了。

五蕴包括一切物质精神界

“五蕴皆空”,“五蕴”是世俗谛,代表一切法、一切现象,包括精神的、物质的。

狭义讲,“五蕴”就指我们的五蕴身,色、受、想、行、识。“蕴”者积聚义,人身就由这五种“元素”合成,如“色蕴”包括肉体五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想”就代表“心所”,其中“受”是对外境的感受,以领纳为性,“想”即心中之相,所谓的思想,以想象为性;“行”是内心造作潜流不息,意志上的行动,所以“行”是以造作为性;“识”是各种根、境相触而产生的了别作用。

任何人的生理、心理现象都离不开这几种。《大乘百法明门论》里讲“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心法指八个“识”;心所有法指“受”、“想”和四十九个相应行法;色法有十一个;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无为法有六个;合计百法。所以,色受想行识就代表了人的本身,指肉体和精神的结合。

广义讲,“五蕴”包括一切物质界、精神界。如“色”,一般人解释为颜色、美色,也有解释为色空,大观园的美景最后是一场空,色情空叫色空。其实这是片面的、狭隘的。佛教中的“色”以质碍为义,凡是物理现象都有障碍。依法相唯识学的分析,“色”有多种,具体讲有十一种,五根和六尘,其基本元素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流动为性,火以暖和为性,风以飘动为性,这是物质的性质。而后有所造色十一种: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其中,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之对境,包括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定自在所生色、遍计所起色等。

极略色,指分析物质而至于极微,眼睛看不到的很微妙的东西,如现在科学上讲的分子、原子、粒子之类的;极迥色,指分析影、光、明、暗至极微,如现在讲的光波,如X光等;受所引色,受是领受,引是引取,由感受引起的,如受戒过程中得了戒体,受了恶人的引诱就种恶种,因此造善造恶是有体的,又名无表色;定自在所生色,指在定中自在变现出生之色体,由修禅定产生的神通;遍计所起色,指由第六意识之妄分别所变起之空华水月等无实事之诸色相,如我相等。

色又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照见五蕴皆空”,即说观世音菩萨在因位修行到了不动地,修观照般若的功夫达到甚深微妙之时,能照见五蕴皆空,证见一切法的真实相,即一切物质、精神之法,本体即空。

“空”代表实相般若

关于“空”的含义,有人误会地说学佛人万事皆空,出家人一切皆空,什么都不要了,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他不知“空”的真实含义。要认识“空”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因缘生法的道理。佛法讲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没有主因和助缘一切现象都不能生起。从时间上讲,一切法是有变化的,不是永远存在的,换句话,就是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从空间上讲,一切法不是孤立的,是法法相望、法法平等的。佛教的宇宙观就是如此,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但却是相望的,有因果联系的,这是佛教的法界观。既然一切法是因缘生法,是变化的,故说“空”。

一般凡夫不了解这个道理,从主观、客观上生起无明烦恼,产生虚妄分别,主观上执着我、客观上执着法,于是有自他、人我等种种差别、种种界限,因而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见不到此真理。

所谓“空”者,即因缘生法,本体即空,从“空”中破除“我、法”二执,证得“我、法”二空,此智叫般若智,有此智才能见到真实相,即“空相”。“空相”又名真如法性、法身、佛性。空掉了妄执,见到了诸法真实相,才能恢复真实性,即真如法性。所以“空”就代表实相般若。

观世音菩萨以微妙智广救众生

“度一切苦厄”,即方便般若,修四摄六度广救众生。观世音菩萨具足此智后,修大悲心方便行,随类现身为众生说法。故《普门品》云: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众生处在各种艰难困厄痛苦之中,有七难:水难、火难、鬼难、王难、罗刹难、枷锁难、怨贼难;有三毒:贪毒、瞋毒、痴毒。因有这些难和毒就会受苦,人生本来就是苦,加上这些灾害,更是痛苦不堪。佛经讲人生本具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所以人生是在苦难中,这一点老年人深有体会。

“众生受困厄,无量苦逼身”,众生被很多痛苦残害身心。“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观世音菩萨能以微妙的智慧,度一切苦厄,只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才具有此功德。

美国有个金玉堂居士,是中国苏州人,很信观世音菩萨,她年轻时就学佛,小时常随祖母上寺里。在未出国前,因是个大资本家,做了许多生意,到了一定时间要去结账。有一天晚上,她梦见自己落在水里了,从空中下来一位老婆婆把她提了起来。第二天,她就准备去结账。刚要上火车时,觉得自己有什么东西忘拿了,于是马上回去找,回家耽误了时间,没有赶上火车。后来这火车出事了,她跑脱了。她写有一篇文章叙述了很多观世音菩萨感应事迹。她的丈夫叫应行久,也很信佛,在联合国工作,建寺、印经书、赈灾等凡是功德事业他俩都尽力而为,在政治上维护和平,经济上广积功德。他们在美国买了六十亩耕地修大乘寺,还修了一个观音阁。金玉堂居士专门供养观世音菩萨,每天要用一个多小时从观音阁外拜到阁内,有人认为她是迷信,其实是因亲自得了感应。

在北京潭柘寺观音阁内的石地板上面有双脚印,据说是元世祖的女儿妙严公主留下的,因她出家后,在潭柘寺里天天礼拜观世音菩萨,一直到死。现在寺里还建有她的塔。

这是信仰观世音菩萨得到感应的古今实例。

二、明所观境

[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真空妙有之真理

此句明真空妙有之中道义, 于真空中显妙有,于妙有中显真空,色空不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破执。从凡夫到二乘,对诸法实相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凡夫执着一切现象是常恒不变的实体;二乘人虽主张无我,但承认法有,对法的空性没有彻底的认识。大乘人中,持“空见”论者,片面强调“空”,认为“空”就是一切都没有了,否定因缘生法,结果成了“断灭空”。这里是破除凡夫、小乘和一部分大乘论者的执着。

“色”与“空”不是相对的,是二而一的。“色”是因缘生法变化之色,了解了“空”的道理才能了解“色”,故“色”同于“空”。“空”是从因缘生法中建立起来的,是从妙有中建立起来的,可说“空”与“色”是相等的。于妙有中见真空,于真空中见妙有,二者不相离。凡夫及小乘论者执着色体实有,故不能见“空”;一部分大乘论者认为空是“断灭空”,否认因缘生法(妙有)的存在。

故不能执着“一切法实有”或“空无”。“实有”即“常见”、常恒之见,从而产生我见、法见;“空无”就生起“断灭见”。真正的真空妙有要远离常见、断见这二种边见。太虚大师有首诗云:

佛法欣闻坦荡途,

人人在握有灵珠。

四边莫触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无。

这首诗指,你听到佛法就是走上了光明大道,因为“人人在握有灵珠”,听闻佛法就是要把灵珠发现出来,此灵珠指我们众生的佛性、法性、真如性。我们学佛的目的就在于此。“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要发现灵珠就须修般若慧,不执着“有、无、常、断”。如果落于“有、无、常、断”,就是愚痴、无明,反之才是真般若、真智慧,这就是“中道”。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妙有真空就叫中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进一步解释因缘生法的妙有之色为真空,当体即空。显现的现象既是色,又是妙有之真空,真空即是妙有。此句是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真理。一切因缘所生之色,因其变化而显现出本体是空,空体所显现出的现象就是现见的色。色空不分,并不是不同。此句破执着,因此不执着实有见和断见就是中道。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在五蕴中,“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精神方面),也是与色法(物质方面)一样: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在究竟的理体上“行、识”同理。既不执着物质,也不执着精神,去掉我法二执,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达到我法二空,才是真正见到了真如法性,才能发现我们的灵珠,恢复我们的佛性。众生个个都有灵珠,只是不知道而已。我们学佛就是发现它,使它发光,这就要修无我慧,即观察真空妙有的道理。

三、解空相

[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空相是诸法实相

此句明空相即是诸法实相,其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诸法”即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或有为法和无为法,或世俗谛和胜义谛。五蕴、十二处(六根及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是世间法;四谛(又叫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有支、十二因生等,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菩萨“四摄六度”乃至菩提涅槃都是出世间法。

“是诸法空相”,上述这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本性即空。这里的诸法空相之“空”是“自性空”。佛法讲的性空是体与相“二而一”,性是体性,相即现象。“空相”就是由空的自性显的现象,即诸法实相。空相在其它地方又叫法性、空性、真如性、佛性、圆成实性。法性代表实相,空相就观察缘起讲的。即从因缘生法中认识一切法自性本空称为空性,一切法的真如性(本体)叫法性,佛所证的真如性,也是众生本具的佛性称真如。真如之“真”谓“真实”,“如”谓“如常、不变异”,所以无妄曰真,不变曰如。如来所证的妙觉明心是法身,佛的“三身”之一。唯识法相学里讲转“八识”成“四智”,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大圆”形容智慧广大圆满,象镜子一样能朗照森罗万象,即佛圆满的智慧。此是“二空”(性空、相空)所显,去掉了遍计所执(人我执、法我执),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所证得的。圆成实性者就是圆满成就的真实法性,必须具有无我智才能证得,故此空性是二空所显之性,是去掉了妄情分别所见的诸法真性,要证此真性就必须要了解因缘生法,进一步破除我法二执,要经过实修实证。

学佛修行的菩萨要经过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直至究竟位,共有这“五位”。禅宗讲“直指本心,见性成佛。”这“见性”二字不能理解成实证真性,并不是修禅之人马上就成佛,只能经参禅打坐悟理而趣入成佛之路。菩萨在见道位(初地)见了实相后,从初地到十地,进一步修行,分分断、分分证,断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现行”和“种子”,由金刚道进入等觉,由妙觉入佛果,才能圆满证得法性、圆成法身。

须菩提修空观第一个见到佛

佛出世刚刚几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此后由姨母摩诃波舍波提抚养。他非常思恋母亲,出家成道后仍如此。佛成道后,知道母亲在忉利天,便去忉利天为母说法,其母听法后得了解脱,佛就回到人间。很多弟子知道后都去迎接,其中有一个名叫莲花色的比丘尼有神通,她很想第一个见到佛,于是她就化身为国王,身后还有许多文臣武官跟随着,很神气的样子。此时佛的弟子须菩提(解空第一、十大弟子之一),知道见佛要见佛的法身,要了解性空的道理就要修空观,于是稳坐不动。

佛下来后,弟子以及国王大臣把他迎接到了,莲花色比丘尼就恢复了原形来礼拜佛说:“佛啊,我今天很高兴,第一个见到你。”

佛微笑了一下说:“莲花色,第一个见到我的不是你,是须菩提,尽管须菩提不在,但他以修空观见了如来的法身,而你只是以形象见佛,没有见到真身佛。”

《金刚经》言:“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正的如来是法身,即二空所显的真如法,不是形象可以代表的,而佛当时是化身。

现在寺庙内所供养的佛菩萨像,有泥塑、木雕、绘画等,不能代表如来的真身。“**”时期**兵毁佛像,有人认为佛菩萨遭难了,于是很悲悯,其实真正的佛菩萨怎么会遇难呢?**兵毁的是自己的慧命。这是以形象来看佛,很有限、很不究竟。

天女散花的故事

《维摩诘经》中有个天女散花的故事。

维摩诘居士是个在家菩萨身,其智慧很大。有一次他示现疾病,佛就派弟子去看他,最先派罗汉僧的迦叶、阿难、优波离等去,但他们都不敢去,说:维摩诘居士的智慧很大,我们辩不过他,因我们曾经与他辩论输过,故不想去看他。

后来,佛就派文殊菩萨去。维摩诘居士住的房子长宽才各一丈(方丈室的来历),当时去的菩萨很多,有千位以上,这时他的房子变大,把所去的人都容纳下了。文殊菩萨与维摩居士的问答说的都是大乘无相之法、大乘圆觉之法。在说到精要的地方,空中有一天女散花,此时天花乱坠,花落到菩萨身上就掉下来,落在声闻身上就粘住不掉。

舍利弗问天女:“你散此花,为什么散在菩萨身上掉了,落在声闻身上不掉?”

天女下来说:“因你在著花,花就不落。”因声闻境界有法执,而菩萨没有此虚妄分别执着。

舍利弗又问:“你为什么现天女身?”

天女答言:“男女相是你的执着。”天女就立刻现神通使舍利弗变成天女相,天女变成舍利弗相。

天女又问:“你是舍利弗还是天女?”

舍利弗想了一下即刻悟到无所谓天女相、舍利弗相、男相、女相。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在《金刚经》开头,须菩提请问佛:菩萨修行应如何住心?如何降伏其心?

如何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一切境界都要无所住、无所贪恋、无所执着,就叫无所住。无所住,即是离一切相;生其心,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菩萨应如是住心。

如何降伏其心?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结合实际行动修六度四摄,对所有卵、胎、湿、化等都要救度,使其证得无余涅槃。这就需要不著于相,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样才能降伏其心,能如此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为了能证得菩提涅槃,在修行过程中就要真正调心、降伏心,应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远离一切相就可证得空性、空相、真如、佛性,可使妄心转为真心,这是《金刚经》、《心经》之精要。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原来是打柴卖柴的,很有孝道。有一次途经旅馆,听有人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有所开悟。此后就坚决要出家,回去把母亲安排好后,就去依止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学佛。禅宗也是般若空宗的系统。

有为法与无为法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灭、垢净、增减是有为法,形容一切有漏(世间)法,都是有生灭、垢净、增减相的。有生就有灭,就体讲有生灭,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生住异灭。就相讲有垢净,以众生境界来说,一方面修善法是清净的,另一方面行恶是染污的,垢净相对。增减就数量而讲,其势力增长时曰增,减少时曰减,如一个资本家钱多时曰增,钱少时曰减,数量上有差异。生灭、垢净、增减相都是世间有为法,就体或相讲都有变化。

有为法是相对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苦就有乐。而空性、法性、真如、佛性,远离一切相对,不能以世间有为法来衡量,不能以语言文字来衡量。语言文字包括胜义谛,如四谛、十二处、十八界、四摄六度等都是佛所说,都是以语言文字建立,但不能执着,因它不能代表真相,不过像船一样,过了河就无用了。因真如本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无生灭之体;本来清净,不能另外分出它的垢净相;本无所增减。所以真如法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凡夫的佛性并不因是凡夫就减少了。故佛说众生佛性平等,本来有佛性,只因无明蒙蔽了这颗夜明珠,虽不能显现出来,但确实是存在的。只要我们勤修戒、定、慧三学,就可去掉明珠上的灰尘,无明烦恼去掉了,夜明珠就显现光辉了,佛性就自现了。

见空相即见如来

空相、空性又名“如来藏”。即说我们众生本识中含有如来性,但众生境界被无明障蔽,不能显现,故称“如来藏”,又叫“妙明真心”,此真心代表如来的法身,其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相如何显示?《思益梵天所问经》言: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

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

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

导师指如来,能了解空相,就等于见了如来。前面讲须菩提迎接佛,坐到洞里修空观见了如来的法身,就是根据因缘生法明了空相。故我们学佛人要了解因缘生法,就要相信因果,破除我法二执,遣除虚妄分别,消除无明烦恼,扫除一切尘垢,使我们人人本具的这颗灵珠发光。我们学佛人就是要恢复灵珠见空相,《涅槃经》言:“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见空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故智慧很重要。

众生的心力很大,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量周沙界,可发挥广大的神通。只是由于我见很深、自私心重,被无明所障蔽,不能发挥妙用,一切行为都在造业,像制造出有巨大威力的原子弹,杀伤力很大,严重到能毁灭整个地球。还有少数坏分子捣乱社会秩序,更有甚者,像希特勒、东条英机、墨索里尼等纳粹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生灵涂炭,这些都是因为心力用得不正,一切为“我”而服务,我的民族、我的国家、我所爱、我所贪,全是“我执”、“我见”在作怪,因而社会秩序就混乱,环境遭到破坏,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依佛教唯识学讲,唯有转八识成四智,彻底消灭染污意识,消灭末那识的我见,心胸广大,心力才能发挥妙用,这个世间就能真正成为一个清净、平等、庄严的人间净土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心经讲记 一

下一篇:心经讲记 三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