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典籍简介

《妙法莲华经》

浏览: 次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略称《法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后秦鸠摩罗什(344-4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没,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40)。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
  自后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法华》、《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这些经典,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此外,所译的《法华经》,肇启天台宗的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毘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的经论;《弥勒成佛经》促成了弥勒信仰的发达;《坐禅三昧经》的译出,带动了“菩萨禅”的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依之而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的重要资料。

  本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以全经所说教法甚深微妙,所以称为妙法。莲花是用来比喻稀有无上的妙法。因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妙法是本来清净的,如同入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又莲花是花与实同时俱有,因此以花果同时的莲花来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九界众生以迷为因,佛界以悟为果。据法华十界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当中具有众生界,众生界当中具有佛界,从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生佛不二,因果同时,就像莲花的花果同时生出相似。由于莲花有此独特殊胜之义,因此以莲花喻妙法。

  《方便品》中说:“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耳。”优昙□花,是天花,为世间所无,此花三千年开花一次,开时金轮王出世,是佛的瑞应。如来开显的妙法,就好像是这稀有的瑞花一现,难遭难遇。

  本经是佛陀晚年在王舍城东北耆闍崛山(灵鹫山)所说,内容共有二十八品,即《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法师品》、《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劝持品》、《安乐行品》、《从地踊出品》、《如来寿量品》、《分别功德品》、《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如来神力品》、《嘱累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陀罗尼品》、《妙庄严王本事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主旨在“开权显实”,也就是区别小乘而显示大乘,经过这种区别,最终达到“会三归一”,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归于一佛乘,调和大小乘的各种说法,以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二十八品的各品教义都很重要,为了便于说明,可大别为本门和□门二门。前十四品就是释尊垂□的一切,称为□门,以《方便品》为主,开三乘的权巧方便,而显一乘的真实义,这就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依释尊本地而说的本门,以《如来寿量品》为主,开伽耶始成佛的近□,而显久远成佛的本□,这就是“开□显本”。这都是佛陀出现于这娑婆世间所说的言教。

  又□门中的《方便品》和《安乐品》,本门中的《寿量品》和《普门品》,合称为《法华》四要品。天台宗湛然大师说:“《方便品》相当于发心,《安乐品》相当于修行,《寿量品》相当于菩提,《普门品》相当于涅槃。”从发心、修行,而至菩提的觉悟,再由现前的觉悟而至涅槃的《普门品》,由此可知《普门品》在《法华经》中地位的重要。

   一、佛陀讲说本经的因缘

  据吉藏大师的《法华游意》载,佛陀讲说《法华》有下列十缘:

  □欲为回小入大的菩萨说菩萨行:佛陀过去为利根菩萨说大乘经,这些利根菩萨已供养过去诸佛,种诸善根,如《踊出品》云:“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故知菩萨利根,先闻大道;声闻浅劣,后入佛慧。

  □欲受梵王请:过去佛陀亦曾受梵王请,说三乘教;今受其请,说一乘根本法轮。说明受请与往昔不同。

  □欲明十方三世诸佛权实二智互相资成:诸佛心未曾有权实的区分,也没有一三的差别,但是为了度化众生,强称权实,以互相资成。又“实”有起权之功,“权”有资实之用,因此《譬喻品》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执三乘教人,既丧于实,亦复失权;执一乘教人,既失其权,亦复丧实。这两种人都是失去如来权实二智,并住颠倒虚妄断常。佛陀欲破今昔互失之缘,令识如来权实二智互相资成,使入佛慧,同归一道。

  □欲说三净法门:诸佛菩萨为令垢重众生渐出,于是开三净之教,即:以五戒十善净于三途;说二乘以净三界;明一道以净二乘。以三途为重苦,三界为中苦,变易为下苦,而说三门以净其三垢;三垢既灭,则三净亦忘。

  □欲说三摄法门:佛陀说法教化众生有三门,即摄邪归正门、摄异归同门、摄因归果门。

  □欲说三种法轮:三种法轮是指根本法轮、枝末之教及摄末归本。其中根本法轮谓佛陀初成道华严之会,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枝末之教是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佛陀四十余年说三乘教陶练其心,至法华会上始得会三乘归于一道,是为摄末归本。

  □欲释声闻菩萨二种疑:声闻二种疑:□旧疑,如舍利弗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又云:“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四十余年常怀此疑。□新疑,如云:“初闻佛所说,心中大疑。”菩萨二种疑:□旧疑,昔禀三乘之教,既执道理有三,或疑退堕二乘地,或疑进成佛道。□今疑,疑佛所说今昔相违,昔说有三,今不应明一;今辨有一,昔不应说三。

  □欲说中道法:中道即是妙法,但禀教之徒堕在诸边,如求人天乘者堕生死边,求声闻缘觉乘者堕涅槃边,学摩诃衍者堕大边,闻一乘作一乘解者堕一边。今为破此诸边,令心无所著,而说此经。

  □欲显诸菩萨念佛三昧:凡夫二乘及始行菩萨犹未识佛,因此,不解念佛,亦不解礼佛。如来为示三种教门,即:普集分身,示本一□多;次开塔并坐,生灭互显,多宝灭既不灭,则显释迦虽生不生,不生不灭,名为法身;次明过去久远成佛,未来不灭,称为法身,燃灯授记,伽耶成道,为方便身。若能识此三义,即能识佛,增益念佛三昧。

  □欲为现在未来十方众生如实分别罪福果报:如一言毁法及谤持经人,则获广大罪报;一念随喜,则招无边之福。

   二、十奇特事

  本经有十事奇特,为众经所无:

  □化主不可思议:一般经典或佛陀自说,或四佛共说,而《法华》则是十方三世诸佛并会鹫山,不受时空拘碍,这是其他经典所没有的。

  □徒众不可思议:十方世界,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诸佛侍者遍满其中,又下方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从地踊出,遍满十方虚空,乃至沙竭龙宫不可思议大士云集灵鹫山,即使是鹿园禀道之众,鹄树闻经之宾,也没有如此的盛况。

  □国土不可思议:佛陀欲容受分身诸佛,各变八方六万亿那由他国土,同为净土。乃至《如来神力品》云:“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说余经时,或有变土,或不变土,未有如斯庄严事。

  □教门不可思议:如《华严》、《大般若》等,各十万偈,尚以为多;大通智胜佛说恒河沙偈,威音王佛说二十千万亿那由他偈,欲显其义广,此是教门不可思议。

  □时节不可思议:日月灯明佛说此经六十小劫,妙光菩萨八十小劫,大通智胜佛八千劫,十六沙弥八万四千劫,佛陀说此经时,踊出大士,问讯之间,五十小劫,说经之时当不可思量。

  □神力不可思议:佛陀及十方分身共现七种神力,满百千岁,然后摄之,其余经典虽现神力,或但一佛,或但一时,未有如斯之事。

  □利益不可思议:如《分别功德品》叙述闻经得十二种利益,始自无量恒河沙菩萨悟无生忍,终则八方世界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诸余经教悟道者未有如斯之例。

  □功德不可思议:从初至后,叹法美人功德无量,如《随喜功德品》说,第五十人闻一偈,随喜转教,胜布施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众生一切乐具,及令得阿罗汉道。

  □明乘权乘实不可思议:如三藏等教唯辨小乘,般若诸经但明大乘,未若《法华》说实归本,泯寂异途,开会一三,融释大小,使羊鹿无息驾之累,白牛有直进之功。

  □身权身实不可思议:多宝踊现,示真常应灭;分身向集,表示本一□多。并开近显远,囊括古今,使知长短无二,令菩提心力坚固猛利,念佛三昧倍复增益。

   三、法华七譬喻

  佛陀所说教法,为使大众易于理解,因此,多取譬喻而宣说教义。本经的譬喻,古来就有所谓“法华七喻”,今略述如下:

   □火宅喻(卷二.《譬喻品》)

  国内某大村庄中,有一位大富长者,年老力衰,财富无量,僮仆成群,住宅宽广,但只有一道进出的门。由于大宅年久失修,堂阁腐朽,墙壁斑剥,柱基败坏,梁栋倾危。一天,大宅忽然四面起火,长者的孩子们都在这旧宅中玩乐嬉戏。

  长者眼见大火四起,蔓延迅速,非常惊惶恐怖,心想:“我虽然能安然冲出火宅,而我的孩子们却仍在火宅内耽着嬉戏,根本不知道危险恐惧,也没有求出的意思。”

  长者心想:“我身手有力,当可用衣□,或以几案掩护而出火宅。”可是又想:“这舍宅只有一道门,而这唯一的门又很狭窄,孩子们幼稚,缺乏见识,不知道处境的危险,仍然恋着嬉戏的地方,可能会困在火宅之内,被火烧伤,我当告诉他们处境的危险可怕,应当赶快出去,免遭大火伤害。”想到这里,立即告诉孩子们赶快离开。虽然父亲善巧诱导,而孩子们却只顾耽着于嬉戏,不肯相信父亲的话,没有惊惶畏惧的形色,更没有出离火宅的意思,也不知道甚么叫做火,甚么叫做屋舍,什么叫做损失,仍相互东西追逐,嬉戏笑闹。

  这时长者心想,这舍宅已起火燃烧,我和孩子们如果不即时逃出,必定会被火烧死。于是对孩子们说:“你们所喜好的玩具,世间少有,很不容易得到,你们如果不马上去拿,将来一定要后悔的。这些难得的东西如羊车、鹿车、牛车等,现正放在门外,可以任你们游戏,你们赶快从火宅出去,依你们各人所喜欢的,我都给你们。”

  孩子们听父亲说有羊车、鹿车、牛车等好玩的东西,正是他们希望得到的,于是迫不及待的向外奔跑,你推我挤,惟恐落后,争着冲出火宅。这时长者见孩子们已经安然脱离火宅,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席地而坐,再也没有任何障碍,于是心里泰然,不胜欢喜。这时孩子们各自对父亲索求说:“父亲先前答应给我们的东西,羊车、鹿车、牛车等物,希望现在就赐给我们。”

  这时长者满心欢喜,各赐他们一辆同样的大车,每车都高大宽广,并以各种珍宝装饰。拉车的是肥壮的白牛,颜色洁白光亮,形体姝好,筋强力大,行时脚步平稳,且快如疾风。又有众多的奴仆随从侍候、卫护。

  本则譬喻中,火宅比喻三界,三界为五浊、八苦等苦恼所聚,无法安住;诸子比喻众生,谓众生贪着三界,耽于享乐的生活,不知处境的危险;长者比喻佛陀,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意思是说佛陀见众生遭烦恼之火所逼迫而不知苦,于是以种种智慧、方便,为三界众生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如彼长者以三车诱引诸子。待众生出三界苦,再以佛乘开示众生。即法唯一乘,本无二三,但因众生根机不同,于一佛乘,方便说三。

   □穷子喻(卷二.《信解品》)

  有一人,在他幼年的时候,就背弃他的父亲离家出走,流浪外国,直至五十岁,年龄既大,气力日衰,也就更加穷困,于是四方奔走,以谋求衣食,渐渐游行,不知不觉走向本国。

  先是,长者四处寻子不着,只好在一城中住下。家中财富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珠宝等,难以计数。僮仆、臣佐、吏民众多,象、马、牛羊、车辆等无数,金钱出入,遍及各国,商估贾客,往来亦多。

  此时这贫穷的儿子到处流浪,游走于各村落,历经大城小镇,不经意的来到他父亲居住的城中。父亲与子离别已经五十多年,虽常思念,但从不曾向人提及。自念已经老朽,住世的日子不长,这么多的财物,金银珍宝,满仓满库,可是没有子息,一旦命终,无人继承守护,所以每日更加殷切的想念出走的儿子。又想,我如果找回儿子,将财产交给他,就能坦然快乐,再也没有什么可忧愁挂虑的了。

  这时流浪的儿子因为贫穷困苦,无依无靠,展转受人雇佣,来到了父亲的门侧,远远望见父亲坐在狮子床座上,足踏宝几,身上佩戴着价值百千万的真珠璎珞,许多的婆罗门、刹利王族、居士等皆恭敬的围绕着他。有吏民、僮仆手执白拂,左右侍立,床座覆以宝帐,帐沿垂挂着花幡,并以香水洒地,散布各种名贵鲜花,罗列各种宝物,出纳取与,威德巍严,显得特别尊贵。

  穷子眼见父亲有这样大的势力,心中感到恐惧,后悔不该来到这样的人家。心里揣测,这可能是位国王,或是与国王相当的大人物,不是我佣工谋食的地方,不如转往较贫贱的地方,有较多出卖劳力的机会,容易获得衣食所需。如果在这里停留太久,可能受到逼迫,强令我工作。这样一想,急忙拔腿就跑。

  当时大富长者在狮子座上,一眼就认出是自己的儿子,心里非常欢喜,立即想到:“我的财物库藏,现在有所付托了。我常思念的儿子,今天忽然回来,这岂不是天从人愿么?”于是立刻派人急追,将他带回来。

  当时使者奉令,立即追赶捉拿,穷子惊恐愕然,不禁大喊冤枉,使者穷追不舍,还是将他押了回来。穷子心想,我既没有犯什么罪,却要被囚禁,必定难以活命了。因此更感到惊惶恐怖,竟吓得昏倒在地。

  他父亲远远的看到这种情形,心生怜悯,告诉使者说:“我不须要这个人,不必强迫他回来了。不要再和他说什么,让他走吧!”

  使者等他清醒之后,告诉他说:“你不要怕,我现在放你去,你愿到那里就去那里,不会再有人捉拿了。”

  穷子听了非常欢喜,忙从地上爬起,逃往贫穷里巷而去,以求衣食。

  长者眼见儿子离去,不得不另想办法诱引他回来,于是秘密派遣两位形容憔悴,无有威仪德望的人,吩咐他们说:“你二人到那穷子那儿去,慢慢的接近他,说这里有工资比别处高出一倍的工作可做。穷子如果愿意来工作,你们就带他来,若是问你是什么样的工作,就说是雇他清除粪便,你们也和他一起工作。”

  二人即时出发寻找穷子,并依照长者的话,一一说给他听。穷子果然同意来做清除粪便的工作,而且先取得应得的工资,然后才为主人除粪。

  父亲见儿子乐于粗秽的工作,心生怜悯,也怪儿子为何这样狭劣。数月之后,于窗户中,远看儿子身体瘦弱,形容憔悴,满身是粪土灰尘,肮脏不堪,心中甚是不忍,立刻脱去身上佩戴的璎珞、细软的衣服及珍贵的饰物,换上破旧的粗布衣服,灰尘着身,右手拿着清除粪便的器具,来到穷子工作的地方,并对工作的大众说:“你们要勤奋工作,不得偷懒怠惰。”以这样的方便,才得以接近自己的儿子。之后,又对他的儿子说:“你以后就常在这里工作好了,不要再到别处去,我会加你的工资。生活上各项所需物品若有匮乏,只管向我说,我会给你,你安心的在这里工作,我就像你的父亲一样,你不必再有忧虑。我已年老,而你正是少壮,你平时工作很勤劳,没有欺瞒怠惰的行为,也不见你有瞋恨怨言,不像其他的工人有任何过恶。从现在起,你就如同我亲生的儿子一般。”当时长者更为他取名为儿。

  这时穷子虽然感到欣喜,但是仍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暂时受雇的微贱工人,因为这个缘故,二十年来都做除粪的工作。二十年后,心逐渐开通,相貌改变,体力增强,自信心也增加了,对金银财宝的管理出纳,也没有困难,然而他仍住于简陋的工寮。

  那时长者已患有疾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因此对穷子说:“我现有各仓库都堆满了金银财宝,其中多少数目,所应该收入或付出的,你都很清楚,我这样的用心,你当体会我的意思。我现在将所有一切,付与你掌管,我的就是你的一样,应尽心管理,不要让这些财物耗散了。”

  穷子依长者的教诲和咐嘱,领管众多的财物,以及金银珍宝等库藏,而没有希求取得一餐的意志,他休歇的地方,依然是在粗陋的工寮,自卑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消失。又经过了一段时日,父亲知道穷子的心意已渐渐通达而安泰,成就了大志,并鄙视自己先前的心量。因此在临终之前,特命其子通知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等皆来家中聚会,当着亲族等大众宣告说:“这人就是我亲生的儿子,从前在某城,舍离我而出走,孤苦零丁,在外辛苦了五十多年,他本来的名字叫某某,我就是某甲,从前来到本城,怀着忧急的心情,探寻我儿的下落,数十年来,找不到他的□迹,现在忽然在这里相会,失而复得,他确实是我的儿子。现在我所有的一切财物,都由我儿继承。”

  这时,穷子听了父亲这样的宣告,实在太欢喜了,心里想:我本无心,也不敢希求这样庞大的财富,现在这样多的宝藏,竟自然而得。

  本则所喻大富长者就是佛陀,二乘人(声闻)无有大乘法财庄严,犹如贫穷之子缺乏衣食,以资活命,佛陀施设种种方便,令除烦恼粪,净五蕴舍,增上其心,然后教以大智,即以佛道化度声闻,令回小向大。

   □药草喻(卷三.《药草喻品》)

  又作云雨喻、三草二木譬。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上生长有各色各类的花卉树木、森林以及药草等。由于浓云密布,笼罩三千大千世界,一时普降甘霖,遍洒大地一切花卉树木、森林及诸药草,不论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大小树木,随上中下三等,都能各自吸收适量的水份。一云所雨,各种植物随其种性而获滋润,皆得生长,枝叶茂盛,各自开花结果。虽是一地所生,一雨所得,一雨所润,但花卉树木,各有差别。

  佛陀说法,如同云雨普润众生,然因众生的根性不同,受益亦有差别。以小药草喻人天乘,中药草为二乘,上药草为菩萨乘。又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者为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百千亿众生的菩萨为大树。佛陀平等说法,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受雨有异。

   □化城喻(卷二.《化城喻品》)

  譬如有一条五百由旬远的险恶道,沿途尽是荒山旷野,绝无人迹,充满恐怖;适有众多的人,欲通过这条险恶道路,前往富藏珍宝的地方,这时有位导师,智慧高超,事理通达,经验丰富,对于沿途通衢艰险情况,非常清楚,将引导大众越过这段险恶的里程。

  走到半途,大众起了懈怠后退的念头,因而向导师要求说:“我们现在已经疲惫不堪,又加上恐怖,实在很难再向前行,况且路途还很遥远,如今只想退回。”

  导师知道了他们有退回去的意思,心想:“他们太可怜了,为什么要舍弃获得大珍宝的机会,中途退回呢?”想到这里,于是施设方便,在险道上,过三百由旬的地方,化了一座城市,告诉众人说:“你们不要恐惧,也不要退还,现在前面有座大城,我们可以到城中休息,进入城中,就能获得安全快乐;如果想再前往宝所,也可以前去。”这时已感到非常疲乏的大众,听导师这么一说,非常欢喜,心想:“我们现在可以避免这恶道的险难,得到安全快乐了。”于是众人一齐进入化城,认为已经脱离险恶之道,得到安稳。

  导师等待他们经过休息之后,体力已完全恢复,于是立刻灭却化城,向大众宣告说:“你们既为求宝而来,现在我们还要继续前进,藏宝之处离此已经不远,刚才你们休息的大城是我化作的,只是让你们暂时休息罢了。”

  此则喻佛陀知道众生心性怯弱,若闻一佛乘,则不欲见佛,佛陀以方便力,说有二种涅槃,如同化城,令众止息。而佛陀的正意,是在对治阿罗汉,令其勿执着于化城的小涅槃,当进趋于无上佛乘的宝所。

   □衣珠喻(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

  又作系珠喻。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酒醉而卧,恰值亲友有公事,急须他行,于是将无价宝珠系在他的衣里,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人因为酒醉,毫不知情,醒来以后,也就自己离开外游,到了异国,为了衣食,勤力谋求,非常艰苦,稍有所得,就感到心满意足。后来亲友偶然遇着了,很讶异的问:“大丈夫何以为了衣食,沦落到这种地步,我从前想让你得到安乐幸福,于某年某月某日,以无价宝珠系在你的衣里,你却至今不曾察觉,以至勤苦忧恼而求生活,实在是很愚昧。你现在可以拿这宝珠去变换一切所须之物,往后生活当可如意,无所缺乏。”

  喻二乘人过去世曾在大通智胜佛座下结下大乘之缘,然而因为被无明所覆盖而隐蔽不显,今依如来方便开示,于是能入于一乘。

   □髻珠喻(卷五.《安乐行品》)

  又作顶珠喻。譬如威势强大的转轮圣王,想要诸国臣服,而各国王皆不顺从,这时转轮圣王必发兵征讨。而转轮王见兵众战无不胜,随即感到很欢喜,依照将士的战功大小,给予各种赏赐:或给予田宅,或赐予村庄城镇,或给以华服美饰,或奖章玉带等物;或赏以各种珍宝,如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以及象马车乘、奴婢人民等。唯有他自己佩于发髻中的明珠,不作赏物。这是因为只有轮王头顶上有此明珠,若将此珠赏赐给将士,轮王的臣属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异。

  喻佛陀以禅定、智慧的力量,于娑婆国土为三界法王,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座下的贤圣也奋勇与魔王交战。佛陀依其战功赐以禅定、解脱诸法财,又赐以涅槃城,然恐大众惊疑,而不为他们说此《法华》。待众生根熟,佛陀为说《法华》,如同转轮圣王解髻中明珠与功臣。

   □医子喻(卷五.《如来寿量品》)

  又作医师喻。譬如良医,智慧聪利,通达医理,深明药性,善治各种疾病,有众多子女。一天,良医因有事故,远至异国,孩子们误饮了他人的毒药,毒性大作,以至心神错乱,痛苦呻吟,宛转于地。这时父亲由外归来,饮了毒药的儿女,不论是心神错乱的,或者神志尚清醒的,远远望见父亲归来,非常欢喜,跪拜问讯,并诉说自己愚痴,误服毒药,希望父亲及时救治,赐与他们寿命,使不至被毒死。

  父亲见孩子们如此痛苦忧恼,立即依诸处方,寻求色香味美的最好药草,调配和合,令他们服食,并说:“这是上等的良药,色、香、味具足,你们可以服食,毒害的苦恼很快就能解除,不会再有各种的祸患。”

  这些儿女中,神志尚清醒的,看到这种色香味美的良药,立即服食,毒性尽除,获得痊愈。其他心神昏乱的,见父亲回来,虽也欢喜问讯,祈求治疗,然而因为中毒太深,精神错乱,失去分辨的能力,因此不肯服药。

  父亲心里想:“这些孩子们太可怜了!毒气攻心,神志颠倒错乱,虽见我喜,求为救疗,但给他好药却不肯服用。我现在应当另设方便,使他们能服下这剂良药。”于是对他们说:“我现已衰老,离死期当是不远,这些良药留在家里,你们可以自己取来服用,不要忧心病不会好。”交代诸子后,良医就到他国去了。

  稍后,更派人通知诸子:“你们的父亲已死于他国,再也不会回来了!”

  儿子们听到这个恶耗,非常悲伤忧虑,心想:“若是父亲仍在世间,慈心怜悯我们,自会救护。现在抛下我们,远丧他国,让我孤苦,无依无靠。”由于悲伤忧戚,终于醒悟,知道父亲留下的良药,果然色香味美,立刻取而服食,毒病都得以痊愈。  父亲得知孩子们的病都好了,不久就回家。

  这是譬喻三乘信受权教,不得正道,佛陀于是施设各种方便,令服食大乘法药,速除苦恼,不再有众多苦患。

  《法华经》中,除此七种譬喻外,还有其他的譬喻,如《授记品》的“大王膳譬喻”、《踊出品》的“父少子老譬喻”等。

   四、本经的特色

  □诸经之王:本经是经中之王,在佛教经典中,受持读诵、书写之盛,无过此经。如唐代道宣律师谓:“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明代蕅益大师说:“此一部经乃如来究竟极谈,具明施设一代时教所以然之线索,如家业之有总帐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

  □由信成佛:《常不轻菩萨品》的常不轻菩萨,每见四众,即礼拜赞叹道:“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又闻本经不生疑惑者,能够“疾成佛道”。而《方便品》中也一再阐述过去诸佛都是以一乘法教化众生,于佛陀灭度后,供养舍利,建筑塔庙,庄严佛像;或童子戏以聚沙为塔,敬心供养;或以歌呗赞颂佛德;乃至心多散乱的人以一华供佛,一礼拜,一合掌,一举手,一低头,一称佛号,都能长养善根,增长福慧,共成佛道。这是显示由于“信”而成佛,也是《法华经》的显著特色。

  □久远成佛:《如来寿量品》中,佛陀从三身如来显现佛寿量无有齐限。经中明示佛陀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种种方便,随类应化;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只劫,常住不灭。从“久远成佛”,显现常住的佛陀,是本经的一大特色。

  □慈悲教化:本经藉由各种譬喻,巧妙地显示佛陀的慈悲。如《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是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余如穷子喻、三草二木喻、髻珠喻、良医喻等,莫不显现佛陀的慈悲教化,这也正是大众信奉本经的原因之一。

  □一乘真实:本经宣说一乘教理,正是显示本经的宏广,本经有“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的说法,就是宣扬声闻行即菩萨行。如此不否定声闻、缘觉之行,进而提升至成佛之列,这就是一乘之教。而一乘,就是众生都能成佛。

  □受持利益:本经中多有劝人受持此经的经文,尤其后半部一再地重覆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法华经》的功德,使得本经在中国、日本盛行书写。《法师品》说:“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又说:“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这是其他经典所不及。

  本经为了把握佛陀的真精神,于是采用偈颂、譬喻等,赞叹永恒的佛陀(久远实成之佛),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由于行文顺畅,词藻优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是古来流布最广的经典。在《大般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及《大智度论》、《中论》、《究竟一乘宝性论》、《摄大乘论》、《佛性论》、《入大乘论》等诸论中,皆曾举出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

  智者大师依本经创立天台宗。日本圣德太子注义疏以后,此经成为日本镇护国家的三部经之一。最澄于日本开创天台宗后,该经更成为佛教教学的中心、新佛教的主干,而影响日本佛教界。

  汉译《妙法莲华经》有六种,现存的异译本有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及闍那崛多与达磨笈多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八卷二十七品。此外,敦煌出土本中,有《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其中以《正法华》最详密;《妙法华》最简约,流传最广,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九册、《碛砂藏》第九册、《龙藏》第三十一册、《卍正藏》第十五册、《大正藏》第九册。 又本经的梵文本近时于新疆的喀什噶尔(Kashgar )等地发现,一八五二年,法国学者布诺夫(Eugene Burnouf )自梵文翻译成法文出版。其后更有英译本、日译本。

  由于本经流传的广泛,因此注疏亦甚多,重要的有: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   三卷   世亲菩萨造

  □法华经义记       八卷   梁.法云撰

  □妙法莲华经玄义    三十卷   隋.智顗说

  □妙法莲华经文句    二十卷   隋.智顗说

  □法华义疏       十二卷   隋.吉藏撰

  □法华玄论       十卷   隋.吉藏撰

  □法华游意       一卷   隋.吉藏撰

  □妙法莲华经玄赞   二十卷   唐.窥基撰

  □法华经疏义缵     六卷    唐.智度述

  □法华义疏       四卷   日本.圣德太子撰

  □法华经教释           民国.太虚着


□试述本经主旨。

□本经有什么重要影响?

□本经的特色是什么?

□何谓“法华七喻”?经中还有那些譬喻?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