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典籍简介

《净土三经》

浏览: 次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净土三经》 
  
 
  净土是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是清净功德所庄严的处所。西方净土思想是依据佛陀在耆闍崛山所说《无量寿经》、王舍城所说《观无量寿经》、只树给孤独园所说《阿弥陀经》等三经而来,因此,以上三经称为净土三经。
  其中,《无量寿经》详述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及极乐净土的庄严;《观无量寿经》是说往生净土的行业,如观想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并极乐净土的庄严;《阿弥陀经》则略说极乐净土的庄严等。今将三经内容依序介绍如次: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师三国时代译经僧。印度人。广学群经,义畅幽旨。曹魏嘉平(249-253)末年至洛阳,于白马寺译出《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无量寿经》二卷、《四分杂羯磨》一卷等。

  本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主旨在叙说阿弥陀佛于因地修行时,发四十八愿成就依正庄严的清净国土,并叙及净土的庄严,宣说五恶、五痛、五烧的剧苦,劝发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全经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本愿缘起

  阿弥陀佛的本生──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时,原为一国王,以闻佛说法,心怀喜悦,于是弃捐王位,出家作沙门,高才果决明智,与世超异。后闻世自在王佛为其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的善恶,国土的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而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五劫中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行已,至佛前具发四十八大愿,愿度脱一切众生。这就是本愿的缘起。

   二、四十八大愿

  《华严经》说:“一切诸佛悉具一切愿满,方得成佛。”因此,无有一佛少一愿行而成道者。但以教化的机缘不同,所发的誓愿也有差别,如药师佛发十二大愿是救现在苦,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则是与未来乐。法藏比丘为度一切众生而发大誓愿,诸佛国土不离众生一念清净心而得成立。一切众生性本清净,只因一念不觉,流浪生死,无有了期,菩萨慈愍,发大弘誓,摄取众生。法藏比丘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无一愿而非众生本具之心,即以自心还严自土,如水赴海,如响应声。其大愿内容如次:

  □国无恶道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不更恶道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身真金色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形色相同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宿命智通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天眼普见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天耳普闻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他心悉知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神足无碍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不贪计算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住正定灭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光明无量愿──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寿命无量愿──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声闻无数愿──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随愿修短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脩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不闻恶名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诸佛称扬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谘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十念必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愿是四十八愿中最重要者,所以有愿王、王本愿之称。

  □临终接引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系念定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三十二相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一生补处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供养诸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供具随意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演说妙智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那罗延身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一切严净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道树高显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诵经得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慧辩无限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国土清净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宝香妙严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蒙光柔软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闻名得忍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脱离女身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常修梵行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人天致敬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衣服随念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乐如漏尽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树中现刹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诸根具足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清净解脱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生尊贵家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具足德本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住定见佛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随愿闻法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闻名不退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得三法忍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三、净土的庄严

  极乐净土是依阿弥陀佛的本愿,于十劫之前所建立的清净世界,其国中的种种庄严不能具说,今依经文略述之。

   □国土庄严

  极乐世界国土由七宝合成,恢廓旷荡,不可限极,光明照耀,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既无须弥山、金刚铁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涧井谷,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恶趣。亦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佛身殊胜

  □光明无量: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因此,无量寿佛又称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凡是众生遇此佛光,则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生起善心,命终之后,皆得解脱。

  □寿命无量: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假令十方世界众生悉成就声闻缘觉,皆共集会禅思,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推算,计其寿命长远劫数,不能穷尽。住于净土的声闻、菩萨、天人的寿命亦如阿弥陀佛的无量,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之。

   □圣众庄严

  极乐世界的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阿弥陀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能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有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只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其数。

   □宝树庄严

  极乐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有金树、银树、琉璃树、颇梨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宝树行行相值,茎、枝、叶、华、实等,均配置得宜,荣色光耀,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树围有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出好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不遭苦患。凡极乐世界的人天见此道场树者,得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等三忍。这一切庄严都是因无量寿佛的威神力、本愿力、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故。

   □伎乐庄严

  极乐国土的宝树迎风摇曳,奏出微妙动听的音乐,世间帝王的百千音乐,乃至从转轮圣王至第六天上的万种伎乐音声,都比不上无量寿国七宝树一种音声。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是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种种庄严

  □宫殿庄严:净土中的讲堂、精舍、宫殿、楼观都是七宝庄严,并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交露(以宝珠交错造幔,其形如垂露)覆盖其上。

  □宝池庄严:极乐净土的宫殿楼阁内外左右设有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浴池由七宝所成,池底敷沙,也是七宝合成,或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和成。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罗华、□昙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极乐世界的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池水高低,随心所欲,调和冷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池流不疾不徐,水波演奏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

  □衣食庄严:往生极乐国土的大众,具足清净色身,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如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金、银、琉璃等七宝应器随意而至,百味饭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正报庄严

  极乐国中的声闻、缘觉、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极乐国土人民的相好庄严犹如贫穷乞人之与国王;国王之与转轮圣王;乃至天帝之与第六天王的类比;极乐国土的菩萨、声闻容颜胜过天帝百千万亿倍,非诸天所能比拟。

   □依报殊胜

  无量寿佛国天人的衣服、饮食、华香、璎珞、宫殿楼阁,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宝衣布地,无量宝网弥覆其上,气候调和,微风吹动,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疾不徐,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奏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悦乐。

  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其叶光明,无量种色,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

   四.往生行业

   □三辈往生

  至心愿生弥陀净土的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可分为上辈、中辈、下辈三类众生。

  □上辈往生: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中辈往生: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

  □下辈往生: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

  三辈往生,行虽有别,辨其正因,必须发菩提心、专念无量寿佛圣号、修诸福善、回向愿生等四行,方得往生。

   □胎生、化生

  往生极乐净土的人,有化生、胎生二种。

  胎生: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化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又他方佛国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化生者,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智慧胜。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皆无智慧。

   五、五恶、五痛、五烧、五善

  本经广宣五恶、五痛、五烧的剧苦,令修行者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得福德度世长寿涅槃的乐果。

  五恶是五种恶行:

  一恶:谓诸众生,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

  二恶: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奢婬骄纵,各欲快意,任心自恣,心口各异,言念无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

  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希望他利,消散磨尽,而复求索。

  三恶:世间人民,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婬佚,烦满胸中,爱欲交乱,坐起不安,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睐细色,邪态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费损家财,事为非法,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不道。恶心在外,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系成事,恐势迫胁,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

  四恶: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

  五恶:世间人民徘徊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见人有善,憎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识当,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

  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

  由此五恶,于现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难;于未来世三途受报,无量苦恼,世世累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称为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善。

  本经的主要意义有三:

  □欲显净土之所因:佛陀广说阿弥陀佛宿世四十八大愿,以显示成就极乐世界之因。

  □欲辨本誓之不虚:佛陀广说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功德严净,以显示弥陀宿愿必有所辨,使增行者往生的意念。

  □欲示秽土之苦恼:《观经》中虽说未来一切众生为烦恼贼所苦害,而众生不闻痛恼相,即不能生起欣厌的意念,往生的行业也不能成就。

  本经的汉译本极多,古来即有五存七缺十二种译本的说法,现存的异译本如下: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四卷  东汉.支娄迦谶译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二卷  吴.支谦译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二卷  唐.菩提流志译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三卷  宋.法贤译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六册、《碛砂藏》第六册、《龙藏》第十九册、《卍正藏》第九册、《大正藏》第十二册。由于本经为净土教的根本圣典,因此,其注疏赞述甚多,不胜枚举,较重要的有: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一卷  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流支译

  □往生论注         二卷  北魏.昙鸾注解

  □无量寿经义疏       二卷  隋.慧远撰

  □无量寿经义疏       一卷  隋.吉藏撰

  □无量寿经宗要       一卷  新罗.元晓撰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三卷  唐.璟兴撰

  □无量寿经起信论      三卷  清.彭际清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无量寿观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一卷。刘宋□良耶舍译。师西域人,刘宋时代的译经家。博通阿毘昙、律部,尤精禅观,常以三昧正受传化诸国。刘宋文帝元嘉(424-453)初年,赴建业,居于锺山的道林精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处处弘道,禅徒群聚。后还江陵,未久示寂,世寿六十。

  本经是净土三经之一,是说观想弥陀、观音、势至等三圣及极乐净土庄严的方法。又于十六观中,第九阿弥陀佛真身观是最重要的观行,因此,经名亦依之而立。全经内容主要叙述佛陀应韦提希夫人所请,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为说修三福、十六观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

   一、本经缘起

  佛世时,王舍城的阿闍世王随顺调达恶友的教法,幽禁父王频婆娑罗王于七重室内,王母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每日澡浴清净,以酥蜜和□涂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又目干连日日至王所,授王八戒,佛陀亦派遣富楼那为王说法。因此,频婆娑罗王虽被囚禁日久而未死。一日,此事为阿闍世王察觉,怒将夫人闭置深宫,不令复出。韦提希夫人被幽闭后,愁忧憔悴,遥礼远在耆闍崛山中的佛陀,请求佛陀派遣阿难来慰问彼。佛陀知韦提希心之所念,于是至宫中为其示现诸佛净妙国土。韦提希夫人于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佛陀进而为之广说往生极乐净土的三福行及十六观行。

   二、三福行

  三福行,是往生极乐净土者所必修的三种净业。即:

  □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戒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事,名为净业,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

   三、十六观行

  十六观,就是十六种观法,又名十六观法、十六想观、十六正观、十六观行。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的身与净土,得以往生极乐,总其观行有十六种。即:

  初观:是日想观,又名日观,日想。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

  第二观:是水想观,又名水观、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花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

  第三观:是地想观,又名地观、琉璃地观、地想。水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

  第四观:是宝树观,又名树观、树想。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出红色光,码□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踊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

  第五观:是宝池观,又名八功德水想、池观。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

  第六观:是宝楼观,又名总观、总观想、总想观。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

  第七观:是华座观,又名华座想。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花座想。

  第八观:是像观,又名像想观、佛菩萨像观、像想。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在左华座,亦放金光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鴈、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

  第九观:是真身观,又名佛观、佛身观。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是为遍观一切色想。

  第十观:是观音观,又名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譬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

  第十一观:是势至观,又名大势至观、观大势至色身想。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

  第十二观:是普观,又名自往生观、普往生观、普观想。起想作心,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

  第十三观:是杂想观,又名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花,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

  第十四观:是上辈观,又名上品生观、上辈生想。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三辈复分上、中、下三品,总为九品。

  □上品上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即: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即: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此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

  第十五观:是中辈观,又名中品生观、中辈生想。

  □中品上生: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

  第十六观:是下辈观,又名下品生观、下辈生想。

  □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

  此十六观,慧远的《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将之大别为二类,初七门为观依报,后九门观正报。又后十观中,初五门明佛菩萨观,次一门明自往生观,再次一门明佛菩萨观,后三门明他生观。智顗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分之为三类,初六观观依果,次七观观正报,后三观明三辈九品的往生。慧远诸师皆以此十六观为定善观法,善导则称唯初十三观为定善,后九品为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观为依报观,次六观为正报观。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一册、《碛砂藏》第十册、《龙藏》第三十六册、《卍正藏》第十七册、《大正藏》第十二册。注释本经的著作甚多,重要的有:

  □观无量寿经义疏    二卷  隋.慧远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一卷  隋.智顗说

  □观无量寿经义疏    一卷  隋.吉藏撰

  □观无量寿佛经疏    四卷  唐.善导集记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   一卷  明.传灯述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一卷  清.彭际清述

  其中以唐代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流通较广。

   阿弥陀经

  《阿弥陀》,又称《小无量寿经》、《小经》、《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诸佛所护念经》、《四纸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344-4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殁,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 40)。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

  自后秦弘始五年( 403)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自佛教传入,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流通极广。罗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门,当为般若系的大乘经典,与龙树、提婆系之中观部论书的翻译。所译的经典,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此外,所译的《法华经》,肇启天台宗的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毘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的经论;《弥勒成佛经》促成了弥勒信仰的发达;《坐禅三昧经》的译出,带动了“菩萨禅”的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依之而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的重要资料。

  本经是净土三经之一,内容叙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清净庄严、诸佛真诚赞叹众生往生净土、六方诸佛的印证,及持名念佛、往生不退等,使净土信仰明确而平易。兹概述如次:

   一、阿弥陀经的理想世界──极乐净土

  西方极乐世界的极乐净土,在净土当中,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净土,兹分为四点说明:

   □是时空无限的世界

  阿弥陀佛是无量寿命、无量光明的意思。说到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说到无量光,就是空间无限。我们往生到极乐净土里,就和阿弥陀佛一样,生命是不会死的,因为是无量寿命;到了阿弥陀佛的世界里,我们的慧命,就如光明一样,遍满一切,因为是无量光明。如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

  在极乐世界里,就时间来说,无有寒来暑往,微风吹动,气候永远是清凉舒适的。就空间来说,在我们的世界里,常常为空间的问题感到困扰,不是嫌小,就是拥挤不堪,有时从这个地方要到那个地方,必须要赶路,要坐车,非常不便;在极乐世界里,每个人都能飞行自在,因为大家都在时空无限的世界里生活。

   □是生活自在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为了每日衣食的问题而感到不自在,现在虽然有瓦斯、电器,但是仍然要为烧煮而忙;极乐世界的人,生活就很自在很美满,他们吃饭,不像我们要有菜有饭吃下肚子才会饱,他们只要念佛念法念僧就会饱了,有时不一定用嘴吃东西,眼睛也可以吃,眼睛观看阿弥陀佛的庄严相好就可以饱了。有人也许会觉得很奇怪,不容易相信,举例说,当大家看电视,看电影,看小说,看得精彩的时候,就会忘记了吃饭,忘记了肚子饿。因此,在极乐世界里,同样的,看阿弥陀佛的圣像就可以当饱了。

  耳朵也是一样,听到风吹的树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及百鸟和鸣的音声,就如同听到阿弥陀佛的说法,肚子就可以饱的。如果肚子饿了,只要一手摸四边七宝所成的阶道,七宝所成的建筑物,身体感受到极乐世界那种庄严的气氛,就会饱了。

  除了用眼、用耳、用鼻、用舌、用身可以使身体饱满,另外眼睛闭起来不看,耳朵塞起来不听,只要用心观想,禅定之中,所谓禅悦为食,也可以当饱的。

  吃是这个样子,那么穿是怎么样呢?我们这个世间,气候有冷有热,所以衣服就有增有减,但是在极乐世界,没有寒暑的变化,身体永远都感到很自在,因为他穿什么衣服都不会觉得太冷或太热。而极乐世界里的衣服之所以既不冷也不热,那是因为它是一种自然而随心所感的衣服,要穿多大就多大,要穿多柔软就多柔软,要它多舒服就多舒服。

  极乐世界的住是怎么样呢?在极乐世界里,一切都是七宝所成,是黄金铺地。极乐世界,说到建筑,它有建筑的艺术美,说到风景,它有灿烂的天然美。如经云:“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极乐世界里的行,不像我们有摩托车、计程车、小包车、公共汽车等,它在时空无限的世界里,人人都是飞行自在的。如经云:“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是社会和乐的世界


  在物质上,它永远没有匮乏;在人际上,都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绝对没有人我是非的现象。社会上的和乐,不必为物质来争执,不必为名利起纠纷,大家都是莲华化生,大家都是来亲近阿弥陀佛,一师一道,是一个非常和乐的世界。

  极乐世界的人,没有老的现象,更没有死亡的悲哀,所以极乐世界用不着人寿保险、安全保险、灾难保险,不必设保险公司,极乐世界本身就是保险公司。

  极乐世界的人,不会生病,所以不必设立医院。

  在极乐世界里,没有治安问题,人们不必为房子的门锁操心,门整天敞开都没有关系。

  在极乐世界里,彼此互相关照,互相和爱,大家每日禅悦为食以后,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他们飞行游乐,无牵无挂,社会就是那么的自由,那么的和乐。

   □是天下一家的世界

  在娑婆世界,不论我们是富贵,是贫贱,是聪明,是愚笨,只要人人欣慕极乐世界,愿生极乐净土,称念弥陀圣号,人人都可生到极乐世界,就算罪业深重的人,只要他具备信愿行,就能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实在是一个天下一家的世界。

   二、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

  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所谓的“净土三资粮”。缺此三事,则绝难到达。即:

  □信仰:信有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发愿:发愿愿生彼国。

  □修行:以培植善根福德因缘,发菩提心为正行;一至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为助行。

  于此三资粮中,复有连带关系,先由信生愿,由愿生行;信若不具,则愿、行皆不成立。

   三、六方诸佛印证劝信及护念不退


  经文中引述东、南、西、北、下、上六方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劝诸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如:

  东方: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

  南方: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

  西方: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

  北方: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

  下方: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

  上方: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

     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

  这是证明念佛往生之教是真实不虚,并对念佛者说示诸佛护念的现生利益。


   四、赞佛重法


  佛陀称赞十方诸佛,十方诸佛亦称赞佛陀在娑婆国土,五浊恶世,能成就佛果,并为诸众生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甚为希有难得。此由诸佛赞叹佛陀功德,也就是显了法的功德。

  本经异译本有二,一为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小无量寿经》一卷,早已佚失,现仅存咒文与利益文;二为玄奘大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其中,罗什译本,译文简洁流丽,流通最广。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一册、《碛砂藏》第十册、《龙藏》第三十六册、《卍正藏》第十七册、《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的注疏甚多,较重要的有:

  □阿弥陀经义记   一卷  隋.智顗说

  □阿弥陀经义述   一卷  唐.慧净述

  □阿弥陀经疏    一卷  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通赞疏  三卷  唐.窥基撰

  □佛说阿弥陀经疏  一卷  新罗.元晓述

 

□试效法阿弥陀四十八愿,列举吾人的大愿。

□试述如何建立现世的极乐净土。

□试述净土三经在佛教的地位如何?

□试述《阿隬陀经》的理想世界。

□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是什么?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