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典籍简介

《瑜伽师地论》

浏览: 次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着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着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于小乘萨婆多部出家,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时东毘提诃宾头罗罗汉前来为说小乘空观。初闻悟入,然犹不满意,乃以神通往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大乘空观,归来如说思惟,终于通达大乘空观。又数往兜率天学大乘经义,乃至请弥勒菩萨下阎浮提说法堂,集有缘众,诵出《十七地经》,由是大乘瑜伽法门传至四方。重要著作有:《显扬圣教论》,是对《瑜伽师地论》从学说上重新组织的纲要性著作。《顺中论》,是配合《中论》而写的大般若初品法门的书。《金刚经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二书均是总括大乘义理的著作。《六门教授习定论》,是修瑜伽方法的著作。

  玄奘大师,唐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法相宗的创始人。十三岁入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 629),孤身涉险,备尝艰辛,西行求法。贞观七年达印度,入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贞观十九年,归至长安,请回梵文原典六五七部,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三三五卷。许敬宗撰《瑜伽师地论后序》载,师从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起,召诸学通内外诸名僧二十一人,共译《瑜伽师地论》,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止,共成百卷。

  梵语瑜伽,意译作相应,有一致、和合、相称等义。《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说,相应有五义:与境相应,谓不违一切法的自性。与行相应,谓与定慧等行相应。与理相应,谓安立、非安立等二谛之理。与果相应,谓能得无上的菩提果。与机相应,谓既得圆果,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修习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所以名瑜伽师。瑜伽师修行观行时,所依所行的境界名为瑜伽师地。问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此论明瑜伽师所行十七地,故名《瑜伽师地论》。

  本论是集阿赖耶识说、三性三无性说、唯识说、阿毘达磨学说、菩萨教义等种种问题的一部庞大论书;是构成瑜伽行派学说发展基础的最初期论书;法相宗的主要论典;我国佛教史上的重要论书。内容丰富,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兹略述各分大意如下:


    一、本地分


  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以三相摄十七地,为百卷中的前五十卷,是本论的主体。

    ?十七地

  ?五识身相应地:依五识身建立此地。明眼、耳、鼻、舌、身识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等义。

  ?意地:说心意识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等义。

  ?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广解三界五趣定散之相。寻是寻求推度,即粗杂的精神作用;伺是伺察思惟,即精细的精神作用。

  ?三摩呬多地:明四静虑等诸种等至。三摩呬多,意译为等引、胜定。谓胜定地,远离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指由定力所引生的身心安和平等。等引地,即四静虑、八解脱、三等持、五现见等至四种。

  ?非三摩呬多地:述自性不定、阙轻安、不发趣、极散乱、太略聚、未证得、未圆满、杂染污、不自在、不清净、有起、有退等十二相为非定地。

  ?有心地、无心地:说此有心、无心二地是由五门建立。五门:地施设建立门、心乱不乱建立门、心生不生建立门、分位建立门、第一义建立门。并明诸地有心无心的区别及其分位等。

  ?闻所成地:谓从闻所生解文义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于五明中,特别细说内明、因明。

  ?思所成地:谓从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思所成地的三种相为自性清净、思择所知、思择诸法等义。

  ?修所成地:谓从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

  ?声闻地:佛陀圣教,以声为上首,从师友闻此教声,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小果,故名声闻。此地共分四瑜伽处,初瑜伽处,立种姓地、趣入地、出离地,明种姓有无等义、性种姓人的发心趣入、世出世的出离行等。第二瑜伽处,细说前出离地及说能修的补特伽罗之差别等义。第三瑜伽处,述不净观、慈愍观、缘起观等法。第四瑜伽处,分别世、出世间的修瑜伽。

  ?独觉地:略说独觉种姓、道、习、住、行。谓常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

  ?菩萨地:谓希求大觉,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愿坚猛,长时修证,永出世间,大行大果,故名菩萨。菩萨地亦分四瑜伽处,于初瑜伽处,立菩萨种姓、发心、自他利、真实义、威力、成熟、菩提、力种姓、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摄事、供养亲近无量、菩提分、菩萨功德等十八品,广说菩萨所学的因果。于第二持随法瑜伽处,立菩萨相、分、增上意乐、住等四品,明菩萨方便起修的相及住位等,于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立生、摄受、地、行、建立等五品,明菩萨的究竟方便神通行及行位等。于第四持次第瑜伽处,立发正等菩提心品,约说菩萨地的起修次第。

  ?有余依地:谓有余依涅盘。

  ?无余依地:谓无余依涅盘。此二地明前述诸地修果的相。


    ?三相:境、行、果

  ?境摄九地,五识及意是境体,一切都是以识为体故。寻伺三地是境相,下上粗细不同故。三摩呬多地及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是境用,定散隐显别故。

  ?行摄六地,闻、思、修三地是通行,三乘皆修三慧行故。声闻、缘觉、菩萨三地是别行,随机修法成自乘故。又前三是方便行,后三是根本行。前三是所学行,后三是所成行。

  ?果摄二地,即有余依地、无余依地二通果。


    二、摄决择分


  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即决择《本地分》中不尽要义,发挥唯识道理,于境谈八识,于行详菩萨,于果讲无住涅盘。又决择《深密》、《宝积》二经,此二经是唯识的开基。为卷五十一──卷八十。


    三、摄释分

  解释契经的体、释、文、师、说、众、听、赞佛等诸义。为卷八十一、八十二。

    四、摄异门分

  略摄诸经所有诸法名义差别。分为白品、黑品二门,白品门释师,乃至施戒等义。黑品门则释生、老、病、死乃至贪、瞋、痴三毒等名义。为卷八十三、八十四。

    五、摄事分

  略摄三藏众要事义。分为契经事、调伏事、本母事三事。契经事分为行择摄、处择摄、缘起食谛界择摄、菩提分法择摄四门;调伏事分为总择摄、择摄二门;本母事立序辩摄一分;各明其义旨。为最后的十六卷。

  本论总有五分,其主要部分是“本地分”,而“本地分”的中心是“菩萨地”,今分别介绍此地中的二十八品如下:

  ?种姓品:菩萨略有本性住种姓及习所成种姓二种。又菩萨有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种姓相等。

  ?发心品:菩萨由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发菩提心,是为初发心四力等。

  ?自他利品:菩萨有十种自利利他处,即纯自利利他,共自利利他、利益种类自利利他、安乐种类自利利他、因摄自利利他、果摄自利利他、此世自利利他、他世自利利他、毕竟自利利他、不毕竟自利利他等。

  ?真实义品:本论五分中的根本为《本地分》,在《本地分》的十七地中,又以菩萨地为最殊胜;而本品又是说明菩萨无漏智上所观的真实境界,其价值由是可知。

  本品旨在了知诸法的真实性。首先诠表二种真实,并依真理深浅次第分为世间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四个等第,阐明法界的全体大用;次以五义分别空慧,使人获得由凡入圣的枢纽;次广明离言自性,说无二中道,作为修行的凭依。然而欲彻底证此离言自性,必须先修四寻思,即对假说自性作名、事、自性假立、差别假立四个方面的分析,而后修四如实智,才能渐渐圆满。

  ?威力品:说诸佛菩萨有圣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三种威力等。

  ?成熟品:说六种成熟,即成熟自性、所成熟补特伽罗、成熟差别、成熟方便、能成熟补特伽罗、已成熟补特伽罗相等。

  ?菩提品:说二断二智,是名菩提。又说菩提七种最胜,即所依最胜、正行、圆满、智、威力、断、住最胜等。

  ?力种姓品:说菩萨于所应学处精勤修学,须具多胜解,求正法、说正法、正修行、正教授、正教诫,方便所摄身语意业等。

  ?施品:说具足自性施、一切施、难行施、一切门施、善士施、一切种施、遂求施、此世他世乐施、清净施等九种施相,是为菩萨施波罗蜜多。

  ?戒品:说具足九相戒,是为菩萨戒波罗蜜多。

  ?忍品:说具足九相忍,是为菩萨忍波罗蜜多。

  ?精进品:说具足九相精进,是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

  ?静虑品:说具足九相静虑,是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

  ?慧品:说具足九相慧,是为菩萨慧波罗蜜多。

  ?摄事品:说爱语、利行、同事、布施等。

  ?供养亲近无量品:说菩萨供养三宝、亲近善友、修四无量等。

  ?菩提分品:说惭愧、善知世间、正四依、方便善巧、正愿、空三摩地等。

  ?菩萨功德品:说菩萨五希奇法、五加行、五种真实功德等。

  ?菩萨相品:说菩萨五真实菩萨相,即哀愍、爱语、勇猛、舒手惠施、能解甚深义理密意等。

  ?分品:说菩萨或在家分或出家分,差别转时,以四法正勤修学,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四法即善修事业、方便善巧、饶益于他、无倒回向等。

  ?增上意乐品:说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七相怜愍,又说菩萨十五妙善增上意乐,以此十五增上意乐,能作十事。

  ?住品:说菩萨众略有十二种住,由此菩萨十二种住,普摄一切诸菩萨行;复有如来第十三住,为如来无上住等。

  ?生品:说菩萨以除灾生、随类生、大势生、增上生、最后生等五种生,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摄受品:说菩萨以顿普摄受、增上摄受、摄取摄受、长时摄受、短时摄受、最终摄受等六种摄受,无倒摄受诸有情,并明十二种艰难。

  ?地品:说种性地、胜解行地、净胜意乐地、行正行地、决定地、决定行地、到究竟地等七种菩萨地。

  ?行品:说菩萨四行,即波罗蜜多行、菩提分法行、神通行、成熟有情行,及菩萨四种应作事。

  ?建立品:说佛陀百四十不共法为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

  ?发正等菩提心品:说菩萨安住菩萨种性、发菩提心、修行,乃至正行圆满的次第。

  此二十八品分属于本论的第三十五卷至第五十卷,因内容收有大乘戒,故古来即倍受重视。

  本论的重点在于遣空去有,不落二边,以显出中道妙义。以其特色而言,共有三点:

  ?论中详明一切世、出世法。

  ?三根普被:论中详明各类根机相应法,如人天善法、二乘解脱法、大乘殊胜法及佛智圆满究竟法等,莫不叙述分明。

  ?论中明示修学大乘者循序渐进,按部就班,踏实从凡夫渐进至佛果的修行法门,是具足大乘思想与精神的一部论书,是修学佛法者的圭臬,超越生死海的指南。

  本论的汉译本,有玄奘三藏所译百卷本的全论,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五册、《碛砂藏》第十五册、《龙藏》第七十八──八十册、《卍正藏》第三十七、三十八册、《大正藏》第三十册。另有部分译品,如北凉昙无谶的《菩萨地持经》十卷、刘宋求那跋摩的《菩萨善戒经》九卷,相当于《菩萨地》、陈代真谛的《决定藏论》三卷相当于《决择分》。此外,另有藏译本。

  本论的注疏极多,汉译部分较重要的有:

  《瑜伽师地论释》   一卷    最胜子等造、唐‧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略纂》  十六卷   唐‧窥基撰

  《瑜伽论记》     四十八卷  唐‧遁伦集撰


  藏译注释有:

  《菩萨地注》        德光(Gunaprabha)

  《菩萨戒品疏》       德光(Gunaprabha)

  《菩萨戒品广疏》      最胜子

  《瑜伽行地中菩萨地解说》  海云(Sagaramegha)


  试述“真实义品”的殊胜。

  菩萨地有何重要性?

  试述本论重点及其特色。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