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开示
窃惟净土之为教也,肇始于释迦世尊,阐扬于历代圣贤。于是以念佛一门,而分四种:曰持名念佛、曰观像念佛、曰观想念佛、曰实相念佛。虽有四种之殊,究竟归乎实相而已。又以前三约之为二:一为观想,一为持名。观想,则《十六观经》言之详矣。此论持名,则《阿弥陀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古德云:“观法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此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若其持名深达实相,则与妙观同功,上上品生当不疑矣。
现前诸佛子:如前“忏悔门”中,二乘圣人、圆心大士,乃至等觉,尚须忏悔。既彼均当忏悔,岂不感应往生?而况位在凡夫,生居学地者乎!我今奉为六道现前诸佛子等,皆同一心,称佛名号,求生净土。愿佛慈悲,特垂摄济。
普劝念佛往生净土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普劝念佛
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见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又
一劝极闲人念佛。婚嫁都毕,子孙克家,安闲无事,正好尽心尽力念佛。每日念几千声,乃至几万。
一劝半忙闲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闲,虽不极闲,亦可忙时治事,闲时念佛。每日念几百声,乃至几千。
一劝极忙人念佛。勤劳王事,奔波家业,虽无闲时,也须忙里偷闲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间或念几百。
示阅藏要语
《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然阅藏者二种过失:一者执文字而迷理致;二者识理致而不会心。徒废光阴,只成缘种耳。若能体达戒定慧熏修,则一大藏经教,所谓念念常住,即念百千万亿卷经者此也。亦复识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诸人以净业而为急务,甚勿以予言为非而弗听也。
示在家二众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虚缘。暂时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今但万缘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紧大事,更无多语。此外只管纯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过,历历分明,时刻切心,不容些须妄想杂念。早晚礼佛时,恳苦发愿求生净土。如此捱到临命终时,自然正念现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莲华化生,永离诸苦。
示病人
古人有言:“病者众生之良药。”则人于病中当生大欢喜,一切不如意处莫起烦恼。又言:“死生有命。”则人于病中当生大解脱,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过去如幻,现在如幻,未来如幻,尽情放下,单持正念而已。病中千万宁耐,莫怀速愈之躁心,乃所以为速愈之良方也。
又
将家事处置了却,放下万缘,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业障消灭。业障既消,自然夜卧安宁,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发愿舍此恶世,生彼乐邦。
示耄年居士
色身固有衰羸,法性本无退灭。尽除万累,纯净一心。净心而净土斯成,往生而无生自达。
示临终善女人
男女之体虽殊,灵明之性不二。何言五漏,唯贵一心。一心称念阿弥陀,决定往生安乐国。
示大同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粘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粘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又
久乱之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当心念。
示王智第
心空则业空,身空病空。倘有疑心,可尽情放下。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属虚妄,如空中华,如水上泡,如梦中事,何疑之有?减思虑,戒恼怒,节饮食,慎起居。但时时刻刻将念佛做个话头,勿使忘失,即是觉照常在,惺惺不昧矣。
示明宇大晓
记数太多,束心太急,故发诸疾。但孜孜密密,无间断,无夹杂,即是工夫,不须过分苦行。妄想刚强,久战自服,必无疑也。
示吴大峻
莫管悟与不悟,莫管有无内外中间,莫管止观,莫管与他法门同与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谁不是谁。但执持名号,一心一意,无间无断,纯一不杂做去。
示于广慧
古云:“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示王广第
不如直下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尽心尽力念去,无丝毫异念,即是“无”字公案。其“无”字等话头不必提了,纯一念佛。念佛上透,千处万处俱透。
示广耆
庞老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当自空。
示吴广绶
既不疑生死,不疑古德公案。何得生大怖畏,何得尚虑疑箭入心也?是所云不疑者,犹有疑也。昔二比丘犯淫杀,维摩一言之下,罪灭无余。今若能如二比丘,则不必论。否则另有一法。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虔诚念佛十万八千,无罪不灭。所罚之咒,如风卷云,如日销露,如一滴投于大海,如片雪点于红炉。净尽灭除,更无踪迹矣。
示福建林荣 (荣具陈所见异境)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眼见耳闻,悉尽扫除,一心念佛。
示薛广阅
参究不便,专持亦得。但得一心,自不随境。
示某居士
坚持五戒,一心念佛。孝养父母,亦劝其一心念佛,求愿母子同生净土。随缘度日,来供则受,莫行募化,莫作念佛会。守分修行,即是末法中大善人、真居士也。
示洞庭山翁门石氏 (求来世为官)
为官虽好,倚官造业,后生堕落,受苦无量。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直饶位至三公,不若莲登九品。念佛求生净土,胜似为官远之远矣!
示洞庭山许门石氏 (求来世为僧)
为僧虽好,僧不修行,后生堕落,受无量苦。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金木雕装之假像,不若亲近现在说法之真佛也。净土为僧,胜过此世界为僧,远之远矣!
示学者
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人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警 众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玄说妙,陵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叮咛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着实遵守,不曾放失。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时,你们睹此榜样,当愀然不乐,痛相警策道:“大众!我与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无及。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方好。”我见你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间也!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幼时尚不知念佛,见邻家一老妪,每日课佛数千。问云:“为何如此?”彼云:“先夫往时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先夫去时,并无他病,只与人一请而别。”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书
答江西谢青莲孝廉广鉁
提话头,是宗门发悟最紧切工夫。修净土人,即以一声佛号做个话头,此妙法也。但心粗气浮,则未能相应。须是沉潜反照,至于力极势穷,乃有咄地一声消息。
答湖州董浔阳宗伯
心本不生,缘合而生。心本不死,缘散而死。似有生死,原无去来。于斯会得,生顺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假使诸缘未尽,寿命未终,倍应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门,此是金仙氏之长生也。”
答余姚孙居士大珩
若净土起信,则看教宜专本经疏钞,而他经次之。其看《疏钞》,莫作一气读毕。宜少看,而以多日毕之。盖细细玩味,然后深信净土为修行至要之门。古人谓:“生死海中,念佛第一。”非虚言也。
又
既高声、默念、金刚持,皆无益而反损。今当于妄想纷飞时,只轻轻举佛一声,即住了,看他是谁念佛。久之念起,又如是举,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其举业文字等俱歇下,歇下亦于举业无妨。
答德清许廓如居士广钺
来问摄心、用观、坐立、想像等。此俱随人无定。但常观无间,非尘缘未了者所能为。虽不能常观,亦是工夫,毋用为虑。又尘缘中,观法难成。不如直以学业、家业得暇之时,即便默默执持名号。只贵字字分明,句句亲切,心则自摄。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观。
答湖广刘守复居士广曙
凡夫放心。初学摄心,后乃得心。摄心非止一法,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古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行于顺水。”想起时,不须别作除灭,但举阿弥陀佛四字,尽力挨拶,便是摄心工夫。忽然悟去,名曰得心。
答苏州袁心远居士广绶
畏死者,以未悟本来无生故也。本自无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无生未易卒悟。今唯当专诚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乱,必得开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临终自知死去必生净土。则如流落他乡,得归故里。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欢喜无量,何畏之有!
答绍兴张居士
营静室同修净业,此世间最上事也。然室不必全美,足供佛,及行、坐、礼拜即已。亦不必候家事俱了。日出事生,欲了固无了日也。随即下手,已迟迟矣。生死海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宜尽心焉。
答休宁吴伯阳居士广侒
《楞严》分别真妄处,曾不谈及观想西方、执持名号等事。何为全没干涉,而无风起浪,贬他是妄?若言妄者,坐禅亦妄,持戒亦妄,讲经亦妄,乃至得菩提、入涅槃亦妄。可自一心念佛,莫生疑也。
答通州孙居士广谅
来问出世真谛。夫世即出世,则不须求出。真非妄外,则何用觅真?此意未会,则莫若一心念佛,念极而悟。悟则无论,纵不大悟,而离此娑婆,生彼净土,即是出世。消灭杂念,纯一正念,即是真谛。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当矣。
答吴居士大澈
念佛即是持咒。念佛得力后,对境自如,作厌离想,即是解脱初门。但目前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相应时也。
答张杏苑居士广经
所问云门语,不须究。他说教外别传,只看他说“须退步向自己脚跟下推寻”是个什么道理。其推寻今亦不难,既信念佛,但内看念佛的是谁,便是脚跟下推寻也。久之,则《正讹》中所云“最后穷玄极微一段事”,不患其不得矣。
答金居士广聚
来问曰“末后紧关”,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应”,曰“直提指斯事”。“紧”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问也,然只在近思而已。除此灵知炯炯外,皆缓耳、浅耳、末耳、曲耳。诚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觑得破,管取大事了毕。又不可见如是说,便作思维卜度,穿凿求通,则反失之矣。但念念体究,真积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证悟。
答檀林广玄
耆宿未见了了,不足恐怖,盖彼心力实不曾用尽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强勇作。但依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味省缘。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后应之。自然工夫得力矣。
答余姚韩清泰居士广梵
来问一门深入之旨。彼盖为门庭各别者言。今念佛者即在念佛上参,依旧是一门,非二事也。若参究不便,则蓦直念去亦得。复设一喻,如习举业者,《易》与《诗》,等二门也,则诚不可兼,以无双经入试故。只《易》一经,或读文、或解理,可云二门否?未闻解理之悖于读文而不可兼也。
答嘉兴孙无高居士广抑
日课就帖上略注。以今尚有举业,其净修,唯贵简约直捷,未可繁多。如《观音文》、《金刚经》无暇诵持,则一味念佛亦自功德不少耳。
答张百户广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唯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答徽州吴季立居士大洲
不必忧罪业深,不必疑根性钝。经云:“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疑乎业深?又古圣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何忧乎根钝?见方友,即以此告之。
与苏州刘罗阳居士
曩启专以念佛求生净土奉劝。然此道至玄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与江阴冯筠居居士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与嘉兴朱西宗居士广振
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也。溺于意之所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后厌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于前,但以正智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
闻病,今开三法:一曰对治。病既生于劳郁,当以逸治劳,以舒治郁。逸非懒惰不简之谓也;万缘尽废,如初生孩子,六识不行,是之谓逸。舒非散放无忌之谓也;知身世如幻梦,随缘顺受,不被境瞒,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并放下,是之谓舒。二曰调摄。调摄在节饮食、慎药饵。饮食不待论矣。药饵不宜多服,知柏芩连等苦寒之剂,使金寒水冷,阴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气先败,食不下咽,或洞泄,危矣,宜与高明议之。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从身生,身从业生等。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转相因,亦复如是。应孜孜密密,日夕体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参念佛话头,回光自看。识得此念下落,则惑自破。惑破则展转消灭,亦复如是。只此三事,宜力行之。
又
须信万事是宿缘,不但顺逆穷通,乃至死生,都抛却大海,莫起忧怖。收拾身心,反观内照本参话头。切记切记。
又
念佛非止明心,亦无病不治。倘有劝进道术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见,特预陈之。
又
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尽底书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无牵挂,一心正念。若平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便可心目内照四字佛名,历历明明,无间无断。从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设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此为要紧语,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处。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贪生怕死,而误大事。
与王居士大琸
贵恙宜将身外事,并此身四肢百骸,尽情放下,使空无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权且歇下,待后处之。妄想炽不能制,当念佛数声压伏之。世间荣华富贵亦不过片时间事,厄难苦恼亦不过片时间事,倏忽便无。且万般皆属前缘,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尽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嘱至嘱。
与秦明中居士
法门无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门,无如念佛。读作之暇,或心烦时,静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杂念退休,心空境寂,妙当何如。愿无易而忽之。
与吴江秦任南居士广俍
所云开幽暗,解业缚。若会,则幽暗即是光明,业缚无非解脱。如不会,但时时摄心念佛。久久静定,自能发慧。
与南城吴念慈居士广翊
入道多门,直捷简要,无如念佛。念佛一门,上度最胜利根,下至极愚极钝,盖是彻上彻下之道,勿以俗见摇惑。古来尊宿教人看话头、起疑情,以期大悟。或看“无”字,或看“万法”等,不一而足。今试比例,假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与“念佛是谁”极相似。若于“是谁”处倒断;“一归何处”,不着问人,自豁然矣。古人谓念佛人欲参禅,不须别举话头,正此意也。念佛数声,回光自看这念佛的是谁?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当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念极心空,感应道交,现前见佛,理必然矣。
与太仓王子颙孝廉智第
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遘斯剧疾,得无宿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悬殊也。
●答问
答闻谷广印
问:古人已秉单传直指,后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堕偷心、歧路心,工夫哪得成片耶?若已悟,则尘尘华藏,在在莲邦,十方无不可者,何独乐生西方耶?
答: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已悟、未悟。其从事单传直指而未悟者,虽日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以未能不受后有,毕竟有生处故,不是偷心、歧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故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乐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问:参禅贵一心不生,念佛贵净念相继。兹参究念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时虽心佛分明,参时即二俱坐断。断故参功渐胜,念力渐微,则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楞严》云“又以此心反复研究”等是也。念时、参时,俱属有念,亦不相悖。
答钱养淳州守广霑
问:此心放逸来久,虽以念佛摄持,暂得还失。如何保任?
答:久反之地,非一战所可收功。唯在坚勇不退,直至心地开明,自然一得永得。
问:猿方着锁,旋即昏沉。惺惺策发,随复散乱。云何降伏?
答: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无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而止观备矣。
问:七处征心,心不在内外中间。二祖问安心,心不可得,云安心竟。此非凡夫境界。今欲住对面念如何?
答:莫管七处八处,亦莫管安与不安,亦莫管对面不对面,但只一心念佛。古云: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问: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佛法誓在普济,不爱发肤。而治生情存什一,如何圆解?
答:若一向举扬向上,不但治生产业,即杀盗淫妄,何曾与实相违背?今就世间论,什一是世间常理,亦不碍道。彼欺罔取利者乃不可耳。
答朱西宗居士
问:苦迫中如何念佛?
答:孔子言终食、造次、颠沛不违仁。此不违工夫,虽一时不易到,然作之不止,乃成自然。况久久行持,忽地有个省处,则苦乐逆顺,道在其中。所谓咳唾掉臂无不是祖师西来意,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问:观佛广大相好,不能成就。
答:古德谓:“众生心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今且持名,观想姑置勿论。
答江广宥居士
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内一心,此后复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少散,定不致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仁,难道三月后,便是恶人?此等人心中纵有妄生,如红炉点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
答:此言甚是。
答吴广颖居士
问:修行人执劳作务,固其本分。设有色身尫弱者,袖手安坐,摄心念佛,亦可得道往生否?
答:实能一心,不动则可。
问:念佛贵乎念念相续,固矣。然有时不整威仪,反似渎慢。假如脱巾亵服时,裸卧澡浴时,乃至大小便利时,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问:设有二人焉,一人肉食而不废念佛,一人蔬食而绝不念佛,二者孰优?
答:二者病只一般。念佛者稍胜,胜彼不知有佛故。
问: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简之分。经文只云“执持名号”,似止四字。今丛林尽从六字。毕竟何者为是?大师自用何法?
答:四字自念,六字随众。
问:终日念佛,遇福则作,吾师明诲也。夫作福时,心在福事,即不在佛号矣。拈一放一,可谓一心不乱乎?
答:明镜本空,物来则现,于镜空何碍?人但事未至而将迎,事已过而留滞,乃为病耳。
答余姚蒋居士
欲为生人根本,断之诚难。有不净观,治其标也。反究欲念起处,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
持名念佛,且专一持名,但礼佛时作观可也。
答龚广淇居士
不论在家、出家。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执持名号”四字,是入头处。“执持”二字,莫草草看过。
返照念佛人是谁,与参禅意同。
诸大乘经可看,而以顾正念为主。
答大镜
以上教意、宗意,不必妄求。但自精勤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自当悟入。
答姜居士
转身后更有转身,未得不受后有,故求生净土为贵。
答广鐈为母堕胎求忏
古云:“宁可九莲居下品,不来人世受胞胎。”厌患胞胎,但勤念佛。一心念佛,莲花化生。
问:一心称名时又着求生,不几二念乎?
答:求生须于早晚发愿时。若称名时,一心一念,不可夹杂。譬如举业家,读书、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读书、作文者为何?要中举、中进士,其愿也。
(以上未详问人)
端坐念佛,恐心难摄,不若经行。
参念佛是谁,须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禅定人,虽愿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净业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法灭之际,凡举一茎草,便成枪刃,可以杀人。此时诸法已灭,止留弥陀一句救人。人有念得一句全者,便为世间师。
(以上并未详问语)
●附
劝修作福念佛图说
人天路上,作福为先。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人间天上,快乐逍遥,皆因广作诸福;最紧最要,故曰为先。若欲高出人天,速超生死,直登不退,则有念佛往生一门;最尊最胜,故曰第一。
偈曰: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
作福(但作一福,福下一点,不论大小多寡)
孝顺父母 忠报君王 装塑佛像 印造经典
斋供僧伽 敬事师长 营修寺宇 流通善法
禁绝宰杀 买放生命 饭食饥民 衣济寒冻
开掘义井 修理桥梁 平砌街道 普施茶汤
看疗病人 给散药饵 伸雪冤枉 出减刑罪
安养衰老 抚育孤孩 埋藏尸骨 给与棺木
饶免债负 义让财产 还他遗失 救济患苦
祈禳灾难 荐拔亡魂 劝和争讼 生全人命
念佛(千声填一圈,白黄红青黑可填五次)
无事身闲者时时勤念,有事缠身者早晚课念,至心发愿,求生净土。平日遇福便作,作讫还念。即以所作之福回向净土,求愿往生。
善人(某甲)受持。
归戒图说
归依佛,不堕地狱。我今归依佛。
归依法,不堕饿鬼。我今归依法。
归依僧,不堕旁生。我今归依僧。
一不杀生 凡有命者,不得杀害。
二不偷盗 一针一草,不问不取。
三不邪淫 礼法持身,不犯外色。
四不妄语 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悉禁不说。
五不饮酒 酒名狂药,乱性迷魂,禁不入口。
既受归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诸恶,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如是诸恶不能尽举,但瞒天昧心等事,便不应作。众善,谓忠、孝、仁、义。如是众善不能尽举,但上顺天理、下合人心等事,便应力行。念佛,谓一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每日或念一千、二千,三、五、七千,或至于万,随意多少。凡一千念则点一圈。先白,次黄,次红,次青。四遍点过,满四十八万。持此佛前证明。乃议微细用心,参入玄境。
弟子(某甲)受持。
六斋、月斋图说
六斋:每月六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如遇月小,二十八、二十九当持日斋。
月斋:每年正、五、九三个月,当持月斋。不能三月持斋,必须三月戒杀。
经云:四天王每月六日巡行南赡部洲。初八、二十三,使者巡。十四、二十九,太子巡。十五、三十,天王亲巡。考察人间,何人孝顺父母,何人忠报君王,何人正直公平,何人慈悲方便,何人归依三宝、戒杀持斋、广修众善,如是等人,加福增寿。何人忤逆父母,何人背叛君王,何人欺诈奸巧,何人刚狠暴虐,何人不信三宝、宰杀生命、广造诸恶,如是等人,削福减寿。又正、五、九月,天王分镇南州,考察罪福。又玉皇天帝,正、五、九月,以大宝镜正照南州,考察罪福。可不惧哉!可不慎哉!此六日、此三月,应当斋戒念佛,忏悔修省。其日念佛,或六百、或六千,记点一圈。每月六圈,可用二载。若不能月斋,必守六斋。倘更日日持斋,日日念佛,日日修德,大善大善。
念佛追荐亡灵往生图说
首七念佛几万几千几百
二七念佛几万几千几百
三七念佛几万几千几百
四七念佛几万几千几百
五七念佛几万几千几百
六七念佛几万几千几百
七七念佛几万几千几百
通共念佛几十万几千几百
凡人于至亲亡殁,悲伤不已,然亡者无益,生者有损。不若停悲,思为荐济。经言人死皆于七七日内托生。当即此时作诸功德。今劝七七请僧诵经之外,更加自己念佛。每日持念一千五百。有余力,或至二、三、四千。七日总计若干,填注七下。七七日满,回向焚化。能令亡者罪障消灭,冤愆解释,早生善趣,不滞冥途。孝子思亲,慈亲忆子,兄弟姊妹、夫妇眷属、师生朋友,念恩欲报,皆可行之。倘其初丧未及见此《图说》,亦可补念十万八千,或更多,随意福资亡者,功德不可思议。
信士某人、信女某氏为荐亡亲某人持念。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其言痛切如此,犹有未信者。因为考据,以证不妄。
△《观佛三昧经》,文殊菩萨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
△《华严·行愿品》,普贤菩萨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起信论》,马鸣菩萨示最胜方便,谓:“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
△《楞伽经》,佛告大慧:“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以上略举四大菩萨。其余菩萨修净土者,不可胜纪。
△庐山远法师,悟摩诃般若深旨,号“东方护法菩萨”。而六时念佛,三睹圣像,往生净土。
△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
△百丈大师,马祖传道嫡子,天下丛林共宗。而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
△清凉国师,绍华严祖位,称文殊后身。而指示弥陀,即卢舍那。亦疏《观经》,宏扬净土。
△永明寿禅师,得无碍辩才,柱石宗门。而作《四料简》,偏赞西方。上上品生,敬及冥府。
△死心新禅师,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著《劝念佛文》,令人发哀起信。
△真歇了禅师,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而卓庵补陀,专意西方,有《净土集》行世。
△慈受深禅师,大悟倩女因缘,一偈融通五教。而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
△圆照本禅师,道续天衣,宗宏雪窦。法雷振地,师表两朝。而净业兼修,标名上品。
△中峰本禅师,得法高峰老人,学者仰如山斗。而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百首,劝人念佛。
以上略举十大尊宿。其余尊宿及法师、律师修净土者,不可胜纪。
△《阿弥陀经》
△《大无量寿经》
△《十六观经》
△《鼓音王经》
△天亲《往生论》
以上略举专说净土经论。其余经论带说净土者,不可胜纪。
△道安《往生论》
△怀感《群疑论》
△慈恩《通赞》
△海东《弥陀疏》
△四明《妙宗钞》
△慈云《忏愿仪》
△草堂《宝王论》
△孤山《刊正记》、《西资钞》
△大智《观经疏》
△优昙《莲宗宝鉴》
△石芝《乐邦文类》
△天如《净土或问》
△大佑《净土指归》
△镜、道二师《念佛镜》
△道衍《善人咏》
△西斋《净土诗》
以上略举最显数家。其余赞扬净土者,不可胜纪。
愿一一考其人,阅其言,思其义,断疑决志,幸甚幸甚!
劝修净土代言
袾宏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犹恐无征,涉于臆见。况复衰病,艰于语言。谨将佛菩萨所说经论,及古今诸大知识、大居士等种种著述,题名开后。幸随所见,详阅而深玩焉。可信与否,唯高明裁之。
△佛菩萨所说经论: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佛说无量寿经》一卷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佛说鼓音王经》一卷
天亲菩萨《往生论》一卷
马鸣菩萨《起信论》一卷
△诸大知识、诸大居士著述:
智者大师《观经疏》一卷、四明《妙宗钞》三卷
智者大师《十疑论》一卷
元晓法师《弥陀经疏》一卷
大佑法师《弥陀略解》一卷
永明《万善同归集》三卷
慈云忏主《净土忏愿仪》一卷、《决疑行愿门》一卷
天如则禅师《净土或问》一卷
大佑《净土指归》十卷
智彻《净土玄门据要》一卷
优昙法师《莲宗宝鉴》二卷
镜、道二师《念佛镜》一卷
道衍《净土善人咏》一卷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乐邦文类》六卷
龙舒《净土文》一卷
以上经论、著述,见存流通。
△名存书不存:
道安法师《往生论》六卷
怀感法师《群疑论》七卷
道绰禅师《安乐集》三卷
慈愍三藏《慈悲集》三卷
慈恩法师《弥陀经通赞》一卷
清凉国师《观经疏》一卷
草堂飞锡法师《宝王论》一卷、《弥陀经疏》一卷
孤山《观经疏刊正记》四卷
灵芝律师《经疏》一卷
宗坦法师《观经甘露疏》四卷
无功居士《净土自信录》
王侍郎《净土决疑集》三卷
以上虽不存,倘偶得之,故开。
△鄙见请益四种附:
《弥陀经疏钞》四卷
《净土疑辩》一篇
《净土发愿文》
《往生集》一卷
佛示念佛十种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枷、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并诸菩萨圣众,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记
香光室奉安弥陀圣像记
云栖供弥陀接引众生立像一躯。本如居士见其端正严好,嘱予命工肖而刻之。甫成,其仲君自桐城来迎。予以金漆未固,舁而舟,虑或有损,于是易本像以行,而新像留山中。仲君扶像至北关,将买舟。而舟人夜梦金色丈夫求载,觉而需其至,意必大贵人也。凡问者皆弗允,乃仲君问亦弗允。既而知其有圣像也,又审而知其为像之伫立者也,则大喜,谓符所梦。至京口,将易舟入江,彼舟人复梦如前。无何,像抵家,奉安于香光室。正虑无贤僧守,而僧大海者适至。海固严净毗尼,足不逾阃。居七年,预知去时,邀居士言别。以七月朔日坐逝。远近从而感化者甚众。海亡,又虑无继之者,得慧光焉。光之贤,海之侣也。夫梦于舟人,奇矣。联而入梦,不亦奇乎!始得大海,难矣。继之以慧光,不益难乎!兼而有之,得未曾有。所以感之者,弥陀之威神。而所以感弥陀之威神者,居士之精诚也。《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又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今可谓见佛不待当来,而香光已成庄严矣。因捃摭其先后,而为之记。
●说
骷髅图说
傅大士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大士此语,正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者也。
如何是“万般将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宝、屋宅、田园、饮食、衣服、玩好,乃至娇妻、爱子。无常到来,哪一件是将得去者?
如何是“唯有业随身”?人生所造诸贪瞋痴业,非礼奸淫,恣意宰杀,为子逆父,为臣欺君,克众成家,阴毒害物,种种恶业。无常到来,这都紧紧随着你者。
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头,改恶从善,洗心念佛,岂非徒得人身,虚生浪死。苦哉苦哉!
我观世人个个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极闲人,应当无昼无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闲半忙人,应当营事已毕,即便念佛。三者极忙人,应当忙里偷闲,十念念佛。
又复富贵之人,衣禄丰足,正好念佛。贫穷之人,安贫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孙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无子孙人,心无牵挂,正好念佛。无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聪明之人,通经达理,正好念佛。愚钝之人,无杂知见,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间,四生九有,皆当念佛。
奉劝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髅时,早早念佛?直待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懊悔无及了也!
●偈颂
劝修四料简
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
示广位
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不造诸业,祸消福增。娑婆念佛,极乐标名。一心不乱,上品位登。
示大闻
持戒念佛,乞食支命。如是做去,法语已竟。
示大琸
有生必有死,长短安足论。今得圆僧相,平生愿已满。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注想极乐国,上品莲华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
刘广磐请代日祝贞母项偈
唯愿承三宝力,哀愍加被母氏,克臻上寿,己身长侍慈帷。母子相依,修持净业。报满之日,同愿往生。
●赞铭
兰谷居士郁公像赞
其心真,其行笃,其念佛唯日不足。潜德自生辉,兰香在幽谷。
画像自赞
瘦若枯柴,衰如落叶。呆比盲龟,拙同跛鳖。无道可尊,无法可说。问渠趺坐何为?但念阿弥陀佛。
●诗歌
义不可背
两情始相欢,结义重金石。一朝变故生,背弃已如掷。嗟哉禽兽心,鬼神瞰其侧。不见汉曾孙,故剑殷勤觅。毋以新情牵,顿令旧情失。新旧总归空,大梦何时极?愿言尽此身,同生极乐国。
恩不可忘
壮士有烈心,不忘报一饭。况复知道者,忍作瞒心汉?颠危赖扶持,过眼不相看。试于静夜思,宁不愧流汗?平生是男儿,方寸常自勘。毕竟了此恩,同登极乐岸。
情不可系
古称君子交,汪汪澹如水。非彼情独疏,见道者如此。明皇得太真,漆胶谁能比?伤心马嵬驿,一别千年矣!恩爱竟何存,空华眼前美。痛哉无始来,四海别离泪。大苦永弃捐,同归极乐会。
怨不可藏
袁盎杀晁错,遂成千古冤。脱令无盎计,错岂终长年?大命非人为,冥冥使之然。四大自生死,于我何与焉。圣哉黄面叟,谈笑锥刀前。冤亲本平等,同游极乐天。
驱乌叹
万树喧啼乌,好鸟绝音响。毒啄所残害,惨酷甚罗网。身在袈裟下,能无慈悲想?嗟此浊恶林,我愿生安养!
次高瑞南韵
肉身本传舍,迷人自难晓。障缘苦萦牵,烦恼何时了。知君起大慧,心似木已槁。跳出醉梦关,西方孰云杳。借问何能然,灯花发枯草。
沈居士广珊八十
我适生年八十一,君逢初度齐八十。我生正月二十二,君生先我才一日。筵前罗绮粲如花,门外宾朋密如织。世间祝寿比冈陵,我祝唯期安乐国。国中教主阿弥陀,超出人天寿无极。愿君忆念似慈亲,老去光阴莫虚掷。
题涅槃堂(有序)
真歇了禅师有《涅槃堂诗》一律,凄惋警切,令人悲感兴起。予乃续成四律,置之堂中,未必非病僧药石云。
原作
访旧论怀实可伤,经年独卧涅槃堂。门无过客窗无纸,炉有寒灰席有霜。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多半为人忙。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不妨。
今和
幻质宁知有败伤,举头惊到涅槃堂。一生尽也残更梦,万虑灰来皎日霜。过去业多心主乱,前趋路险脚跟忙。而今欲问安闲法,临渴开池事已妨。
徒入空门最可伤,涅槃今是试僧堂。炎烧五内鱼游斧,痛切诸根草被霜。独抱痴禅成底事,旁修外术枉干忙。人人道有安闲法,争奈临行一句妨。
脱体无依绝毁伤,沉疴终日自堂堂。心灯破暗明如月,慧剑降魔凛似霜。药病两非何足辩,死生变幻不须忙。从谁更觅安闲法,才说安闲便有妨。
次韵答王百榖居士(附原唱)
六十高僧雪满颠,泥途老叟亦齐年。可容凡侣为禅侣,已罢尘缘结净缘。施食每分香积饭,放生何惜鹤林钱。庭前一亩沧浪水,也学东林种白莲。
人世真嗟事倒颠,彭殇徒自各论年。繁华冷淡灯前戏,会合分离梦里缘。紫燕情多悲旧垒,青蚨恩重托飞钱。知君已释琵琶恨,锦字新题七宝莲。
拟首尾吟(四首)
莲池非是爱栽莲,莲是华中大觉仙。华发莲生因带果,莲成华落实摧权。展开千叶全机现,摄入孤房众德圆。醒尽长安红紫梦,莲池非是爱栽莲。
莲池非是爱栽莲,莲是华中混俗仙。内叶鱼龙成净侣,外连萍藻结良缘。画船箫鼓凉风夜,青笠丝纶细雨天。身在污泥浑不染,莲池非是爱栽莲。
莲池非是爱栽莲,莲是华中忍辱仙。幸自深根埋浊土,从他名卉占高原。颜开赫日烘偏艳,实坠秋霜凛倍坚。一点翠心含造化,莲池非是爱栽莲。
莲池非是爱栽莲,莲是华中解脱仙。洁体迥离红粉鬓,清香不恋绮罗筵。密通千孔除诸碍,秀出孤标绝众缠。碧水青天长自在,莲池非是爱栽莲。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韵索偈者,口占二首(选一)
六字真经摄义多,总持一似唱也娑。自从蓦直西方去,闲杀台山指路婆。
一字至七字与长兄三洲分咏“风花雪月”(录“花”)
花。千枝,万葩。红灿锦,彩铺霞。陪罗绮席,恋王孙家。晓露新妆湿,春风舞袖斜。青帝俄归幻化,玉容已付尘沙。洛阳园上无颜色,西土池中有物华。
●纪事
净业堂对联
主极乐六八大愿之慈尊,绝限量寿命光明,不离当处;
过娑婆万兆佛邦之净土,妙庄严楼台池沼,原是吾乡。
●竹窗随笔
念佛鬼敬
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府报应甚悉,家人环而听之。某在众中忽摄心念佛。媪谓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问:“何故?”曰:“汝心念阿弥陀佛故。”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村民不识一字,瞥尔顾念,尚使鬼敬。况久修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以苦为乐
厕虫之在厕也,自犬羊视之,不胜其苦;而厕虫不知苦,方以为乐也。犬羊之在地也,自人视之,不胜其苦;而犬羊不知苦,方以为乐也。人之在世也,自天视之,不胜其苦;而人不知苦,方以为乐也。推而极之,天之苦乐,亦犹是也。知此而求生净土,万牛莫挽矣。
武夷图
予病中有赠以《武夷九曲图》者,阅之忻然。因思古人沉疴不起,一友教玩《辋川图》,不浃旬而愈。况西方极乐世界,绘画流布,朝夕参礼,而未闻奇验速效如《辋川》者,何耶?良由辋川迹在寰中,易为描写。极乐境超世外,难以形容。则不若绘辋川者之备极工巧,耸人心目故也。彼鸡头摩之所传,《十六观经》之所说,亦略示其概而已。夫极乐世界,忉利、兜率、化乐诸天所不能及其少分。使人得而详睹,何止四百四病之俱忘,将八万四千烦恼诸病,皆消灭无余矣。昔人谓“神栖安养”,又谓“先送心归极乐天”,岂徒然哉!
念 佛
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礼忏僧
有修《净土忏法》者。一僧谓曰:“经不云乎:‘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胡为是仆仆尔亟拜也?”忏者问:“如何是实相?”僧云:“心不起妄,即是实相。”又问:“心是何物?妄又何物?能制心者复是何物?”僧无对。忏者曰:“吾闻之,忏以理为正,以事为助。虽念实相,而三业翘勤,亦不相碍。何以故?初机行人,未能卒与实相相应,须藉外缘辅翼。《法华》谓‘我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是也。《起信》亦言:‘末法众生,修是法者,自惧不常值佛。如来世尊,有异方便,教令念佛,求生净土。’故知慈云大师《净土忏法》,酌古准今,至为精密。与《法华》、《光明》诸忏,俱事理双备,人天交钦,照末法昏衢之大宝炬也。且‘治生产业,不背实相’,是佛说否?”僧云:“如是。”曰:“然则礼忏不及治生产业乎?”僧又无对。
念佛不专一
予昔在炼磨场中。时方丈谓众云:“中元日当作盂兰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已。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而已。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
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于事者。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目前罪垢厄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圣工巧,独且奈之何哉!
想见昆仑
汉庄伯微,每于日落时,面对西北,想昆仑山。久之,见昆仑仙人,传法得度。此仿佛与西方日观相似,但彼属妄想,不修正观耳。久积妄想,以精诚之极,尚得遂其所见。况一心正观,三昧成就,而不往生者哉?
●竹窗二笔
雁荡山
台、雁号两浙名山,而雁荡尤奇。有轻千里裹粮而往游者。予昔应太平之请,去雁荡仅一由旬。期满,院主白予为雁荡游。予欲往,而忻然从游者百余众。因计彼山久无接待,徘徊历览,往返不下半月,费粟数石,院贫不能支。遂坚执已之。众怏怏。乃慰之曰:“雁荡之胜,在震旦中,尚有过之者。即震旦最胜处,不及天宫。天宫展转最胜处,不及西方极乐世界。公等不慕极乐,而沾沾雁荡是慕,何也?”竟不去。
鲍 勔
《真诰》云:“鲍勔未知道,但朝暮扣齿不息,鬼使不能取。盖扣齿集身中之神,神不离,故鬼不得近。向使以扣齿之力修真,何真之不成?”予谓岂独修真,以扣齿之力,念念扣己而参,何佛之不成乎!夫身中之神,只是一精魂耳,力尚伏鬼。况经云受持一佛名者,有百千大力天神为之拥护。又云念佛之人,佛住其顶。今也勤为扣齿之细故,而甘舍念佛之大道,惜哉!
结社会
结社念佛,始自庐山远师。今之人,主社者得如远师否?与社者得如十八贤否?则宜少不宜多耳。以真实修净土者,亦如僧堂中人故也。至于男女杂而同社,此则庐山所未有。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群,远世讥嫌。护佛正法,莫斯为要,愿与同衣共守之。
又放生社亦宜少不宜多。以真实慈救生灵者,亦如佛会中人故也。愚意各各随目所见,随力所能,买而放之。或至季终,或至岁终,同诣一处,会计所放,考德论业,片时而散。毋侈费斋供,毋耽玩光阴,可也。愿与同衣共守之。
后身(一)
赞西方者,记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某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其次,则乘禅师为韩氏子,敬寺僧为岐王子。又其次,善旻为董司户女,海印为朱防御女。又甚而雁荡僧为秦氏子桧,居权要,造诸恶业。此数公者,向使精求净土,则焉有此?愚谓大愿大力,如灵树生生为僧。而云门三作国王,遂失神通。百世而下,如云门者能几?况灵树乎?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则展转下劣矣。即为诸名臣,亦非计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后身(二)
或谓:“诸师后身之为名臣,犹醍醐反而为酥也,犹可也;为常人,则酪矣;为女人,则乳矣;乃至为恶人,则毒药矣。平生所修,果不足凭仗乎?则何贵于修乎?”是大有说。凡修行人二力:一曰福力,坚持戒行,而作种种有为功德者是也。二曰道力,坚持正观,而念念在般若中者是也。纯乎道力,如灵树者,置弗论。道力胜福力,则处富贵而不迷。福力胜道力,则迷于富贵,固未可保也。于中贪欲重而为女人,贪瞋俱重而为恶人,则但修福力,而道力转轻之故也。为僧者,究心于道力宜何如也!虽然,倘勤修道力,而更助之以愿力,得从于诸上善人之后。岂唯恶人,将名臣亦所不为矣。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后身(三)
韩擒虎云:“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荣之也。不知阎王虽受王乐,而亦二时受苦,盖罪福相兼者居之,非美事也。古有一僧,见鬼使至。问之,则曰:“迎取作阎王。”僧惧,乃励精正念,使遂不至。昔人谓行僧不明心地,多作水陆灵祇。虽未必尽然,容有是理。下生犹胜天宫,天且弗为,况鬼神乎?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参究念佛
国朝洪、永间,有空谷、天奇、毒峰三大老。其论念佛,天、毒二师俱教人看“念佛是谁”;唯空谷谓只直念去亦有悟门。此二各随机宜,皆是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参究为非也。予于《疏钞》已略陈之。而犹有疑者,谓参究主于见性,单持乃切往生,遂欲废参究而事单持,言:“经中止云执持名号,曾无参究之说。”此论亦甚有理,依而行之,决定往生。但欲存此废彼则不可。盖念佛人见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忧其不生耶?故《疏钞》两存而待择,请无疑焉。若夫以“谁”字逼气下行,而谓是追究念佛者。此邪谬误人,获罪无量。
净土难信之法(一)
浅净土者,以为愚夫愚妇所行道。天如斥之,谓:“非鄙愚夫愚妇,是鄙马鸣、龙树、文殊、普贤也。”故予作《弥陀经疏钞》,乃发其甚深旨趣。则又以为解此经不宜太深,是毕竟愚夫愚妇所行道也。佛谓此经难信之法,不其然乎!
净土难信之法(二)
或谓不宜太深者,此经本浅,凿之使深,故不可。噫!《法华》以治世语言皆即实相。而此经横截生死,直登不退,宁不及治世语言乎?或又谓此经属方等,《疏》以为圆,则不可。噫!《观经》亦方等摄也,智者圆之。《圆觉》亦方等摄也,圭峰圆之。《弥陀经》予特以为分圆,何不可之有?佛言难信之法,不其然乎!
净土难信之法(三)
《华严》第十主药神,得念佛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清凉疏》谓:“趣称一佛,三昧易成。敬一心浓,余尽然矣。况心凝觉路,闇蹈大方者哉!”前数语弘赞专念,后二句入理深谈。谁谓净土浅也?《行愿品》广陈不可说世界海,不可说佛菩萨功德。临终乃不求生华藏,而求生极乐。谁谓净土浅也?圣贤垂训如是,而人自浅之。佛言难信之法,不其然乎!
念佛不碍参禅
古谓“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又云“不许互相兼带”。然亦有禅兼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故知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愿命终时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花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然则念佛不唯不碍参禅,实有益于参禅也。
出世间大孝
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闻佛法,而风木之悲已至,痛极终天。虽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劳之恩,不可不知此。
得悟人正宜往生净土
或问:“某甲向修净土。有禅者曰:‘但悟自佛即已,何必外求他佛而愿往生?’此意何如?”予谓此实最上开示,但执之亦能有误。请以喻明。假使有人,颖悟同于颜子,而百里千里之外,有圣如夫子者倡道于其间,七十子、三千贤,相与周旋焉。汝闻其名,往而见之,未必不更有长处。而自恃颖悟,拒不觐谒,可乎?虽然,得悟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在。何者?天如有言:“汝但未悟。若悟,则汝净土之生,万牛不能挽矣。”深矣哉言乎!
净土不可言无
有谓唯心净土,无复十万亿刹外更有极乐净土。此唯心之说,原出经语,真实非谬,但引而据之者错会其旨。夫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无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须定执心而斥境?拨境言心,未为达心者矣。
或又曰:“临终所见净土,皆是自心,故无净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临终圣众来迎,与天乐、异香、幢旛、楼阁等,唯彼一人独见,可云自心;而一时大众悉皆见之,有闻天乐隐隐向西而去者,有异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乐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彼人已故,此香犹在。是得谓无净土乎?圆照本禅师,人见其标名莲品,岂得他人之心作圆照之心乎?又试问汝:“临终地狱相现者非心乎?”曰:“心也。”“其人堕地狱乎?”曰:“堕也。”夫既堕地狱,则地狱之有明矣。净土独无乎?心现地狱者,堕实有之地狱。心现净土者,不生实有之净土乎?宁说有如须弥,莫说无如芥子。戒之戒之!
随处净土
有谓:“吾非不信净土,亦非薄净土而不往,但吾所往与人异。东方有佛,吾东往。西方有佛,吾西往。四维上下,天堂地狱,但有佛处,吾则随往。非如天台、永明诸求净土者,必专往西方之极乐世界也。”此说语甚高,旨甚深,义甚玄,然不可以训。经云:“譬如弱羽,止可缠枝。”则知翮翼既成,身强气茂,方可翱翔霄汉,横飞八方耳,非初发菩提心者所能也。世尊示韦提希十六观法,必先之落日悬鼓,以定志西方。而古德有坐卧不忘西向者,岂不知随方皆有佛国耶?大解脱人,任意所之。如其不然,恪遵佛敕。
出胎隔阴之迷
古云:“声闻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予初疑声闻已具六通,菩萨双修定慧,何由昏昧均未能免?及考之自己,稽之他人,昨宵之事,平旦忽尔茫然,况隔阴乎?乍迁一房,夜起不知南北,况出胎乎?彼诸贤圣之昏昧,盖暂昏而即明,俄昧而旋觉者也。而我等凡夫,则终于昏昧,而不自知也。舍身受身,利害有如此者!为今之计,直须坚凝正心,毋使刹那失照,而复恳苦虔诚,求生净土。生净土,则昏昧不足虑矣。既放其心,复拨净土,危乎哉!
愿 力
吕文正公每晨兴礼佛,祝云:“不信三宝者,愿弗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后吕氏所出,若公著、若好问、若用中,皆贵显而奉佛。夫文正亦只是人世之善愿,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绝。况求生净土,为出世间之大愿乎!文正之愿,取必于子孙者,得否未可知。况求生净土,取必于自己者乎!故知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昔有贵室,供养一僧,问僧云:“师百年后肯来某家否?”僧一笑。遂为其子。近世总戎范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类。夫一时之笑诺,即孕质于豪门。岂得积久之精诚,不托胎于莲品?因果必然,无容拟议矣。
九品往生
士人有薄净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辈,当以科名入仕,奈何作岁贡授官耶?”一士人云:“此喻大谬。莲台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进士科三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莲科之榜首也。故颂之者曰:‘三心圆发,谛理深明。金台随往,即证无生。’其在宗门,则大彻大悟,而所谓‘心空及第归’者此也。”向士人怃然曰:“吾疑于是冰泮。”
●竹窗三笔
昼夜弥陀十万声
世传永明大师昼夜念弥陀十万。予尝试之,自今初日分,至明初日分,足十二时百刻,正得十万。而所念止是四字名号,若六字则不及满数矣。饮食、抽解,皆无间断,少间则不及满数矣。睡眠、语言,皆悉断绝,少纵则不及满数矣。而忙急迫促,如赶路人,无暇细心切念,细念则不及满数矣。故知十万云者,大概极言须臾不离之意,而不必定限十万之数也。吾恐信心念佛者或执之成病,因举吾所自试者以告。或曰:“此大师禅定中事也。”则非吾所知矣。
游名山不愿西方
游五台者曰文殊在,游峨嵋者曰普贤在,游普陀者曰观世音在,独不曰西方极乐世界有弥陀在乎?又不曰三大士者徒仰嘉名;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亲炙休光之为愈乎?又不曰跋涉三山,累年月而后到;信心念佛,一弹指而往生乎?大可叹也。
净土寿终
或问:“第二愿云:‘国中天人寿终,更无生三恶道者。’则有生有死,特不堕落耳。何谓生彼国者皆无量寿?”曰:后不云乎:“国中天人,寿皆无量。除其本愿,愿出度生者。”《十疑论》亦曰:“生彼国土,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则悲愿行化,非此土死生比也。
不愿西方(一)
或问一僧:“公愿生西方否?”曰:“吾不愿也。乃所愿,来生着绿袍,一妻一妾而处室也,此即吾之极乐国也。”问者默然,以告予。予谓人各有志,志在富贵,何西方之为?虽然,富贵虽非道人美事,而亦须修顽福以得之。倘不修福,未必得为绿袍郎,而或作绿衣人也。未必配淑女于名门,而或纳六礼于齐人也。犹未也,倘有业焉,且不得为绿衣人,而或为金衣公子之流,事未可知也。且不得纳礼于齐人,而或依栖于圉人、校人、庖人,事未可知也。犹未也,倘业重焉,金衣或变而为赤鍱焉,事未可知也。圉人、校人、庖人或变而为阿旁焉,事未可知也。悲夫!
不愿西方(二)
又问一僧:“公愿生西方否?”曰:“吾不愿,亦不不愿。东方有佛,吾往东方。西方有佛,吾往西方。南北上下,亦复如是。吾何定于西方也?”
又问一僧:“公愿生西方否?”曰:“八金刚抬我过东方,吾不来。四天王抬我过西方,吾不去。吾何知所谓东西也?”
合而观之,前之一人,汩没于五浊者也。此二人者,一则随生,一则无生。虽然,曰随生,未必其真能作主而不被业牵也。曰无生,未必其真得无生法忍而常住寂光也。如未能,则戏论而已。又未能,则大言不惭而已。难矣哉!
念佛不见悟人
或问:“参禅得悟者,相望于册。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闻也?”噫!盖有之矣,子未之见也。且参禅人得理之后,终不哓哓以自鸣也。龙天推出,然后声振一时,而名垂后世。彼曹溪佩黄梅之心印,苟不失口于风旛,一猎人之守网夫而已。清素受慈明密记,苟非邂逅于荔枝,一丛林之闲老汉而已。子何自而知之?况实心念佛者,志出娑婆,精求净土,念念如救头燃。即其悟本性之弥陀,了唯心之极乐。若终身隐而不出,子亦乌得而知之也?凡上上品生者,皆得悟人也,《往生传》不可不读。
一蹉百蹉
古云:“今生若不修,一蹉是百蹉。”一之至百,何蹉之多直至于是?经言:“离恶道,得人身难。得人身,逢佛法难。”然而逢念佛法门,信受为尤难也。如经所言,蚁子自七佛以来未脱蚁身。安知何日得人身,又何日逢佛法,又何日逢念佛法门而信受也?何止百蹉,盖千蹉万蹉而无穷也。伤哉!
蔑视西方
居士鲍姓者,日诵《法华》、《楞严》,久之知解通利,遂作《西方论》、《答客问》共三篇。初一篇犹谈正理,而稍稍带言西方不足生。次二篇则甚言愿生西方者之非。或劝予辟之。予忆空谷禅师谓:“谬人之言,比于樵歌牧唱,不必与辩。”今鲍所论,皆援禅门正理,易以入人。则因而疑误众生,退失往生之愿。为害非细,不得终默矣。
其初一篇,分三等西方:一为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所生之西方;二为远公、永明等诸知识,苏子瞻、杨次公等诸贤者所生之西方;三为凡庸、恶人、畜生等所生之西方。其说近似有理,但九品往生,经有明文,昭如日月之在中天,何须待尔别为三等?一王创制,万国钦崇。山野匹夫,另立科约可乎?其谬一也。
佛明九品者,西方原无二土,而人机不同,故往生者自成其九。鲍之说,是西方原设三等之土,以待三等之人,与经不协,其谬二也。
又言:“永、远诸知识、诸贤者往生,实非自利,纯是利他。”夫求生彼国,正为亲近如来,冀求胜益。诸大菩萨且置弗论,只如苏、杨诸贤,岂皆菩萨地尽,特往极乐度生,更不自利者耶?《行愿品颂》云:“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求授记非自利而何?其谬三也。
又曰:“圣凡同体,迷悟而优劣暂分。返照回光,反掌而圣凡迥别。”既其返照,如何翻成“迥别”,又曰“同体”可乎?自语相违,其谬四也。
又曰:“毋执我相欲生彼土。”而佛顾叮咛告诫,劝发求生。是佛教人执我相耶?其谬五也。
至于第二、第三篇,弥加诋毁,其谬更甚。曰:“今主法者,唯以净土为事,唯以此事为真。”则净土是假耶?佛说净土是诳语耶?不信有金色世界,《楞严》所呵也。鲍日诵《楞严》,而作此断见,其谬六也。
又云:“一心不乱,非执持名号、念念专注之谓也。若说执持者,有如云布。亲见数人昼夜念佛,又经几位老善知识印过,后皆入魔罥,不可救拔。”夫执持名号,佛说也。是佛误此数人入魔罥耶?现见不念佛而参禅,亦有着魔者何也?经言念佛往生者,得不退转。则必入圣流。佛许入圣流,鲍以为入魔罥,其谬七也。
又云:“所谓一心者,乃当人本有之心,本自灵妙,本自具足,除是之外更无别法。”夫经文明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何得革去上文四字,而说一心?若无经文,空口高谈,如是说心,亦无不可。此则金口所出,真语实语。是佛差说,鲍为改正耶?《法华》云“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又如何解?其谬八也。
又曰:“依此法修,必入邪道。”前曰“入魔罥”,今曰“入邪道”,念佛之为害如此乎?佛何不禁人念佛,而待鲍禁也?其谬九也。
又云:“上古人先劝人得本,后劝往生。”夫念佛往生,原是下学而上达边事。先上达,后下学,于理通乎?宁有先状元及第,位登宰辅,方乃习读《六经》、《论》、《孟》,学做举业文字者乎?其谬十也。
又云:“若佛法止此,只消一卷《弥陀经》足矣。只靠此经,谁不可作人天师,谁不可称善知识?”夫《法华》、《楞严》、《华严》、《般若》等诸大乘经,无日不诵,无日不讲。有谁偏执《弥陀》一经,而扫灭诸经耶?虽然,只恐不曾真实专靠一经耳。专靠一经,得念佛三昧,称善知识,亦何忝乎?十一谬也。
又云:“佛刹无尽,若专教人求生一刹,其余佛刹岂不冷静哉?”宁知尽微尘众生皆生一刹,不见增多。尽微尘众生无一生彼刹者,亦不减少。何冷何暖?何静何喧?而作儿童之见,邪僻之说。十二谬也。
千经万论,赞叹西方。千圣万贤,求生彼国。独鲍一人重加毁訾,何其不惧口业也!居士初时信心虔笃,吾甚爱之。今若此,吾甚忧之。
出世间大孝
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
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三则世间之所谓孝也。
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
予昔甫知入道,而二亲云亡,作《自伤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见在家、出家二众中,有具庆者,于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顿首以劝。
三难净土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
又一人问:“经言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斯言论事乎,论理乎?”噫!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云:“礼佛一拜,从其足跟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今正不必论其事之与理,但于“至心”二字上着倒。唯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灭。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
又一人问:“有人一生精勤念佛,临终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积恶,临终发心念佛,遂得往生。则善者何为反受亏,而恶者何为反得利也?”噫!积恶而临终正念者,千万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临终痛苦逼迫,昏迷瞀乱,何由而能发起正念乎?善人临终退悔,亦千万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谓精勤者。精则心无杂乱,勤则心无间歇,何由而生退悔乎?是则为恶者急宜修省,毋妄想临终有此侥幸。真心求净土者但益自精勤,勿忧临终之退悔也。
念豆佛
僧有募化施主黄豆,毎念佛一声,过豆一粒。一人作之,余人效之,号为“豆儿佛师父”。夫世尊教人念佛,制为数珠。何乃不遵佛制,省力事不作,而作此吃力事也?且百八之珠,周则复始,乃至百千万亿而无尽。今一合之豆,周则复始,亦复无尽。而何为念过之豆,置不再用,更换新者?其言曰:“念之至斗至石,送诸庵寺作腐供众。”亦迂矣!或曰:“古之人有行之者,如《往生集》所载是也。”曰:彼非数豆。傍人计其念佛多不可计,约之当盈两载。今粮舶大者,载米千石。两载则极言其多耳,非数豆如今人也。即实数豆,其心亦不如今人也。
念佛人唯一心不乱
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也。
又问:“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无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为散心念佛而不观心者劝发语也,不曰岁久而一心不乱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忧有念,是犹饥人欲饭,先忧饱胀而不食者矣。
又问:“六祖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意旨何如?”曰:六祖言恶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乱者求生也。且恶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非真念也。喻如恶人修十善求天堂。恶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伪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
又问:“古德云:‘舍秽取净,是生死业。’奈何舍娑婆求极乐?”曰:彼言舍秽取净者为生死业,不言一心不乱取净土者为生死业也。子未舍秽,先忧取净,与前之忧有念同矣。
又问:“禅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佛来也杀,魔来也杀。’则何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不言一心不乱四字吾不喜闻也。彼言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不言一心不乱来亦杀也。夫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是故归家是一,舟车各行。以舟笑车,以车笑舟,俱成戏论。此理自明,无烦赘语矣。
又问:“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由内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盖以独守空静为道乎?内有能静之心,外有所静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乱”,则谁能谁所,何内何外也?吾与尔既修净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乱,任他千种讥、万种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简藏、炼磨
一儒者谓予曰:“吾辈负笈从学,必具束修于师,而助馆谷之资于主人。今简藏僧,览常住经典,无所助于常住,而安坐受供,又每季得儭金五钱,此何说也?”予笑曰:“公犹未知炼磨期中事乎。一冬之期,先致米一石于常住。而昼夜鞭逼念佛,无斯须停息。仍每日必负薪,或远在十余里之外。打七然后暂免。何不移简藏之供,而供此苦功办道之行人乎?时僧颠倒,一至于是。处处皆然,吾亦不知其何说也。”
云栖法汇(《四十八问答》录出)
问:放生鱼鸟等,念佛持咒,愿彼往生,可往生否?
答:罪轻缘熟,承法力亦得往生。罪重缘疏,止灭罪改形善趣。放生咒愿之人,福不唐丧。目连度蜂,作盟证。
♡ 喜欢 (0)上一篇:大孝中的大孝
热点推荐
-
参禅与修净土的人,还需要研读经教吗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人,何...
精华推荐
-
参禅与修净土的人,还需要研读经教吗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人,何...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