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佛学教本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综合指要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综合指要
1.
相似的宗,可以相成,相反的宗,也可以相成,因为众生的根器不等,所以佛才说出许多法门以应之。譬如药铺中,石膏知母,其性极寒,桂枝附子,其性极热,若就药的本质说,是水火不相容。然而得热病者,有时非石膏知母不能治,得寒症者,有时非桂枝附子不能治,倘不具备此极寒与极热两种药,则不特不成药铺,实亦不成医道。以此义故,所以才说:虽相反亦相成也。此外尚有病情错杂者,往往使一张方,多所牵涉,然后妥贴,而中途变症者,又往往使前方与后方,判然各异。此理既明,则知一切众生,因前生或前多生,三业互异,习气不同之故,在还灭门中,若不具备种种法,契合种种机,如何能使沉奇皆起,普度无遗呢?
2.
大体说起来,唐宋时,尚有人依教乘各宗而得度者,在今时,虽不全无,恐亦极少矣,密宗为如来内证境界,涉理深秘,非吾人所能知。至于禅,初重两关,间尚有人,能参能悟能行,然已寥若晨星,至于末后牢关,则恐已成绝调。尤其今人,根器浅薄,慧解不如古人,且心杂事多,安望其能成就。故末法时代,独当度生之大任者,惟有净土念佛一门,其他诸法,以之为助修则可,以之为主修,恐将无望。其原因,不在法不美善,而在人非其材,法不对根,徒劳无益,故末法须兼他力,念佛名,方能得度也。
3.
俱舍论为世亲学小乘时的作品,列宇宙万有为七十五法,但在大乘唯识宗,则列为百法,比较详尽而合理,其实皆由大乘瑜伽师地论之六百六十法,简略而成。世间一切,虽称万法,略之则为六百余法,再略之则为百法或七十五法,这些都算是姑举其例,若广说之,虽万法亦不能尽其类。学者当观简而知其博,观博而综其简,则万法的相貌,尽统于一心矣。
4.
物以类聚,法由心生,善心甫生,则善法皆随之而生,一切恶门,因而尽闭;恶心甫生,则恶法皆随之而生,一切善门,因而尽闭。故行人当慎初念,若系善念,不妨任其生长,若系恶念,则须立即制止,勿令蔓延。根本既拔,则枝叶自无法萌芽,这是去恶的要著,幸勿以闲言语视之。
5.
我法本来是俱空的,而俱舍论中,则认为我空法有,这当然是不对的,所以世亲虽造此论,逮至学大乘后,欲自割舌,以赎其过也。然而在小根,尤其初学,不了解我法二空者,则先读俱舍,从我空学起,以破身见,暂认法有,以鼓励事修,未尝不是一种方便,未尝不是好办法。译大乘起信论,及摄大乘论的真谛三藏,将此论翻译造疏,玄奘三藏,虽弘大乘唯识,然亦重译此论,咐嘱门人,其深意即在于此。可知古人对于大小乘法,本无轩轾,其胸襟之旷达,足为后代分门别户,固执成见者所效法,佛子为学,固当如是普遍而无所执著也。
6.
若究万法的来源,当以华严宗所主张的法界缘起,为最圆满了义,然若就心生法生的定理言之,则法相宗的赖耶缘起,由种子生现行,亦是确实不移之论。但若再追问:种子从何而来?这就是俱舍宗业感缘起了。就根本说:三细最初的无明业相,便是心动,因心动故,乃生转相现相,以至六粗,故心动即属业感范围,所以名为无明业相也。依此义故,若认业感缘起,是小乘所主张,则亦不对,请问:十方三世一切法,那一宗不是业感所缘起呢?甚矣动念之可畏,而不可不慎怯。
7.
作观当然困难,必须根利心细,具有善巧方便,所以不易成办。而小乘之断三界见思,证四果,宗全是靠道力,这在今时人,就没有什么办法。所以除念佛,借佛愿力,横出三界 ,实在找不出他途,可以替代,学者幸留意焉。
8.
世人的生性,各各不同,有的奢到一食万钱,一掷千金,有的却一钱如命,一毛不拔,有的见色即迷,有的坐怀不乱,有的唾面自乾,有的睚必报。他如贤与不肖,聪明与愚笨,勤与惰,廉与贪,仁与暴等,皆极端相反。若说习而后成,则无处可习,亦不曾有人教之,若说属于遗传性,则彼父母,实未尝有是,若说生成如此,则是无因之果,凡此皆说不通。若欲解释此一问题,惟有佛家习气之说,最为圆满,原来此皆是前生或前多生,遗留下的习气。如贮盐卤之瓮,虽经多时,犹有咸味,如藏旃檀之盒,虽经多时,犹有香气,对治恶习气,增上善习气,即名修行。既然前生习气,能遗留到今世,即今生习气,亦能遗留到后世,如是则确实有三世,有因果,而仁慈福慧,亦皆可修而得矣。最糟的,就是外教上帝造人之说,若问何故会造出,此等千差万别之人,恐怕连上帝自己,都无法答覆,此种鄙俚可笑之学说,亦有万千信徒,这是人类的大耻辱。
9.
各宗实不应互相反对,其高抬自己,诋排他人者,皆末流浅见之徒所为。各宗门中,流品既杂,自有此种弊病,若是得正见者,则不但不如是,而且能兼弘其他宗义。如龙树号称八宗祖师,则不专弘一宗可知矣,智颅疏观经,作净土十疑论,是以天台弘净土矣,窥基疏阿弥陀经,撰西方要决, 是以法相弘净土矣,永明提倡念佛,作禅净四料简,是以禅宗弘净土矣。吉藏作法华义疏,及大般涅槃经游意,是以三论弘天台矣。世亲先造俱舍论,后造唯识二十论三十论,又造优婆提舍愿生偈,是禅宗第二十一代祖,然则以一身兼俱舍、法相、净土、禅四宗矣。行者游心诸法,理当如此,彼入主出奴者,皆一偏之见也。
热点推荐
-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 吾人的世界,属于欲界范围,故自人类,至于鸟兽虫鱼,皆有色...
-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佛弟子欲求寂静无为之道,当离愦闹 (1),独居闲处。或在山林,...
-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1) 盖闻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
-
中级佛学教本 第四课 转轮圣王
第四课 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其福报劣于欲界诸天,而胜于北俱...
-
中级佛学教本 第六课 十八界
第六课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 (1) 之六尘...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