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心经

《心经修心课》:人和动物的区别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心经修心课》:人和动物的区别

被感官支配的生活,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我们不要把佛单纯地看作是一种有沉香味的东西,一种来自外国的洋东西,而应该把神、佛理解为宇宙的大生命

  让我们回头再看看“五蕴”。所谓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这里的“色”,指的不是“色情”的色。看到这个字就联想到云雨之事,只能说明我们自己心灵肮脏。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指的是“变化之物”。就我们人而言,指的就是“肉身、身体”。有了身体才有心嘛!人的身体里是有心的,这个心,就是“识”。而“受、想、行”,指的是物质和心之间的联系方式。

  比如说,这儿有一支笔。如果仅仅是“有”,这和“无”没什么差别。为什么这么说?正是因为我们亲眼看见了它,知道了它的存在,它才可能“有”。如果没人认识到它的存在,即使笔的的确确在那儿,也没有什么意义。正是因为既有了某个东西又有了感觉到这个东西的人,所以东西才在那儿。我现在在这儿说话,是因为大家看见了我的脸,听到了我的声音,知道了“哦,濑户内寂听在那儿,在说着什么呢”,这才有了我的存在。

  天地混沌之初,有了亚当和夏娃。要是当时只有亚当一个人会怎么样?有他没他是一回事。得有人意识到他的存在。有了夏娃所以才有了亚当,有了亚当所以才有了夏娃。无论在哪个宗教里,大凡开天辟地的故事都有这个巧妙的情节,都会同时出现两个人,而且他们相互认识。

  也就是说,只有当既有了“色”,即物,又有了“识”,即感知的时候,才会有物的存在。而“受、想、行”,就是这种感知认识的作用方式。其中的“受”,就拿笔来说吧,就是看见它,感觉到它,就叫它“感受作用”吧!所谓“想”,就是,看见它时心里在想:“哦,是个小小的黑乎乎的东西”,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想象”。至于“行”,就是意识到自己这样想过,并且再一次去认识。“行”指的就是这种认识作用的形成过程。

  就拿我们每天吃饭这件习以为常的事来说吧。我们是不是感到过“这儿有饭呢”“我想吃”?看见了饭,我们就想着“要吃”,看见梅干了,我们就想到“好酸”——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条件反射吧?想到了“这东西吃起来味道一定不错”,然后我们就会想“那就吃吧”,于是就开始吃起来。是这样的吧?吃了以后,我们还会想“味道真不错”或者“太难吃了”——我们就是这样去感受“物”的,认识“物”的。这么说,该明白了吧?

  这就是“五蕴”。

  当观世音菩萨在心中深入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他看见或者说认为:我们的五蕴——刚才说过的我们的肉身、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心之所想——这些全是空的。于是就觉得,一切苦厄,也就是所有的苦难,无一不是缘于这个“空”。关于这里说的“一切苦”,我们以后再说。

  怎么样,大致明白了吧?总之,我们都是由五蕴构成的。有一点要注意,在当初释迦刚开始讲法的原始佛教里,“所谓五蕴,就是世间”——当初是这样解释的。那么意思就是说:这世上的一切,都是由五蕴构成的,并且它们全是空的。

  这几句的中心内容就是:神也好,佛也好,他们都是宇宙的生命。现在,对这种看法没有抵触感了吧?我们不要把佛单纯地看作是一种有沉香味的东西,一种来自外国的洋东西,而应该把神、佛理解为宇宙的大生命。这种理解,大家能够接受了吧?

  我们都是非常小、非常小,小得像一滴水的生命,而且是存在周期非常短的生命。但这个小生命是从宇宙那个大生命里送出来的。只要我们让心纯洁起来,做到心无杂念,心中自然就会涌出让那个宇宙的大生命能懂的语言——这就是咒,是陀罗尼。而且,这个陀罗尼是蕴含着力量的,是很灵验的。

备注:

  作者濑户内寂听是日本最具影响力九十岁高龄尼僧,位居日本最高僧位——大僧正。本书是她历时一年亲自宣讲《心经》,结集而成,影响整个日本,荣获多项大奖!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