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法华寺 白雀寺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法华寺位于浙江省湖州城西北十里弁峰东麓之石斗山,北濒太湖,西边长兴。弁峰又称“卞峰“,石斗山因寺名,又称“法华山”,因有白雀灵异,俗称“白雀山”。明清间,法华寺为湖州四大丛林之一,规模居四寺之冠。
相传南北朝齐(479-501年)经丘尼道迹,号总持,得法于达摩,结庐弁峰石斗山。书夜诵法华经二十年,有白雀旋绕左右若听法状,民间俗称“白雀山”、“白雀寺”。道迹归寂,藏灵骨于宝龛 ,其后,塔生青莲一朵,道俗异之,信众认道迹为观音大士应化身,筑“真身殿”于其上。
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敕建法华寺,延至唐齐宗(756-762年)已成名刹,代宗大历年间(766-777年)僧大光建观音禅院。宪宗时(806-821圻)名僧高闲上人居此寺。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法难遭毁,昭宗乾宁(889-905年)中,相国李绅重建。吴越(895-987年)改法华寺为“惠觉寺”,后以观音禅院并入惠觉寺。宋治平二年(1065年)赐惠觉寺额。徽宗时(1101-1125年)增建钟楼、地藏殿。元朝寺毁于兵乱。明万历(1573-1620年)中,僧如松以兴复为已任,缙绅檀信相与助成。殿堂鼎建,僧寮一新,仍改名“法华寺”。时嘉兴人宋旭绘名山十一景于殿壁。志书仅存其目,未列景观名称。清圣祖康熙(1662-1721年)间,僧戒清重募修,黄墙碧瓦,佛宇庄严,修竹盈野,苍翠蔚然。道光中(1821-1850年)大殿两次火灾而复建,寺前有松径三里,俗称“松林街”,有谓“夹道松荫,坡陀直上”,毁于日冠侵华期间,唐朝诗僧皎然有诗句:“路人松声远更寄,山光水色共参差”即此也。寺内原有偃松、九曲池、流杯亭、望湖亭、清快堂等古迹。《卞山志》载法华寺有王灵泉。今百步阶下尚存古泉两眼,一清一浊(浊泉旱时涸),崖壁凿“青莲古涧”四字犹存,笔力苍劲浑厚。法华寺有玉印两枚,大者方四寸,小者二寸有余,相传为御赐之物,一直由寺僧觉悟珍藏而相传至今。客厅清快堂取苏轼“曲折虚堂泻清快”句意而名。苏东坡曾题有“青莲道场”四字,今不存。史载晋在书法家王羲之也曾游法华寺。可见自古以来,白雀山法华寺名闻遐迩。佛诞之辰,春秋佳日,善信游客来寺礼佛进香络绎不绝。
近代法华寺原有天王殿、韦驮殿、三圣殿、真身殿、药师殿、罗汉堂、大雄宝殿、藏经楼、僧寮、客室、齐堂等大小殿堂寮室亭阁二百多间,因年久失修,在抗日战争后,约存180间,后经二次大火,绝大部分付了一炬。“文革”后,碑石屋宇荡然无存。1987年在政府支持下,本寺监院自安法师忍苦耐劳,十方善信输助净资,次第构建三圣殿、真身殿、客房、僧寮、齐堂数十间,于1994年重建大雄宝殿,重塑佛像,庄严雄伟,起衰振颓,名蓝兴复。白雀道场自此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 喜欢 (0)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