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崇善寺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崇善寺位于太原市上马街中部南侧,原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明初建为崇善寺。系“三晋名刹”,游览胜地。
明洪武十六年(1383),晋王朱纲(朱元璋的第三子)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差岳丈永平侯谢成奏请朱元璋钦准,在白马寺旧址上建筑(扩建)新寺,历时8年,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竣工。崇善寺原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沿中轴线由南往北,建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等6座正殿。每个正殿两旁均配建左右对称的偏殿、画廊和方丈院。在这浩瀚的建筑群中,最雄伟的是大雄宝殿,面宽九间,高约33米,四周围以白石栏杆,屋顶装饰螭首、海鱼等,被誉为“玉佛殿”。
大殿两旁筑两条半壁长廊,绘以佛传故事和经变故事壁画,更加突出了大殿的主体地位。这座庞大的群体建筑,平面布局之恢宏严谨;建筑规模之雄伟宏大;造型艺术之奇特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反映了兴建佛寺的那种“费竭财产,务存高广”,“层宇奢侈,博敞宏丽”的遗风。遗憾的是,寺于清同治三年(1864)十月十五日,被一场大火所吞噬,仅存大悲殿一组建筑,即现在的崇善寺。清光绪八年(1882),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起一座规模巨大的文庙,使崇善寺一分为二。对于它辉煌的过去,我们只能观看寺内现存明代绘制的“崇善寺平面图”借以神游,而不能亲睹了。现存的崇善寺,有山门、钟楼、大悲殿、东西厢房和西小院等,占地面积仅3000平方米,为原寺的四十六分之一。解放后得到政府的精心维护,恢复了原来的风貌,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崇善寺无论是宏丽轩昂、舒展健美的木构建筑,还是造型奇特、比例匀称的密宗造像;无论是构图丰满、色彩绚丽的壁画摹本,还是从宋迄今的各种佛藏版本,以及各种雕刻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印刷技术和宗教历史的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悲殿是现崇善寺的主体建筑,矗立在宽厚的台基上。殿前有平旷的“凸”字形月台,殿身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出檐深远,黄绿琉璃瓦剪边,通高近20米。殿内正面须弥座上,三尊泥塑贴金菩萨并立,通高8.3米,为观音、文殊、普贤,称为“三大士”。三尊造像,比例适度,身容敦肃,体态健硕,面像丰圆,颜貌舒泰,服饰华丽,衣纹流畅,具有一种温文敦厚、雍容华贵、秀丽妩媚、和蔼慈祥、可亲可敬的神韵,是我国明代雕塑艺术的杰作。正中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据称,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观世音”,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称“观音”,道场在浙江定海普陀山,其生日为夏历二月十九,成道日为夏历六月十九,涅磐日为夏历九月十九。观音菩萨有各种不同的形象,大悲殿内的千手千眼观音属密宗(佛教的一个宗派)所属六种形
象之一。观音菩萨的左侧是千手千钵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以智慧和能言善辩著称,故其名号为“大智文殊”,道场在山西五台山。塑于大悲殿内的这尊文殊立像,只有三头六臂,之所以称千手千钵,是因为她身后的相轮是由一圈圈手臂组成,而每只手都托着一个金钵,每个金钵中都端坐着一尊雕刻精细、玲珑剔透的释迦佛,据说也是文殊的变相之一。从造形可以看出他的智慧确实大得很,据佛经讲,一只手持一个体,代表一个僧人,千手千钵代表一千个僧人,而千手千钵实际是“无数”的代名词。这样“无数”僧人的智慧集于一身,智慧当然就是无限的了。
观音菩萨的右侧是普贤菩萨,以理、德著称,他的名号为“大行普贤”。标准法相是手执如意,坐莲花座,座下一头六牙白象,道场在四川峨嵋山。除此以外,殿内还有从原南十方院移来的韦驮立像,文殊出山坐像以及部分木雕、玉雕等佛像及礼佛用品。殿内条几上,陈列着两部珍贵的壁画摹本——《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是明代成化十九年(1483)原崇善寺的主持者,为了“庸存楷式,永昭常住”,特地请人依大雄宝殿两翼画廊上的壁画临摹下来的。
虽历600余年,依然绚丽如初,人称“宝石画”,是研究我国古代工笔画和宗教壁画的宝贵资料。
大殿内两侧,排列着几十只古色古香的藏经柜。据统计,寺内现存自北宋以来的各种刻印、手抄的经书总计3万余卷。有宋代的“碛砂藏”、明代的“普宁藏”、明洪武五年的“南藏”、永乐八年的“北藏”、明代用真金楷书的“华严经”、清代和尚刺血手书的“华严经”、日本影印的“大藏经”,还有一部泰山拓碑“金刚经”和部分道藏。这些珍贵的佛、道藏版本,不仅是我国木刻印刷史上早期的标本,而且是难得的古代书法、雕刻艺术佳作,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哲学、文学、书法艺术、印刷技术和宗教历史的宝贵资料,历来为海内外的高僧、学者和游客所青睐。
♡ 喜欢 (0)上一篇:山西大同华严寺
热点推荐
-
大同悬空寺
地理位置 悬空寺 ,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悬空寺距大同市约74公里,悬挂在北...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