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慈悲的观音菩萨(达亮)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无限慈悲的观音菩萨
达 亮
(广东省潮州市《人海灯》编辑部,广东 潮州521021)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捶”的简称,其菩提汉译为觉悟,萨捶汉译为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之物),全译为觉有情、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修行的层次,菩萨可分为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或等同于佛。每尊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在石窟壁画中经常画的“八大菩萨”,即是释迦牟尼佛左右的胁侍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阿弥陀佛左右的胁侍菩萨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师佛左右的胁侍菩萨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还有弥勒菩萨和地藏菩萨。
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天冠中有宝瓶;文殊菩萨手持宝剑,身乘青色雄狮;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或经卷,身乘六牙白身;地藏菩萨手持如意宝珠和锡杖,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冠,现僧人相。在佛教四大菩萨之中,观音菩萨影响最大,世称观音大士、观世音、观自在。在唐朝时,因避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之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为什么叫观世音呢?是因世间众生受苦受难时,若能称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前往解救。诚然,观世音这个名字本身,就显示了这位菩萨大慈大悲和神通广大。
观世音菩萨是一位中国民俗中最受敬仰的菩萨,人们对观音菩萨的敬仰甚至超过了对佛的敬仰。在佛教各种画像和造像中,观世音菩萨种类繁多,变化极大。
现在我们看到的观世音菩萨是一位美貌动人、面善心慈的“东方圣母”,殊不知,观世音菩萨原来是畜身而不是人身。观世音菩萨由畜身变人身,再由大丈夫相变成一位东方美妇相,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公元前7世纪,印度婆罗门教的古老经典《梨俱吠陀》中就已经有了“观世音”。不过,那时的观世音并非男儿身,也非女儿身,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它作为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象征着慈悲和善,神力宏大。公元前3世纪,佛教便将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观世音吸收过来,正式成为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萨,名为“马头观世音”。当时的马头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还是一匹可爱的骏马。公元前后,佛教便将“马头观世音”改为人身,于是观世音菩萨便由畜身变成了人身。
早期的观世音是从印度犍陀罗传来的,犍陀罗的观世音都是带胡子的,所以,中国早期的观世音也是带胡子的。观世音的小胡须一直保持到晚唐五代,宋代以来慢慢地往女性化发展,不过,明代还时有可见。佛经上说,观世音有32种变化,他是非男非女的,人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满足祈求生儿育女者的心愿:“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得端正有相之女。”令众生远离三毒烦恼:“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乃至能免除火难、水难、风难、刀难、鬼难、囚难、贼难等7种灾厄之苦。总之,虔诚执持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即能以其慈悲、智慧、勇猛的威神加持于祈求者,即得解脱厄难。如经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观世音菩萨除了给予众生感应之处,也能应众生的机缘而为说法,“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尼、居士、妇女、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以33应化身度化众生。由此,观世音菩萨的形像,由于应化无方,所以相状也就不一,观世音菩萨应众生的祈求而感应不同身份,作为度生方便。除以国王、妇女等身为有缘众生说法度脱外,在必要的环境下,观世音菩萨也示现天、金刚身、阿修罗,乃至龙、鬼、蛇、鸟等众多类形,以摄化众生。因此,信奉者对于观世音菩萨是否为男为女,大可不必在外相上加以分别。
观世音菩萨在我国民间受到善男信女的特别信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得之观世音菩萨为我国民间所普遍崇信。早期印度绘画的菩萨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的形象,一无例外都是有胡须的男士,菩萨像传到塔里木盆地之后,尤其是传到中原以后,逐渐改为女相。据现存佛教艺术史料和专家们的研究,东晋以前,中国的菩萨画像和塑像,几乎都是男性,是一位伟丈夫相。新疆库木吐拉石窟公元4—5世纪壁画上的菩萨像就是带胡须的男性形象。东晋以后,始有女性菩萨塑像和画像出现。由于性别使广大信徒感到多少有些遗憾。南北朝时期,随着女信徒的不断增加,观音像开始由男变女。《胡应麟笔丛》中说:“女像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北魏时已经有观音小铜像,手里拿莲花和净瓶。隋唐时期就已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观世音菩萨。唐朝女像观音十分盛行,特别是在儒家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影响下,求子心切的妇女感到难以跪在男身菩萨面前倾诉心里的悄悄话,而且在闺房中供一尊男性佛像,有违于男女授受不亲。为了满足社会世俗的需要,观音菩萨也就变成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再后来把观音菩萨想象成送子观音,深得男女信徒的崇拜,于是观音塑像就基本变成端庄秀丽的妇女形象了。唐朝以前的菩萨多为唇上有胡须,但为了突出大慈大悲,面容慈祥,姿态优美,衣着华贵,就接近女性。唐朝的观音菩萨更加女性化和世俗化,看起来就是袒胸露臂的美丽女性,只是不违背教义,在唇部画一点绿色胡须,头梳发髻,脸部丰满,柳叶细眉,这正是唐代宫女的形象。凤眼半闭,含蓄而深沉,鼻子秀挺,樱桃小嘴紧闭,嘴角上翘带有笑意,表现温和慈祥,身姿微曲,优美而文静,显示出高贵的气质。衣服华丽而贴身,衣纹起伏,表现出丝绸的质感。这完全是唐代理想美女的形象,所以唐朝就有“菩萨像宫娃”的美誉。唐代高僧道宣在《释氏要览》中也说:“造像梵相(画像)宋齐间(相当于北魏)皆厚唇、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来,笔笔皆端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菩萨如宫娃也。”宋朝时期,观音菩萨已经完全女性化。菩萨画像姿态神情已无唐代时潇洒生动,娇艳动人,显得比较沉静庄严,衣冠服饰上已无唐代时鲜艳富丽,珠光宝气,妆饰比较清淡素雅,不过此时期的菩萨画像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菩萨画像已经完全女性化,所有的菩萨几乎都是女相。嘴唇边长八字胡或蝌蚪胡髭的“女身男相”的菩萨已经不多见了。元、明、清三代,观音菩萨更加世俗化,如今我们看到的观音菩萨像已是中国人审美观点,摹仿中国女性容貌身材,穿戴中国衣冠服饰,面善心慈,美貌动人,庄重亲切的“东方圣母”。
观音的形象,我们可在小说《西游记》中读到如此描述:眉如月,眼似星,天生玉面,朱唇含笑;或手持净瓶杨枝洒水于人间(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或坐莲花说法。在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的种类最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遵照佛教显宗仪规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法相庄严的显宗观音;二是遵照佛教密宗仪规所绘的多首、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种法器的密宗观音;三是不遵循佛教仪规,由画家们根据人们的意愿希求,自创风格,任意描绘,任意题名的观音,如马头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宝相观音、施财观音、捻珠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紫竹观音、杨枝观音、鳌鱼观音(南海观音)等,民间还有25观音、33观音之说。观音造像多变,可依众生的立场,化身万千来解救众生苦难,即所谓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长作渡人舟”。
佛教昌盛之时,佛法也藉精美的绘画来弘扬,所以佛像绘画皆出于训练有素的工匠和画家,观音菩萨画像亦然。
马头观音的图象形态,有的3面、4面,也有2手、4手、8手等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的特征头部都是马头,而且面部表情都是愤怒的,观音菩萨向来慈眉善目,唯独马头观音是例外,是因为马头观音被视为解救畜生道的众生。愤怒是因烦恼受苦的众生而发的。在敦煌莫高窟第161窟中有马头观音像,不过这尊马头观音像已是面善心慈的菩萨,头戴着一顶高大的马头头盔式宝冠。佛教密宗中有马头观音画像,是密宗胎藏界六观音之一,这可能是观音由马变人过程中的遗迹。
11面观音,面部朝着每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8方,加上下两方共10方,再加中间的本面,便成11面),表示可以度一切众生苦难,图象多以多张脸孑L表示。
千手观音,形态奇特,千只手的手心上还各有一只眼晴,表示以千手千眼解救苦难的众生。按佛经上所说,“千手千眼”实际上是左右各具20手,手上各具一眼,共40手40眼,每只手分别持法器或结手印,每只手皆能与一种特殊愿力相应,配以三界25因果报应而成千手千眼,以示法力无边,利乐众生。故千手千眼是变化的一种形式,千眼遍视众生,千手摄取救护,圆通无碍,大慈大悲。
水月观音,既不同于唐代观音的雍容华贵,又不同于宋代观音的朴素清淳。她头戴化佛宝冠,身披天水,腰系长裙,冠带绕双肩下垂两边,坐珞珈山宝池边的金刚石宝座上,全身笼罩在一轮透明的圆形月光之中。圆光前有几株修竹,金刚石宝座下的绿水池中,有含苞欲放的莲花和莲蓬,境界幽雅清静。观音双目凝望水中月影如有所思,象征世上事物如梦如幻,皆成虚空,是一种空观瞑想,又显出悠然自若的神情,神、人和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画水月菩萨赞》中“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的诗情画意。身后的一轮圆月因而也就成了水月观音的标志。
杨柳观音,从隋唐开始,便盛行一手持柳枝一手持净瓶的观音造像,民间的杨柳观音,辄称柳枝为杨枝(植物学上杨与柳不同,杨叶向上,柳叶垂下),将二者混淆,但在隋唐时,二者皆有洁净与祛病的含意,现时所称之杨枝甘露,实为柳枝。净瓶内盛净水,象征净化身心,此所谓“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由此观世音的柳枝甘露,便成为民间最受喜爱的形象。
送子观音,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神灵了,是民间最受尊崇的菩萨。盖因旧社会有重男轻女思想的作祟,皆以传宗接代之目的而虔诚事之,故全国各地都少不了送子观音的塑像。
自在观音,她的左脚盘起来,静定如湖面上的一片荷叶,她的右脚伸向前去,伸展若初开的莲花。她的坐姿极其随意自然,两手自在的放在膝上,眼神看向极远极远的地方。她的右脚代表着慈悲,因为菩萨时刻以众生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所以她才可以“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她的左脚代表着智慧,不管处在多么乱的世界,她都可以动静一如,安住不乱,所以她才可以“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寻声救苦渡迷津,故号名为观自在”。
观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她以无限的慈悲关心着世界上的每一位众生,若有众生遇难时,她都能寻声救苦,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观音菩萨因为“寻声救苦”,所以又称为“观世音”;菩萨观理自在、观人自在、观境自在、观心自在,所以又名“观自在”。菩萨还有施无畏、大悲菩萨、圆通大士等诸多名号。由于观音信仰的普及,及众生的虔祷而感应菩萨示现各种不同身分,以救苦救难,所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像亦多不胜数。
民众信赖这位菩萨并把她艺术化,不仅在寺庙中有各种塑像和壁画,历代画家也精心绘制了数不清的观音像,同时在民俗文艺中,如戏曲、说唱和白话小说,也有大量歌颂观音的作品。由此可见,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已普及社会各个角落。 ♡ 喜欢 (0)
达 亮
(广东省潮州市《人海灯》编辑部,广东 潮州521021)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捶”的简称,其菩提汉译为觉悟,萨捶汉译为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之物),全译为觉有情、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修行的层次,菩萨可分为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或等同于佛。每尊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在石窟壁画中经常画的“八大菩萨”,即是释迦牟尼佛左右的胁侍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阿弥陀佛左右的胁侍菩萨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师佛左右的胁侍菩萨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还有弥勒菩萨和地藏菩萨。
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天冠中有宝瓶;文殊菩萨手持宝剑,身乘青色雄狮;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或经卷,身乘六牙白身;地藏菩萨手持如意宝珠和锡杖,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冠,现僧人相。在佛教四大菩萨之中,观音菩萨影响最大,世称观音大士、观世音、观自在。在唐朝时,因避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之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为什么叫观世音呢?是因世间众生受苦受难时,若能称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前往解救。诚然,观世音这个名字本身,就显示了这位菩萨大慈大悲和神通广大。
观世音菩萨是一位中国民俗中最受敬仰的菩萨,人们对观音菩萨的敬仰甚至超过了对佛的敬仰。在佛教各种画像和造像中,观世音菩萨种类繁多,变化极大。
现在我们看到的观世音菩萨是一位美貌动人、面善心慈的“东方圣母”,殊不知,观世音菩萨原来是畜身而不是人身。观世音菩萨由畜身变人身,再由大丈夫相变成一位东方美妇相,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公元前7世纪,印度婆罗门教的古老经典《梨俱吠陀》中就已经有了“观世音”。不过,那时的观世音并非男儿身,也非女儿身,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它作为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象征着慈悲和善,神力宏大。公元前3世纪,佛教便将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观世音吸收过来,正式成为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萨,名为“马头观世音”。当时的马头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还是一匹可爱的骏马。公元前后,佛教便将“马头观世音”改为人身,于是观世音菩萨便由畜身变成了人身。
早期的观世音是从印度犍陀罗传来的,犍陀罗的观世音都是带胡子的,所以,中国早期的观世音也是带胡子的。观世音的小胡须一直保持到晚唐五代,宋代以来慢慢地往女性化发展,不过,明代还时有可见。佛经上说,观世音有32种变化,他是非男非女的,人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满足祈求生儿育女者的心愿:“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得端正有相之女。”令众生远离三毒烦恼:“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乃至能免除火难、水难、风难、刀难、鬼难、囚难、贼难等7种灾厄之苦。总之,虔诚执持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即能以其慈悲、智慧、勇猛的威神加持于祈求者,即得解脱厄难。如经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观世音菩萨除了给予众生感应之处,也能应众生的机缘而为说法,“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尼、居士、妇女、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以33应化身度化众生。由此,观世音菩萨的形像,由于应化无方,所以相状也就不一,观世音菩萨应众生的祈求而感应不同身份,作为度生方便。除以国王、妇女等身为有缘众生说法度脱外,在必要的环境下,观世音菩萨也示现天、金刚身、阿修罗,乃至龙、鬼、蛇、鸟等众多类形,以摄化众生。因此,信奉者对于观世音菩萨是否为男为女,大可不必在外相上加以分别。
观世音菩萨在我国民间受到善男信女的特别信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得之观世音菩萨为我国民间所普遍崇信。早期印度绘画的菩萨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的形象,一无例外都是有胡须的男士,菩萨像传到塔里木盆地之后,尤其是传到中原以后,逐渐改为女相。据现存佛教艺术史料和专家们的研究,东晋以前,中国的菩萨画像和塑像,几乎都是男性,是一位伟丈夫相。新疆库木吐拉石窟公元4—5世纪壁画上的菩萨像就是带胡须的男性形象。东晋以后,始有女性菩萨塑像和画像出现。由于性别使广大信徒感到多少有些遗憾。南北朝时期,随着女信徒的不断增加,观音像开始由男变女。《胡应麟笔丛》中说:“女像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北魏时已经有观音小铜像,手里拿莲花和净瓶。隋唐时期就已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观世音菩萨。唐朝女像观音十分盛行,特别是在儒家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影响下,求子心切的妇女感到难以跪在男身菩萨面前倾诉心里的悄悄话,而且在闺房中供一尊男性佛像,有违于男女授受不亲。为了满足社会世俗的需要,观音菩萨也就变成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再后来把观音菩萨想象成送子观音,深得男女信徒的崇拜,于是观音塑像就基本变成端庄秀丽的妇女形象了。唐朝以前的菩萨多为唇上有胡须,但为了突出大慈大悲,面容慈祥,姿态优美,衣着华贵,就接近女性。唐朝的观音菩萨更加女性化和世俗化,看起来就是袒胸露臂的美丽女性,只是不违背教义,在唇部画一点绿色胡须,头梳发髻,脸部丰满,柳叶细眉,这正是唐代宫女的形象。凤眼半闭,含蓄而深沉,鼻子秀挺,樱桃小嘴紧闭,嘴角上翘带有笑意,表现温和慈祥,身姿微曲,优美而文静,显示出高贵的气质。衣服华丽而贴身,衣纹起伏,表现出丝绸的质感。这完全是唐代理想美女的形象,所以唐朝就有“菩萨像宫娃”的美誉。唐代高僧道宣在《释氏要览》中也说:“造像梵相(画像)宋齐间(相当于北魏)皆厚唇、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来,笔笔皆端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菩萨如宫娃也。”宋朝时期,观音菩萨已经完全女性化。菩萨画像姿态神情已无唐代时潇洒生动,娇艳动人,显得比较沉静庄严,衣冠服饰上已无唐代时鲜艳富丽,珠光宝气,妆饰比较清淡素雅,不过此时期的菩萨画像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菩萨画像已经完全女性化,所有的菩萨几乎都是女相。嘴唇边长八字胡或蝌蚪胡髭的“女身男相”的菩萨已经不多见了。元、明、清三代,观音菩萨更加世俗化,如今我们看到的观音菩萨像已是中国人审美观点,摹仿中国女性容貌身材,穿戴中国衣冠服饰,面善心慈,美貌动人,庄重亲切的“东方圣母”。
观音的形象,我们可在小说《西游记》中读到如此描述:眉如月,眼似星,天生玉面,朱唇含笑;或手持净瓶杨枝洒水于人间(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或坐莲花说法。在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的种类最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遵照佛教显宗仪规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法相庄严的显宗观音;二是遵照佛教密宗仪规所绘的多首、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种法器的密宗观音;三是不遵循佛教仪规,由画家们根据人们的意愿希求,自创风格,任意描绘,任意题名的观音,如马头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宝相观音、施财观音、捻珠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紫竹观音、杨枝观音、鳌鱼观音(南海观音)等,民间还有25观音、33观音之说。观音造像多变,可依众生的立场,化身万千来解救众生苦难,即所谓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长作渡人舟”。
佛教昌盛之时,佛法也藉精美的绘画来弘扬,所以佛像绘画皆出于训练有素的工匠和画家,观音菩萨画像亦然。
马头观音的图象形态,有的3面、4面,也有2手、4手、8手等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的特征头部都是马头,而且面部表情都是愤怒的,观音菩萨向来慈眉善目,唯独马头观音是例外,是因为马头观音被视为解救畜生道的众生。愤怒是因烦恼受苦的众生而发的。在敦煌莫高窟第161窟中有马头观音像,不过这尊马头观音像已是面善心慈的菩萨,头戴着一顶高大的马头头盔式宝冠。佛教密宗中有马头观音画像,是密宗胎藏界六观音之一,这可能是观音由马变人过程中的遗迹。
11面观音,面部朝着每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8方,加上下两方共10方,再加中间的本面,便成11面),表示可以度一切众生苦难,图象多以多张脸孑L表示。
千手观音,形态奇特,千只手的手心上还各有一只眼晴,表示以千手千眼解救苦难的众生。按佛经上所说,“千手千眼”实际上是左右各具20手,手上各具一眼,共40手40眼,每只手分别持法器或结手印,每只手皆能与一种特殊愿力相应,配以三界25因果报应而成千手千眼,以示法力无边,利乐众生。故千手千眼是变化的一种形式,千眼遍视众生,千手摄取救护,圆通无碍,大慈大悲。
水月观音,既不同于唐代观音的雍容华贵,又不同于宋代观音的朴素清淳。她头戴化佛宝冠,身披天水,腰系长裙,冠带绕双肩下垂两边,坐珞珈山宝池边的金刚石宝座上,全身笼罩在一轮透明的圆形月光之中。圆光前有几株修竹,金刚石宝座下的绿水池中,有含苞欲放的莲花和莲蓬,境界幽雅清静。观音双目凝望水中月影如有所思,象征世上事物如梦如幻,皆成虚空,是一种空观瞑想,又显出悠然自若的神情,神、人和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画水月菩萨赞》中“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的诗情画意。身后的一轮圆月因而也就成了水月观音的标志。
杨柳观音,从隋唐开始,便盛行一手持柳枝一手持净瓶的观音造像,民间的杨柳观音,辄称柳枝为杨枝(植物学上杨与柳不同,杨叶向上,柳叶垂下),将二者混淆,但在隋唐时,二者皆有洁净与祛病的含意,现时所称之杨枝甘露,实为柳枝。净瓶内盛净水,象征净化身心,此所谓“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由此观世音的柳枝甘露,便成为民间最受喜爱的形象。
送子观音,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神灵了,是民间最受尊崇的菩萨。盖因旧社会有重男轻女思想的作祟,皆以传宗接代之目的而虔诚事之,故全国各地都少不了送子观音的塑像。
自在观音,她的左脚盘起来,静定如湖面上的一片荷叶,她的右脚伸向前去,伸展若初开的莲花。她的坐姿极其随意自然,两手自在的放在膝上,眼神看向极远极远的地方。她的右脚代表着慈悲,因为菩萨时刻以众生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所以她才可以“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她的左脚代表着智慧,不管处在多么乱的世界,她都可以动静一如,安住不乱,所以她才可以“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寻声救苦渡迷津,故号名为观自在”。
观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她以无限的慈悲关心着世界上的每一位众生,若有众生遇难时,她都能寻声救苦,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观音菩萨因为“寻声救苦”,所以又称为“观世音”;菩萨观理自在、观人自在、观境自在、观心自在,所以又名“观自在”。菩萨还有施无畏、大悲菩萨、圆通大士等诸多名号。由于观音信仰的普及,及众生的虔祷而感应菩萨示现各种不同身分,以救苦救难,所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像亦多不胜数。
民众信赖这位菩萨并把她艺术化,不仅在寺庙中有各种塑像和壁画,历代画家也精心绘制了数不清的观音像,同时在民俗文艺中,如戏曲、说唱和白话小说,也有大量歌颂观音的作品。由此可见,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已普及社会各个角落。 ♡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见绚法师)
下一篇:观音菩萨的伟大圣迹(文珠法师)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