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坛经白话解
- 妙法莲华经(法华经)白话
- 大般涅槃经 共40卷 白话译文(16卷)
-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10卷
- 阿含经典(白话)
- 药师经(白话)
- 地藏经(白话)
- 弥勒经典(白话)
- 净土经典(白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白话)
- 维摩诘经 (维摩诘所说经) (邱纪良教授 白话翻译)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求那跋陀罗 刘宋译本)(白话)
- 楞伽经 (白话)
- 法句经(白话)
- 百喻经 白话
- 佛遗教三经 白话文
- 解深密经 白话文
- 禅宗七经白话解(观辉居士)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现代文
- 佛经概说 白话文
- 安乐集 白话文
- 杂宝藏经白话
- 般舟三昧经白话文
- 那先比丘经 白话
- 佛说梵网经 白话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白话
- 成唯识论译注
- 本缘部 白话
- 宗镜录 白话
- 出三藏记集 白话 |
出三藏记集 13 大品经序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13大品经序
长安释僧叡
译文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成就第八地(辟支佛)的必经之路,进而达到第十地(佛地)的正大途径。深广富足的府库不足以说明它的深奥完美,所以权且用「大」来表示它;清水与明镜不足以比喻它的澄澈明朗,所以借助「慧」字来称谓它;竭尽一切造化也不能接近它的边缘,所以借用「度」字来表明它。那么,它的功德穷尽了一切有形和无形,「度」的名称因此而建立;以观照为本,以静寂为末,「慧」的名称因此而产生;恢宏广大,包容一切,由此得到「大」的称呼。
「大」、「慧」、「度」这三个名称的含义,虽然属于「有」的范畴,但要把握它,却不能靠意识活动,必须以「非心」为前提;「大」、「慧」、「度」的迹象虽然表现为功用,但其功用实际上是不依赖任何对象的。不以意识活动来把握它,所以以心无执着为宗旨;功用不依赖任何对象,所以以心不分别万物为根本。以不分别万物为根本,因此以收敛感知活动为教化的开始;以心无执着为宗旨,所以在修行的每一阶段上都忘却获得的功德。因此,此经开章演说教义,就以心无执着为开始;最后达到三种微妙的智慧,以无所得为终结。
〈假号章〉是以般若洞照一切事物的真相为因缘和合的假名;〈应行章〉显示修习般若空观,明了万物本质皆空的道理;〈无生章〉揭示以般若获得无生法忍的作用;〈功德章〉显示般若功德的宏深;〈大明章〉证明破除迷暗产生光明智慧是修行般若的必然结果;〈温和章〉讲述经过种种方便修行,而达到无所得即得的最终觉悟。多么宏大呀!真可以称得上是实现大业的通途,是最终成佛的要领。宝物贵重,所以要加强设防;功夫高强,所以较量就多。此经中,释迦之所以再三郑重殷勤地叮嘱人们修行般若波罗蜜,功德才能不断增长,是自有其深刻道理的。般若经典传到中土,开始是用秦地的语言(汉语)翻译的。由于中土典章制度跟印度迥然不同,不能准确地理解印度名词概念的含义,因而愈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译传,就愈是丧失佛经的原意,愈是想紧紧地把握其义理,就愈加把握不住。如果遇不上才智高深的匠师,佛法恐怕就要淹灭了。已故法师道安和尚,凿开荒途,开辟道路,树立诸法本性空寂的标帜,抛开各种背离般若的言论,直接把握般若本义,完全不被当时的各种错误的文辞所阻隔,他勤勉不倦的探求精神,使他的思考事半功倍,对般若的理解远远超过他人。
鸠摩罗什法师,聪颖慧达,早悟佛法,对佛法有超凡拨俗的独到造诣。天魔外道干扰,不能使他动摇;学识渊博者问难,不能使他屈服。弘扬龙树的学说,发出惊世的智慧之声。秦王(后秦姚兴)欣喜他的到来,震醒时世的凝滞。罗什于弘始三年(公元四O一年),即辛丑年的冬季十二月二十日到达长安。秦王姚兴向他请教空宗学说,高僧大德陶醉于他的高深理论。空宗学说的开启,乃有此般若等经文的问世;高深理论的宣敷,方有般若经释论的译出。渭水之滨传布佛的教化,在西明阁从事译经的事业。逍遥园汇集德高的义学僧人,京城(西安)四处传出咏诵佛教的声音。末法时代的佛教转为兴盛,将从此开始吧!
我(僧叡)在知命之年(五十岁),有幸遇上这次佛教传化,不揣冒昧,竭尽自己的一片诚心,担当翻译佛教经论的任务。执笔的时候,再三想起已故道安法师五种丧失原经和三种不易翻译的教诲,心中的担忧和恐惧交加,小心翼翼,提心吊瞻,就是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也不足以形容。庆幸而放心的是,有佛教大师(指罗什)的通盘鉴察,译文虽有偏颇之处,但不会背离核心义旨,于是谨慎地接受了伏案翻译的重任。
弘始五年(公元四O三年),正当癸卯年四月二十三日,在京城长安北面的逍遥园中开始翻译《大品经》,罗什法师手执梵文、用汉语宣读,对梵语和汉语分别作解释,相互参照以辨明经文的含义。秦王姚兴亲自披阅原有的经书,比较新旧译文的优劣得失,询问是否通达,理清宗旨,并与众多多年研习义理的僧人:释慧恭、僧□、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叡、道恢、道标、道恒、道悰等五百余人,详细研究经文旨义,审查译文是否准确,然后书写。于当年(公元四O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全部译出,然后进行检查整理,于第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结束。
译文虽已初步确定,但与阐释般若经的《大智度论》相对照,尚存在很多不尽合原意之处,于是又翻译论书,随处加以校正。《大智度论》翻译完毕,经书译文最后才确定下来。译文尚未最后确定时,就已经有人抄写流传,也有人以己意增添和省略,擅自以「股若波罗蜜」为题目的,致使译文错乱,前后相互矛盾。这完全是由于晚学后生不加思量,盲目地相信自我而造成的。
胡文本《大品经》只有〈序品〉、〈阿鞞跋致品〉、〈魔品〉这三品的名称,其余的各品不过标明品数次序而已。罗什法师认为品名不是佛本人制定的,所以只保留〈序品〉,将其它二品品名省略了。译文中的名相用语与旧译不同的地方,都是罗什法师依据佛教义理加以改正的。例如:「阴」、「入」、「持」等名称与所表达的义理不符合,因此按照义理进行了改正。「阴」改为「众」、「入」改为「处」、「持」改为「性」、「解脱」改为「背舍」、「除入」改为「胜处」、「意止」改为「念处」、「意断」改为「正劝」、「觉意」改为「菩提」、「直行」改为「圣道」等等,诸如此类,改正的地方甚多。
胡文音译有不准确处,就依天竺语改正;汉文名称的翻译有错误处,就根据字义来订正;不可改变的,就直接誊写。所以不同的名称杂陈,胡音占了将近一半,这实在是由佛教大师们的严谨和执笔者的慎重态度造成的。真诚地希望那些讲求真实、注重根本的贤达之士能够推量体察,不把译文的质朴看成过失,不把词语的烦杂看成过度谨慎。
原典
大品经①序
长安释僧叡②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出八地③之由路,登十阶之龙津也。夫渊府不足以尽其深美,故寄「大」以目之;水镜未可以喻其澄朗,故假「慧」以称之;造尽不足以得其崖极④,故借「度」以明之。然则功托(讫)有无,「度」名所以立:照⑤本静末,「慧」目以之生;旷兼无外,「大」称由以起。
斯三名者,虽义涉有流,而诣得非心;迹寄有用,而功实非待。非心,故以不住为宗;非待,故以无照⑥为本。本以无照,则凝知于化始;宗以非心,则忘功于行地。故启章玄门,以不住为始;妙归三慧⑦,以无得为终。
〈假号〉照其真,〈应行〉显其明,〈无生〉冲其用,〈功德〉旌其深,〈大明〉要终以验始,〈温和〉⑧即始以悟终。荡荡焉,真可谓大业者之通涂,毕佛乘者之要轨也。夫宝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广⑨,嘱累之所以殷勤⑩,功德之所以屡增⑾,良有以也。而经来兹土,乃以秦言译之,典摸(谟)乖于殊制,名实丧于不谨,致使求之弥至,而失之弥远,顿辔重关⑿,而穷路转广,不过渊匠,殆将坠吴。亡师安和尚,凿荒途以开辙,标玄旨于性空,落乖踪而直达,殆不以谬文为阂也。亹亹⒀之功,思过其半,迈之远矣。
鸠摩罗什法师,慧心夙悟,超拔特诣⒁,天魔⒂于(干)而不能回,渊识难而不能屈,扇龙树之遗风,振慧响于此世,秦王感其来仪⒃,时运开其凝滞。以弘始三年,岁次星纪⒄,冬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秦王扣其虚关,匠伯⒅陶其渊致。虚关既阐(开),乃正此文言;渊致既宣,而出其释论⒆。渭滨流祇洹⒇之化,西明(21)启如来之心,逍遥集德义之僧,京城溢道咏之音,末法中兴,将始于此乎!
予既知命(22),遇此真化,敢竭微诚,属当译任。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23),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幸冀宗匠通鉴,文虽左右而旨不违中。遂谨受案译,敢当此任。
以弘始五年,岁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于京城之北,逍遥园中出此经。法师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秦王躬揽旧经,验其得失,谘其通途,坦其宗致。与诸宿旧义业沙门释慧恭、僧□、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叡、道恢、道标、道恒、道悰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尽,校正检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讫。
文虽粗定,以释论检之,犹多不尽。是以随出其论,随而正之。释论既讫,尔乃文定。定之未已,已有写而传者。又有以意增损,私以般若波罗蜜为题者,致使文言舛错,前后不同。良由后生虚己怀薄,信我情笃故也。
胡本唯〈序品〉、〈阿鞞跋致(24)品〉、〈魔品〉有名,余者直第其事数而已。法师以名非佛制,唯存〈序品〉,略其二目。其事数之名与旧不同者,皆是法师以义正之者也。如「阴入持」等名与义乖,故随义改之。阴为众,入为处,持为性,解脱为背舍,除入为胜处,意止为念处,意断为正勤,觉意为菩提,直行为圣道,诸如此比,改之甚众。
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名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25),胡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幸冀遵实崇本之贤,推而体之,不以文朴见答、烦异见慎也。
注释
①大品经:亦称《大品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十卷。与《放光般若经》和《光赞般若经》属同本异译。相当于唐玄奘所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亦称《大般若经》中的〈第二会〉)。
②僧叡:东晋僧人,河南安阳市人,十八岁出家,依僧贤为师,二十余岁博通经论,游历各地说法。曾师事道安,后参与鸠摩罗什译场,为其主要弟子之一。讲《成实论》。为《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维摩结经》、《思益经》、《自在王经》、《禅经》等作序及〈法华经后序〉(大正五十五·页五十七中、下)。世寿六十七。
③出八地:出现八地,修成八地之意。
④造尽不足以得其崖极:意谓般若智慧能使人渡过生死苦海,到达彼岸,这是其它造化力量所不能达到的。
⑤照:以般若空观观察一切。
⑥照:这里的「照」指对事物的感知、分别。
⑦三慧:这里指三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为断除烦恼、证得真如的三种佛教的智慧。《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义云:「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大正二十五·页二五九上)
⑧沤和:亦名沤和拘舍罗。沤和,意为方便。拘舍罗,意为胜智、善巧。
⑨夫宝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广:此处是欲说明对般若的修持,要像对待珍宝一样恭敬珍重,要像修练功夫一样不断精进。
⑩嘱累之所以殷勤:此经〈嘱累品〉云:「从今以后,当恭敬承事般若波罗蜜。世尊于是从一至三如是嘱累。于般若波罗蜜所以殷勤郑重者。」
⑾功德之所以屡增:此经〈功德品〉云:善男子、善女人,持般若波罗蜜,教他人使书持经卷讽诵解说,得其功德甚多甚多。」
⑿顿辔重关:驾驭牲口用的缰绳。顿辔重关,安置缰绳、设置关口,喻设法紧紧把握住般若。
⒀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亹,音〤ㄟ。
⒁鸠摩罗什……超拔特诣:《高僧传》载:罗什七岁随母亲出家,接触佛教,后来学习各种经论,二十岁左右就有很高的声誉。(大正五十·页三三O——三三三上)
⒂天魔: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之一,为欲界第六天之主,有无量眷属常于人界障碍佛道。「魔」梵语「魔罗」之略,有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意。《高僧传》卷二云:鸠摩罗什留住龟兹,止于新寺,始披读《放光经》时,「魔来蔽文,唯见空牒,什知足魔所为,誓心愈固,魔去字显,仍习诵之。」(大正五十·页三三一上)
⒃来仪:古代传说,当要出现太平盛世时,就有凤凰飞来。此处把鸠摩罗什比做飞来的凤凰。
⒄星纪:十二星次之一(按:详《中文大辞典》四·页一二九一中。中国文化大学印行,民国七十九年九月八版),在十二支中为丑。弘始三年(公元四O一年),岁星在丑位,这一年为辛丑年。
⒅匠伯:语出《庄子·人间世》,有木匠名石,善于识别树木的优劣,不为树木的外形所迷惑。此处指有高深学问的人。
⒆释论:阐释鸠摩罗什所译的《大品般若经》的论书,即《大智度论》。
⒇祇洹:即祇园,又译为祇陀园,意为胜林。传说佛于此园说法,救度众生。后于此处建塔,供养佛陀。
(21)西明:即西明阁。罗什到长安后,被姚兴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集众多人才从事译经工作。
(22)知命:知命之年,意谓不作非分的要求。《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3)惕焉若厉:小心谨慎地如同面临危险的境地。《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才德的君子白天勤奋努力,夜晚小心谨慎如居险地,就不会有灾患与过错。)
(24)阿惕跋致:即阿惟越致,意译「不退转」。
(25)斌然:疑为「炳然」,十分明显之意。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