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坛经白话解
- 妙法莲华经(法华经)白话
- 大般涅槃经 共40卷 白话译文(16卷)
-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10卷
- 阿含经典(白话)
- 药师经(白话)
- 地藏经(白话)
- 弥勒经典(白话)
- 净土经典(白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白话)
- 维摩诘经 (维摩诘所说经) (邱纪良教授 白话翻译)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求那跋陀罗 刘宋译本)(白话)
- 楞伽经 (白话)
- 法句经(白话)
- 百喻经 白话
- 佛遗教三经 白话文
- 解深密经 白话文
- 禅宗七经白话解(观辉居士)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现代文
- 佛经概说 白话文
- 安乐集 白话文
- 杂宝藏经白话
- 般舟三昧经白话文
- 那先比丘经 白话
- 佛说梵网经 白话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白话
- 成唯识论译注
- 本缘部 白话
- 宗镜录 白话
- 出三藏记集 白话 |
出三藏记集 21 关中出禅经序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21关中出禅经序
释僧叡
译文
禅定之法,是走向佛教道路的第一步,是达到涅槃的必由途径。中土原来译出的《道行修行经》、大小《十二门经》、大小《安般守意经》,虽然都属于禅法的经典,但既不悉备,又没有传授的规式,对于学者修习禅法应遵守的规式,大概是没有的。鸠摩罗什法师在辛丑年(公元四O一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甘肃武威)到达常安(长安),我就在这一月的二十六日,从罗什学禅法。承蒙罗什法师的启发传授,方知修学有一定的准则,禅法有一定的规程。《首楞严经》云:「人在山中,学道无师,道终不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久,蒙罗什法师之许,我抄写了各家禅法的要点,成为三卷。开头的四十三偈,是鸠摩罗罗陀法师所作。结尾的二十偈,是马鸣菩萨所作。中间的五法门,是从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等禅要中抄集而成的。「六觉」中的偈颂,是马鸣菩萨所修的,用以解释「六觉」。第一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都是僧伽罗叉所撰的。数息观的六事,是诸论师的解说。在菩萨修习禅法中,后来又依据《持世经》出《十二因缘》一卷,《禅法要解》二卷,是另外撰写的。
任凭思想驰骋,那就会使情识更加固执,而迷惑愈加深重。如果摄心一意、心地明朗,那就会像一尘不染的明镜一样,清楚地照见一切,更易达到终极境界。人的精神如同水火,使之收敛集中,其作用就发挥得愈强大;如果使之散乱自流,它的作用就愈是薄弱。
所以论书上说:「质量愈轻微的东西,其力量愈大;质量愈重的东西,其力量愈小。」例如,土的质量比水重,所以土的力量不如水;水的质量比火重,所以水的力量不如火;火的力量不如风,风的力量不如精神。精神没有形体,所以其力量没有什么比得上。通达一切、变化无穷、八种不可思议,都是精神的作用。精神的作用发挥得全面,才能使愚昧转变为聪明。聪明虽然胜过愚昧,但还不是彻底的聪明,彻底的聪明在于舍弃一切分别认识。舍弃一切分别认识后,也就无所谓聪明和不聪明;无所谓聪明和不聪明,也就接近于寂静;接近于寂静,就是智能的功用。所以佛经上说:「没有禅定,就没有智慧;离开了智慧,就没有禅定。」那么,禅定离开了智慧,就不会有洞照的功用;离开了禅定,也就不会产生洞照的智慧。宏大呀!禅定与智慧的功夫,怎么可以不修习呢?
此经抄出之后,到弘始九年(公元四O七年)闰月五日,又重新检查校勘,担心当初抄写时不够审慎,如果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经过详细校定,更正了不少地方。订正详备,也就没有缺陷了。
原典
禅法者,向道之初门,泥洹之津径也。此土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门》、大小《安般》,虽是其事,既不根悉,又无受法,学者之戒①,盖阙如也。究摩罗法师,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常安。予即以其月二十六日从受禅法。既蒙启授,乃知学有成准,法有成条。《首楞严经》云:「人在山中,学道无师,道终不成。」是其事也。
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②。初四十三偈,是究摩罗罗陀③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⑤,是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⑥中偈,是马呜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⑦,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⑧,诸论师说也。菩萨习禅法中,后更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二卷,别时撰出。
夫驰心纵想,则情愈滞,而惑愈深,系意念明,则澄鉴朗照,而造极弥密。心如水火,拥之聚之,则其用弥全;决之散之,则其势弥薄。
故论云:质微则势重,质重则势微。如地质重,故势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风,风不如心。心无形,故力无上。神通变化,八不思议,心之力也。心力既全,乃能转昏入明,明虽愈于不明,而明未全也。明全在于忘照。照忘然后无明非明⑨。无明非明,尔乃几乎息矣。几乎息矣,慧之功也。故经云:「无禅不智,无智不禅。」然则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成。大哉!禅智之业,可不务乎!
出此经后,至弘始九年闰月五日,重求检校,惧初受之不审,差之一毫,将有千里之降。详而定之,辄复多有所正,既正既备,无间然矣。
注释
①戒:这里的「戒」指修习禅法应遵守的程序和师法。
②三卷:此处的禅要三卷,从下文所说的内容来看,即指鸠摩罗什译的《坐禅三昧经》。
③究摩罗罗陀:梵文名kumaralata.印度佛教论师。意译「童受」、「童首」等。
④马鸣:约公元一、二世纪间印度大乘佛教著名论师。据说曾为沙门外道说法,「诸有听者,莫不开悟」,就连马匹也「垂泪听法,无念食想」,故名马鸣。主要著作有《佛所行赞》、《大乘庄严经论》。相传还撰有《大乘起信论》。
⑤五门:五种法门,即:第一治淫欲法门,第二治瞋恚法门,第三治愚痴法门,第四治思觉法门,第五治等分法门。
⑥六觉:治思觉法门中有六觉,即:欲思觉、恚思觉、恼思觉、亲里思觉、国土思觉、不宛思觉。思觉,思量记忆不忘之意。
⑦三门:即上述五门中的前三门。
⑧息门六事:即安般守意中的六个步骤:数息 、随息、止、观、还、净。
⑨无明非明:明与非明都彻底忘却。
上一篇:出三藏记集 20 长阿含经序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