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坛经白话解
- 妙法莲华经(法华经)白话
- 大般涅槃经 共40卷 白话译文(16卷)
-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10卷
- 阿含经典(白话)
- 药师经(白话)
- 地藏经(白话)
- 弥勒经典(白话)
- 净土经典(白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白话)
- 维摩诘经 (维摩诘所说经) (邱纪良教授 白话翻译)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求那跋陀罗 刘宋译本)(白话)
- 楞伽经 (白话)
- 法句经(白话)
- 百喻经 白话
- 佛遗教三经 白话文
- 解深密经 白话文
- 禅宗七经白话解(观辉居士)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现代文
- 佛经概说 白话文
- 安乐集 白话文
- 杂宝藏经白话
- 般舟三昧经白话文
- 那先比丘经 白话
- 佛说梵网经 白话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白话
- 成唯识论译注
- 本缘部 白话
- 宗镜录 白话
- 出三藏记集 白话 |
出三藏记集 24 无量义经序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24无量义经序
荆州隐士刘虬
译文
《无量义经》是取「诸法无相」之义,从中引出各种教化,其含义不可测度,所以称为「无量」。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随着自己所造身口意三业的大小而在六道中流转轮回,达到最高境界的觉悟者,根据众生的根机进行启发开导。在生死苦海中飘流轮回的人,必然为了舍苦求乐而祈求圣人的感化。顺应通达众生的根机而显示教化的圣人,也必然对众生施以慈悲,以满足众生拔除苦难的愿望。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进行教化的内容和方法也因之有异,所以有七个阶次。
起初是为优波利宣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适应于所谓人天乘根机的人,这是第一阶次。其次是为拘邻等比丘演说苦、集、灭、道之「四谛」,适应于声闻乘人修持,这是第二阶次。其次为中等根机的人演说「十二因缘」,适应于缘觉乘人修持,这是第三阶次。其次为上等根机人演说、「六波罗蜜」,所谓传授大乘教义,这是第四阶次。各种教义应融会贯通,各种疑惑须加以开导,其次宣说《无量义经》,先说体悟佛道有品位差别,接着说这些品位差别,都未能显示真如实相,使众生发生追求真如实相内在动机,用做通向最高境界的起点,这是第五阶次。所以《法华经》在此基础上倡导显示一乘实相、除去三乘差别,顺应众生追求真如实相之心,去掉方便教化之名,这是第六阶次。虽然开方便教化之门,又显示真如实相,但还是掩盖着常住不变的真理(即常住不变的涅槃),因而释迦佛在双林间将入湼盘时,发出「常乐我净」的妙音,这是第七阶次。
除此之外,佛教的法门虽然还很多,但归纳起来,都可包括在这七种之内,也就像各种音乐不超出宫、商、角、征、羽五声,诸子百家之学都包含在六家学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之内一样。
《无量义经》这部佛经的名称,虽说在《妙法莲华经》首卷中曾经看到,但在中国并没有见到其经文内容,每当讲解佛经时,未尝不中断讲说而叹息,希望能看到此经经文。忽尔,武当山有一比丘名慧表,他出生于羌族,是伪皇帝姚略的侄子,姚秦灭亡之日,被东晋军何澹之所收留。慧表数岁时就聪明机智,何澹之称他为螟蛉,收为养子。不久放他出家,他便不辞辛苦地访求佛道,游历南北,不畏艰难险阻。
在齐建元三年(公元四八一年),再次访寻搜集奇书秘藏,到达遥远的岭南地区,于广州朝亭寺,遇见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此人手能书写汉字,口能讲说汉语,想传授《无量义经》,但不知道传授给谁。慧表便殷懃请求;心诚体勤,经历数十日,仅得一本。然后返回岭北,带到武当山。于现今永明三年(公元四八五年)九月十八日顶戴出山,进行弘扬传布。奉览此经文,发自内心地欢欣与礼敬,歌咏不足以颂扬之,手舞不足以表达之,于是虔诚地参访博学善解的高僧,竭尽自己平庸的思维,谨为之序注。
自从最高的教化(佛教)应世诞生以来,就与世俗的教化有差别,神妙的佛道拯救众生,而人们对其称呼和理解有差异。昆仑山以东称为「太一」,而罽宾以西则称为「正觉」。东方的中国宣明:积善之人百年之后有喜庆,积恶之人百年之后有祸殃。西域则明辨:喜庆和祸殃取决于前世、今世、后世的因果报应。追求寂静无为和修持空观,其道理是一致的。既然追求无为,不是得到那个「无」,那么修习空观,那里有「空」来洞照呢?然而讲解探究佛教的人,有的主张会通佛理可以渐进,有的主张契入空观必须顿悟。请允许我试作如下议论,以表达深奥的旨趣。
主张渐进的人认为,万物的形成都有渐进的过程,坚硬冰层的出现是以薄霜为基础,高大山丘的形成,靠一点一点沙土的累积。修习佛教的人契入空观,虽未达到圆满地步,但如同截木,截去一寸就少一寸,截去一尺就少一尺,逐步达到三空,这难道不是渐进吗?主张顿悟的人认为,希求成善的功夫,莫过于对法性的观照,法性依赖的因缘,是非有非无。忘却思虑于非有非无,玄理与观照一体不二,称为解空。用心于非有非无,所观之理境与能观之智慧分离为二,这还是属于「有」的范围(未达到解空)。在「有」的范围内制伏迷惑,是逐渐消除迷惑的渐进过程;在「空」之上谈论心,未有达到契入理体的功效。至于说一听佛法便成罗汉,果决的断言一朝可得无生法忍,是诱导人们学佛的言论,不是真实的说法。但玄妙的体悟不是渐进的,佛理本来就是如此。
两种主张各持一端,两种意见相互对立,一种是要去掉迷惑,一种是要悟得法性,不知那一种意见真正符合佛教的义旨。探寻理解佛教义旨的大师,首先应该是支遁(即支道林)和道安。支遁谈论「无生」,认为修到第七地,已开始具足「无生法忍」的智慧,第十地便具足无边功德,七地和十地的功德表现虽不一样,但智慧观照却没有区别。道安对三乘观照的看法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对修行基础的称谓,定、慧是对修行结果的真实记录。这是说开始希求修行时,可随根机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修行方法,但达到悟解时,其智慧没有差别。《譬喻经》也说:「大难已平,就没有三者的差别;邪见外道止息,其教化的作用也随之消失。」这就表明一即是三,没有三种不同的悟解。
竺道生说:通过修习「三十七道品」,可以达到涅槃,但不是罗汉的名称;通过修习「六度」,可以达到佛位,但不是树王的称谓。因此,截木的比喻,是先承认木头的存在,所以一尺一寸的逐步截之;而对「无生」的证悟,是断尽生灭之念,所以其观照必然是顿。按照三乘的名教,都是断除生灭之念、息灭分别认识作用,脱离「有」的领域,契入空寂之境,以此为修行之道,而不能拿有形象东西来作比喻。
现在的《无量义经》也是以「无相」为本体,如果证悟的境界各有不同,怎能称为「无相」呢?如果说对「无相」的观照是一致的,怎能说是渐进呢?证悟不是渐进的,而又说渐进,这只是作为教化手段而虚设的方便言教罢了。如来也说,空手作拳以哄吓小孩,以此作为引导众生修行的手段;以微妙的文字接引在初级阶段修行的人们,渐进之说或许合理性,而进入忘象得意阶段时,顿悟之义是有说服力的。这里姑且举出顿渐的大要,供谈论者自己选择。
原典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一法,广生众教,含义不赀,故曰「无量」。夫三界群生,随义(业)而转,一极①正觉,任机而通。流转起灭者,必在苦而希乐,此叩圣之感也。顺通示现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应也。根异教殊,其阶成七:
先为波利②等说五戒,所谓人天③善根,一也。次为拘邻④等转四谛,所谓授声闻乘,二也。次为中根演十二因缘,所谓授缘觉乘,三也。次为上根举六波罗蜜,所谓授以大乘,四也。众经宜融,群疑须导,次说《无量义经》,既称得道差品,复云未显真实,使发求实之冥机,用开一极之由序,五也。故《法华》接唱,显一除三,顺彼求实之心,去此施权之名,六也。虽权开而实现,犹掩常住之正义,在双树⑤而临崖,乃畅我净之玄音,七也。
过斯以往,法门虽多,撮其大归,数尽于此。亦由众声不出五音之表,百氏并在六家之内。
其《无量义经》,虽《法华》首载其目⑥,而中夏未睹其说。每临讲肆,未尝不废谈而叹,想见斯文。忽有武当山⑦比丘慧表,生自羗⑧胄⑨,伪帝姚略⑩从子⑾。国破之日,为晋军何澹之所得,数岁聪黠。澹之字曰螟蛉⑿,养为假子,俄放出家,便勤苦求道。南北游寻,不择夷险。
以齐建元三年,复访奇搜秘,远至岭南⒀,于广州朝亭寺,遇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手能隶书,口解齐言,欲传此经,未知所授。表便殷懃致请,心形俱至,淹历旬朔⒁,仅得一本,仍还峤⒂北,赉入武当,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顶戴出山,见投弘通。奉觌真文,欣敬兼诚,咏歌不足,手舞莫宣,辄虔访宿解,抽刷庸思,谨立序注云。
自极教应世,与俗而差,神道救物,称感成异。玄圃⒃以东,号曰太一,罽宾以西,字为正觉。东国明殃庆于百年,西域辨休咎于三世。希无之与修空,其揆一也。有欲于无者,既无得无之分,施心于空者,岂有入空之照,而讲求释教者,或谓会理可渐,或谓入空必顿。请试言之,以筌幽寄。
立渐者,以万事之成,莫不有渐,坚冰基于履霜⒄,九成⒅作于累土。学人之入空也,虽未员符,譬如斩木,去寸无寸,去尺无尺,三空⒆稍登,宁非渐耶?立顿者,以希善之功,莫过观于法性,法性从缘,非有非无。忘虑于非有非无,理照斯一者,乃曰解空。存心于非有非无,境智犹二者,未免于有。有中伏结,非无日损⒇之验。空上论心,未有入理之效。而言纳罗汉于一听,判无生于终朝,是按诱之言,非称实之说。妙得非渐,理固必然。
既二谈分路,两意争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寻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公(21)之论无生,以七住为道慧阴足,十住则群方与能,在迹斯异,语照则一。安公之辩异观,三乘者,始匮(篑)之因称;定慧者,终成之实录。此谓始求可随根三,入解则其慧不二。《譬喻》亦云:「大难既夷,乃无有三,险路既息,其化即亡。」此则名一为三,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道品」可以泥洹,非罗汉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树王(22)之谓。斩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渐;无生之证,生尽故其照必顿(23)。案三乘名教,皆以生尽照息,去有入空,以此为道,不得取象于形器也。
今《无量义》亦以无相为本,若所证实异,岂曰无相。若入照必同,宁曰有渐?非渐而云渐,密筌之虚教耳。如来亦云:「空拳诳小儿,以此度众生(24)。」微文接粗,渐说或允。忘象得意,顿义为长。聊举大较,谈者择焉。
注释
①一极:至理无二曰一,至高无上曰极。一极,即佛教的最高真理或最高境界。
②波利:常与提谓并称,为佛陀成道后,最初供养、归依之二商人。据《方广大庄严经》卷十〈商人蒙记品〉所载,世尊成道第四十九日,于多演林树下端坐;时有此天竹提谓、波利兄弟二人,为众商主,载五百乘之珍宝将返本国,相遇于此,共同供养世尊,听讲人天之法,并归依世尊,为佛弟子。此即佛门有优婆塞之始。
③人天:人乘和天乘。修持五戒而生于人间者为人乘,修持十善而生于天上者为天乘。
④拘邻:即阿若憍陈如,释迦佛成道后于鹿野苑所度之五比丘之一。
⑤双树:娑罗双树之略,相传为佛寂灭处。
⑥首载其目:《妙法莲华经》卷一曰:「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
⑦武当山:在湖北西北部、汉江南岸。自明清以后,成为道教圣地。
⑧羗:我国古代西部民族之一。
⑨胄:后代。
⑩姚略:后秦国主姚兴,字子略。
⑾从子:侄子。
⑿螟蛉:一种桑虫。蜾蠃(一种青黑色的细腰蜂)产卵于螟蛉幼虫体内,吸取养料,蜾蠃后代便从螟蛉幼虫体内孵出,古人误以为蜾蠃养螟蛉幼虫为子,遂以螟蛉为养子的代称。
⒀岭南:指广东、广西境内的五岭以南地区。
⒁旬朔:十天或一个月。
⒂峤:尖峭的山,山岭。
⒃玄圃:指昆仑山。《水经注》云:「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仙居。」
⒄坚冰基于履霜:《周易·坤卦》曰:「履霜,坚冰至。」意谓按冬天气温渐冷的自然规律,踏着薄霜,可推知坚厚的冰层即将结成。
⒅九成:九层,表示较高的高度。九,代表数之多。
⒆三空:指「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此三者共明空理,故曰「三空」。
⒇日损:《老子·第四十八章》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谓要经过不断地减少知识,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
(21)支公:即支遁(支道林)。支遁认为七地以前需要渐修,于七地时始见「无生」,发生顿悟,慧达在《肇论疏》中称之为「小顿悟」,而相对于竺道生的「大顿悟」。
(22)树王:众树之王,这里似喻佛为众生之尊。
(23)生尽故其照必顿:此句的大意是说,斩木的比喻是以「有」(木头)为前提的;而对「无生」的证悟,是以「无」为对象的,二者的前提和对象截然相反,所以前者为「渐」,后者必「顿」。
(24)以此度众生:《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我坐道场时,智慧不可得,空拳诳小儿,以度于一切。」(大正二十五·页二一一上)
上一篇:出三藏记集 23 贤愚经记
下一篇:出三藏记集 25 大智释论序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