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缘问题之申论 四、与中论的关系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与中论的关系 三论宗是以论立宗的,以《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立宗。三论宗以般若为宗,所以还有一部释论,就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所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是三论宗的宗论,《大智度论》则为释论。 性缘问题,源于般若,般若即是性空,沤和即是缘起。沤和译为方便胜智,同出于般若经。知方便方名会般若,不知方便不得谓会般若。故般若称方便实智,沤和称实方便智。以般若沤和故,性缘得以开展为四谛、二谛、三谛、一谛、无谛。诸谛理又开展出一切佛法。一切佛法,不出四谛、二谛、三谛、一谛、无谛之理。 所以世尊以二谛说法,一、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所谓世俗谛者,即无性随缘也。所谓第一义谛者,即随缘无性也。 《中论》〈观四谛品〉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一切法无非因缘生,法由因缘生,则无有自性,无自性便是性空。以性空故,方能容诸因缘,以诸因缘,一切法方成。故曰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一切法不空,便是各有定性。法既已有定性,便不能容诸因缘,既不能容诸因缘,一切法便不得成。故曰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空义者,诸法无性也。无性随缘成诸法,故随缘方有一切法成。此犹水之与波,水不可见,因波而见。波非自有,因水而有。所以无性随缘成诸法,诸法缘成于无性,法尔如是也。 〈四谛品〉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众因缘生法,即无自性,无性故空。因缘所现诸法,只是假名而无实义,故曰亦为是假名。因缘生法即空,空即因缘生法,正如色即空,空即色也。故约事边说,即亦空亦因缘;约理边说,即非空非因缘。亦空亦因缘,是俗谛中道;非空非因缘,是真谛中道。故曰亦是中道义。 依因缘所生法,天台立藏教义;依我说即是空,天台立通教义;依亦为是假名,天台立别教义;依亦是中道义,天台立圆教义。同时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天台立为空谛;亦为是假名,天台立为假谛;亦是中道义,天台立为中谛。依空假中三谛,复立空假中三观。以三止三观,天台宗盛行于我国。三谛之名,见于《仁王般若经》。《仁王般若经》,曰空谛、色谛、心谛,即天台之空、假、中也。 因为一切法皆因缘生,既是因缘生则皆无自性,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故曰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有不空者。 《中论》继续解释空即因缘生,因缘生即空的道理。〈四谛品〉说: 「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四圣谛是因缘生法,以因缘生故,其性即空。同时以四圣谛性空故,方是因缘生,所以四圣谛有生有灭。造作集则生苦,集灭则苦灭;修道谛则能灭集灭苦,终至证苦灭谛。故四圣谛,乃因果生灭之法。 若一切法不空,各有定性,则不能容纳因缘。无因缘则无生灭,无生灭则无四圣谛。故曰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苦不从缘生,云何当有苦?无常是苦义,定性无无常。」无常是变坏法,由于变坏,乃有苦生。若法有定性,则不变坏,不变坏则无无常,无无常则无苦。 而无常变坏,是为生灭,生灭者从因缘有。故若非因缘生,则无无常,无无常则无苦。 「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生?是故无有集,以破空义故。」 进一步解释说,由集生苦。假使法不空,则苦已有定性,苦有定性,当不待集生。是知如果破了空义,便是破了集谛。若无集,焉有苦? 「苦若有定性,则不应有灭,汝着定性故,即破于灭谛。」 定性之法,不应有灭。汝着苦有定性,不应有苦灭。苦灭名灭谛,若苦不灭,即破灭谛。 「苦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若道可修习,即无有定性。」 修道者在于灭苦,若苦有定性则不可灭,故曰苦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若有修道谛,便知苦无定性。 「若无有苦谛,及无集灭谛,所可灭苦道,竟为何所至?」 道是通达义,由生死通至涅槃曰道。今无苦谛、无集谛亦无灭谛,无苦集二谛则无生死,无灭谛则无涅槃。然则修道谛,至于何处? 假使一切法不空而有定性,则无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是无法宝。无有法宝不修四圣谛,则无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亦无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无四向四果,则无八圣贤,无八圣贤是无僧宝。若无法宝、僧宝,当亦无有佛宝。所以执一切法有定性者,则破三宝。 故知一切世出世间法,皆悉无性,无性则空。无性能随缘,随缘成诸法。诸法任缘成,还归无性空。 〈四谛品〉又说: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诸法性空,方以因缘而有作罪、作福者。若诸法不空已有定性,故无作罪福者。 「汝于罪福中,不生果报者,是则离罪福,而有诸果报。」 罪福因缘方有果报,汝若谓法有定性,是无作罪福者。无作罪福者而有诸果报,是则离罪福,而有诸果报。如此则不合道理了。 「若谓从罪福,而生果报者,果从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若谓从罪福而生果报,当是有罪福之因,即有果报。无罪福之因,即无果报。既然有因始有果,无因则无果,云何说诸法不空呢? 「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诸法因缘生即空,是第一义谛。空即诸法因缘生,是世俗谛。第一义空随缘,便是世俗所有诸法;世俗所有诸法无性,便是第一义空。汝今破诸法因缘生即空,是破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被破,则世谛一切法亦被破。第一义谛、世谛俱破,则佛法被破尽矣。 「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无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如果破于空义,则法有定性,法有定性则不能随缘,不随缘即无因缘生,无因缘生则无一切法之所作。如果一切法非因缘生,无作而有,则是无因有果。犹如无罪福之作因,而有苦乐之果报。这是不合道理的。 「若有决定性,世间种种相,则不生不灭,常住而不坏。」 生灭无常名为世间,而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如果法有决定性者,则无因缘。无有因缘,则无种种相之生灭。无种种生灭,则是常住,常住则非生灭无常,非生灭无常云何名为世间?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亦无断烦恼,亦无苦尽事。」 诸法性空,方容因缘而生诸法。未得道者以修治因缘而得道,未断集者以修治因缘而断集,未灭苦者以修治因缘而灭苦。如果诸法不空而有定性,则未得道者不应得之,未断集者不应断之,未灭苦者不应灭之。何以故?不空则有定性故。 「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最后引经作证。见苦集灭道者,能见法也。何故见因缘法,即能见佛、见法呢?因为因缘即空、即假、即中,而中道义者,即佛、即法也。 故知《中论》所阐述者,因缘即空,空即因缘。一切法无非因缘生,一切法无非是空义。空是第一义谛,因缘生是世谛。所以吉藏大师说,不知二谛,便不能知《中论》。 《中论》〈观因缘品〉云: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此是直显中道。中道者无性随缘,随缘无性也,故曰〈观因缘品〉。因缘所生法,即现生灭、常断、一异、来出。所谓出者,是还至本处义,所以来出者即来去义。 我们已经知道,世俗一切法,总说皆有生灭。据生灭分别说,即有常断、一异、来出。然世间一切法系因缘生,因缘所生法即空。以诸法性空故,所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 约第一义谛论,因缘生即空,故生灭即不生灭,常断即不常断,一异即不一异,来出即不来出。约世俗谛言,无生灭而现生灭,无常断而现常断,无一异而现一异,无来出而现来出。无生灭现生灭者,无性随缘也。乃至常断、一异、来出,亦复如是。现生灭而实不生灭者,随缘无性也。乃至不常断、不一异、不来出,亦复如是。 外人迷因缘为自性,于是执实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出。龙树菩萨为示自性为因缘,因缘无自性,故明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换句话说,龙树菩萨为明性缘问题,方造《中论》也。
♡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性缘问题之申论 三、与念佛的关系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