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缘问题之申论 七、天台宗性具法门之商榷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天台宗性具法门之商榷 谈到天台宗,使我们马上联想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智慧极高,集天台宗之大成。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均出于智者大师。 自古台贤二宗,为世所重。尤其天台宗,教观独步,不让余宗。可惜贤首宗,宗绪不振,传至今日,仅从其五位祖师遗文,略会其美。天台宗则不然,自智者大师以来,代有人才,至今不衰。 天台宗上秉佛旨,阐述深义,多所发挥,诸如五时八教,性相三千等。性具法门,亦天台宗所立。其主张性具一切法,既具善亦具恶。彼谓余宗仅知性具善,唯有天台宗知性具恶也。故贬余宗圆乘,以为别教。 今非敢于天台性具有所异议,而是要以无性随缘具万法,以发挥性具法门之深义。续貂之愚,尚望读者诸贤垂鉴。 首先我们知道,天台性具之说,性德是具善具恶的,以一切法唯是性具,性外更无有法。这和诸法实相,实相诸法是极有关系的。换句话说,诸法即是实相,实相即是诸法。诸法有净有染,有善有恶,当然性中必具善恶,否则何能修善修恶?所以能修善修恶者,必是性具善恶。这是第一点我们要认识的。 第二点,既然性具善恶,当然性中有善亦有恶。性具善其余各宗皆同意此说,但性具恶,其他各宗皆不承认。只有天台宗主张,性既具善,当亦具恶,以性具一切法故。如经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生死是恶,菩提涅槃是善。性既具菩提涅槃,当然亦具烦恼生死,所以性具恶。这是第二点我们要认识的。 第三点根据上述理由,所以性具善亦具恶。如果不具一切法,性便不存在。一切法的存在,便是性的存在。所以有善必是性具善,有恶必是性具恶。如此说来,天台性具说,似是主张一切法有,有性,有善,有恶。但是我们要知道,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即是诸法,诸法即是无性,如此方是性具之义。《大般若经》卷第四百三十六云:「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如是诸法一性无性,是本实性。此本实性,无造无作。」故性具诸法,义在无性。这是第三点我们要认识的。 天台宗著作,谈性恶的很多,我们略采几种,以为介绍。 如《天台传佛心印记》云: 「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若论九界,唯云性起,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虽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唧鸟空有言无旨……」 所谓性具,实是性起之义。性起万法,当是性具万法。如果于性不具,云何能起万法?所以性具观念,似为性有之意。根据这种道理,当然性具万法,万法中有善有恶,所以性具善亦必具恶。否则岂非恶法是性外有也?所以天台宗主张性具恶。故本觉之性,应具菩萨以下九界之恶。 圆家即是圆教,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即圆宗主张性起也。圆家虽说性起,但只知性具善,不知性具恶。 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同是一性所具,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其余诸宗虽作如是说,但以不知性具恶故,天台宗讥为鼠唧鸟空有言无旨。 所以天台宗性具说,似是有的观念。此中似是有性、有善、有恶,乃至有一切法。 但是我们知道,有法必是定性。善若定性有,便非是恶;恶若定性有,便非是善。性若定性有,便非善亦非恶,乃至非一切法。一切法若定性有,何必性具?故一切法若定性有,便不应性具。 当知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故能任缘,任缘乃有一切法。诸法任缘无有实体,故还归无性。诸法皆归无性,无性能具万法。万法常有而常空,无性常空而常有。犹如一水起万浪,万浪是一水。万浪恒多而恒一,一水恒一而恒多。一即多,多即一,无性任缘一即多,任缘无性多即一。是为性具之义也。 至于善恶者是观念,观念者情识也,非理性也。理性虽然性起万法,而实无善恶之分别。情识分别,始见性起诸法有善有恶。故善恶观念,是情识之见,非性具也。犹纸上画人画马,见者见好见坏,岂是纸有好坏之见也?进一步言,是人见有人有马,岂纸是人是马耶? 若以法言,无性随缘成诸法,诸法任缘归无性。其中无善恶之见,此是智知。若以情见分别,乃有生灭、大小、是非、有无、善恶等,此是识见,非是智知。此见若除,则不见生灭、大小、是非、有无、善恶。离诸分别,则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诸法一性无性,是本实性。此本实性,无造无作。 既云诸法一性,即是无性,是故则知,无性即是一性,一性即是诸法。由本实性,而起诸法,诸法皆本实性所具。本实性无作,而诸法皆作。如是则无作恒作,作恒无作。无作恒作,则非生灭而生灭,非大小而大小,非是非而是非,非有无而有无,非善恶而善恶。作恒无作,故生灭恒无生灭,大小恒无大小,是非恒无是非,有无恒无有无,善恶恒无善恶。故无性随缘,随缘无性,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圆融,方是性具之义也。 理不碍事,无性之理起善起恶,是之谓性具。事不碍理,善恶随情假立,常归一性之理。是故法身常寂,随缘常现九道善恶;九道善恶常现,而无性法身一理常寂。如是方得性具之说圆融无碍。事皎明不碍理性湛寂,理湛寂不碍事相皎明也。 天台性具之说,出于《观音玄义》。《观音玄义》系智者大师所说,灌顶所记,后人多申论之。 《观音玄义》卷上云: 「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 此是天台性具说,始出处。缘了者,三因佛性也。三因佛性者,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 《观音玄义》云:「广说缘了明三佛性。若论性德了因种子,修德即成般若,究竟即成智德菩提。性德缘因种子,修德成解脱断德涅槃。若性德非缘非了,即是正因,若修德成就,则是不纵不横,三点法身……」 了因佛性,成般若德,究竟即成无上菩提,无上菩提者,佛之智德。缘因佛性,成解脱德,究竟即成大涅槃,大涅槃者,佛之断德。正因佛性,成法身德,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故正因佛性非缘非了,清净不动,一体常灵;缘了二因,随事应缘,应化万方。正因佛性,体也;缘了者,用也。体恒起用,用恒是体,体用卷舒,自在无碍。正因佛性常寂,缘了二因常照。寂者照之体,照者寂之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伊字三点,不纵不横。正因佛性无作也,缘了二因作也。作而无作曰法身,无作而作曰般若、解脱。缘了二因是种子,种子是作法;正因非缘非了,是无作法。无作为作之体,作为无作之用。 《观音玄义》既曰缘了具善具恶,当是性之用,非性之体也。于是可知,善恶是作法。无性之体,随缘而有善恶之用。善恶之用,还归无性常寂之体。 《观音玄义》卷上: 「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 一阐提译为断善根。《大般涅槃经》云:「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阐提……一阐名善方便,提名不具,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阐提……一阐名念,提名不具,念不具故名一阐提……一阐名定,提名不具,定不具故名一阐提……一阐名慧,提名不具,慧不具故名一阐提……」 所以一阐提名断善根。但善根非是佛性。善根有生有灭,佛性无生无灭。善根有具、有不具,佛性无具、无不具。善根是作法;佛性作而无作,无作而作。 《大般涅槃经》卷卷二十五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佛性者,即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卷第二十又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别。」 性善性恶者,性也。修善修恶者,行也。性修虽是一体,但修善修恶用有差别。修有始终,性无生灭。修有具、有不具,性则无具、无不具。所以佛说,莫把善根作佛性。譬如众生无量劫来,至无量劫后,始终生死不断。不断与生死不二,因为有不断方成生死,无不断则无生死故。同时不断与生死为二,因为不断则非生死,生死非是不断故。 所以我们不能说不断中无生死,亦不能说不断中有生死。何以故?无性随缘,不断即是生灭,不二而二,故不能说无。随缘无性,生灭即是不断,二而不二,故不能说有。 若能智慧朗彻,则知随缘无性,差而无差,万法是一;无性随缘,无差而差,一生万法。如果情识见生,则迷随缘幻有为实有,执定有善恶。修中既然定有,性中当亦定有。然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矣。 无性随缘,无不定无;随缘无性,有非定有。是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故无性随缘,焉得非性具?随缘无性,性具岂是有法? 故修善是作法,性善是无作法。阐提断修善作法,而性善无作法不断。佛断修恶作法,而性恶无作法不断。不断者非是定有,断者非是定无。以一切法不决定故。何故一切法不决定?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不可得?以一切法空故。何故一切法空?以一切法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故。是为天台性具之真义也。 《观音玄义》卷上又云: 「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文中似漏掉一「性」字)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 问:修善修恶可断,为何性善恶不可断? 答:性善恶只是善恶之法门。门有出入义,谓出入善恶也。而性不可改,三世无毁。性不可改者,空义也。三世者,生住灭相。无毁者,无生住灭三相。无生住灭三相者,空性也。空性不可断坏,火烧不能烧空,水淹不能湿空,风吹不能动空。如此空性不改,随缘有出入善恶之用。是知性善恶者,无作法也;修善恶者,作法也。 譬如魔虽烧经,乃作法也;性善法门,乃无作法也。故魔不能令之尽。又如佛烧恶谱,乃作法也;性恶法门,乃无作法也。故不能令性恶法门尽。并举秦焚典坑儒为例。 《观音玄义》卷上又云: 「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答:阐提既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 问:阐提不断性善,还令修善起。佛是否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呢? 答:阐提不达性善,还令修善起。佛达性恶,故修恶不得起。 达者,觉了也。觉了于何?觉了于无作随缘起一切作法,作法无性皆为无作。佛能觉了,故不住一切法。不住于作法,故不碍无作;不住于无作,故不碍于作。乃能日日作,日日无作;日日无作,日日作。佛达无作而作,作而无作,乃于恶自在,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 阐提不能觉了,故取一切法。住于善法,乃为善染,还起修善广治诸恶。 故所谓达者,达于一切诸法,无作而作,作而无作;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无所有不可住不可得也。不达者,执一切法有所得,住着生心也。 以是文可知,智者大师性具之说,旨在说明无作而作,性具一切法。一切作法幻有无常,作而无作,皆不决定,非是定有、非是定无。 至于系善系恶,皆是随情假立也。譬如台风,只是一种自然现象,非是有心于善恶。人得之者不同,乃有善恶之分。故善恶观念者,随情假立也。一切法者,随缘幻有,施设假立也。法性者,无性缘成一切法,一切法缘成无性,不生不灭不可毁坏也。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三云: 「三、性恶融通圆实教中,所有苦集即是性恶,道灭即是性善。今论性德之行,若全性起修,则一一行业皆悉无作。若全修在性,则介尔有念莫不圆成。是知性虽本有不改,而不妨全性具三千,起为修德三千。修虽修治造作,而不妨全修德三千,即性具三千。如是则性外无修,修外无性。修性一如,体用相即。」 此是说于圆教中,无作四谛,皆是性也。以苦集灭道皆是性具,而苦集是恶法,故知性具恶。以迷理故,性具之菩提而为烦恼名曰集谛,性具之涅槃而为生死名曰苦谛。如果能觉了顺乎法性,则烦恼即菩提名曰道谛,生死即涅槃名曰灭谛。所以若据实相为言,苦集灭道无性一如,更无所作,名无作四谛。 苦集二谛,即性具恶;灭道二谛,即性具善。 我们要知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者,是因为烦恼无性、菩提亦无性,故烦恼即菩提也;生死无性、涅槃亦无性,故生死即涅槃也。如果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有性,则此法非坏即杂矣。若烦恼有决定性则坏菩提,菩提有决定性则坏烦恼,如是则不得谓烦恼即菩提,同是一性具矣。若生死有决定性则坏涅槃,涅槃有决定性则坏生死,亦不得谓生死即涅槃,同是一性具矣。 如果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四者并立各不相坏,于是便杂。又焉得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四者同是一性具呢?故烦恼等四,各无自性,方成一性。方成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也。是故应知,《心经》所谓是故空(实相)中无苦集灭道,方是性具苦集灭道义也。 实相第一义空中,随缘现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法随缘现,无有自性,还归实相第一义空。如是方成性具法门,于是方成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之理。 故《教行录》云,若论性德,则全性起修。此是无性随缘也,修随缘起,还归无性,故一一行业,皆悉无作。我们由上文已经知道,无作者,随缘无性也;作者,无性随缘也。 若论修德,则全修在性。此是随缘无性也。如是,则介尔有念(修也),莫不圆成(圆成实性也)。 何为三千?原来智者大师依《法华经》十如是,立一念三千之说。谓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鬼、畜生、地狱十法界中,又各具十法界,乃成百界。一一界皆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乃成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之别,乃有三千性相。此三千性相,在一念中具,故曰一念三千。 故虽知性本有不改,常住真心也。而不妨全性具三千(无性为性也),起为修德三千(无性能随缘也)。修虽修治造作,是有为法。而不妨全修德三千(作法也),即是性具三千(无作法)。所以性外无修,修外无性,修性一如不二不异。性为修之体,修为性之用。全体起用,体即用也;全用是体,用即体也。故曰体用相即。是以百界千如,性善性恶,皆是性具。 《四明十义书》卷上云: 「《辅行》(《止观辅行传弘决》)云,造有二义:一者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乃论过造于现,过现造当,现造于现,圣人变化所造……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二造,各论三千。理则本具三千,性善性恶也。事则变造三千,修善修恶也。」 《四明十义书》,系宋知礼大师所作。引用《止观辅行传弘决》,系唐湛然大师所述。造有二义,即约理约事。约理者随缘无性也,约事者无性随缘也。如是方能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乃成性具之义。 约理,造即是具。即是理具(性具)。此即无性之理,能圆满成就一切法性。一切法性,皆以无性为性。约事,乃有过去造现在,过去、现在造当来,现在造于现在。此是讲三世因果事相,三世因果事相者,随缘所成也。乃有过去因造现在果,过去、现在因造未来果,现在因造现在果。约事而言,固有三世因果现象;但约理言,三世因果,能造所造,皆是一性所造。故曰皆由理具,方有事用。 三世因果是略说十如是,若具足说,应为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所以此之二造,各论三千。如果约理造,则是本具(性具)三千,即性具善性具恶也。如果约事造,则是变化三千,呼为修善修恶。变化三千修善修恶者,即三世因果事相十如是也。因为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故,乃呼为性具耳。 至于「圣人变化所造」一句,非常重要。圣人以智慧观,方知诸法因缘生,幻有无性。无性随缘,方能圆满成就诸法性相。圣知诸法缘生无性,乃圆成实也,即理造十如是。圣知无性随缘,乃依他起也,即事造十如是。 圣智之观,固然如此。凡愚之见,则不如此。凡愚之见,误以因缘幻有为实有,不会随缘无性。于是于依他起上生遍计执,以致不会性具之理。 所以圣者则知,皆由理具,方有事用。则事造三千,修善修恶,皆由理造三千,性善性恶而来也。 天台宗自智者大师以来,圣智辈出,代不乏人。且多有建树,以振宗绪。尤其性具之说,甚深玄微。始发于智者大师,湛然大师加以传弘,四明盛说之。 由于性具之理,深邃难解,故历来颇多异见。有的认为合理,亦有人认为这只是天台一家之言。所以后来谈性具者不多。 不管天台贤首二宗,意见是否一致。但我们认为,性具与性起,只是名字之异,在理论上则是一致的。亦不管天台与唯识,意见是否一致,我们认为性具与三性三无性,亦是有极密切关系的。 性具性起,同是奠基于「无性随缘成万法,万法缘成无自性」的理论上。一切法缘成,便是依他起性。法依他起,便无自性。即此无性,即圆成实性。依他起幻有虚妄无有自性,便是圆成实。圆成实无性,故能随缘圆满成就一切法。一切法皆由无性所成,故名性具。 至于善恶二法,固然是情识之分别,但亦是包括在一切法之内。故不妨说善恶亦是性具。但这要简别遍计执性,遍计执以幻有为实有。法若实有,不但违反了性具说,同时亦违反了性起说。 笔者一愚之见,尚望读者诸贤,视为童言无忌。笔者师长辈中,不乏天台贤哲,若见我轻狂之谬论,尚望一笑置之。
♡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性缘问题之申论 六、缘起与性起
下一篇:性缘问题之申论 八、泛泛赘言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