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昧》——道信大师禅净圆融修法心要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香港讲稿---《一行三昧》
——道信大师禅净圆融修法心要
一、道信大师简介
四祖道信大师,俗姓司马,河内人(今河南泌阳县)。七岁出家。十四岁时,在皖公山,依止三祖僧璨大师学习禅法。在此期间,道信禅师开悟见性。
●悟道因缘
《五灯会元》卷一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
●道信大师与博山正觉寺
据史料记载和当地百姓传说,道信禅师年轻时曾跟随三祖僧粲禅师到北方游历。道信禅师以青年僧人的身份托钵乞食,难以乞到,受观世音菩萨点化,在博山提出“农禅并举”的主张,并且发明一个名词,把出家人种地叫“出坡”。出家人开始种地,自己养活自己。僧人生活有了保障,使中国佛教得以发展壮大。至今,博山正觉寺所在地安上村的村民还把到地里劳动叫“出坡”。尔后南下,到湖北黄梅西山建道场,大弘禅法。
●教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击退贼兵
《续高僧传》卷二十记载,吉州城曾经被贼兵围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万民惶怖困弊,情况非常危急。
道信禅师听说此事,心生怜悯,于是来到吉州城里。奇怪的是,自从道信禅师入城之后,原先干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
守城的刺史对道信禅师感激不尽,连连叩头,并问:“贼何时散?”道信禅师回答说:“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于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贼兵但见城墙的四角站满了金刚力士,威猛无比,一个个都惊骇不已,纷纷四散。
●道信禅法——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道信禅师一生以禅为本,以戒严身,性德超然,是中国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承前,他忠实地继承了达摩、慧可、僧粲的思想精髓。
启后,他顺应时代,“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建立固定的传授禅法的道场,结束了自达摩以来居无定所、行无定处、无法摄众的游化局面,并在禅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与禅修结合、楞伽与般若诸经相融、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作务并举的禅风、禅理和禅法,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道信大师寂于唐永徽二年(651)闰九月初四日,享年72岁。临终前,将法衣会付嘱给弘忍禅师,并垂诫门人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后谥“大医禅师”。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菩萨戒作法》等书。
二、一行三昧——道信大师禅法特色
道信大师的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深奥,仅对有缘、根熟的弟子传授。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对一行三昧的践行,引用《文殊说般若经》文说: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我的这个入道安心法要,所依据的是《楞伽经》所说的“诸佛心第一”。“诸佛心第一”,主要是说,一切诸佛皆以修心为第一要务。
又依据《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实相念佛心是佛。念佛时,一念清净,心即是佛。一念清净心即是佛心。如果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妄念纷飞,便是凡夫。
(一)什么是一行三昧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一行,很专心地做一件事。三昧,梵语音译,即正定之义。一行三昧,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心定于一件事上而修正定。
一行,又与圆行相通,称性而修,于事无所执著。一行之中同时具足一切行;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修一法,即是修无量法门;生极乐净土,即是生诸佛净土。
《文殊说般若经》中讲,文殊师利菩萨问释迦牟尼佛什么叫一行三昧,佛回答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法界一词,有两种解释:
1、就事而言,法是诸法,界是分界,诸法的分界,各各不同,名为法界。但是,一一法名为法界,而总括万法,也可以称为一法界。
2、就理而言,真如的理性,名为法界,故法界即是诸法所依之性,诸法皆同一性,故名法界。
一相,即事理相和,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相即无碍。一相,即是一实相,亦即空相。
法界一相,即诸法实相,是名实相。
系缘法界,就是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就叫做一行三昧。
(二)如何证入一行三昧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若善男子、善女人想入一行三昧,当先听闻般若波罗蜜,听从佛的教诲,如佛所说,从闻思修,认真修持学习,然后便能入一行三昧。
般若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可理解为大智慧、妙智慧或者般若智慧,二词联用,以表其深奥含义。
波罗蜜是究竟圆满到彼岸的意思。
般若象渡船一样,能够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般若是诸法之母。
按照般若发心,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也将随因缘分散而灭,实相本空。
按照般若修行,亦可知真相本无相,修六度万行而不执着于诸相,便能由此岸到达究竟圆满的彼岸。
以闻、思、修的顺序,听闻佛法,闻般若波罗蜜,是文字般若,属于闻慧。由闻慧而起智慧观照,进而引发观照般若,开启思慧。以观照般若为因,所观照的理境,便是实相般若,而得修慧之果。三般若当下在一念中,同时现起,如如不二。依此修行,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再由观照般若,然后能入一行三昧,证入实相般若,究竟到彼岸。
如是依,随之义。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依诸法所依之性,不退转、不散灭、不牵念计较,无有挂碍,也无一切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切本空,性相一如。
(三)如何修持一行三昧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善男子善女人要修一行三昧,应该在空闲的时间和清净的地方,把一切妄想妄念放下舍弃,不取于相,把心念系于一佛,专称佛的圣号,随佛所处的方向位置,面向佛端身打坐,能于一佛的名号念念相续,不令间断,即是于念中能显现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
此中“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并没有强调必须念哪一尊佛的圣号。念释迦文佛也好,药师如来也好,阿弥陀佛也好,弥勒尊佛也好,不动尊佛也好,宝生尊佛也好,多宝尊佛也好,……念哪尊佛都好。念观音菩萨也行,念文殊菩萨也行,念普贤菩萨也行,念地藏菩萨也行……念哪尊菩萨都行,不可执着。
(四)修持一行三昧的殊胜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义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得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解释:面向佛所,端身打坐念佛名号,如果能于一佛的名号念念相续,不令间断,即是于念中能显现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
为什么有此殊胜的功德?
因为,念一尊佛名号的功德无量无边,多得无法计量,大到没有边界,也与念无量诸佛的功德一样。诸佛平等,诸法平等。不可思议的佛法,义理相同,等无差别。
乘字,运载的意思,譬喻佛法如渡船,或称般若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
一如,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一如也就是真如的意思。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是搭乘着般若船,证得了法界本性真实如常的本来面目而成就了无上正觉。
念一佛和念无量诸佛都具有无量功德,无量辩才。
证入一行三昧人,完全通晓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佛法界性相没有差别、性相一如的奥妙。
所谓性相,天然的本质为性。性是诸法的本性,或者说是诸法永恒不变的个性。相是形相义理,也就是诸法显现于外的形相。还有一种解释以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性相一如,是说理性和事相融通无碍,体用不二。
三、一行三昧的任运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证入一行三昧的修行人,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自己的身体心灵、思想意识、行住坐卧,等于都是在道场中修行。言谈举止,行为举动,任运自如,皆是佛道。
四、一行三昧——禅净圆融的坐禅念佛
道信禅师提出了三种坐禅念佛方法:持名念佛、忏悔念佛、实相念佛。具有非常清楚、极为重要的修学次第,由浅入深,由相而臻无相。
(一)一行三昧:持名念佛
“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
“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和“能于一佛念念相续”两句,是持名念佛的关键,与净土宗强调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法门相映互证。
(二)一行三昧:忏悔念佛
道信大师引用《普贤观经》,阐释实相忏悔的念佛方法: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摒除三毒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
《普贤观经》云:象大海一样深广的业障,都是从妄想所生。妄想就是无明。依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有的人没有正知正见,不是经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创造财富,经过积功累德改善人生,而是整天在那里打妄想:怎么骗别人的钱财?怎么把别人银行卡上的银子搞到自己的银行卡里来?于是编手机短信,或者说没生活费了,速将钱存到某某银行卡;或者说在派出所里接受调查,将钱打到某警察的银行卡里…… 花样翻新,相信许多人都接到过这样的短信。目的只有一个:骗钱。据说还真有上当的人。还有的人眼睛特别忙,总是盯着别人的钱包。他们是眼珠子乱转,东瞧西看,面对警察不敢正眼看,一说话就冒汗。为什么?偷钱。
除此外,世界上的许多造作和罪业,皆是妄想所生。
怎么办?“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你如果想要忏悔,打坐实相念佛。为什么四祖道信大师不说“端坐念佛”?要大家自己去参!
一行三昧可以简要地理解为端坐实相念佛。端坐就是打坐,修禅定。
“实相念佛”不能简化为“念佛”。大家须认真参究“实相念佛”与“念佛”之间的细微差别。
六祖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真忏悔就是第一忏悔。
大家注意,“罪从心起将心忏”里面的“心”字,前面加上“妄想”两个字就容易理解了。“将”字在这里是动词,发音jiang(音奖),第三声。
摒除贪、瞋、痴三毒心,觉观心也去掉。
觉观,粗的思想为觉,细的思想为观。觉与观都能扰乱禅定之心。修一行三昧,不要觉观心。觉观心也是妄想分别。一门心思集中在实相念佛上。
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以清净心念佛,念念相应,心心相续。忽然澄明空寂,能念的人和所念的佛悉皆空寂。恰如梁武帝开悟时所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忽然澄寂,心灵刹那进入另一个世界一样,契入一行三昧。能所双亡,自然无所缘念。
一行三昧的端坐念佛就是殊胜的实相忏悔,也是第一忏悔。
(三)一行三昧:实相念佛
道信大师引用《大品经》开示无所念念佛:
【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以无所念之心来念佛,就是实相念佛。此心当下与佛同,心即是佛,无所念心即是念佛。
什么叫无所念?即是念佛心,名无所念。以清净心念佛,或者叫实相念佛,就是念佛心。念而无念,无所执着,即无所念。
人们常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里的心,不是肉团心,而是清净心。离开清净心别无有佛,离开佛别无清净心。
为什么?佛是由清净心修成的,没有清净心便不能成佛。
没有佛的教诲人们便不知怎样修清净心,清净心不能显现,等于没有清净心。
念佛就是念佛心,念清净心。求清净心便是求佛。什么原因呢?“识无形,佛无相貌。”这里的“佛”字,是讲佛的法身。心意识没有形状形相,佛是般若智慧,涅槃寂静,哪里有相貌?《金刚经》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如果了知这个道理,即是安心。
二祖慧可向达摩祖师求安心之法,达摩祖师说:“将心拿来,我予汝安。”二祖“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予汝安心竟。”
明白了以清净心念佛,即实相念佛,也就是“无所念者。是名念佛。”的道理。如说修行一行三昧,人们的妄心才能安住在念佛心上。
从“系心一佛,专称名字”的持名念佛,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摒除三毒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的忏悔念佛,到念无所念的实相念佛,这三种念佛方法,即具鲜明的次第,又有清楚的实用性。
念佛是一种非常殊妙的修行方法,以禅宗的立场,主张“念心即是念佛,佛外无心,心外无佛”的“心佛平等不二”,比起净土宗的主张“他力往生”,更加强调自心的功用。
同时,也更清楚地看出念佛这一法门的摄机之广大,内涵之深远。
道信禅师对念佛利益的阐明,从事、理两个角度加以概括,并不亚于净土宗对此的描述。
正如后人所说的“若人净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一样,这从禅宗祖师的口中说出来,其意义就更为深远了。
五、每日实修一行三味——坐禅念佛
一行三味的“坐禅”方法,是道信大师个人修行和教授徒众的最重要的方法。据杜朏《传法宝记》载:道信“每劝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
这种“坐禅”方法简单,便于摄心,易得禅定。希望大家珍惜此法,每日修习。
时间:每天至少半个小时,最好一个小时以上。
内容:七支坐法。打坐持诵阿弥陀佛圣号。自然呼吸,吸气念阿弥,呼气念陀佛。口念耳闻,逐步深入,心念耳闻,心念心闻。
一九九三年初,北京灵光寺的海圆老和尚教仁炟修禅定时,就是教的这种法门。海圆老和尚讲:打坐时,意念要清净,心无妄想,保持清净心。吸气念“阿(音O)弥”,呼气念“陀佛”,一吸一呼正好“阿弥陀佛”四个字。这是祖师大德所传下来的法门,叫禅净双修,定慧等持。
这种方法同时也蕴含了耳根圆通、安那般那,奥妙无穷,容易成就!
愿大家每天坚持坐禅念佛,早日能所双亡,明心见性。
释仁炟
2010/12/15
上一篇:同愿同行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