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十住品第十五》节录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十住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十住品第十五》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主讲
《十住品》咱们讲的是住。什么是住呢?慧住。慧住于理位不退,故名住。这个住是入了空理之后,证得性空了,是无住的住。住的含义有多种,以《华严经》圆教讲,任何事物都说十。说十住:十的解释是无尽,十十无尽。先明白这个住的含义,菩萨的信心圆满后,重新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住了,就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什么呢?道。无相。无住而住。无住而住,就是住在无相、无愿、空上面。懂得这个住的含义,你就知道他现在到了什么位置,以什么为他的宗旨,以及他的趣向。住就是修行,修行的法门目的是达到得果,证得佛果,这是他的趣向。
他修的是什么呢?断惑的次第。但是《华严经》上讲,从初住开始,直至佛位。因为他生起了智慧,以智慧为住,住在佛的大智慧当中,再不退到凡夫,不退到三界,不退到二乘,也不退到权教诸位菩萨,因此叫住。说他的位永远不会再退了。如果按照《华严经》的意思,大家都听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一位一位地参。先说他最初从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这三住是修出世间的心。心出世间,不执着世间,破世间的一切烦恼障,烦恼的束缚。一时顿成根本的智慧。
略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时候,初参的三位都是比丘。第一发心住。对治一切世间的烦恼障,成就佛的智慧光明,得到了诸佛的智慧光明门。
善财童子最初参妙峰山。妙峰山是处所,山上住的是德云比丘。第二治地住。善财童子离开德云比丘的处所,到海门国参见海云比丘。对治心上缘念迷掉真理那个境界,通过修十二因缘观法,令他无有障碍。第三修行住。对治心境上那个不明、不净的障碍除掉了,证得了佛菩萨无碍的解脱法门。善财童子参到海岸国善住比丘所,这时候能够看见一切众生的根机如何?是不是法器,业行如何?死此生彼,流转不停悉能明第四生贵住。对治一切世间法得到自在。善财童子在街市上,参见了弥伽长者。此长者是位在家人,给他说的是轮字经法门,表示在生死当中,最热闹的地方,能够寂静常寂。第五方便住。善财童子参的是解脱长者。解脱长者对于真俗二谛,身边二见,得到了智慧大智境界。善财童子参解脱长者时入了三昧,普摄一切佛刹无边陀罗尼,十方各现十佛刹微尘数佛国清净庄严,十佛刹微尘数清净佛国土在自身中,这叫方便。第六正心住。对治的是寂和用。用就是动,智慧得到自在了。此时善财童子参的是海幢比丘。海幢比丘在经行地即大家行动当中,跏趺而坐,离出入息。无思无觉。在一切众生身中,能现他的化身。寂用、定慧无碍,都得到了解脱。第七不退住。不退住对治大慈大悲,摄一切众生,不自在不圆满的,令他得到自在圆满。这时善财童子在普庄严园,见休舍优婆夷。休舍优婆夷对善财说,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都住在这个园子里。那由他:一般翻为不可知数。表示什么的呢?表大悲、大行救度众生的一切方便善巧,八万四千不可说的一切众生,烦恼都断了,大家共同来教化一切众生,皆得不退转位。形容悲智双运。第八住童真住。对于世间的缠缚、余习都令他清净。善财童子所参的也有毗目瞿沙仙人。此仙人也是在家的。表什么呢?表大智清洁,无所染故。同时还有一个优婆夷,跟这个毗目瞿沙仙人同住。叫海潮处者。女的表悲。毗目瞿沙仙人表智,悲智双运,断绝了一切习气染境。随智慧行持,没有染习。第九法王子住。对治说法不自在障。说法不能自在,随众生的因缘,令一切众生得自在,当然自己应先自在,才能令众生自在。善财童子参的是胜热婆罗门。怎么样才算自在呢?登刀山,入火聚,行的是这样的苦行。善财童子走到那刀山上,很怀疑,他思想就起个念头:这是佛法门吗?天上的护法神就告诉他,善男子啊,逆即是顺,现逆行。善财童子就在那行苦行,也从刀山走过去。凡是天龙八部护法的,登刀山的,没有不得利益的,故叫法王子住。第十灌顶住。对治悲智不自在的,清净的障碍,都令他得清净。善财童子在此所见的善知识是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两位女人。女的都是表大悲的,王女表慈行的,没有染习。智悲,智满了从大悲处利益世间。这是说的十种对治。
十住就是现前的一念心,初发心时,从初发心住到十灌顶住,都在一念心。这一念心对治前头的十障碍法,一法、一心、一智慧。尽管说好多障碍,心上的一心,行一行。一行之中具足十,十又具足十,这叫十十无尽。在《华严经》初住位的菩萨,就能得到这种境界。《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初发菩提心,就成就菩提道。初发心时成正觉,如是二心初心难。这个心发不起来。为什么这样解释呢?自心不动智佛这是体,一发心就是自心的不动智佛。你的心跟不动智佛,心佛同一体故。所以一切说十,十者说法门无尽,十门即是一门,一门即是无量门。用十种对治修行,一切都能够得自在。
怎么样才发起心呢?怎么样才能入到住位呢?会缘,缘有三种。一、苦、苦缘,遇苦发了菩提心,在苦难当中、劫难当中发了心。二、乐缘,他生到天城。久了,没有再堕三涂,只是在人天道。久在人天道,他这慧根永远不迷,内心有明慧,希乐出世间的果。三、发心求佛智慧。他悟得到生死无常,想求真理。因此能见着佛及一乘的菩萨。他不求了生死,而发心成佛度一切众生。有这三种的外缘,再加他自觉的佛智。无明本是佛智,在染的时候说无明,在成就的时候就是佛智。他明白了无明本来是佛智,无明本来是明,迷了就是不明。因为本具的本智,就本来自己的智慧,而生起的信心,这个信心满了,约本智而悟入,悟了不离开本智,这是发心成住。住了又发菩提心,十信满心,入了初住,初住再发菩提心,这一发心便成正觉。
虽然要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一位一位的修,但是他的心不退了。这个修任运的、中间没有障碍。这个心是什么呢?就是大智慧。无边的一切法,一心都具足了。因为这个智跟佛平等,因为这个智跟众生心平等,因为这个智跟诸法平等。这智慧所表现的,没有什么长短染净迷悟之分了,这个智慧与虚空齐量,超过虚空。大家经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切虚空犹可量,诸佛说法不可量,说他义无边故。
明白了自心根本的无明体用,就是不动智。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同一体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慧,所以初发心时,就住佛种智家,住在佛智当中,佛智如空,住在空中。所以他初发心时,能于十方世界现成佛身。
《华严经》上说:"理能成事,事能显理,理遍一切处。"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古人常说:"人生在世,苦乐参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遇到境界来的时候,就看你如何去善用其心了。不要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动怒辄骂,对对方产生怨恨。有时候难免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别人产生憎恨心。其实,并不是自己不想原谅他人,而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在这个时候就是要用佛陀教导我们的方法,来减少我们自己的憎恨心。也就是要对自己慈悲,也对别人慈悲。
对自己慈悲,是要用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事,不要太过于感情用事,太容易发脾气,动情绪。
对别人慈悲,是不管对方有理、没理,我们都在原谅他、谅解他,就好像自己犯了错,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一样。
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来谅解他人,憎恨心就会减少一些。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怨恨;多一分谅解,多一分和谐。
伟大的佛陀,降生人间,示现八相成道,降伏魔军时,并非用什么武器的神力。而是以慈心三昧来降伏的。
记得佛陀在《遗教经》中教导我们如何对治嗔恚时说:"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以,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人生虽苦短,要无怨无悔。快乐与痛苦,全在自己这一念心。以其跟人结怨痛苦过日,不如原谅包容,彼此和乐过日子来得好。快乐自己决定。
♡ 喜欢 (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十住品第十五》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主讲
《十住品》咱们讲的是住。什么是住呢?慧住。慧住于理位不退,故名住。这个住是入了空理之后,证得性空了,是无住的住。住的含义有多种,以《华严经》圆教讲,任何事物都说十。说十住:十的解释是无尽,十十无尽。先明白这个住的含义,菩萨的信心圆满后,重新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住了,就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什么呢?道。无相。无住而住。无住而住,就是住在无相、无愿、空上面。懂得这个住的含义,你就知道他现在到了什么位置,以什么为他的宗旨,以及他的趣向。住就是修行,修行的法门目的是达到得果,证得佛果,这是他的趣向。
他修的是什么呢?断惑的次第。但是《华严经》上讲,从初住开始,直至佛位。因为他生起了智慧,以智慧为住,住在佛的大智慧当中,再不退到凡夫,不退到三界,不退到二乘,也不退到权教诸位菩萨,因此叫住。说他的位永远不会再退了。如果按照《华严经》的意思,大家都听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一位一位地参。先说他最初从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这三住是修出世间的心。心出世间,不执着世间,破世间的一切烦恼障,烦恼的束缚。一时顿成根本的智慧。
略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时候,初参的三位都是比丘。第一发心住。对治一切世间的烦恼障,成就佛的智慧光明,得到了诸佛的智慧光明门。
善财童子最初参妙峰山。妙峰山是处所,山上住的是德云比丘。第二治地住。善财童子离开德云比丘的处所,到海门国参见海云比丘。对治心上缘念迷掉真理那个境界,通过修十二因缘观法,令他无有障碍。第三修行住。对治心境上那个不明、不净的障碍除掉了,证得了佛菩萨无碍的解脱法门。善财童子参到海岸国善住比丘所,这时候能够看见一切众生的根机如何?是不是法器,业行如何?死此生彼,流转不停悉能明第四生贵住。对治一切世间法得到自在。善财童子在街市上,参见了弥伽长者。此长者是位在家人,给他说的是轮字经法门,表示在生死当中,最热闹的地方,能够寂静常寂。第五方便住。善财童子参的是解脱长者。解脱长者对于真俗二谛,身边二见,得到了智慧大智境界。善财童子参解脱长者时入了三昧,普摄一切佛刹无边陀罗尼,十方各现十佛刹微尘数佛国清净庄严,十佛刹微尘数清净佛国土在自身中,这叫方便。第六正心住。对治的是寂和用。用就是动,智慧得到自在了。此时善财童子参的是海幢比丘。海幢比丘在经行地即大家行动当中,跏趺而坐,离出入息。无思无觉。在一切众生身中,能现他的化身。寂用、定慧无碍,都得到了解脱。第七不退住。不退住对治大慈大悲,摄一切众生,不自在不圆满的,令他得到自在圆满。这时善财童子在普庄严园,见休舍优婆夷。休舍优婆夷对善财说,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都住在这个园子里。那由他:一般翻为不可知数。表示什么的呢?表大悲、大行救度众生的一切方便善巧,八万四千不可说的一切众生,烦恼都断了,大家共同来教化一切众生,皆得不退转位。形容悲智双运。第八住童真住。对于世间的缠缚、余习都令他清净。善财童子所参的也有毗目瞿沙仙人。此仙人也是在家的。表什么呢?表大智清洁,无所染故。同时还有一个优婆夷,跟这个毗目瞿沙仙人同住。叫海潮处者。女的表悲。毗目瞿沙仙人表智,悲智双运,断绝了一切习气染境。随智慧行持,没有染习。第九法王子住。对治说法不自在障。说法不能自在,随众生的因缘,令一切众生得自在,当然自己应先自在,才能令众生自在。善财童子参的是胜热婆罗门。怎么样才算自在呢?登刀山,入火聚,行的是这样的苦行。善财童子走到那刀山上,很怀疑,他思想就起个念头:这是佛法门吗?天上的护法神就告诉他,善男子啊,逆即是顺,现逆行。善财童子就在那行苦行,也从刀山走过去。凡是天龙八部护法的,登刀山的,没有不得利益的,故叫法王子住。第十灌顶住。对治悲智不自在的,清净的障碍,都令他得清净。善财童子在此所见的善知识是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两位女人。女的都是表大悲的,王女表慈行的,没有染习。智悲,智满了从大悲处利益世间。这是说的十种对治。
十住就是现前的一念心,初发心时,从初发心住到十灌顶住,都在一念心。这一念心对治前头的十障碍法,一法、一心、一智慧。尽管说好多障碍,心上的一心,行一行。一行之中具足十,十又具足十,这叫十十无尽。在《华严经》初住位的菩萨,就能得到这种境界。《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初发菩提心,就成就菩提道。初发心时成正觉,如是二心初心难。这个心发不起来。为什么这样解释呢?自心不动智佛这是体,一发心就是自心的不动智佛。你的心跟不动智佛,心佛同一体故。所以一切说十,十者说法门无尽,十门即是一门,一门即是无量门。用十种对治修行,一切都能够得自在。
怎么样才发起心呢?怎么样才能入到住位呢?会缘,缘有三种。一、苦、苦缘,遇苦发了菩提心,在苦难当中、劫难当中发了心。二、乐缘,他生到天城。久了,没有再堕三涂,只是在人天道。久在人天道,他这慧根永远不迷,内心有明慧,希乐出世间的果。三、发心求佛智慧。他悟得到生死无常,想求真理。因此能见着佛及一乘的菩萨。他不求了生死,而发心成佛度一切众生。有这三种的外缘,再加他自觉的佛智。无明本是佛智,在染的时候说无明,在成就的时候就是佛智。他明白了无明本来是佛智,无明本来是明,迷了就是不明。因为本具的本智,就本来自己的智慧,而生起的信心,这个信心满了,约本智而悟入,悟了不离开本智,这是发心成住。住了又发菩提心,十信满心,入了初住,初住再发菩提心,这一发心便成正觉。
虽然要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一位一位的修,但是他的心不退了。这个修任运的、中间没有障碍。这个心是什么呢?就是大智慧。无边的一切法,一心都具足了。因为这个智跟佛平等,因为这个智跟众生心平等,因为这个智跟诸法平等。这智慧所表现的,没有什么长短染净迷悟之分了,这个智慧与虚空齐量,超过虚空。大家经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切虚空犹可量,诸佛说法不可量,说他义无边故。
明白了自心根本的无明体用,就是不动智。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同一体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慧,所以初发心时,就住佛种智家,住在佛智当中,佛智如空,住在空中。所以他初发心时,能于十方世界现成佛身。
《华严经》上说:"理能成事,事能显理,理遍一切处。"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古人常说:"人生在世,苦乐参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遇到境界来的时候,就看你如何去善用其心了。不要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动怒辄骂,对对方产生怨恨。有时候难免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别人产生憎恨心。其实,并不是自己不想原谅他人,而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在这个时候就是要用佛陀教导我们的方法,来减少我们自己的憎恨心。也就是要对自己慈悲,也对别人慈悲。
对自己慈悲,是要用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事,不要太过于感情用事,太容易发脾气,动情绪。
对别人慈悲,是不管对方有理、没理,我们都在原谅他、谅解他,就好像自己犯了错,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一样。
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来谅解他人,憎恨心就会减少一些。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怨恨;多一分谅解,多一分和谐。
伟大的佛陀,降生人间,示现八相成道,降伏魔军时,并非用什么武器的神力。而是以慈心三昧来降伏的。
记得佛陀在《遗教经》中教导我们如何对治嗔恚时说:"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以,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人生虽苦短,要无怨无悔。快乐与痛苦,全在自己这一念心。以其跟人结怨痛苦过日,不如原谅包容,彼此和乐过日子来得好。快乐自己决定。
♡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