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普贤菩萨在峨嵋(陈清香)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十方普贤菩萨在峨嵋
◆ 陈清香
擅长雕凿铸造巨型佛菩萨像的台湾花莲佛像石雕匠师詹文魁,曾在二○○一年九月完成埔里中台禅寺主殿内的二十四尊巨大主尊,包括天王殿内十二米高的四尊四面四大天王,释迦殿的主尊应身佛,即手作禅定印与触地印的降魔成道佛;第二层殿主尊富贵华丽,手作说法印的圆满报身佛,即卢舍那佛;第三层佛殿的主尊清净自在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三身佛之外,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也分据各菩萨殿。祖师殿供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另有护法神伽蓝、韦驮二尊者,以及佛弟子像等。
每一尊像均高大宏伟,都由实心的坚硬石材雕成,法相庄严,充满了威仪与量感之美。
詹文魁每次雕大佛必发大心愿,经过感应道交而致成就。中台禅寺的巨佛开光落成之后,各界十分赞叹,美誉有加。随著李祖原建筑师接手的四川峨嵋金顶华藏寺整修工程进行,在华藏寺前设计了一尊深具创意的十方普贤菩萨像,由文魁构思造型,设计图样,惊艳了大陆各级的有关单位,案子几经转折,最后还是由文魁亲自督工铸造完成。
十方普贤菩萨像从设计构思到完成,前后共经历了四年,预计今年六月竣工,订于六月十八日盛大举行开光仪式,并有其他的相关活动。
十方普贤菩萨像连宝座全高四十八米,像身高四十二米,宝座底座直径二十一米,外墙由钢筋水泥砌成,形成一个高九米的室内空间,其上端承载著六百六十吨重的菩萨铜像。制作时,是先依设计图稿塑作泥像初胚,定型后,再经放样等比例的石膏模型制作。整个过程自设计、塑作、翻模、铜铸、焊接、磨光、修饰等,程序复杂而繁琐,每个步骤都是十分费功夫的。
十方普贤菩萨像的主体像,是由前后两身不同装饰的普贤像背部相连而成,正面的普贤面向西方,顶戴花冠,面容圆满,胸饰璎珞,双手一上一下共持如意,下裳覆盖在腹腿间,裳纹随著下垂踩莲花的左足,及横置的右足,而衬托出自在适意的菩萨坐姿。背面的法相面向东方,呈现阿弥陀佛面容,虽戴花冠,但胸无璎珞,内著偏袒右肩的僧衣,外罩两肩覆盖的汉式袍服,双手在腹前结法界定印,双腿结跏趺坐,袍服下端垂覆于盛开的莲花宝座之上。就十方普贤菩萨像整体外观视之,威仪具足,一派庄严。
此前后法身背部相连的主体像,共同坐在盛开圆形的莲花宝座上,而莲花宝座更乘载在四头后体相连的大象上,每头大象均是正面伸长著鼻子著地,两旁侧六牙伸出,双耳若巨型荷叶,二前肢微倾,额前饰玉佩,背部覆鞍帔,足下为俯莲式大莲花瓣,六牙白象的装扮,充满了富贵气息。(见插图一、二)
而就更深一层寓意说,自唐代以下,图像上便流行著大象是普贤的坐骑,因普贤是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的代表,与文殊的智德、证德相对。文殊驾狮子,代表智慧的狞猛,普贤骑白象,象征愿行的坚持。文殊与普贤侍佛的一左一右,三像合之,即为理智相即,行证相应,三昧与般若全者,便是毗卢遮那法身佛的境界。
至于四头大象向著四个方向的结构,此虽佛经典据所无,但图像最早源流,却可追溯至纪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所制作的石柱,其柱头好以狮子、大象、牛、马为饰,其保存在鹿野苑博物馆的四头狮子背部相连的阿育王石柱,造型最美,已成为印度的国徽。台北石碇大仑山华梵大学校园也竖有该型石柱,也几乎成了校徽。以四象背部相连的柱头装饰,在印度山崎佛塔塔门石柱上,也有纪元前一世纪的遗例,至今尚存。
而文魁所创制的十方普贤菩萨像,其四头大象背部相连的图像寓意,却谓是代表悲、智、愿、行四心,也代表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意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的四种精神,依《中阿含经》、《大智度论》等经文的释义曰:
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著也。
十方普贤像之为名,乃在于二身主相顶上先有四个大头面;四个大头面之上,再以莲花座架上四个小头面;四个小头面之上,再以莲花座架二个小头面。总计加起来,共有十个面,面向十个方向,故称十方普贤。(见插图三)
十方普贤像的设计中最精彩处,则在于十张头面顶上宝冠的图案设计与正中文饰寓意。宝冠图案设计结合了卷草文、如意文、圆圈文、奖章文、连珠文等古今著名精美文饰透雕而成。细细审之,左右对称,华贵无比。而宝冠正中的文饰寓意,更是揭橥了十方普贤造像的主题。为了彰显普贤菩萨的愿行,文魁设计了十种文饰,以代表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依唐罽宾国三藏般若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
尔时普贤菩萨磨诃萨……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十方普贤像的正面西向的普贤面顶上花冠,其冠饰正中圆形图饰内,便是以双手合十的图像,来象征经文“一者礼敬诸佛”。而背面东向的弥陀面,其顶上正中冠饰,则以种子字来说明经文“二者称赞如来”。
十方普贤像南面的脸庞,则刻画以出家比丘的面容,其冠饰正中圆形图饰内,则是以刻有“行愿无尽”四字的宝钵图形,来代表经文“三者广修供养”。而其背对北向的宝相,呈现“金刚萨埵”的脸庞,正中冠饰则以莲花图形,来表示经文“四者忏悔业障”。
第二层十方普贤像中,位于西南的宝相,是弥勒菩萨的颜面,其冠饰以祥云文饰,来象征经文“五者随喜功德”。而像对西北面宝相,则为阿难尊者的颜面,其正中冠饰,则以圆形*轮来象征经文“六者请转*轮”。
面对东北的宝相,是微微张口欲言的迦叶尊者的脸颊,正中冠饰,则是以如来面相来象征经文的“七者请佛住世”。而面对东南的宝相,则呈现了两颊有酒窝的善财童子脸,善财冠饰正中,刻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以表示经文“八者常随佛学”。
十方普贤像的顶层,仅有前后二面小头面,西向的宝相,取样十世纪时天台国清寺的拾得和尚之容颜,正中冠饰是一支如意,此为阐释经文中的“九者恒顺众生”。东向的宝相,沿袭著主尊的如来面,正中冠饰是以一颗圆硕的摩尼宝珠,来说明“十者普皆回向”。
十副圆满吉祥的加冠宝相之顶上,文魁又欲罢不能的再架莲座,座上再串上十颗圆球宝珠,取名“圆满刹”,因造型犹如佛塔的塔刹刹杆一般,矗立高空,直达天际。
而就整个十方普贤像的架构而言,底座平面面积宽大,依塑像的高度层层上升,而平面面积逐次缩小,最后升至圆满刹顶,平面面积已近零。是故整体体积造型有如一座角锥形或圆锥形,这便犹如印度早期的佛塔--窣堵波(stupa)的覆钵造型,也就是金字塔型,而十三世纪的菩提迦耶的金刚宝座塔,也是此造型的延续。因此十方普贤菩萨像实际上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宝塔,顶上为塔刹刹杆,自是理所当然的了。
若进一步说,整个十方普贤巨像,由基座(即须弥座)、多层重瓣莲花、祥云、大象、莲座、法身、宝相、宝冠、圆满刹等组合而成,每层都有莲花,层层向上,重重无尽,故也可视为是一座《华严经》所描述的无量法界的“华藏世界海”。
基座的部分,有大理石制的圆形石墙,上刻浮雕一百零八位罗汉,分成十个区块,每块有文字与罗汉图像,文字是将普贤十大愿行的经文镌刻其上,罗汉图像则刻一百零八位出家比丘,面容老少多变,表情生动传神,姿态坐立各异,是深具动感与变化之美的佛弟子群像。图文相互辉映,主题是象征愿行。
去年八月笔者与小女仁华在文魁导游下,巡礼海拔三千零七十七公尺的峨嵋金顶,也参观那尚未完成的十方普贤像,在摄氏五、六度的低温中,瞻仰千年圣域,那种冷、净、宁、寂、庄严的感受,至今犹在内心回荡。
金顶金殿最初为明万历三十年,妙峰禅师请西蜀蕃王潞安捐造的铜殿,殿高二丈五尺,进深一丈五尺,此殿后毁于大火,历代几经多次重修重建。一九七二年大火,金顶、华藏寺全毁,四年前,在有关当局的促成下,李祖原建筑师复建了华藏寺,詹文魁匠师创建了十方普贤像。台湾的两位大师,以精湛的设计规划,为世界文化遗产再添新貌,在两千年来的佛教胜地,再增新景,赢得了海内外一致的赞誉。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峨嵋山的古迹建物,以及自然景观,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登录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能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圣域上,以独特的造型,以洗炼的技巧,华贵的外观,增添新景的魅力,使得二○○六年三月发行的National park of China风景名胜刊物上,以文魁制作的十方普贤像为彩色封面,内文还特别以“云上金顶,天下峨嵋”为题,撰稿介绍。但文中未提李、詹二位大师的用心,以及十方普贤像所彰显的普贤行愿,笔者特在此提出,除了志盛,并资两岸佛地子深心体认。 ♡ 喜欢 (0)
◆ 陈清香
擅长雕凿铸造巨型佛菩萨像的台湾花莲佛像石雕匠师詹文魁,曾在二○○一年九月完成埔里中台禅寺主殿内的二十四尊巨大主尊,包括天王殿内十二米高的四尊四面四大天王,释迦殿的主尊应身佛,即手作禅定印与触地印的降魔成道佛;第二层殿主尊富贵华丽,手作说法印的圆满报身佛,即卢舍那佛;第三层佛殿的主尊清净自在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三身佛之外,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也分据各菩萨殿。祖师殿供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另有护法神伽蓝、韦驮二尊者,以及佛弟子像等。
每一尊像均高大宏伟,都由实心的坚硬石材雕成,法相庄严,充满了威仪与量感之美。
詹文魁每次雕大佛必发大心愿,经过感应道交而致成就。中台禅寺的巨佛开光落成之后,各界十分赞叹,美誉有加。随著李祖原建筑师接手的四川峨嵋金顶华藏寺整修工程进行,在华藏寺前设计了一尊深具创意的十方普贤菩萨像,由文魁构思造型,设计图样,惊艳了大陆各级的有关单位,案子几经转折,最后还是由文魁亲自督工铸造完成。
十方普贤菩萨像从设计构思到完成,前后共经历了四年,预计今年六月竣工,订于六月十八日盛大举行开光仪式,并有其他的相关活动。
十方普贤菩萨像连宝座全高四十八米,像身高四十二米,宝座底座直径二十一米,外墙由钢筋水泥砌成,形成一个高九米的室内空间,其上端承载著六百六十吨重的菩萨铜像。制作时,是先依设计图稿塑作泥像初胚,定型后,再经放样等比例的石膏模型制作。整个过程自设计、塑作、翻模、铜铸、焊接、磨光、修饰等,程序复杂而繁琐,每个步骤都是十分费功夫的。
十方普贤菩萨像的主体像,是由前后两身不同装饰的普贤像背部相连而成,正面的普贤面向西方,顶戴花冠,面容圆满,胸饰璎珞,双手一上一下共持如意,下裳覆盖在腹腿间,裳纹随著下垂踩莲花的左足,及横置的右足,而衬托出自在适意的菩萨坐姿。背面的法相面向东方,呈现阿弥陀佛面容,虽戴花冠,但胸无璎珞,内著偏袒右肩的僧衣,外罩两肩覆盖的汉式袍服,双手在腹前结法界定印,双腿结跏趺坐,袍服下端垂覆于盛开的莲花宝座之上。就十方普贤菩萨像整体外观视之,威仪具足,一派庄严。
此前后法身背部相连的主体像,共同坐在盛开圆形的莲花宝座上,而莲花宝座更乘载在四头后体相连的大象上,每头大象均是正面伸长著鼻子著地,两旁侧六牙伸出,双耳若巨型荷叶,二前肢微倾,额前饰玉佩,背部覆鞍帔,足下为俯莲式大莲花瓣,六牙白象的装扮,充满了富贵气息。(见插图一、二)
而就更深一层寓意说,自唐代以下,图像上便流行著大象是普贤的坐骑,因普贤是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的代表,与文殊的智德、证德相对。文殊驾狮子,代表智慧的狞猛,普贤骑白象,象征愿行的坚持。文殊与普贤侍佛的一左一右,三像合之,即为理智相即,行证相应,三昧与般若全者,便是毗卢遮那法身佛的境界。
至于四头大象向著四个方向的结构,此虽佛经典据所无,但图像最早源流,却可追溯至纪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所制作的石柱,其柱头好以狮子、大象、牛、马为饰,其保存在鹿野苑博物馆的四头狮子背部相连的阿育王石柱,造型最美,已成为印度的国徽。台北石碇大仑山华梵大学校园也竖有该型石柱,也几乎成了校徽。以四象背部相连的柱头装饰,在印度山崎佛塔塔门石柱上,也有纪元前一世纪的遗例,至今尚存。
而文魁所创制的十方普贤菩萨像,其四头大象背部相连的图像寓意,却谓是代表悲、智、愿、行四心,也代表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意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的四种精神,依《中阿含经》、《大智度论》等经文的释义曰:
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著也。
十方普贤像之为名,乃在于二身主相顶上先有四个大头面;四个大头面之上,再以莲花座架上四个小头面;四个小头面之上,再以莲花座架二个小头面。总计加起来,共有十个面,面向十个方向,故称十方普贤。(见插图三)
十方普贤像的设计中最精彩处,则在于十张头面顶上宝冠的图案设计与正中文饰寓意。宝冠图案设计结合了卷草文、如意文、圆圈文、奖章文、连珠文等古今著名精美文饰透雕而成。细细审之,左右对称,华贵无比。而宝冠正中的文饰寓意,更是揭橥了十方普贤造像的主题。为了彰显普贤菩萨的愿行,文魁设计了十种文饰,以代表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依唐罽宾国三藏般若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
尔时普贤菩萨磨诃萨……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十方普贤像的正面西向的普贤面顶上花冠,其冠饰正中圆形图饰内,便是以双手合十的图像,来象征经文“一者礼敬诸佛”。而背面东向的弥陀面,其顶上正中冠饰,则以种子字来说明经文“二者称赞如来”。
十方普贤像南面的脸庞,则刻画以出家比丘的面容,其冠饰正中圆形图饰内,则是以刻有“行愿无尽”四字的宝钵图形,来代表经文“三者广修供养”。而其背对北向的宝相,呈现“金刚萨埵”的脸庞,正中冠饰则以莲花图形,来表示经文“四者忏悔业障”。
第二层十方普贤像中,位于西南的宝相,是弥勒菩萨的颜面,其冠饰以祥云文饰,来象征经文“五者随喜功德”。而像对西北面宝相,则为阿难尊者的颜面,其正中冠饰,则以圆形*轮来象征经文“六者请转*轮”。
面对东北的宝相,是微微张口欲言的迦叶尊者的脸颊,正中冠饰,则是以如来面相来象征经文的“七者请佛住世”。而面对东南的宝相,则呈现了两颊有酒窝的善财童子脸,善财冠饰正中,刻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以表示经文“八者常随佛学”。
十方普贤像的顶层,仅有前后二面小头面,西向的宝相,取样十世纪时天台国清寺的拾得和尚之容颜,正中冠饰是一支如意,此为阐释经文中的“九者恒顺众生”。东向的宝相,沿袭著主尊的如来面,正中冠饰是以一颗圆硕的摩尼宝珠,来说明“十者普皆回向”。
十副圆满吉祥的加冠宝相之顶上,文魁又欲罢不能的再架莲座,座上再串上十颗圆球宝珠,取名“圆满刹”,因造型犹如佛塔的塔刹刹杆一般,矗立高空,直达天际。
而就整个十方普贤像的架构而言,底座平面面积宽大,依塑像的高度层层上升,而平面面积逐次缩小,最后升至圆满刹顶,平面面积已近零。是故整体体积造型有如一座角锥形或圆锥形,这便犹如印度早期的佛塔--窣堵波(stupa)的覆钵造型,也就是金字塔型,而十三世纪的菩提迦耶的金刚宝座塔,也是此造型的延续。因此十方普贤菩萨像实际上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宝塔,顶上为塔刹刹杆,自是理所当然的了。
若进一步说,整个十方普贤巨像,由基座(即须弥座)、多层重瓣莲花、祥云、大象、莲座、法身、宝相、宝冠、圆满刹等组合而成,每层都有莲花,层层向上,重重无尽,故也可视为是一座《华严经》所描述的无量法界的“华藏世界海”。
基座的部分,有大理石制的圆形石墙,上刻浮雕一百零八位罗汉,分成十个区块,每块有文字与罗汉图像,文字是将普贤十大愿行的经文镌刻其上,罗汉图像则刻一百零八位出家比丘,面容老少多变,表情生动传神,姿态坐立各异,是深具动感与变化之美的佛弟子群像。图文相互辉映,主题是象征愿行。
去年八月笔者与小女仁华在文魁导游下,巡礼海拔三千零七十七公尺的峨嵋金顶,也参观那尚未完成的十方普贤像,在摄氏五、六度的低温中,瞻仰千年圣域,那种冷、净、宁、寂、庄严的感受,至今犹在内心回荡。
金顶金殿最初为明万历三十年,妙峰禅师请西蜀蕃王潞安捐造的铜殿,殿高二丈五尺,进深一丈五尺,此殿后毁于大火,历代几经多次重修重建。一九七二年大火,金顶、华藏寺全毁,四年前,在有关当局的促成下,李祖原建筑师复建了华藏寺,詹文魁匠师创建了十方普贤像。台湾的两位大师,以精湛的设计规划,为世界文化遗产再添新貌,在两千年来的佛教胜地,再增新景,赢得了海内外一致的赞誉。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峨嵋山的古迹建物,以及自然景观,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登录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能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圣域上,以独特的造型,以洗炼的技巧,华贵的外观,增添新景的魅力,使得二○○六年三月发行的National park of China风景名胜刊物上,以文魁制作的十方普贤像为彩色封面,内文还特别以“云上金顶,天下峨嵋”为题,撰稿介绍。但文中未提李、詹二位大师的用心,以及十方普贤像所彰显的普贤行愿,笔者特在此提出,除了志盛,并资两岸佛地子深心体认。 ♡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普贤菩萨与峨眉山(韩廷杰)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