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宽运法师

菩萨悲愿 怜悯众生──观世音菩萨与药师佛之十二大愿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菩萨悲愿.怜悯众生(一)
   ──观世音菩萨与药师佛之十二大愿

  2013年4月14日,香港菩提学会生日会顶礼《药师宝忏》一永日,回向与会善信消灾延寿,福慧双增,常随佛学,所求如愿。参加法会之善信十分踊跃,法喜充满,如意吉祥。
  我们都知道,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等。为东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药师佛于因地修行时曾发十二大愿,令诸众生所愿皆遂,尤愿众生诸根完具,疾病消除,解脱厄难,因而有消灾延寿药师佛之称。是故,祈求药师如来治病、延命、消灾之法,可说是大乘佛教信徒的普遍信仰,就像信奉观音菩萨一样。
  我们恭敬、礼拜药师佛,必须知道药师信仰中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那就是《药师琉璃本愿功德经》,经中所讲的「本愿」,就是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药师佛为什么要发此十二大愿?而这十二大愿与观音菩萨所发的十二大愿有何分别?其内容又是什么?
  相信我们有些人只知道一部份,有些人可能完全不知道。所以我想在这里,跟大家说明一下:
  此两种大愿,其实都是菩萨在果地修行时所发的根本誓愿;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因此观音菩萨所示现的是,深入世间,寻声救苦,三十二应,广施无畏的悲情。至于药师佛,则是东方琉璃世界之教主,祂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亦和观世音菩萨一样,为解除众生的苦厄,而发宏誓愿,祂的根本愿求是希望众生能袪去疾病之苦、具足诸根,导入解脱;而药师佛即因此不可思议誓愿而成为佛,且被称作大医王佛、医王善誓。因此,可以说,前者的本愿是救苦救难、千求万应;后者的本愿是救病救危、消灾延寿。明白了两者的分别所在,我们便能更深入地体会菩萨的悲心。接下来让我们细看祂们各别的十二大愿。
 
观世音菩萨第一愿是:令十方称其名号之众生,断除苦恼;
 
第二愿:令十方称其名号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是令众生远离火灾之险;
 
第三愿:「被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令众生不被水淹。若有众生虔诚持诵观音菩萨名号或《大悲咒》,即可免除水灾之难;
 
第四愿:令众生免除黑风的灾难。黑风是类似台风的强风;从前以航海捕鱼为生的渔民,要拜车公、龙王等,以祈出海平安。以香港而言,位处南方,人们多出海打渔为生,由于当时并无天气预报,若在海上遇到黑风或龙卷风之类就会非常恐惧;但若在此时能诚心诵念观音菩萨名号,即可免除被黑风卷淹船只的厄难;
 
第五愿:「能令众生,临刑被害,刀寻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是令众生远离刑罚刀兵之劫,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第六愿:「称其名号,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剎,鸠盘荼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是令众生免除恶鬼缠身等灾难;
 
第七愿:「禁系枷锁,所不能着」;是免除众生受牢狱监禁之苦。古代受刑并不只是加手铐,而是用沉重的木板扣在颈项连着手的枷锁,还有铁链锁脚,近现代的监狱虽然文明进步了,但对重犯有时仍用手铐、脚镣;若人在接受此类刑罚之时,能恳切诵念观音菩萨名号,即可免除禁系枷锁等牢狱之灾;
 
第八愿:是免除众生的怨债。若有众生曾经亏欠了别人,将来这个被欠的人就可能会化身成为盗贼,找你算账,偷去你的东西;但是苦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即能观其音声,即时令其解脱;
 
第九愿:令众生免除黩武,黩武指战争,即是说人有与生俱来的欲望,难以袪除,如统治者为贪欲而发动战争,以致生灵涂炭。但是若能持诵《大悲咒》,好斗的众生即能远离瞋恨,停止兵戈,即可化却黩武的灾难;
 
第十愿:是令众生远离瞋恨心。若有众生常念观音菩萨,念至「纯音无尘,根境圆融,对无所对」之时,就自然不会生起憎恨与妒嫉;
 
第十一愿:是令众生远离痴心妄想,不会痴心一片,无法自拔;乃至妄想净尽,心光湛现,「根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

第十二愿:令众生求生男得生男,求生女得生女;「男者福德智慧,女者端正柔顺,众生爱敬」。
 
  观世音菩萨所发的十二愿望;每一个愿望都是为令众生离苦得乐而发(其中能救三灾[火、水、风]、脱四难[刑难、鬼难、囚难、贼难]、离三毒[贪、瞋、痴]、应二求[求男、求女]),可见菩萨的慈悲与伟大;所以我们称祂做「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中的补位佛;如果我们诚心诚意的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将来一样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所有诸佛菩萨都是乘愿而来到人间的,祂可以入涅槃,亦可以不入涅槃;世界有成住坏空,而西方极乐世界却是愿力所成,是恒在的;观世音菩萨是此世界的补位佛,亦是古佛再来,待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完成了救度众生的责任后,祂将继续行各种菩萨道,利益一切有情。祂以后的世界是「一切珍宝所成就」,名为「功德山王如来」,佛寿九十六亿那他百千劫。在此要特别说明一下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的深厚渊源,据《悲华经‧大施品授记品》所载,阿弥陀佛在因地做转轮圣王时,观世音菩萨曾做过王太子,名为「不眴」;在经教里,观音菩萨称阿弥陀佛为本师,头上顶戴弥陀如来化像,为如来胁侍,辅助弥陀乃至佛涅槃后将继续化度有情。事实上这种关系,可推溯至阿弥陀佛为法藏比丘时,观音菩萨已是证得佛位的「正法明如来」;法藏比丘为了创造一个至臻至善的极乐佛国,用五劫时间研究二百一十亿诸佛土,期间亦曾向正法明如来请教法益,至法藏比丘成佛后,正法明如来又倒驾慈航为观音菩萨身,辅助阿弥陀佛;所以说他们彼此之间,互为因果,着实难舍难分;又《悲华经》中强调了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之论点,基于此因素,做文中逐出现若行者能一心念观音菩萨名号,与专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同样可往生净土之说。而按《理趣经》另一说法,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本为一体,菩萨是弥陀的化身,经云:「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是观自在异名,则此名无量寿,若净妙佛果现成佛身,住杂染五浊世界,则名为观自在菩萨。」这不正说明了「无量寿佛」就是观自在菩萨吗。

  上文述及,观世音菩萨发了十二大誓宏愿,而阿弥陀佛所发的愿就更多,总共发了四十八大愿;所以说现在所有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最为第一,无有可超越者;因此,我们所有的念佛、念观音菩萨的人,同样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如果现在修行不圆满,将来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中继续修行,这是果;在世修行时努力不断念佛是因;这个修行上的因果关系,希望大家能牢记于心。《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这本经是说明现世利益与净土往生思想的,若能通持此经或常念药师如来名号,则可帮助我们消灾延寿。

  前面述及观世音菩萨有十二大愿,药师佛同样亦有十二大愿;以前法会中我们延生普佛,其中拜愿,一是拜药师佛,二是拜日光菩萨及月光菩萨;我们拜药师佛,但是否知道药师佛是住在东方琉璃世界的?可能我们念佛的信众当中,有些喜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些则喜欢往生到东方净土。在《阿弥陀经》中佛说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好远好远,经文是这样说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药师佛所居的净土就距离我们更远了,《药师琉璃本愿功德经》云︰「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所谓「十殑伽沙」是非常遥远的,当然,这种距离是相对于凡夫的心识而言的;《阿弥陀经》中不是说「于一念倾即得往生彼国」吗?远近的距离,实可消泯于一念之间,这就是境界的差别,未达到这种境界之时,就觉得非常遥远;当达到这种境界之后,就会觉得近在咫尺,一瞬间或一念间就到达了;经中有所谓「饭食经行」︰一餐饭的时间就供完了十方所有诸佛,正是这个意思。

  不过我们必须知道,学佛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明白,一切的佛法,都不是拿来讲说的,而是让人依着去修的;所以我们常常说,佛教是一个重视实践的宗教。在佛教教义中,「四念处」是要我们观,「八正道」亦是要我们观,《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更是要我们观,可以说,这些种种都是给人作为修行的观想方法。其中更有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所谓「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高深理论,听起来好像很玄妙,其实均可透过实践而得到确实的实证的;因此,从实践与体证的角度而言,佛法是不假外求的;我们信佛、学佛、皈依佛,并不止于到寺庙去拜拜,祈求佛、菩萨保佑我们,为我们消灾增福。我们要深信自己原来具足佛性,与佛无异;只因贪、瞋、痴三毒以及妄想执着而无法证得,所以必须透过努力的修行,清净我们的三业,才有机会回复本来的真性;《华严经》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提醒我们,其实在本性上我们原与佛无二无别。当然,在未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是很难认同亦不易明白的,可是,当我们学佛的时间久了,就会对此有较深入的了解与体会。不过,话且要说回头,一切必须从基础学起;佛教义理可分为教门与行门两方面,现时新一代年青的学佛人,可能较重视教门是忽略了行门;诸如诵经、拜忏等等,这些虽是仪规,却实实在在是学佛人必修的功课。
 
  佛教有众多的法门,总说有八万四千之多,而每一法门都是为度不同的人而设,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一切说法必须是应病与药、因才施教,契机契理的,如此即是诸佛菩萨化度有情的根本怀抱。在义理层面上,我们可以讲得很深,谈「空」、说「有」,高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是,很多人是无法明白的,所以真正的说法是应机说法,要符合大众所求,要讲基本的理论,还要讲得清楚明白,好让大众能依之去行、去修。

  举例来说,戒、定、慧三无漏学是成佛之道必经的门径︰1.戒学︰又称增戒学、增上戒学。戒可以修善,并可以防止身、口、意作恶业。2.定学︰又称增上心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定可摄散澄神、摒除离念,见性悟道。3.慧学︰又称增慧学、增上慧学。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法实相。此三者为佛教的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从定发慧。是以,《菩萨地持经》卷十即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可以说三学即尽摄一切法门,因此,所有修行人都应该精勤修学。不过三学中的定与慧是不容易修的,于静坐中去摄心、去观想、去照破,通常一般的学佛人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诸佛慈悲,特开一念佛法门,若行者能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等三心,不间不断地持诵弥陀佛号,将心等三心,不间不断地持诵弥陀佛号,将来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主要是靠我们自力信、愿、行的坚固,再加上阿弥陀佛的他力摄受,就能一心不乱,随愿往生。
 
  佛教作为我们的信仰,只有信而无愿无行是不成的;我们信佛、拜佛,不能只是停留在祈求佛菩萨保佑的层次,我们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未悟的佛」,悟后的众生与佛无异无别;其实我们也可以许阿弥陀佛一样的四十八愿,甚至发观音菩萨的十二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弘愿等等。我们也可以许下将来誓要成佛,将来要度众生之愿。如法师圆寂,乘愿再来之愿,也是这种愿;可见所有功德都是由信、愿、行来成就的,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说徒有信而缺乏行与愿,最终就不知往那里去,所以发愿是很重要的;要成就佛道就必须发大愿。观音菩萨所发的十二愿,就是这种大愿。

   既然今天我们拜《药师懺》,趁此机会,让我们再来看看药师佛在觉得菩萨道时所发的十二种愿望。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与左胁侍月光遍照菩萨、右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合称东方三圣。另外又有十二神将为眷属;每一神将各拥有七千药叉,计为八万四千护法神。更有一种说法谓十二神将于昼夜十二时、四季十二个月中轮流守护众生。药师佛发利导众生之十二大愿(又作十二大愿、十二上愿),广大深诚。因时间关系,我现在为大家简略作说︰
 
一、自他身光明炽盛之愿︰
  「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燃,照顾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当佛菩萨证得正等正觉之时,自身光明,可照无量无边世界。而每一位佛都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譬如说观音菩萨有三十二种应化身,度出家人之时现比丘相,度信众之时现居士身;你们今天来西方寺念佛可能都是受药师如来或观音菩萨指引而来的,祂示现不同的身来帮助你。所谓如来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极乐世界或药师琉璃世界中是无男女之别的,所有国民都现丈夫身;因此,药师佛发愿令一切有情与自己一样平等无分别。
 
二、威德巍巍开晓众生之愿︰
  「愿我来世界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
    药师佛发愿将来成佛后,身如琉璃一样光明无垢,内外通透,清净无瑕。以前古代的人可能对钻石了解不多,以琉璃为最珍贵;若现在的人发愿,应该会以钻石作比喻;所以我们都可以发这样的愿,愿将来成佛后,身如钻石一样内外清明皎洁。能令幽冥众生随意所趣,作法事业。
 
三、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之愿︰
  「愿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
即是说,希望一切有情皆能心想事成,无所缺乏。
 
四、使一切众生安立大乘之愿︰
   「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愿所有外道,都能入于佛法正道;乃至声闻、缘觉都能安立于大乘道中。四圣六凡的十法界内,修行者最终所证的是一真法界;一即无二:真即不妄。交彻融摄,故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故称一真法界;也就是说,真如本体,是最高的境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超越了一切思辩与思惟;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此,行者惟有了悟诸法皆空,才能安立于实相理中行菩萨道。

五、使一切众生行梵行具三聚戒之愿:
  「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
  古时修行人的坚守梵行,若比丘未能持午,则被视为破戒。人熟无过,人熟无罪?若能持名念佛,则可使身心清净无染。其实佛教里是有「方便解」的;所谓「方便戒」举例来说,如果到别人家里作客,主人问你吃饭没有?由于不想让对方为自己张罗,虽然你还没有吃;却回答说吃了,这虽然是打了妄语,但亦可以说是方便妄语。又譬如说,我们诵经有时或快、或慢,甚至有些字不识,也照着诵,这些都可以说是行方便戒。不过,若我们能虔诵药师佛号,在佛力加持之下,一切戒行将无有缺失。
 
六、、使一切不具者诸根完具之愿:
  「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盲聋瘖哑……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天生迟钝,五官不正,如盲、聋、哑等,若能终生持诵药师佛名号,来世定必相貌端正,不用美容、化妆等一样形态娟好;而且远离一切残疾的障碍。
 
七、除一切众生诸病,令彼身心安乐之愿:
  「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乐,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
  劝诵药师佛名号,可得无病无灾,身心康健安乐。
 
八、转女成男之愿:
  「若有女人………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立志修行的人,需具丈夫气概;因此若有女人愿为修菩萨道而舍女身,只要以真诚无染之心听闻药师佛的名号,即得转女身或丈夫相。


九、使诸有情解脱天魔外道的缠缚,远离邪思恶见稠林,引摄正见之愿:
  「令诸有情,出魔罗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如果有人受诸邪魔外道的影响,能实时觉醒,以回转之心持诵药师如来的名号,即得返回正道,安住于正见中。
 
十、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之愿:
  「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若有众生横遭诽谤、逆受欺凌等种种身心苦恼,如能以至诚心诵持药师如来名号,即可免除诸种苦难。
 
十一、使饥渴众生得上食之愿:
   「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
  这个世界上,无论那一个时代,都有很多贫穷的人,经常抵受着饥渴之苦,并因此而造下偷、抢等恶业。慈悲的药师佛,不但能解除这些众生身体上的饥渴,而且能令他们闻法、学法、得受法乐。

十二、使贫乏无衣服者得妙衣之愿:
  「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虫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翫,皆令满足。」
 
  从上所述,可见药师佛为众生所发之十二大愿,每一愿都是为了利乐乃至救拔众生而发的。《药师忏》里面讲到:药师佛是一位大医王,祂给众生吃什么药呢?一、慈悲喜舍;二、忍辱柔和;三、正信三宝;四、勤修福慧。五、六波罗密……返本归原、有过能改、行诸方便、不动声色、常用如是等……。其实众生的病是身、口、意的病,如果一个人身心都有病那该如何去修?《药师忏》里说,我们要对自己一切不善的行为升起忏悔心,如是便能恶业消除,善业增长,心念渐渐趋向清净。同时,我们如能勤拜药师佛、拜《药师忏》、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七日七夜受持八关斋戒或供上妙饮食,诵经四十九日,并燃四十九种灯、造药师如来像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乃至四十九日,日夜不绝,更造五色彩旛等以为供养,如是所有苦恼病痛都可以袪除,而且能够消灾延寿,所求如愿。再者,恒持药师佛号的人,将来定必往生东方琉璃世界,自然化生,或生其他净域;此外,我们都知道,若人临命终时,东方净土有八大菩萨带领,即:观世音、文殊、得大势、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弥勒八大菩萨,其中任何一位都可以接引我们往生东方琉璃净土中。

  记得有些时候在佛七念佛法会中,念到「愿修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时,我都会鼓励大众说:「就直接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吧』!」在《药师经》中说到:「东方琉璃净土,彼佛国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由此可见,真如实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东方琉璃净土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佛佛道同,所有的净土其实都是一样的。虽然如是,诸佛圣众中,阿弥陀佛被誉为最尊第一,为什么呢?因为祂愿力最大,最为慈悲,最为包容,所谓「九品等分」、「莲花化生」,再恶的人十念都有机会带业往生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中继续修行。
 
  我们念佛、打佛七所趣向的就是弥陀净土,不用兜兜转转,直接就求生到西方。所以我希望大家多抽些时间来西方寺跟大众一起念佛,共修的好处是可以互相勉励、互相提契,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到无念而念,念念相应,一心不乱境界现前之时,即能往生极乐;因此,念佛是因,西方极乐世界是果;连文殊、普贤等诸大菩取终也是以西方净土为依归的;所以说西方净土是「净土中的净土」;而称念阿弥陀佛就等于称念所有诸佛、菩萨了。
 
  经过上述的讲解,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西方净土的殊胜,都能具足菩提心、发菩提愿,发比阿弥陀佛还要大、还要慈悲的愿;如果真的这样的话,相信将来我们会在西方极乐世界中会面,希望到时大家还记得我今天所说的一番话。阿弥陀佛!(全文完)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