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怀济世 悲悯苍生──缅怀一代高僧妙湛老和尚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宽运法师于厦门南普陀寺纪念妙湛老和尚百年诞辰大法会现场
慈怀济世.悲悯苍生
──缅怀一代高僧妙湛老和尚
妙湛老和尚一生精勤为国、为教、为众生,堪称当代中国佛教杰出的教育家、慈善家。他对中国佛教所作出的贡献将永志史册,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僧伽向他效法、学习。藉此「妙湛老和尚诞辰百年纪念」之际,为了缅怀这位无私、无我,献身佛教的高僧,笔者试从他一生在复兴寺庙、弘法利生、慈善教育、普施济众等事业之主要贡献,略作阐述,以资追思及纪念。
妙湛老和尚一生之伟大贡献
妙湛老和尚,生于1910年11月,俗名褚永康,辽宁丹东人。1939年于凤城双泉寺依进修老和尚剃度出家,同年10月于北京拈花寺受具足戒。1940年到青岛湛山寺佛学院深造,1942年到扬州高旻寺亲近来果禅师,深受来果法师器重。1957年辗转弘化至厦门南普陀寺,三学并进,建树颇多。文革期间坚守寺院,梵行高洁,处变不惊,寺院建筑、文物赖以保存。直至1995年示寂,时年86岁,僧腊56夏。
妙老的一生是光芒四溢的。他具有殷殷爱国情怀和济世悲愿,教内外凡有困难的人找他,他都尽力给予帮助。他一生有两大心愿,一是办佛教教育,二是办慈善事业。恒以维护国家利益,服务人民为职志。他的慈心、善行、修持、学养,对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主要贡献,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一、刻苦躬亲.修复名山道场
妙老一生刻苦勤奋,身体力行,修庙安僧,矢志重兴道场,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全国各大名山古刹逐步得到重建和开放。自1980年开始,妙老积极维护佛教的合法权益,维修寺院。在厦门市政府和市宗教事务局的关心支持下,厦门的佛教寺院逐步得到恢复和重建,如普光寺、鸿山寺、虎溪岩寺、万石莲寺、天界寺等道场,特别是南普陀寺,经过15载艰辛,面貌一新,雄伟壮观,远远超过从前的规模,为厦门特区建设和佛教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而且还为鼓山涌泉寺、武夷山永乐禅寺、宁德支提寺、西安净业寺等修复重建都作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在1993年为支提寺集资30多万元人民币,兴建支提山公路,全长6公里,使闽东人民盼望已久的夙愿得以实现。
二、兴办僧伽教育.培育人才
妙老早年就读于师范学校,后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丹东市第一小学校长。日寇侵华时,东北被伪满政权统治,因其名重教育界,且富爱国情操,与抗日救国会有关而遭逮捕,备受折磨。1938年,他于狱中经难友指点,默持观音圣号,未几获释,因而深感持名之益,遂决志学佛。
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妙老一方面努力维修寺院,一方面积极培养佛教接班人。1981年春,复兴了由弘一律师和瑞今法师创办的「佛教养正院」。最令人敬佩的是妙老每天亲自带头和学僧一起出坡劳动,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而在「文革」期间,他每天早晨一个人扫地,从东山门一直扫到西山门,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被政府评为劳动模范。妙老的一言一行,使学僧养成了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为他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妙老对僧伽教育极为重视,不仅于1984至85年间复修了闽南佛学院,而且还为中国佛学院、福建佛学院、武昌佛学院、岭东佛学院、依兰尼众佛学院、泉州佛学苑等,在经济、师资以及学员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广纳学子达数百人。
他在《僧教育的新构思》中说:「佛学院必须由过去单一培养教理知识的僧才,转变为培养多层次多专业知识的僧才,才能适应当前我国佛教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妙老有着远大的眼光、超人的智慧,继承了弘一律师和太虚法师的办学道路,重视学修并重、悲智双运,为适应当前社会对佛教事业之需求,大力培养弘法人才。他对僧伽教育之复兴,使佛教教育有了中兴气象,培养出数以千计的急需僧才,使慧炬有继,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晚年还多方奔走,为倡建「中国佛教大学」而大声疾呼。
三、学修并重.兴建禅堂
妙老特别重视修行,严持毗尼,出家前曾驻锡扬州高旻寺,跟随来果禅师参禅数年,领悟到心地法门之重要。当他于1957年到南普陀寺时,每天仍坚持参禅打坐。当时南普陀寺没有禅堂,他遂发愿将来兴建一座禅堂供养出家众修行用功。由于时节因缘的关系,未有如愿以偿。闽院复办后,他常对学僧说:「出家人光学教理是不够的,必须到禅堂用功,把所学的东西进行消化,才能受用,否则只是画饼充饥。」所以兴建禅堂又成了妙老的一大心愿。
南普陀寺禅堂自1991年春天开始动工奠基,经过三年的建造,于1993年春落成。妙老在禅堂开示中强调:「禅堂是寺院里最重要的一个修行地方,佛学院的学僧应白天学教,晚上坐禅,如此才可以使戒定慧并进。单单学一点文字般若是不够的,一定要坐禅。要想成佛作祖,必须住禅堂!古人住禅堂以开悟为期,不悟不出禅堂。」妙老继承了高旻寺来果禅师的宗风,勉励后学多住禅堂,学修并进。他自己每天早晨三点钟就起来打坐或读诵《金刚经》、《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等,而且对学僧们严格管教,令学僧肃然起敬。
四、爱国爱教.联谊海外
妙老一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出家前曾受社会高等教育,曾担任过辽宁丹东市第一小学校长。当时,正值日寇侵华,许多爱国人士都被逮捕,妙老也是其中之一,受尽种种痛苦折磨。因此,他每当给学僧上爱国教育课时,就会告诉大家:「只有祖国富强、国家兴盛,人民才不会受欺辱。作为新时代的僧青年,要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象历代爱国高僧那样,维护国家利益,拥护党的领导。」妙老平常待人热忱,和蔼慈祥,无论何方客人,都是一视同仁。
他在建寺、安僧、度众的同时,还做好海内外联谊工作。他曾经多次应邀到香港、新加坡、美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弘法,如1994年参加中国佛协访问团护送佛牙舍利到泰国巡礼等;并先后接待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南斯拉夫、希腊和英、美、日、德、意等国家的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在出访和接待的同时,协助政府宣传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介绍祖国改革开放后佛教发展情况。
妙老恒以振兴大教为己任,为法奔忙,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经常到香港去访问,笔者记忆犹新的是,一九九零年的十月十日,他率访问团前往香港访问,当时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大长老,还有我的恩师──永惺长老,他们一起来畅谈佛教教育、建寺安僧以及筹办佛教大学的种种理念。是晚,老人家就住在我们菩提学会,与家师彻夜畅谈。随后数天,他们访问团也参观了香港的各大道场,鼓励香港的僧青年爱国爱教,因为那个时候,香港很多年青僧人都是从福建过来的,妙老感到特别关心。如今,当年老人家苦心裁培的学僧,个个都已学业有成、道业精进,成为优秀的佛教接班人,才能卓越,弘化一方。
五、创办慈善基金.造福无量众生
妙老时常教导学僧们要学习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精神;所谓「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老人家还经常说:「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人,我们佛教徒应多做一些社会慈善福利事业。」正是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在海内外信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1994年11月,他创办了国内第一所佛教慈善机构──「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开启了国内佛教慈善事业的先河。
「慈悲济世,利乐众生」,是妙老终身矢志不移的为人准则;力行弥勒的大慈、观音的大悲、普贤的大行、地藏的大愿,是他毕生信受奉持的志业。将自已奉献给众生,愿大家早日成佛,更是他老人家的菩萨心行。在老人家的率领下,本着「爱国爱教、慈悲济世」的宗旨,广集大众的力量和善心,以出世的无私精神,做入世的利生事业,在赈灾救灾、扶危济困、救死扶伤、助学助教、放生护生、印经结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他经常亲自慰问厦门社会福利院、孤儿院、养老院、聋哑学校,甚至冒着倾盆大雨送款到市民政局捐献给灾区人民。种种善行,多不胜数,福建省宗教局曾颁发了一块「爱国爱教见真情,赈灾捐赠掬至诚」的铜匾以资表彰与鼓励。
妙老一生省吃省用、惜福修福,对生活从不计较。他到了83岁高龄的时候,外出远门也不带侍者,把节省下来的路费都用来做慈善事业。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寻声救苦,深入世间,普施甘露。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休不息,恒无疲倦。
结语
总之,妙老的悲愿,利益了无数苦难之人。他一生以「任劳任怨、委屈求全」八个字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从未计较长短得失,只有无尽之付出。他常常说:「只要大家献上一份爱心,这个世界就会变成更加美好的家园。」他虽已逾古稀高龄,还念念不忘他人的痛苦,在临终之际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训。他的人格品质、道德修养、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慈悲为怀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佛教常说「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我们应该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慈悲喜舍,利乐有情,通过慈善事业之发展,解救众生的苦难,从而达致社会和谐,人民安乐。如此,才是佛教慈济精神的真正实践与体现。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