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思想的现代意义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佛教报恩思想的标志。知恩报恩的思想,是佛教传统伦理思想的代表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值得提倡的伦理道德思想之一。中国人一直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就是说受惠于他人,就应该回报,而且不仅是要以恩还恩,还要以十倍甚至更多更好的回报去报答别人的恩惠。所以到了清代的时候,“报恩于十”的思想被教育家朱用纯收录于家庭教科书《增广贤文·朱子家训》里面,成为封建社会用来教子醒世的重要思想。
佛教的报恩思想
佛教的报恩思想出现很早,在佛教创立之后就已有之。佛教经典《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告诫弟子“彼野狐者,疥疮所困,是故鸣唤。若能有人为彼野狐治疥疮者,野狐必当知恩报恩。而今有一愚痴之人,无有知恩报恩。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
佛教是一个讲平等的宗教,佛教所说的众生之中,不仅包含了有情感的人与动物,还包括了像草、石等物种。释迦牟尼佛教导弟子们不仅要善待每一个人,就连动物也要善待。野狐生疥疮,疼痛难忍,发出求救的声音,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时我们就要伸出援手,去救它一把。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果关系的,你救了别人就会得到好报,毕竟动物也是有感情的生命体之一。佛教有“缘起”理论,是说整个世界都存在着“此有故彼有”和“此生故彼生”的缘起关系,这就表明了众生之间都是一个相互的缘生之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界都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报恩思想也是一个相互依赖而缘起待生的关系。
佛教报恩思想的中国化
佛教的报恩思想传入我国以后,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报恩思想相结合,有了更多更广的意义。中国社会是一个受儒家伦理思想指导的社会,印度佛教中平等报恩的理论被中国人接受,但是佛教要人剃除须发,不娶妻生子,不能传宗接代,这在中国人看来,违背了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出家独身是佛教僧人最根本的原则,这是不可更改的,佛教为了能够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相结合,于是从人生更广大的意义方面作了新的解释。东晋慧远就提出,在家的人,生活享受都是来自于有生育之恩的父母,尊敬王侯。出家之人以身体为患累,对生命延续不求奢望,只追求涅槃境界,是“方外之宾”,不必顺极王化。同时沙门落发,起誓,袒服,表明了为拯救俗界众生,开发人之天道,同样也是协助王化顺民。所以僧人内行天之道,志孝同用,外不奉主,并不失敬。“内外之道可合”,殊途同归。
虽然佛教从更广的人生角度对孝道思想作了新解,但还是不能回答儒家提出的传衍生命、继续血脉的责难,于是中国佛教界在承认人类共有之天性的孝道前提下,将报恩思想作为佛教孝道思想的最重要内容而加以强调。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佛教界编纂了《父母恩重报恩经》,并把这部经典刻在石碑上面,再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佛教知恩图报的思想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报恩思想。同时佛教的盂兰盆节就是专门为故逝的亲人而举行的追荐仪式,让逝世的亲人能够享知后人对他的纪念与追思。
报恩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民间,深入人心。例如佛教僧人在寺庙讲解这部经典,朝廷对僧人进行考试,此经也成为必考内容之一。敬佛就是报恩知孝,已经成为中国佛教僧人的理念,明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憨山德清提出“知恩报恩,即是慈父之孝子矣”,教导人“既秉如是行愿,二六时中,念念谛思(《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八)”。禅宗以佛心为智,号称佛心宗,清代竺峰法师说得更加直白:“以佛事为心,则尽孝报恩统在是矣。”竺峰法师为了佛心之孝而颇感吃力,感慨万端,自认对此“握管心酸,笔舌难罄,贤昆玉(即竺峰名字)最(重视)之(《竺峰敏禅师》语录卷之五)”。总之,孝道与佛教已经融为一体,进而发展起来的报恩思想,则成为我国佛教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和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
佛教的报恩思想发展成熟,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佛教徒将其构成了“报四恩”的体系。所谓“报四恩”,是指“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也有的经典说是“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主恩,四三宝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是其实质都是旨在强调要尽孝还报于家庭和整个社会以及国家。四恩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佛教的平等思想,正如佛经所说:“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父母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一劫说不能尽。二众生恩者,无始已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互为父母,各有大恩故。三国王恩者,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大自在。三十三天,常以其力,护持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是故,大圣王以正法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此外,报恩思想与佛家所说的慈悲理念也有重要的关系,慈能拔苦,悲能与乐,以慈悲的心情去善待所有人,相互施恩,各得其所,让众生都能快乐平安地生活。
知恩报恩的思想,也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矛盾最终可以化解,因为你理解了别人的想法,同意别人的想法,也就对别人有恩,那么你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别人也会报恩于你。所以恩怨之间可以转化,报恩是化解怨结的重要手段。
报四恩思想在宋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宋代非常重视儒家伦理,在政治制度上强调尊卑有序,四恩思想有助于统治者对国家的管理,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得到统治者的肯定与提倡。佛教把建立功德的活动看作是种福田的事业,父母则是最大的福田,孝敬父母,内以清净,外当尽孝,是佛教徒的当然义务与责任。佛教戒律规定,“佛言:从今听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又云:我听五处纵极破戒,应供养所谓父母、亲教师(受业和尚也)、轨范师,及病人。又云:出家人,于父母应供养供给……若常乞食亦与己所满腹食内,应取其半,济其父母”(《弥沙塞律》)。孝敬父母与报恩理念的结合,使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宋代专制统治的时代,报国主恩的思想被突显出来,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家天下制度下,佛教强调“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摄护众生,令安乐故”(《萨遮经》),“又佛法付嘱国王大臣故,常须系心祝愿也”(《西域记》)。佛教界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得到了强化,君王是人王,而“人王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本。在家出家精心道捡,皆依正国,而得住持,演化流布。若无王力,功行不成,法灭无余,况能利济?是故,所修一切功德,六分之一,常属国王。愿王福山,崇固难坏”(《释氏要览》)。这里指出了“王力”对佛教的保护作用,没有国王,就没有佛法的传播,佛教界人士只能把神权交给皇权来领导,报国恩成为中国佛教界在专制社会里的必然之路,很多佛教寺院都以“报恩”为寺额,以此来报还国家对佛教的支持。
佛教之所以把报三宝恩单独提出作为报四恩之一,就是因为佛陀创立了佛教,佛教的理论与实践给了佛教徒生活指导,使他们一生有了精神的归宿。僧人出家,不要小家而为大家,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愿,付出常人难忍的痛苦,他们无私无怨的高尚行为,以及他们为众生带来的福祉,不仅应该受到众生的尊重,而且还应该对他们进行报恩。
民国时期是我国佛教的转型时代,这时社会形态已经由家天下转变为公天下了,佛教的报恩思想也在这个新时代开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时有人撰写文章《佛教与爱国》 (《佛学半月刊》,第二十五期,1930年),比较深入地讨论了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提出了报恩思想即是爱国主义思想的转变,代表了当时佛教徒对报恩思想的新解。众所周知,民国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国内战争不止,军阀割据,外有日本军队的侵略,百姓民不聊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每一个充满爱国心的人,都要在这时挺身而出。作为佛教徒,报国恩与报父母恩显得一样重要,只有国家好了,才有父母的好生活,才有众生的好日子,才有佛教的好前景,这就是“在一爱国主义之报国主恩内,可以兼摄父母、众生、三宝之三恩,则一言爱国而四恩总报矣”。
报恩思想的现代意义
历史把我们带入了新的世纪。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大家在平等制度下过着幸福的生活。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没有现在佛教界的蓬勃发展。所以报国家恩的前提是要相信党和政府,热爱祖国,然后才是坚持信仰,报答佛恩。报国家恩是佛教徒爱国爱教行为的具体体现,也是佛教对国家作出的最大贡献,这是佛教思想在当今中国表现出来的最大的现代意义。
虽然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充裕,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一改而新,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但是我们仍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上仍然还有暴力与犯罪,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各种纷争,我们并没有因过着富足的生活而得到解脱。特别是现代社会转型与思想的混乱,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正在消减,社会秩序与家庭伦理也受到了挑战,不和谐的现象还时时出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强调知恩报恩的思想,推广报恩的理念,宣传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扶持弱者、照顾孤寡、保护儿童,培养爱心之精神,使之成为社会的风气。知恩报恩的思想,是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的思想,这需要从小事做起。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提供方便,报众生恩思想深入人心,和谐社会就能到来。推广报恩思想,就是让佛教的理念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更大,这也是佛教思想在当代社会契理契机的运用。佛教界人士做好和推广这项工作,那么三宝的地位将会得到更好的巩固。
今天,崛起的中国正在焕发活力,传统的报恩思想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进行延伸,其所具有的现代意义也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再次显示了其重要性,知恩报恩的思想将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与实践。
上一篇:上报四重恩,为哪四“恩”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