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心理健康

中青报:比“狠”的社会心态更值得警惕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又见一起校园惨案!令人悲痛的是,当事双方,一方是家长,另一方是学生。

  据警方通报,这起5月10日发生在江西上饶市第五小学的持刀伤人案件,起因是学生家长王某建的女儿,与同学刘某宸发生纠纷。于是他持刀将10岁男孩刘某宸刺伤致死。该家长伤人后并未离开,直至警方将其带走。

  因为孩子和同学之间的纠纷,家长就拿着刀冲进教室将孩子的同学杀害,如此极端举动,让人震惊,更让人愤慨。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调查之中,事件的具体起因等内情,还有待警方公布。比如,涉事家长的孩子是否长期受欺负,两个孩子之间的纠纷是否存在霸凌,以及老师和另一方家长是否存在疏忽,等等。在调查结果公布前,各方都应该克制想当然的“脑补”和“有罪推定”的冲动。

  一如同类事件,针对此事舆论场也出现了一些应当警惕的声音。比如,有部分网友表示,涉事家长的行为“情有可原”,而诸如“你管教不了你的孩子,总有人替你收拾”这类“金句”,更是引发不少网友共鸣。这些言论看似“很有道理”,可置于如此极端化行为中却不合时宜,甚至是荒谬的,因为它试图为暴力行为构建一种危险的“合理性”。

  事情无论发展到哪一步,家长向孩子的10岁同学举起利刃,都没有任何正当性可言,都为法律和社会人伦所不容。如果说对于校园霸凌现象不管不问是一种极端,这种“以暴制暴”夺人性命的极端做法,更值得警惕。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还可以追查一些具体的责任漏洞。比如媒体总结的:如果孩子双方确实存在矛盾,班主任为何未能及时化解?涉事家长拿刀冲进教室,校园安保为何未能阻挡?从一年内发生不止一起家长杀害孩子同学的事件,到近年出现多起针对孩子的暴力泄愤事件,这类暴力行为突显的某种社会心态的极端化倾向,更不容忽视。

  某种社会心态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在宏观角度,避免社会的“狠化”以及社会心态的极端化,有很多大方向。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让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之间保持沟通与对话,并让人坚信可以通过“讲道理”来缓解矛盾冲突。

  就如家校关系而言,近期就有媒体报道,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幼儿园有家长反映,其对儿童演出服样图上的英文单词提出质疑后,被老师要求换班并被移出班级群聊。家长提出意见就被踢出群,这显然不是一种对话的姿态。如果这样的例子多了,一个人动辄遭遇“一言不合就……”式对待,可能产生“传染效应”,暴力举动也就可能变得更多。

  当然,家长杀害孩子同学的案件,无论如何都只是极端个案。各方面需要反思,但不必渲染紧张情绪,导致对学生之间正常关系的过度提防。目前有个别声音呼吁:“家长自己一定教育孩子,不要和同学(尤其是女同学)玩耍(有可能起纠纷),不要和同学多说话(有可能吵架)……”这种应对方式,显然难言理性。

  孩子之间的纠纷,最终引发家长杀害孩子同学的“黑天鹅”事件,并引发一些人的共情,这是教育问题,也未尝不是社会问题。一个平和、包容、理性的社会,不会为动辄诉诸暴力乃至“一了百了”的社会心态提供温床。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