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护生环保

李怒云:“布道”中国绿色碳汇基金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森林植物的碳汇功能,对减少温室气体浓度作用巨大。但是,不是所有的森林碳汇都可以交易,是有条件的。不要轻易把森林碳汇与碳交易和抵减排放量挂钩。”李怒云称。

  提到目前把“碳交易”炒得火热,却对“林业碳汇”缺乏常识性理解的一些媒体和企业,这位中国绿色碳汇基金的创始人十分着急,甚至焦虑。如有报道说现在有一些偏远的村庄都在给各地的碳汇办公室打电话询问,村里的树林可否作为林业碳汇交易主体?

  李怒云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的关键词

  2004年,陪同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专家考察广西林业碳汇项目时,李怒云与碳基金结缘。随后,她在美国访问学习的过程中获悉,通过植树造林减缓气候变化,已成为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共识。

  其后,她向她所在的工作机构——国家林业局提出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建议,并初步构思了该基金的运行模式,得到了肯定与支持。在游说了国有大型企业中国石油,其捐出第一笔造林增汇的3亿元后,第一只中国绿色碳基金最终于2007年正式成立。

  此后她的足迹紧随每个中国绿色碳基金的专项地点:武汉、大连、山西、温州。

  虽然有报道称,中国绿色碳基金在“大连遇冷”,在“温州冒险”,但李怒云坚信它的前景,“怎么叫遇冷、冒险呢?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这个基金,也有越来越多企业捐资。”

  对李怒云而言,碳汇基金不仅是工作,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她经常向人演示中国碳汇网上计算个人碳足迹的软件,并尝试核算自己的碳排放情况。

  “在地图上标出自己的家和办公室的距离,按我现在的上下班出行方式,如果每年再捐资200多块钱造林,我上下班出行就是零碳排量了。”李称,其实这就是中国绿色碳基金推动的个人捐资概念,每个人都可这样计算自己的碳排量,捐资造林。

  鉴于中国公众对碳汇基金的理解现状,目前李怒云更多是扮演“布道者”,即利用各种场合普及有关理念和概念。在编译了3本林业碳汇书的同时,她的身影还时常出现在大学、企业相关话题的讲台上。

  三年探路中国林业碳汇

  《21世纪》:有人说您是“中国林业碳汇第一人”,那么中国绿色碳基金的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李怒云:从关注气候变化开始,我学习了9年,探索了9年。国家林业局2003年就成立了“林业碳汇管理办公室”。我常常思考:在中国目前没有给企业规定减限排义务的情况下,如何动员中国的企业自愿参与减排温室气体的行动?对此,发达国家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做法值得借鉴。

  实际上,现在我们建立的就是一个林业碳汇基金,因为碳汇这个词太生僻,就用了“绿色”一词。“绿色”代表了森林,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认可,同时也表明这个碳基金主要是用于造林增汇、保林固碳。

  2007年7月,在林业局贾治邦局长的亲自过问下,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了。作为一个专项基金,设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面。中国绿色碳基金还设有四个“专门项目”,分别为: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山西专项,温州和大连专项。

  从目前看,虽然这个碳基金构架并不完美,即不能满足很多企业希望建立专项基金的要求,但我们正在慢慢改进和完善。

  《21世纪》:全球碳汇情况怎样?中国处于什么状况?

  李怒云:确切的说全球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或CDM林业碳汇项目,就是在我国广西实施的。当地林场和农户造林4000公顷,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照4美元/吨的价格,购买4000公顷林木15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CDM林业碳汇项目只有7个,其中中国有两个。从操作上看,林业碳汇有很多技术难点,如交易测量非常复杂。因此交易买卖就比较少。

  国际碳市场非常热闹,但是林业碳市场占的比例非常小。而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按CDM标准交易的,都是一些能源转化利用、生物质能源、沼气、水电、风电等。

  《21世纪》:从操作角度看,林业碳汇存在诸多技术,如测量核算难题。那么,在绿色碳基金落实项目时,如何计算碳汇率和投资相应亩数的森林数量?

  李怒云:林业碳汇的测量和计算非常专业和复杂,我们当然是按照不同树木的生长情况来测汇的,近期我们正在修改完善《中国碳汇造林计量与监测指南》。随着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深入,以后还会有相应的新标准出台。今后还要建立核查、评估、认证体系,推动林业碳汇的发展。


  中国尚无碳交易但有碳收益

  《21世纪》:除了北京房山青龙湖镇的林业碳汇项目外,目前有没有其他的企业捐款到绿色碳基金造林?

  李怒云:中国石油是第一个向中国绿色碳基金(以下简称碳基金)捐资的企业。2007年他们捐款3个亿,房山青龙湖的项目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还有其他的企业向碳基金捐款,你可以在中国碳汇网上看到公布的单位。

  尽管参与企业不多,但主体比较丰富,即不仅有国有大企业,还有非公企业,比如温州专项里面有民营企业,即宏锦鞋材市场,该市场打造了全国首个零排放批发市场。具体做法是,该市场中所有的摊位都计算了碳排放,然后根据碳排量捐资到温州专项造林进行碳中和,宏锦市场每个摊位都获得了绿色的碳补偿标识,印在摊位的店幅上。最终实现零排放。

  《21世纪》:中国石油碳汇林除了在北京,是否在其他省市也有?

  李怒云:中国石油碳汇林分布在全国15个省(区)市。如内蒙古、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都有中国石油碳汇林。这些碳汇林包括了中国石油与国家林业局共同推进的能源林基地。

  《21世纪》:参照国外的碳交易市场目前的碳交易型态,造林增汇可以作为项目交易。而中石油的这个项目,有没有可能在将来的中国碳交易所进行碳汇交易?

  李怒云:因为中国只承诺义务减排,中国企业并没有分配到减排的任务。所以中石油的碳汇项目不能用于抵消该企业的碳排放额度。自然,也无法进行相应的碳交易。因此,中国还没有真正的碳交易市场。


  “绿色企业”社会效益巨大

  《21世纪》:中国林业碳汇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对于绿色碳基金而言,我们预期值每年有多少民间捐款?

  李怒云:去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论坛上宣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其中提到 “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就是我们的总体目标。

  对于碳基金,中国还处在让更多企业和个人了解阶段,并鼓励他们捐资的过程中,没有每年民间捐款总价值的目标。

  《21世纪》:如果企业捐资中国绿色碳基金,有哪些收益?

  李怒云:首先,获得经过计量、核查、登记、注册的碳汇信用指标,最终可以获得免税。《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资金来自于捐资方的公益性捐款,属于公益性项目,享受免税政策。

  在中石油捐3个亿的时候,新企业所得税法还没有实施,所以当年他们的收入税是全免。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其次,可以培养企业内部熟悉生态产品生产、计量、监测交易的专业人员,积累参与碳交易活动的经验。

  此外,如果企业树立绿色营销形象,能够形成公众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这尽管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金钱效益,但却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如一个经营园林绿化的企业向碳基金捐了50万元人民币,在一次项目招标会上,别的企业都只谈怎么样绿化,而该企业把低碳的概念融入招标过程中,最终中标。

  (李怒云: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副司长)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地球到底怎么了?

    请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凉爽的夏日傍晚,你和家人散步,你能听到呦呦的蝉鸣,萤...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