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教人物

净因法师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净因法师

净因法师

  净因法师,拥有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佛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生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学术评审局委员;香港宝莲寺方丈;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香港佛教文化产业名誉顾问。曾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博士生导师等。

  净因法师定期为《信报月刊》撰文,曾主编《敦煌心灵之旅》,总策划《三合一十全人格教育系列儿童绘本》。已出版的著作有:《逆境中的从容》、《安忍精进》、《佛智今用》、《随缘自在》、《愚子心耕》等。净因法师经常应邀于香港、澳门、英国、美国等地讲学、弘法,深受各界欢迎。

中文名 净因法师 信仰 佛教
毕业院校 敦大学亚非学院佛学博士学位 代表作品 《敦煌心灵之旅》、《安忍精进》等

香港《明报》刊登文章

  苦难教育

  古时有一屠夫,中年得子,满心欢喜。数年后,屠夫不幸身患绝症。他望著尚未成年的儿子,痛苦不已,心中反覆思索,「除了钱之外,还应该给我尚未成年的儿子留点什么呢?」苦思良久,灵光一闪,他嘴角不禁浮出一抹微笑。

  小男孩生日那天,屠夫送给儿子一个特别的礼物—一只可爱的小猪。小男孩十分喜爱,与之形影不离。看著小猪一天天地长大,小男孩心中的恐惧也与日俱增,因为他从小就明白:小猪养大了,就会被宰杀。终于有一天,屠夫告诉儿子,「你的那只小猪已经长大了,再过一段时间,我杀它时,你必须在一旁帮忙。」小男孩悲伤之馀,更加珍惜跟小猪相处的每一天。到了该杀小猪的那天,爸爸病逝了。小男孩很伤心,但没有崩溃,因为父亲对他的「苦难教育」已初见成效:勇敢地面对、接受「苦难」,包括「失去」的心爱之物和亲人。

  在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侧重于生存之道、成功之法和快乐之门,缺少「苦难教育」。然而,在人生的旅途,无法控制的天灾人祸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甲型流感H1N1、禽流感等毁灭性传染病,正威胁著人类的生存,令人感到恐惧、不安;金融危机使得资产缩水,令人感到愤怒、委屈;海啸、地震等天灾,顷刻间夺去无数亲人的生命,令人感到绝望、无助;火灾、飞机失事等突发性事件,使人措手不及,令人活在伤心和煎熬的折磨中……当人们身处无法控制的灾难之中时,由于平时缺少「苦难教育」,灾难来临之时心理准备不足,自然没有面对灾难的勇气,很容易产生「灰心与迷茫」、「逃避与放弃」、「责问和怨恨」、「痛斥与咀咒」等负面情绪。这不但与事无补,反而会加剧矛盾与冲突,成为家庭、社团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后果十分严重。

  5月12日是四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我们理应利用这个特殊的日子,呼吁人们重视「苦难教育」,正确对待生命中的「苦难」,勇敢并积极面对「苦难」的挑战,减低灾难带来的损害,能更能从当中学习、成长,增强生命的抗逆力和承受力,进而超越「苦难」本身,开始人生的新起点,赋予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的绘画师

  阿里士多德把人的心灵比作蜡块,把外界的事物比作金指环,而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就如同金指环印在蜡块上的痕迹一样,在心灵上留下印记。

  他的「蜡块说」认识论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譬如说,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J. Locke)继承和发展了阿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的心灵如同白纸或白板一样,后来通过读书学习,积累经验,便在白纸上画出了各种图画。

  无独有偶,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者也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如同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正如《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其意为,一块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它就永远只是一块璞玉而已;同样,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如同璞玉中的美玉,只有通过读书学习,通古博今、明白事理、了知真理,才能让一个人的潜能充分展现出来。

  以蜡块、白纸与璞玉来比喻人出生时的心灵,这多少反映出东、西方对人本质的认识有所不同。然而,东、西方的哲人有一点是相通的,即读书学习是人生的绘画师,而读书的内容与目的决定人生的「图案」,读书的技巧决定「绘画」的速度,而准确领悟书本中的深意,决定人生「图案」的质量。

  香港今年以「全城阅读十分钟」大行动回应世界阅读日,推广香港的阅读风气,令人鼓舞。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各种书籍、文章浩如烟海,我们不仅要鼓励人「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还要清醒地意识到,读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鼓励港人学以致用,在求学中获得技能,在求知中获得智慧,在服务人群中感悟人生,命运的「图案」才能在读书过程中得到改变,灿烂的人生「图景」将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正如《法句经》云:「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

  入不二法门

  一日,舍利弗与维摩诘辩论 「不二法门」,天女撒下鲜花,为他们助兴。舍利弗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抖落黏在他袈裟上的鲜花。天女趁机戏弄舍利弗,「你连这麽美的鲜花都害怕?!」 舍利弗窘困地答道, 「出家人身上沾花,不合律法埃」天女反问,「鲜花与律法何干?更何况为什麽鲜花总喜欢沾在你身上,而不是诸位菩萨呢?」 舍利弗一时无言以对,突然灵机一动,反问天女,「你修行的时间好像也不短啊,为何至今还修不出男人之相?」天女微笑间用神通将舍利弗变成天女,以同样的口吻问,「舍利弗,现在身为女身的你,与刚才男身的你,在思维上有何不同吗?」「好像没有什麽变化,我也觉得很奇怪。」舍利弗一脸困惑地望著天女……

  以上故事出自《维摩诘经》,以譬喻的手法说明一个道理:人们误以为男与女、空与有、好与坏、大与孝长与短、得与失等表面的分别相为绝对、客观而真实的,因而产生种种执著,争斗与烦恼由此而生。《维摩诘经》以佛陀「空」的智慧教导人们,以男女之相而论高低贵贱,十分荒谬,因为男女之相乃因缘所生,随缘变化,根本找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男女之相来。在佛教看来,决定一个人高低贵贱的标准,不是一个人的外表与相貌,而是其言行、思想境界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现代尼圣通愿法师,一生精研华严,弘扬戒律,严净毗尼,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者甚众; 证严法师,集智慧与慈悲于一身,毕生致力于慈善救援事业,寻声救苦,享誉全球,僧俗同赞;在香港,集智慧与艺术天赋于一身的女中豪杰大有人在。她们都以自己的勤恳劳动和为社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赢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这些事实再一次提醒人们,无论男女老幼,只要他/她以实际行动提升自我,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与敬重。

  说爱

  大陆每年因吃河豚中毒死亡的人数,仅苏南一地就有四百多人,但吃河豚的人却每年有增无减,只因河豚的肉有「海鱼之香、河鱼之鲜」,令人迷醉,以至拚死也想冒险一试。

  人们常把美色比喻为河豚,男子明知「吃」多了或 「进食」不当,都必死无疑,然而还是死得心甘情愿,拚命「争食」。佛家以「爱不重,不生娑婆」一语道出其中原由﹕「爱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和杀伤力,可以使人茶饭不思、神魂颠倒。明朝陆道威先生曾说﹕「色之迷人,如水荡舟,当牢?舵,自不迷所向。」由此观之,著名的理学家也不否认美色之迷人与可爱。不过,贤者与普通人有别,贤者能「牢?舵」,普通人却见色心动,情海波涛汹涌,不能自主。爱神邱比特,蒙住双眼,四处乱射爱情箭,一箭穿心。这也形象地描绘出爱情的难以捉摸与魔力。

  既然饮食男女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人皆为此而奔波忙碌、乐此不疲,那麽如何才能「牢?舵」,妥善处理好这人生不可避免的「大事」,获得人间真爱呢?我们可从古人造字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爱」与「情」都是以「心」为其部首,如果将「心」移除,则成了「受」与「青」。换而言之,「爱」无「心」,则令人难以忍受;「情」无「心」,带给人们的只能是青而涩的苦果。更有趣的是,泛爱便是三心二意,烂情往往薄情,两者也同样是错过真爱的致命原因。

  佛家常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对想要获得真爱的人来说,也同样有帮助。换而言之,要获得真情之爱,送花是形式,用心是关键;专心是「灵丹」,多心是「毒药」。

  有了爱慕的心、承诺的心、专注的心、关爱的心、奉献的心、感恩的心、赞赏的心、尊重的心、理解的心、宽容的心、妥协的心、忍让的心、体谅的心,真情之爱就在你的身边。

  信念的力量

  佛陀怀著「人生的苦难是可以解脱的」信念,曾立下「不成正觉,誓不起座」的誓言,于世间说法四十五年,广度无数众生;地藏王菩萨亦坚信世上「没有不可教化之人」,故立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心甘情愿地到最苦的地方——地狱去救度众生。

  近观历代大德高僧,他们皆秉承「知恩报恩」的信念,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怨无悔地为芸芸众生奉献,以实践在佛前立下的「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誓言;玄奘大师(602-664年)正是因为有著「求取真经,利益华夏」的信念,才会有「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的决心,义无反顾地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大沙漠上西行求法;鉴真大师(688-763年)也是因为其「东渡传播正法」的信念,才会立下「是为法事也,不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誓言,历经九死一生,东渡扶桑弘扬佛法…… 由此观之,坚定之信念成就非凡的人格,从而开拓伟大的志业。

  据此,《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在世俗生活的人生旅程中,信念同样重要。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一个人若没有信念,便失去了人生目标,只能盲目地活著,如漂浮于茫茫大海中的孤舟,找不到驶往人生彼岸的方向,辛苦一生而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反之,信念控制生命之舟的方向,帮助迷茫者在失落中重新定位。因此,具有坚定信念的人将产生强大的行为动力,即使身处逆境仍可以扭转厄运,焕发出生命的潜能,从而迈向成功之路。

  说斋

  从我记事时起,全家人在大年初一都必须吃素。我曾问过年长者这样做的理由,上年纪的人都说,这是我们的习俗;也有人基于健康的原因,作出看似合理的解说﹕除夕吃了太多的鸡鸭鱼肉,初一吃素,有清理肠胃之功效。

  出家后方知,原来正月初一恰好是弥勒佛圣诞。自古以来,佛教徒便在每月的十斋日(初一、初八、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廿三日、廿四日、廿八日、廿九日、三十日)和诸佛菩萨圣诞、成道日持斋守戒。此时,我似乎又有点「恍然大悟」。原来家乡老人心目中的习俗,是受佛教节日的影响,「吃素」其实就是「吃斋」。

  偶翻古书,方才明白,「斋」字的含意并不仅仅是「吃素」这麽简单。对「斋」字的解释,《说文解字》中为「洁」,《洪武正韵》中为「庄」、「恭」,《广雅》中为「敬」。譬如说,据《汉书·淮阴侯列传》记载,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后,刘邦问萧何,如何才能留住韩信,与项羽争霸天下。萧何建议:「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由本段文字可见,自古以来,斋戒沐浴,是对人最尊敬的表现形式。

  更有趣的是,《易·系辞》中指出了「斋」的核心是「洗心」。《列子·黄帝》云,「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很显然,本段文字中的「斋心」不可能是「吃素」,而是「洗心」、「净心」。

  在以上中国文化背景之下,佛家把「斋」字发扬光大。大年第一天为弥勒佛圣诞,以此来提倡人们吃斋,培养慈悲心,正合「慈氏菩萨」的称号;以清净、恭敬、慈爱的心度过新年第一天,期盼为全年帯来好运,与人们对未来佛——弥勒的敬仰遥相呼应;正月初九以恭敬、虔诚的心举行斋天法会,培养感恩的心。一个人若具有了恭敬、虔诚、感恩和慈悲的心,便能洗心革面。若人人都能以此净化自己的心,又何愁人心不齐?!这也许是《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把「齐」与「斋」看成是相通字的原因之一吧。

  杯子与水

  分别了多年的同学,在老师家聚会,大家无所不谈:从生活烦恼到工作压力、从金融风暴到投资失利……愈谈愈觉得今不如昔,前景黯淡。老师听后笑而不语,只是忙?把家中的陶瓷杯、玻璃杯、塑胶杯找出来,放在茶几上,然后对大家说﹕「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待了。你们要是渴了,就自己倒水喝吧。」

  大家早就说得口乾舌燥了,纷纷拿起自己看中的杯子倒水喝。等到每人都拿了一只杯在手中时,老师指?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说:「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每一个人手里的杯子都是既好看又别致的,而剩下的塑胶杯,因样子普通而没有人选中它。」

  这样的结果本来并不出奇,因为谁都希望自己拿?自己喜爱的杯子喝水。然而,老师却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口喝了,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杯子只是盛水的工具,其形状与材枓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品质。然而,大多数人却把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正果法师

下一篇:真禅法师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