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 什么是止观?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止观(佛教解释)
禅定属功德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属福德边。福德可以给人,功德不能给人,亦如财物可以赠送他人,聪明智慧无法赠送他人,功德是自己专有的。宝志公为观音化身,主持梁皇忏只能将郗氏夫人超度到忉利天,再上去要靠定力。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问佛:舍利弗何以有如此智慧?佛答:舍利弗心内如鼓,空空如也。一念不生,这是大定。随问随答,一经过考虑即落在意识心上,必须要用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与佛心,心心相印。教下的止观也是定,方法不一样,目的则同。
名词解释
止,巴利语samatha,音译作奢摩他;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
观,巴利语vipassanà,音译作毗婆舍那;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
止业处
南传上座部佛教把修习止的方法归纳为四十种业处。禅修者可以选择其中一种适合自己的禅修业处来作为入门的方便。然而,在四十种止业处当中,最为禅修导师们推崇与教导的应该是入出息念。
佛陀于《大念处经》等诸经中教导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佛陀于该经中说:
「诸比库,于此,比库前往阿兰若,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现起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1、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2、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3、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4、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开始修行时,可以先找个安静且适合禅修的地方,以舒适自然的姿势坐着,上身保持正直,然后将正念安住于禅修的目标——呼吸。应尝试觉知经由鼻孔而进出身体的气息(呼吸时的鼻息);只应借助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的某一点来感觉气息的进出,而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如果跟随气息进出,将难以成就禅定。反之,只是在气息与皮肤接触最明显的那一点觉知气息,将能培育及成就禅定。这就是止禅!
观业处
观业处的所缘必须是究竟法(paramattha)。根据《阿毗达摩》,究竟法有四种,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其中,涅槃属于无为法,并非观业处的目标;而心法和心所法合称为名法。名法和色法,亦即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乃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因此也称为缘生法、有为法、世间法、行法等。修习观业处,就是如实地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如果还未能知见究竟法,就不能修习真正的观业处。为了如实地知见究竟名色法以及名色之因,禅修者在修习观业处之前必须先修习:
1.色业处 (råp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色法;
2.名业处 (nàm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名法;
3.缘起 (pañiccasamuppàda),透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名色法之间的因果关系。
色业处
有两条修习观业处的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先修行止业处达到禅那,然后进一步修行观业处,这类禅修者称为「止行者」(Samatha yànika);第二条途径是以四界分别培育专注力达到近行定,但尚未达到禅那就直接修行观业处,这类禅修者称为「纯观行者」(Suddhavipassanà yànika)。然而,无论依循哪一条途径,禅修者在开始修行观业处之前,都应当先修行「四界分别」。
要修行四界分别,首先应逐一地在全身辨识地、水、火、风四界的十二种特相。根据《法聚论》,这十二特相是:
1.地界:硬、粗、重、软、滑、轻;
2.水界:流动、粘结;
3.火界:热、冷;
4.风界:支持、推动。
有系统地熟练辨识全身的十二种特相后,再辨识它们为地、水、火、风,使心平静及获得定力。继续以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并趋向于近行定。此时,禅修者发现全身呈现为一团白色物体。继续辨识白色物体中的四界,将发现它变得晶莹透明,犹如冰块或玻璃。持续专注于此光中的四界,即能达到近行定。禅修者将发现透明体粉碎成许多微粒即「色聚」(råpa-kalàpa)。达到此阶段时,称为「心清净」,禅修者可借着进一步分析这些色聚而培育「见清净」。
辨识个别色聚里的地、水、火、风四界,将发现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生灭。由于还未破除三种密集,即:相续密集、组合密集与功用密集,禅修者还看到色聚是有体积的微小粒子,所以还停留在「概念法」的领域,尚未达到究竟法的境界。更进一步分析四界,直到能在单独一粒色聚中见到四界。随后再逐一地辨识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心所依处里诸色聚的四界,分析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种基本色法,即:地、水、火、风、颜色、香、味与食素。
在分析了诸色聚里的八种基本色法之后,进而分析个别色聚里的其余色法,如: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命根色、性根色等,直到分析一切种类色聚里的所有色法,并依次辨识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的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以此来修习「色业处」。之后,即可进而转修「名业处」,也即是辨识名法。
名业处
名法可分为能认知对象的「心」与伴随着心生起的「心所」;「心」可以分为八十九种,「心所」可以分为五十二种。如果禅修者已能达到禅那,那么分析名法可以从辨识与禅那相应的心和心所开始。禅修者先进入初禅,出定后辨识初禅的五禅支,直至能够辨识在每一个初禅速行心的心识刹那里的所有三十四种名法。之后再辨识初禅心路过程里其他每一种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法。
能够辨识禅那心路过程名法后,还应以同样的方法系统地辨识眼门、耳门等六根门在取相应的颜色、声音等所缘而生起的所有六门善与不善速行心路过程里名法。在分析了内在的名色法之后,还必须以直接的观照力分析外在的名色法,乃至把观照的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宇宙。如此辨识内外的名色法时,能够暂时断除「有身见」,因为当时不见有众生、男人、女人等等,只不过是名与色而已。于是证得了「名色识别智」,达到「见清净」。
缘起
此后,禅修者应进而修习缘起,即分析名色法之因。由于令禅修者获得此生的因是前一世临死时成熟的业,所以必须照见自己过去世的名色法。禅修者需要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五蕴,之后再辨识在这三世之间因与果的关系。
禅修者可以先培育定力,然后把智导向过去,渐次地观察自己过去的名色法:一天前、两天前、三天前、一个月前、两个月前、三个月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直到今生结生(入胎)时的那一刹那。然后再以智慧之光照向过去,禅修者将会见到前一世临死时的名色法,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该目标将是业(kamma)、业相(kamma nimitta)或趣相(gati nimitta)三者之一。如果能准确地找到该目标,就能够找到作为今生果报五蕴之因的行与业有,以及围绕着该行与业的无明、爱和取。辨识前一世的无明、爱、取、行与业这五因,造成今世的结生识、名色、六处、触与受这五果,以此方式来观照前世与今生名色法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后,以同样的方式逐渐地向过去辨识以前的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如此尽能力辨识过去多世。
借着辨识过去世因果而培育起观智的力量之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辨识未来世的因果,一直辨识到证悟阿拉汉果以及般涅槃之时。那时,禅修者能辨识到因为无明灭所以色法灭等等。能用这种方法辨识缘起后,也应继续学习佛经与义注中教导的其他种辨识缘起的方法。此时,禅修者能暂时断除断见、常见、无因见、无作见等邪见,亦能断除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世的疑惑,从而证得「缘摄受智」,达到「度疑清净」。
观业处
在分析了究竟名色法与缘起之后,应进而修习观业处,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因为观业处的所缘必须是究竟名色法与缘起,所以在还不能够辨识它们之前就修观并不能算是修习真正的观业处。
第三种观智是「思惟智」,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觉照。将行法分为——两组:名与色;五组:五蕴;十二组:十二处;十八组:十八界;十二组:十二缘起支。于此阶段,禅修者必须逐一观照每组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以智观照一切行法的生灭本质为「无常」,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本质为「苦」,没有永恒不坏灭的实质或我为「无我」。
在「生灭随观智」阶段,禅修者必须观照一切名色法直至它们的当下刹那(khaõa paccuppanna),并很清楚地观照到它们极其迅速的生灭。从「坏灭随观智」开始,禅修者不再作意行法或名色法的生起,而只作意其坏灭,观智成熟时,将会只看到行法的坏灭。此时,禅修者在观照称为「所知」(¤àta)的行法之同时,也必须修习「反观」(pañivipassanà),即观照称为「智」(¤àõa)的观智也是无常、苦、无我。禅修者如此观照所有内、外、过去、现在、未来行法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之后,会看到没有任何东西可执取的诸行法之过患,并因此对它们感到厌离,内心之中自然会产生从它们当中获得解脱的愿望,寻求唯一的无为法——涅槃。
如果禅修者在过去生中累积了足够的巴拉蜜,而在今生又足够精进地修行观业处,当观智成熟时,就能够证悟以涅槃为目标的道智与果智。此时,禅修者将发现所有的行法止息了,而内心却能完全地觉知寂界涅槃,获得四圣谛的真实智慧,现法亲证涅槃。
♡ 喜欢 (0)上一篇:六相是什么?六相的意义
热点推荐
-
【自在】是指什么?佛教自在的意思?
佛教的自在是指进退无碍。真正的自在,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摆脱了烦恼的束...
-
畜生道 是什么?什么样的人会投生畜
畜生道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投生畜生道? 畜生道是什么? 畜生道,六道之一,又作傍...
-
我执是什么意思?如何破除我执?
我执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我执? 我执,也就是执着自我,即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我为...
-
【三昧】佛教中的三昧是什么意思?
三昧,佛教用语,指禅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三昧是梵语(...
-
法相是什么意思?佛教法相指的是什么
佛教法相是什么意思?法相指的是什么? 法相,在佛教里有两个解释,一是指诸法的相...
精华推荐
-
行善 佛教解释行善的意思
行善(佛教解释) 行善以善行为本,以使得受助者真正受益为原则,在双方人格平等,...
-
庄严的意思,佛教的庄严含义是什么?
庄严 (汉语词语) 庄严,指端庄而有威严;形容人庄重、严肃、严正。见《法苑珠林...
-
佛教中的莲花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莲花是什么意思?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
-
【拜忏】拜忏是做什么?拜忏是什么意
拜忏是做什么 拜忏,又称为礼忏,就是礼拜诸佛菩萨,忏悔自己的一切罪业。 凡夫的...
-
【三界】是指哪三界?佛教中的三界是
三界(梵语:trayo dhātava? ,巴利语:tisso dhātuyo)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