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经典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简介

《金刚经》经文
《金刚经》经文

  金 《金刚般若菠萝蜜经》经折装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金刚”,喻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重要词汇

  1.金刚:指金刚石,以喻坚利之意,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智慧还高的层次)。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於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为代表)

  5.渐悟: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证,次第渐修,也可悟入。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6.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後,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与辩论法相的典籍)。

最早雕版印刷品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这本《金刚般》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骗,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后各种技术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画上的或写上的原稿,大师级雕工负责精细部分的,到雕刻比较便宜的木头或比较不重要部分的比较没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后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优于铸造活字。

  例如像中文这样的语言有很大的字符集的情况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时会更便宜一些。这个工艺也具有更多的艺术绘画的自由,例如图画和图表的绘制。不过,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佛教珍品

  近年来,古代艺术精品复制成功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而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持的研究项目——大英博物馆藏《金刚经·说法图》的成功复制,则不得不说是百花齐放中尤为璀璨的一朵奇葩,具有重大的学术文献和收藏价值。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0张)《金刚经·说法图》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作品,复制难度和学术价值相对较高。原作为公元868年王玠印造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扉页画,绘的是释迦牟尼佛在给孤独园说法图,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画作品之一。由于年代久远,距今已一千多年,再加上古代印刷品流传下来的实物十分稀少,以至这幅经卷在宗教史及佛教美术史上,都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位置。一般来说,流失国外的珍贵文物资料,难以用于深入地分析研究。此次,《说法图》的复制,无疑给国内学者和鉴赏家一窥庐山真面目的难得机遇。

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注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注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后感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有自性,空幻不实,因此人们对现实世界应无所执著。中国佛教许多宗派都接受它的思想,而禅宗受其影响最大。

  心得:众生之苦多也,其源唯在执著耳。苦,就是不苦,不苦就是苦。欲,即无欲;无欲即欲。不以执著之心求正等正觉,因世间无正等正觉,一切求即不求,不求即求。众生非众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贵在清净自然。佛即无佛,功即无功,无爱无忧即有爱有忧,如是,斩断尘缘,何来苦孽?而佛法无边,善待尘缘,本无我,无孽,何来忏悔?本无一物,拂拭何物呢?人为皮囊,功名过眼云烟,纵不能无动于衷,贵在自然耳!善哉!善哉!

  (然而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种种事情,有些会使人有不快之感觉,奈何?我想,既然活着,先接受这一事实,先学会顺从,再图其它。佛法并非让人们都出家,也非让人们都变成冷血动物,而是让人们在处理种种俗事之时,只有利害之去就,而无情感之好恶也。如庄子所言,事不足以滑和[即扰心之意]。南怀谨师认为,此境界非长期修练不行也!佛学,非一定要成为吾辈之世界观,而可作为方法论也。人人皆有佛性,而成佛须下大功夫也!)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四辈经

下一篇:佛说慢法经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