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生死大事

净土法门法师:生死大事最迫急,不急之事随它去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於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这一段经文,「首明此土众生普皆忧恼」,忧是忧虑,恼是烦恼,佛「劝令厌离」。第一句话就说明『共争不急之务』,「不急」就是不是重要的,「指世人皆共争无关紧要之俗务,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这个话是真话,几个人能想到?我们在六道轮回无量劫了,不是短时间。佛在经上讲,「生死疲劳」,这都是真话。谁想到生死事大?到临终的时候,想到来不及了。

  「但贪名利,故忧苦万端,无有出期」。名利,世间头脑真正清醒的人知道,这个东西能争得到吗?能求得到吗?如果名利是可以争来的、可以求来的,我相信孔老夫子也去争,佛菩萨也去争。争不到!这是众生命里头有的。命从哪里来的?他前世造的因,名利是果报,前世没有造因他怎么可能得到?这桩事情,《了凡四训》里头云谷禅师说得好。放下名利,人就自在了,为什么?这个东西是烦恼的根源,所有烦恼都是从这里染起的。真能放下,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没有了智慧就现前。智慧真能解决问题。烦恼蒙蔽你的心窍,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不能现前,所以忧苦万端,无有出期,自作自受。这些事情我们看得很多。

  「如《会疏》曰:夫物有本末,事有缓急。以办了一大事为急先务」。人生在世,这一大事是什么?生死大事。真正觉悟的人,他把这桩事情看得重。但是这桩事情居然多数人都不知道。这里举了个比喻,办了一大事,这是先务之急。「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而后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举这个比喻。旅行首先要把住的地方安顿好,到达目的地可以先休息,然后再办事,旅行的时候都知道。可是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到这个世间来真是是旅行的。「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花中,不落恶趣之谓也。然诸人缓於火急之事,走不急之经营。大命将尽,虽悔何益」。这是归到正题上了。

  这种事情谁知道?这要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你给他说他也不相信,他认为这桩事情还很遥远,认为自己的寿命还很长,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谁知道人命无常?中国在古代,这种警觉性很高,古礼上都有,七十岁不留你过宿,为什么?年岁大了,怕的是一晚上睡著,第二天不能起来,这责任谁负?这待客,七十岁不留住宿。八十不留饭,八十岁不留你吃一顿饭,说不定一餐饭就走了,这以前李老师告诉我们。说明什么?古人知道人命无常,珍惜生命。留客人的时候,一定有客人的家亲眷属,他有亲人了解事实真相。这个里头都有道理的。

  我们不学佛不知道,学佛之后这才晓得,了解事实真相。六道轮回全是作客,无论在哪一道都是无常。畜生早晨从洞里爬出去,晚上还能不能活著回来?靠不住,人为什么就没有警觉?一天一天空过了。印光大师教人,几个人相信?几个人真正明白老和尚的意思?老和尚教人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常常想著我就要死了,这个警觉性高!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事情是我最重要、第一要去办的?那不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念佛的心生不起来,信愿不踏实,原因在什么地方找不到,没有别的,就是认识不清楚。有高度警觉心认识清楚的,他真的叫一分一秒都不会轻易放过,他知道轻重缓急,什么事情最重要,什么事情最迫急,他知道这个。在这个世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对於生死大事不能忘掉。

  遇到这个法门大幸运!为什么?任何人,只怕你遇不到,你真正遇到,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这一生决定得生。过去做错很多事情没关系,善导大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五逆十恶、毁谤大乘,经上说不得往生,善导大师告诉我们,那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为什么?这个罪业是极重的罪业,劝人别做。没有遇到佛法,已经干了,不要紧,只要你认错、只要你忏悔,后不再造,信愿持名,佛还是摄受你。善导的话合情、合法、合理,我们能相信,弥陀慈悲到极处。我们应该把这桩事情放在心上,其他的不急之事随它去,一切事随缘,不要勉强,随缘决定不攀缘,这就对了。生活、工作、度日都要智慧当家,不要感情用事,这是学佛菩萨。

  末后这是《会疏》上的话,「诸人缓於火急之事」,生死大事,对这个事情缓、疏忽了。「走不急之经营」,不急是世俗。「大命将尽,虽悔何益」,寿命终,还有很多寿命终还放不下。放不下这个身体,不容易舍身,死了之后,他的灵魂守在他坟墓上,古人叫守尸鬼,他爱他那个身体,他舍不得离开,那很苦!喜欢什么,那个东西总是给他带来麻烦。我早年到香港讲经,有一位法师,现在不在了,走了好多年,喜欢收藏佛像,收藏得不少,都是古董,唐朝的、宋朝的、南北朝的,都非常名贵。自己有个小房间收藏,房门锁起来的。我去了,承蒙他瞧得起打开给我看,我到里面看有几十尊。肯定死了也放不下。那放不下怎么办?这房间里有些什么?蟑螂、老鼠、蚂蚁,他肯定去投这个胎,他舍不得离开。这个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佛法教我们断贪瞋痴,他这个东西增长贪瞋痴。所以学佛的人绝不收藏这些东西,对自己有决定的害处,没有好处。所以有很多人送我这些名贵东西,我转手就送别人了。为什么?我没有地方收藏,走到任何地方都作客,没有地方收藏,我也不想收藏。我喜欢用复制品,复制品价钱便宜,一样,比原来的还好,做得还漂亮。谁要谁拿去,原件我一定送人,我决定不保存。一切时、一切处无后顾之忧,全放下了,这个才自在。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四集)  2012/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4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