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特殊的教育法》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们这一次夏季佛学讲座,我第一天讲了“佛陀的教育法”,昨天讲了“丛林的教育法”,今天我要讲的是“特殊的教育法”。
所谓“特殊的教育法”,就是跟平常的教育法不一样。佛教里面有些什么样特殊的教育法呢?我分四点向大家做一个说明:
一.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有时候,一种坏毛病,如果以毒攻毒来治疗,那个毛病反而痊愈得快。一个能干的医生,用砒霜毒药都能治病;所以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成邪。”一个圣者或正人君子,无论什么样的法,什么样的古德名言,甚至风花雪月,都能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如果是邪人,心念不正,就是圣贤的启示都可能被扭曲失当,造成错谬。
举例子说:在佛陀弟子当中,有一个人非常的愚钝,名叫周利槃陀伽,他不会念经,连一首偈子的上下句都背不牢。有一次,为了不会诵经,被师兄责骂了一顿,自己也觉得惭愧难过,就躲在墙边哭泣。给佛陀知道了,就问他为什么哭呢?
‘我太笨了,不会诵经。’
‘你做什么工作?’
‘扫地。’
佛陀见他老实木讷,就用特殊的教育法对他说:
‘你既然会扫地,用的那把扫帚,总应该记得它的名称,从今天起,你每天不要念佛号,也不要诵经文,就念“扫帚、扫帚……”好了。’
周利槃陀伽从此就念“扫帚、扫帚”,久而久之,心里也想到一些问题:“外面的尘埃、肮脏,可以用扫帚去扫;心上的烦恼无明,应该用什么来扫呢?”因为他想到心里的烦恼垢秽要去除,心里面的般若就慢慢地亮起来,光明起来了。
是愚笨的人,就用念“扫帚”这种笨方法教他,也能使他开悟,这不就是佛陀权巧方便的教育吗?
有名的鬼子母,是一个凶恶残暴的女人,专门偷人家的小孩来吃,满足口腹之欲。佛陀为了教化她,等她不在的时候,也把她心爱的孩子悄悄地抱了走。鬼子母失去了心爱的孩子,呼天抢地的痛哭,四处寻觅,佛陀就告诉她:
‘鬼子母!你爱你的孩子,天下的父母也都爱他们的孩子啊!’
鬼子母受了佛陀的感化,从此不再偷别人的孩子,并且皈依佛陀,成为佛门的弟子。为了彰显正法,让愚痴的人也都能亲近受用佛法,有时候不得不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度化,像佛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不就是“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吗?
有名的智舜禅师在打坐时,忽然有只中箭负伤的野鸡逃窜到他的袈裟下躲藏,智舜禅师动也不动。不久,猎人气喘咻咻地跑了来,说:
‘我的野鸡刚才逃到你这里,请你还给我。’
智舜禅师劝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你饶过牠吧!’
猎人不肯:‘和尚!你可真慈悲,说的这么漂亮,这只野鸡够我做一盘菜,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呢!’
过去在山崖水边,云水行脚的出家人,身边带着锡杖、带着戒刀,就是为了护身,保卫自己。智舜禅师因为这个猎人实在难以理喻,只得取出随身携带的戒刀,把耳朵割了下来,对他说:
‘我这个耳朵送给你,可以回去做一盘菜,当晚餐了吧!’
血光映现中,猎人大惊失色,立刻知道了自己的残暴。
有名的唐三藏玄奘法师,到尉迟公府上拜访,很欣赏尉迟公的儿子,看他年轻有为,假如出家的话,一定可以成为一代大师,他就问这个年轻人:
‘你跟我去出家,好吗?’
年轻人听了,哈哈大笑:
‘简直笑话,我怎么会跟你去出家呢?’
玄奘大师在当时是很受大唐皇帝的尊敬,尉迟公也很崇仰他。就直截了当地说:
‘你的根器这么好,我今天要定你做我徒弟,你非得跟我出家不可。’
这个年轻人说:‘你要我出家,好!只要你依我三个条件,我就跟你出家。’
玄奘大师说:‘有条件,那就好办了,你说!哪里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我是个读书人,无论我走到哪里里,你要有一辆车子装我的书,随我到哪里。’
玄奘大师一听:‘噢!我就是喜欢读书人,没问题,这个条件可以答应你。’
第二个条件,尉迟公子说:‘我喜欢吃酒,无论到哪里,要有一辆车子装满美酒随我走!’
玄奘大师这一听,为难了:佛教的五戒之一就是不饮酒,我度你出家,你却还要我特地装一车酒跟在你后面,供你随时享用?这在我们听来,未免太不合理了吧!但是,玄奘大师为了爱才,仍慨然应允:
‘好吧!第二个条件也答应你,第三个条件是什么?’
尉迟公子说:‘你看,我这么年轻,我最欢喜的就是美丽的姑娘,所以,第三辆车子里,要装着千娇百媚的女子,我到哪里里,她们就跟我到哪里。’
伟大的玄奘大师,他有微妙的权巧方便教育,他说:
‘好!统统都承认你!’
这个年轻人最初不懂佛法,美酒佳人,统统都要;懂了佛法以后,当然他什么都不要了。这位尉迟公子,就是后来继承唯识宗的慈恩窥基大师,也有人称他“三车大师”,就是因为他和玄奘大师之间的这一段得度因缘。
过去的大德们,因为有这种权巧的教育,真是什么样的人才都能接引到正道上。禅宗的语录公案里,有一段“婆子烧庵”的典故,也是说明如何“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有一位虔诚的老婆婆,把房子让给一位参禅的师父,每天供养他,这位禅师一修就是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老婆婆想考验他,二十年来的功夫修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就吩咐年轻美貌的女儿说:‘你送饭过去,趁他不注意的时候,上前把他抱住,叫他跟你说话,他说什么话,你回来告诉我。’
那女儿照做了,回来告诉老婆婆:‘母亲,我到了那里,抱住禅师,叫他说话,他说了两句话:“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上一句的意思是说:禅师像枯的木头长在山边,没有生机,没有感觉,表示不动心;下一句“三冬无暖气”,是说几个冬天过去了,没有再动一点妄心。照讲,修行到了这种功夫,也很不错啊;可是老婆婆一听,很失望、很伤心,立刻放了一把火将房子烧毁,还责骂禅师:‘我二十年白白供养了一个俗汉啊!现在我不供养你了,你请吧!’
这个禅师被赶走以后,觉得很惭愧,在外乡云游了一番,又回来了,还是请老婆婆方便,成就他,给他一个地方,让他继续参禅,又再参了三年。老婆婆又教女儿去试验他:
‘你再替我送饭去,抱住他,叫他说话。’
这一次,年轻貌美的小姐抱住禅师的时候,这个禅师怎么说呢?他说: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千万不要给老婆婆知道啊!’
小姐听了这话回来,照实告诉老婆婆,老婆婆一听,欢喜得不得了,她说:
‘好啊!好啊!我终于供养了一个真正开悟的大禅师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能给别人知,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悟的境界,因为本心里的世界只有直下承担,生命里的蜕化只有个人知道;千言万语说给人听,没有人懂得,没有人知道啊!禅师已不是当年那种“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的自了汉,他现在是真正觉悟,直下承担的人了。自己虽然无所不知,别人不了解也无妨。因为悟的境界是内证,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师第一次被老婆婆烧庵逐出,是因为他锋芒太露,不知内敛,虽参得禅的貌,却没有禅的髓;第二次面对考验时,禅师已经融合了“妙高顶上,不容言传”的义谛,老婆婆派人来套话,他就无一句话。
二.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
有的人讲经,只有讲理没有讲事,太抽象、太玄妙,不容易懂得;有的人只讲事,不说理,又不能深入,不能使人心领神会。最好事以理显,理要事明,也就是事理要圆融。讲话、写文章更要有事有理。《华严经》是佛教经典之王,它也只不过讲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有时候,这个道理需要从事上来说明;有时候,那一个道理需要从理上去解释。
过去有一个寺院,客堂里挂着一幅对联:“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第一句“须弥藏芥子”,是说须弥山很大很大,处处可以藏一粒芥菜子;第二句“芥子纳须弥”,这可难说了,一粒小小的芥菜子怎能把须弥山放到里面去呢?
唐朝一个很有名的读书人叫李渤,因为读过的书达万卷之多,所以也有人称他“李万卷”。有一天,他在智常禅师的道场看到这幅对联,就对智常禅师说了:
‘唉!你们出家人文学太差了,这样不通的句子,也敢把它挂在墙上?’
禅师说:‘怎么不通呢?第一句可以从事上去解释,第二句要从理上去推想。’
这个读书人仍然不能理解,智常禅师就说了:
‘儒家也有两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啊!’
‘那么,请你告诉我,你“读书破万卷”,万卷书读到哪里里去了?’
那个读书人拍拍肚子:‘万卷书都到这里来了!’
禅师拿了本书说:‘既然万卷的书都可以读到肚子里去,我这一本书,也请你放到肚子里去吧!’
读书人一怔:‘这是什么话!?我是把万卷书的道理读进肚子里,这一本书是东西,我怎么能放到肚子里呢?’
智常禅师一听,笑了:‘万卷的书可以读到肚子里,那是理;芥子纳须弥,那也是理啊!’
有的东西从事上就可以解释,有的东西要从理上去体会;所以佛经很重视以事明理这种圆融的教育,像《法华经》、《华严经》、《大宝积经》,都好像在说故事一样,道理就在此。有人说佛法很深、很难懂,其实佛经很浅,都在讲故事,只是故事的道理很深,不容易懂。像《法华经》里有名的“穷子”的譬喻,说明穷子有“土中宝藏,衣里明珠”,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啊!
有一个老父亲,家财万贯,因为担心儿子太小,将来等他长大了,家中的财富不知是否能维持到那个时候,就赶快把那许多金银财宝埋藏在地下,希望儿子长大了,就可以用那些埋藏的金银财宝。后来,不幸家里遭了火灾,穷了下来,老父亲也死了,那个儿子怎么办呢?只好流落街头做乞丐,他在外面乞讨,不知道家中有财宝,他忘记了!
这譬喻什么?譬喻我们自性都有一个宝藏--真如佛性,可是我们自己不知道,任它流落在尘世间,贪好世间五欲六尘的蝇头小利,去讨那一点东西维生,本性宝藏反而不晓得善用。
另一个“衣里明珠”的譬喻也一样:父母怕儿子未来生活穷困,又不能一直照顾着他,等到父母去了,他怎么办呢?就把一颗夜明珠密缝在他的衣服里,希望这衣服跟随他,将来没钱时,把这颗衣里明珠卖一卖,也能一生无忧啊!可是,这个穷子不知道衣里有明珠,依旧终日乞讨为生。
我们本性里面有一个真如之光,一个佛性之光,我们也不晓得去用它,所以流转三涂六道,受种种的业报苦刑啊!
佛经上说:众生虽然是千差万别,可是每个人的真如自性都是平等平等,一样一样的,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怀疑了:“张三、李四、老人、小孩、圣贤愚痴……,明明是有差别,怎么说是平等平等呢?”
这个道理,要把它说清楚,只有以事明理。举一个例子来譬喻,就可以明白了。一群牛,有黄牛、黑牛、白牛、花牛等颜色的不同,但是,挤出来的牛奶,黄牛的牛奶是白色的,黑牛的牛奶是白色的,白牛的牛奶是白色的,花牛的牛奶也是白色的,你就可以明白:不同颜色的牛,挤出来的牛奶都同样是白色;不同的众生,佛性都相同,这道理还不懂吗?
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教法里,像“本事”、“本生”、“因缘”、“譬喻”等,多少部的经,都是以事来明理,可见事理兼融在弘法上的重要性。
我们的佛学讲座,承蒙大家来参加,如果光是讲理,讲理比较容易,但是讲理不一定大家都可以接受;讲事,各位不要以为故事很好讲、很浅,不是这样。我每次要讲演的时候,感到最苦的就是:佛经的道理很多,但是要举大家都听得懂的事例,大家一听就明白的事例,这是不容易的。
我现在说一段经里面以事明理的譬喻,非常精采:
有一个出外旅行的人,他经过一处旷野,忽然身后窜出了老虎,一路追赶他,为了逃命,他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旷野中没有地方可以藏身,慌乱中一看,啊!有一口枯井,到枯井里藏身不就好了吗?这个旅行的人赶紧逃到井里,一看,吓!井底有四条毒蛇缓缓蠕动着,怎么办呢?还好,井里头有一条老藤垂下,旅人就吊住这条藤,悬在半空中,让脚不要着地,毒蛇就咬不到他了,他心里就想:“不管是上面的老虎,还是下面的毒蛇,现在都奈何不了我了吧!”正在得意之际,一看,不得了!井上面有两只老鼠,一只黑,一只白,正吱吱嘎 嘎地咬囓这条藤。万一藤断了,掉下去,不是被咬死了吗!?正在紧张恐惧的时候,井口飞来一群小蜜蜂,嗡嗡嗡地盘旋着,掉下来五滴蜜,这旅行的人舔着这五滴蜜,喔!好甜哪里!一时之间忘记了危险。
这一段譬喻在说明什么道理?这一个旅行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大家;行走在旷野上,就好比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老虎追赶我们,老虎就是比喻无常的风在逼迫我们;我们赶快躲到井里,那口井是什么?就是生死的深渊;这一个深渊里面有四条毒蛇,就是四大五蕴,我们人的身体就是由这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比方说:地大就是指我们坚硬的骨头、头发;水大,像我们的痰啊、便啊、溺啊都是;火大,指我们的体温;风大,就是我们的呼吸;这当中,只要一大不来,人就不能生存了。四大的毒蛇要来吸噬我们,分食我们,还好,我们有一条生命的藤,这藤是我们的生命线,要好好把握它,不可以放弃,它是我们生命的依据啊!这条生命线本来是给我们依靠的,却来了黑、白两只老鼠要咬断它。黑白老鼠是什么?比喻黑夜和白昼,昼夜循环就像黑白老鼠要把我们的藤咬断,在这种生死关头,应该要很着急;一群蜜蜂滴下了五滴蜜,这五滴蜜是什么?就是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大家享受财、色、名、食、睡,咦!很好嘛!很有味道啊,就忘记了生死炽燃的可怕!
据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读到这段“丘井空聚落”时,非常震撼,后来托尔斯泰趋向宗教,据说受这一段“丘井”的譬喻影响很大。
我们人除了被比喻成“丘井”、“枯井”之外,也有比喻成“空聚落”、“房子”。我们的身体就好比房子,我们就是这房子的主人翁。有时候,主人翁不住在房子里面,或者是我们主人翁虽然住在里面,却没有权利管辖这间房子,那么,这间房子谁来住呢?--六个强盗住在里面。哪里六个强盗呢?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一颗爱分别的心。这六识好比六个强盗土匪,住在里面,天天想捣蛋、作怪,危害我们自己。你们各位难道不感到自己终日被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强盗搅乱,身心都不得安宁吗?人家随便讽刺你一句话,你听到了,噢!生气了!眼睛看到不满意的,噢!生气了!吃的东西不好吃,把盘子掼到地上,噢!又生气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住在我们的身体房子里,就是这么捣蛋啊!
我们要唤醒已经沉睡的主人翁,叫他做自己的主人,管理这六根的土匪啊!
这样子的比喻,多切实啊!佛经里,有很多深奥的义理,都是用“因缘”、“譬喻”来讲,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三根普被的,目前在台湾有不少佛经,或原文,或白话翻译,其中流通最广的一本是《百喻经》,因为它以活泼的譬喻传达深奥的佛法;而不是以深奥的理论来阐释佛法,让佛法更深不可解,所以能广受大众喜爱。这种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在佛经里实在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法。
三.以古证今的启发教育
佛法很重视根据,在佛陀的十二分教里,那个本事、本生、因缘等,大部分都是佛陀用过去的事情,来启发时人的心灵。说慈悲,就说过去生中,我是怎么样慈悲,怎么样慈悲;说精进,就说过去生中,我是怎么样精进,怎么样精进;说持戒,就说过去我是如何持戒,如何持戒,所以今生才得以成佛。他都以过去的修行,来证明现在应该怎么做,才会这样。这也就是佛教常说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像佛陀在《金刚经》里,就说明自己成佛也是有凭有据,是因缘果报的累积,不是侥幸得来的。《金刚经》说:“过去燃灯佛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这就是以古证今啊!
佛陀曾经开示弟子,他是如何精进修道的,他说了一个故事:
‘在很远很远以前,我还是鹦鹉身的时候,有一天,附近的山林失火了,我很着急,拚命衔水想灭火,因为山林里的动物、昆虫很多,我要把火熄灭才能救牠们。有人就笑我:“这么自不量力,一只小小的鹦鹉,杯水车薪,鸟嘴里衔的那一点水,怎么能把大火扑灭呢?”但是,我不被那许多人动摇我的信心、愿力,我认为只要心中有坚持,能精进,一定可以达成灭火的心愿。’
佛陀用过去精进的事例证明,让当机众及后来的弟子们警醒:要成佛道,当如是精进。
说到慈悲,佛陀也对弟子们说了这么样一个故事:
‘我过去生中是一只美丽的九色鹿。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皇后梦到九色鹿,渴望得到九色鹿的皮,国王就贴出告示,如果有人活捉九色鹿,就有重赏。这个告示勾起了一个猎人的贪念。由于多年前,他曾经在山里迷路,好几天没吃没喝的,病倒在深山里,后来被九色鹿救了一命,猎人很感谢,又不知怎么表示才好,九色鹿告诉他:“只要你答应我,不将我的藏处告诉任何人,就是最好的回报了。”多少年来相安无事,猎人几乎都遗忘了。如今在重赏诱惑下,猎人忘恩负义去揭了榜,泄露了九色鹿的藏处。国王立刻派人入山猎射,把九色鹿捕捉回来,活剥牠的皮。当九色鹿鲜血淋漓,哀号不已时,猎人终于良心发现,向九色鹿忏悔地说:“九色鹿啊!你是鹿中之人,我是人中之鹿啊!”’
对于如何降伏内心的烦恼魔,佛陀也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位锄头贤人,他原是个农夫,一天到晚拿锄头锄草种菜,后来他发心要出家,出了家之后,觉得很不习惯,就还俗回去种田了。但是种田实在辛苦,想想,还是出家没烦恼,就又出家去了。出家以后,每天早晚都要诵经,他又不适应了,为了不辱佛门清净勤朴的形象,就又还俗了。这么多少次的出家,还俗;还俗,出家,总是不能持久。有一次,他出家很久,本来不想再还俗了,忽然看到一把从前用过的锄头,心念一动,又想起从前农夫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么逍遥!忍不住就荷着锄头,一路走一路想,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望着滔滔的江水,他终于下定决心:“都是这把锄头,害得我在佛道里进进出出,来来去去,唉!今天决定不再还俗了!”他毅然把锄头丢进江里,眼见锄头迅速的沉没,所有的挣扎疑悔也随之消失,哦!真好!他想自己以后再也不必挣扎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位国王作战胜利,率领一大批将臣班师回朝,一行人浩浩荡荡乘船而下,锄头贤人忍不住大喊:“你们作战胜利了吗?你们能打倒别人,却不能胜过自己。我,锄头贤人,今天终于战胜了我自己,我丢掉了锄头,放下了我的执着,战胜了我心里的烦恼,我才是真正的胜利啊!”’
世间上,最可怕的敌人,不在外面,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污染,我们修行,就是和自己的烦恼作战,能战胜五欲六尘的人,才是自我战场上的真正胜利者!
大家都听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首七佛通偈,从过去诸佛以来,至今仍然广受传颂。我在佛光山,看到沙弥学园的小沙弥初初学道,常常为了一二句话,在那里争论:
甲沙弥对乙沙弥说:‘这话是你说的……’
乙沙弥指着丙沙弥辩解:‘不,是他说的……’
丙沙弥一生气:‘胡说!我没有说。’
我告诉他们:以后不可以说“你说”,“我说”,“他说”,要说佛陀说什么,菩萨说什么,师父说什么……,要这样子说才可以。
佛光山开山二十多年来,我有一件很欢喜的事情,就是几年前,韩国三大古寺中,代表佛宝的通度寺,经过杨白衣教授的介绍,和佛光山结成兄弟寺。佛光山才十六年,通度寺一千三百多年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老前辈,是有历史,有佛教传统的;佛光山虽然只有十六年,却是以佛法为根本,遵守佛教的传统来现代化,用现代化来开展我们的佛教。佛光山和通度寺结成兄弟寺,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以古证今”的证明!
今天下午,中国电视公司“九十分钟”节目制作小组,到普门寺访问我,他问:
‘这种现代型态的佛光山,对古老的佛教是怎么样遵守的呢?’
制作小组告诉我,节目下周要播出,要我即刻讲几句话。由于这个问题最近几年来,社会大众也很关心,今天我也一并在此告诉大家。
佛光山,一般人到了这里,从不二门到朝山会馆、大雄宝殿、大佛城……,这些区域是开放的,一般信徒看到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游客这么多,这么热闹,对了!佛光山怎么修行呢?
我告诉各位,你们到的地方是对外开放的,不是我们佛光山大众的修道区;佛光山大众的修道区是有结界的,是谢绝参观,游客止步的。佛光山的人,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做早课,吃早饭,打扫,七点钟要进入课堂上课;十点钟后,典座、行堂、吃饭、跑香、经行;下午一点半又要进课堂去听经闻法;三点半后要出坡作务;晚上七点到九点要再做一些自修的准备,然后做晚课;十点钟开大静,每个人要在床上打坐,然后才可以睡觉。平常不准出院门一步,生活区域有严格结界,你们各位到的地方,我们佛光山的人除了工作,平常是不准到的。
佛光山的大众,有的人修“不倒单”,就是不倒下来睡觉;有的一天只吃一餐;有的连续多少年闭关;甚至有人修行“般舟三昧”--在那里站着,不睡不吃达一百多天,很疲倦时才抓住绳子休息一下。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大家觉得是现代呢?还是古代?我们希望用古老的方法磨练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愿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力量弘扬佛法,普渡众生,所谓“佛教现代化”,就是佛光山的内涵啊!一般人把佛光山曲解为世俗的商业,实在令人痛心!
也有人说:‘佛光山很有钱喔!你看,地下舖着地毯,还有冷气设备,很有钱喔!’这是让你们各位到佛光山来享受的,如果说有钱,是你们有钱。我们出家人睡的寮房仍然遵守古制,仍然是榻榻米,一点冷气也没有。更有一些人说:‘哼!你们出家人还用电话啊!’、‘这些出家人还坐汽车呢!’我觉得出家人不用电话、不坐汽车,难道才算是修行人吗?那么样的落伍,不是要贻笑于国际,耻笑于大众,让人嘲笑我们国家太穷了吗?佛光山开山的精神,是要古今融合,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办入世的事业”。出家人自己虽出世,但是弘法要入世啊!不然如何度众?众生是菩萨的道场,离弃众生,佛道也远了。
四.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
佛陀也好,禅师也好,都很重视幽默。不幽默的人就不聪明,没有智能,不容易入道啊!怎么样子才算幽默的教育,才能入道呢?我们第一天讲演的时候,有位老太太在观众席听讲,听着听着,突然发现‘哎哟!菩萨会动啊!’她说台上的这些师父菩萨会动。讲演结束后,她赶紧赶上台来要拜菩萨,一看,‘哟!菩萨没有了!’我把这件事情告诉当时在台上打坐的出家众同学,这些“会动的菩萨”们听了,也都哈哈大笑。我告诉他们:不要笑,明天可不能再动啊!
这样子哈哈一笑,不是也能入道吗?
什么叫做“幽默”?《读者文摘》上曾记载一件事:
有一个信徒,要找一个出家人去念经:
‘我父亲死了,请你帮我诵一部经,要多少钱啊?’
‘一卷经一千元啦!’
‘师父啊!可以打个折扣吧?八折好不好?’
‘好吧!就八折!’
这一卷经念完后,要祈祷了,和尚念:
‘佛祖啊!你把这个人带到东方世界去吧!’
东方世界?哟!不对呀!这个儿子一听,还得了,赶紧告诉师父:‘师父!师父!这不行啊!我爸爸是要上西方世界,你怎么叫他去东方世界呢?’
这个和尚说:‘不行!到西方是一千元,你要打八折,八百元只能到东方。’
这个儿子没有办法,就说:‘好吧!好吧!不打折,一千就一千,我再加两百元,你带我爸爸到西方去。’
这个和尚就重新再祈祷:‘唉!……你上西方去吧!’
这时,棺材里的父亲突然大声喝斥:
‘你这个不孝的儿子,为了省两百元,叫我一下子东方,一下子西方,这么来来去去,把我累坏了!’
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功德、佛事是不该打折扣的,有多少就是多少,它是内心诚恳的布施。所以幽默的话语,大家听了哈哈一笑,就会心了,明白了。
唐朝有名的牛头法融禅师,落发不久,便入石室内打坐观心,见人来,既不合掌,也不起迎。有一天,四祖道信知道因缘成熟了,就来到石室要度化他,见他一付泰然自在的样子,好像世间一切都与他无干,道信禅师就问:
‘你在这里做什么?’
‘我在这里打坐观心。’
‘那么,我问你:什么是佛?什么是心?’
牛头法融答不上来,立刻起身顶礼,拜四祖为师,请四祖入禅房休息,经过回廊时,突然窜出两只大老虎,四祖立刻举起双手,站在原地不动,牛头法融见状,哈哈大笑:
‘原来你还有这个在啊!’
四祖道信禅师默然不语。等到进了禅房后,道信禅师用毛笔在椅子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佛”字,请牛头法融入坐,法融禅师吓了一跳,不敢坐,道信禅师就笑他说:
‘哦!原来你还有这个在啊!’
这说明了什么?“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触目遇缘,都可以是佛的妙用,也可以是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啊!
这三天的佛学讲座,感谢各位给我们很多的护持,让我们一起祈求三宝加被我们的政躬康泰,我们的社会祥和无争,我们大家福慧增长,同时也把蒙受三宝给我们的平安带回家去,谢谢大家!
♡ 喜欢 (0)上一篇: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下一篇:圣严法师《学佛与日常生活》
热点推荐
-
如何用《金刚经》治好抑郁症,我终于
为什么我会陷入痛苦的情绪症状中不能自拔,为什么我的身体出现种种不舒服的症状?...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